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有效提问

更新时间:2024-03-29 06: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有效提问

提问,是引发幼儿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幼儿思考发展的有效途径。提问所涉及到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要点,是组织教学的开端,是教学进程中转换的“关节”,是幼儿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重要的“激活”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提问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一、有效提问的要求 1.问题的预设性

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和良好的课堂互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问题”,即围绕教学目标预设一些有效的问题和提问模式,使问题措词正确、目标合宜。幼儿的一些奇怪想法和问题会在课堂中突然冒出来,这是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预料和感知的,但教师不能被这些问题“牵着鼻子走”。所以应把一些重要的问题写到教案当中。这种做法的主要作用包括:在备课时设计一些问题会增加课堂互动的可能性;事先准备好问题更有可能让幼儿聚集于教学的主要目标。 2.问题的清晰性

如果教师想让自身的提问变得有效,他们必须清晰、简洁地陈述问题。然而很多时候教师提的问题常常无法让幼儿明了教师究竟想要幼儿知道什么、回答什么、怎么回答。清晰的问题包括这样几个特点:使用简洁自然的、明确的与幼儿认知中水平相符合的语言;仅包括幼儿在回答该问题所需的词汇和等待幼儿处理的信息,这些问题是直接与课堂内容或课文主题相关的,而不是“天女散花”般随心所欲的。 3.问题的启发性

要想使问题变得有效,问题必须具有启发功能,要求幼儿“探求”或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并“组织”答案。这意味着教师要避免问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饰性的(花哨的)问题。即使幼儿在回答“紧随反应问题”时会主动地去探寻他们所学的知识,他们仍然只是在“选择”一个答案而不是在“组织”一个答案。为了让幼儿有更进一步的反应,教师可以重组一下这些紧随反应问题,以期使其具有启发价值。

二、教师的有效理答

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应答和反馈,是紧随幼儿的反应。教师的理答反应,直接关系到幼儿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影响到课堂上幼儿的参与是否成功,并影响教师的长期教学效果。 (一)追问

追问,即向回答问题的幼儿提额外的问题以帮助他们回答正确或提升回答水平。很多时候,要说明原问题的重点或想引导幼儿取得正确或全面的答案时,教师要追加好几个问题。

追问也可用于提升幼儿回答的水平。通常,教师会问一些聚合式、内容性、低认知水平的问题,也可以使用追问以促进幼儿进入高层次的探索过程。常用的方法有:让幼儿解释一下他为何这样回答,让幼儿举个例子来说明他的回答。 (二)转问

转问,即让另一幼儿来回答同一个问题。在幼儿回答错误但又不需要追问时,教师可使用转问。这种理答方式对于成就动机很强幼儿非常有效,他们受到挑战会更加努力学习。但是,转问对于那些很爱面子的幼儿来说,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教师要慎用转问。 (三)澄清

澄清,即用不同的术语重新陈述同一个问题。当幼儿无法回答教师的问题时,常常是因为原问题的措词不当,幼儿难以理解。这就必须借助澄清使原问题变得清晰、简单或使幼儿关注问题的关键点,在使用澄清时应避免衍生出新的问题。提问时应避免使用澄清,因为这既是无效问题和低效教师的一个反映。

相对而言,使用追问是一种更好的理答方式,能帮助幼儿获取正确答案,能提升幼儿的思维水平,能增加有效教学的几率。当然教师还要学会用非言语方式进行理答,有时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点头都能起到鼓励的效果。

三、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

1、充分了解孩子,要精心设问。

首先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和幼儿两头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这些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不仅让幼儿应该知道说、唱、画、想什么,更要让幼儿知道怎么表现。这些问题,应紧密关联,由浅入深,还要抓住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例:为方便他们分清水果大小,老师可以双手各举起水果,举得有高度变化问他们高的大?还是低的大?这样很直观地提问,是适宜幼儿直觉思维的提问)等这样有助于引导幼儿进入学习情境,体会个中妙处,使之有渐入佳境的喜悦感。这些问题,应力求难度适中,太浅显的不必问,太艰深的不宜问,难度较大的可分几步问。总之,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而把提问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2、善于捕促孩子的信息,适当询问,使活动层层推进

问题往往是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设计好的,因此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提问量要灵活运用,根据孩子的反应即时调整,围绕教学要求进行适当的追问。而不要在同一层面上反复提问同以问提,要善于通过追问让孩子把行为背后的思考表达清楚。由于教师没有及时追问,因而孩子不能将答案背后的信息表达出来,活动只能按部就班进行,失去了一次跳跃的精彩。所以我们要善于通过提问把个别孩子有价值的经验呈现在全体孩子面前,经此来提升所有孩子的经验,推动整个活动的发展。 3、提问时教师的积极态度

在一个充满生动有趣的课堂背后往往有一个情绪激昂的教师。如果教师不去充分关注提问时的神态、语气、语调等方面对幼儿情绪影响的重要性的话,那么课堂上的学习气氛就会显得平淡无奇。事实上,教师在提问时持积极的态度对孩子的思维能起促进作用,孩子能从教师愉悦的态度中,得到鼓励和鼓舞,从而增强孩子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集体阅读活动中优化教师提问的重要性

“提问”一直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策略。不少研究者将教师提问视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在阅读活动中灵活运用有效的提问尤其重要,因为幼儿的阅读活动是幼儿自身单向独立隐性的思维活动,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思维方式和现有阅读水平,从而更好地引导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对这些理念并不陌生,但怎样将其与教学中的具体行为联系起来,并切实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新课改倡导的精神却是实践中的一大难题。如何提问,提问后如何恰当回应,都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挑战,而化解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结合教师的具体实践开展园本教研。本学期,幼儿园语言教研组围绕\语言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开展了以年级组为单位、以\分享阅读\为活动载体的 \一课三研\实践研究活动。研究集体活动中的提问,教师首先要深切体会到提问的重要性。以小班分享阅读活动“小船\为例进行的一课三研,就是一次以体会“集体阅读活动中优化教师提问重要性”为目的,以一则具体课例的设计与实施为依托开展的园本教研活动。

一研:年段教师共同分析,精心设计活动 第一步:执教教师介绍活动背景与大致的设汁思路

最近,在小班的年段教研活动中,教师们反应分享阅读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反应不够热烈,教师抛出的问题后常得不到幼儿积极回应,因此我就反思,问题一部分原因是否因为我们一开始在选择分享阅读的读本时没有全部挑选现阶段幼儿感兴趣的读本。最近,我班家园互动板上展出了许多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来的表演游戏《三只蝴蝶》的表演服装,我发现幼儿很喜欢聚在一起观看,并饶有兴趣地寻找自己喜欢颜色的蝴蝶、花朵的服装,不时地说着“我喜欢红色,我要演红蝴蝶。”大家在互相寻找的过程中获得了喜悦的情绪体验。这让我想到了最近正在开展的主题活动“多彩的颜色”。 3—4岁的幼儿喜爱鲜艳的颜色,他们大致能辨认一些色差明显的颜色,会说出他们的名称,能力强的幼儿还能辨认出橙色、橘红色,对差异不明显的颜色则混淆不清,对颜色的认识和选择搭配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于是我想,何不利用幼儿对家园互动板的无意注意以及主题“多彩的颜色”引发他们对同伴的关注呢?于是,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幼儿实际情况选择分享阅读读本《小船》为载体的集中阅读活动开始了。

第二步:本年段集体研讨

主要观点:小班幼儿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只能根据外部特征来认识与区别事物,本次集体阅读活动中可以用游戏的形式开始如:出示一个木偶以故事的方式激发幼儿观看图书的兴趣。这是一本并列式的图片,每页都有不同的颜色的小船和帆.

附原文文字:红色的小船,黄色的帆;黄色的小船,绿色的帆;绿色的小船,蓝色的帆;蓝色的小船,紫色的帆;紫色的小船,白色的帆;白色的小船,红色的帆;美丽的小船,美丽的帆。

在引导幼儿看图书的时候引导语最好不要重复,要有趣味性,这样才不会枯燥。经过大家的共同研讨,形成了“小船”的集体活动方案。 活动内容:分享阅读——小船(一)

活动目的:

1、认识不同的颜色名称,并理解“美丽”的含义。 2、知道船的基本构造:船身和船帆。

3、初步学习运用“X色的小船,X色的帆”说话。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经验。 2、木偶一个、大书一本,小书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木偶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小猪的妈妈给小猪买了一本书,它可高兴呢!它把书带来想和小朋友一起看,你们想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吗?

2、出示大书,引导幼儿观察书的封面,了解名称。

封面上画了什么?你们知道这本书的名字叫什么?猜一猜书里面会讲些什么? 小结:封面上画了许多小船,这本书的名字叫小船。 3、第一次观看大书,教师引导幼儿逐页观察图书内容。 A、知道船的基本构造。

这页有什么?这艘船是什么颜色?黄色的这是什么?(帆)小船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小船) B、逐页观察2—6页内容,认识不同颜色

这是什么颜色的小船?什么颜色的帆?(重点认识紫色。) C、重点引导幼儿观察最后一页,理解“美丽”的含义 各种颜色的小船都开到了一起,你们看了有什么感觉呢?

小结:看到各种颜色的小船,各种颜色的帆,我们就说“美丽的小船,美丽的帆。” 4、第二次观看大书,初步感知运用“X色的小船,X色的帆”说话。 5、幼儿认真观看小书,继续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图书的习惯。 A、提醒幼儿在观看图书时正确收放图书,认真观看图书。 B、鼓励幼儿一边看图书一边大胆讲述图书内容。

二研:分析第一次活动效果,引发对关注优化教师提问的思考 第一步:教研组长提问

第一次试教活动结束后,小班教研组提出了“今天的活动中教师观察到了幼儿的什么行为,活动中教师的哪个提问幼儿回答得最热烈,哪个提问幼儿最不感兴趣,活动中有多少幼儿回答过教师的问题”等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反思与研讨。 第二步:执教教师反思

导入环节,当教师问“你们想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吗?”幼儿一致回答“想”但好像表现的阅读兴趣并不那么热烈。接着教师问:“封面上画了什么?你们知道这本书的名字叫什么?猜一猜书里面会讲些什么?”,幼儿在回答中能表达出画面的内容,但是在猜想书的内容时,幼儿表达不出来。我反思是否是我的问题太泛或者是幼儿的相关经验没有被我有效激活。

在翻看大书时,当教师问:“这页有什么?黄色的这是什么?(帆)红色的又是什么呢?”许多幼儿对该提问置之不理.教师对幼儿下面几页画面观察的提问,幼儿对教师的提问仍然兴趣不高,有些幼儿漠然,个别幼儿开始东张西望,坐不住了,可能是因为船的构造是幼儿较陌生的东西,教师在活动中提问的内容较为单一枯燥,因此与幼儿间产生的互动就较少,处于教师单一的引导中。 第三步:集体讨论

根据执教教师的反思与分析,大家在讨论中形成了以下主要观点:幼儿的实际表现可以反映活动设计中的诸多问题。

问题1:教师在阅读中的提问应尊重幼儿的认知特点,应该激活幼儿的相关生活经验。教师设计活动时关注到了主题的进展情况,幼儿的兴趣、经验和年龄特点,尽管活动设计的整体环节看起来比较流畅,但幼儿的实际表现说明前期设计的不合理处。或者是问题表述不明确、幼儿不理解;或者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有难度,没有考虑到大部分幼儿的基本水平,挑战性太大,问题的覆盖面很小;或者是没有考虑到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本班幼儿现阶段的经验和发展水平。由于提问的有效性欠佳,所以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幼儿没能按照教师的预设很好地与教师形成互动。

问题2、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每一次提问是影响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以往很多教师常认为,一次成功的集体活动,只要精心设计教案就可以了,殊不知活动实施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反应调整自己的提问同样影响着活动效果。如果活动不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兴趣和经验水平,哪怕感觉上设计得多么“完美”,活动也不可能精彩起来。

通过执教者的观察和反思,以及教研组成员的分析与讨论,大家对集体阅读活动中优化教师提问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在集体阅读教学中,由于幼儿的人数较多,给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带来了难度,所以教师必须要提高提问的质量,在阅读活动中善于启发、引导帮助幼儿理解阅读内容,梳理阅读材料的脉络,从而进一步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于是,教研组又对本次活动过程中个别提问和细节的设计进行了调整,产生了第二份分享阅读读本“小船”第一课时的集体活动方案。

活动过程:

1、出示一艘白色的小船,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A、引导幼儿回忆对船的原有经验。

这是什么?(船)小船上面挂着什么呢?(船帆)船帆下面的是什么呢?(船身)。你们谁能讲讲自己看到或喜欢的船啊,我们来聊聊船?

B、认识不同颜色的名称

这艘小船好看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小船变的好看?(涂上颜色)你都知道哪些颜色? 幼儿边讲述,教师边取出相应的颜色卡片。

请个别幼儿给小船的船身和船帆配上漂亮的色卡,让幼儿初步感知配色的乐趣。 2、出示大书,引导幼儿观察书的封面,了解书的名称。 书的封面上画了什么?你们知道这本书的名字叫什么? 3、第一次观看大书,教师引导幼儿逐页观察图书内容。 A、初步感知运用“X色的小船,X色的帆”说话。 这页有什么?这是什么颜色的小船?什么颜色的帆? B、重点引导幼儿观察最后一页,理解“美丽”的含义 各种颜色的小船都开到了一起,你们看了有什么感觉呢?

小结:看到各种颜色的小船,各种颜色的帆,我们就说“美丽的小船,美丽的帆。” 4、教师引导幼儿回忆图书的内容,讨论阅读图书的良好习惯。 A、书里都有什么颜色的小船,什么颜色的帆? B、讨论阅读习惯。

一页一页的翻,认真的看书里有“什么颜色的小船,什么颜色的帆?”小朋友可以边说边看。记住了看完图书以后合上书本,封面朝上地收放到篮子里。

5、幼儿认真阅读小书。

三研:通过对比体验优化教师提问的效果 第一步:组长提出关注重点

第二次教学活动依据第一次教学中关注到的提高教师提问策略,虽然只在个别提问上进行了一些调整,但这次幼儿的表现却与第一次活动中幼儿的反应有较大不同。

第二步:执教教师反思与分析

导入环节在原来根据封面单纯的说中加入回忆已有的对船的体验,幼儿就兴奋起来了,都说出了好多船!幼儿很自然的自己在讨论,有的幼儿说:“在大海里看过船。”有的孩子说:“在公园里的湖里看见过船。”有的幼儿说:“在小河里见过船。有幼儿说:“坐在船上,会有很大的风吹过来。”有的幼儿说:“坐在船上和坐汽车一样会遥遥摆摆的,有时候还会想吐。”幼儿讨论完了后就看大书封面,幼儿看得很认真,也很喜欢封面上这些船。接下来教师出示全白的一艘小船,教师利用小班幼儿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进一步提问:这艘小船好看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小船变的好看?(涂上颜色)你都知道哪些颜色?”又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幼儿的兴趣继续被调动起来,很多孩子都回答了,幼儿的思维被有效激活,原有对颜色经验得到再现与提升。幼儿边讲述,教师边取出相应的颜色卡片。请个别幼儿给小船的船身和船帆配上漂亮的色卡,让幼儿初步感知配色的乐趣。符合小班幼儿依赖动作的思维特点,且能引发幼儿的互动,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兴趣,活跃氛围。这两处小小的变化使幼儿有话想说,使活动有了参与性,使幼儿更愿意跟随教师的思路。

逐页观察画面时,教师附加的提问为幼儿提供了思考的线索,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了,能启发幼儿通过观察前面几艘小船,发现图书中的船都是有连贯性的,从而激发了幼儿继续往下猜的愿望。 最后一页,可能是因为有前面的铺垫,幼儿对可能出现的小船颜色有了自己的判断,敢大胆地推测,并报出颜色的名字,虽然最后是总结的一句话“美丽的小船,美丽的帆”,孩子们都猜错了,但孩子们好奇心也被进一步激发起来了,这也正是分享阅读读本的精彩之处,每个分享阅读读本的最后总给孩子意外的惊喜,这时教师在遮盖画面的同时先出现文字,并提问:“请你们想想看最后一页会画着什么呢?什么样的画面才是”美丽的小船,美丽的帆”呢?”幼儿猜测后再借助图画来让幼儿理解什么是“美丽”。有效地达到了教师预设的目标。 第三步:集体讨论

通过两次活动效果的对比,教研组的成员深刻地体会到:教师在集体阅读活动中通过优化提问,可以使教师的提问更具魅力与艺术,更能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幼儿阅读概念的形成,引导幼儿主动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并引导幼儿真正有效地学会生存、学会学习。通过用心观察幼儿对教师提问的兴趣和反应,可以了解幼儿对提问的兴趣,可以验证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可以验证活动设计的适宜性,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地反思和调整。

以往的集体活阅读活动中,教师经常会因为背教案而忽视对幼儿应答的关注。只注重把教案中设计的问题全都问完。教师设计的提问是幼儿在阅读中都能找到答案的,主动权被教师控制,幼儿缺乏对阅读材料的真正理解与运用,阅读中思维的想象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主体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再加上由于幼儿的人数较多,给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带来了难度,尤其是新教师和年轻教师。借助教研活动对两次设计稍有不同效果却大有差异的集体活动的对照,教师深刻地意识到关注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其实是为了了解幼儿,只有了解幼儿,教师才可能设计出适宜的活动。教研活动的整体反思虽然优秀的教师应该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就能根据对幼儿表现的判断和分析作出适宜的回应,但对我园的教师来说,这是下一阶段努力的目标。本次教研活动的目的就是让教师深刻体会关注优化教师提问的重要性,并能在以后的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具备这样的意识。

在以后对集体阅读活动的研讨中,我们将重视提高教师在活动中提问有效性的教育行为,同时,我们也将对集体阅读活动中教师观察后的回应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使教师在优化提问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幼儿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两者的相互关系,促进幼儿既发挥主体性又积累阅读经验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虞莉莉 《幼儿教育研究》03/10 《使预设教育活动走向开放——浅谈教师的开放式提问》 林红维 舟山八一幼儿园 《集体阅读活动中优化教师提问的策略研究》 周兢 人民教育出版《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陈杰秀 《关注幼儿课堂表现的重要性研究》

让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意义

集体教学活动既是解决幼儿园师生比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幼儿有效发展的策略之一。鉴于此,探讨“如何使集体教学活动有意义”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看待一个集体教学活动是否有意义呢?

一 从活动内容来看

看一个集体教学活动是否有意义,我们首先要考虑活动是否符合该年龄段幼儿的需要,是否拥有丰富的内涵。以小班集体教学活动“春天真热闹”为例。在开展主题活动“春天来了”的过程中,孩子们在树下听到了鸟叫声,在幼儿园门口看到了有人在卖小鸡小鸭,有的小朋友还带来了在公园水池里抓的小蝌蚪。这激发了孩子们对春天动物的关注,但由于幼儿对于春天动物的经验比较分散、零碎,所以此时教师可组织幼儿交流与分享零星的、个体的经验,并给予适时的归纳、提升,让幼儿感受春天充满生机的特征。

基于此,教师创编了诗歌《春天真热闹》(春天到,春天到,小动物出来了/嘎嘎嘎,鸭子游来了/嗡嗡嗡,蜜蜂飞来了/呱呱呱,青蛙跳来了/汪汪汪,小狗跑来了/叽叽叽,小鸡走来了/哎呀呀,春天真热闹),并预设了活动“春天真热闹”。

从这个活动来看,关注春天的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兴趣所在,而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以趣味性的、情景化的手段整合“1和许多?‘大小?‘5以内数”等学习内容是符合其发展需要的,而学习“游、飞、跳、跑、走”等动词对小班幼儿来说是一种挑战,它能让幼儿体验到一种生命情趣,提高幼儿倾听、表达等能力,这样的集体教学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是具有意义的。

二 从设计构思来看

集体教学活动是否有意义与其目标的定位和结构的安排密不可分。有意义的集体教学活动其目标必须是清晰的,具有可操作性,并且是可达成的。同时,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其目标必须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是幼儿能接受的,且能概括、提升或拓展幼儿的原有经验。

活动结构安排的合理性是达成目标的有效保障。我们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分析。从纵向来看,它反映了活动流程,要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围绕目标而展开。从横向来看,它反映了某一环节的布局,要求别具匠心,在吸引幼儿的前提下实现活动目标。还是以小班集体教学活动“春天真热闹”为例。

此活动的纵向安排是:第一环节运用多媒体创设“春“的意境,引导幼儿回顾与交流有关“春天美”的经验:第二环节运用多媒体把春天充满生机的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幼儿,让幼儿欣赏与表述美丽而又热闹的春天景象,概括与提升幼儿的经验;第三环节,让幼儿通过模仿、体验来表达表现,内化新的经验。

从活动的横向安排来看,在对第二环节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设计上,教师不是让幼儿逐一倾听各种声音,机械地重复同一种要求,而是不断对幼儿的倾听能力提出挑战。如,先让幼儿听辨一种较易辨别的声音(鸭子叫声),引起幼儿兴趣:再让幼儿听辨一种较难辨别的声音(蜜蜂飞动的声音),对幼儿 听辨的专注性、敏感性提出要求: 然后让幼儿听辨两种声音(青蛙叫 声和狗叫声交替、混合出现),对幼 儿的专注性、记忆力提出挑战:最 后让幼儿仔细倾听一群声音(小鸡 叫声),对幼儿专注、持久地倾听提 出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对不断变化的“未知情况”充满好 奇并产生探究的兴趣,也享受着挑 战自我带来的乐趣。

三 从组织实施来看

从组织实施的角度来看,一个有意义的集体教学活动必须尊重 幼儿的学习方式,关注师幼互动的质量,不断优化教与学的过程。

1. 追随幼儿的需要

优质的师幼互动是双向的,其中教师是否善于观察并满足幼儿 有价值的需要,积极推动幼儿的发展很重要。再以小班集体教学活动 “春天真热闹”的片断为例。当幼儿听辨出是小鸡的声音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群走动的小鸡,接着,让幼儿通过观察、交流,感知“1和许多”,描述小鸡的动态,探究小鸡从哪儿来,猜测小鸡去干什么,等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随后,教师发现孩子们J继续盯着画面,伸着食指意欲点数这群小鸡。这时教师敏感地觉察到这是幼儿有价值的需要,于是立即 抓住机会说:“看来你们都很想知 道这里一共有多少只小鸡,那我们 就来数数。我们从‘鸡爸爸,开始数吧。”让幼儿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手口一致地点数并说出总数,这无疑 适时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2. 关注活动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关注细节就是关注幼儿的发展。教师对集体教学活动中一些细节的处理是否得当,往往直接影响一个集体教学活动的意义。在小班“春天真热闹”的集体教学活动中,为了满足幼儿的表演愿望,教师说“你们选择好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头饰后,要先拿在手里,看一看是什么小动物,再戴在头上,这样你就知道自己扮演的是什么小动物了,然后别忘了告诉大家你是什么小动物。”果然,幼儿在选好头饰后都先仔细看一下再戴在头上,并兴奋地告诉同伴:“我是鸭子.嘎嘎嘎。”“嗡嗡嗡,我是蜜蜂。”教师的这一举动虽然细小,却让幼儿明确了自己的角色,为后面的有序表演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 从幼儿表现来看

我们看一个集体教学活动是否有意义,必须看幼儿的表现,从 中判断他们的发展状况。首先,要 看活动中幼儿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其次,要看活动中每个幼儿是否都有体验与表

现 的机会。再次,要看幼儿在活动中是否开朗、自信、敢想、敢说、敢做.对学习充满好奇与探索的欲望,是否有良好的观察与倾听的习惯,是否能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展现经 验与智慧,等等。

集体教学活动是目前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因此,教师必须考虑如何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意义,使之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途径。(上海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 周金玉)

全面解析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也就是“寓教于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必须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幼儿时期,无意注意、无意记忆占优势,他们的学习更容易受兴趣支配。兴趣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外界环境的侧记,受好奇心、好动的心理支配。幼儿的年龄越小,活动缺乏目的性,他们不会因为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而规范自身的行为,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不会做种种意志上的努力,各种活动几乎完全凭借外界的积极刺激。所以,只有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便他们能够兴趣,才能唤起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乃至实施活动时必须注重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让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保持较持久的注意力,身心处于活跃状态,内在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得各个环节,教师都要做到张弛有度、劳逸结合,保护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带着喜悦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区获取知识和技能。 运用趣味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

以幼儿的兴趣为切入点设计教学活动,这是幼儿产生活动兴趣的内在力量,这样的教学活动就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的顺利实施和目标达成,如综合主体活动《动物的翅膀》产生与幼儿自己提出的问题,“有翅膀的动物就一定会飞吗”。自然而然,活动中查找资料、寻找答案,准备展示介绍,一直到在大家面前展示介绍自己的发现,幼儿都会很积极地去参与、完成。目前大家关注的“生成性课程”的主要策略就在于观察、了解幼儿,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自然生成教育活动内容。 2.运用辅助手段,激发幼儿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选用直观手段、游戏方式以及形象有趣的语言,利用外部刺激,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这是开启和维持幼儿活动兴趣的外部力量。尤其当教学内容不是幼儿时下感兴趣的内容时,更要利用外部刺激,激发幼儿兴趣。如在阅读图画书《佳佳》的活动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方式激发和维护幼儿的活动兴趣:利用手偶,引出图画书主角;方式具有童趣,如猜想佳佳是怎么向的时,教师假装与图画书中得人物对话:“佳佳,你事怎么想的?能告诉我们吗?”利用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展示成长……这些形象有趣的方式手段,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活动性原则

幼儿的发展是通过不断获得各种经验而实现的,这些经验不能由教师灌输,强迫幼儿获得。“纸上得来觉浅,绝知此事必躬行”,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幼儿。幼儿对外界事物、事理的认识以感性为主,只有当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具有理性思考、认识的能力。教师不能代替幼儿思考和实践,不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想要教给幼儿的知识技能上,采用教授的、强化练习的方法指导幼儿的学习活动,

而应在教学策略、活动内容和方式上注重激发幼儿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创设各种情景,组织各种活动,使幼儿在原有的发展水平上,通过与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的操作活动,以及与教师和同伴的交往活动,形成情感态度认知和能力。所以,教师制订教育活动方案时要体现幼儿的活动,在设想教育形式、选用教育方法、常设教育环境时都要有利于幼儿的活动。运用活动性原则要注意一下几点: 1.要给幼儿提供尽量多的活动机会。使幼儿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嘴、动眼、动耳,使幼儿能再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得到自主操作的机会。 2.要创设有利于活动的物质条件,如教具、学具等。

3.引导幼儿积极活动,幼儿真实地积极参与是衡量活动性的首要标准。徒有丰富的材料、变幻的方式,但幼儿却表现得被动无趣,也会宣告活动的失败。 (三)整合性原则

整合的教育观认为,幼儿的学习是一个整合的系统,幼儿各方面的学习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整合统一的关系。为了便于研究、认识幼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可以人为地把幼儿的学习分成各个领域,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把幼儿的学习看成是一个各相关领域有机联系的整体。教学活动设计的整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不同领域的目标、内容、学习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

整合性原则主要体系在以下三个方面: 1.活动目标的整合

在制定目标时,既要考虑情感、技能和知识培养目标的整合,又要考虑本领域内各组成部分目标的整合,还要考虑活动所涉及的不同领域目标的整合。只有树立了整合的教育目标意识,才能实现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整合。 2.活动内容的整合

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主要是把同一个领域不同方面的内容、不同领域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甚至可以突破领域这一内容组织形式,而以某一核心事物、现象为出发点整合活动内容。内容的整合性不仅指整合的程度,即是否现实了多方面的整合;更指整合的融合度,整合不是“拼盘”,各内容的有机结合才是真正的整合。 3.活动方法的整合

方法的整合一方面是指模仿、操作、实验、游戏、表现、创造等不同学习途径的整合;另一方面是指允许多种与幼儿学习有关的符号系统(音乐、美术、动作、语言等)的参与,通过各种符号手段来学习。

(四)发展性原则

好的教育活动不是表面的热闹、活跃,能够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发展,教育能对幼儿一生的生存、学习、发展起到直接、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上要关注活动的目标,要思考活动内容的教育功能、活动形式的教育功能、活动方法的教育功能、活动环境的教育功能。注意活动设计方面的功能作用才能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受

到更好的教育,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活动设计不仅要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幼儿活动,更要注意活动的目的性,设计能让幼儿充满地在活动中发展的活动。 (五)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理念基础上得育人基本原则,主张教育要以受教育者的个性为依据,发展个性特征、培养良好个性与改造不良个性相统一,主张尊重个性差异、实施差别教育。活动的设计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既要考虑幼儿群体的共性,又要照顾个别幼儿的特点,使所有的幼儿在自身水平上获得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1n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