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三历史结合
更新时间:2023-07-26 08:0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新课程高三课标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新课程高三历史结合“通史 ”的复习方法与思考
随着2011年高考在即 ,认真研究高考试题,反思这三年来首届新课程高中
历史摸索教学,尤其高三历史的复习教学,思索着哪些是最有效的教与学?哪些
是走了弯路?该如何驾驭和把握课标、教材和高考《考试说明》?深感最有效,
收益最大的是把握好高三的三轮复习中的“通史”复习方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出版的各种中学历史教科书,基本是按照章节体通史的形
式编写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学历史教材,也是基本采取通史体系的。通史教材的特点是
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中外历史教学的实践表明,通史体系是比较适应中学历史教学实际
的,“一般来说,专题学习或断代史研究到了大学或研究生阶段才可以进行,在高中应该
以通史形式学习为主。”(1)
现在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按照新课标要求,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按政
治、经济、思想与文化等不同专题编写,采取了中外混编的专题史形式,展示了浓郁的时
代性和创新性。但在教学实践中,在经历了高一、高二的教学,对首届新课程的师生而言,
这种专题式的模块体系对老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的感觉是“累”
学生感到“茫”和“乱”,总觉得所建立的体系似乎是空中楼阁,没有根基,缺乏清晰的
线索与方向。师生戏称都是新课程惹得“惑”
然而高中新课程实施如同“军号已吹响”,开弓没有回头箭,不管有多大的艰难与困
惑,只有迎难而上,坦然面对,去应对,去求寻突破,反思总结高一、高二的教学经验,
确定在高三的三轮复习中结合“通史”进行复习,让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扎实根基,以适应新课程的高考复习。“政治、经济、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
响,相互作用的。对于很多问题,只有历史的、多角度地观察,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考
试测量的试题不可能局限于模块和专题来命制。……因此,从考试测量的实际出发,需要对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加以整合,构建学科体系。”(2)
一 第一轮复习:小专题通史 ╋ 阶段通史
从理论上讲,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应该是开放的、是多元化的,它允许教学素
材、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功能、教学评价多元化。课标是灵魂,是新课程的
纲领性文件;教材是一标多本,是教学的主要素材,教师应“用教材教”,可以在尊重课
标精神的前提下,对课标所要求的知识点内容进行整合,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依据高一、
高二已掌握的知识点及认识规律,从高三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的需要,可采取“小专题通
史 ╋ 阶段通史”的复习方法,如:《古代中国史》先系统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史、经济
史、文化史小专题通史;然后按朝代顺序,结合阶段特征整合古代中国通史;以此类推,
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史——中国近代通史;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史——中
国现代通史;古代世界的政治、思想——古代世界通史;近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史
——世界近代通史;现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史——世界现代通史等。这种复习模式
与福建省《考试说明》的必考内容体现的通史体例相一致,有利于学生的复习备考。
“小专题通史”:新课程教材专题的编写特点虽然具有独立性、跳跃性强,跨度大,但
专题式教材编写没有忽视时序性和整体性,可以把它理解为纵向专题通史,教师可依据课
标和高考《考试说明》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整合,形成完整的专题通史。如古代中国的政治
制度:
(1)朝代顺序整合
先秦:宗法制、分封制的概念、特点、意义;先秦政治的特点
秦朝:“皇帝制” 三公九卿 郡县制的概念、特点、影响 汉:刺史、汉武帝时的“内朝”和“外朝”的概念、作用 隋唐:三省六部制概念、作用 元朝:行省制度概念、影响
明清: 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形成、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 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分类整合
①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进(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 元朝:行省制度 ②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秦朝:“始皇帝” 三公九卿 ;隋唐: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 ③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过程,趋势 秦朝:中央设丞相;
汉承秦制,汉初丞相权力很大,汉武帝时形成“内朝”和“外朝” ,削弱丞相权限隋唐:三省六部制 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独尊 明朝;废丞相 权分六部
演进趋势:君权逐渐加强 相权逐渐削弱 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世官制 :先秦时期 方式:世袭
察举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方式:举荐
科举制:隋唐至明清 方式:考试 (3)总结专题主干知识 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为:
先秦的宗法制、分封制和秦朝至清朝的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演进、强化、特点、评价 ②得出规律、启示等 皇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宗法观念已经深植于中华文化中,重视血缘亲情成为中华传统的重要组织部分 专制政体易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败之风
通过这样不同的角度、系统的知识整合,即遵循课标要求,又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全面、扎实地掌握知识,因此第一轮复习应重点放在小专题通史复习,为整个高三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阶段通史: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活动以及思想文化活动密不可分,相互作用。新课程教材的专题模块设计,将同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内容,人为割裂,破坏了历史的内在逻辑关系,打乱了历史的整体性,造成了时序上的混乱,不利于形成立体完整的历史知识,不利于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给学生学习带来困惑与不必要的混乱,例如,“孙中山”在三个必修模块及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都涉及,必修一:“辛亥革命”;必修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必修三:“三民主主义”;选修:“孙中山”,这样把一段完整的历史人为地支离破碎,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三复习中有必要把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专题史打通成有血有肉的整体通史,如“孙中山”用通史的方法可以这样整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旧三民主主义——辛亥革命—近
代社会习俗的变迁——新三民主主义——国民大革命”,选修:“孙中山”就不必复习了;又如“中国近代19世纪40—60年代的通史整合”
可从“政治——对外——经济——思想阶段特征——此阶段列强侵华特点”的角度整合 第一轮复习只需构建阶段通史,理清基本线索、分析重要的历史概念、归纳阶段特征。引导了学生多角度、历史地、辨证地分析与思考问题,提高了立体的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复习效果。
总之,高三第一轮复习中小专题通史与阶段通史复习是相辅相成,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小专题通史能全面整合复习到位,阶段通史的整合就较轻松、易理解。小专题通史和阶段通史如果能复习到位,有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科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因为能力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也关系着接下来主干知识大专题的理解掌握,有利于中外历史比较,对整个高三高考复习举足轻重。
二 第二轮复习:主干知识专题通史╋相关重要知识点分析
2009福建省《考试说明》命题原则:“在考试内容选择、试题形式设计和答题要求确定上,既体现学科特点,又反映时代特征……”指出“历史学科是信息资源丰富的学科,它贯通古今……”高考命题中心也明确提出历史学科的命题思路:“贯通古今,关联中外”。因此第二轮复习就是依据课标要求和《考试说明》整合贯通古今的主干知识专题通史,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更全面理解和把握主干知识,形成更完整的网络知识体系,同时进一步强化小专题通史与阶段通史,以适应新课程的高考要求。
整合主干知识专题通史体系,同时加强对相关重要知识点分析,使学生对整体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了质的提高。教学实践中采取依据文明史观构建起体现时序特点的主干知识专题通史。 如:
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时间、条件、概况、影响)
近代:夹缝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萧条、短暂发展、沉重打击、陷入困境 现代:合理调整(1950—1952年)、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
重要知识点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历史作用、地位、认识;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②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现代)
A、萌芽、产生(14、15世纪)—发展(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迅速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高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繁荣发展——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尝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经济的恢复与繁荣发展,福利国家制度(20世纪50—60年代)——经济滞涨(20世纪70年代)——经济复苏,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改革(20世纪80年代)——“新经济”时代(20世纪90年代至2001年)——当今世界金融危机
B、重要知识点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影响、认识;全面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经济发展的原因;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三 第三轮 中外对比的通史 ╋ 师生自主整合的通史
新课程的高考命题原则是“坚持能力立意”,注重以“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综合性命制试题, 体现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等史学研究新观点。新课程的高三复习依据《考试说明》,参照历史课标,不拘泥于教材,可根据学情,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去整合教材知识,以达到融会贯通。如果已有第一、第二轮扎实的复习,第三轮复习可整合“中外对比的通史和师生自主整合的通史”,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跨度、广度和深度,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形成复习迎考前的最佳心理状态。
中外对比的通史:“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是在世界的总环境中发展,既要把中国放在与外部世界的比较中来考察,又要把中国史放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来考察。”(3),“以
文明作为研究单位,从不同文明类型把握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并且把中国历史纳入到世界文明史之中”(4),运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把握世界与中国的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培养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中西主干知识对比整合(结合福建地方史) 例 中国 世界
①明清(1368年—1840年)—————— 14—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前)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重农抑商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经济:农耕经济繁荣(康乾盛世) 政治: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国、美国)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封建主义仍强于资本主义 文化:早期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 思想文化:文艺复兴(14—17世纪) 文化专制(明八股取士清文字狱) 宗教改革 16世纪
启蒙运动 17—18世纪
对外:①闭关锁国对外: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②明成祖时郑和下西洋 英国——“日不落帝国”(18世纪) 科技:牛顿三大定律(17世纪时期) 特征: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和封建制度 特征: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度
的衰落
②此阶段(明清时期)相关的福建地方史 李贽(泉州人)——思想主张……
郑和下西洋扩大了影响,许多人出海外谋生,主要到东南亚地区,移民海外的华侨以广东最多,其次是福建。
闽商进行大规模的海内外贸易(武夷山茶等)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康熙帝命施琅进军台湾,台湾纳入清朝版图,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③还有,西周、春秋战国——古希腊、罗马;19世纪40—60年代中西对比;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对比;1919——1949年中苏、中西对比;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分四个阶段的中西对比,各时期结合相关的福建地方史。
这样中外对比的通史,学生已有了原来系统扎实的专题及阶段通史基础,只要老师拟出对比的点及主要框架,让学生去自主完成。19世纪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种最本质的意识活动,没有这种活动,意识本身、因而也就是人的一切有意识生活也会是不可能的”。通过比较,发现反差,揭示规律,引起进一步的思考,“让学生既从中国看世界,也从世界看中国,进而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和中国,形成开放和平的积极态度、国际合作和竞争的价值观念,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4)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和对比,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世界整体性的认识和综合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新课程高考命题的主要题型。如2009年福建省高考试题的38题(37分)
“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 根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的临终表现的相 似之处(5分)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9分)
(4)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11分)”
此题考查学生部分“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更主要是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16、17世纪明清时期和同时期的欧洲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变化的知识能力,也考查了学生“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师生自主整合的通史: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进入第三轮复习,学生已有相当知识的储备,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模糊点、易混点、弱点、盲点,给“一条线”,指导学生串一条粗线条、粗框架的专题通史,把散见于不同模块教材各章节中同类型、相关联的历史内容进行纵横联系,形成一条条清晰的线。如:古代、近代、现代的“三农问题”;中共历史上主要会议(时间、内容、意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主要通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通史;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009年高考与“9”相关的历史事件;美国的发展历程及中美关系的演变;台湾与大陆的历史及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等。
教学实践中发现:第三轮的“中外对比的通史和师生自主整合的通史”复习,已是高考在即,学生会很积极、乐意去自主归纳整理,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去感悟、去认识、去建构,在理解的认识过程中不仅有利于学生重新巩固基础知识,回归考点、查缺补漏,还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学科能力得到全面系统的升华,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经纬沟通的知识网络,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一步树立学生备战迎考的信心,达到复习过程中“授之以渔”的目的,因为“学习者不是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积极寻求意义的有机体”(5)
根据学情,依据课标和《考试说明》,保持课标知识点未增添过多的情况下,打破束缚,重新整合,从不同角度构建适合高中历史教学实际的通史体系,使备考更具针对性、
连贯性;适应《考试说明》的通史体系,体现历史发展进程,加强了学习内容的时序性,突出了历史事物的整体性,强化了中外知识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模块专题体系的缺陷,使学生达到离开教材模式完成重新组合知识,创设一种新的历史情景的能力,符合新课程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设计题目的命题方向。新课程高考“超越教材命题,昭示着任何一本教材都无法成为复习的固定蓝本,历史教师必须具有整合意识,重构复习教材”(6)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与学的实践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丰富多彩,哪些是适合的、有效的,只有不断地实践、反思、调整、完善,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
参考文献
(1)任应书 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对记者的谈话 中国教育报 2006年9月13日 (2)杨宁一《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 (3)白寿彝《中国通史》
(4)闫璟 《历史教育:放宽课堂教学的视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5,
第32页
(5)M.P德里斯科尔著、王小明等译,《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第三版) (6)陈伟国《基于高中新课程的历史复习策略》,《中学历史教学》 2008.1—2
正在阅读:
新课程高三历史结合07-26
红十字知识竞赛试题01-24
7.15 第6次课 摩尔质量07-03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06-13
《政治学原理》随堂练习参考答案06-04
最新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健康教育教案07-06
小学生二年级关于日出的作文06-13
中国式过马路手抄报02-15
(期末考试复习)金融学试题库05-13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高三
- 结合
- 课程
- 历史
- 中国电科38所四创电子招聘简章
-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CPI影响因素分析
- 2015安徽中考英语试题分析李文艳
- 2015-2020年中国甲乙MEK市场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 谷氨酸 谷氨酰胺的
- 导学案的使用 讲课稿
- 我国2008-2010GDP及财政收入结构
- 仁爱版九年级UNIT2TOPIC1SECTION D说课稿 英文
- 人防建设工程质量问题整改通知回复单(建设)
- 可摘挂抱索器架空乘人装置技术要求(苍松参考)
- 2010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 静脉配置中心的建设与设计特点
- 甲醇-水溶液精馏工艺设计 毕业设计
- 教师家访工作总结
- 2015年上半年宜宾市事业单位考试公告解读
-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Leveraging Standard Electronic Business Interfaces to
- 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复习3
- 2013年共青团员入党志愿书
- 建筑公司各岗位职责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