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所行政管理博士点学校之一
更新时间:2023-09-12 15: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行政管理有博士点的学校推荐度:
- 相关推荐
23所行政管理博士点学校之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于2000年10月。学院成立以来,融入于清华大学建设一流大学的伟大实践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现代公共管理人才、加强公共政策与管理的研究、促进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腾飞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清华大学汇集理工文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拥有教育、科研所需要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融合并继承培养高级人才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这些优越条件为公共管理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成立以来,秉承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发扬学院“明德为公”的精神,在师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在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创建一流公共管理学院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步伐。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成功申报,大型国际会议的有序举行,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哈佛大学联合开办的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的不断延续,都为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扩大了学院在本学科领域的声誉与影响。同时,一门门精品课程陆续开设,一项项重点科研项目相继启动,一届又一届学术型研究生和MPA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一批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充实到教研岗位的第一线,全院师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共同走过了创业初期的艰难曲折,并在不懈的耕耘中开始收获,为清华大学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做出贡献。 1996年
--成立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 --《清华大学发展研究通讯》正式出刊 --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 1997年
--承担香港金融、高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取得丰硕成果,受到有关单位的关注
--在香港回归期间,中央电视台对清华大学香港技术产业研究作了系列报道 --《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四期作为香港问题研究专集 1998年
--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内成立公共管理系
1999年
--成立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 2000年
--在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和21世纪发展研究院基础上,成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首获批准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试点工作 --经过筹备图书资料中心对学院师生开放 2001年
--出版《清华大学发展研究报告—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受教育部委托进行“加入WTO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研究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转入公共管理学院 2002年
--首届公共管理硕士(MPA)招生 --成立电子政务实验室 2003年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首批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予权
--《公共管理评论》创刊号出版
--成立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中心 2004年
--成立公共管理案例中心,并聘请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政府学院案例项目主任霍华德?哈索克先生担任案例中心顾问 --学院院馆“伍舜德楼”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5年
--学院科研机构调整成6个常设研究所,分别为:政府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所、非政府管理(NGO)研究所、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国情研究所、台湾研究所
--经过筹备政府文献中心成立
--首届高级公共管理硕士(MPA-E)班开课 --公共管理学科首批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 --成立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 2006年
--成立清华大学科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成立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 --成立清华大学-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2007年
--启动SENS平台建设∕SPPM系统建设
研究领域:公共政策 政府管理 非政府管理 国际战略与发展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于2001年12月成立,罗豪才教授任学院院长。学院以创建世界一流学府为目标:立足本国、放眼世界,求真务实、追求卓越,力争成为我国政治学、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科研、教学、培训、咨询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努力为国家培养公共事业以及相关学科的学术和实践的领军人才。 学院下设政治学、行政管理、公共经济、公共政策、政治经济、城市与区域管理6个系。学院现有专职教师50多名,约1/5具有国外大学的博士学位,教师的学术专业背景横跨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工程和信息技术,其中多位教授是政府部门的咨询顾问;多位教师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学院拥有自己独立的廖凯原大楼,楼内提供科研、教学、图书、会议、视频和同声传译等一流的设施。
在科研方面,学院倡导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并举,院附属的各个研究中心/所的研究课题涉及国际、国家、社会/企业等多层面上的学术和政策问题。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 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 - 主要由学院教师组成。学院的科研经费充实,在北京大学人文社科领域中领先。北京大学-美国林
肯土地研究院联合研究中心也落户在学院大楼里。这些中心/所是学院师资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平台。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的教学理念是宽基础、精专业。学院的MPA专业学位教学尤其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拓宽学员跨学科的视野。除了MPA专业学位外(包括与国家行政学院的联合MPA 项目),学院还提供多种学术学位教育,包括3个本科方向、7个硕士专业和4个博士专业,并每年为优秀学生提供几十个一万元奖学金。北京大学-耶鲁大学本科联合项目办公室也设在学院大楼内。继续教育,特别是政府高级领导干部培训,也是学院教学的重点。
在对外合作和交流方面,学院与国内政府部门联系广泛,并举办《北京大学公共政策讲坛》,定期邀请政府高级官员来学院讲学。在国际上,学院与北美、欧洲和亚洲等国际知名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伦敦经济和政治学院、巴黎政治学院、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均有实质意义的合作和交流,并通过《北京大学公共政策国际论坛》邀请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领军人物来学院讲学。
研究方向:行政学理论、当代中国政府管理、人力资源、公共经济
该专业的课程包括: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原理、公共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公共财政与税收、组织与管理、公共政策与分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选拔、宪法与行政法学、行政领导学、区域经济学、地方政府管理、新公共管理、比较公共管理、战略管理、项目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等。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是公共管理学院一个建制系,承担着为中国政府组织、NGO组织和企业组织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责任,也肩负着公共行政学科发展和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任务。行政管理学系的前身是行政学研究所,建立于1986年,是建国以来最早开展行政管理学高等教育和研究的机构之一。1988年招收我国首届行政学硕士研究生;1995年建系,开始招收本科生;1998年成为全国首批行政管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黄达强教授、石永义教授、朱立言教授、毛寿龙教授先后担任系主任(所长),现任系主任为孙柏瑛教授。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于2001年6月份,行政管理为国家重点学科。 行政管理学系的使命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政府改革需求,以创新求发展,以精品带质量,全面提升学科整体能力,培养公共组织和企业组织需要的复合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专业拥有完整的公共行政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培养体系。
博士研究生设置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国行政改革问题研究、公共政策、比较行政、地方治理、人事行政等。
硕士研究课程设置主要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定量分析、公共行政经典文献导读、政治学研究、行政学研究、公共组织理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行政法研究、公共政策研究、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研究、政府经济学、行政伦理研究、地方政府研究等。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有:现代管理学、现代政治学、法学基础理论、社会学、行政学导论、公共政策导论、政策分析方法、人事行政、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行政法学、政府经济学、经济法、经济分析基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运筹学、统计学、领导学、市政学、机关管理学、行政监察学、政府公共关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自动化、公文写作与处理、现代管理方法技术、政治制度史、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管理思想史等。
科研与对外交流
行政管理学系的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致力通过科学研究,服务于我国政府的政治与行政管理改革,服务于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我系教师的主持和参与下,出版了《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政府治理丛书》、《公共政策译丛》等几个经典系列的专著和教材,在国内具有影响力,不少教师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得到了政策部门的重视。专职教师分别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教育部、北京市政府、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和国际组织的研究项目,将公共行政管理先进理念应用于现实实践。
行政管理学系与国内外的大学及学术组织建立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阿拉斯加州立大学和亚里桑那州立大学的公共行政系保持着经常性的往来,也与港澳台地区大学的公共行政专业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公共行政专业有着学术的互动,这拓展了行政管理学系教师的视野及其影响力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2008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正式成立,其前身是始建于1999年的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十年了,这十年是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政府和公共部门管理机制改革的十年,是世界各国政府竞先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十年,同时也是我国政府努力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十年。十年来,学院以致力于推进公平社会的发展为使命,在“不问出身、不问资力、只唯实力”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以社会科学各专业为基础,提倡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跟进学术前沿;积极加强与多个政府公共部门的合作,注重对中国国情的深层把握,不断增强中国的问题意识。十年来,我们秉持这一理念,坚守以上原则,积极回应各种国际国内问题。在此过程中,我们的这些原则逐渐显示出力量,并潜移默化成为我们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成为我们显著的优势。近年来,这些优势在国际国内不断得到强化和凸显。与此同时,学院在各个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科研实力显著增强,政策参与广泛深入:十年来,学院(研究所)共计承担各类研究项目180多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项目11项,省部级45项,国际合作63项,到位科研经费6257万元。同时,科研成果丰硕,教师公开发表期刊论文220多篇,其中The Lancet两篇,SSCI、AHCI收录8篇,CSSCI收录100多篇(其
中《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各6篇,《社会学研究》4篇,《管理世界》4篇,《统计研究》5篇,《经济研究》1篇,《新华文摘》转载4篇)。出版学术著作22部,提交各类研究报告100多篇,先后三次获得国务院、民政部及国家领导的重要批示。有4项科研成果和项目获得省部级奖项,2003年科研项目“中国社会救助体系改革”获得民政部首批民政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2006年分别有研究报告、专著、论文获得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学术实力以及实证研究方法为我国社会政策的研究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手段,学院广泛为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以及科技部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协助编制各种纲要和政策规划。
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发展日趋成熟:十年来,学院(研究所)围绕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学科下不断拓展新领域,先后建立了社会保障、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专业的硕博学位点和社会政策专业硕士点,现在学院拥有公共管理4个专业3个博士点、4个硕士点的管理权。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鼓励一切有益于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创新和举措,逐步确立了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即:以与国际接轨、紧扣社会需求为原则,从定性、定量研究能力和理论修养三方面加强基础性训练;在教师配备、授课内容和课程设计上充分体现国际性;在符合中国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加强教学的前沿性;通过英文授课、案例教学、软件使用和实验设计等方式加强技能训练,为学生的就业或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在学院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学院在课程设置、导师制度、教学能力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提高,学科发展日趋成熟。
队伍建设呈现出规模、层次、结构、质量优势:一支由原来只有3人的教师队伍,发展成今天已拥有28名,且大多来自于世界知名学府,包括美国哈佛、伯克利以及马里兰等世界知名学府的朝气蓬勃的教师团队。这支团队目前有教授5名,副教授10名,外籍教师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位。这支团队不仅年轻,更重要的是学科背景、学术流派、定性定量研究等都可以相互补充,且都受到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总之,这支团队已经呈现出一定的规模、层次、结构、质量和年龄优势。
十年来,我们脚踏实地夯实了一砖一瓦,构筑了一个牢固的平台,2008年,我们由研究所改制成为一个研究和教学并重的学院,我们的舞台更大了,我们的天地更加广阔了。然而,由于我们的领域是全新的,再加上我们学院尚处于幼年期,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借鉴,故她虽生机勃勃,又难免稚嫩。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特别要勇于开拓创新,要求每个人都能以建设者的身份参与到这个过程之中,参与到她的制度、价值、文化的形塑之中;这就更需要发挥每一位老师和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大家的才智和激情倾注到这个制度创新和价值构建的历史性过程之中。在新的平台上,我们要继续秉持原有的理念和原则,继续精进学术,求是创新,为打造贴近世界一流国际型、研究型的学院而更加努力奋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秋风送爽迎华诞,十年树木蔚成林。今年,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迎来10周年庆典。早在1954年6月,根据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需要,在基础课部(701教研
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政治教研室(马列教研室)。在经历了创业、发展以及文革时期的曲折之后,1983年12月,根据我校把北航办成“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科技大学的设想,在政治教研室基础上,建立了社会科学部。1985年,首次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社会科学部也正式更名为社会科学系。1997年,在原社科系、高教研究所等基础上,将法学研究所及法律顾问室划归人文学院建制,调整组建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1年,法律系划出单独成立法学院。2002年,为适应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和需要,学院开始创办公共管理学院。
10年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坚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文理兼容、拓宽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应用”的原则,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强调融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业务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多样化的需求,基础知识扎实,勇于挑战,思想、心理、身体素质充分发展的高素质、复合性、创新型人才。学院为国家输送近3000名毕业生,成为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
目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有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覆盖3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点,2个本科专业。这些学科专业分属4个学科门类。学院在公共决策与应急决策及管理、政策创新与科技管理、国家安全战略与管理、高等教育评价与管理等研究领域已形成自己的学术优势。初步形成以高等教育学、行政管理学、国防经济学、科学技术哲学、战略问题研究等研究中心为依托的学科发展模式,并逐步构建起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团队。针对涉及学科门类多,覆盖面广的学科分布特点,学院按照“重点突出,兼顾整体”的原则,有重点、分阶段重点建设特色和优势学科。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合作和交流活动,不断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的要求,秉承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注重交叉,形成具有北航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氛围,展望未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将继续团结奋进,奋力拼搏,向高水平研究型学院之路迈进。
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是在已有的行政管理系基础上,整合系外资源,形成学术研究团队,共同从事行政管理研究的学术平台。中心设置行政管理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指导北航行政管理的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体是学术团队,包括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公共政策分析、非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电子政务、项目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的团队。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目前承担有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承担国防科工委、科技部、北京市等部门的科研项目。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建于1920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发展建设迅速的高等学府;1954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首批六所重点院校之一,1984年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的15所高校之一,1996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1999年又跻身于国家重点建设的九所大学行列,是以理工科为主,理、工、管、文相结
合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哈工大是我国较早建立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院校,20世纪40年代就建立了“铁路管理、工程经济、东方经济”等专业。1952年通过前苏联专家的帮助,在全校各技术专业开设了《机械制造企业经济、组织与计划》课程,并为全国高等工科院校开展工程经济教育进行示范教学;1954年建立了“机械制造企业经济、组织与计划”和“动力企业经济、组织与计划”两个专业;1955年成立了“工程经济系”,是我国高等工科院校中第一个建立工程经济方面的科系。工程经济系在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同时,还受教育部和有关部委的委托,举办了多期师资班和干部班,为全国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管理专业师资,为有关部委培养了大批管理干部,使哈工大成为我国工程经济教育的摇篮,为我国管理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78年改名为“管理工程系”。1984年8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是我国首批建立的4所管理学院之一,1986年获得管理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哈尔滨建筑大学1980年设立了“建筑管理工程”专业,并组建了“建筑管理工程系”,是我国首批开展建筑管理工程本科教育和建筑经济及管理专业硕士生培养的院校之一,1993年成为我国唯一的建筑经济及管理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9年在建筑管理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了管理学院。2000年6月原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原哈尔滨建筑大学合校,两校的管理学院合并,组成了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企业管理三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 2002年在全国一级学科综合水平评估中排名第三。学院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会计学、行政管理、国际贸易学、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金融学等九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是我国培养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和公共管理硕士(MPA)的首批试点院校之一,并设有工程项目管理、工业工程、物流工程三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学院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营造与房地产系、工商管理系、金融与贸易系、会计系、公共管理系,分别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等十个本科专业。设有管理科学研究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所、系统工程研究所、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中心、交通工程研究中心等十四个研究所与研究中心;设有三个编辑部,正式出版全国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管理科学》(原名为《决策借鉴》)、《公共管理学报》和《建筑管理现代化》。 管理学院继承和发扬了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光荣传统,在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具有多学科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基础与条件;在学科建设上已形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组织理论与组织创新、国际制造战略、先进制造技术管理、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国防经济与管理、建筑经济与管理、建筑业管理的信息化与国际化、管理评价理论与方法、金融工程、投资理论、技术经济分析原理和方法、技术创新理论与政策、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会计理论与实践、财务管理理论等研究方向。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各层次、各种规格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等院校管理专业师资,其中有的在国家部委、省、市的领导岗位上任职,有的成为国内知名的企业家,有的成为全国知名的管理学家、院士和学科带头人。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83年的政治学系,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恢复政治学以来高等院校建立的第一个政治学系,创始人是我国著名政治学家、法学家、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首批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惠岩教授和原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朱日耀教授。现任院长是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博士生导师周光辉教授。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学科发展与学术梯队建设,现设有政治学系、行政管理系、国际政治系、电子政务系等四个系,一个MPA教育中心,还有以行政学院为依托的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政治学与国家建设研究中心。此外,学院已建立了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合理、具有很强发展后劲的师资队伍。全院现有教师45人,其中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16人),副教授12人,讲师12人,助教4人,行政及教辅人员16人。现已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25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11人,占总数的80%。学院还聘请10余位国内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聘请10余位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国著名专家为客座教授。
经过多年的发展,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目前已具备良好的办学条件。学术信息快捷、图书资料丰富,教学科研设备精良、齐全,办公和管理手段现代化。学院现设有专业性图书、期刊两个资料室,拥有政治学科各专业中文图书(包括港台图书)25000余册,外文图书6000余册,期刊120余种,2800余册。建有公共管理实验中心,下设电子政务实验室、案例分析实验室、MPA多媒体教室和MPA案例讨论室。
为了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逐渐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行了多元化的办学模式。现有在校学生127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32人,硕士研究生378人,MPA(公共管理硕士)198人,本科生480人。截至目前,学院已培养了145名博士、525名硕士、286名MPA,1500余名学士、100余名专科生、800余名成人教育本、专科生。这些毕业生多数已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高校科研单位的领导和业务骨干。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坚持“学科立院、学术兴院、学生为本、学以致用”的办院宗旨,以创新学术成果、提升人才质量、增强服务社会功能为基本任务,不断创新机制,凝练方向,博采众长,朝着建设一个高水平、研究型学院目标而努力奋斗。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东北大学于1923年成立伊始就设立了文科和法科,1929年正式成立文法学院。1993年东北大学复名后,文法学院恢复建立。
东北大学是全国理工科大学中最早获得文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之一,是全国首批24所具有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学院拥有一个国家重点学科(科学技术哲学)和三个辽宁省重点学科(科学技术哲学、行政管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设有教育部“985工程”二期科技与社会(STS)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科技部国家科技政策东北研究中心、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STS)研究中心。 学院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本科专业6个。其中: ★博士后流动站两个: 哲学、公共管理。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
公共管理(含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社会保障)。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
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科学学与创新工程管理、冶金工程科技史。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含27个二级学科): 哲学、公共管理、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技术史。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
政治经济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国际法学、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科学学与创新工程管理、冶金工程科技史。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
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高等学校教师科学技术哲学、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职硕士学位。 ★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专业6个:
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法学、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新闻学。
学院基层学术组织共有8个研究中心(国家科技政策东北研究中心、东北大学MPA教育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心、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张学良研究中心、NPO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东北创意经济研究中心);11个研究所(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社会主义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思想品德教育研究所、伦理学研究所、科学技术史研究所、税法研究所、东北经济研究所)和5个系(政治学系、法学系、公共管理系、经济学系、新闻学系)。
学院教师中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委员(兼秘书长)各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政治学和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各1人。
学院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行政管理学》、《社区管理》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社区管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在科学研究领域,近十年来教师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600余项,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增强了社会影响力。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涵盖理、工、医、文、管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水平一流的高等学府之一,是首批列入国家\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位居全国重点大学前列。
华中科技大学是我国最早创办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高校之一,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在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共五个二级学科均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院自主设置了电子政务、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在国内率先培养这两个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目前学院提供国内公共管理领域最齐全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和学历教育,设有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是全国首批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试点单位,为政府部门及各种非政府公共机构(NGO)提供专业的教育培训和咨询服务。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
华中科技大学素以严谨务实的治学传统享誉海内外,公共管理学院秉承这一光荣的治学传统,并努力发挥华中科技大学的综合优势,把握社会经济和公共管理发展的大趋势,以“电子政务”、“城市政府管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作为本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来,在2006年国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评估中,华中科技大学与清华大学并列第四名。我校和北京大学等四所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起被《中国大学评价》列为A++级,标志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入了国内顶级本科专业行列。2006年全国高校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华中科技大学办学定位准确,办学思路清晰,并有足够的相关学科支撑;学校在MPA办学过程中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密切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依托华中大学科优势,办学特色鲜明,成效显著。”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授14人(含博士生导师12人),副教授18人,有38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形成了一支以博士为中坚力量的师资队伍。1位教授被聘为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
会委员,2位教授被教育部聘为高等学校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位教授当选达沃斯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论坛(Young Global Leader,YGL)”会员。
学院采用国际化、信息化、工程化的培养模式,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强化基础理论教育和能力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参照国际知名大学的标准和经验,努力培养和塑造具有分析、处理和驾驭国际国内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能力的高级专门管理人才。学院已与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利物浦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雪城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宾夕法里亚州立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德国吉森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墨尔本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等国外著名大学开展广泛的合作与学术交流。
学院已经成为国内公共部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能提供公共管理领域最齐全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和学历教育。学院是全国首批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学院已与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培养电子政务硕士研究生,学院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开设的电子政务研究生班赢得了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和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先生的高度评价。学院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建设世界最先进的“电子决策剧场”,可为政府及非政府公共部门的重大决策提供最现代化的仿真模拟及决策咨询。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始终以培养和造就未来的领导者为宗旨,以成为领导者的摇篮和政府的思想库为发展目标,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教学、科研、培训、咨询相并重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公共管理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成立于1993年9月。它融教学、科研、培训于一炉,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于一体。经过15年的建设和发展,它已成为中南地区具有鲜明特点、较强实力和较大影响的公共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与公共政策研究、咨询基地。学院由两系、三所、两中心、一部构成,即公共管理学系、人力资源管理系;行政管理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所和社会保障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MPA研究生教育中心,教育部中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湖北省党政干部华中师范大学培训部。
现有教职员工近40人,其中正副教授18人,博导、硕导15人。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点项目,并出色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个,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100余种,在《政治学研究》、《管理世界》、《中国行政管理》、《中国法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20余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设有2个本科专业、6个硕士研究生专业、1个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点、2个博士学位点和1个省级重点学科(行政管理)和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外政治制度)。学院不仅与政府有关部门和数十个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社会调研和管理实践基地,而且与美、英、德等国家和地区的教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学院探索和实行了“五位一体”(思想品
德+人文素质+专业知识+现代技能+管理实践)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学生素质教育的“导师制”和技能教育的“多证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教师的特长,分别给学生配备了学习型导师、就业型导师和心理调适型导师,取得了显著成效。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主要为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培养具有先进的管理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以及决策和组织能力的高级专门管理人才。“公为天下”是公共管理学院的院训,它昭示了公共管理学院的奋斗理想:一是公共管理学院的教育教学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出胸怀天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人格高尚、知识结构完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公共管理人才;二是公共管理学院的科研要立足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科特点,做出有影响的成果,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院下设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信息管理系、知识资源管理系和电子政务系4个系,有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图书馆学、档案学、编辑出版等7个本科专业。其中,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为省重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图书馆学本科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和校级重点专业,行政管理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电子政务基础》为省级精品课程。学院设有湖南政府绩效评估研究中心、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创新研究基地两个省级研究机构和公共管理研究所、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学院教学设施齐全,有行政决策模拟实验室、信息技术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文献保护技术实验室等实验室,计算机房共有99台计算机,资料室藏书丰富,并在省内外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学院是湖南省公务员培训和图书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基地。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57人,其中正教授15名,副教授21人,博士24人,在读博士2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专家1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1人,\新世纪湖南省首批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百人工程\培养对象2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2人,还有湖南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此外,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教师们教学经验丰富,多人曾获教学奖励,科研能力强,科研著述丰富,并特别注重科研成果的社会应用和转化。自2002年以来,我院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5项,国家自科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和横向课题63项,出版专著或教材53本,发表论文1000余篇,并有多人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奖,如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湖南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以上专业学会论文奖10余项,在国内外同行中有较大的影响。
学院办学层次丰富。拥有行政管理博士点,公共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等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MPA)授予
权,7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研究生300余人,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MPA学员200余人,同时还发展了相当规模的本、专科成人教育。
学院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许多毕业生已经成长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学院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将公共管理学院建设成为培养和造就高层次、高素质的高级专门管理人才的基地。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999年7月,云南大学以原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系为基础并整合相关学科,正式成立公共管理学院,这是全国建立最早建立的公共管理学院。学院的前身云南大学政治系建立于1924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90年的办学历史。学院现设4个系:公共管理系、政治学系、社会学与社会工作、情报与档案学系。学院现任党委书记高力、院长崔运武。
学院建立后,即确立了“厚学强术、德高志远”的办学宗旨,围绕着教学、科研、学科学位点建设和社会服务四项基本任务,努力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以学科发展引领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支撑学科发展,将校内外的人才培养和干部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成绩斐然。
学院现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行政管理、民族政治与公共行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社会学、档案学、历史文献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政治学、公共管理、社会学、图书情报与档案),1个MPA专业硕士点。目前有1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在招生。学院办有8个本科专业:社会学、社会工作、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档案学。其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为国家级一类特色建设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为省重点专业;行政管理、政治学为省重点学科;公共管理为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建有省部共建的“公共管理教学实验中心”。学院已形成了本——硕——博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在校本科生960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900余人。 学院40岁以下教师博士化率达到了90%。目前,学院有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委1人,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2人,云南省教学名师2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社科专家2人、云南省中青年后备人才1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基础课程研究型教学团队”。省高校名师工作室2个。
在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九五”以来,学院教师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4项,国家新世纪重大教改工程项目2项,主持编著完成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4部。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公共事业管理概论》(2004)、《民族政治学》(2007);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新世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05)和“民族政治学学科的创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09);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另获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省示范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优秀教材2部、省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多项等。
在科研方面,建院至“十五”,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
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目前,学院主持在研项目主要有:教育部重大攻关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含青年项目)1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8项。另外,主持省社科基金、省院省校合作项目及省政府委托项目多项。
学院是云南省委组织部和人事厅党政干部教育的主要依托单位之一,是昆明市授牌的公务员教育培训基地。从2005年起,学院承担了昆明市公务员MPA8+X的培训任务,通过5年时间完成了对昆明市50岁以下公务员的培训。同时,学院还作为云南省省级机关处级干部菜单式选学培训任务的试点单位、和云南省军队专业干部培训的委托单位等。
目前,学院正通过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做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学位点建设和社会服务工作,力争使学院成为西部一流、国内先进的研究教学型公共管理学院。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兴国之道”,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现实的结论,更是未来的希望。每一个管理学专业的师生也因此而萌生出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为祖国培养出大批的管理精英、管理学术精英和高层次管理技术专家是我们的神圣目标。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坚持“以人为本、教授治学”的理念,坚持“人才强院、国际化和学院文化促进发展”三大战略,将通过学院学术造诣精深的教授团队、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团队和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政府高官组成的兼职教授阵容,引领广大学子走向成功的人生。
我们将通过广泛的合作和战略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的优化,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手段,提高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这是一项历史性的责任,因此,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愿意敞开胸怀,与有志于学习和实践管理科学的青年才俊和社会各界人士一道,为这个目标而共同努力!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是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的基础上组建的。学院目前设行政管理系、社会保障系2个系和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研究所、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亚欧研究所、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机构。同时还设有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心和高级公务人员培训中心。
学院由我国著名人口经济学家、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蒋正华教授担任院长。目前已培养和指导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博士生80余名,同时拥有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卫生管理3个硕士点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硕士学位点,本科生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招生。学院现共有博士、硕士研究生100多名,MPA研究生近300名,本科生200多名。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关注并致力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学术与应用性研究,目前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中华人口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学院还接受联合国人口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美国NIH基金会、美国NIA基金会、福特基金会、麦克阿瑟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资助,从事社会事务与公共政策领域的研究。学院将以创建中国一流的国际化、研究型学院为目标,以培养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公共管理与政策研究人才为己任,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和我国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Zhou Enlai School of Government,中文简称“政府学院”,英文简称“ZSG”)于2004年5月成立,由政治学系、行政管理系、国际关系系、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社会心理学系以及MPA、MSW中心等组成。学院建有全球问题研究所、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社会学理论研究中心、大学生生涯规划研究中心等非实体性研究机构,同时是学校中国政府与政策联合研究中心、南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社会政策联合研究中心、国际问题研究院、亚洲研究中心、人权研究中心、民族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心理学研究中心等机构的挂靠单位。 南开大学自 1919年建校之日起,就本着“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思想,十分重视作为培养治国人才的政法、管理学科的建设,并顺应当时世界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强调政治、经济、法律等学科间密切结合,形成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质量优先、学术精良的好传统。
1923年南开大学成立政治学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被取消,1984年重建。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创业,南开的政治学学科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涌现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学者,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并于90年代衍生出了正在蓬勃发展中的行政管理学学科,引进了民族学学科,为公共管理学在南开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
社会学在恢复以后,南开大学于 1982年率先在国内成立了社会学系。由费孝通先生主持的“社会学班”在社会科学界声名卓著,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社会学人才,在我国社会学的恢复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目前,南开大学社会学学科在我国社会学高级人才培养、社会学学术发展和为社会提供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学科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面向 21世纪,我们办院指导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秉承周恩来总理所强调并身体力行的“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思想,认识中国、服务中国,认识世界、服务世界,拓宽基础、学科交叉,开放办学、中外汇通,协调发展、强化特色,质量优先、素质为上,理论重深、应用重新。
学院现有管理干部18人,专任教师82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25人、讲师31人,有专兼职博士生导师31人,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6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1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百千层次的入选者1人。
学院有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社会学、社会工作、应用心
理学六个本科专业;有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和民族学硕士点;有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点和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点;有政治学理论和社会学高校师资硕士学位班;有政治学、社会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行政管理学博士点;建有社会学、政治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政治学理论为全国重点学科,社会学为天津市重点学科。目前计划内在校生合计1520人,其中本科生770人,硕士生253人,博士生205人,MPA研究生253人,另有夜大学学生950人。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南开大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界一支具有自己鲜明特点和优势的生力军。
第一,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全面开展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对策和社会服务工作,成果的数量比较多,层次比较高。近年来,朱光磊、关信平、王处辉、乐国安、汪新建、李强、葛荃、高永久、程同顺等的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或优秀教学成果的二等奖,天津市以及其他省(部)的社会科学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第二,建设了一支朝气蓬勃,工作扎实、学习勤奋,年龄、学历、学位、职称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的学科队伍。教授和博导的平均年龄均为 48.8岁;有的专业系还实现了教师博士率百分之百;他们大多在学术前沿和主流学科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学院的一级学科数量多,二级学科齐全,三级学科有特色,在每个主要的二级学科上,都活跃着若干位在学术界享有一定影响,并具有突出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
第三,注重对外学术交流,现已同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在政治与国际关系、公共管理、社会政策等方面多次召开国际和两岸的学术研讨会。教师普遍具有广泛的国际学术联系,常年保有 10%以上的教师在国(境)外工作、学习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其中包括先后派出的车铭洲、乐国安等5位富布赖特学者。著名政治家基辛格、金大中,著名学者沃尔兹、林南等,是学校为学院礼聘的名誉教授。 最近,在全国一级学科正式评估中,南开的社会学学科和政治学学科分列全国第三位和第五位。这是对学院全体教师和研究生过去二十余年勤奋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他们在新世纪进一步开拓奋进的鼓舞和鞭策。
我们衷心欢迎在国内外著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和具有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年轻朋友加盟学院。我们愿与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校友,在教学、科研、咨询服务、学生工作、培训、外事等方面密切合作,共同努力,争取使学院的几个主要学科都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振兴南开,振兴中国社会科学事业!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是一所综合性管理学院,专业设置横跨管理学和法学两大学科门类,拥有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政治学三个一级学科,现设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九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行政管理、民族地区政治学、民族地区公共管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科学社会主义六个硕士学位点和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学位授予权;民族政治学、民族地区行政管理两个博士学位点。专业设置齐全,学科层次完备,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突出效率、公平两大目标。
截至目前,管理学院共有在读学生1170人,其中本科生976人,硕士生153人,博士生44人。学院拥有良好的教学硬件设施,目前已建成一个颇具规模、藏书丰富的资料室,拥有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两个综合实验室,还建立了11个教学实习基地,可以很好的满足实验和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1人,25人具有博士学位(博士后6人),获得硕士学位的11人,他们大多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近年来,管理学院教师承担了一批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和出版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论文和著作。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我院正承担国家“985工程”“中国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重大研究项目。
学院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原则,全面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从2006年开始,本科教育按照“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一级学科打通培养的模式,学生入学后统一学习管理类基础课程,一年半后按学生兴趣和特长分专业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可在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六个专业间选择,“公共管理类”学生可以在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三个专业间选择。同时,为满足部分优秀学生的要求,“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之间也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选择专业。学生从第四学期起开始修学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这种以学生为本的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夯实专业基础,扩大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给人才留有发展空间,使学生具有继续深造的基础,更为广泛的就业选择。
学院不断加强和国内外一流大学合作交流的力度,曾邀请了美国杜克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美国阿拉斯加大学的知名教授以及国内重点院校专家学者来我院进行学术讲座与交流,为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空间平台。近三年来共有30余名学生保送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多名学生作为国际交流生赴法国里昂第三大学、日本歧阜圣德园大学、美国古西堡大学深造。
管理学院注重学生在思想品德、人文素质和身心健康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注重为学生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各种课外活动。我院积极参与学校为本科生、研究生专门设立的各种类的奖学金和奖励基金的评定事项,它们包括:“优秀大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宝钢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对于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根据其具体情况,按照国家政策予以贷款助学或定时发放生活补助金,以保障他们能够维持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如期完成学业。
近年来,学院为北京及全国各地区培养了大量的行政管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各大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就业市场有较好的竞争力,其中很多学生已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
管理学院是一个年轻的学院,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学院将以本科教育为主,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完善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办学格局,建立科学、规范、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于2001年9月30日组建(简称政务学院)。现由著名的行政学家夏书章教授任名誉院长,马骏教授任院长,梅成达任党委书记,肖滨教授、倪星教授、郭志坚任副院长,陈征宇任党委副书记,蔡立辉教授任院长助理。
学院现有2个系:政治科学系、行政管理学系;3个本科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学;6个硕士点:政治学理论、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公共预算、公共管理硕士(MPA);4个博士点: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政治学理论;获全国首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设有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设有MPA教育中心;有若干学术研究机构:政治学研究所、公共传播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开发中心、地方治理研究所、公共事务调查中心、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志愿服务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
现有在校学生261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18人,硕士研究生221人,MPA(公共管理硕士) 1250人,本科生1027人。2001年学院成立以来,已有毕业生2984人,其中本科毕业生1705人,研究生853人;另有634名MPA学员已获得硕士学位。
学院的各系、所、中心充分利用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优越条件,与美国、法国、英国、芬兰、瑞典、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许多著名大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有力地推动着学科建设、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前进与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中央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举办的第一所财经院校,她的前身是1949年10月6日成立的中央税务学校,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时将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的财经系科并入我校后,更名为中央财经学院,直属高教部领导,后改由财政部、人民银行总行领导,校名改为中央财政金融学院,199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央财经大学。在5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及教育部、财政部领导的特别关怀。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是我国继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和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之后成立的第三个政府管理学院。政府管理学院设立公共管理系和城市管理系两个系,战略管理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所、政府危机管理研究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研究和电子政务研究五个研究所,以及公共管理(MPA)教育中心。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学院的学科特色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基本学科背景,
以公共管理和城市管理为主要学科领域,以政府战略管理、政府投资管理为研究特色,以公共政策、战略管理、电子政务、政府危机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城市财政、政府采购和城市管理的相关学科为发展重点,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学科的支持作用,形成具有“中央财经”特色的政府管理学科体系,力争在高起点上建立一个有特色的、开放型的、国际化的研究型政府管理学院。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历史悠久,学术积淀较为深厚。其中政治学学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新兴的公共管理学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均为全国同类学科建设最早的单位之一。
学院学科专业设置合理,涵盖政治学、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学科建设整体水平高。政治学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六(2004),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三(2003)。学院各一级学科均被纳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予以建设,并建有“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Ι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社会保障研究创新基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基地。学院拥有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理论研究基地(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研究基地)、政治文明与政治发展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湖北省级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9个博士学位点、13个硕士学位点、6个普通本科专业招生。学院还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教育和高校教师专业硕士学位(含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专业)教育培养单位。学院同时承担全校各层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学院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师资力量强。现有教职工200人(含专任教师168人),其中教授49人、副教授5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50人,具有硕士学位者99人且大多在职攻读博士学位;55岁以下的教师占80%以上。
学院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目前专有教学科研及办公用房使用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立了藏书15万册、中外期刊3万册、使用面积约380平方米的图书资料室,以及使用面积约520平方米的实验中心。实验中心下设计算机基础、电子政务、多媒体创作、公共管理等专业实验室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中心、网络控制中心、网站开发中心。
学院研究成果卓著,人才培养成绩斐然。近5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等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重点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3项;出版各类专著、译著和教材18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5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励
30余项;主办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研讨会20余次;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学院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宽松、和谐、严肃、活泼的学术环境,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现有在校学生3000 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800余人,研究生800余人,各类继续教育学生1400余人。
学院科学研究成果斐然。近4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等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项、重大项目5项,省部级以上项目60项;欧盟项目4项。出版各类专著、译著和教材17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励30余项,其中包括中国图书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主办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研讨会20余次;形成了若干富有自身特色并具有一定优势的研究方向,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学院国际学术交流活跃。目前,已与美、英、法、德、荷、波兰、比、加、日、俄、乌克兰、韩、新西兰等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每年均派出教师赴国(境)外进修或从事学术研究,并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应邀前来讲学或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每年有数十人次师生参加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学院与法、日、韩以及香港地区的一些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换培养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关系,并先后接受了来自我国港澳地区的侨生和来自日、韩、印、越、老、柬、阿富汗、亚美尼亚、喀麦隆、莱索托、中非、南非、利比亚等国的留学生。
现在,学院全体师生员工正团结一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学术立院、人才强院、民主建院、制度治院、发展兴院“的办院宗旨,着眼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创新,锻造学术队伍,优化学科结构,营造学术环境,树立优良学风,培育优秀人才,进一步形成特色和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创建一流的学科,建设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的学院而奋斗
正在阅读:
23所行政管理博士点学校之一09-12
Microsoft Word - 苹果iPad全程详尽拆解分析05-20
夏日雨声作文550字07-10
基于Unity的Android手机小狗快跑游戏的研发毕业设计说明书 - 图文12-05
战略绩效管理 第五章 绩效评价08-27
杨公风水真谛秘本03-12
《竞争?合作?》说课稿 - 图文01-21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07-29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考研试题03-2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博士点
- 行政管理
- 之一
- 学校
- 天然气安全宣传制度
- 秘书资格考试知识辅导:手写速记知识每日一练(7月1日)
- 华中科技大学体育课部以社会用工形式向校内外招聘办公室文员
- 2017-2018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
- 木质家具检验要点
-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第19讲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学生版)正式版
- 16秋北交《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在线作业二
- make 的运行
- 08.5运输二考题及答案
- 2016闽教版新版三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 3DMAX毕业实践论文之论3D技术发展以及MAX基础应用 - 图文
- 发展对象征求党内外群众座谈会意见记录
- 小学英语语法总复习附练习答案
- 犬伤处理流程
- 发票报销管理规定
- 2017美国维克森林大学研究生申请之计算机科学
- 关爱脑瘫儿童活动方案一
- 总体施工方案
- 行政复议案件听证笔录(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法律文书示范文本) - (环境资源,笔录)
- 201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考地理二模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