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道场知多少――兼谈梵净山弥勒道场
更新时间:2024-03-27 13: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弥勒道场网站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弥勒道场知多少――兼谈梵净山弥勒道场
内容摘要:梵净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辟支佛在梵净山活动时期就有“古佛道场”之谓;净土宗传入梵净山后,弥勒道场建立;明万历年间,钦命僧妙玄重开梵净山,把临济宗带到弥勒净土道场,使梵净山禅净双修盛极一时。“弥勒道场”不止一个,是因为各地与弥勒因缘甚深,古有“天下不平,弥勒出世”之说,中国古代多动荡,所以弥勒现世的地方就很多。梵净山被称为“天下众名岳之宗”,可见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地位及其影响。
关键词:弥勒道场梵净山弥勒辟支佛净土宗临济宗
古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道出了宗教文化是赋予山水内涵的重要原因和手段。如今全国各地依托名山优势开发旅游资源,无不是通过对人文景观的挖掘,来提升自然景观的丰富性,从而增加名山效应,达到开发目的。就我所知,中国历史上原有四大佛教名山及其四大菩萨道场,而今却增加成五大,甚至七大、十大佛教名山及其道场。单就“弥勒道场”而言,原来不曾听说过,而今却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五座弥勒道场,而且,当地人士都认为本道场所在的山是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为什么五台、峨眉、普陀、九华四道场都是唯一的,而弥勒道场却如此具有多样性呢?它们都分布在哪些地方?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形成因缘、历史、现状怎么样?本文就相关问题予以叙述,供梵净山弥勒道场文化研究者参考。 一、弥勒其人
关于弥勒,这里有必要首先介绍一下。弥勒是古印度罗来国人,与释迦同时代,因释迦成佛于弥勒之前,他便事师释迦做一名弟子。于是,释迦就成了现在佛,弥勒菩萨则是未来佛。据佛教界传说,弥勒先于释迦涅盘,涅盘后升于兜率天,在那里住4千岁(相当于人世间56亿7千万年),然后下降人间,在华林国龙华树下成佛。以后三会说法,普度数百亿众生。目前,弥勒正在兜率天为天王和他的眷属们讲法。相传他曾下生过人间两次。一次是在印度,约在公元270—350年间,弥勒受无著菩萨之请到世间说法;另一次是下生在我国五代后梁时的浙江奉化县,即布袋和尚。[1]
布袋和尚法名“契此”,从小在奉化岳林寺出家。他是一个下层游方僧人,由于经常身披布袋乞食,人们称他“布袋和尚”。他的形貌很有特征,皱鼻梁,大肚子,身矮体胖,人们又叫他“大肚弥勒”。他生性诙谐,笑颜常开,讨人欢喜,所以又称 “欢喜和尚”。他的行为也很奇特,天将旱时便穿高齿木屐,天将涝时则穿湿草鞋,人们以此得知天气,不误农时。他随地寝卧,随处乞食,奇怪的是他在哪里出现,哪里就平安,他在哪里行乞,哪里的生意便分外好。
弥勒常以偈语教化人们要大度宽容,不要计较是非爱憎,做到肚量大、心胸宽,遇到冤家也能与之和平相处。他的言行,寓神奇于平淡,示美好于丑拙,显庄严于诙谐,现慈悲于抑揄,代表了中华民族宽容、和善、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不仅成为中国佛教的形象大使,也是中华民族的形象代表。由此,晚唐五代之后,以契此为原型
的“大肚弥勒”像流行起来,成为长期流传和普遍欢迎的中国弥勒佛形象。
二、弥勒道场知多少
关于弥勒道场,它不像山西五台山之文殊道场、四川峨眉山之普贤道场、浙江普陀山之观音道场、安徽九华山之地藏道场、江苏灵山之如来道场、云南鸡足山之迦叶道场那样唯一存在。当然,古有“天下不平,弥勒出世”之说,中国古代多动荡,所以弥勒现世的地方就很多,于是“弥勒道场”自然也就不止一个。由此,除梵净山弥勒道场之外,还有浙江岳林山弥勒道场、浙江雪窦山弥勒道场、辽宁千山弥勒道场、云南锦屏山弥勒道场等。另外,浙江绍兴有新昌大佛、江苏南京有栖霞山大佛、河南有浚县大佛、四川有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宁夏有须弥山大佛,都是以弥勒形象依山就势雕塑的大佛像。可见,各地与弥勒因缘甚深,信众也不少,说它们是弥勒道场也未尝不可,只是传说不同、历史远近、规模有别、影响大小而已。 (一)岳林山弥勒道场
岳林山,位于浙江省奉化县城东北部,其主峰三山上建有岳林寺。据《岳林寺志》、《奉化市志》和《长汀张氏宗谱》等史料记载,唐僖宗时(874-888年),一个叫“契此”的人,从小出家在岳林寺。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契此临终之际坐东廊盘石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 因此,人们便认为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2]之后,岳林寺遂以弥勒道场为世所重。在全国各大寺院内供奉的弥勒佛像,外向而坐,袒胸
露腹,笑容和蔼,迎接四方香客,其形象,皆据岳林寺布袋和尚之像而造。后人多以为布袋和尚系未来佛弥勒化身,因而依其形而圆其像,从此取代原印度形象之弥勒佛,岳林寺亦因之成为远近信众顶礼膜拜、崇信有加的弥勒道场。2000 年 6月,契此故里浙江奉化举行了“弥勒文化节”,并在契此灭度的岳林寺召开了弥勒文化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和教界高僧呼吁:要求将弥勒道场岳林山作为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以此将弥勒文化推向世界,使之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二)雪窦山弥勒道场
雪窦山位于浙江奉化市溪口镇西7.5公里处,上有雪窦寺,创建于晋,兴盛于唐宋,历来高僧辈出,香火兴旺,被称为天下禅林十刹之一。五代时,布袋和尚契此行游此山,教化群众,很得群众信仰。因他说《弥勒偈》而逝,人们便认为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并在寺院塑了他的像,历代受四方信徒的供奉和朝拜。关于布袋和尚的事迹,在《宋高僧传》、《两浙名贤录》、《奉化县志》中有记载。1934年《佛学辞典》中提出,雪窦山为弥勒道场,与普陀观音、五台文殊、峨眉普贤及九华地藏四座菩萨道场齐名,共列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3]1987年8月,雪窦寺落成了大雄宝殿和西厢房,随后,寺院一系列建筑拔地而起,古刹修葺一新,从此,雪窦寺以弥勒道场外宣于世。
(三)锦屏山弥勒道场
云南弥勒县城北有锦屏山,锦屏山上建有弥勒寺。锦屏山距离弥勒县城10公里,山门上方,悬挂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的“弥勒寺”寺名。据清乾隆《弥勒州志》、民国《新纂云南通志》载,唐天启六年如玉和尚募资兴建了弥勒寺。佛教界认为,弥勒的锦屏山与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浙江的普陀山、安徽的九华山、江苏的灵山、宾川的鸡足山同为七大佛教名山,其间的弥勒寺院与文殊寺院、普贤寺院、观音寺院、地藏寺院、如来寺院、迦叶寺院同为佛教七大丛林。[4]1999年12月,高19.99米、世界上最大的弥勒大佛在锦屏山的中心部位建成,体现了佛中有佛的涵义。经过复建改造的锦屏山弥勒寺,拥大佛、大运、大雄、大智四院之宏阔,集弥勒强巴相、弥勒仙光相、弥勒布袋相、弥勒天冠相之绝致,遂成“弥勒道场”之大寺,锦屏山弥勒道场已有相当大的规模。 (四)千山弥勒道场
在辽宁省鞍山市千山风景区,坐落着一座由山峰天然生成的稀世巨型弥勒大佛。大佛呈坐姿,左手五指分开置于膝上,右手半握拳,肩负布袋,面西而坐。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为其题书“千山弥勒大佛”。据资料介绍,这尊大佛早在明朝前后就已被高僧所识,并供奉膜拜。在大佛对面的峭壁上,有一个人工凿刻的古拜佛台,地质专家鉴定已有上千年时间历史;在古拜佛台的下方,考古学家还挖掘出用于焚香拜祭的明清瓷质供碟。[5]从1992年起,千山大佛寺举办了十届“大佛节”,世界佛教联合会副会长、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美国德州佛教会主席觉光法师,于第十届千山大佛节为千山大佛寺题
写“天成弥勒道场”六个大字,正式推出了千山弥勒道场是继四大名山道场之后而形成的第五大佛教道场。 三、梵净山弥勒道场
梵净山方圆八百里,位于贵州省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之间,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之一。梵净山称“弥勒道场”,由来已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不少方志专家,查找古今史籍,实地蹋勘考察,寻访民间传说,确证梵净山宋元时代即为梵天净土,明代初年已成弥勒道场。至明万历年间,钦命僧妙玄重开佛山,破山和尚传临济正宗,虽不专修弥勒净土,却容僧众禅净双修,并纷纷兴建或重修庙宇,环山建起四大皇庵、四十八座脚庵和金顶古庙群,道场于是盛极一时。立于万历46年(1618年)、由朝廷户部郎中李芝彦撰文记载重建梵净山金顶的《敕赐碑》,高度评价梵净山为“天下众名岳之宗”,并对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兴盛赞颂不已:“自开辟迄今,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月盛而日新,久已灵驰于两京,倾动于十三布政,劳旌于抚按、烦顾于道府。”由此可见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地位及其影响。 从地形上看,梵净山乃天然大佛,从凤凰山观老金顶,俨然大肚弥勒应现而变的巨大坐像;从老金顶观新金顶,恰又是法相庄严的金身弥勒;再从棉絮岭远眺,金顶山系连成一体,身首分明,神态逼真,确系随地安卧的布袋弥勒。再者,梵净山巍峨博大,佛缘深广,风卷云来,云卷佛来,瑞气回环,变化莫测,天际佛光之中常显弥勒法相,其景观为天下名山之少有,使亲临者无不感叹古佛道场神秘而恢弘之
气派。更能说明弥勒道场者,还有那金顶古庙群中内塑弥勒佛像的通明殿,它是僧众为虔心供奉弥勒巨大坐像(老金顶形状),在其坐像前建立的一座以弥勒通体明亮为因缘的殿宇。尤其是新金顶上天桥两侧释迦殿与弥勒殿的巧妙设计,让人先拜释迦,由释迦引进,跨过天桥再拜弥勒,自古以来就向人们示意弥勒菩萨在梵净山的尊崇地位。 当地民间也常传说弥勒现世的故事。说有人曾上此金顶,隔着深峡看见一和尚通体光明,金灿耀目,端坐于金顶另一端,却猜不透那和尚是如何上此绝顶的。后来有人在这深峡之上架设天桥,当人们得以从天桥过去时,那和尚早已无影无踪。人们四处打量,只见那和尚又坐在遥遥相望的另一座山峰之上(现在的老金顶),随后身体胀大,满面笑容,渐而延展整座山峰,变成一尊巨大坐像。尔时有人感悟这是弥勒现世。惊呼之际,人们合十跪拜,虔心礼佛。于是后人在其新金顶端坐之处修建弥勒殿,在老金顶前再建通明殿,供奉弥勒佛。[6] 如今,梵净山正在重建恢复环山寺院及金顶殿宇,1998年以来,铜仁地区举办了近十届梵净山旅游文化节,并举行金顶弥勒道场开光大典和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2006年11月23日,梵净山护国禅寺举行“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揭幕仪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学诚法师,欣然题书“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随着梵净山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人文景观的不断发掘,弥勒道场的光华又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下面介绍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形成过程。 (一)梵净山与辟支佛
最早在梵净山活动的佛教派别是“辟支佛”。目前的例证有:明朝喻政在《登梵净山》一诗中有“回溯昆仑是本根,辟支复起小昆仑”之句;清《贵州通志》、《铜仁府志》及《松桃厅志》都载有梵净山“又相传有辟支佛遗迹”字样;明万历46年〔1618年〕梵净山《敕赐碑》称“古佛道场”,明万历初年〔1573年〕金顶犘崖有“委系古迹名山”的记载。“古佛道场”、“古迹名山”应是对梵净山“辟支佛”活动的记录。当代研究梵净山佛教源流的张明、龙云清、吴恩泽等人,也认为梵净山佛教源于“辟支佛”。
辟支佛,即缘觉,系小乘佛派,盛行于唐代。它通过观悟十二因缘(三世轮回)之理而得道。关于梵净山辟支佛遗迹的生成年代,作家吴恩泽通过对汉传佛教的历史背景进行研究认为,辟支佛乘中的志向高远者仿效老子西出函谷关之举住锡梵净山,起码应在唐代之前。他根据“汉明求法、佛教初传”之说认为,辟支佛乘进入梵净山修炼,最迟不应晚于小乘佛教早已失去中土道场的隋唐时期。[7] 吴恩泽先生在《名岳之宗梵净山》一书中,通过对梵净山老金顶的九皇洞、滴水岩附近的叫化洞、凤凰岭九龙壁和九龙池一带的巨大脚印等辟支佛遗迹的研究,对金顶及周围寺庙里佛像的位置设置研究认为,白莲社茂建红云金顶之前,金顶及周围简陋的寺庙应该初具规模,并且以弥勒上生兜率净土为信仰。因此,白莲社鼎兴梵净山的时间应为南宋。“古佛道场”、“委系古迹名山”之说,应是指南宋后期〔12世纪下半叶〕起——明万历初年〔1573年〕金顶犘崖记录颁令勘山的日期为止(中间排除元代佛教低潮时期)。[8]
(二)梵净山与净土宗
梵净山与弥勒有何因缘呢?刘先和先生根据民间传说结合佛教经典曾作细致研究。他认为,唐代高僧玄奘与梵净山有密切关系。据《唯识三字经》记载,玄奘是弥勒传承体系的第六代,前五代都是印度人,玄奘大师为中国第一代弥勒传嗣祖师。据民间传说,玄奘和尚西天取经返回时,所乘白马穿云破雾,前蹄缘融梵净山,从马上撒下一迭经书,佛经落地,因缘得当,扎根显定,构成如今的“万卷书”。相传若有人读得通这“万卷书”,深明佛理,便可直升兜率天,亲听弥勒说法。[9]由此可见,梵净山与弥勒因缘非同一般。 梵净山与弥勒的因缘不浅,则梵净山也就与净土宗密不可分。“梵净山”之名首先即有浓厚的净土宗色彩。梵净山,古称“三山谷”、“九龙山”、“月镜山”等。为何又叫“梵净山”了呢?按乔松先生研究的结果,此名源于大乘佛教“净土宗”。[10]
“梵净”一词并非汉语原词,它得名于“梵天净土”教义。“梵”是音译词,意为“寂静”,佛教没有“死亡”,只有“涅盘”。“梵天”就是指一种“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的“涅盘寂静”的境界。“净”即“无染无秽”。而 “净土”正是净土宗勾画的理想王国,是“众生涅盘”后往生的极乐世界。因此,梵净山称“古佛道场”且名为“梵净”,是佛教净土宗为“芸芸众生”提供的一条通向“梵天净土”之路。
“净土”教义在很早就已传入中国,东晋时就形成了中国南北两大净土信仰中心。南北朝、隋及唐初,佛像塑得最多的,不是释迦佛
祖,而是弥勒和阿弥陀。因为弥勒佛是未来佛,佛典有“弥勒出世,脱离苦海”之说,所以弥勒净土在初唐以前,首先受到社会上层士大夫及知识分子的崇奉,初唐以后,一般佛徒信仰弥勒净土的也愈来愈多,社会影响也愈来愈大。至宋代,佛教各宗兼修净土,净土宗盛极一时。所以梵净山《敕赐碑》说:“独红云顶为最奇,宜白莲社之茂建。”白莲社,即净土修行的宗教组织。梵净山作为佛教胜地,无疑受净土宗极大的影响。 (三)梵净山与临济宗
梵净山寺僧的教派和传法世系,由于历经战乱破坏,很难找到确切史料佐证。据中国佛教史料考证,明清以来,到贵州来传法的主要是禅宗的临济宗。从现存梵净山的僧墓僧塔来考查,一般也属临济宗世系。据坝梅寺(承恩堂)碑载,受钦命重建金顶的僧人妙玄就是临济宗僧;据天庆寺的墓塔所载,大方和尚为临济宗三十四世,深持和尚为临济宗三十五世;又据坝梅寺墓塔碑载,坝梅寺住持破山和尚为临济宗三十一世,开山和尚为三十五世,密空和尚为三十七世,承恩堂方丈严兴为三十九世。[11]
明初各宗派,禅宗盛行,而以临济为最。代表人物有宗泐、德宝等,“明末四大高僧”之祩宏(净土八祖)、真可、德清、智旭(净土九祖),均曾从德宝叩问禅要。临济宗提倡禅净双修,所以发展很快,在德宝门下二世、三世形成“临济中兴”。到明万历年间,受钦命到梵净山重开道场的妙玄,是师从德清的得道高僧,梵净山有他奉旨重建,把临济宗带到弥勒净土道场,使梵净山禅净双修盛极一时。
(四)梵净山与弥勒道场
“净土宗”的教义是多样的,有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莲池”净土,有弥勒佛的“兜率极乐天宫”净土,有维摩居士(无动佛)的“东方妙喜世界”净土,有药师佛的“东方净琉璃世界”净土,等等。而梵净山就属于弥勒净土。
现存古碑称梵净山为“古佛道场”,最崇高的殿宇是金顶二殿(释迦殿和弥勒殿),不仅让弥勒与释迦并列,而且拜佛者在拜释迦后,要跨越天桥才能去拜弥勒。设计的这个拜佛次序就突出了弥勒的至尊地位。再则,在老金顶前的原建通明殿主位仍是供奉弥勒佛,意谓兜率天教主弥勒居此,通体光明,照耀世界,故名通明殿。可见,梵净山古佛道场显然是弥勒净土道场。所以梵净山《敕赐碑》载:“所谓大地乾坤,无边法界,极乐天宫乎?”正是对弥勒道场的描述。
说梵净山是弥勒道场,千古年来还有其典故流传。佛教经典《涅盘经》载:释加牟尼涅盘之际,大地震动,天鼓自鸣,四大海水波浪翻倒,须弥山自然倾摇,狂风奋发,林木摧折,萧索枯悴,骇异于常。此时与须弥山神灵相通的梵净山地动山摇,也有如此感应,梵净山金顶泪如雨下,直入虚空,一声巨响,庞大的金顶刹那间一分为二,峡沟之中爆出一束金光冲入云霄,光天灿地。如此情景正应了释迦牟尼在涅盘前对其弟子阿难所说:“你在这两棵树下为我铺置一个床座,头向北,面向西,我法当在北方长久地流传下去(《游行经》)。中国正处印度以北,后来佛法盛传中国,成了佛教大国。梵净山地处中华大地内陆的中心地带,这正是梵净山成为弥勒道场的缘起。[12]
关于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形成年代,乔松先生认为,不可能在弥勒净土信仰发展最快的初唐以前开山建立,因为任何道场开山,只有在教义已为当地信徒所普遍接受之后而不是这以前。[13]赵幼立先生认为当在宋朝末年,一是从金顶“院道”摩崖记载明永乐初年踏勘“委系古迹名山”,说明开山肯定早于明代;二是根据乌江流域文物的发掘,唐朝在沿河建沿丰寺、宋朝在印江建西岩寺的史料记载,以及对净土宗的创立、发展过程的分析,梵净山佛教的开发繁盛期当在宋朝末年。[14]乔松、赵幼立等人的研究基本可信。
据肖忠民研究,唐贞观年间(627—649)梵净山北部的天庆寺就已建成,宋代建炎年间(1127—1130)又在梵净山西部山腰建成天池寺(清代改名护国寺),元大德年间(1297—1307)在西部半山之薄刀岭与棉絮岭交界处建有山王殿,由此说明梵净山佛教开发早已从唐初开始。[15]当然,弥勒道场的建成,理应在它开发到一定的时候,因此应晚于唐代。
从中国佛教发展史看来,从宋代开始,许多宗师常联系净土信仰而提倡念佛的修行,并且在民间推广净土信仰而成为风俗,这期间,净土法门成为佛教各宗的共同信仰。虽然到宋徽宗(1101—1125)时,一度命令道教与佛教合流,南宋又提倡理学,均有抵抗佛教之动机,但在民间,净土信仰并没有消失,反而造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梵净山老金顶有道教的三清殿、玉皇阁遗迹,便是一种明证,使梵净山弥勒道场,既有净土的成份,又有禅宗和道教的成份。至于明代妙玄万历四十六年(1618)受钦命来此开山,系重开梵净山,而且据坝
梅寺(承恩堂)碑载,妙玄属禅宗的分支临济宗之高僧。由此看来,弥勒净土道场显然建在此次“重开”之前;而又从《敕赐碑》内容分析,梵净山之为弥勒道场,其属性已早定,其承传仍然是以弥勒净土为主。所以梵净山开山建道场,大致应在南宋时期。 四、如是我闻梵净山
梵净山自应是佛教名山。它自成为弥勒道场以后,山灵神明,一时佛教大兴,创修寺庙,建制庵堂成风。历史上梵净山四五百平方公里的区域布满大寺小庙,仅梵净山主峰山麓就有钟灵寺、朝阳寺、太平寺、龙泉寺、白云寺等“四十八座脚庵”,上山的四条主路各有一座朝庭封赐的皇庵,东北坡乌罗镇有天马寺,东南德旺乡有坝梅寺,西面永义乡有护国寺,北面木黄镇有天庆寺,统称“四大皇庵”。明朝李太后亲居此山修行,且以铜重铸释迦、弥勒佛像各一尊,置于金顶之上的释迦殿与弥勒殿,更添金顶佛光。作为梵宇中心,在金顶一带的庙宇群还有:承恩寺、镇国寺、通明殿、九皇殿、观音殿等著名寺庵。康熙元年(1662)思南府营都督府都督王平,捐银360两,由深持和尚扩建天庆寺为九重殿宇,规模宏大,并新塑三世诸佛像多座,使天庆寺成为梵净山最大的寺庙之一。由于寺庙庵堂环山棋布,在印江故有“开门可闻钟鼓,上路便遇僧尼”之说,可见梵净山弥勒道场之盛况。
1980年以后,梵净山区逐渐恢复寺庙多座,北有太平寺,西有护国寺,东南有龙泉寺、朝阳寺,新金顶有释迦殿、弥勒殿,老金顶有镇国寺,为梵净山自然风景区增添了不少人文景观。2004年4月,
铜仁地区佛教协会成立,这标志着梵净山区佛教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统计,到目前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达31处,佛教团体2个,专职僧尼17名,信教群众约20万余人,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发展规模及其知名度不断提高。因此,贵州省佛教协会主席、贵阳弘福寺高僧慧海大法师曾经明示,梵净山弥勒道场,是中国五大道场之一,应与国内五台山文殊道场、普陀山观音道场、峨眉山普贤道场、九华山地藏王道场齐名于华夏。2006年11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学诚法师,欣然题书“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至此,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名份已经确立。当然,梵净山要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后的第五大佛教名山,却还需要修炼。 行文至此,又不得不再进一步思考我们的梵净山弥勒道场。目前,梵净山弥勒道场在研究上仍然处于“正名”阶段,这时间显得太长而且意义也不大,而有关道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文景观开发方面相对不足、动作迟缓,其对外宣传方面措施不多、力度也不大,自然而然,香客游客较少,在外界的影响也就不怎么样。按佛法所云,诸事因缘而生。梵净山与弥勒因缘密切,所以人们不必刻意搜寻证据,劳心费神去推测它是不是弥勒道场。有佛语道:心即是佛。心中有弥勒,处处皆弥勒,心中存道场,随地是道场。梵净山自然是形成较早、规模较大的弥勒道场,而弥勒道场也不必唯独梵净山才有。的确,走出梵净山,神州大地就真有许多弥勒道场存在。我们正苦心力争“弥勒道场”之名份、形成之时间,而当知道那么多弥勒道场比我们建设得快,并先于我们名扬四海时,我们是否可以由此减去几分烦恼和俗务?其
实,按弥勒经所说,未来三千大千世界皆是弥勒佛土,何处又不是弥勒的道场?梵净虽不言,而有缘早在先,谁是弥勒第一道场?只有弥勒自己知道。我们一心弘扬弥勒精神,传播弥勒文化,弥勒会给我们无限回报的。 参考文献
[1]则慧.弥勒菩萨及其兜率净土[J].闽南佛学,1997(2). [2]夏明仁.布袋和尚圆寂年份浅见[DB/OL].人间弥勒——布袋和尚文化网,http://www.mlfol.com/NewsInfo.asp?newsId=465. [3]刘烜,[韩]志安.中国禅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 [4]黄光平.锦屏幕山弥勒寺[DB/OL]. 弥勒在线,http://www.hhml.net/net/n6318c75.aspx.
[5]隋峰茂.千山风景区发现天然大佛像[J].人民画报,1994(5). [6][12]刘先和.弥勒道场梵净山[DB/OL].梵净山新闻网,http://www.fjs-news.cn/qdly/jdts/200508/20050825154454.html.
[7][8]吴恩泽.名岳之宗梵净山[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9]刘先和.梵净与弥勒[A].贵州旅游文史丛书·梵净山卷[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10][13]乔松.净土寻踪[A].贵州旅游文史丛书·梵净山卷[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11]乔松.梵净山梵宇变迁及佛事盛衰概况[A].贵州旅游文史丛书·梵净山卷[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14]余士良,赵幼立.梵净山佛教春秋[J].文史天地,2001(5). [15]肖忠民.梵净山寺庙发展与分布情况[A].印江文史资料(7)·梵净山专辑[C].印江自治县政协文史委编印,1995.
2011年4月28日黔山第一编于罗浮山观音古寺
正在阅读:
弥勒道场知多少――兼谈梵净山弥勒道场03-27
游山西村教案(精选多篇)09-26
反思得失05-13
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10-08
爱在岁月里静好作文1000字07-10
若说父亲的日记10-29
四川省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分析报告(2017-2022)07-10
全市督查工作会议上的总结发言讲话演讲稿参考模板范文08-04
单位落实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总结.doc05-06
黄山作文350字06-2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道场
- 弥勒
- 梵净山
- 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