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数学课堂的“新常态”

更新时间:2023-06-11 08:1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追寻数学课堂的“新常态”

张宾

4月份我有幸赴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数学新常态课堂观摩会,非常感谢学校提供的这么难得的学习机会,近距离的感受各位名师的教学智慧。为期五天的活动中,我们观摩了唐彩斌老师的《数学欣赏·螺旋的美妙》,刘松老师的《倍的认识》,贲友林老师的《统计总复习》,徐长青老师的《分数的意义》,俞正强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张齐华老师的《会说话的百分数》,强震球老师的《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等二十多节课,聆听了各位专家的高效点评及讲座。名师们那充满智慧、诙谐幽默而又朴实无华的和美课堂教学模式及高效点评,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每场活动结束,我的心里总是跳出一句话:原来,数学课堂是这样的!朴实而深刻,简约而灵动。名师的这几堂课,其中的一些内容自己也教学过,相比之下,心中满是惭愧,无地自容。我深深的觉得,真正的数学课堂应该是这样的!正如张齐华老师所说,“数学课堂的‘新常态’——有深度,有数学味。”下面就我的一些收获和大家分享。

一、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名师的课堂精彩纷呈,风格各异,但都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由学生自己在数学活动中得出的结论,每项活动都是面向全体同学,教学不再是教师的表演。 贲友林老师的《统计总复习》,把课堂交给学生,收集数据,统

计数据,分析数据,都由学生自己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过程,而原始数据又是课堂开始安排的学生完成简便算法题的情况,学生置身其中,乐此不疲。

二、潜心研究,智慧课堂

围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课堂,贲老师在教材钻研、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上都作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并在课堂教学中展示了自己对《统计整理与复习》的独到见解,让列席的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五道计算入手,从计算教学跳跃到统计的整理与复习,从得分的统计到做题时间的统计再到正确率的统计,原来分散的统计知识片段在孩子们的脑中开始组合进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基础上放眼社会现实,不难发现:统计无处不在,各种统计可以进行有效的整合;统计有各种不同的方法,但是所有的统计都是为了整理数据进而分析数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了较大的启发。

贲老师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让数学思考作为常规,让完成数学作品的质量成为学生的标签,让课堂展示成为学生的荣耀。贲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们别样的启发。对课堂的想象就是为了创造出想象的课堂。要把真课上的像“假”的一样。这来源于他对教学内容的剖析,对教材设计的理解和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正确解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孩子们,老师只是充当一个引导的作用,多给孩子们一些时间,学生能讲的老师不抢着讲;学生能讲清楚的老师不重复讲。

三、朴实无华,简约灵动

各位名师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设计各有千秋,但是他们有共同的教学风格:朴实无华,简约灵动。每堂课,我们都能感受到一种朴实之风扑面而来。他们的课堂,没有流于形式的合作,没有装饰华丽的课件,没有夸张的表扬方式。正如罗鸣亮老师所说,“我所追求的理想的数学课堂简约而不简单,灵动而富于魅力。运用最朴实的素材诠释数学的真谛。于至简处见至真,因至真而灵动!”

教学,永远在路上,每一次的观摩,学习,都给我们一个方向指引,但是更多的细节问题需要自己多揣摩,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思考这几天的学习,自己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得到教学上的启迪,更感受到了名师们的人格魅力和理想追求,让我意识到做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就应该是这样,在教学的路上,不断提升自己,努力创建理想的数学课堂,追寻数学课堂的“新常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1o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