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更新时间:2023-06-11 21:0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详细的高点解析

目录

第一单元 地球的宇宙环境 ............................................................................................. 1 考点直击1 地球的宇宙环境 ........................................................................................ 1 考点直击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 2 考点直击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 3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 5 考点直击4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 5 考点直击5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 6 考点直击6 水圈和水循环 .......................................................................................... 10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 10 考点直击7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10 考点直击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VS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2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 13 考点直击9 自然资源与人类 ...................................................................................... 13 考点直击10 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 14 考点直击11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 15 考点直击12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 15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 16 考点直击13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 16 考点直击14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 17 考点直击15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 17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 18 考点直击16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 18 考点直击17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 18 考点直击18 城市空间结构(含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 19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 20 考点直击19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 20 考点直击20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 21 第四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 23 考点直击2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 23 考点直击22 交通运输方式和分布的变化对聚落形态和商业布局的影响 .............. 24 考点直击2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RS、GPS、GIS、数字地球)........................ 25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 26 考点直击 24 认识区域 ................................................................................................. 26 考点直击25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 26 考点直击26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 27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28 考点直击27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 28 考点直击28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 29 考点直击29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 30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31 考点直击30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 31 考点直击31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 32 考点直击32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南水北调为例 ............................................ 32 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 33 考点直击33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 33 考点直击34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 34 考点直击35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 36

详细的高点解析

第一单元 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直击1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宇宙的组成物质----天体P2

类型多样,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天体。 二、天体系统的层次

★P3-4

概念:,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级别:总星系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P6-7

1.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对地球的影响

A.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B.太阳能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一种新能源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P7-81.太阳大气分层与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的类型较多,其中最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周期约为11年,具体如图1-1所示:

2.太阳活动的影响

(1)原因:太阳活动强烈时,产生的短波辐射和粒子流对地球电离层、地球磁场和地球大气状况均有影响。

(2)表现

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产生磁暴, 极光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与不同纬度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周期相关

详细的高点解析

一、普通性P8

1. 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

地球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其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2. 表现

1) 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行星绕日公转 ① 方向一致 ② 轨道近似圆形

③ 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2)从结构特征看,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之处。 二、特殊性P8-9

1.表现: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2.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1)宇宙环境 ①安全的宇宙环境 ②稳定的太阳光照 (2)自身条件

①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地表水多以液态存在。

②体积和质量适中,引力能使大量气体聚集形成地球大气层,经漫长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 ③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使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都不太大,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发育。

考点直击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P11

1.方向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2周期: 3.速度

详细的高点解析

(1)角速度:每小时度,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 (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一、昼夜交替P12 1. 原因

①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太阳只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晨昏线分地球为昼半球和夜半球)②地球自转 2. 周期:约 二、时差P12-13

1.成因:2.区时

(1)时区的划分:以经度每1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3)换算

①每相差1个时区,区时就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②公式:T某=T已+(-)两地时区差×1小时(东“+”西“—”) (4)

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

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 (5)北京时间=东8区区时=120°E的地方时≠北京地方时

考点直击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P14-15

1个恒星年

详细的高点解析

P15

(1)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度数23°26′ (2)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P16-17

(1)变化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变化规律

① 纬度变化:同一时刻,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 季节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P17

(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晨昏线(圈)以地心为中心在地轴两侧来回摆动所致。

(2)判断①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②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 (3)规律

①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②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达最大(南半球相反)

③ 冬半年情况与夏半年情况相反 3.四季更替P18

(1)原因:一年中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

的多少不同。 (2)纬度差异

①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 ②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

③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的变化也较大,且两者同时达最大值或最小值,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辐射变化最大,四季更替最为明显。

详细的高点解析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考点直击4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地球的圈层结构P26

1. 外部圈层 2. 内部圈层:

(1 (2)分层

地壳

17KM) 地幔

2800KM)

地核

(3)岩石圈: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组成

一、岩石圈的组成P27-28

三大类岩石:

①岩浆岩 成因: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玄武岩)、 ②沉积岩 成因: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的作用下形成(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

③变质岩 成因: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矿物成分和核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大理岩、片麻岩、板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P28-29

1.过程

2.意义

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地表形态,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③实现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地表的环境

详细的高点解析

2.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P31-32

3.外力作用表现P32-33

(1)主要表现: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 (2)主要外力作用

考点直击5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一、大气受热过程P36-37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大气直接吸收的——很少,且有选择性

详细的高点解析

①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②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③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

3.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向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其中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二、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P37分热量还给地面。

1. 方式P38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被称为大气逆辐射,把部

① 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和下沉 ② 水平运动,表现为风 2. 热力环流P38

(1) 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 形成过程

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 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风由海洋吹向 大陆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风由大陆吹向 海洋形成“陆风”。(如右图)

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 空气沿山坡上升,风从谷底吹向山顶形成谷风。夜 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山坡下 滑,流入谷地,风从山顶吹向谷底形成山风。(如图) 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 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P40-41

详细的高点解析

1. 形成因子①太阳辐射对不同地表纬度加热不均②地转偏向力 2. 分布

气压带、风带在全球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且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如图5-2所示:

3. 移动规律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二、季风环流P43

1. 季风概念:盛行风向随季

节有规律变化的风 2. 成因

(1)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① 特点 ② 表现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详细的高点解析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的影响, 气候特点:温暖湿润。 (2)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气候特点炎热干燥;

冬季受西风影响,气候特点温和湿润。

(3)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夏季风影响,气候特点高温多雨;

冬季受冬季风影响,气候特点低温少雨。

1. 概念

2. 特征 3. 分类: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运动状况分为三类

定义: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

冷锋

暖锋 过境时的天气:阴雨天气

准静止锋:概念:冷暖气团相遇,势力均衡,锋面相对静止 受冷锋影响:寒潮、沙尘暴天气;受静止锋影响:梅雨天气 二、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P45-46

天气:晴朗天气

受气旋控制:台风现象;受反气旋影响:伏旱,“秋高气爽”的天气 气旋与反气旋

详细的高点解析

考点直击6 水圈和水循环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P48

1.类型

2.环节、

3.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P49-50

定义:是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暖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 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低

二、洋流的分布规律P50-51

分布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纬40度附近海区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三、洋流的地理意义P51-52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考点直击7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详细的高点解析

一、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P57-58

1. 形成

2. 不同,形成不同类型的气候 ① 产生:不同的气候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② 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3. 分布模式(以北半球为例)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带的分布具有相对应的关系,即不同温度带的气候对应不同自然带的类型,现在以北半球为例对应如下:

1. 从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

(1) 影响因素: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

(2) 表现:形成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热量带及

相应的植被、土壤。

(3) 实例: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寒带冰原带、寒带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三个自然带。它们具有一定的宽度,大致沿纬线方向平行伸展,南北方向更替。

2.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 影响因素:海陆间的水分交换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弱。 (2) 表现:自然带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3) 实例:我国沿北纬40度纬线,从沿海向内

陆,随降水量的不断减少,自然带由森林带、草原带逐渐过渡为荒漠带。

3.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 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随海拔高度的增加

而发生变化。

(2) 表现:植被、土壤等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

有规律的更替现象。

(3) 实例: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的自然带分

珠穆朗玛峰南坡的自然带依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高山针叶林

详细的高点解析

带、高山灌木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永久冰雪带;其中永久冰雪带的下限称作雪线。

三、非地带性现象P61底下

1. 影响因素

2. 表现:与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 3. 实例:

(1) 南美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形成了3°S---30°S之间平行于海岸分布的狭

长荒漠带

(2)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没有出现热带雨林景观,而是出现热带草原景观。

一、对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理解

由于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形成了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1.在大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根据: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及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确定:大农业产业的构成、作物构成、品种构成及土地利用方式 (3)目的:取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并实现生态平衡。 2.影响各地民居建筑的特点

(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房屋在墙体厚度上的差别

(2)我国东南沿海和西部内陆房屋在屋顶坡度上的差别。

考点直击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VS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桂林山水的成因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P63

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根本原因: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表现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称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的过程。 (2)生物循环:

①概念: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②作用: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转化,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作用

(1)改变地球大气成分(2)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3)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快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形成

详细的高点解析

(4)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一.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

1.各要素间的关系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二、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解1.整体性的体现

①各要环境素与总体特征的的协调②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影响其他区域 2.实例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1.在思想观念方面

(1)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因此人类应该树立动态的发展的观念对待地理环境问题。

(2)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要求人类具有全局观念。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1)认识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意义①利用自然资源②修复生态系统③改善环境质量

(2生影响,如:人类利用煤炭作为燃料,是利用了其中蕴含的能量,产生废物有对自然环境构成了污染。

(3)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需要进行保护、综合开发利用;因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得自然资源间具有联系性。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考点直击9 自然资源与人类

1.概念: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2.分类:

详细的高点解析

(1)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2)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3.共性特征

(1)分布的不平衡性:分布有规律可循,因地制宜(2)资源间的联系性:综合开发利用 (3)数量的有限性: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4)利用的发展性:不轻易开发利用,依靠科技挖掘潜力

二、自然资源与人类P82-841.自然资源与人类

①采猎文明阶段:数量影响小,质量影响大

土地用途多样化,使土地质量的含义和判别标准 变化

土地的质量与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

考点直击10 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详细的高点解析

考点直击11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一、自然灾害及其类型

1. 概念: 2.类型

(1)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 (2)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3)生物灾害:虫灾、鼠灾(4)海洋灾害 二、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以洪灾为例)

1.自然因素

(1)气候因素:暴雨范围广、历时长和强度大,往往引发特大洪水,气候异常会加剧洪涝灾害。

(2)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

(3)水文因素:河流流域面积大则汇水面积广;河道弯曲,则其流水通畅程度低,排水速度慢;与河流相通的湖泊少,则调节洪水功能低,这些均会造成流域的排水速度低于汇水速度,使第八溃决形成洪灾。 2.人为因素

(1)破坏流域内植被(2)大规模围湖造田(3)占用分洪区 三、洪灾造成的危害

(1)造成人员伤亡,有时会引起疾病爆发 (2)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

(3)造成水、电力、交通、通讯、能源等供应中断,经济、生活秩序混乱

考点直击12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一、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P90-91

1.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100年里升高了约摄氏度,20世纪后半叶就升高了0.4摄氏度 2.据预测,到210020世纪升温幅度的2-10倍。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P92-94

1.

2.

3. 4.

5. 6.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详细的高点解析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考点直击13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一、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1.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P2-3 (1)人类社会初期

①特点:人口增长十分缓慢

②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 (2)产业革命后

①特点: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②原因:生产力发展,对劳动力需求量增加,生活条件提高和医疗卫生水平进步。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①特点: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

②原因:科技进步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 2.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P4-5

(1)概念:又称人口再生产类型,反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2)模式转变的四个阶段

原始低增长阶段:农业社会,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

止或低速增长状态;原因:丰收或灾荒,战争或瘟疫影响

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化初期;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

原因:科技发展和某些疾病得到控制

增长减缓缓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降至低水平,人口增长

减缓;原因:生活水平提高,观念的转变,保险福利发展,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

低速增长阶段:现代发达国家;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出现零或

负增长

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P6-7

1.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发展中国家大多面临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以及0~14岁

的儿童比重过大等问题。

面临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 对策: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降低过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典型:东非的坦桑尼亚、肯尼亚 2.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发达国家普遍面临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

详细的高点解析

面临问题: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对策:鼓励生育的政策,并接纳来自海外的移民 典型:西欧德、法国等

考点直击14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P8 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分析P9-11

1.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就业机会多的地区往往是人口迁入的地区。 2. 3.

5.

考点直击15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环境承载力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 2. 影响因素

(1)与之呈正相关的因素: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

(2)与之呈负相关的因素:人口生活消费水平 3.特性

(1)不确定性: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确定性 (2)相对确定性:一定历史阶段具有相对确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P23

1.概念

(1)前提:①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②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③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 (2)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特点: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数值的“虚数”

3.意义:帮助国家或地区制定人口战略或人口政策,影响区域或社会发展战略

详细的高点解析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考点直击16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P32-351.城市发展阶段

缓慢发展阶段:18C产业革命以前,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

主。

加速发展阶段:产业革命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拓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中心。 成熟阶段:二战以后,城市发展迅速,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 2.当前世界城市化特点 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②大城市数是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①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达70%以上,出现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②发展中国家乡村人口向城市移动,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大城市规模膨胀,城市数量剧增,但差异明显 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36

1. 2.

考点直击17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一、城市的服务功能P41

1.

2.为城市本身以外的地区服务,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3.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1)管理中心:各级政府机构的所在地

(2)服务中心:一定地区范围的科技教育文化活动中心。 (3)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第二、三产业集中。 二、城市的服务范围P41-42

1.城市的服务范围:包括城市本身、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

详细的高点解析

2. 城市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功能越强,服务范围越大;城市规模越小,等级越低,功能越弱,服务范围越小。

:制造业功能突出,受上海影响较大 :辐射范围主要局限于市域

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

考点直击18 城市空间结构(含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P45

各功能区的位置、组成、特点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P47-48

1.经济因素

(1)地理位置—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影响地租水平,结合功能区的付租能力不同,进而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具体如下表所示)

(2)交通通达度好

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越高,反之越低。

详细的高点解析

2.社会因素

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影响人们对住宅区的选择。 3.行政因素

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行政规划,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导或划分不同的功能区。

4.历史因素

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P49-50

不同的地域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对城市和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表现在: 影响建筑景观:纽约、芝加哥:市中心摩天大楼,四周建筑物错落其间;欧洲:保持传统风

格,高楼很少

影响建筑格局:杭州是典型的山水城市,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北京:皇宫雄踞

中心,其他建筑物沿城市中轴线排列,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东西向)和白宫(南北向)两条轴线及交汇处为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资本主义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考点直击19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农业生产概述P57

1.概念: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 二、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P57-58

土壤、地形、气候、水源等“徒弟(土地)喝汽(气)水”

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等:“市(市场)教(交通运输)委争(政府政策)着管理老(劳动力)兔(土地价格)子(资金)” 3.技术条件:如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良种、机械、化肥 注: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一、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P59

一定地域内形成的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农业生产类型。 二、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P59-6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2w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