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试卷

更新时间:2023-11-02 10: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 根据细胞形态及排列特点判断以下组织类型: a. __上皮_____组织; b. ___结缔_____组织; c._肌肉_组织

2. 指出下列解剖结构:a. _______; b. __下丘脑______; c.____中脑___d.丘脑 3. 请将下列神经纤维按传导速度从大到小排列:

无髓纤维直径1μm, 有髓纤维直径10μm,有髓纤维直径4μm

__有髓纤维直径10μm___>__有髓纤维直径4μm__>___无髓纤维直径1μm__

4. 12对脑神经里感觉神经为___嗅神经__、___视神经__、_位听神经_____神经。

5. 脊髓丘脑侧束起始于_外侧索_, 行走方向为_上行__,主要功能为_传导温、痛觉__。 6. 肱二头肌反射主要由_肌皮_神经支配,出于__臂_丛,由__C5-6_脊髓节段控制。

7. 指出以下各是什么电位: a. _动作电位__电位; b. __阈下突触电位__电位; c.__兴奋性突触后电位_电位

8. 人清醒闭目时脑电图呈现α___波,慢波睡眠时呈现_δ__波,快速眼动睡眠时呈现_θ__波。 9. 当一刺激所引起的冲动传入中枢,引起屈肌中枢兴奋,伸肌中枢抑制,导致屈肌收缩、伸肌舒张,这种现象称为___交互抑制___,其反射中枢在____________,这对肌肉是____________。 10. 突触由___突触前膜___、___突触间隙___、__突触后膜___组成。

二. 问答题(每题10分,共70分)

1. 与直立行走相适应,人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有哪些特点?

答: 与直立行走相适应,人的运动系统的特点有:颈曲、腰曲面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后,这样可以增大胸腔和盆腔的容积,并使人体重心后移,有利于保持直立。下肢带骨与躯干连接。下肢骨一般较粗大,关节牢固。足部跗骨较粗大,足趾短小,适于支持体重和行走。长肌主要分布于四肢;短肌多位于躯干深部;阔肌多位于躯干浅部,轮匝肌分布于孔裂周围。肌至少跨过一个关节,肌肉收缩时牵动它所附着的骨产生运动。大多数肌都成群分布在关节的周围。项部(颈后)、背部、臀部和小腿后面的肌特别发达,下肢肌粗壮。 神经系统特点有:

骨骼肌的收缩时机膜电信号转换成肌肉机械收缩的过程。皮质发出随意运动的传出通路是皮质脊髓和皮质脑干束,它们从皮质发出后直接到达脊髓前角和脑干=运动神经核,控制躯体运动。大脑皮质支配对侧躯体的感觉和运动。

2. 感受器有哪些生理特征?各举例说明。

答: 感受器有一下特征: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各种感受器都有其最敏感、最易接受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如视网膜感光细胞的适宜刺激是一定波长的光波;听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一定频率的声波。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能将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如机械能、光能、热能及化学能等,转换为生物电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入中枢,这种特性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因此,可以把感受器看成是生物换能器。

(三)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感受器在感受刺激的过程中,不仅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而且把刺激所包含的信息也转

移到动作电位的序列中,起到了转移信息的作用,这就是感受器的编码功能。感受器如何将不同的刺激信息进行编码,其机制尚不清楚。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传入神经冲动的发放频率会逐渐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各种感受器适应的快慢有很大差别,如触觉、嗅觉感受器适应很快,有利于机体不断接受新的刺激;而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痛觉感受器等不容易产生适应,有利于机体对某些生理功能进行经常性的监控。

3. 简述静息电位的检测及其形成的离子机制,并设计实验证明。 答:

4. 简述锥体束的走形特点及功能。

答: 锥体束的走形:大脑半球额、顶部,躯体运动、感觉区及附近顶叶后部皮质— 端脑内囊至脑干— 中脑脚底— 脑桥基底部— 延髓锥体 组成: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大脑皮质锥体细胞(初级躯体运动及初级躯体感觉区、运动前区,除头面部投影区)— 内囊后支前部— 中脑大脑脚底3/5的外侧部— 脑桥基底部— 延髓锥体90%的纤维经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 前角细胞外侧核— 四肢肌;10%不交叉— 皮质脊髓前束— 双侧前脚细胞内侧核— 躯干肌

皮质核束:支配8对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其中面神经核下半与舌下神经核受对侧支配;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运动核、疑核、面神经核上半、副神经核受双侧支配。 功能:控制随意运动,参与上行感觉信息的调控

5. 什么是条件反射?请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设计实验研究条件反射的建立及消退。

答: 条件反射是指后天个体通过生活获得的反射,它没有固定的反射弧,数量多但易消退。条件反射的建立必须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反射过程中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加。

6. 请描述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并分析其解剖生理学机制。

答: 佝偻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神经精神症状和骨胳的变化。 (一)神经精神症状:

是佝偻病初期的主要临床表现,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与低血磷引起的神经功能紊乱有关。表现为多汗、夜惊、好哭等。多汗与气候无

关,由于汗液剌激,患儿经常摩擦枕部,形成枕秃或环形脱发。

(二)骨骼表现:骨胳的变化与年龄、生长速率及维生素D缺乏的程度等因素有关。

1. 头部

1) 颅骨软化 为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多见于3~6月婴儿,轻者前囟边缘软化,闭合迟(出生后18个月尚未闭合)。重者颞枕部呈乒乓球样软化,以手指按压枕、顶骨中

央,有弹性。但3个月以内婴儿,在顶、枕骨骨缝处轻微软化仍属正常 (2) 头颅畸形

由于骨膜下骨样组织增生,致额、顶骨对称性隆起,形成“方颅”、“鞍状头”或“十字头”。

(3) 前囟门闭合延迟 前囟门大,可迟至2-3岁才闭合。

(4) 出牙晚,可延至1岁出牙,或3岁才出齐。严重者牙齿排列不齐,釉质发育不良。

2. 胸部

(1) 肋骨患珠 肋骨骺端肥大,即在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区呈钝园形隆起,外观似串珠(rachitic rosary),以第7~10肋最显著。向内隆起有时可2~3倍于向外隆起,可压迫肺而致局部肺不张,并易患肺炎

(2) 胸廓畸形 1岁以内的小儿胃肋骨软化,胸廓因受膈肌收缩而内陷,呈现沿胸骨下缘水平的凹沟,称为赫氏沟(Harrisons groove)。2岁以上病儿可见有鸡胸等胸廓畸形;剑突区内陷,形成漏斗胸。

3. 四肢及脊柱

(1) 腕、踝部膨大

长骨干骺端肥大,尤以腕部明显,桡骨、尺骨端呈钝圆形隆起,形似“手镯”与“足镯”(6个月到3岁的重度佝偻病儿多见)。 (2) 上下肢畸形

(3) 上下肢均可因承重而弯曲变形,能爬行时可发生上肢弯曲,较大的儿童能站立行走时则发生下肢变曲,出现:“O”型腿(膝内翻)或“X”型腿(膝外翻)。检查时取立位,两腿靠拢,膝关节相距3cm以下者为轻度“O”形腿,3~6cm者为中度,6cm以上者为重度。“X”型腿的检查标准与此相同,但检查时两膝告拢,测两踝间的距离,脊柱受重力影响可发生侧向或前后向弯曲;骨盆前后径短,耻骨狭窄。严重的佝偻病儿容易发生骨折,最常见的是桡骨或腓骨骨折,也可发生于股骨、肋骨、锁骨。此外,佝偻病也是胫骨弯曲及扁平足发生的原因。 (4) (三) 其它表现 (1) 腕、踝部膨大

佝偻病儿一般发育不良,神情呆滞。能直立行走的时间也较晚。兼有营养不良的儿童常有毛发稀疏、枕秃、面色苍白、贫血、肌肉及韧带无力、腹部膨大、肝脾肿大等现象。由于胸廓畸形,呼吸运动受限制,病儿容易继发肺部感染。也常见消化系统的功能障碍。

临床上根据病情分型:轻型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骨骼变化不显著;中度患儿头部、胸部及四肢有较明显的骨骼变形,并有轻度的全身症状;重型佝偻病儿骨骼变形及全身症状明显。急性佝偻

病的症状发展迅速,骨质变化以软化为主,多见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亚急性佝偻病症状的出现比较缓慢,骨质变化以增生为主,多发生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复发性佝偻病症状的反复与季节、生活及喂养情况、其它疾病及过早停止治疗等因素有关。

VD缺乏性佝偻病是较常见的全身性疾病,最初表现为烦躁、无原因的哭闹、夜啼、睡觉时常被不明显的声音惊醒,出汗多等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由于出汗刺激头部摩擦在枕骨周围出现一圈脱发为“枕秃”。

骨骼改变:头骨:在前额及后顶呈方颅,或臀颅。由于颅骨软化,用手按压头顶或枕部有压乒乓球样感觉为“乒乓头”。前囟闭合晚,出牙晚,胸部:两侧肋缘向外翻起称“肋外翻”,两侧肋缘的上方呈水平线内陷呈沟状称“肋软沟”或“郝氏沟”,胸骨前突而两侧内陷而似鸡胸脯故称“鸡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每条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向外突出呈球状好象一串佛珠称“串珠”。下肢:由于站立,行走时因体重的压迫,骨骼较软不能持重而弯曲呈“O”或“X”形腿。腹部:因患儿缺钙肌张力低下,腹部膨隆呈“蛙腹”,以上症状与体征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如有发现,尤其是早期症状应尽早及时治疗,以防骨骼畸形的发生。

患有佝偻病的婴幼儿,免疫机能低下,易患呼吸道疾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

7. 简述兴奋-收缩偶联的过程和机制 答: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2t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