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汇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新时间:2023-12-02 08:2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9年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 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

1.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 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

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5.《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6.《汉书》载:“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 )

A.推行郡国并行制 C.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专制 D.解决土地兼并

7.唐高宗后期,武则天建议弘文馆直学士刘祎之、著作郎元万顷等以文词召为翰林院待诏,入禁中撰书,时奉诏草制,密令参决,参与机要。因常于皇宫北门进殿,故时称北门学士。由此可见,北门学士实际上是( )

A.中书省最高长官 C.尚书省最高长官

B.门下省最高长官 D.分割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8. “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C.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

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 D.有力地防止了权威被颠覆

9.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

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10.《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且一改以前主要以“山川形便”、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较高来划分行政区的做法,采取“犬牙交错”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以地方分权加强中央集权

B.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 C.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以利于管理

D.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加强中央集权

易错起源1、对中央集权制度理解不到位

例1.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 象反映了 ( )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解析:选 C。根据“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可知,其反映的是西汉前期颁布“附益之法”,目的是限制藩王,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材料相悖。

一、中央集权制度 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2)一个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两层官职:中央:“三公九卿”;地方:郡守和县令。

(4)四个统一:全国统一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制度的创新:汉代设置中外朝机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设置“二府三司”,元朝设置中书省。

(2)地方制度的变革: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唐朝设置节度使,北宋派文臣做地方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两个结果:

①皇帝与丞相矛盾凸显,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逐步加强。

②自北宋后,地方势力已无力改变国家一统局面,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之争告一段落,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重大举措:

①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创立内阁制度。 ②清朝设置军机处。

(2)最终结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1.含义

(1)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是指皇位终身制和皇位继承制,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带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2.特点

皇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皇权至上。 3.作用

(1)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处理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有利于推动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后期:其消极作用明显地暴露出来,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近几年高考侧重于考查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2019年高考呈现新材料综合考查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唐宋、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

易错起源2、混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例2.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 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有关选官制度的古语解读:

①“大人世及以为礼”: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禅让制被破坏后,出现了世袭制,此制度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

②“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察举制实行初期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后来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起来,官宦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

③“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魏晋之际,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故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出现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2)荐举制和科举制的区别:

进入封建帝制时代后,选官制度大体分两个阶段——汉魏六朝的荐举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两者最大区别在于荐举制是由他人推荐,以考试为辅;而科举制为自我推荐,以考试定取舍。荐举制时代有条件出任官员的人数有限;而科举制时代,随着门阀贵族的衰落、文化知识的普及,有条件有资格出仕任官的人越来越多,而能够安排的员阙却是有限的。所以,科举制的目的,除了选拔治理国家需要的人才外,还在于淘汰或黜退大量的有任官资格的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3v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