2015互联网监管笔记

更新时间:2024-01-25 17: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导言 网络社会的本质与特性

(一)网络社会的本质 现实社会的原态反映; 受现实社会的人操作;

1.网络技术不是今天才有的。(铁路网——??互联网) 2.虚拟社会的形成:构成要素 (1)网络空间 (2)网络人口 (3)社会关系

3.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1)反映现实社会、延伸现实社会 (2)重塑、扩展 (3)依托、超越

网络(微博)应用:虚拟社会进入自媒体时代: 网络媒体元年——2003年

【理论分析】

(1)网络社会呈现出“自组织结构”:一个自我结构、自我发展、按自己的规律运行的组织。 (2)网络舆论挑战传统的“可控原则”:舆论不再控制在政府或者新闻从业人员手中,而是由网民所牵引。

(3)网贴呈现“蝴蝶效应”(马群需要、羊群理论):舆论的出现无法预测

网络改变中国!围观就是力量!

(二)网络社会的特性 1.虚拟性 2.全球性 3.分散性

4.开放性(挑战公民信息传统保护体系,如人肉搜索。维基解密:让各国政府保持开放) 5.互换性

6.匿名性、自由性、平等性、及时性、不可控性 网络社会的特性,挑战政府的传统统治模式。

网络匿名性的双重属性:

一方面,增强了信息发布者在传统媒介中不可能实现的身份安全性,保障了言论自由 一方面,产生了非理性的情绪宣泄、网络暴力问题

(三)怎么办?

1.互联网彻底改变了社会与政府的力量格局 胡锦涛:善加利用

第一章 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及其成因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

(二)互联网基础资源稳步提升,产业初具规模

(三)互联网继续渗透到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力助国民经济发展和加快信息化 (四)提高了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 (五)互联网应用多样化

(六)互联网行业管理日趋规范【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专门立法等、净化网络环境、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形成安全与发展并重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二、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

1.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

2.互联网区域发展不均衡,数字鸿沟依然存在 3.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依然严重 4.互联网诚信缺失 【网络不诚信表现: 1.发布虚假信息 2.热衷于打擦边球

3.传播赌博、淫秽色情信息 4.网上恶搞 5.

6.运行不健康网络游戏 7.发布虚假广告 8.破坏电子交易规则 9.发送垃圾邮件 10.传播网络病毒】

5.互联网市场行为亟待规范 6.互联网产业创新活力不足

第二章 互联网监管与治理的立法

一、互联网监管立法的现状 互联网监管法律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其他法律法规中与网络有关的具体法律法规;二是有关互联网方面的专门规范性文件。

将这些法律以及自律公约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关于网络安全

2.关于网络信息服务与管理 3.关于网络著作权保护 4.关于电子商务 5.关于个人信息保护 6.未成年人保护

7.关于网络侵权以及预防惩治网络犯罪

二、我国互联网监管立法的缺陷 1.立法主体多元,立法层级不高

2.过于强调政府监管,缺乏对网络主体权利保护的关注 3.立法程序的公众参与程度有限

4.缺乏对政府违法监管行为的救济规定 5.缺乏对个人信息的专门保护

三、互联网监管立法的原则与价值选择 1.法制统一

2. 维护互联网自由与完善多元化监管的统一 3.实现利益平衡 4.结合技术发展 5.可操作性 6.公众参与

四、互联网监管立法的完善 1.坚持正确的立法思想 2.坚持立法的科学性 3.重视国际合作

4.明确政府监管责任,完善相应救济机制 5.法治与德治并举

第三章 国外互联网监管经验

一、立法

1.加强网络监管立法是各国通行选择 2.保证国家安全成为网络监管的重要内容 3.各国普遍高度重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4.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行政

1.多数国家对互联网内容实行强制管理 2.加强对垃圾邮件的查处 3.推行网络实名制

4.加强宣传教育,鼓励民众积极参与

三、行业自律

第四章 网络舆论引导

一、我国网络舆论的特点 1.参与主体的广泛化与复杂化 2.互动参与性 3.时效性 4.监督性

5.信任冲击性 6.独立性

二、网络舆论的形成

模式:产生话题——话题持续存活——形成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发展——网络舆论平息 1.网络舆论话题的产生 2.话题存活 3.舆论的形成 4.舆论的发展

【舆论的发展取决于以下几方面:1.政府有关部门的参与;2.传统媒体的加入;3.网络舆论领袖的影响;4.专家分析】 5.舆论平息

三、网络舆论的现状

主要涉及对公共事件的围观、公众权利的监督、公民权利的保护、社会公德的伸张等体现了网民积极地社会参与意识、追求社会公平

四、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方法 1.完善互联网法律制度建设

2.增强政府网络舆论引导力【1.适当调整引导策略;2.加强新闻网站和政府网站等主流网络媒体建设;3. ;4. ;5.明确网络舆论应急处理重点;6.提高网络舆论监控的技术手段】 3. 加强网络媒体建设【1.虚假新闻泛滥;2.媒体关注社会生活的角度转向“反常”;3.网络媒体过量的负面报道造成安全感缺失;4.有偿新闻、人情稿件】

4. 加强网民自律建设【1.提高网民法律意识;2.充分发挥网络舆论“意见领袖”的作用;3.加强网民自律建设;4.完善网络实名;】

第五章 互联网不良信息治理

一、互联网不良信息的界定

不得在网上制作发布传播含有以下内容的信息: 1.反对宪法的基本原则 2.危害国家安全

3.损害国家利益、荣誉 4.破坏民族团结

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迷信 6.散布谣言

7.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 8.侮辱诽谤他人

9.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

二、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分类与特点 (一)分类

根据不良信息的性质可分为: 1.违反法律的信息 2.违反社会道德的信息

3.破坏信息安全的信息(如计算机病毒)

根据不良信息的内容可分为: 1.暴力信息 2.淫秽色情信息 3.虚假信息 4.诱赌信息 5.网络垃圾信息 6.小道信息 7.厌世信息

(二)互联网不良信息的特点 1.互联网不良信息的一般性特点: (1)匿名性 (2)广泛性

(3)来源多渠道性

2.互联网不良信息的独有性特点: (1)社会危害性 (2)传播更加快捷

三、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存在方式与传播渠道 (一)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存在方式

互联网不良信息的生存空间主要有两种:一是独立的服务器(租用外国服务器);二是国内一些主流网站

(二)互联网不良信息的传播渠道

1.从计算机技术方面来了解互联网不良信息的传播方式(网页浏览——网络空间分享、即时聊天)

2.从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内容来认识互联网不良信息的传播渠道:可分为七种

【1.网络游戏;2.色情网站;3.垃圾邮件;4.网络论坛与聊天室;5.网络博客与微博客;6.即时通信工具;7.强制浏览】

四、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危害与泛滥原因 (一)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危害 1.危害国家安全 2.扰乱社会秩序

3.诱发犯罪行为的发生 4.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5.造成社会道德失范 6.危害文化的发展

7.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互联网不良信息泛滥的原因

1.网络社会自身的特点【网络社会特点:共享性、虚拟性、分布性、平等性、去中心性、交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49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