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鲁东大学文学综合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更新时间:2023-08-28 12: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1 页,共 29 页

目录

2018年鲁东大学文学综合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一) (2)

2018年鲁东大学文学综合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二) (6)

2018年鲁东大学文学综合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三) (11)

2018年鲁东大学文学综合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四) (19)

2018年鲁东大学文学综合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五) (25)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2 页,共 29 页 2018年鲁东大学文学综合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一)

特别说明:

1-本资料为2018复试学员内部使用,终极模拟预测押题,实战检测复试复习效果。

2-资料仅供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

一、简答题

1. 简述新时期“实验话剧”的成就及不足。

【答案】新时期以来,我国各项事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文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实验话剧是指有别于传统的、在艺术上有创新的话剧。作为新时期戏剧文学样式之一,实验话剧踩着时代的步伐进行探索和发展。

(1)新时期“实验话剧”的成就

新时期的实验话剧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十分明显,其成就主要体现在形式创新。形式并非孤立的存在,它总是要指向它所表现的内容与意义,要艺术地表达这些内容与意义。话剧作为一种叙事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它独特的“叙述语汇”,形式与内容之间形成了一种“叙述”与“被叙述”的关系。戏剧以叙述事件为主,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叙事艺术,运用各种舞台形式与手段来展现一个“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动作”。

从广义的叙事出发,新时期话剧的形式创新也就是叙事方式、叙事话语与策略的改变,运用叙事学的原理,通过考察这些形式的表述功能、日的、方式与它们实际达到的效果,新时期话剧的成败得失也会一目了然。

(2)新时期“实验话剧”的不足

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广泛介绍,深度模式逐渐消除,文学趋向边缘化、平民化,创作主旨也出现了模糊性,二元对立的思维已不再盛行。这时期实验话剧创作剧本中的主题表现不再存在于文本之中。文本提供的仅是一种话语本身,读者阅读到的仅是这个文本的能指。新时期实验话剧在主题表达上所发生的变化,出现了主题的模糊、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等,从而很难发现那种崇高而具有理性思考的主旨。

2. 简析王蒙的《蝴蝶》的思想艺术特色。

【答案】(1)《蝴蝶》的思想内容

《蝴蝶》中的主人公张思远作为老一代革命家,经历了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在被“平反”后回京,他开始浮想联翩,思绪任意地流动。文章用相对质朴的语言,浅显恰当的比兴,诉说一个故事,带着读者反思历史。

(2)《蝴蝶》的艺术特色

《蝴蝶》是一篇意识流小说,但又不同于西方意识流小说,它体现了王蒙小说自身的“东方意识流”特色。《蝴蝶》体现的“东方意识流”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①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情节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3 页,共 29 页 在《蝴蝶》中确实有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它们在小说的许多小节或明或暗地存在着,但这些情节大多是在人物的意识流动中展开的,并没有多大的波折。

②运用了典型的意识流手法

例如,时空蒙太奇、内心独白、内心分析、感官意象、象征等意识流手法。小说所描述的时间跨越了30年,作者采用心理时间的结构,通过主人公内心思想意识的流动将过去、现在相互交叉、渗透。特定的环境,朦胧的思绪,配合意识流的艺术手法,很是吻合。他的思绪流动着跳跃着,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城市,忽而山村,忽而张副部长,忽而老张头。前后跳动,不循轨迹,不受时空限制,不受情节制约,呈现一种自由的心理结构。

③用意识流的手法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人生沧海桑田,官场升降沉浮,这一切使人想起那个古老的传说,“庄生梦蝶”。庄生梦见自已变成了蝴蝶,醒后却弄不清自己为何物,不知是庄生变成蝴蝶,还是自己原本是蝴蝶而在梦中变成了庄生。张思远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惑。

总之,王蒙批判地吸收了意识流表现手法上的优点,虽然作品中有大量的意识流动,内心独白,联想、跳跃,但并没有扑朔迷离,晦涩难懂的感觉。这是山于王蒙在借鉴意识流手法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小说的特点,注重故事情节,小说中有完整的生活片段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种完整的故事以及全新的感受。土蒙的探索创新是对新时期文坛的重要贡献,因此,被评论称为“东方意识流”。

3. 简要概括刘震云八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

【答案】刘震云八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为:

(1)利用民间意识反讽手法是刘震云八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反讽作为西方文论中的重要美学法则和表达方式,在新时期“新写实小说”中被广泛运用,刘震云作为该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其初期代表作《塔铺》到《新兵连》,没有“唐人绝句”式的空灵境界和淡泊悠闲的奇风异俗,而是着力于剖析社会存在中矛盾冲突的本质和生活苦涩的无奈,直至淋漓尽致的演绎着这种反讽叙事手法。

(2)在80年代,相比起另外的“新写实”小说来,刘震云对琐屑生活的讲述,有对“哲理深度”的更明显的追求,也就是对发生于日常生活中的,无处不在的“荒诞”和人的异化的持续的揭发。

(3)人性的种种弱点,和严密的社会权力机制,在刘震云所创造的普通人生活世界中,构成难以挣脱的网。生活于其间的人物难以自主地陷入原先拒绝陷入的“泥潭”,在适应这一生存环境的过程中,经历了个人精神、性格的扭曲。

4. 结合代表作家作品,试述80到90年代“先锋小说”的主要特点与成就。

【答案】先锋小说是指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文学创作流派,又称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余华、苏童、格非等。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两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4 页,共 29 页 ①对当代中国小说的重新定义

先锋派文学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

②出现一大批优秀作家作品

a.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b.进入90年代,苏童、余华先后发表了《米》《妻妾成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预示先锋作家减弱了形式实验和文本游戏,开始关注人物命运,并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对人类的生存和灵魂进行感悟,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又重归文本。不少论者认为这是先锋作家为迎合大众而走向通俗化,这一转向标志着先锋文学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

二、论述题

5. 试论中国当代文学“前十七年”出现的“革命历史叙事”作品的叙事特征。

【答案】十七年文学中“革命历史叙事”是取得了最大创作实绩的领域。这一领域作品的叙事特征主要表现为:

(1)具有宏大场景的最靠近意识形态本身的“类史诗叙事”

类史诗叙事注重宏大场景和英雄人物的刻画,叙述格局开阔恢宏,历史线索具有系统性,时间跨度大。例如,《红旗谱》就是一部完全按照“党史模式”来构建故事与情节发展进程的小说,它按照毛泽东的土地改革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对中国现代革命做了系统而完整的叙述。

(2)带有传统或者民间叙事趣味的“类传奇叙事”

类传奇叙事是指在“全新”的革命文学的红色意识形态主题下,仍包藏了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的多种要素。诸如中国古代的“奇书”叙事传统、夸张的类型化人物、对情节戏剧化的追求,乃至章回体的形式,都在大量的革命小说中有所保留。类传奇叙事的代表作是曲波的《林海雪原》,其采用典型的传奇式结构与叙述方式:人物性格定型无“成长”;情节大同小异,只有具体内容的变化;叙述方式和套路则是一定的;结局总是可以预知,尽管始终处在惊险和紧张之中,但胜利永远属于主人公;每段传奇故事都可以相对独立,但总体上又很容易统一起来。在人物刻画上,革命历史叙事通常都会在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之间,设置一个径渭分明的道德分界线。

(3)以个人成长为叙述线索的“类成长叙事”

类成长叙事在叙事时,叙述主人公处十成长过程中,由最初的幼稚状态、自发反抗旧势力到最终接受党的领导、在革命实践中锻炼成长为组织当中坚定成熟的一分子。历史的发展是人物成长的推动力,而历史的发展是由党来组织和代表的。只有描写两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才能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在政治上的要求。杨沫的《青春之歌》便是典型的类成长叙事。

(4)具有别样视角与抒情意味的“类抒情叙事”

红色历史题材的处理,只有少数作家能够在意识形态的主题之下,自觉地寻找着诗意的叙述。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5 页,共 29 页 王愿坚、峻青、孙犁、茹志娟等人各具特色地记录下战争年代的人情与人性,以及生命的美好与牺牲。例如,茹志娟的小说多选取一个典型片段展开叙述,短小精致的结构与细腻温婉的情感互相交融,把平凡的事件处理得枝叶扶疏,灿然可观。

6.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

【答案】余秋雨散文的特色主要表现为:

(1)散文主题鲜明

余秋雨的散文属于学者散文,文章大都蕴含浓厚的人文精神和学者情怀,表现为对终极意义的关怀及对文化价值观念的关注,反射出巨大的文化与历史内涵。其中以才学为根底的价值判断,是其鲜明的创作特征。如《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等作品无不体现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文明的重温与反思,对历史的关注以及对文人命运的思考,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与历史内涵。

(2)散文叙事的小说化特点

余秋雨深谙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他凭借小说这种文体,使他的作品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小说的要素之一是故事,余秋雨是一个比较善于构建故事,甚至是很多传奇色彩很浓的故事,如《莫高窟》写到乐尊;写《上海人》,思绪飘逸,引叙出徐光启的故事,进而更深程度阐述上海人文化性的构成。其次小说的要素之_是细节,余秋雨散文中常常见到栩栩如生的描绘,依托细节构筑成优美深邃的诗情画卷。

(3)散文中的剧场效果

余秋雨在创作文化散文之前从事戏剧理论创作,对于戏剧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因此他在文化散文中,融会贯通地运用了戏剧效果。他也曾说:我在散文中追求的场景,会使有些段落写法上近似小说,但小说的场景是虚构的,而我的散文中的情景,则力求真实。从《文化苦旅》中可以印证上述观点,如《都江堰》那久久伫立的仪态,复杂的心理情绪都可作为剧场的一个场景。还如《白发苏州》《信客》等篇章,只需稍微改动就可搬上舞台。

(4)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

余秋雨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得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平淡无味,而富有文采和张力。

总之,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他突破传统的散文观念,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中的文化意蕴,表现出丰厚的美学内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2h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