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文化--苗族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7-08 00: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服饰文化——苗族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详细的了解了中国服饰,那么一部分的中国文化就尽收眼底了,而中国服饰又是各民族 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但因1840年后,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方风气之先,服饰也发生潜在的变革。外国衣料因价廉渐为人所欢迎,费工费时,工艺考究的滚、镶、嵌、绣等传统手工艺渐渐地衰落,西方缝纫方式逐渐流行起来。

以至今天,中国本土的传统服饰,仍被人忽略,而少数民族服饰就更不被人知晓。所以今天这篇论文所想阐述的是——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苗族篇)。

我想,一提到少数民族服饰,大家不禁想起苗族服饰,他们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满身的银饰装配,那么,就让我们从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开始吧。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先秦时代就生活在长江中游地区。他们的历史可上溯至尧、舜、禹时代。战国时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这个“三苗”或“三苗国”的地域,在今江汉、江淮平原和江西、湖北、湖南一带。春秋战国时期,苗族先民生活在荆楚地区被称为“荆蛮”。“三苗”后裔“荆蛮”势力的兴起,大约在商朝前,成为后来掘起的楚国的主要居民之一。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因苗族先民生活在五溪、武陵地区而被称为“五溪蛮”、“武陵蛮”、“长沙蛮”等。到唐、宋及其以后时期,苗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繁盛,在祖国南方再度呈现出自己的重要影响,引起了唐、宋及其以后各王朝的注目。各中央王朝与苗族的关系亦日渐密切,对苗族的认识也有所增强,于是“苗”遂从若干少数民族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民族的族称重现于文献之中。现在苗族分布的状况,大约成形于汉唐时期。

苗族有着漫长的历史,而考古的发现也体现出苗族人民的智慧,如:

沙马王堆出土的大量织品中,使用最多的刺绣技法锁绣(或辫绣)、云草纹样和起毛锦及组带,我们均可以从世传的黔东南苗族服饰中找到。两相比较,如“信期锈”中的茱萸纹与现黔东南雷山和台江的锁绣技法,起毛锦与现还普遍流行的黔东南花椒布和组带花带纺织等,不论技法、

纹样使用都极其相似。

黔东南地区苗族妇女穿着的古裙,其款式,其色彩及破绉均与唐代张萱《出辇图》上的宫女著裙其无二致,足见苗装的唐代遗风犹存。黎平尚重、剑河南哨一带苗族青年清代男装,丹寨杨武一带的古衣、从江高求地区的男装、剑河久仰、台江反排一带的古衣、雷公山月亮山地区的祭祀衣,其款式、纹饰风格、织品材料等均与现存的服饰和纺织技术相去甚

远,它们可以说是明清代甚至更远这些地区苗族服饰的本来面目

少数民族大都没有自己的文字,苗族也不例外,苗族的历史文化是靠口头文学和服饰图画艺术来表达的。与许多无字民族不同的是,苗族不仅将历史传统倾注于口头文学之中,更将它倾注于图画之中,这主要表现在苗族的刺绣图案里。苗族老人对苗族少年进行历史文化教育时,常指点着服饰图案而说。苗族叙事性服饰图案不仅长盛不衷,而且十分丰富发达,可谓到了以服饰再现历史的地位,成为苗族传世的“无字史书”。它们包括缅怀祖先的创世图案、祭祀图案和记载先民悲壮历史的战争迁徙图案。在黔东南苗族服饰里,大量使用着“蝴蝶妈妈”、“姜央射日月”、“天地”、“黄河”、“长江”、“骏马飞渡”、“江河波涛”、“平原”、“城池”、“洞庭

湖”等母题图案,这些图案均显示着苗族历史发展的轨迹。

“蝴蝶妈妈”刺绣图案主要在女服的两袖和围腰上。传说蝴蝶妈妈是由枫树心变的,所以蝴蝶妈妈居于枫树之上,这图案被苗家人视若神灵,因为蝴蝶妈妈生养了苗族的祖公姜央。在女服刺绣中,还常看到“姜央兄

妹合磨成亲”这个关于人类起源的图案以及表现远古神话“姜央射日月”的图案。从枫树生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姜央到姜央合磨成亲再造人类至姜央射日月,这些富于神话色彩的服饰图案,追溯了苗族先民从母系发展至父系时代的社会历史。

在苗族服饰图案中,更广泛的是记述苗族先民悲壮迁徙史的“黄河”、“长江”、“平原”、“城池”、“洞庭湖”、“骏马飞渡”等主题图案,它们是一部关于苗族先民社会历史的人体文化史书,生动地描绘了苗族祖先的生活和历史,表现了苗族先民如何经历战争风雨,跋山涉水流落他乡的这一历史事实。这些图案被视为苗族群体的标志而世代奉行着,不仅活着的人珍视它们,去世的人也必须穿戴着有这些图案的寿服才能下葬。只有这样,死者的灵魂才能返回祖先故地 。

骑士组成,横贯在象征浑水河(黄河)的饰带上。这些也被称为“人骑马”的图案相当引人注目。回首展望苗族历史,这“骏马飞渡”是苗族先民悲壮迁徙的见证。苗族远祖发祥和居住于中原地区。他们以蚩尤为酋长,曾大败炎帝,称霸于北部中 “骏马飞渡”是苗族服饰和头冠上的珍品图案,由一排马和马背上的原,代炎帝为政。但是,在与黄帝的征战中,蚩尤兵败战死,苗族群龙无首,被迫向黄河以南迁徙,在江淮地区建立起“三苗”国。江淮地区的洞庭湖和鄱阳湖一带,土地肥沃,苗族先民在这里安居乐业,但好景不长,禹征三苗的长期战争迫使苗族先民继续南迁至武五陵溪地区,并逐渐分布至贵州、云南、四川、广西、湖南等地。大约在汉唐之际,形成了今天苗族居住的基本格局。苗族先民再次举族南迁,都是在经历地大的战争失败之后进行的。在苗族古歌《迁徙》中这样记载:战争中,他们出动数以万计的骑兵与步兵与敌浴血奋战;战败后,就弃城南迁。

到了新地方,又重建家园,“在老立修了一座座城池,在老立盖了一幢幢瓦房”。而后,敌人又来侵犯,他们又挥戈作战”,“千万匹战马,千万个战士,一齐向敌军冲杀”。战败了,他们又弃城南迁,又重建家园。在这场继续千年的战争中,苗族是悲壮的失败者,他们一次次被逐出家园,背井离乡,四处漂泊。这种反复重演的历史悲剧,在苗家人心灵中留下了深重的印记,使得他们将其流传于《古歌》中,再现于服饰上。苗族得以保存自身的民族个性,《古歌》和服饰图案

功不可没,其强调了苗族共同的血亲族源,强调了他们曾有的共同生存空间,使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逐渐分离的苗族群体牢记共同的文化关联,令其不忘祖先历史。这些深厚、沉郁的服饰图案起初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它不仅是祖先辛酸历史的见证,也是返回故土的路标。当严酷的现实打破了重返故里的希望时,人们便将其视为历史而世代传承下来,其功利目的逐渐为思想意义所取代。

苗族服饰有多少款式?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清代“百苗图”,芮逸夫先生在影印《苗蛮图册》序中说:“绘画八十二种人”。 1985 年北京出的《中国苗族服饰》、《苗装》画册等书的前言记载,苗族服饰大约有 130 种以上。贵州省 2000 年出的《贵州民族》画册记载,苗族服饰有 170 多种。《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图典》说:苗族有 100 多个支系,就有 100 多种服饰。多年来人们一直未弄清苗族服饰类型的多少,今天我就此写一些台江县境内的款式风格,苗族服饰最为丰富多彩却是不争的事实。

其仅台江县境内苗族服饰款式风格,就可分为方你、方鸠、方囊、嘎东、方白、方秀、方黎、翁芒、后哨等九种类型,男装简朴、女装繁华。男装有对襟或大襟右衽上衣两大类。中青年男子多着对襟上

衣,老年男子多穿右衽长衫,包青布头帕;下着一尺许宽的大裤脚。近年来,大部分地区中青年男子多穿中山装。女装有右衽大襟和胸前交叉圆领两类,每类又有众多的样式和盛装、便装之分。除部分地区经过改进的女便装外,绝大部分地区的苗族妇女的盛装衣裙,保存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那就让我们逐个了解一下苗族服饰的款式风格吧! 方你型:

幼女戴瓢形花帽,五六岁即蓄发穿耳,十六岁以后挽髻,按逆时针方向换成螺纹状发髻,置于头顶中央,髻后根部横插一油黄色半月形木梳,代笄约发,保持发髻稳固。便装时,包一块用浅蓝色方格布制成长的方型头帕,打结于梳子下方,很少露头发,耳戴圆形牛鼻或梅花形大耳环。盛装时,头包一块较硬的藏青色长方形头帕,讲究起角,起直线,帕的两角交叉于梳子上方,用针别住,起燕尾形,称为“富代给”。着银饰时,不包头帕,头戴银冠,前插银钗、银角(呈牛角状),右插银簪,后插银梳,头髻插满各种形状的凤鸟,花果等银花及珠链;颈带两三只项圈(链泡泡项圈,犁索项圈,六方项圈,实心项圈,猴子链项圈,环锁丝链项圈)和项链,高齐下颚,甚至隐住嘴巴。胸前配戴腰子形锁式“压领”,浮雕龙凤等图案。上衣为大领半体衣(即胸前交叉式),袖短而大,卷袖,后摆略长于襟,袖、肩、领等部位有花饰,领略后倾,苗语称“沤坝”。老年妇女的便装,喜用平挑花,即以绿色丝线在蓝色或青色土布挑绣叶子或小花朵,形成纹样规则的连续图案,以作衣袖等花饰。老年妇女盛装,喜着数幅小粗花和数纱平挑有几何图案的新装。青年女子则穿大朵大花,大幅大样,构成密集的段子花纹,银纹和“领各介”,在最好的自织纹布上,用编线卷积成的花衣等。花饰色采以红绿色为主,喜红衣绿花,浅蓝衣菜花和亮铜片镶成的狗牙瓣,集编卷、缠绣、织花、平挑花、十字挑花、贴花等工艺于一身。银衣以数十件四方形、长方形、圆形的银肩片、银背角片、银泡、小银铃等在衣服相应部位纵横交错镶缀而成。银饰图

案有人物、花草、飞禽走兽和几何图形,腰束银花腰带。裙子为桶形百褶裙比各地均长,盖及脚腕,无花饰。裙正方围有围裙帕,宽约48公分,帕面饰有各种方块花鸟图案,多用几何纹样的织花或线条粗壮的绣花,老年人则用无花饰的素帕。手饰空心镂花手钏,实心雕花手钏和犁索手钏等,一般戴两副以上。腿饰,老年妇女冬季均饰青土布裹腿,夏季饰家织青布或购买阴丹士林布缝制成的夹袜,袜后跟绣一长方形花草图案,袜尖及袜帮挑绣鸟类图纹。年轻女子无论冬夏,大多赤腿或穿商店买来的袜子。鞋有布鞋、胶鞋和草鞋,布鞋以青布或缎子作面,鞋帮绣花,鞋尖勾鼻,布壳纳底,无跟。草鞋为糯稻芯编织的平头无后跟的勾鼻无跟拖鞋。

方鸠型:

女子头髻挽法与方你同。但头前方发髻翻出,形成一宽面,便于插银角或罩头巾时成平面。平时裸头,古时包对角折叠的长方形青帕,与方你型差异不大。约在1940年前后,开始包白色长方形花帕(帕多系商店买来),包后发髻和梳子露在外面,两个帕角把耳盖住。盛装除花饰喜小幅小朵外,与方你型差异不大。便装为大襟左衽,并于襟的边缘和衣肩后部围钉一道栏杆花条,胸系花围腰,下着长裤,裤腿挑绣三道彩色花纹,工艺喜用十字挑花,贴花等,其余部分装饰与方你型相同。

方囊型:

女装复杂多样,讲究发式。常用几束假发参与真发挽髻,髻两边挽成两个圆圈,称为“鹰眼髻”。右边横插一根龙头形银簪,髻内插有银钎或银花,髻后插大银梳。便装以红、绿、蓝、白、青等棉纱参丝线织成长方型花格帕包头(包时顺边翻转折三四折,约宽二寸。由前额向反时针方向围头一圈余,两头交叉后,用巾头翻折插进额前接帖处扎紧)。包后发髻和梳子均露在外。80年代后,年轻女子在白布衬衣的肩、袖、领等部位绣上红、绿色化饰,缝制成夏便装。常服多穿长裤,并在前后各围一张织满花纹的围帕,与暗底暗花衣配套。盛装着百叠裙,裙身分为两段,下段短并用夹层,打折也不一致;下段打两折,上段打三折;在上下段连接处嵌锡片,并用深红色丝线插围一路,裙 高亮而无花(裙子不合缝,为后围腰式,苗语称“裤坝”),长齐小腿肚。夏季赤足或穿凉鞋,冬季穿胶鞋或绣花勾鼻布鞋(鞋帮由两瓣合成,用青色缎子或丝绒制成并绣以花纹),很少穿草鞋。解放后,清水江沿岸村寨便装时,除中、老年妇女穿民族服饰外,年轻女子和儿童保留头饰,其余装束与汉族同。

嘎东型:

妇女头饰与方囊型稍同,将一块专制方形花格布帕顺边折后,朝顺时针方向(与方你型相反)包头一圈,把发髻大部分露出外面。但发髻挽得比方囊型大些,髻底略向后下拖。上装为大襟(无小领),左衽半体衣,较长,盖过臀部,领稍后倾。袖窄,冬季服饰袖较长,盖及手腕子。在裙子与衣角相接处,挑有三路横向细窄的红、黄、青彩色水纹,据当地口碑,上一路代表黄河,苗语称“翁仿”;中路代表长江,苗语称“翁育”; 下路代表大西南,苗语称“翁方纳”,意即家乡(三路的变形图案则是山林、田园、牛羊、村庄、人物等,都与苗族古代迁徙史上的三大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裙子前面围有花裙帕,与裙同长,裙带有五彩丝穗。腿缠红,黄色编织的绑腿由踝部往上缠至膝部,呈环状形,并在缠齐小腿前留有一五彩丝穗,看去就显得脚上的分量很重。脚穿绣花鞋,不拔鞋跟。女童装最具特色,夏装衣袖无花,在肩部横钉约二三公分宽的两条纱绣花条,有的钉成十字形;冬季的夹衣有背部附以一块数纱绣成的几何纹样花块,约占有背部的三分之二,称为“欧降”,十五六岁后就不穿了。

方白型 :

男性老人留发,挽小髻,青年人多于头顶留一圈约0.2米的短发,喜包长约4.8米,宽约0.5米的长头巾,包时一圈圈的缠得整整齐齐,形如一小斗笠。喜用银饰,有细条银链和手钏,腰挂银牙签。上装为无领大襟右衽短服,盖及肚脐,腰束自织的青、白相杂的花格腰带,长约2.7米。老年人裤脚很大宽约0.4米,年轻人稍窄些,一般0.27米至0.4米。冬季裹腿,夏季穿草鞋。解放后,男子便装与汉族略同。

妇女挽云髻,头帕与围裙帕相同,只是花带窄些。包时,自额前向脑后将发髻包住,结扎于脑后,帕脚拖到背部。劳动时,将帕脚翻搭在发髻前方,带穗垂于额前。妇女上装为大襟右衽短服,无领无花,长盖过腹部;袖窄,长及手腕,后摆较长,盖及裙子下缘,当后围帕用,称“尾巴衣”。裙子盖过膝部,无花。前附藏青色无花围裙帕,帕上方两角钉有一根花带束腰,打结于背后。除夏季外,一般都打裹腿,裹脚为藏青色窄布,长两尺许。平常穿 草鞋或赤足,布鞋极少见。解放后,已穿上胶鞋或凉鞋。方白型盛装时,不包头巾,发髻全露于外,佩戴银冠,银凤尾。耳缀鸡爪耳环或牛鼻索耳环。颈饰一两支泡丝项圈、项链。胸配银牌压领。服饰的特点是刺绣极少,衣裙均无花饰,较为简便,惟有丝织的花带作束腰的围裙帕和头帕之用。花带色彩主要是玫瑰红、粉绿、金黄、青、白等色,花纹全以白色出现。纹样大都属“蕨叶”、“勾勾”和“窗子格”三类,与交下、翁脚等地花饰相似。

方秀型 :

年轻男子与方你型无大差异。女子挽盘髻,罩长方形青布头巾,呈上尖下宽三角形,髻后插弯月形木梳,耳环与方囊型同。盛装不包头帕,银饰较少,头部饰的“银牌”与方白型同。银梳与方你型同,手钏、项圈、银链与各型无异。上装为纯青色大领右衽衣,衣襟为白布镶边,衣服基本无刺绣,只在岔口处和后摆的两角边缘以红、绿、黄三色丝线交叉挑些“狗牙瓣”,该型服饰与方白型同。盛装时束花带五六根,显示其技艺。青色百褶裙系齐小腿,缠青色窄长土布裹腿,赤足或穿草鞋。解放后,有的在袖口镶一块用蓝色丝线挑花的白布,穿时露在外面。

方黎型 :

妇女头包宽约10厘米,长约3米的藏青土布,并在布的一边顺边叠成重叠的三道边,全帕折成宽6厘米左右,发不打髻,有的用网子套上,盘于头顶后即把头帕包住,从上而下又再向上缠绕,包好后约有10厘米高,有的头帕外方还打上一层网套。帕外端通常是绣有3厘米宽的花饰,并附上67厘米长的各色丝穗,作插头用。年轻女子便装多包从市场买来的花头帕。盛装不包头帕,插银簪、银笄,戴银冠,耳饰大花环或梅花形耳环。项圈系圆扣,由一细小的项圈把圆扣穿连起来,圆扣上有花纹与各型相异,独具特色。项链、手钏与各型同。妇女上装为大领右衽半体衣,较长,盖及臀部;衣的前襟略长于后摆,但穿时拉齐,袖子比一般地区略大,宽约21厘米,穿时折一小折,衣脚附上一条约10厘米宽的织花,从前襟经岔口伸向后背,后背中央有一小段,领花一般宽12厘米左右,胸部花饰宽15厘米左右,领稍向后拖,倾斜度不如方你型大,该型刺绣较多,盛装与便装均有花饰。区别在于花饰多寡及工艺的粗细。解放后,夏季便装不用刺绣,系从集市买青蓝布料按传统式样缝制而成。刺绣方法以“打子”为主,兼以“堆花”、“挑花”和“织花”等。纹样大多采用水云纹,内容以花草为主,鸟、蝶等次之。色彩以绿色和红色并重,黄色极少。着半长裙,盖及小腿肚。常服穿素裙,盛装裙脚附以一圈约7厘米宽的织花。便装围裙帕系青色布制成,无花饰;盛装为有花饰的缎子布料。冬季裹腿,系用藏青色窄布制成,较各型长(长约4米,宽约1.5厘米),包时讲究堆叠,鞋有花鞋、素鞋和草鞋。

翁芒型:

女子挽云髻,外缠长方形藏青色头巾,包法有两种:一种是顺边折,折后约宽7厘米,围头一圈,束于脑后,再用一根青棉线在帕外绕几圈,系紧头帕;另一种包法与方鸠型的交下、排羊等地相同,不同处为以青棉线系头帕。两种包法均让发髻和梳子露在外面,耳戴直径为45厘米的圆圈耳环,环下吊有指头大的灯笼形或蝴蝶形银花。上衣为无领右衽短服,盖及腹部,袖窄,长及手腕。衣襟上戴铜扣,着细百褶短裙,裙脚至裙腰共长30厘米左右,周长152厘米左右,可围身一周余。平时穿两条,盛装穿六七条,穿后衣服盖去大半,现出10厘米左右的裙脚,前围花裙帕,约50厘米,宽40厘米。翁芒型花饰主要在围裙帕、腰带、裹腿、背带和童帽上,主要采取反面挑花正面看的挑花方法,以白色丝线或棉线在藏青色的土布上挑花。童帕采用贴花,花带、腰带和裹腿采用织花,显现出彩色丝线花纹,纹样平常以条纹为主,附上一些小方块图案。腰带和花带偏重红色,裹腿偏重暗灰色,有冬夏之分,冬季的裹腿帕长约190厘米,宽约35厘米,只

围一转,包后均用花带捆扎;夏季的裹腿帕长约110厘米,宽2.5米,红色重,两端有很大的穗须,系于腿后,穗须下垂赤足或穿无跟草鞋。

后哨型:

老年妇女用青布裹头,中青年妇女先用一张深色暗花布或白布裹头,然后用明亮的紫色土布包裹,现用浅色的手绢从后往前捆扎,头顶露出发髻,髻上横插银簪。少女头戴平顶花帽,帽顶有折皱,帽中央留有大拇指般小孔,孔周留有数根寸许彩色丝线,帽子边缘绣有多道彩色花边,以红色为主。盛装头戴银帽银花,耳戴小耳环,胸挂数幅银项链,腰扎银带,手饰银镯。老年妇女上衣领襟相连,下着齐小腿折皱裙 ,前后各围两张青色土布围裙帕,冬天包青布裹腿。中青年及少女便装与盛装差异不大,上装领襟相连,胸襟交叉,腰系两张青色土布围裙 帕,四根彩色带头垂吊于身后,长约尺许,下着百褶裙 ,裙脚绣有多道细窄红、黄、紫色花边,盛装穿绣花鞋或胶鞋,便装赤足或穿草鞋。

苗族服饰最为丰富多彩却是不争的事实。他们的服装款式渗透着苗族悠久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民族服饰是中华民族的精华,是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决不能丢弃的宝藏,是祖国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艺术设计学院

01级服装设计(2)班

冯云

2001311205

围一转,包后均用花带捆扎;夏季的裹腿帕长约110厘米,宽2.5米,红色重,两端有很大的穗须,系于腿后,穗须下垂赤足或穿无跟草鞋。

后哨型:

老年妇女用青布裹头,中青年妇女先用一张深色暗花布或白布裹头,然后用明亮的紫色土布包裹,现用浅色的手绢从后往前捆扎,头顶露出发髻,髻上横插银簪。少女头戴平顶花帽,帽顶有折皱,帽中央留有大拇指般小孔,孔周留有数根寸许彩色丝线,帽子边缘绣有多道彩色花边,以红色为主。盛装头戴银帽银花,耳戴小耳环,胸挂数幅银项链,腰扎银带,手饰银镯。老年妇女上衣领襟相连,下着齐小腿折皱裙 ,前后各围两张青色土布围裙帕,冬天包青布裹腿。中青年及少女便装与盛装差异不大,上装领襟相连,胸襟交叉,腰系两张青色土布围裙 帕,四根彩色带头垂吊于身后,长约尺许,下着百褶裙 ,裙脚绣有多道细窄红、黄、紫色花边,盛装穿绣花鞋或胶鞋,便装赤足或穿草鞋。

苗族服饰最为丰富多彩却是不争的事实。他们的服装款式渗透着苗族悠久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民族服饰是中华民族的精华,是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决不能丢弃的宝藏,是祖国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艺术设计学院

01级服装设计(2)班

冯云

200131120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3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