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大纲VS蒙氏理念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23 21: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施教指导篇之生活习惯

-

核心提示:如何通过蒙台梭利教学的实施,实践《指南》中的教学建议,达到《指南》中的教学目标,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现就“如何通过蒙台梭利教育在基层教学中实践《指南》”分专题进行探讨,也欢迎各老师、园长、相关专家及蒙台梭利爱好者就此主题和我们一起研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谆谆之教,体现了教育者该有的态度,那就是对于儿童生命的态度和尊重。并明确坚决以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尊重儿童整体性及阶段性发展,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而这与科学的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是目前风行世界的最先进、最科学、最完善的学前启发式教学方法之一,是对儿童素质的综合培养和儿童潜能的全面挖掘,一大批接受过蒙台梭利教育的人成为世界知名成功人士,活跃在世界舞台(蒙台梭利名人见证)。

蒙台梭利博士对儿童的生理、心理和行为有着深入的解读和研究,其教学方法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法则和儿童生命自然规律,将大脑科学、生命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人文社科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充分地应用于幼儿教学当中,以期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丰富的生活体验,通过动手操作与感知等,激发其内在潜能,培养其独立、自信、专注、有序和创新等良好习惯和优良品质,让其在自由与快乐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成长,为独立面对将来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在于了解如何协助儿童生命的正常发展。”蒙台梭利教育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操作性极强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它不但能完成对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而且能够全面提升儿童的身心素质。蒙台梭利教育分为五大领域教育: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另有蒙台梭利艺术教育及蒙台梭利和平教育。

如何通过蒙台梭利教学的实施,实践《指南》中的教学建议,达到《指南》中的教学目标,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现就“如何通过蒙台梭利教育在基层教学中实践《指南》”分专题进行探讨,也欢迎各老师、园长、相关专家及蒙台梭利爱好者就此主题和我们一起研讨。

《指南》“健康”之“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VS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

教育目标:

《指南》对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提出要求,并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特点制定了不同教育目标。比如,“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教育建议:

《指南》针对各发展阶段幼儿教育目标,给出了一些可操作可实践的教育建议,比如,针对“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提出:1.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2.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如穿脱衣服和鞋袜、洗手洗脸、擦鼻涕、擦屁股的正确方法。3.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

其他诸如,保持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卫生习惯、穿脱衣服、鞋袜、扣纽扣、系鞋带、按类别整理物品、图书玩具放回远处、安全教育等均提出了合理化教学建议。

“施教”指导

阅读《指南》这部分“教学建议”,会发现,这些要求,与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照顾自己”“穿与脱的练习、清洁练习、物品的整理”等相吻合,因此,针对此部分“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培养”的教学,当可参考“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中国蒙台梭利协会认证图书《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

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是给予孩子“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并帮助孩子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学习必要的生活技巧,从而形成独立的品格。

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分为:动作教育、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社交礼仪等四类。基本动作包括:走(步行)、坐与站、拿搬放、折剪切、三指动作练习、手腕活动等,详细部分我们以后再做论述。可以说《指南》要达到的目标“健康领域”,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便可以帮我们实现。

日常生活教育具体内容

照顾自己 照顾环境 动作教育 社交礼仪 走(步行) 坐 站 拿(持) 工作用的地毯准备及携带物品的整理 东西洒落时的处理 门的开关 打招呼 照镜子 梳头发 擤鼻涕 衣服的穿、脱 穿鞋、脱鞋 鞋的整理与保养 系鞋带 洗手 衣饰框 衣服折叠的方法 洗衣服 漱口的方法 刷牙的方法 剪指甲的方法 擦汗的方法 洗脚的方法 洗澡的方法 其他 清理 打扫室内 刷灰尘 使用掸子 擦洗桌子 擦洗窗户 擦金属器具洗涤 剪枝 餐桌的准备用餐 植物栽培 照顾小动物洗餐具 蔬菜的削皮整理棚架 其他 搬(运) 应答的方法 放(置) 与他人接触的方法 拧 感谢和道歉 倒(移、注) 递交物品的方法 折 咳嗽、打喷嚏、打哈欠的方切、剪 法 贴 轮流使用户外游戏器材 缝 团体游戏的规则 编 倒茶 捏 打电话的方法 夹 问路的方法 转(旋转) 洗手间的使用方法 擦 慰问病人 撕 介绍的方法 打 交通规则 敲 敲门的方法 卷 入席的方法 削 穿拖鞋的方法 拉 其他 揉

此部分中,蒙台梭利教学实施部分主要有“照顾自己”的部分。

教学举例

照镜子

提示方法

个人提示或小组提示。

适用年龄

2岁半以上。

教具构成

镜子(全身镜、半身镜、小镜子)。

准备工作

引导小朋友到镜子旁边。

基本操作

1. 站在全身镜的前面,让全身都能照到,以便做全身仪容的整理。 2. 照前面、后面、侧面。

3. 让孩子自己看镜子,发觉有必要修饰的地方就自己整理。

兴趣点

看到自己在镜子中的模样。

错误控制

仪容修饰不完全。

直接目的

对自身的观察,整理仪容。

间接目的

独立性、专注力的培养。

延伸活动

使用三面镜或小镜子等。

图为:幼儿照镜子清洁练习

梳头发

提示方法

个人提示。

适合年龄

2岁半以上。

教具构成

1. 一个纸巾盒。

2. 一把适合孩子用的梳子。 3. 一面能够站立的镜子。 4. 一个托盘。

基本操作

1. 告诉孩子:将示范“梳头发”。

2. 让孩子在桌前坐好,确认孩子可以清楚地看见示范,没有其他干扰。 3. 将镜子放到桌子上,调到合适的位置,让幼儿从镜子里可以看到自己。 4. 用右手拿起梳子,开始梳理。在梳至发梢的时候,用另一只手轻轻地拽住发梢。 5. 持续这样的动作,要从前面的头发开始,先梳理左侧的头发,再是右侧。 6. 最后是后面的头发。

7. 停下来,看看镜子里的头发是否都已梳好。 8. 将梳子上的头发拿下,放到纸巾上。 9. 将梳子放回托盘。请孩子尝试。

10. 告诉孩子要处理脏纸巾,要将脏纸巾扔到垃圾筐中。 11. 将镜子放平,放入托盘,将托盘放回架子。

错误控制

头发没有梳理好。

直接目的

1. 学会梳理头发。 2. 增强手眼协调能力。

间接目的

1. 照顾自己。 2. 培养独立与自信。

延伸活动

1. 更换不同的梳子。

2. 向幼儿展示不同国度的梳子文化。 3. 用假发或者洋娃娃来供给幼儿练习。 4. 可以教给幼儿扎辫子、使用发夹等。

图为:幼儿认真工作

擤鼻涕

提示方法

个人提示或小组提示。

适用年龄

2岁以上。

教具构成

手帕、卫生纸或棉纸。

准备工作

孩子在教师前面集合成半圆形。

基本操作

1. 拿出卫生纸。 2. 把卫生纸展开。 3. 对折。

4. 双手拿两边,掩住鼻子。

5. 用手指(食指、中指)压住一边鼻孔,从另一边鼻孔以呼气的方式擤鼻涕。 6. 接着做另一边。

7. 两手手指捏合,将卫生纸向前拉出,折叠。 8. 再把鼻子擦干净。 9. 再折小一点丢到废纸篓里。

兴趣点

一边一次地擦鼻涕。

错误控制

鼻子未擦干净。

直接目的

1. 擦干净鼻子,养成良好习惯。 2. 对自身的观察。

间接目的

独立性,专注力的培养。

注意事项

1. 由于国情、场所、习惯的不同,擤鼻涕的方法也不一样。 2. 注意不要用力太大。

图为:幼儿自己穿袜穿鞋

洗手

适合年龄

2岁半以上。

教具构成

1. 水壶一个(有把手、有壶嘴的容器)。 2. 洗手盆一个。 3. 洗手液一瓶。

4. 海绵一块(放在容器内)。 5. 指甲刷一把(放在容器内)。 6. 毛巾一条或擦手纸。 7. 干抹布一条。

8. 水桶一个。用来盛放使用过的水。 9. 适合儿童用的小围裙一条。

准备工作

1. 当孩子的手脏了、用餐前或用厕后,提示孩子要洗手。 2. 让孩子穿上围裙,给水壶接水。

基本操作

1. 首先引导孩子到洗手区,按照使用顺序的先后,介绍洗手用具的名称,并将物品放在合适的位置。

2. 拿出水壶,然后将水壶的壶嘴沿着洗手盆边缘,缓慢地倒入洗手盆内至合适的水位(提示孩子倒水至止水线或某个图案处)。

3. 将手放入洗水盆内沾湿至手腕处,手离开水面后,在洗手盆上方停留数秒。待手指端的水滴完,再按压洗手液于手心处(提示孩子按一下即可)。

4. 掌心有洗手液后,先互搓两手心。可配上语言“搓搓手心”,再分别互搓两手背(“搓搓手背”),然后再分别搓洗每一根手指头(“搓搓手指、大拇指、食指、小指”)。

5. 将双手浸入水中,一手握成杯状,舀水从另一手的手腕处淋下,并由上而下搓洗掉肥皂泡沫,直至洗净。

6. 冲洗双手的泡沫后,手离开水面,在洗手盆上方滴完水滴,然后小心地端拿洗手盆至水桶上方,把脏水慢慢地倒入水桶内。

7. 用海绵擦净洗手盆,再从水壶中倒适量的水至洗手盆,将双手放入洗手盆内,再次冲净肥皂泡沫,然后将手离开水面,滴完水滴。

8. 提示孩子观察指甲缝,检查是否有脏物,然后用指甲刷刷洗指甲缝。依序确定十根手指都洗干净了,再同步骤6和7,将双手浸入水中搓洗。 9. 同步骤7,将用过的水倒入水桶内,并用海绵擦净洗手盆。 10. 最后以擦手巾擦干手。若有必要,再以干抹布擦净工作区域。

错误控制

手未洗干净,工作区中到处都是水。

直接目的

学会洗手。

间接目的

1. 增强秩序感。 2.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延伸活动

1. 更换不同的碗和毛巾,肥皂的形状等。 2. 可以在洗手的工作区放置镜子。

3. 幼儿可以做“洗澡”的游戏。例如,为洋娃娃洗澡。

图为:幼儿洗手练习

收拾整理

1. 拔掉塞子让水流掉。用抹布擦干,重新套上活塞。 2. 倒掉水桶里的污水。 3. 洗衣板用抹布擦干。

4. 使用过的教具全部用抹布擦一遍。 5. 塑胶垫上的水滴也要擦干。

6. 水壶中倒满温水及清水,准备下一个人做练习用。 7. 湿的抹布、毛巾要更换新的。 晒干

1. 拿洗涤篮子和夹子。

2. 检视要晾干衣物的地方(在晒衣台或晒衣绳上)。

3. 把衣服一件一件挂上,用夹子夹紧。 4. 手掌在布上轻轻拍打,抚平上面的皱纹。 5. 整理盛衣篮和衣夹。 6. 取下围裙,把手擦干。

兴趣点

1. 肥皂产生泡沫。

2. 衣物在肥皂水里去掉污垢,变得很干净。 3. 拔掉塞子后,水流进水桶的声音。 4. 用力搓洗的感觉。

错误控制

1. 水滴到地板上。 2. 衣服上仍留有污垢。

直接目的

1. 学会洗衣服。 2. 调整肌肉运动。

3. 熟悉一连串活动之间的顺序性。 4. 增强清洁感。

间接目的

独立性、责任感的培养。

图为:幼儿整理工作教具

注意事项

1. 对有过前阶段练习或经历过其他用水作业的孩子提供洗涤练习较佳。 2. 假若不能一次从头做到尾全部做完,可以先提供一些较简单的活动。 3. 不要用对手有伤害的清洗剂。

4. 如果不用水槽,只要稳定性高的水盆、水桶也可以。 5. 放学前把洗涤的衣物收起来。 6. 夏天不要使用手套。

《指南》解读“蒙台梭利教学指导”之动作发展

----运用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解读《指南》系列报道之“健康”动作发展

时间:2012-10-19 15:11:24 点击:158

核心提示:不同幼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大动作、精细动作发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无论是大动作发展,还是精细动作发展,这些动作发展给幼儿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更是智力和心智上的成熟...

专家指出,《指南》提供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是家长和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参照,有助于帮助家长和教师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确定适合其身心状况的合理发展目标,不是评价

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尺”,不能简单地对照指标评判幼儿,更不能将《指南》作为分领域训练的“清单”,不能简单、直接地用作幼儿园的具体教育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因此,切不可为追求“达标”而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内容,提供丰富、适宜的玩教具和游戏材料,并善于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不同幼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大动作、精细动作发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无论是大动作发展,还是精细动作发展,这些动作发展给幼儿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更是智力和心智上的成熟。

“智慧在手指尖上”,要培养聪明伶俐、才智过人的宝宝,就必须让他们在发展关键期内锻炼手指的活动能力。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如果幼儿不能让他的双手得到充分的锻炼,他的性格形成就会遇到障碍,能够很好地使用双手的幼儿,其发展更快,性格更坚强,手眼协调、身体协调方面更好。

教育目标

在《指南》中“健康”领域“动作发展”部分,也针对幼儿各方面动作发展提出了要求与教育建议。比如,“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教学建议

针对这些“教育目标”,《指南》提出的教育建议,诸如:沿着地面直线行走、沿着低矮物体、斜坡等较平稳地行走,发展幼儿的动作协调性和灵活定,跑跳、钻爬等,蒙眼走路;用笔涂涂画画,会用筷子吃饭;能沿边线较直地画出简单图形,或能边线基本对齐地折纸,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能用剪刀沿直线剪物,沿直线剪出由直线构成的简单图形等等,这些目标与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中“动作教育”相切合。

“施教”指导

比部分“动作发展”,主要参考《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中“动作教育”部分。在日常生活练习教学过程中,内容丰富多彩,贯穿于儿童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此罗列一些蒙台梭利教室中常用的“动作教育”活动以供参考。

动作教育 活动设计 敲的工作、拧螺丝、拧瓶盖、倒水、装沙不撒、撕贴画、搭建积木、拼摆图形、擦银器、剪纸、粘、贴、衣饰框、穿珠(需要提供各种各样的玻璃珠——大的或者小的,塑料的或者木质的等各种形状和质料的珠子)、转螺母和螺钉(需要提供各种各样的螺母和螺钉)、开锁(可以选择不同的钥匙和锁,不断地增加难度)、缝纫(要提供大头针和针垫,教导幼儿从简单的编织开始——可以先用纸进行练习,可以缝钱包和挂饰,钉纽扣,装饰,刺绣品;还可以延伸为缝被子、枕头、套手的木偶、香料袋等)、种植和照顾动植物、用各种容器和花瓶学习插花、饭桌的预备(需要提供碟、碗、筷等器具)包饺子、元宵等。 动作设计 走(步行)、坐、站、拿(持)、搬(运)、放(置)、拧、倒(移、注)、折、切、剪、贴、缝、编、捏、夹、转(旋转)、擦、撕、打、敲、卷、削、拉、揉、扎、扒、打、扑、扔、执、扣、扩、扫、托、扬、扯、抖、扶、抠、扭、抓、投、拂、拣、拉、拗、拔、拌、抱、拨、拆、拣、拓、抬、拖、拧、拦、拎、拢、抹、拋、择(zhái)、挖、拾、挑(tiǎo,tiāo)、挠、捉、捏、捅、挽、捡、掂、捶、捧、掏、推、掷、掩、掀、插、搓、搭、提、握、揉、搅(jiǎo)、揭、揪、摆、搬、摸、摔、撞、撒、撕、撬、舀、倒、捣、淘米、粘贴、捏的工作、敲的工作、拧的工作、倒的工作、撕的工作、按的工作、摆的工作、洗的工作、捏的工作、剥的工作、贴的工作、拧的工作、串的工作、拔的工作、舀的工作、串的工作、擦的工作、插的工作、铲的工作、撕的工作、摆的工作、掰的工作、搭建积木、拼图活动、折纸活动。 其它 比如, 拿托盘或篮子、拿椅子、放椅子、搬桌子、取工作垫、拿空的水壶、端盛满水的水壶、安全的拿剪刀、安全的搬运玻璃容器、椅子的归位、卷工作毯或工作垫、叠工作毯或布料、穿工作服或围裙。

教学举例

整只手拿碗倒豆

教具构成

1. 一个托盘。 2. 两个相同的碗。

3. 一些黑豆,放在左边的碗中。

基本操作

1. 告诉孩子:要示范“倒豆”的动作。

2. 邀请孩子一起工作,确定孩子可以看清楚示范动作,没有其它干扰。

3. 先伸出左手,缓缓地接近有豆子的碗,五指要紧贴碗壁。再伸出右手,依循同样的方式,稳稳地端起碗。

4. 将装有豆子的碗移到空碗的正上方,确定碗口对着空碗的中心点,稍做停顿,再慢慢地将豆子倒入空碗中。注意两碗口不要碰触。 5. 确定碗已倒空,将碗轻轻放回原位。 6. 与步骤3至4相同,将豆子倒回原来的碗中。 7. 请孩子进行操作。

图为:幼儿用手抓豌豆工作

错误控制

掉落在托盘上的豆子。

兴趣点

倒豆的声音。

直接目的

1. 发展手眼的协调能力。

2. 锻炼手部的肌肉。

间接目的

发展专注的能力。

注意事项

1. 豆子若有散落,要示范如何用拇指、食指以二指捏的方式一颗颗地捡起来,放进碗里。 2. 碗口不要碰撞。

延伸活动

1. 更换碗的大小和颜色。 2. 黑豆可换成谷物或其它的物品。

整只手抓豆

教具构成

1. 一个托盘。 2. 两个相同的碗。

3. 一些黑豆,放在左边的碗中。

基本操作

1. 告诉孩子:要示范“抓豆”的动作。

2. 邀请孩子一起工作,确定孩子可以看清楚示范动作,没有其它干扰。

3. 先伸出左手,缓缓地接近有豆子的碗,五指要紧贴碗壁。再伸出右手,四指呈握状,伸进碗中,把豆子抓起。

4. 移到空碗的正上方,松开右手,等豆子掉入碗中,稍做停顿。继续进行,直到移空左碗里的豆子。

5. 再用同样的方式把右碗里的豆子移回左碗。 6. 请孩子进行操作。

用手抓豌豆工作

错误控制

掉落在托盘上的豆子。

兴趣点

豆落下的声音。

直接目的

1. 发展手眼的协调能力。

2. 锻炼手部的肌肉,增强手的灵活性。

间接目的

发展专注的能力。

注意事项

豆子若有散落,要示范如何用拇指、食指以二指捏的方式一颗颗地捡起来,放进碗里。

延伸活动

1. 更换碗的大小和颜色。 2. 黑豆可换成谷物或其它的物品。

搅蛋器的使用

适合年龄

2岁半以上。

教具构成

1. 一条适合孩子用的围裙。 2. 两个鸡蛋。 3. 一块海绵。 4. 一个大托盘。 5. 一个小的搅蛋器。 6. 两个干净的碗。

准备工作

让孩子穿上围裙,老师将鸡蛋打碎到碗中,把海绵、搅蛋器等物品放入托盘中。

基本操作

1. 告诉孩子:将示范“使用搅蛋器”。 2. 邀请孩子到适合工作的地方开始工作。

3. 拿起搅蛋器的柄放在左掌心上,将搅蛋器竖立,用左右掌心来回搓动搅蛋器柄。 4. 然后将搅蛋器放入碗中,双手来回缓慢搓动,直到碗里的鸡蛋被扰动出现泡沫。 5. 把搅蛋器从碗中取出,用海绵擦净搅蛋器上的残留液体。 6. 把搅蛋器和海绵放回原位。

7. 老师再打碎一个鸡蛋到一个新碗中,鼓励孩子练习。 8. 碗中搅好了的鸡蛋可留给厨房做餐点使用。

图为:幼儿工作照片

错误控制

液体洒落在桌子上。

直接目的

1. 学会使用搅蛋器。 2. 增强手部肌肉的力量。

间接目的

1. 增强秩序感和专注力。 2. 增强自理能力及自信心。 3. 锻炼协调和平衡能力。

延伸活动

1. 可以更换不同大小、形状的碗。 2. 可以用洗洁液或带颜色的水来工作。 3. 可以更换搅蛋器(搅拌器、木勺等)。

用海绵移水

教具构成

1. 两个相同的碗,左边一个碗盛有水,右边的是空的。 2. 一块长方形海绵。 3. 一个托盘。

基本操作

1. 告诉孩子:将示范“海绵移水”的动作。

2. 邀请孩子一起工作,确定孩子可以看清楚示范动作,没有其它干扰。

3. 双手握住干海绵,给幼儿示范如何用力挤压海绵,可以配合语言提示:“挤、放。” 4. 用右手抓住海绵并放到装水的碗里,等待海绵吸水。 5. 用两只手握住海绵,拉出水面,稍做停顿,将水滴沥干。 6. 将海绵移动到空碗上空,双手挤压海绵,将水挤到空碗里。 7. 在移水的过程中,观察孩子反应,然后请孩子尝试。 8. 结束练习后,用海绵擦拭有水区域,并将托盘放回原位。

图为:幼儿工作照片

错误控制

水滴在托盘上。

直接目的

1. 增强手眼协调能力。 2. 提高动作控制能力。 3. 锻炼生活自理能力。 4. 加强手部肌肉的训练。

直接目的

独立性、专注力、自信心的培养。

注意事项

1. 挤压吸足水的海绵的力度应由小到大。

2. 若有水滴在托盘上,应引导幼儿用海绵把水吸干。

延伸活动

1. 用一小块布代替海绵。

2. 更换不同大小、颜色和形状的碗。

倒水

教具构成

1. 托盘一个。

2. 容器两个。左边一个是盛满一半水的水壶,右边一个是有控制线的玻璃杯。 3. 海绵一块。

基本操作

1. 告诉孩子:将示范“倒水”。

2. 邀请孩子一起工作,确定孩子可以看清楚示范动作,没有其它干扰。

3. 伸出右手,将大拇指与其余四指明显分开,缓缓地接近水壶,将四指穿入杯子的把手,然后以大拇指按住把手上方,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做支撑,稳稳地端起水壶。 4. 将水壶移至空杯的正上方,倾斜确定壶口对着空杯的中心点,稍做停顿,再慢慢地将水倒入空杯中。在倒的过程中,提示注意不要让水超过控制线。

5. 确定水位已到达控制线的位置,将水壶轻轻地放回原位。 6. 稍做停顿,用左手将水杯里的水再倒回水壶中。 7. 请孩子进行操作。

8. 结束全部练习,用海绵擦拭有水区域,并将托盘放回原位置。 9. 将所有的教具放回托盘中,然后放回架子原位置。

图为:幼儿工作照片

错误控制

1. 水滴到托盘上。 2. 杯子上的控制线。

直接目的

1. 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2. 从左到右的方向感。 3. 锻炼左、右手部的肌肉。

间接目的

1. 增强控制行为的能力。 2. 培养作事的顺序性和逻辑性。 3. 培养专注力和观察力。

注意事项

若有水滴在托盘上,应引导幼儿用海绵把水滴吸干。

延伸活动

1. 更换水壶的大小和形状。

2. 变化杯子上的水位线:变高或者变低。

《指南》“语言”领域蒙台梭利教学施教指导篇

时间:2012-10-19 17:43:53 点击:198

核心提示:《指南》“语言”领域蒙台梭利教学施教指导篇...

教育部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并下发通知要求贯彻落实。指南提出,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指南》语言VS蒙台梭利语言教育

《指南》中“语言”教育建议中提到与幼儿交谈时,要用幼儿能听得懂的语言;说话注意语气、语调,让幼儿感受语气、语调的作用;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和幼儿讲话时,成人自身的语言要清楚、简洁等等,在蒙台梭利教室中,蒙台梭利班级的教师每天都是这样与幼儿沟通。而“让幼儿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体验文字符号的功能,培养书写的兴趣;在绘画和游戏中做必要的书写准备”等,这在蒙台梭利语言教学中,则通过蒙台梭利语言教具的描画、涂抹等实现,以培养孩子对于书写的兴趣,并形成对于汉语及拼音、字母的认知。 教育目标

《指南》中“语言”提到,“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

教育建议

《指南》中针对语言“教育目标”也提出了一些有实践性的教育建议,诸如,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会认真倾听,对幼儿讲话时,注意语气语调,并结合丰富的语言环境,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以引导他清楚地表达,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和幼儿一起阅读,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等等。 教学实践指导

针对语言领域“教学建议”进行实践,“蒙台梭利语言教育”当值得借鉴。

首先,蒙台梭利说:“适度的教育只有一种,那就是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速度的教育”。蒙台梭利教室班级组织形式是混龄的,混龄教育更强调尊重儿童成长步调,最大限度的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混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发展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另一方面,不同发展程度、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学习生活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而且,混龄教学有助于幼儿语言发展。幼儿在不同年龄组织的情境中,能相互学习词汇。幼儿通常是在活动中,受到身边较大孩子促进的情形下获得语言的。因为幼儿吸收成人语言有些细微的差别,有时对幼儿来说会有点复杂,而周围较大年龄幼儿则可能是正合适的。 其次,蒙台梭利教室内,走线活动结束后,会设有一段谈话分享时间,蒙台梭利启导员会依据不同是主题设计不同的谈话活动,引导幼儿说的兴趣,培养幼儿耐心倾听的习惯。 再次,蒙台梭利语言教育实施中不可少的就是“绘本教学”。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特质及兴趣,选择不同的绘本,通过故事讲述、故事表演、绘画、创意美劳等方式进行,培养孩子爱书、好读书的习惯。

更多蒙台梭利语言教学活动,请参照

听力 口语 书写 阅读 口语活动 物体与物体、图片的幼儿听觉的发展 呼吸练习 配对 创设声音环声调练习 图片与图片的配对找不同 境 名称的标准发音 拼图嵌板 教学注意事项 语音盒 拼合图片 听力练习分辨别语音 因果关系图片配对类 排列故事图片 发音游戏 肃静练习 按图片摆实物 什么不见了 安静游戏 物体间的关系 神秘箱游戏听指令、做动认识押韵 书写练习的内容对照图片穿珠子 作 (视觉能力加强形容词的比练习) 类别练习 唱歌做动作 较级与最高书写练习的内容金属嵌板简介 寻声游戏 级 (书写的预备练金属嵌板练习 猜猜我是谁 了解反义词 习及直接练习) 控笔能力的练习 看画册、听故运用反义词 (此部分主要教具操作部分,通过事 书写形式 阅表达顺序练工作获得认知,而听读习 非直接进行书写力听录音机讲活动,主要教具书写前的汉字练习 教活学故事 有:各类拼图嵌动 看图说话 板、金属嵌板、砂熟悉田字格 的内传悄悄话 《小猫在哪纸笔画板、偏旁部里》 首砂纸板、可移动砂纸笔划板 容乐器与声音字母箱、三色盒、拼音结构箱、汉字在谷物上书写笔画 的配对指令排图造句 砂字板、可移式汉接龙 看图编故事 字盒、平面及立体在白板上书写 语法符号箱、大写音筒、乐音的朗读古诗 及小写正体砂纸在纸上书写 配对 字母板等。更多语你一句我一言类教具及活动,笔顺 辨别声音 请参考《蒙台梭利句 语言教育》) 认识汉字结构 声音与图片词语接龙 独体字的书写练习 的配对跟着姓名三步卡 词汇标签与环境配对 学习象形字 三步卡 相关和相反词汇 理解动词 理解量词 量词儿歌 拼字游戏 拼词游戏 农场游戏 儿歌与童谣 其他活动 理解句意 句子三步卡 句子排序 补充句子 给图造句 拼句子 阅读礼仪

大约在三岁半时,幼儿进入书写敏感期,经过实际观察,大多数幼儿从这时候开始都喜欢握笔涂色、画画、写字,敏感期持续到5岁左右。

在幼儿园阶段,书写的任务主要是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及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所以,蒙台梭利语言教育实施过程中,注重的是,在幼儿书写敏感期,在握笔书写之前进行肌肉协调性的练习,训练幼儿灵活地控制手指和运用手指惯性,练习拇指、食指与中指配合、锻炼幼儿手部小肌肉配合和手腕动作的协调性。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手握铅笔的内在肌肉力量源于手臂——前臂、上臂和肩膀区域近端肌肉的控制力。当这些近端肌肉获得正常的步调或者力量、灵活性、时间以及自由的运动时,手和远端肌肉就会更加精确地运转。”

透过蒙台梭利日常生活及感觉教具的练习,增进孩子大小肌肉的控制能力,间接发展其握笔和书写的能力。在书写敏感期阶段,利用孩子喜欢画图以及涂色的兴趣爱好,运用金属嵌图板(蒙台梭利的语言教具之一,专门预备孩子的运笔能力)来满足孩子的需求。

除了生活练习和感觉练习中建立了这些书写必备的基础外,还要让孩子每天进行必要的针对性练习,以增强儿童手部的力量。如,双手投、拍,上肢体操;手部的五指抓握与三指抓握练习;四肢协调训练;慢爬、慢跑等。另外其他一些有趣的练习和活动,如:俯卧撑、学螃蟹走路、小老鼠走、上举和挥舞手臂等。

金属嵌板操作中

运笔练习

运笔练习 “三段式”教学法

提到语言教育,就不能不说蒙台梭利教育中的“三段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要教授给幼儿新的单词或概念的时候,通常会采用三阶段练习法。它包括对形状、色彩、声

音、物体的名称,以及字母、数字等的练习。蒙台梭利教育的名称练习,主要是遵循了塞根的名称练习的三个阶段,就是著名的三阶段教学法。这三个阶段是:

第一阶段:命名——教师给物体赋予准确的名称或概念,帮助幼儿使物体和所对应的名称建立联系。例:这是XX。

第二阶段:识别——请幼儿辨别与名称或概念相对应的物体。例:XX是哪一个? 第三阶段:发音——请幼儿说出所指物体的名称或概念。例:这是什么? 三阶段教学法示范

举例说明如何用“三阶段练习法”来演示三角形和正方形。 (一) 第一阶段:帮助幼儿使物体和所对应的名称建立联系 基本操作

把物体摆放在幼儿面前,然后开始分别命名:“这是三角形”,“这是正方形”。 注意事项

1.命名之前,做一个短暂的停顿,命名时发音要准确。 2.重复几次,直到你认为幼儿已经把物体和名称建立了联系。

(二) 第二阶段:请幼儿辨别与名称相对应的物体 基本操作

1.把物体放置在幼儿面前,询问幼儿,“哪一个是三角形?”或者“请把三角形放在桌子上方。”

2.询问幼儿,“哪一个是正方形?”或者“请把正方形放在桌子下方。” 3.把物体顺序打乱后再次询问。 注意事项

1. 这一个阶段可以明确知道幼儿是否真正理解了所教授的内容。 2. 尽量使练习具有趣味性,使幼儿喜欢反复进行操作。

3. 如果幼儿出现错误,不要马上进行纠正,更不要批评,而要重新回到第一阶段的练习。 (三) 第三阶段:请幼儿说出所指物体的名称。

第三阶段:请幼儿说出所指物体的名称

基本操作

教师可以指着物体询问幼儿:“这是什么?”。 注意事项

1. 如果幼儿能够说出名称,但是发音不准确,教师可以马上进行示范纠正。 2. 如果幼儿说不出正确的名称,教师要返回到第二阶段,重新进行辨别命名。 3. 这一阶段,可以明确知道幼儿是否掌握了物体的正确名称,教师可以知道幼儿的发音是否准确。

幼儿阅读

幼儿阅读

功利太盛,从稚龄起便学会书写、计算的孩子,渐渐流失了“赤子之心”,失却了童年该有的快乐,童年,原本就该在无忧无虑中快乐地度过,但是,诸多知识的灌输让他们失去了太多;别再刻意评价幼儿发展好与差;别在为“达标”对幼儿强化训练,为儿童的成长设立过高的期望……

《指南》中的谆谆之教当给我们以启迪,“教育的目的,在于了解如何协助儿童生命的正常发展”,倡导爱和自由,尊重儿童成长规律,让儿童在充满自由和关爱的环境中通过动手操作感知世界,发展自己,就让我们跟随孩子的脚步,跟随蒙台梭利教育的脚步,观察孩子,协助孩子的成长,把童年的快乐还给孩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数学认知”解读与实操指导(1)

——蒙台梭利数学的魅力: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时间:2012-10-24 15:14:31 点击:151

核心提示:在新近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针对幼儿“数学认知”按照幼儿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建议...

数学是一门因果关系紧密、逻辑严谨、推理性强的学科。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一些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的学习与演练,提高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增强儿童独立工作的能力,从而使儿童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有智慧的人。在新近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针对幼儿“数学认知”按照幼儿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建议。

《指南》教育目标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指南》教育建议

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1.引导幼儿注意事物的形状特征,尝试用表示形状的词来描述事物,体会描述的生动形象性和趣味性。

2.引导幼儿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数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

3.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事物,体会其中的排列特点与规律,并尝试自己创造出新的排列规律。

4.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

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1.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事物“量”的特征。

2.结合日常生活,指导幼儿学习通过对应或数数的方式比较物体的多少。 3.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

4.通过实物操作引导幼儿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加”或“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1.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在物体与几何形体之间建立联系。

2.丰富幼儿空间方位识别的经验,引导幼儿运用空间方位经验解决问题。 (具体教学目标、教育建议请参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蒙台梭利数学教育施教指导

理论解读

在日常生活中,“数”是最为常见的一个概念。它几乎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任何人、任何事都离不开“数”,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与“数”打交道。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数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抽象、难学而且不易懂,尤其是对那些低年龄的孩子或不“入门”的孩子来说,他们不但不会对数学感兴趣,反而会感到很枯燥,甚至

感到很痛苦。如何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孩子对数学感兴趣,引导孩子自然而然地走向数学之路,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而蒙台梭利数学面对“数学”这种纯抽象概念的知识,让孩子觉得容易学习的唯一方法就是以具体、简单的实物为起点,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先对实物的多与少、大与小求得了解,然后再自然而然地联想出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关系。

蒙台梭利数学的工作材料是蒙台梭利根据科学教育原理,设计的一整套含有一定数学原理的数学工作材料,如数棒、砂数字板、纺缍棒、彩色串珠、金色串珠、塞根板……除法板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作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和具体的教具。

蒙台梭利的教具有“错误订正”的功能。幼儿不仅喜欢动手操作,而且幼儿的天性倾向于得到准确的结论,获取准确结论的方法能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因此,她为幼儿设计的每一个工作都有严格的错误订正标准,以便在操作规程过程中让幼儿对照该标准自己发现并自动纠正错误。幼儿会不断反复的操作,在具体操作中,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促进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获得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这样容易激发和保持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实操方略

针对《指南》教育建议,结合蒙台梭利数学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施教。 蒙台梭利数学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的经典部分。蒙台梭利数学教育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算术教育、代数教育和几何教育。这三部分主要是通过数学教具配合完成的。 蒙台梭利数学教育,是在日常生活教育和感觉教育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它通过日常生活练习,激发和培养幼儿的秩序感、专注力、判断力、手眼协调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使幼儿的一些内在特质得以发展。

事实证明,这些内在特质正是幼儿在初学数学时的必备条件。幼儿对“数”是否敏感与感官智能的高低是密切相关的,蒙台梭利感觉教育正是根据这一点,设计了大量与数学教育相关的教具,以此来促使幼儿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能够熟悉数字,并对数字非常敏感。

一、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数学教学“生活化”,幼儿生活“数学化”

引导幼儿注意事物的形状特征,尝试用表示形状的词来描述事物,体会描述的生动形象性和趣味性,教育建议中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和幼儿谈论所看到的事物的形状,鼓励幼儿联想,并用一些相关形状的词汇来描述事物,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数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在日常生活进行数学教育的渗透,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等等。

蒙台梭利数学教育中,提倡数学“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感知“数”的意义与用处,进行数学教育的渗透。蒙台梭利数学教育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和教具,教孩子从生活中认识和掌握数学知识。它打破了传统数学教学中单纯教孩子学习“数”的方法,让孩子通过对事物进行配对、排序、分类等相关的感官练习,培养孩子的分析、整合能力,进而增强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种数学教育以“活”的教材和“活”的教学方法,加强幼儿与成人之间的互动,从而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变成一种有趣的活动,最终达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不仅可以促进孩子动手能力的提高,同时在感官的刺激中让孩子掌握“数”的具体和抽象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它是一种既人性又很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要让数学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进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1.教学设计“生活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孩子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应避免死搬硬套,根据需要,可更新原教材内容,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我们应该让教材走近孩子,而不是把孩子拉向教材;我们要让教材向孩子开放,而不是把孩子引向封闭。

比如,在学习“按两个特征分类”时,原教学设计是层次分明地引导孩子把加减算卡按运算符号和得数两个特征分类,由于算卡缺乏形象性、分类板缺乏趣味性,孩子往往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道,逐一分类。能力强的孩子还能理解接受,能力弱的孩子则是乱成一团,无从下手。在设计此教学时,我们把近来生活中搬迁之事纳入了教学内容。由于孩子中有的已

有了一些“搬家”感性认识,有的对搬迁事情很感兴趣,加上趣味的故事情景:算式宝宝要搬家,他们邀请孩子们帮忙找家。算卡摇身一变成了算式宝宝,运算符号是搬迁的道路,得数是新家的门牌号码。这样一来,勾起了每个孩子的热情,他们乐不知疲,几经反复,在分析、判断、运算、归类中渐渐得出了经验:要能又快又对的找到家,必须先认清搬迁的通道(运算符号),然后才能去找新家的门牌号(计算得数)。

像此类的教学设计深受孩子的喜欢,对于他们自己亲身探索、感悟出来的教学经验,孩子们也记忆犹新。

2.操作练习“生活化”

体验和感悟是人的品格发展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不通过感悟和体验,外界的东西再好,对主体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做三者统一,就生动地说明了体验和感悟的重要性。因此,在学习数学时,只有紧密联系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在活动着的环境中操作练习,才能促使孩子运用已有经验,探索数学知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在操作练习时,要注重选取生活中的实物工孩子摆弄,注重将园内活动引向社会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交往中获取直接经验,自己感悟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可以给孩子提供钮扣、蚕豆、花生、红豆、开心果壳等操作材料,让孩子百玩不厌。在学习了“人民币”,让孩子练习使用人民币时,可先在小社会游戏城模拟现实情景,让孩子用游戏币购物换算,然后让孩子带着10元以内的人民币去联系好的超市购物,要求每人购买一样物品,要先看看自己有多少钱,然后算算还剩下多少钱,最后核对一下营业员找的钱是否正确。

孩子们在和老师、同伴的讨论、交谈中,在和营业员的交往对话中进行着购物活动。其间有的孩子奔来跑去换了十多样物品,有的孩子拿下样放上样,还有的孩子先看物品再选购,都反映了孩子们各自的思维特点和购物习惯。孩子们以其各自独特的个体在学习着人民币的使用、换算,在体验着各自不同的购物经验与乐趣,这样的活动比在教室内的操作,在游戏厅的练习更让孩子们乐学。

3.数学教育“生活化”

数学学科虽然有自己的逻辑性、严密性,但是在数学知识中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能起到优化数学教育的作用。如在教学口述应用题时,根据孩子所讲内容,有意识地进行保持生态平衡的教育、爱护树木爱护动物的教育、团结互助的教育、尊老爱幼的教育、购物时物归原处的教育等等。

由于这些教育是孩子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又是伴随着孩子们的回答而产生的,有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其德育效果是事半功倍。

数学教学就其本质上来说,数学应用是数学知识的归宿。我国古代数学家、哲学家就十分重视“学以致用”、“知行统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孩子除了在数学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外,更多的时间则是在一日生活中学,在社会生活中用。 (二)幼儿生活“数学化”

孩子生活“数学化”,就是要让孩子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最大限度地拓展数学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内容,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1.一日活动“数学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孩子无时无刻不在与数学打着交道,数学教学对孩子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在孩子一日活动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孩子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孩子来园后,我们可引导他们在卫生牌前找找哪个班的红牌多,有多少;每个班有多少小朋友;每班来了多少小朋友,通过统计增强了孩子的数学运用意识;孩子进餐时,我们可引导他们去发现众多的一一对应关系;孩子玩手指游戏时,我们采用算盘式计数法让孩子手口一致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顺数、倒数练习;孩子散步时,我们可引导他们数数楼梯的台阶,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孩子玩沙玩水时,我们提供各种形状的容器,引导他们感知容量守恒;孩子玩扑克游戏时,我们指导他们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孩子整理玩具时,他们会按形状、颜色、类别分类等等,孩子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既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形成了初步的数概念。

2.家庭生活“数学化”

孩子来自各个家庭,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等各不相同,引导孩子去发现、去交流家庭生活中的“数学”,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运用谈话、午间、离园时间请孩子们讲讲自己家中的人数及相互间的关系称谓,交流家中的住址、电话号码,甚至父母的手机号码;说说各自家中电视的频道数目与感兴趣的内容;谈谈家中的电器数量和名称功用;演演打电话的情景和等分蛋糕的技巧等等,这些内容拓展了孩子学数学用数学的天地。

3.社会生活“数学化”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如果说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社会生活“数学化”,就是要带领孩子走出幼儿园,走进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这个生活工具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外出参观时,我们可让孩子观察来往的车辆数及每辆车轮的不同数目;路过家属区就说说门牌号码;走过站点就看看是几路站牌;进入菜场就让孩子尝试着帮菜农算钱;参观超市就让孩子去了解物品的单价,观察营业员的收银情况。这类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指南》指导下,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促进孩子主动学习的支持者、指导者、合作者,孩子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器”,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运用已有生活经验与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来学习数学,使数学教学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时代的气息、生命的活力。了解孩子的经验、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2v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