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变题写作与抄袭不是一回事

更新时间:2023-03-09 20: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变题写作与抄袭不是一回事

——从“不得抄袭”引出的话题 郭庭平

2002年高考作文试题(全国卷)仍然是“提示性材料+话题+写作要求”的结构形式,其中的“写作要求”第5点是“不得抄袭”。为什么高考作文试题会破天荒地提出这一要求呢?原因很简单,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削弱了作文命题的避猜性,考生临场作文也就有了更多的套题抄袭的机会。在往年的高考作文评卷中,阅卷者就屡屡发现“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卷子。针对这种情况,命题者明白地告诫考生“不得抄袭”,也在情理之中了。这既是用心良苦的提醒,也是“与时俱进”的无奈,因而笔者认为,这种提法确乎有其必要性。

不过,我在这里所要说的却是事情的另一方面,即对抄袭的界定。什么是抄袭?《现代汉语词典》如是说:把别人的作品或语句抄来当作自己的。那么,一个考生在考场上将事先背下的别人的作品,依题套用,照抄不误,自然是抄袭无疑。可事情往往没有这么简单,有一类作文,既利用别人的作品(说雅些是“借鉴”),又有自己的创造,算不算

抄袭呢?对它的界定恐怕就很有争议,所谓见仁见智了。

去年四川省有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就被某些人认为是抄袭之作,原因是这位考生借用了苏中杰《患者吴良知的复诊报告》(原载2001年5月16日《三江都市报》,后转载2001年第7期《杂文选刊》)的文体格式,于是有家网站闻讯立即删除了这篇“抄袭之作”,至于后来这篇作文有没有被降分处理,不得而知。而四川泸州六中的温老师在比较了两篇文章后肯定地说,这篇文章“只能算借鉴。这两篇文章从形式上看确实很相似,但从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语言组织方面,与苏的文章大相径庭”。

《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是抄袭,还是借鉴?我赞同温老师的看法。借鉴别人的作品形式进行写作不可视同抄袭,因为作文中有考生创造性的劳动在。这位考生读过苏中杰的文章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考场上冥思苦想时,突然想起这篇文章的表现形式,于是大胆地加以利用,作文的内容与构思都是独立完成的,我们为什么要以抄袭责难呢?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说:“作品要求创造,反对抄袭,是指作品中的主要内容或全篇的意境说的。要是作者有了全篇的新的内容,创作了新的意境,在个别地方借用了别人的文辞或境界,而全篇的内容和意境还是作者的,这样的借用是可以的。”他还说:“有一种点化,只是模仿形式结构,

内容完全不同,因此所创的意境也是全新的。”(见《仿效和点化》)《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就属于这种情况。

其实,文学史上借鉴别人的作品进行创作的现象并不少见,恕我孤陋寡闻,无法举太多的例子加以佐证:柳宗元的《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仿效《山海经•南山经》的写法,《捕蛇者说》脱胎于《礼记•檀弓》;鲁迅先生也有两篇作品称得上此类创作的典型,一是被称为文学革命的第一声春雷、新文学史上奠基作品的《狂人日记》,借鉴了屠格涅夫的《狂人日记》,二是《崇实》一诗“剥”崔灏的《黄鹤楼》。柳宗元的文章已历千余年之久,鲁迅的作品也已经发表了好几十年,可是从来没有人对它们提出“抄袭”、“克隆”之类的指摘呀。

说来凑巧,笔者手头还有一些高考作文实例,也足以说明借鉴别人的作品不等于抄袭。1988年福建省有篇优秀高考作文《习惯》,借鉴了江作苏的《门槛》(载1984年5月17日《中国青年报》)。由于《门槛》在当时影响很大,福建省高考语文评分点特意把它印发给评卷老师,以防考生套题抄袭猎取高分,但是这篇《习惯》还是被评为优卷。2000年高考作文的话题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借鉴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马可以是蓝色的》而获得高分者,据我所知就有3篇之多。其一是福建考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其二是江西考生的《马可以是蓝色的》,其三是陕西

考生的《马儿可以是蓝色的》。前两篇是记叙文,后一篇是议论文。不同省份的三个考生,不约而同地利用同一篇作品进行再创作,且各具特色,这难道是“抄袭”能够使之然的吗?这一年,还有两篇高考优秀作文脱胎于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阳光很活泼》,一篇是山西考生的同题作文《阳光很活泼》,另一篇是天津考生的《阳光的心》,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只要不带偏见,我想,谁也不会得出“抄袭”的结论。因为这些作文在借鉴的基础上再创造,与抄袭根本不是一回事。

诸如此类,既有所本(即“原题”)又有自己创造性劳动的写作,我们称之为“变题”写作。一般来说,在考场上进行变题写作,倘是利用别人的作品,那么这篇作品肯定是给这位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佳作,因为他不是事先背好范文临场往死里套——变题与套题抄袭的区别正在于此。从写作思维的角度讲,变题写作是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结合体。因为不少文题与文题之间客观存在着相同之处,而且题面越宽,限制越少,求同的可能性就越大(话题作文正是如此)。一个考生如果在审题、立意、选材的时候,能够把眼前的高考作文试题和其他文题联系起来思考,最大限度地动用自己的库存,从中获取写法的借鉴和写作的材料,促使自己写作思维迅速地流动起来,就会减少或消除不知怎么写和不知写什么的苦恼。当然,变题写作的另一方面,而且是更

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在求同的基础上创新,进而写出优秀的考场作文。显然。材料的利用与开发,写法的承袭与变化,形神的“即”与“离”,这就构成了变题写作中存同求异的辩证关系。只有把这些问题处理好了,才能从套题抄袭的误区中走出来,迈向变题写作求同创新的新天地。

变题写作可以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我们知道,写作材料的来源有二:一是直接来源于作者的生活积累,一是间接来源于阅读积累。变题写作属于后者。变题写作还可以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或借鉴原题的写法.或从中获得构思的灵感。上述提到的一些高考作文实例就存在着这两种情况。比如2000年高考,山西考生在面对“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作文话题时,他想起了新概念作文《阳光很活泼》,于是迸发出灵感火花。变题作文取材于原题,顺利地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在怎么写这个问题上,这位考生也相当善“变”:其一,采用倒叙写法,先写爸爸为给儿子一个公正的答复,特意到海边看日出;再回过头来交代事情的原因,原来是儿子造了“阳光很活泼”的句子,却挨了老师的批,儿子对此很不服气;最后写爸爸赞同儿子的观点并给老师写了一封信。其二,善于剪裁原题的故事,并按需要加以改造,从而简化情节。把场景放在海边和家中,侧面描写矛盾冲突,使文章简洁洗练、线条清晰,来龙去脉一清二楚。其三,结尾富有创意。文末写爸爸让儿子把《阳光很活泼》的画和一

封“诗信”给老师,含蓄隽美,意味深长,这是原题小说所没有的,显然是一种创造。我们只要把原题与变题加以比较,不难看到这位考生正是通过变题写作,存同求异,大胆创新,写就一篇令人信服的优秀高考作文。

综上所述,我认为变题写作反映了写作的一条规律,我们务必正确对待,不能把它与抄袭混为一谈。因此,当我们手持“不得抄袭”的尚方宝剑,面对抄袭嫌疑文的时候,千万不可凭印象想当然草率行事,而要找证据,作论证,果真套题抄袭者贬之,倘是变题写作者褒之,以免出现冤假错案。倘能如此,考生幸甚!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封“诗信”给老师,含蓄隽美,意味深长,这是原题小说所没有的,显然是一种创造。我们只要把原题与变题加以比较,不难看到这位考生正是通过变题写作,存同求异,大胆创新,写就一篇令人信服的优秀高考作文。

综上所述,我认为变题写作反映了写作的一条规律,我们务必正确对待,不能把它与抄袭混为一谈。因此,当我们手持“不得抄袭”的尚方宝剑,面对抄袭嫌疑文的时候,千万不可凭印象想当然草率行事,而要找证据,作论证,果真套题抄袭者贬之,倘是变题写作者褒之,以免出现冤假错案。倘能如此,考生幸甚!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28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