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

更新时间:2024-03-21 01: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备课本

科学

三年级下册

教师_______

1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对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本学期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个是通过《植物的一生》、《关心天气》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有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并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另一个是通过《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并且通过探求土壤奥秘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对土壤产生亲近感并心存感激,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中“我们已经知道哪些植物的知识”这个问题,将他们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出来,并与他们在本单元中即将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对植物完成一个阶段性的认识。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这一单元的编写与《土壤与生命》有相似之处,都是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一个具体事物,并且,不是单纯地认识固体或液体的性质,而是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认识固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液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属于《标准》的“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从关心天气的角度谈天气预报,即“今天天气怎么样”。讨论天气与人的关系,介绍气象预报的过程、方法、手段和表现形式。指引观测天气,包括“气温是多少”、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指出天气现象存在规律性,季节的气候特征影响动植物的生存方式。

2

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观察与测量是收集数据的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手段,本单元将两个方法结合在一起进行介绍并实施对学生训练,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把整体分为部分有顺序的进行观察的方法,观察物体的形态构造和变化,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采用的方法:运用各种感官和多种观察的方法来观察物体。

2.实验能力:继续学习实验操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

3.通过栽种植物活动的经历和体验,进行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教育。4、使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等方面的科学态度,并进行学科学、用科学教育。

6、使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 难点:植物的一生、关心天气 五、教学措施:

1、现场考察:科学课就是使学生亲近大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的探索科学秘密。 2、实验:科学课就是通过各种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各种科学秘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养殖种植:通过种植花,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科学游戏:游戏是活动方式而不是目的,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悟出其中的科学秘密。

六、教学进度

3

周 次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教 学 内 容 第一单元:1、我们周围的土壤2、了解土壤 3、肥沃的土壤、 4、土壤的保护 第二单元:1、果实和种子 2、根和茎 3、叶和花 4、植物和我们 第三单元:1、认识固体 2、把固体放到水里、3、认识液体 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第四单元:1、今天天气怎么样、2、气温是多少 3、雨下得有多大 4、今天刮什么风、5、气候与季节 第五单元:1、观察2、测量 第十六—— 期末复习。 十七周

4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2. 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3. 知道死了的动植物 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4. 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 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3. 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4. 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3.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4.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教学重点:

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知道死了的动植物 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教学法:启发探究、合作交流。 本单元教学内容分4课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并且通过探求土壤奥秘的活动,

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对土壤产生亲近

感并心存感激,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相互依存关系。 单元教学课时

1、我们周围的土壤-------------1课时 2、了解土壤------------------ 1课时 3、肥沃的土壤 ----------------2课时 4、土壤的保护-----------------2课时

1.1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5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应用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四、)课后作业

1、为保护土壤作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2、完成实验册 板书设计:

1.4土壤的保护 植物生长 北方窑洞 鼹鼠的家 制作陶器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果实和种子。

2. 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同之处。

3. 能够观察描述不同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活动。 4. 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3. 能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4. 能对“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问题展开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2. 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教学重点: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11

教学难点:

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法:启发探究、合作交流。 本单元教学内容分4课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中“我们已经知道哪些植物的知识”这个问题,将

他们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出来,并与他们在本单元中即将获

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对植物完成一个阶段性的认识。

本单元的重点是进行一次“种油菜”活动,这是对一个生命周期作连续观察、记录、描述的活动;是孩子们真正去“种”的一个活动;是一次亲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一个阶段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要了解种子、花的结构和作用;学会使用镊子进行解剖和制作标本的简单方法:完成种子和花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探究实验;连续记录下油菜生长各阶段变化的详细情况并进行资料汇总,总结规律,使学生对继续探究植物世界的奥秘充满浓厚的兴趣。种植活动是本单元最重要的一条主线,伴随着这个活动,学生们将

会遇到许多有趣的问

题,井从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单元教学课时

2.1果实和种子-------------2课时 2.2 根和茎---------------- 2课时 2.3 叶和花-----------------2课时

2.4 植物和我们-------------1课时

2.1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

长周期的资料。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果实和种子。

2、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3、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4、知道种子萌发需要和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教学重点: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教学难点: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学准备:

教师:放大镜、绿豆、培养皿或学生。3个分格的小盒子或三只同样的小器皿。(每组一套)

学生:用水泡过的菜豆、花生、葵花子、蚕豆、黄豆种子和与之对应的干种子自带做绿豆发芽实验的器皿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2

一、谈话

导入,回忆原有知识,引发研究内容 1、你已经知道那些植物的知识?

2、倾听学生发言,了解学生已有知识。 3、了解种子吗? 发表自己的看法 填写活动记录

学生提出种子构造!

能参与讨论,并在小组中发表意见。较快的记录;对研究问题有兴趣 二、解剖观察种子,发现种子的共同点 1、提出:你认识那些植物的种子? 2、提出:只有解剖了种子,才能观察。 3、你觉得解剖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4、解剖观察其他植物种子,你发现什么? 1、说出常见植物种子的名字。 2、讨论发表注意点。

3、解剖、观察大豆的种子,并记录。

4、学生解剖其他种子,发现种子的构造相同点!讨论归纳 1、 讨论积极,认真倾听。 2、 实验、观察、记录合作好。 三、讨论种子的萌发

1、 猜一猜种子为何能长出一棵植物?你能根据你的观察说说吗? 2、 指导实验(讨论注意点) 1、 讨论,发表意见

2、 一起做好种子萌发的实验,填写活动记录 1、 积极发现问题

2、 能完成7天实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四、交流问题

关于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共同讨论 板书设计:

2.1果实和种子 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适合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

2.2根和茎

13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根和茎的不同形态。 2、知道根和茎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认识根和茎的作用。 2、能继续照顾好自己栽种的植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认识根和茎的形态及作用。 教学难点:区分直根和须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直根须根的植物、盆栽植物、课前用红水浸泡过的富贵竹或芹菜茎、刀片等。学生自带两种带根的蔬菜。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物,认识根的不同类型

1、谈话:课前老师叫同学准备两个带根的植物,请同学投影自己所带的植物,同学观察它们根的特点。

2、汇报小结:像菠菜、青菜、芫荽菜等这样,根是从茎的下面长出来长长的一根,粗粗的,外面长了一些细小的毛,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做直根。像葱这样,在茎下面长出的根有很多,都是差不多粗细和长短的,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做须根。

3、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植物的根按直根和须根分为两类,然后画出一个直根和一个须根。(在书67上) 4、学生按要求活动 二、认识不同形态的茎

讲述:植物的根上连接的就是植物的茎,大多数植物都有茎,同样茎也有多种类型,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些茎有什么不同?

汇报小结:(见下资料)缠绕茎、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同时简要板图。 三、认识根和茎的作用

1、谈话:植物的根和茎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知道它们对植物来说有些什么作用吗?

2、学生交流自己的经验。

3、指导学生看书19的图示,或根据实际情况观察盆栽植物的根。 4、汇报得出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同时又有吸收水分和营养的作用。

5、教师出示用红水浸泡过的富贵竹、芹菜茎等,演示横切和纵切,观察茎内部的变化。 6、学生对茎进行横切和纵切,汇报现象,小结: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四、巩固应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取一支白百合或其他白色的花,把茎的下面分成两半,一半浸泡在红水中,一半浸泡在蓝水中,观察现象。 2、完成科学实验册。 板书设计:

14

2.2根和茎 观察盆栽植物的根 观察茎的作用

2.3叶和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寻找到不同植物的叶形状、颜色、大小、结构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知道花的构造。

2、知道叶是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能够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植物所需要的养料;知道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过程与方法:

1、意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叶得作用;知道花的构造及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解剖一朵植物的花 教学准备

桃花(或油菜花)、镊子、放大镜、透明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捡拾、采集一些不同植物的叶子;教师提前为各班准备两盆植株、品种相同的植物,供做对比实验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了解叶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1、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讨论:种葫芦的人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2、交流观点

3、提问:你知道叶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吗?

4、小结:叶是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大多数植物的叶子就像一个食物加工厂,能够在叶子里自己制造植物所需要的养料。 5、视频资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6、读一读: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

二、展示课前采集的叶子,观察叶子。

1、对植物的叶子你还有哪些了解呢?课前大家采集了不少叶子,组内展示。布置任务:观察一片树叶的正面和反面,比较有什么不同。 2、汇报观察结果。

15

3、小组活动:观察更多的树叶,从颜色、形状、大小、品种等不同的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采集的叶子。

4、观察、讨论:这些叶子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

5、小结:不同植物的叶子大小、颜色、形状、轻重、软硬、质地都不相同,但一般都含有叶片、叶柄两个部分。在某些叶柄的基部还可以看见很小的结构——托叶。 6、既然各种不同植物的叶子有很多不同的特点,你可以把带来的叶子分分类吗?准备怎么分?

7、小组分类活动。

8、汇报交流分类情况。

9、小结:相同、相近品种的植物的叶子在形状上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不管叶片的形状、颜色、大小如何,它们在植物的生长中始终起到重要的作用。

10、植物叶子的作用: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

三、研究关于叶子的问题

1、关于植物的叶子,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

2、出示研究问题一:阳光对植物生长有影响吗? (1)如何设计实验? (2)需要哪些材料? (3)准备如何研究?

3、利用电子幻灯片作方法指导 4、介绍研究植物的向光性的实验

预测:两个星期以后,你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思考:豆苗为什么会这样生长? 四、拓展活动:

你还能对叶子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吗?找几个同伴,课后研究你们感兴趣的关于植物的叶的问题,需要老师帮助的可以及时与老师联系。 五、认识花的构造

1、出示几盆鲜花,提问:你认识这些花吗?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 哪些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2、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可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 吗?学生说说。

雄蕊 花药 柱头 花丝 雌蕊 花柱

子房(胚珠) 3、教师示范从外向内的顺序解剖油菜花,强调力要小,手要轻。 4、学生解剖自己带来的花,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并画下来。

5、展示自己画的花的构造,看看同学们带来的花是不是都具备这四部分?区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完全花有这四个结构。

6、用放大镜观察雄蕊,发现了什么?试着捻捻雄蕊上的花粉,在白纸上再抖抖,看留下了什么?

7、这些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你能猜出来吗?出示备选答案 六、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1、讲解:植物花朵里的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可能结出种子。

2、花粉成熟以后从雄蕊的花药里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叫做传粉。

16

自花传粉 一朵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

异花传粉 一朵花的花粉依靠外力传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大部分的花既可以自花传粉又可以异花传粉。

3、提问:雄蕊上的花粉是怎样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呢?植物是靠哪些方法来传粉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的资料。

4、交流:植物传粉有哪些方法。

5、讨论:虫媒花和风媒花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6、视频:植物如何传粉? 7、拓展:人工授粉的方法。 板书设计:

2.3叶和花 制造花粉 接受花粉 保护未开的花 吸引昆虫

2.4植物和我们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哪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准备:

图片,一些食物。

教学过程:

1、引入:

(1) 问:我们平常吃什么? (2) 生回答

(3) 讲述:今天我们来研究植物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2、新授:

(1) 了解植物的用途

A:出示图片:棉花、枸杞子、各种蔬菜、燃料、建筑材料 B:分组研究 C:大组交流

17

D:小结:

棉花就可以用来进行纺织,做衣服。各种蔬菜都是我们平常必须要的。还有一些建筑材料可以制作家具。还有……

(2) 了解我们吃植物的哪一部分。

A:出示图片:土豆、花生、香焦、南瓜、大豆、青菜。 B:分组研究:我们吃它们的哪一部分。 C:大组交流。 D:小结:

土豆是吃的茎,香焦是吃的果实,南瓜是吃的果实,青菜是吃的茎和叶,山芋吃的是根。

(3)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植物以种子、根、茎、叶、果实等提供食物的有关

信息。

A:出示:一棵植物图

B:指出:叶、花、果实、茎、根、种子。 分组研讨:一棵西红柿植物。并进行记录。 C:大组交流: D:小结:

一棵西红柿植物,有根、茎、叶、果实和种子,我们吃的是果实。 作业:

1、课后继续进行植物的研究。 2、完成实验册

板书设计:

2.4植物和我们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2. 知道哪些物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

3. 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的性质。 4. 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可以溶解在水里。 5.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 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

18

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3. 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4. 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5.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制作彩色树杈的乐趣。

2. 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教学重点:

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教学难点:

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法:启发探究、合作交流。 本单元教学内容分5课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这一单元的编写与《土壤与生命》有相似之处,都是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一个具体事物,并且,不是单纯地认识固体或液体的性质,而是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认识固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液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本单元分为5课。1.认识固体。2.把固体放

到水里。3.认识液体。4.把液体倒

进水里。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单元教学课时

3.1认识固体-----------------2课时 3.2把固体放到水里----------- 1课时 3.3 认识液体-----------------2课时

3.4把液体倒进水里------------1课时 3.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1课时

3.1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文具盒、石块、笔、鸡蛋等各种固体;水、饮料、胶水、酒精等液体;天平、量筒、量杯。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锤子等。

19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4-9)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 (二)自主学习。

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 (2)师生交流。

(3)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 (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 (5)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 往水里加水,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2、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3)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 (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5)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引导学生发现: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 (6)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都有一定的形状。

(7)学生实践活动:用多种办法把P44上列举的固体弄碎,并按硬度的强弱排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上认识固体。 二、新授

1、继续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3)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 (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5)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引导学生发现: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 (6)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都有一定的形状。

(7)学生实践活动:用多种办法把P44上列举的固体弄碎,并按硬度的强弱排队。 2、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

20

教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天平来共同完成这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发现,固体混合前后和重量不变。

(2)研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否变化。

让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独立完成此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原来自己的猜想与实际情况有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工具的测量比自己的感官更可靠。 (3)指导学生把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分开。 A.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B.小组交流办法。

C.如果课内时间不够,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3.1认识固体 研究固体的性质 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3.2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哪些物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 2、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制作彩色树杈的乐趣。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会沉和会浮的物体、橡皮泥、高锰酸钾、装水烧杯、水槽、沉淀分离好的土壤、酒精灯、留有矿物痕迹的小勺或玻璃片、五颜六色的树杈、每组一份表格。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食盐、纸盒、报纸、不同颜料、方塘、土壤、沙子、搅拌棒或筷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又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呢?

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

21

(二)自主学习。

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的沉浮现象。

(1)师将几种固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 (2)请学生预测,老师带来的其它固体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3)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固体集中在小组内,预测它们放在水中善,把预测的结果记在P82的表格中。

(4)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并预修改。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师演示: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3)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呢?

(4)师生共同小结得出: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如果固体在水中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那说明固体在水中不溶解。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方塘、土壤、沙子放在水中并搅拌后的现象。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P82。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上把固体放到水里。 二、新授

1、了解固体与水混合与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学生阅读P47的图。

(2)这些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与分离有什么科学道理吗?或说出为什么? (3)你还说出其他的例子吗? 2、结晶实验。

(1)在热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到盐恰好不再溶解。 (2)在热水中加入绘画的颜料,使溶液着色。

(3)把各种颜色的热盐水放在纸盒内,周围塞好报纸,这样可以使热盐水慢慢冷却。 (4)把小树枝分别浸入各种颜色的热盐水中,就可得到彩色的树枝。 三、总结

板书设计:

3.2把固体放到水里 研究固体的沉和浮 研究固体的溶解与分离

22

3.3认识液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烧杯、平底烧瓶、锥形瓶、天平。

2、学生准备:厚塑料袋、简易天平、蜡光纸、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小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猜猜它是谁?每位同学选一种液体,说出它的样子和作用,其他同学猜猜是哪种液体。 2、学生思考。

3、学生开始游戏。请一名学生上前说液体的样子和作用,全班同学在纸上写出这种液体的名称。然后请这位同学公布答案,比一比,谁说的比较好。然后换其他同学继续游戏。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说说教师指定的几种液体的性质。 (1)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

(2)完成P49的表格,此表格可以加长,比一比,谁加得长。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液体在颜色、气味、味道上的性质,其实,液体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性质。

2、认识液体在其他方面的性质。

(1)学生阅读P50的内容。请学生参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研究,你能发现哪些液体的其他性质。

(2)学生分组实验。

A.倒出同样多的液体,在天平上和水比比看。 B.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放的板上。 C.把不同的液体用滴管滴在蜡光纸上。 (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通过同学们的研究,发现了液体在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此要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3、小结本课研究的一些科学方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到了以下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综合等研究了液体的性质。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板书设计:

23

3.3认识液体 液体 天平 水

3.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可以溶解在水里。 2、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制作果汁饮料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身边的事物。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食用油、蜂蜜、果汁、洗涤剂、烧杯、搅拌棒、天平、凉开水。 2、学生准备:桃子或桔子,榨汁机、干净的矿泉水瓶、少量白糖或蜂蜜。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1)液体有哪些不同性质? (2)液体有哪些相同性质?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研究把水倒进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1)提出问题。

A.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前面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情况,我们发现有的固体在水中沉有的在水中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溶解。那么,把液体倒进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沉,有的浮呢?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有的沉有的浮? B.学生假设。 (2)设计实验。

A.根据我们刚才的假设,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B.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实验中应该要注意的一些现象。 C.请学生汇报设计的情况。 (3)进行实验。 (4)分析实验结果。

A.你们预测与实验结果相同吗?你能找这其中的原因吗? B.在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填写P51的表格。

24

(5)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沉在水下。

2、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1)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请同学用刚才的研究方法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请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学生分组研究。

(3)师生共同小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溶解一样,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原先不溶解于水的深也可能溶解于水。课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三)课后作业。

1、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液体混合与分离的例子。例如:榨取果汁、用洗涤剂洗碗等,你还知道哪些例子呢?课后榨取一份果汁,将你的果汁调制的美味一些。 板书设计:

3.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食用油 水 蜂蜜

3.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中加盐都能增加水的浮力。 2、知道船的承载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研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的过程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橡皮泥,水杯、盐、小螺帽、铝片、牙膏皮、生鸡蛋 2、学生准备:橡皮泥、铝片、土豆 教学时间:一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激发探究欲望

1、出示本节课要研究的物体:橡皮泥、牙膏皮、土豆、铝片。 2、讲述:这些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水里都是沉的。

3、提问:你能猜想一下可以用一些什么办法使它们在水中浮起来吗?

25

(二)、学生自主学习。

A、探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

1.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以上这些沉在水里的物体在水中浮起来。 2.用实验验证猜想。 (1)明确实验注意点:

a、安全 b、卫生 c、认真研究 (2)学生实验,并填写表格。 (3)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结:我们用( )的方法可以使牙膏皮、橡皮泥、铝片、土豆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到水面上来。。

B、探究小船能装载的重量与什么有关

1.讲述:我们让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造船的过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就是我们自己制作的小船,刚才每个同学都做了一回小小的造船工程师。 2.提问:船有什么作用?

3.开展用小船装载螺帽的比赛。 (1)明确实验要求

a、在自己制作的小船中任选一艘小船参赛 b、可以对船再进行改进 (2)、学生比赛,用自己制作的小船装螺帽。 (3)、汇报比赛结果。

4、讨论: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5、小结: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小船的材料、形状等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三、课后延伸:

1、提出课后活动目标: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艘船。 2、活动注意点:(1)安全 (2)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 板书设计:

3.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借物漂浮 减轻自身重量 水中加盐

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够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天气预报工作。 2. 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 3. 知道下雨前空气温度会增加。

4. 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5. 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现象,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 2. 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6

3. 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温度和降水的多少。 4. 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5.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天气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关注天气的变化。 2. 意识到证据的重要性,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能够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天气预报工作。 教学难点:

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教学法:启发探究、合作交流。 本单元教学内容分5课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属于《标准》的“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从关心天气的角度谈天气预报,即“今天天气怎么样”。讨论天气与人的关系,介绍气象预报的过程、方法、手段和表现形式。指引观测天气,包括“气温是多少”、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指出天气现象存在规律性,季节的气候特征影响动植物的生存方式。

本单元分为6课。 1.今天天气怎么样2.气温有多高3 雨下得有多大4.今天刮什么风 5. 气候与季节 单元教学课时

4.1今天天气怎么样-----------1课时 4.2气温有多高---------------1课时 4.3雨下得有多大-------------2课时

4.4今天刮什么风-------------1课时 4.5气候与季节---------------1课时 4.1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交流讨论天气现象,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 2、学生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知识与技能

1、能够了解气象工作者关于天气预报前的工作量。

2、认识一些常见的气象符号。知道150年前人们预报天气的一些方法。 3、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气温、湿度、风向、风力、降水量、气压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意识到天气的变化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2、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

3、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及合作学习善于交流的能力。

27

今天天气怎么样

教学重点:懂得天气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教学难点:认识气象符号,用气象符号记录天气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天气符号的课件,反映不同天气的图片、谚语、歇后语课件。 学生:彩笔。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发兴趣,引出话题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吧!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两则谜语,咱们一起来猜猜! A“千根线,万根线,掉到河里都不见。”猜猜这是什么?(雨)

B“你见过它吗?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但我知道,当树枝摇晃的时候,它正从那里经过。你见过它吗?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但我知道,当湖面泛起波纹的时候,它正从那里经过。”(风)

2、小结:刮风和下雨是最常见的两种天气现象。(板书“天气”) (二)感受不同天气,产生问题

1、课前,同学们有没有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模仿气象预报员到前面汇报。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将学生汇报中的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如:气温、风向、风力等。

2、今天的天气到底怎样呢?请大家看一看气象员是怎样对今天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报的。 教师播放气象员预报天气的录像。

3、观察天气,还应观测哪些内容?老师将天气的其他内容板书在黑板上(如降水、云量、空气湿度等)。

4、谈话:关于天气,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想研究些什么? (三)、自主发现,获得天气预报的途径。

过渡:提问:同学们,老师今天接到了一条天气预报的手机短信,阅读短信内容,你们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取天气信息的?(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直接揭示获得天气预报的途径有哪些。)

归纳:天气预报的途径。

5、引导:同学们回忆一下,天气预报时,播音员常从那几方面描述天气呢? 生;气温、风力、风向、未来几天气温、人们注意什么?……

28

(四):自主发现,获得和创新气象符号。

6、天气预报时,大家一定注意到一些气象符号,这些气象符号表示什么呢?我们来认识认识。

7、认识和发现气象符号。

8、这样设计气象符号有什么好处呢?

9、过渡: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想设计一些自己喜欢的气象符号来记录天气变化情况,我们来试一试,请同学们看书43页。

10、说明设计要求:1、设计要简单、易记、方便。 2、小组交流,看谁最有创意。 3、汇报、展示、评议。

(五)、对比教学,现代和古代获得气象信息的途径。

11、现代科技非常发达,我们很容易知道天气的变化,但是,气象工作者丛中做了大量工作,请同学们看书43页。 讲解:1、百叶箱的功能。

2、气象工作通过那些方式获取信息——分析资料-----做出预报。

a.海、陆、空——-获取信息

b.卫星——-自动地面站——-分析资料 c.地面站——--做出预报

强调:天气预报准确率还是有差异的。讲解:如今,我国天气预报的水平居世界前列。我国先后自主研制了风云1号、2号气象卫星,并在全国建立了许多观测站,大大提高了预报的准确率

12、过渡:150多年前,古代人没有现代的高科技,他们又是如何预报天气的呢?书44页有几条谚语请同学们读一读。

(六)、开拓视野,强化学习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拓展:1、你在生活中关心天气吗?在什么时候你特别关心天气? 2、还有哪些人关心天气呢?为什么?

3、我国西南部的干旱天气当地人们的生活影响有多大? 七:小结:谈一谈学完《今天天气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29

今天天气怎么样 途径 ↑ 关心← 天气 →内容 ↓ 符号

4.2气温有多高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3、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 2、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

3、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4、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5、知道进行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的重要性,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2、有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实事求是地反映测量结果。

教学重难点: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学生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寒暑表模型。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问哪位同学昨晚看天气预报的,谁来做个小小气象员,做一个气象汇报。(指名汇报)

2.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测出气温的吗?利用什么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温度表、温度计。)

3.看到温度表你想到了什么?(里面装的什么液体?怎样读?为什么叫摄氏度?)(指名说。)教师介绍温度表(寒暑表)。 4.同座位互相说一说温度表的读法, 任意指一个刻度相互说一说。

5.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温度的仪器,能介绍吗? 6.教师说明温度计使用要求

(1)使用温度表测量,手轻轻地握住两边。 (2)眼睛要平视红色酒精柱顶端,读出刻度。

30

提问:为什么要平视?仰视结果会怎样?俯看结果会怎样?(仰视结果偏大,俯看结果偏小,所以要平视。)可借助图示演示。 7.教师组织小小组讨论

在测量气温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如:在时间相同时测量,在人少、通风处测量,等液面完全静止在读数……) 3.教师布置测量要求

(1)测量教室、阳光下、背阴处、地面、草地上、水泥地及离地面1.5米处的气温,同座位两个人,一个同学测量,一个同学记录。

(2)测量完填写教科书第83页的“活动记录”第一题。 8.开始测量,15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9.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比较测得的结果你有哪些发现?

(如:背阴处比阳光下的温度低,教室里的温度比阳光下的温度低,……) 为什么会有你发现的结论产生? 10.教科书第41页的“交流”,全班集体讨论。从图中看一天内气温变化发现了什么?(如:中午13:00~14:00气温最高,早上6:00和傍晚18:00气温基本相同,……) 板书设计:

气温有多高 测气温----看结果

4.3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通过较为明显的几种云的形状和颜色来判断哪种云会下雨; 2. 能够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初步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几种常见的云,知道哪种云可能会下雨; 2. 知道用“毫米”表示雨量的大小;

3. 能够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并知道怎样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愿意研究和制作雨量器,发展操作技能和情趣;

2. 对气象工作产生兴趣,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长期记录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 3. 愿意和雨水亲近,培养与大自然的亲近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雨下得大小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自制雨量器并测量降雨量。

教学准备:塑料瓶、剪刀、尺子、透明胶带等。 教学过程:

31

一、认识使用器具测量降雨量的必要性

1. 导入:今天天气怎样?前一段时间我们这里经常下雨,你知道雨下得有多的吗? 2. 有什么好办法测量雨的大小吗? 二.制作雨量器

1 教师出示事先做好的雨量器,引导学生观察。告诉学生测量雨的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有毫米(ml)作单位。(板书)

2.大家想不想做一个,来测量雨量的大小?

3.出示课件,指明读一读。学生对照制作步骤,进行合作。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三、利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 1.简单评价做得好的小组。 2.雨量器做好了怎样使用呢? 出示问题,指明读一读。

3. 学生讨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课件出示正确使用雨量器的方法,齐读。

友情提醒:有的瓶子底部不平,为了便于测量,每次量雨前,要在雨量器里加水直到最低刻度。读数时,要把雨量器放在平坦的桌面上,视线与水面保持水平。每次测量前都必须倒掉一些水,使水面与雨量器的最低刻度齐平。 4老师来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会使用雨量器了,取三只做的好的、口径不一的雨量器,..教师模拟降雨。

4.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

5.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量雨行吗?怎么办? 四、鼓励学生实际应用

1.同学们,有了雨量器今后下雨时,我们就可以像气象工作者一样来测试每次的降雨量了。

2.思考:在外面收集雨水时应注意什么?

3.坚持测量,并把结果按p77的要求记录下来。 五、认识降雨强度的划分

1.你们知道天气预报报告的雨如何划分等级的吗?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资料。 2.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明测量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即连续24小时;测量的降雨高度单位也是相同的即毫米。 3.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每种雨的降水高度。 五、了解降雨强度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下雨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

2.雨下得大小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有哪些影响?

板书设计:

雨下得有多大 做量雨器----记录结果 夏雨和生活、生产的关系

32

4.4今天刮什么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多种方式观测风;

2.会用风向标测量风,会观测风力的大小; 3.尝试做一次天气预报。 知识与技能:

1.制作风向标,并知道怎样使用; 2.了解风向标的工作原理;

3.了解有关风的知识,知道风向和风力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大胆想像,愿意研究和制作风向标; 2.体会到灾害性天气——台风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和危害;

3.感受到研究天气、关心天气的乐趣,进而主动地去研究身边自然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

感受到研究天气、关心天气的乐趣,进而主动地去研究身边自然事物的变化。 教学具准备:

《风力等级歌》图、自制风力计、风向标(材料袋),皱纹纸带(50厘米长、1厘米宽)、有烟蚊香或熏香、1~2米长的竹竿若干根、一周风向风力记录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级歌》。(师生共同补充评价) 2话: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那我们记住了《风力等级歌》有什么用呢? 3 4

观测风,看看今天刮什么风?今天风级是几级?继续当好一个小小气象员!(板书) 二、学生提出观测的问题 1

测计划和观测方法?哪些还需要老师帮助的?小组讨论一下。 2 3 4风力:问题方法。

三、师生讨论问题及解决方法(以下是学生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预测) 问题与困难1:方位的认识。

解决方法:在教室里学会辨别方位(八方位);介绍学校操场的方位走向,在操场上的八个方位放上凳子,写上方位。 问题与困难2:风向的认识。

解决方法:教师帮助讲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用实例讲述。 问题与困难3:风向的测量方法及测量工具。

33

解决方法:学生看图理解描述,用丝巾、纸屑或自制风向标;教师补充:可用彩色皱纹纸带,也可用实验室专用风向风力器。 四、室外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1标、风力计的检查、纸带系在竹竿上;方位凳8张(用打印好的纸贴字,用粉笔写在小黑板上也行)。 2 (1)在操场较空旷的地方测量; (2)不能挡住其他组测量;

(3)观测要细致,要多测几次,才能记录; (4)动作要快,注意安全和保护校园环境。 五、学生外出测量,教师分组巡视指导 1 2 3 六、室内汇报与发现 1 2 3天气预报的风向风力; 4 5 6 七、提高与延伸 1平。

板书设计:

今天刮什么风 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 风向标和风力计

4.5 气候与季节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

2、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 3、能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4、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知识与技能

34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3、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4、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四季的变化,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 2、持之以恒地观察动植物的变化。 3、养成记录观察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准备:

1.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2.有关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的图片、录象等视听资料和设备。

3.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等视听资料和设备 4.确定观察的对象,准备好观察记录的工具。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提问: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 吗?

2、说得真棒!你能再说一说秋季是 什么样的吗?

引起学生对气候与季节的兴趣。 二、探索和调查

1.小组讨论汇报:你眼里的秋季是什么样的? 认识秋季的气候特征。

2.谁能再说一说其他季节的气候是什么样的? 认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气候特征。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补充。

5.在不同的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认识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6.学生看图或音像资料后说,再适当补充。 7.小结。

三、回顾和解释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巩固所学,课外拓展。)

2.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板书设计:

35

2、烧一半

3、烧一定的数量计算 4、怎样烧香比较合理: 5、(1)不能改变周围的环境 6、(2)测量要分成几段比较精确

7、(3)怎样点火?不能点火就烧的一大截。。。。。 三、 学生分组探究 四、 全班交流

参考资料: 珠峰测量:

珠峰,藏语全称为“珠穆朗玛”,意为“女神”“圣女”尼泊尔叫她“萨迦塔”,意为“地球制高点”的意思。

珠峰作为世界第一高峰。四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发现珠峰是近代的事,清代1717年的《皇舆全览图》中就有珠母朗玛阿林(即珠峰)的记载。而确定珠峰为世界第一高峰,则是以英国人华夫为首的探险队在1852年首次确定的。

先回顾一下珠峰测量的历史。1852年,以英国人华夫为首的测量队用大地测量的方法,在印度平原上测定为8840米,首次确定珠峰为世界最高峰,20世纪初期,国外曾采用气压测定的8882米作为珠峰高程,我国也采用过,1949年美国人里昂那多·克拉克根据传统方法测得阿尼玛卿山比珠峰高出193米,认为珠峰不是世界最高峰,后经验证推翻。1954年,印度测量局在1852年测量基础上,重新测定珠峰为8847.6米。1975年,我国在“登山、测绘、科考”一体的组织原则下,首次在珠峰设置3.5米的觇标,测定珠峰高程为8848.13米。1987年3月,美国和意大利等国的报刊新闻,报道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美国天文学家乔治·沃尔斯坦教授从卫星传递的信息测出我国的乔戈里峰高为8859米,比珠峰还要高出11米。但同年,在意大利人阿迪托·德希奥领导下,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分别求得珠峰正高8872米,乔戈里峰正高8616米,再次确定珠峰为世界第一高峰。德希奥本人这次测量也称为本世纪精度最差的测量。1992年5月和10月间,美国、意大利分别采用GPS技术和光电测距仪技术,重新测定珠峰高程,德希奥提供的数据为8846.10米,比我国提供的数据少2.03米。 板书设计:

测量 电子秤、气压计、血压计 温湿度表、身高体重计

4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3o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