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为师之道——梁实秋(高考作文阅读素材)

更新时间:2023-03-08 04:34:54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师的为师之道

文/罗日荣

梁实秋是上个世纪的文学大师,也是一位享誉中外的翻译家。晚年的梁实秋在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教书,并担任英语系主任。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行政干部而放弃了教书,反而对课堂教学情有独钟。

梁实秋有一条规矩,那就是每逢周四晚上不见客,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因为第二天,梁实秋要给学生上课,他得备课!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师还要备课?恐怕很多人都不理解,但这却是真真实实的存在。

有一次,有朋友问梁实秋:“您教了这么多年的英国诗歌和莎士比亚,对这些应该是如数家珍了,还要准备吗?”梁实秋却笑笑说:

“这么多年,我上课前一晚都做准备。有时候,靠在椅子上,自个儿静静地想,说不定就有了新了解、新发现!”梁实秋教学如此严谨,所以他的课堂非常生动有趣。每次梁实秋讲课,教室里都是挤满了人,尽管人很多,却秩序井然。看来课堂的精彩全在课堂外的准备。

实秋对于学生学业的负责是出了名的,在师范学院时,梁实秋认为各系一年级的“基本英语”特别重要,而好的老师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一定要由最好的教授执教。于是,他向院长建议,聘请两位自己在清华大学和留美时的同学来任教。院长刘白如非常清楚梁实秋的为人,所以立刻准许了。

可是,第二年暑假前,梁实秋却告诉刘白如,说下学期不要再续聘那两位同学了。刘白如不明所以。梁实秋解释说,这两位同学学问不错,教学经验也丰富,可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负责任,一位对学生的功课漫不经心,一位在上课的时候随随便便。消息传开后,两位同学都心怀怨愤,同事也纷纷劝梁实秋不要这样做,可梁实秋不改原意。他认为同学的饭碗事小,学生的学业事大。

一个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教师,一个为了学生而不惜得罪朋友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怎能不是一位优秀教师,如此看来,梁实秋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大师、翻译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教师。

相比起梁实秋先生,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陈翰笙先生,其为师的经历也为后人津津乐道。

陈翰笙先生早年曾在美国留学,为了帮助来自国内的年轻人尽快掌握英语,他特意组织了一个英语学习班,著名学者徐方就跟陈翰笙先生学过英语。在徐方的回忆录里,我们就能发现陈翰笙先生的独特的教学模式。

陈翰笙先生采用的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先让每一个学生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大家对所提出来的这些话题举手表决,选出多数人感兴趣的那个话题,陈老当即根据这个题目做一篇英文短文,他边想边说,学生们便将内容记下,遇到不会写的生词,陈老便耐心地给大家讲出拼法。接下来,陈老会就这一话题组织四个中文句子,让大家带回去翻译成英文。第二次上课时,每个人要把上次学的短文背诵出来,然后陈老逐字逐句地帮大家修改汉译英句子。接着又选出当天的话题??陈老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呢?他解释说:因为背诵好的文章可以培养语感,这是学习任何一门语言的捷径;而通过修改翻译的句子,能使学生学会如何遣词造句、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思想。采用这种方式教学,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记忆力作为支撑,陈老的妹妹陈素雅女士有一次就对学生们说:“上课时看上去是

他考你们,实际上更是你们考他。谁见过哪个老师教英文不用教材,每次都能根据学生出的题目即兴写作?”

陈翰笙先生和梁实秋先生一样,对学生非常负责。有一回,到了该去上课的时间,但外面下着瓢泼大雨,徐方就不想去上课了,她母亲张纯音便对她说:“当然得去。陈伯伯这样不辞辛苦地教你们,哪有因为下雨就不去的道理?”到陈老家后,发现那天别的学生都没去,只有她一个人去了,她就以为课肯定是不上了,便要告辞,但陈老却说:“到时间了,咱们上课吧。”就这样,一对一,像往常一样认真,徐方因此感动得心里暖乎乎的。徐方因此感叹道:“自从进了这个班,我眼界大开,不但学了英文,还长了许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向陈伯伯学习如何做人。”

历史学家陈寅恪,之所以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三百年来一大师”,之所以取得辉煌的学术成就,与其治学严谨、教学态度极端负责分不开。在教学过程中,他每讲解一段,便问学生“这样讲是否可以?听得懂听不懂?有何问题要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他总是认真对待,耐心解答,表现出对学术极端认真负责的精神。

学者刘隆凯早年在中山大学学习,有幸师从陈寅恪先生,他回忆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上课,陈寅恪先生给大家讲欧阳修的《卖炭翁》,当讲解“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这两句时,刘隆凯认为,车本来就朝北,为什么又要牵向北?猜想这或许是老翁见到黄衣使者到来,南逃未果的潜在情节,便就此把疑问写在了一张纸条上,交给了陈寅恪先生的助手黄萱女士。之后两天,他没能得到黄萱女士和陈寅恪先生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认为也许自己的问题太浅薄了,所以寅恪师才置之不理。但几天以后,陈寅恪先生在讲完一段之后,提到了刘隆凯所提出的这个问题,先对他的做法给予肯定,表扬他用心思考肯钻研的精神,然后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逐一进行解

答。讲解完毕,又谦虚地说自己的解答也未必正确,欢迎大家讨论;下课后,他又把刘隆凯单独叫进书房,让助手找出一些资料,对这一问题给予进一步的解答;几天后,在课堂上,陈寅恪先生再一次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说经过自己这些天的思考,认为“牛头可能向东”;半个多月以后,当刘隆凯又一次去听课的时候,陈寅恪先生告诉他:“市,指的是东市。老翁由启夏门入的可能性最大。太监多是从大明宫来的。”

只是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随意思索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问题,陈寅恪先生却如此认真地对待,足见他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严谨态度。也正是因为有这样认真的态度,才使他成为一名大师级的史学家。刘隆凯对此十分感激,他感慨地说:“可惜整个讲课也同时中断了,不然,陈先生也许还会第四次提到它吧?这耳提面命、亲切教诲的一幕,已成为后学心中一道永恒的风景。”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优秀的师者,应该在两个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一是传授知识;二是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梁实秋、陈翰笙、陈寅恪三位先生的为师之道,值得我们尊敬与学习。

答。讲解完毕,又谦虚地说自己的解答也未必正确,欢迎大家讨论;下课后,他又把刘隆凯单独叫进书房,让助手找出一些资料,对这一问题给予进一步的解答;几天后,在课堂上,陈寅恪先生再一次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说经过自己这些天的思考,认为“牛头可能向东”;半个多月以后,当刘隆凯又一次去听课的时候,陈寅恪先生告诉他:“市,指的是东市。老翁由启夏门入的可能性最大。太监多是从大明宫来的。”

只是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随意思索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问题,陈寅恪先生却如此认真地对待,足见他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严谨态度。也正是因为有这样认真的态度,才使他成为一名大师级的史学家。刘隆凯对此十分感激,他感慨地说:“可惜整个讲课也同时中断了,不然,陈先生也许还会第四次提到它吧?这耳提面命、亲切教诲的一幕,已成为后学心中一道永恒的风景。”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优秀的师者,应该在两个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一是传授知识;二是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梁实秋、陈翰笙、陈寅恪三位先生的为师之道,值得我们尊敬与学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