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总结) 2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2-29 19: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中医诊断学总结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中医诊断学
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 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
问诊
1、 问诊的一般内容
A. 一般情况:姓名、年龄、性别、婚否等。 B. 生活史(习惯):生活经历、饮食嗜好、劳逸起居等。 C. 家族史:传染病、遗传病。 D. 既往史:既往健康情况和曾患过的主要疾病。如素体肝阳上亢者,易中风;患有癫狂病者,常因精神刺激而
复发。(问小儿:预防接种、传染病及传染病接触史。) E. 起病
F. 十 问 歌》(明 · 张景岳) G.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H.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I.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J.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K.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全过程(病变过程、诊
治过程、现在症状)。 L.
2、 现在症状(9):寒热、汗、疼痛、头身脘腹、耳目、饮食口味、睡眠、二便、妇女。
A. 问寒热
①恶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②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全身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
③但寒不热:病人但感畏寒而无发热。特点:病人常自觉怕冷,但加衣近火可缓。 ④但热不寒:病人但感发热而无怕冷感觉。见于里热证。 名称 恶寒发热 (外感表证) 表现类型 恶寒重,发热轻 发热重,恶寒轻 发热轻,恶风自汗 临床意义 外感寒邪 外感热邪 太阳中风证 虚寒,久病阳气虚衰 实寒,寒邪直接侵入体内,损伤脏腑或其他局部阳气 但寒不热 (里寒) 久病体弱畏寒,脉沉迟无力(沉主里,迟主寒) 新病脘腹或其他局部冷痛剧烈,脉沉迟有力 壮热:高热持续不退(>39度),满面通红、口渴饮冷、里实热,伤寒阳明经和温病气大汗出,脉洪大 分阶段 但热不寒 阳明潮热:热势较高,日晡(申时)热甚,兼腹胀便秘 阳明腑实证 【按症状分】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兼头身困重 湿温病(湿邪粘腻,实遏热伏)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1],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兼颧红、盗汗(骨蒸潮热)。
潮热:病人发热定时,有规律,如潮汐 阴虚证 1
*发热以夜间为主——温病热入营分,耗伤营阴。 微热:轻度发热,热势较低,37~38度 内伤病和温热病后期 阴虚发热:见阴虚潮热。 气虚发热:长期微热,烦劳则甚,或高热不退,兼少气但热不寒 自汗、倦怠乏力 脾气虚损 【按病机分】 小儿夏季热(血虚发热):夏季长期发热不已,兼烦躁、口渴、无汗、多尿,至秋凉不治自愈; 气阴两虚发热 *血虚发热:时有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 少阳病:恶寒与发热交替,无定时,兼口苦、咽干、目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邪寒热往来 眩、胸胁苦满、不欲饮食、脉弦。 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 (半表半里) 疟疾:寒栗鼓颔与壮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兼头痛剧疟邪潜于膜原,内入与阴争则烈、口渴、多汗。 恶寒,外出与阳争则发热。 [1]午后夜间发热,亦可见瘀血积久郁热化热。
B. 问汗: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出于体表者。里证有汗——阳气虚,阴虚,里实热, 阴、亡阳;里证无汗——阳虚或津血亏虚。【七版】
名称 分型 产生机制 临床意义 无汗(恶寒重、发热轻、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邪收 表头项强痛、脉浮紧) 敛束表,腠理玄府闭塞 外感寒邪——表寒(实)证 证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袭 辨有汗(发热恶风、脉浮缓) 表,腠理玄府开张,津液外泄 太阳中风——表虚证 汗有汗(发热重、恶寒轻头热为阳邪,其性升散,热邪袭咽痛、脉浮数) 表,使腠理开,津液外泄 外感热邪——表热证 名称 分型 表现 临床意义 自汗 日间出汗,活动尤甚,兼畏寒神疲乏力 阳虚,亦可见气虚 盗汗 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兼潮热、颧红等证 阴虚,或气阴两虚 虚——冷汗淋漓,面色苍白、 里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亡阳,重病、危证 证大汗:汗量多,津液大泄 实——蒸蒸发热,汗出不已,实热,表邪入里化热或风热内面赤、口渴饮冷、脉洪大 传,里热亢盛 辨*亡阴——汗热而黏如油,躁 扰烦渴,脉细疾数 汗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伤寒病邪正相争剧烈之时,病情 战汗:多属邪盛正馁,邪挣扎,继而汗出 转折点 伏不去 汗出后热退脉缓 邪去正安,疾病好转 汗出后仍发高热,脉来急疾 邪盛正衰,病情恶化 黄汗:历节病,历节关节肿大部位溢出黄水 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 湿热 局头面汗多,兼面赤、心烦、口上焦邪热循阳经上蒸头面 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汗部头汗(但头汗出):仅头头面汗多,兼头身困重、身热中焦湿热循阳经上蒸头面,见于 部或头颈部出汗多 辨不扬、脘闷、苔黄腻 湿温病 重危病人额部汗出如油,兼四病危,精气衰竭、阴阳离绝、虚
亡
2
肢厥冷,气喘脉微 阳上越、津随阳泄 半身汗 仅半侧身体有汗,或左或右,患侧(无汗一侧)经络阻闭,气或为下半身 血运行不周所致。可见于中风、痿证、截瘫 病人手足心出汗较多 ①脾胃有病,运化失常,津液旁手足心汗 达于四肢; ②阳明燥热内结。 阴汗 外生殖器及外阴周围汗出 下焦湿热
C. 问疼痛 名称 表现 临床意义 胀痛 疼痛兼有胀感 气滞 *但头目胀痛 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 刺痛 痛如针刺 瘀血 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冲作痛 气滞、气痹 走窜痛 胸胁脘腹 气滞 四肢关节 痹病,风邪偏胜 疼痛固定不移 瘀血、痈痛、着痹 固定痛 胸胁脘腹 瘀血 四肢关节 寒湿、湿热,或热壅血瘀 冷痛 疼痛有冷感而喜暖,常见腰脊、脘腹、四肢关节 寒邪,或阳虚 灼痛 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冷 火热实证,或阴虚火旺 绞痛 痛式剧烈,如刀绞割 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 隐痛 疼痛不剧烈,尚可忍耐,绵绵不休 (头、胸脘、腹) 阳气、精血亏虚 重痛 疼痛兼有沉重感(头、四肢、腰及全身) 湿邪 *头重痛(头重如裹) 湿邪,亦可见肝阳上亢,气血上壅 痠痛 疼痛兼有酸软感 湿邪,或肾虚骨髓失养 掣痛 (引痛、彻痛) 抽掣牵引作痛,由一处连及他出 筋脉失养,或筋脉阻滞不通 空痛 疼痛兼有空虚感(头、小腹) 气血亏虚,阴精不足 D. 问头身 (1) 头部: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脑为髓海;肾主骨生髓,髓聚而为脑。 【头痛】 a. 部位
①前额部连眉棱骨痛——阳明经头痛(面、额);
②侧头部,痛在两侧太阳穴附近为甚——少阳经头痛; ③后头部连项痛——太阳经头痛(头顶、后头、面颊); ④巅顶痛——厥阴经头痛;
⑤头痛连齿——(足)少阴经头痛;*
⑥头痛晕沉,腹泻自汗——太阴脾经头痛。*
b. 性质
3
I、 实证:发病急、病程短、头痛较剧、痛无休止——外感。 ①风寒头痛:头痛连项,遇风加重(与中内联系记忆); ②风热头痛:头痛怕热、面红目赤;
③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羌活)。 II、 虚证:发病慢、病程长、头痛较缓、时痛时止——内伤。 ①气虚头痛:头痛绵绵、过劳则甚; ②血虚头痛:头痛眩晕、面色苍白; ③肾虚头痛:头脑空痛、腰膝酸软。
【头晕】病人自觉头部眩晕,轻者闭目自止,重者视物旋转、不能站立。 ①病人头晕胀痛,兼见面赤耳鸣,口苦咽干——肝阳上亢; ②头晕昏沉,兼胸闷呕恶痰——痰湿内阻;
③头晕眼花,过劳或突然起立则甚,兼面白舌淡、心悸失眠——气血两亏; ④头晕耳鸣、遗精健忘、腰膝酸软——肾精亏虚。 (2) 周身:周身、四肢为十二经脉循行之处,脏腑气血所荣;又脾主肌肉、四肢,腰为肾之府。【身痛】多见于外感风寒、风湿之邪的表证。*
①若外感暑湿疫毒,面赤发斑,身痛如被杖打——阳毒,湿热疫毒阻滞气血; ②若久病卧床不起而周身疼痛——营血不足、气血不和。 【身重】头身困重,兼见脘闷苔腻、纳呆便溏——湿邪。 若身重嗜卧、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脾气亏虚。
【四肢痛】四肢关节疼痛,多见痹症——外感风寒湿邪。 ①行痹:关节游走窜痛——风邪; ②痛痹:疼痛剧烈——寒邪; ③着痹:痛处沉重不移——湿邪;
④热痹:四肢关节红肿疼痛,或小腿部兼见结节红斑。 【腰痛】(3个)
①肾虚腰痛:绵绵作痛,痠软无力——肾精亏损; ②寒湿腰痛: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剧;
③瘀血腰痛:腰部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拒按,不能转侧俯仰。
E. 问胸胁脘腹 (1) 问胸部 【胸痛】 名称 表现 意义 胸痹 胸痛憋闷、痛引肩臂 胸阳不振,痰浊内阻,或气虚血瘀(寒凝) 真心痛 胸背彻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至节 心脉急骤闭塞不通 肺实热证 胸痛、壮热面赤、喘促鼻煽 外感风热犯肺,肺失宣肃 肺痨 胸痛、潮热盗汗、咳痰带血 肺阴虚证,阴虚化燥生热,虚火灼伤肺络 痰湿犯肺 胸闷咳喘、痰白量多 脾虚聚湿生痰,痰浊上犯 肺痈 胸痛身热、咳吐脓血痰、味腥臭 热毒蕴肺,气血瘀结,肉腐成脓 气滞 胸胀痛走窜、太息易怒 情志郁结不舒,胸中气机不利 血瘀 胸部刺痛、固定不移 跌扑外伤,瘀血阻滞胸部脉络 【胸闷】(4个) ①胸闷咳喘,痰多量多——痰湿犯肺,因脾虚聚湿生痰; ②胸闷心悸气短——心气虚,或心阳不足; ③胸闷壮热,鼻翼煽动——热邪,或痰热壅肺; ④胸闷气喘,畏寒肢冷——寒邪客肺。 【痞满】胸满而不痛。(4个)
4
①寒痞:胸满而不痛,兼胸冷、咳吐涎沫、脉迟; ②热痞:烦渴、脉数;
③虚痞:少气,呼吸不畅,脉弱,喜太息; ④痰痞:咯痰多,脉滑。 【胁痛】
①胁胀痛,太息易怒——肝气郁结,情志不畅;
②胁肋灼痛、面红目赤——肝火郁滞,火灼胁部脉络; ③胁肋胀痛、身目发黄——肝胆湿热蕴结,黄疸病;
④胁部刺痛、固定不移——跌扑坐闪,瘀血阻滞,经络不畅; ⑤胁痛,患侧胁间饱满,咳唾引痛:悬饮(饮邪停留于胸胁); ⑥伤寒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少阳证。 【心悸】惊悸,怔忡。 2) 问胃脘部 【胃痛】(6个,气、血、阴、阳、寒、热) ①寒邪犯胃:胃脘冷痛剧烈、得热痛减;
②胃火炽盛:胃脘灼热疼痛、消谷善饥、口臭便秘;
③胃腑气滞:胃脘胀痛、嗳气、郁怒则痛甚——气郁不舒、肝气犯胃; ④胃腑血瘀:胃脘刺痛、痛有定处——瘀血内停,胃腑脉络阻滞; ⑤胃阳虚:胃脘隐痛、喜暖喜按、呕吐清水;
⑥胃阴虚:胃脘灼痛嘈杂、饥不欲食、舌红少苔——阴虚津亏,虚火内扰。
【脘痞】病人自觉胃脘胀闷不舒。(5个) ①食积胃脘:嗳腐、吞酸;
②湿邪困脾:纳呆、呕恶、苔腻; ③饮停于胃:胃脘有振水声; ④脾胃气虚:食少、便溏; ⑤胃阴亏虚:干呕、饥不欲食。 3) 问腹部
a. 部位
大腹:隐痛、喜暖喜按、便溏——脾胃虚寒; 小腹:胀痛、小便不利——癃闭(膀胱气化不利);刺痛,小便自利——蓄血(瘀血停于下焦);少腹:冷痛,牵引阴部——寒凝肝脉,肝脉拘急收缩; 绕脐痛,起包快,按之可移——虫积。 b. 性质
寒证:腹痛,得热痛减; 热证:腹痛,痛而喜冷;
实证:腹痛暴急剧烈、胀痛、拒按、得食痛甚; 虚证:腹痛徐缓、隐痛、喜按、得食痛减。 c. 腹胀
虚:喜按——脾胃虚弱;
实:拒按——食积,或燥热结滞肠道,或肠道气机阻滞。
4) 麻木:病人肌肤感觉下降,甚至消失(不仁)。
①气血亏虚; ②风寒入络; ③肝风内动; ④风痰阻络; ⑤痰湿,或瘀血阻络——筋脉拘挛。
5
(( (
F. 问耳目:了解肝、胆、三焦、肾和其他脏腑病变。 (1) 问耳(内科耳鸣、耳聋:肾气不足,脾胃虚弱,情志失调,脾胃湿热,风热外感——风热、痰火、肝热、
肝肾亏虚。)
a. 耳鸣:耳中有响声如潮水或蝉鸣,妨碍听觉。
实证:暴鸣声大,以手按之更甚——肝胆三焦之火循经上扰;或脾湿过盛,清阳不升,清窍失养。 虚证:鸣声渐小,以手按之可减轻——肾虚精亏,髓海不充,耳失所养。 b. 耳聋:听力减退,甚至丧失听觉。
实证(易治):
①伤寒耳聋——邪在少阳,经气闭塞;
②温病耳聋——邪火蒙蔽清窍,阴精不能上达; ③外感风温、鼻塞头重而致耳聋。 虚证(难治):
①久病、病重——心气虚衰、肾惫精脱,危重; ②老年耳聋——气虚精衰。
c. 重听:听声音不够清楚——风邪,或肝经有热;或下元已亏,上盛下虚。 (2) 问目
a. 目痛
*青(或绿、或黄)风内障:目剧痛,连及头痛,恶心呕吐,瞳孔散大,如云雾状,色青(或绿、或黄)。 实证:痛剧 虚证:痛微
①风热:目赤肿痛,羞明多眵;
②肝火上炎:目剧痛难忍,面红目赤;
③阴虚火旺:目微痛微赤,时痛时止,干涩。 b. 目眩 ①兼头晕头胀、面赤耳鸣、腰膝酸软——肾阴亏虚、肝阳上亢; ②兼头晕胸闷、体倦肢麻、恶心苔腻——痰湿内蕴、清阳不升。
c. 目昏:两眼昏花、干涩、视物不清,多见久病、虚证、老年人——气虚,肝血不足、肾精亏耗、目失所养。
d. 雀目:到黄昏视力明显减退——肝虚(肝肾亏虚,精血不足)。 G. 问饮食口味 (1) 口渴与饮水
a. 口不渴:津液未伤,寒证(湿证),亦见于虽非寒证而体内无明显热邪的病人。 b. 口渴多饮:津液大伤。(3种)
①实热证:口大渴喜冷饮,兼面赤壮热,烦躁多汗,脉洪大——里热亢盛,津液大伤,饮水自救; ②消渴证:大渴引饮,小便量多,兼能食消瘦——肾阴亏虚; ③汗、吐、下、利后,耗伤津液。
c. 渴不多饮:轻度伤津液,或津液输布阻碍。(4种)
①阴虚:口干但不欲饮, 兼潮热、盗汗、颧红;
②湿热:口渴饮水不多,兼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腻;
③痰饮内停:渴喜热饮,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兼头晕目眩,胃肠有振水声; ④瘀血:口干,但欲嗽水而不欲咽,兼舌质隐青或有青紫瘀斑,脉涩。
(2) 食欲与食量:询问病人食欲食量,可了解疾病转归、轻重及预后。
“除中”:久病、重病本不能食,突然暴食——脾胃之气将绝,病危。 a. 食欲减退:纳呆、纳少。(5种)
①脾胃气虚:食少纳呆,兼消瘦乏力,腹胀便溏,舌淡脉虚——见于久病虚证,素体气虚; ②湿邪困脾:脘闷纳呆,兼头身困重,便溏苔腻——长夏感受暑湿之邪; ③肝胆湿热:纳少厌油食,兼黄疸胁痛,身热不扬;
6
④食滞内停:厌食,兼嗳气酸腐,脘腹胀痛,舌苔厚腐——暴饮暴食损伤脾胃。 ⑤妊娠恶阻:妇女停经,厌食呕吐,脉滑数冲和。 b. 多食易饥:进食量多,身体反见消瘦。(2种)
①胃火亢盛:多食易饥,兼口渴心烦、舌红苔黄、口臭便秘; ②胃强脾弱:多食易饥,兼大便溏泻。
c. 饥不欲食:饥不欲食,胃中有嘈杂、灼热感,舌红少苔,脉细数——胃阴不足,虚火内扰。 d. 偏嗜食物:嗜食某种食物或异物。(2种)
①虫积:小儿嗜食生米、泥土,兼消瘦、腹胀腹痛,脐周有包块按之可移; ②妊娠:妇女嗜酸,停经、恶心、脉滑数冲和。
(3) 口味*肝病嗜酸、心病嗜苦、脾病嗜甜、肺病嗜辛、肾病嗜咸。
①口淡乏味——脾胃气虚;
②口甜——脾胃湿热;粘腻——脾胃湿热,或痰热,湿热,寒湿; ③口中泛酸——肝胃蕴热;
④口中酸馊——伤食(暴饮暴食); ⑤口苦——热证,(心)火邪为病,肝胆热证; ⑥口咸——肾病及寒证;
⑦口涩——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气火上逆。
H. 问睡眠:阴阳失调,阳不入阴则失眠,阳不出表则嗜睡。 (1) 不寐(失眠):以不易入睡、睡后易醒、或彻夜不眠为主证,常伴多梦——阳盛阴虚、阳不入阴、神不守
舍、心神不安。(4种)
①心肾不交:不易入睡,兼心烦多梦、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肾阴亏虚,或心火亢盛,心肾水火不能既济;
②心脾两虚:睡后易醒,兼心悸、纳少乏力、舌淡脉虚;
③胆郁痰扰:失眠而时时惊醒,兼眩晕胸闷、胆怯心烦、口苦恶心;
④食滞内停:失眠而夜卧不安,兼脘闷嗳气、腹胀不舒、舌苔厚腻——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失和降,浊气上犯,“胃不和则卧不安”。
(2) 嗜睡(多眠):以神疲困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为主证——机体阳虚阴盛,或湿困脾阳,亦可
见温病邪入心包。(4种)
①痰湿困脾:困倦易睡,兼头目昏沉、身重脘闷、苔腻脉濡——外感暑湿之邪; ②脾气虚弱:饭后神疲困倦易睡,兼形体衰弱、食少纳呆、少气乏力;
③心肾阳衰:极度衰惫,神识矇眬,困倦易睡,肢冷脉微——伤寒后期重症;
④温病:昏睡谵语,身热夜甚,或发斑疹,舌绛脉数——温病热入营血,邪陷心包,蒙蔽心神,热盛神昏。
I. 问二便:大便的排泄,虽直接由肠道所主,但与脾胃的腐熟运化、肝的疏泄和命门的温煦有密切关系;小便
的排泄,虽直接由膀胱所司,但与肾的气化、脾肺的转输肃降和三焦的通调关系密切。 (1) 问大便
a. 便次异常
【便秘】肠道津亏,大肠传导失司。
①实热证:高热便秘、腹满胀痛、舌红苔黄燥——热盛伤津、大肠燥化太过; ②冷秘:面色苍白、喜热饮、大便秘结、脉沉迟——阴寒内结; ③阴虚: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阴液亏虚,肠道失润;
④气液两亏:久病、老年或产后——气虚无力排便、津亏、肠道失润。 【泄泻】脾失健运、水停肠道、大肠传导失常。
①脾虚:纳少腹胀、大腹隐痛、大便溏泄——脾失健运,小肠清浊不分;
7
②肾阳虚:黎明前腹痛作泄,泄后则安,腰膝痠冷;
③伤食:脘闷嗳腐,腹痛献血,泻后痛减——暴饮暴食或食物不洁; ④肝郁乘脾:情志抑郁,腹痛作泻,泻后痛减——肝气郁结,横克脾土。
b. 便质异常
①完谷不化:大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食物——脾虚泄泻,或肾虚泄泻; ②溏结不调:大便时干时稀——肝郁乘脾;大便先干后溏——脾虚; ③痢疾:下利脓血;远血:便黑如油;近血:便血鲜红。
c. 排便感异常***
①肛门灼热: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大肠湿热,见于暑泻;
②排便不爽:腹痛而排便不畅——肝郁乘脾,肠道气滞;便溏如黄糜,泻下不爽——湿热蕴结大肠; ③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痢疾,湿热内阻; ④滑泻失禁:久泻不愈,大便不能控制、滑出不禁——脾肾阳虚,肛门失约; ⑤肛门气坠:肛门有下坠感,甚则脱肛——脾虚中气下陷。
【另】脾虚——泄泻、完谷不化、肛门气坠、大便先干后溏;
肝郁乘脾——泄泻、大便时干时稀、排便不爽; 肾虚——黎明腹痛作泄、完谷不化、滑泻;
便溏——脾气虚、脾气下陷、脾胃湿热; (1993真题) 湿热痢——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利脓血。 (2003真题)
(2) 问小便
a. 尿量异常 【尿量增多】
①虚寒证:小便清长量多、畏寒喜暖;
②消渴病:口渴,多饮,多尿,消瘦——肾阴亏虚,开多合少。 【尿量减少】
①实热证(或汗吐下后伤津):小便短赤量少——热盛伤津,尿液化源不足; ②水肿病:尿少浮肿——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b. 尿次异常 【小便频数】
①淋证:小便短赤,频数急迫——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②肾气不固:小便澄清,频数失禁;
③肾病后期:夜尿增多,小便清长——肾阳亏虚,开合失度,膀胱不约。 【癃闭】“癃”:小便不畅,点滴而出;“闭”:小便不通,点滴不出。 ①实证:湿热蕴结,或瘀血、结石阻塞;
②虚证:老年气虚、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
c. 排尿感异常
①小便涩痛:排尿不畅,且伴有急迫、疼痛、灼热感——淋证,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 ②余沥不尽:排尿后小便点滴不禁——肾气不固,见于老年人;
③小便失禁:肾气清醒时,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遗——肾气不固,膀胱失约;若病人神志昏迷而小便
自遗——危重证。
④遗尿:睡时不自主排尿——肾气不足、膀胱虚衰。
【另】肾气不固、膀胱失约:余沥不尽、尿失禁、遗尿、小便澄清频数。
8
J. 问妇女
㈠ 问月经
a. 月经不调:月经周期和量、色、质异常改变。 【月经先期】周期提前8~9天以上。
①血热:先期而经色深红、质稠、量多——邪热迫血妄行; ②气虚:先期而经色淡红、质稀、量多——气虚不能摄血。 【月经后期】周期错后8~9天以上。
①血虚:后期而经色淡红、质稀、量少——血少,经血不能按时满溢; ②寒凝:后期而经色紫暗,有块、量少——感寒经血凝滞,不能按时而下。 【月经衍期】前后不定,差错在8~9天以上。
①气郁:衍期而经色紫红、有块、量少、兼见乳房胀痛;
②脾肾虚损:衍期而经色淡红、质稀、量多少不定——脾虚失摄则先期量多,肾虚血亏则后期量少。
b. 行经腹痛(痛经)
①实证:经前小腹胀痛、行经后痛减——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②虚证:经后小腹隐痛、兼腰部痠痛——气气血不足或肾虚; ③寒证:行经小腹冷痛、待热痛减。
c. 经闭:月经应来不来,或曾来而中断,闭止三月以上——多由血瘀、肝气郁结、虚劳等病引起。【注】
问诊时应与妊娠期、哺乳期、绝经期及暗经相鉴别。
d. 崩漏:月经忽然大下不止——“经崩”,长期淋漓不断——“经漏”,“漏者崩之渐,崩者漏之甚。”
①崩漏经色深红有块——热证;
②经色淡红无块——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脾虚不能统血。
㈡ 问带下:正常情况下,妇女可有少量白带分泌,若带下量多、淋漓不断,或色质改变,或有臭味,即为带下病。
①白带:带下色白、量多、质清稀、无臭味——寒湿,脾虚不运、寒湿下注; ②黄带:带下色黄、量多、质粘稠、味臭秽——湿热,湿郁化热、湿热下注; ③赤带:带下色红粘稠,或赤白相间、微有臭味——情志不舒、肝郁化热; ④绝经期后仍见赤带淋漓不断,可由癌症引起。
㈢ 问妊娠
①妊娠恶阻:妊娠妇女厌食、恶心、呕吐,甚则反复呕吐不能进食; ②胃气素虚,胃失和降:神疲倦怠、口淡腹胀; ③肝郁化火、肝火犯胃:抑郁易怒、口苦吐酸; ④痰浊上逆,胃失和降:脘闷纳呆、呕吐痰涎;
⑤胎动不安:小腹部下坠疼痛,腰部痠痛,或兼见漏红——堕胎或小产先兆; ⑥肾虚:小腹部下坠疼痛,腰部痠痛,兼见面色暗滞,头晕耳鸣、尿频; ⑦气虚亏虚:小腹部下坠疼痛,腰部痠痛,兼见面白无华、神疲倦怠; ⑧外伤:跌扑闪挫而后出现腹痛漏红。
㈣ 问产后
【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性恶露淋漓不断,持续二十天以上。 ①气虚下陷:恶露量多色淡质稀,兼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 ②血热妄行:恶露量多色深红质稠,兼见面赤口渴,便秘尿赤; ③瘀血内停:恶露紫暗有块,兼见小腹刺痛拒按,舌隐青或有瘀斑。
9
【产后发热】产后发热持续不退,甚则壮热。 ①外邪:发热恶寒、头身痛等表证;
②火邪内盛:高热烦躁、口渴饮冷、便秘尿赤;
③血虚化燥生热:产后低热,腹痛绵绵、头晕面白、大便干结。
一、望诊(除舌诊)
1、 望神
A. 神:来源于先天之精,靠后天之精滋养。“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精、气、神(人生三宝)。***目光 B.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在病中,正气未伤,轻证。
【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含蓄,表情自然丰富(心);目光明亮,精彩内含,反应灵敏,动作灵
活,体态自如(肝肾);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肺脾)。
C.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病情严重阶段。
【表现】神志昏迷,言语失伦,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心);目暗精迷,瞳神呆滞,反应迟钝,动作失灵,
强迫体位(肝肾);呼吸异常,大肉已脱(肺脾);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昏谵语(邪陷心包,阴阳离绝)。
D.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
【表现】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语言不休,想见亲人;或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而清亮起来;或原来面色
晦暗,突然颧赤如妆;或原来毫无食欲,突然食欲增强。(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致虚阳外越。)
E. 神乱(神志异常):轻度失神,常见于虚证患者。 (1) 烦躁不安,谵妄神昏:邪热客于心包,或入于肾,烦者胸中烦,神不安,多属热。 (2) 癫病——淡漠寡言,闷闷不乐,精神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痰气郁结,阻蔽神明;或亦有神不守
舍,心脾两虚。
(3) 狂病——疯狂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或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或自高贤、自辩智、自尊贵、少卧
不饥,妄行不休:①气郁化火,痰火扰心;②阳明热盛,邪热扰乱神明;③蓄血瘀阻,蒙蔽神明。
(4) 痫病——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①肝风挟痰,上窜蒙蔽清窍;②痰火扰心,肝风
内动。
F. 神气不足(轻度失神):虚证。
【表现】①精神不振,健忘,嗜睡;②倦怠乏力;③声低懒言;④动作迟缓。(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神气
不旺。) (仅00年真题)
2、 望色
A. 常色: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表示人体①精神气血津液充盈,②脏腑功能正常。
【表现】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隐约微黄,含蓄不露;有神气——光明润泽。常色有主色、客色之
分。
B. 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表现】①晦暗枯槁,鲜明暴露;②虽明润含蓄,但不应时应位;③某色独见。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与面——“气至”;
恶色:五色晦暗枯槁——脏腑或有败坏,胃气已竭,不能荣润——“气不至”。 《望诊遵经》“色以润泽为本”,即以胃气为本之意。 善色 翠羽 鸡冠 恶色 草兹 衃血 10
青 赤
黄 白 黑 五正病正色 脏 肝 心 脾 肺 肾 青 赤 黄 白 黑 蟹腹 豕膏 乌羽 枳实 枯骨 炲 (93真题)
病色交错 附注 1. 相生为吉,顺证。色生病为吉中大顺。病生色为吉中小逆。 2. 相克为凶,逆证。病克色为凶中顺,色克病为凶中逆。 色生病 病生色 病克色 色克病 (吉中之顺) (吉中小逆) (凶中之顺) (凶中之逆) 黑 青 赤 黄 白 赤 黄 白 黑 青 黄 白 黑 青 赤 白 黑 青 赤 黄 (此表十分重要,92、93、94、95、96、97真题) C. 面部脏腑分属 (95真题) 《灵枢·五色篇》:鼻——明堂,眉间——阙,额——庭(颜),颊侧——藩,耳门——蔽。
*** 庭——面首,阙上——咽喉,阙中(印堂)——肺,阙下(下极,山根)——心,下极之下(年寿)——肝,肝部左右——胆,肝下(准头)——脾,方上(脾两旁)——胃,中央(颧下)——大肠,挟大肠——肾,明堂(鼻端)以上——小肠,明堂以下——膀胱子处。
《素问·刺热篇》额——心,鼻——脾,左颊——肝,右颊——肺,颏——肾。(96、01真题)
D. 望色十法(汪宏据)
浮——表,清(清明)——阳,沉——里,浊(浊暗)——阴,泽——生、润泽,夭——死,枯槁,微(浅淡)——正气虚,甚(深浓)——邪气盛,散(色开)——病近将解、疏离, 搏(色闭)——病久渐聚、壅塞。
先散后搏:病虽近而渐聚;先搏后散:病虽久而将解聚。
E. 五色主病 *** (96、98、03真题) (1) 青:寒证(气滞),痛证,瘀血,惊风。
a. 阴寒内盛,经脉拘急,气血瘀阻——脘腹剧痛——面色苍白、淡青或青黑;
b. 心阳不振,血行不畅,心血瘀阻——心胸刺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
c. 小儿惊风或欲作惊风——眉间、鼻柱、口唇四周显现青色; (98真题) d. 妇女面青——肝强脾弱,少食多怒,或月经不调; (02真题) e. 面青颊赤——寒热往来之少阳病;面青耳赤——肝火;青赤而晦暗——郁火。
11
【注】脾病见青色难治。 (2) 赤:热证,赤甚——实热,微赤——虚热。
a.满面通红——①阳盛之外感发热;②脏腑实热。
b.两颧潮红娇嫩——阴虚火旺,虚热。
c.“戴阳证”——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两颧泛红如妆,嫩红带白,游移不定——虚热浮越,真
寒假热之危重证候。 【注】肺病见赤色难治。 (3) 黄:虚证、湿证。黄色乃脾虚湿蕴之征象。
a.萎黄:面色淡黄,枯槁无光——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b.黄胖:面黄虚浮——脾气虚衰,湿邪内阻。 c.黄疸(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湿热熏蒸;
(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
d.印堂、准头黄而明润——胃气来复,病将愈; e.黄而枯瘦——胃病虚热;黄而色淡——胃病虚寒。 f.虚胀——腹胀而面黄肌瘦。
g.臌胀——面色苍黄,腹筋起而胀,或面萎黄而夹红点血丝如蟹爪——脾虚肝郁血瘀水停。 h.疳积——小儿面黄肿,或青黄,或乍黄乍白,腹大青筋。
【注】肾病见黄色难治。 (4) 白:寒证,虚证,脱血,夺气。 (97真题)
a. 阳虚——①?白虚浮,②苍白,③晦滞; b. 气虚——①淡白,②?白;
c. 阳气暴脱——突然苍白,伴淋漓冷汗;
d. 血虚或夺血——①白而无华,②黄白如鸡皮;
e. 里寒证剧烈腹痛、战慄——面色苍白;肺胃虚寒——面色淡白。 【注】肝病见白色难治。 (5) 黑:寒证,痛证,肾虚,水饮,瘀血。颧与颜黑为肾病。 (93真题)
a.面黑而干焦——肾精久耗,虚火灼阴;
b.黑而浅淡——肾病水寒; (03真题) c.黑而暗淡,不论病之新久——阳气不振;
d.眼眶周围发黑——肾虚,或水饮,或寒湿下注之带下病; (99真题) e.面黑而手足不遂,腰痛难以俯仰——肾风骨痹疼痛; f.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瘀血; g.口黧黑——肾绝。
【注】心病额见黑难治。
3、 望形体
A. 强: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 B. 弱: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削,皮肤枯燥。 C. 肥瘦 (1) 胖而能食——形盛有余;肥而食少——形盛气虚——多为脾虚有痰; (2) 形瘦食多——中焦有火;形瘦食少——中气虚弱。 (94真题) (3)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气液干枯,脏腑精气衰竭,无神之恶候。 (4) 胖人大腹便便,每易聚湿生痰,易患中风暴厥之证。肥人多中风,因形厚气虚,郁滞生痰,痰壅气塞成火
——暴厥。 (5) 瘦人阴虚,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易患劳嗽。 D. 畸形
12
(1) 桶状胸:素有伏饮积痰——肺气耗散,或伤及肾气,致肾不纳气; (2) 扁平胸:肺肾阴虚,或气阴两亏;瘰疬:肺肾阴虚; (3) 臌胀:单腹肿大,四肢反瘦,多为肝郁或脾虚——气滞水停血瘀; (4) 腹肿胀——病气有余,腹消减——形气不足; (5) 腹皮甲错,着于背而成深凹——胃肠干瘪,脏腑精气衰败之恶候。 (04真题) (6) 脊骨如锯——脊疳,脏腑精气亏损之极。
4、 望姿态
A. 睑、面、唇、指(趾)不时颤动 外感热病——发痉预兆;
内伤杂病——血虚阴亏,经脉失养。 B. 手指蠕动——虚风内动(阴虚); C. 四肢 (1) 四肢或全身振颤,头独动摇,手如索物——元气已虚,或肝风内动; (2) 身瞤动,振振欲擗地——阳气与阴液大伤; (3) 两手撮空,或循衣摸床——失神之危重证候;(精损气亏) (4) 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痿证,阳明湿热、或脾胃气虚、或肝肾不足; (5) 四肢不用、麻木不仁,或拘急,或痿软——瘫痪; (6) 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痉病(破伤风、小儿惊风、痫证),肝风内动之热极生风、小
儿惊风、温病热入营血,气血虚经脉失养; (7) 中风
①入脏:卒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②入经络,或后遗症:神志清楚,仅半身不遂(偏瘫),或口眼歪斜; ③脱证:卒倒口开,手撒遗尿; ④闭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 ⑤厥证:卒然昏倒,呼吸自续。
D. 坐形 (92、97真题) (1) 喜伏——肺虚少气;喜仰——肺实气逆; (2) 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咳喘肺胀,或水饮停于胸腹; (3) 坐则神疲或昏眩,但卧不得坐——气血俱虚,或夺气脱血; (4) 坐而欲起——水气痰饮; (5) 坐卧不安——烦躁,或腹满胀痛。
5、 望头面五官
A. 头面颈项与头发 (1) 头面
a. 头形:小儿头形过大、过小,皆为畸形; b. 囟门
①囟陷——虚证:吐泻伤津,或气血不足,或脾胃虚寒,或先天不足; ②囟填——实热:温病火邪上攻(风热,湿热),颅内水液停聚; ③解颅——肾气不足,或发育不良,佝偻病; ④方颅——佝偻病,先天性梅毒。
c. 头摇:肝风内动之兆,或老年气血虚衰。
《医学准绳六要》:“头摇属风属火,而高年病后辛苦人,多属虚,因气血虚而火犯上鼓动也。” d. 面肿:水肿与热毒肿。
①阳水:起病迅速,眼睑头面先肿;(肺失宣降) ②阴水:起病较慢,先下肢、腹部,后波及头面;(脾肾阳虚)
13
③抱头火丹:头面皮肤焮红肿胀,色如涂丹,压之褪色,伴有疼痛——风热火毒上攻,每易邪毒内陷; ④大头瘟:头肿大如斗,面目肿盛,目不能开——天行时疫。毒火上攻。 e. 腮肿
①痄腮——温毒证;
②发颐——少阳、阳明经热毒上攻。
f. 口眼歪斜:风邪中络,或络脉空虚、风痰痹阻,多病在阳明之经。 (2) 颈项
a. 瘿瘤:颈前颌下结喉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因吞咽而移动——肝郁气结痰凝,或与水土有关; b. 瘰疬:颈前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珠——肺肾阴虚、虚火灼津,或风火时毒,致气血壅滞; c. 头项强直:邪气实,温病火邪上攻;(风寒袭太阳经脉) d. 头项软弱、头重轻垂:正气虚,肾气亏损; e. 颈脉动:颈脉跳动明显(多见于水肿),卧则颈脉怒张——心阳虚衰、水气凌心,或心血瘀阻,肺气壅
塞;
颈脉搏动——肝阳上亢,或血虚重证。
(3) 头发:肾气、精血。
a. 发黄稀疏干枯——精血不足:大病之后,或虚损病人; 【题眼】 b. 突然大片脱发(斑秃)——血虚受风; (94真题) c. 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肾虚、血热; 【题眼】 d. 小儿发结如穗(疳积)——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以致脾胃虚损。 B. 目:《灵枢·大惑论》“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
之精为约束,??” 【题眼】(06真题)
五轮学说: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
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考点、重点】
【注】:本章记忆按神、色、形、态四部分记忆,并把每部分内容列纲。(多选)
(1) 全目色诊:
a. 目眦赤——心火,目眥淡白——血亏; b. 白精赤——肺火,白精黄——湿热内盛;
c. 珠肿——肝火,眼胞皮红湿烂——脾火,全目赤肿——肝经风热; d. 目清澈——寒,目暗浊——热;
e. 目胞上下鲜明——痰饮,目胞色暗晦——肾虚。 【题眼】 (2) 目形主病(目窠肿、目陷、眼突、眼生翳膜、胬肉攀眼、针眼、眼丹)
a. 目窠肿:水肿;脾虚——肿势缓而宽软无力;脾热——肿势急而色红。
14
老年人肾气衰——下睑肿。
b. 目窠内陷:目睛下陷窠内——五脏六腑精气已衰,难治。 【题眼】
若里陷已深,视不见人,真脏脉现——阴阳离绝。
c. 眼睛突起:而喘——肺胀;颈肿——瘿肿;单眼突起——恶候。 (96真题) d. 眼生翳膜(外障多实,内障多虚)
外障眼病:翳生于黑睛,膜生于白睛——六淫邪毒,或食滞、痰火、湿热,或七情郁结,脏气虚损,
或外伤;
内障眼病:外观正常,或瞳仁变色变形,出现视力障碍——七情内伤、气血双亏,或肝肾不足,阴虚
火旺,或外邪引动积热而发。
e. 胬肉攀眼:目眥赤脉胬肉,横布白睛,渐侵黑睛——心肺二经风热雍盛、经络瘀滞,或脾胃湿热蕴蒸、
血滞于络,或肾阴暗耗、心火上炎。
f. 针眼、眼丹: 风热相搏客于胞睑,或由脾胃蕴积热毒,上攻于目。 (3) 目态主病****
a. 横目斜视——肝风内动;目睛微定——痰热内闭; 【考点】(95真题)
b. 昏睡露睛——脾虚清阳不升,致胞睑失养、启闭失司,常见于小儿脾胃虚弱,或慢脾风。
【题眼】(95、98真题)
c. 眼睑下垂(睑废):双睑——先天不足,脾肾双亏;单睑——后天脾气虚衰,或外伤后气血不和,脉络
失于宣通。
d. 开目喜明——阳证;闭目恶明——阴证。 (92、95真题)
e. 目瞤:羞明流泪——暴风客热、天行赤眼,多因肺热外来,贼邪不泻,或血衰气弱,经络失养。() f. 瞳仁扩大——肾精耗竭(濒死危象),也可见于绿风内障、中毒; g. 瞳仁缩小——肝胆火炽,或劳损肝肾、虚火上扰,或中毒。 C. 耳(肾,“宗脉之所聚”,手足少阳经布于耳,手足太阳和阳明经行于而前后。) (1) 色泽
a. 润枯:正常,肉厚润泽——先天肾阴充足;反之,耳薄干枯——先天肾阴不足。 b. 色白:寒——暴受风寒,或寒邪直中;耳薄而白——肾败,见于垂危病人。 c. 色黑:青黑为痛;耳轮干枯焦黑——肾水亏极,温病后期,肾阴久耗及下消证。
d. 色红:耳轮红润——正常,肾气充足;红肿——少阳相火上攻,或肝胆湿热火毒上蒸;耳背见有红络,
伴耳根发凉——麻疹先兆。
(2) 形态
a. 耳厚大——形盛,肾气足;耳薄而小——形亏,肾气亏。
b. 耳肿——邪气实,少阳相火上攻;耳瘦削——正气虚,肾精亏,或肾阴不足;耳轮萎缩——肾气竭绝,
死症。
c. 耳轮甲错——久病血瘀,或肠痈。 (08真题) d. 耳痔、耳蕈、耳挺——肝经怒火、肾经相火、胃经积火郁结而成。 (3) 耳道分泌物(脓耳)
黄脓——“聤耳”“耳湿”,白脓——“缠耳”,红脓——“耳风毒”,臭脓——“耳疳”,清脓——“震耳”:皆有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或肝胆湿热,或肾虚相火上攻所致。 D. 鼻——肺窍,属脾经 (1) 色
a. 鼻色明润:无病或病将愈。
b. 鼻头色青——阴寒腹中痛;色黄——里有湿热;色白——气血亏虚;色赤——脾肺蕴热;色微黑——肾
虚寒水内停。
c. 鼻头晦暗枯槁——胃气已衰,恶候。
d. 鼻孔干燥——阳明热证;干燥而色黑如烟煤——阳毒热深;冷华而色黑——阴毒冷极。
15
(2) 形态
a. 鼻肿生疮——胃热、血热。 b. “鼻窒”——热客阳明;“鼻痔”——湿热邪毒壅结鼻窍。(鼻息肉) c. 酒齄鼻——肺胃蕴热。(长红色粉刺)
d. 鼻柱溃陷——梅毒;鼻柱崩塌、眉毛脱落——麻风恶候。
e. 鼻翼闪动——热邪风火壅塞肺脏;久病鼻煽、喘而汗如油——肺气衰竭。 E. 口唇 (1) 色
a. 红润:正常——胃气充足,气血调匀。 b. 淡白:血亏,血不上荣——大出血。
c. 淡红:虚寒——血虚,或气血双虚,体弱。
d. 深红:实热。深红而干——热盛伤津;赤肿而干——热极;樱桃红——煤气中毒。
e. 青黑:淡红而黑——寒甚;唇口青黑——寒盛、痛极;口唇色青——气滞血瘀、痛;青紫——血瘀;环
口黑色——肾绝;口唇干焦紫黑——恶候。
(2) 形态
a. 口唇干裂——津液损伤:外感燥热,邪热伤津;亦见于脾热,或阴虚津液不足。 b. 口角流涎——脾虚湿盛,或胃中有热,或中风口歪,不能收摄。 (02真题) c. 新生儿撮口,不能吸吮——小儿脐风;撮口色青,抽搐不止——肝风侮脾。 d. 口开不闭——虚;口开如鱼口不能合——脾绝;口开气直、但出不还——肺绝。 e. 久病、重症人中满而唇翻——脾阳已绝;
人中短缩,唇卷缩不能覆齿——脾阴已绝。 f. 口糜——阳旺阴虚,或脾经湿热风郁;
口疮(口破、口疳)——心脾二经积热上熏(实火者烂斑密布、色鲜红,虚火者白斑而色淡红); 婴儿“鹅口疮”——胎中伏热蕴积心脾。
g. 唇风:口唇发痒,色红且肿,破裂流水,痛如火灼——阳明胃火上攻;
唇茧——胃中积热,痰随火行,留注于唇。(胃火)
F. 齿、龈 (1) 齿【十分重要】
a. 牙齿洁白润泽——津液内充,肾气充足,虽病而津未伤;
牙齿黄而干燥——热盛伤津,见于温病极期;
光燥如石——阳明热盛;燥如枯骨——肾阴枯槁。 (95真题) b. 咬牙啮齿——湿热动风,将成痉病;咬牙而不啮齿——胃热、气窜经络;
咬牙而脉证衰——胃气不足、经脉失养; 咬紧牙关难开——风痰阻络,或热盛动风; 睡中齘齿——内热(胃热),或积滞(虫积)。
c. 牙齿松动稀疏、齿根外露——肾虚,或虚火上炎;
小儿齿落久不生——肾气亏;病重而齿黄枯落——骨绝
(2) 龈
a. 淡白——血虚,血少不能充于龈络;红肿——胃火上炎;
龈肉萎缩、色淡——胃阴不足,或肾气虚乏。 b. 齿龈之际,有蓝迹一线——沾染铅毒。
c. 齿缝出血,痛而红肿——胃热伤络;若不痛不红微肿——气虚,或肾火伤络。 d. 齿壅:龈间长出胬肉——好食动风之物。
16
G. 咽喉 (1) 辨红肿溃烂
a. 乳蛾:咽红肿而痛,甚则溃烂、或有黄白色脓点——肺胃热毒雍盛; 红色娇嫩,肿痛不甚——肾水亏少,阴虚火旺。 b. 咽喉漫肿,色淡红——痰湿凝聚;
色淡红不肿,微痛反复发作,或喉咙干咳——气阴两亏,虚火上浮。 c. 咽喉腐烂,周围红肿——实证;
腐烂分散浅表——肺胃之热尚轻;成片或洼陷——火毒雍盛 d. 溃腐日久,周围淡红或苍白——虚证;
腐烂分散浅表——虚火上炎;成片或洼陷——气血不足,肾阴亏损,邪毒内陷。
(2) 辨伪膜:溃烂处上覆白腐,形如白膜。
a. 伪膜松厚,容易拭去,去后不复生——胃热,证较轻。 b. 伪膜坚韧,不易剥离,重剥则出血,或去随即复生——重证,多是白喉(“疫喉”),肺胃热毒伤阴。 (3) 辨脓液
a. 咽喉局部红肿高突,有波动感,压之柔软凹陷——已成脓;坚硬——尚未成脓。 b. 脓液稠黄——实证;清稀或污秽——正虚不能胜邪。 c. 脓液易排出,愈合快——体壮正气足;脓液难清除,愈合慢——体弱正虚。 H. 下窍(二阴) (1) 前阴
a. 阴肿:阴囊肿不痛不痒——坐地触风受湿,或水肿严重; 阴户肿胀(阴肿):作痛——劳伤血分;不痛——水肿;
水疝:阴囊肿大透明; 【考点】(00真题) 肿大而不透明、不坚硬——小肠坠入囊中(狐疝);
疝证(气、血、筋、颓、寒、水、狐)均属睾丸或肿或痛——肝郁、受寒、湿热、气虚,或久立远行。 b. 阴缩:阴茎、阴囊或阴户收缩入腹——寒凝经络,或外感热病,热入厥阴,阴液大伤,以致宗筋失养,
见于阴阳虚极之危证。 【考点】(04真题)
c. 阴挺(阴茄):中气不足,脾虚下陷,或产后用力过早,努伤。 d. 前阴生疮,破后腐烂,血水淋漓,或流脓水——梅毒,或房事不洁。 e. 小儿阴囊紧实或色紫红——气充形足; 松弛下陷,或色白——气血亏而体弱多疾。
(2) 后阴
a. 肛裂——大肠热结,燥屎撑裂,或伴有痔疮。 b. 痔瘘——肠内湿热风燥四气相合而成。
c. 脱肛——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见于老人、小儿、妇女产后,或泄痢日久病人;习惯性便秘、长期咳嗽,
亦常为诱因。
6、 望皮肤
A. 色泽 (1) 皮肤发赤:丹毒、“赤游丹毒”——心火偏旺,风热乘袭(小儿胎毒);
发于局部——流火;下肢红肿——肾火内蕴,湿热下注。 (2) 皮肤发黄:皮肤、面目、爪甲皆黄——黄疸病。
a. 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口渴而舌苔黄腻——脾胃或肝胆湿热; b. 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伴畏寒、口淡苔白腻——脾胃寒湿。
17
(3) 皮肤发黑:黄中显黑,黑而晦暗称“黑疸”——色欲伤肾。 B. 润枯 (1) 皮毛润泽——太阴气盛;皮毛枯槁——太阴气衰;
皮聚毛落——肺损;皮枯毛折——肺绝。 (2) 肌肤甲错:兼眼眶暗黑——内有干血;兼腹中急痛——内生痈脓。 (00真题) (3) 皮肤脱如蛇皮,或遍身如藓,或溃烂无脓——疠风皮病。 C. 肿胀:肿胀见缺盆平、或足心平、或背平、或脐突、或唇黑,多难治。 D. 斑疹 (1) 斑:色红,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摸不应手。 (95、97真题)
a. 阳斑:温病邪入营分、血分——热郁肺胃,充斥内外,营血热炽,透于肌表,从肌肉出为斑,从血络出为疹。
①顺证:稀少、色红、身热,由胸腹延至四肢,同时热退神清,邪气透泄;
②逆证:稠密、色深红或暗紫,由四肢内延胸腹,大热不退,神识昏迷,正不胜邪,邪气内陷; ③危重证:斑疹色黑而晦滞焦枯。 b. 阴斑——内伤血亏。大小不一,隐隐稀少,色淡红或暗紫,发无定处,出没无常,但头面背上不见,神志清醒,兼(虚证)脉细弱,肢凉,。
(2) 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抚之碍手。
a. 麻疹:发作前,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泪汪汪,耳冷,耳后红丝。
①顺证:发热,身有微汗,疹出透彻,色泽红润,依出现先后回隐,身热渐退; ②逆证:壮热无汗,疹点不透发,色淡红而暗(风寒外闭),或赤紫暗滞(热毒内盛),或白而不红(正气虚陷);若疹点突然隐没,神昏喘息——疹毒内陷。 b. 风疹:细小稀疏,稍隆起,色淡红,瘙痒不已,时发时止,身微热或无热——风热时邪。 c. 隐疹:时现时隐,肤痒,高于皮肤,色淡红带白,不时举发——营血虚而风邪中与经络,血为风动。 E. 白锫(水泡):细小的丘疱疹(泛指大小不一的一类疱疹)。
a. 白锫:暑湿、湿温患者,往往皮肤上出现一种白色小颗粒,晶莹如粟——湿郁、汗出不彻。 (92、95、97真题)
①晶锫(顺证):色白、点细、形如粟,明亮滋润象水晶; ②枯锫(逆证):色干枯——津液枯竭。 b. 痱子——湿热之邪郁于肌肤。 c. 热气疮:针头到绿豆大小的水泡,常为一群或二、三群,痒,有烧灼感,好发于口角唇缘、眼睑、外阴、
包皮等处,见于高热病人——风热之毒阻于肺、胃二经,湿热熏蒸皮肤。 (94真题) d. 缠腰火丹:发于腰腹、胸胁部——肝火妄动,致湿热熏蒸。 e. 湿疹——风、湿、热留于肌肤,病久耗血,致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
F. 痈、疽、疔、疖 【重点考点】(92、93、01真题) a. 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焮热疼痛,阳证——湿热火毒内蕴,气血郁滞,热盛肉腐成痈。 b. 疽: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疼,阴证——气血虚而寒痰凝滞,或五脏风毒积热,攻注于肌肉,内陷筋骨。 c. 疔:初起如粟如米,根脚坚硬较深,麻木发痒,顶白而痛——暴气毒邪,袭于皮肤,传注经络,致二气不得宣通,气血凝结。 红丝疔(“疔毒走黄”)——火热毒邪流窜经脉,有内攻内陷之势。 d. 疖:起于浅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易化脓,脓溃即愈——暑湿阻于肌肤,或脏腑蕴积湿热,向外发于肌肤,使气血壅滞。
18
7、 望排出物
A. 痰与涕
a. 痰黄粘稠,坚而成块——热痰,热邪煎熬津液。 b. 痰白清稀,或有灰黑点——寒痰,寒伤阳气,气不化津,湿聚为痰。 c. 痰清稀多泡沫——风痰,肝风挟痰,上扰清空,往往伴有面青眩晕,胸闷或喘急。 d. 痰白滑量多,易咯出——湿痰,脾虚不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 e. 痰少而粘,难与咯出——燥痰,甚者干咳无痰,或有少量泡沫痰,肺燥,因秋燥伤肺。 (07真题) f. 痰中带血,色鲜红——热伤肺络,阴虚火旺;
咳吐脓血腥臭痰,或吐脓痰如米粥——肺痈,热邪犯肺,热毒久蓄,肉腐而成脓。 g. 咳吐涎沫,口张气短——肺痿。 h. 鼻流浊涕——外感风热;鼻流清涕——外感风寒;久流浊涕不止——鼻渊。 B. 涎与唾
a. 口流清涎——脾冷;吐粘涎——脾热;口中涎多——脾胃虚寒;口中粘涎——脾胃湿热。 b. 涎自口角流出不自知,睡更甚——脾气虚,或小儿胃热虫积。 c. 吐出多量唾沫——胃中寒,或积冷,或湿滞,或宿食。 d. 多唾——(亦可见)肾寒、肾虚证。 C. 呕吐物
a. 清稀无臭——寒呕,胃阳不足,难腐熟水谷,水饮内停,胃失和降——脾肾阳衰,或寒邪犯胃所致。 b. 秽浊酸臭——热呕,邪热犯胃,或肝经郁火,致胃热上逆。 c. 吐物酸腐夹杂不化食物——食积,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宿食不化; 呕吐不化食物而无酸腐味——气滞,频发频止,肝郁犯胃。 d. 呕吐清水痰涎,伴口干不饮,苔腻胸闷——痰饮,脾失健运,则胃内停饮。 e. 呕吐黄绿苦水——肝胆湿热或郁热,肝气横逆犯胃,热迫胆汁上溢。
呕吐鲜血或紫暗有块,夹杂食物残渣——胃有积热,或肝火犯胃,或素有瘀血、血不归经;若脓血混杂——胃痈。
8、 望小儿食指络脉:三岁以内小儿,始见唐·王超《水镜图诀》。 (07真题)
A. 三关测轻重,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B. 络脉显于风关——邪气入络,邪浅病轻;
透至气关,其色较深——邪气入经,邪深入病重; 络脉显于命关——邪气深入脏腑,可能危及生命; 络脉直达指端(透关射甲)——病凶险,预后不佳。 C. 形色主病 (93、94真题)
a. 浮沉:络脉浮露——表,外感表证;络脉沉滞——里,外感和内伤例证。 b. 深浅:色深浓——病重;色浅——病轻;色淡——虚;色滞——实。 c. 色泽:紫红——内热;鲜红——外感表证;青——风,痛证;色淡——虚;紫黑——血络闭郁,病危。 d. 形状:络脉渐增长——病进,日渐加重;渐缩短——病退,日渐减轻;(97真题) 但津伤液竭、气阴两衰,亦可见络脉缩短在风关以下;阴虚阳浮——络脉延长。 络脉增粗——热、实证;变细——寒、虚证;
单枝、斜形——病轻;弯曲、环形、多枝——病重,实证。
二、舌诊
1、 舌诊的意义:
①判断正气盛衰; ②分辨病位深浅; ③区别病邪性质; ④推断病情进退。
2、 舌诊原理:
19
A. 舌同脏腑,通过经络和经筋循行联系起来;
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 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
六五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足少阳之筋,入系舌本;
腑上焦出于胃上口,上至舌,下足阳明。 足少阴肾经挟舌本; 脏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B. 舌质的血络最丰富,与心主血脉有功夫;舌的灵活运动可调节声音形成语言,又与心主神志功能有关。舌象首先反映心的功能状态。 C. 舌的味觉,可影响食欲,与脾主运化和胃主受纳功能有关。且舌象也代表全身气血津液的盛衰,而五脏六腑
之精又归藏于肾,肾为先天之本,其经脉系于舌。
3、 舌诊方法:
①光线; ②姿势; ③顺序(舌苔——舌体); ④饮食; ⑤季节与时间; ⑥年龄与体质; ⑦刮舌、揩舌。
4、 舌诊内容:舌质(神、色、形、态、舌下脉络),舌苔(质、色)
A. 望舌质
(1) 舌神:舌质的枯荣和灵动方面。
a. 荣:荣润红活,有生气,有光彩,“有神”,虽病也有善候; b. 枯:干枯死板,毫无生气,失去光泽,“无神”,恶候。 (2) 舌色:正常——淡红色,薄白苔。 舌色 舌色较正常人淡红舌浅淡白舌 淡,甚至全无血色 较淡红舌为深,甚呈鲜红色 红舌 绛舌 紫舌 青舌 概念 主证 虚证(阳气不足)、寒证、气血两亏; (96、03真题) 若淡白湿润,舌体胖嫩——阳虚寒证; 淡白光莹,或舌体瘦弱——气血两亏。 (00真题) 主热证。 舌鲜红而起芒刺,或兼黄厚苔——实热证; 鲜红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虚热证。 外感:舌绛,或有红点、芒刺——温病热入营血; 内伤:舌绛,少苔、无苔,或有裂纹——阴虚火旺;(97真题) 舌绛少苔而津润——血瘀。 (92真题) 有寒热之分。 热:绛紫而干枯少津——热盛伤津,气血壅滞; 寒:淡紫或青紫湿润——寒凝血瘀。 寒凝阳郁,瘀血。 全舌青——寒邪直中肝肾,阳郁而不宣; 舌边青,或口燥而漱水不欲咽——瘀血。 较红舌色更深 色紫 舌色如皮肤上暴露之“青筋”,缺少红色 【注】:瘀血:绛舌、紫舌、青舌。 (3) 舌形:舌体的形状,胖瘦、老嫩、胀瘪及一些特殊病态形状。 (01真题)
a. 老嫩
①老: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不论苔色如何,均实证; ②嫩: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虚证。 b. 胖大:舌体较正常舌为大,伸舌满口——水湿痰饮阻滞。
①舌淡白胖嫩,舌苔水滑——脾肾阳虚,津液不化,致积水停饮;
②舌淡红或红而胖大,伴黄腻苔——脾胃湿热与痰浊相搏,湿热痰饮上溢(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 *瘦薄:舌体瘦小而薄。
①瘦薄而色淡——气血两虚;
20
②瘦薄而色红绛干燥——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肿胀:舌体肿大,盈口满嘴,甚不能闭口,不能缩回。
①心脾有热,血络热盛而气血上壅——舌鲜红肿胀,甚伴疼痛; ②素善饮酒,又病温热,邪热挟酒毒上壅,多见舌紫而肿胀; ③中毒而致血液凝滞——舌肿胀而青紫晦暗,(或先天舌部血络郁闭,舌血管瘤)。 c. 点刺
*点:鼓起与舌面的红色、白色、或黑色星点——热毒炽盛,深入血分。 ①红点——温毒入血,或热毒乘心,或湿热蕴于血分; ②白点——脾胃气虚而热毒攻冲,是将糜烂之兆; ③黑点——血中热甚而气血壅滞。 *刺(芒刺):舌面上的软刺及颗粒,不仅增大,并逐渐形成尖峰,高起如刺,摸之棘手——邪热内结。 ①芒刺而兼焦黄苔——气分热极;
②绛舌无苔而起芒刺——热入营血,阴分已伤; ③舌尖芒刺——心火亢盛;舌中芒刺——胃肠热盛。 *瘀斑:斑点不突出于舌面。
①外感热病——热入营血,气血壅滞; ②内伤杂病——血瘀。 d. 裂纹——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①红绛舌有裂纹——热盛伤津,或阴虚液涸; ②淡白舌有裂纹——血虚不润;
③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而有裂纹——脾虚湿侵。 e. 光滑:舌面光洁如镜,光滑无苔,又称“镜面舌”“光莹舌”——胃阴枯竭,胃气大伤,不论何种舌色,皆属胃气将绝的危候。
①淡白光莹——脾胃损伤,气血两亏已极; ②红绛光莹——水涸火炎,胃肾阴液枯竭。 f. 齿痕: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脾虚、湿盛。
①淡白湿润——寒湿雍盛; ②淡红而有齿痕——脾虚,或气虚。 g. 重舌:心经火热,循经上冲——心火,或外邪动心火。小儿多见。
*舌衄:心经热甚,迫血妄行;肺胃热盛——心火、胃热、肝火、脾虚、阳浮。 *舌痈——心经火热亢盛;生于舌下——脾肾积热,消津灼液。 *舌疔——心脾火毒。
*舌疮:①疮凸于舌面而痛——心经热毒上壅;
②疮凹陷不起,不觉痛——下焦阴虚,虚火上浮。 【注】与心火有关:*舌菌——心脾郁火,气结火炎。溃烂为恶候。 重舌、舌衄、舌痈、(4) 舌态:舌体的动态,软、硬、颤、纵、歪、缩、吐弄。 (03舌疮。 、05真题)
a. 强硬: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以致语言謇涩,“舌强”——热入心包,高热伤津(舌质深红);痰浊
内阻(舌胖、厚腻苔);中风或中风先兆(舌淡红或青紫)。 ①外感热病:热入心包,扰乱心神;且高热伤津,筋脉失养;
②内伤杂病:肝风挟痰,阻于廉泉络道,或肝阳上亢,风火上攻,筋脉失养。
(01真题)
b. 痿软:舌体软弱,无力屈伸,痿废不灵——气血虚,阴液亏损,筋脉失养。
①气血俱虚——久病舌淡而痿; (99、03真题) ②热灼津伤——新病舌干红而痿; (94真题) ③阴亏已极——久病舌绛而痿。
c. 颤动:舌体震颤,不能自主——气血两虚,亡阳伤津,动风。 ①气血两虚、阳虚——久病舌颤;
②热极生风,或酒毒——外感热病,且习习煽动。
d. 歪斜——风邪中络,或风痰阻络,中风或中风先兆(病左偏右,病右偏左)。
21
①舌紫红势急——肝风发痉; ②舌淡红势缓——中风偏枯。 e. 吐弄——心、脾二经有热。
①吐舌——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往往全舌色紫;*** ②弄舌——动风先兆,或小儿智能发育不全。
f. 短缩:无论因虚因实,皆属危重证候。 (92、93、99、03、06真题) ①寒凝筋脉——舌多淡白或青紫而湿润; ②痰浊内阻——舌胖而苔粘腻; ③热盛伤津动风——舌绛红而干; ④气血俱虚——舌淡白胖嫩。 g. 舌纵:多由舌的筋肌舒纵所致。
①实热内踞,痰火扰心——舌色深红,舌体胀满,舌形坚干; ②气虚——舌体舒宽,麻木不仁;
③凡伸不能缩,舌干枯无苔——危重;伸而能缩,舌体津润——较轻。 h. 舌麻痹:营血不能上荣于舌——血虚肝风内动,或风气挟痰。
i. 舌下络脉 (94真题) ①舌下有许多青紫、或紫黑色小疱——肝郁失疏,瘀血阻络; ②舌下络脉青紫且粗张——痰热内阻,或寒凝血瘀; ③舌下络脉青紫且曲张——气滞血瘀。
***气血俱虚:痿软、颤动、短缩;
热灼津伤:强硬、痿软、短缩; 气血俱虚、热灼津伤:痿软、短缩; 动风:强硬、歪斜、颤动、弄舌、麻痹。 中风:强硬、歪斜。
B. 望舌苔 (1) 苔色 苔色 主证 临床意义 ①舌淡苔白而湿润——里寒证或寒湿证; 白苔表证、寒证; ②舌上布满白苔,有如白粉堆积,扪之不燥:“积粉苔”——外感 热证(特殊) 秽浊不正之气,毒热内盛,见于瘟疫或内痈; (04真题) ③苔白燥如砂石,扪之粗糙:“糙、裂苔”——津液暴伤,苔尚未转黄而里热已炽,见于温病或误服温补之药。 ①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热结; ②外感病,苔由白转黄——表邪入里化热;伤寒——阳明病;温病黄苔 里证、热证 ——气分证。 ③苔薄淡黄——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 ④舌淡胖嫩,苔黄滑润——阳虚水湿不化。 (02真题) 灰苔 主里证; ①苔灰而干——热炽伤津,外感热病,或阴虚火旺,见于内伤杂病; 里热、寒湿 ②灰而润——痰饮内停,或寒湿内阻。 黑苔 疫病严重阶段,①苔黑而燥裂,甚生芒刺——热极津枯; 主里证, ②苔黑而滑润——寒盛阳衰。 (05真题)
22
热极或寒盛 绿苔 白苔转化而来,满舌滑腻,中见绿色——湿热痰饮,属阴邪化热之候,湿热郁蒸。主热 见于瘟疫、温湿病。 ①胃肠先有宿垢湿浊,积久化热;《舌鉴辨正》“霉酱色者,有黄赤兼黑之状,乃脏腑本热,而加有宿食也。” ②主病是湿热久郁,见于夹食中暑,夹食伤寒传太阴,或内热久郁。 苔色红中发黑,霉酱苔 又带黄色。 (2) 苔质:厚薄、润燥、腐腻、偏全、剥落、消长、真假 a. 厚薄:以“见底”“不见底”为标准,测邪气至深浅。
①薄苔:正常;若病,浅轻——正气未伤,邪气不盛,主外感表证,或内伤轻病。 ②厚苔:胃气夹湿浊邪气熏蒸所致——邪盛入里,或内有痰饮湿食积滞。 b. 润燥:了解津液变化(滑苔、燥苔、糙苔、燥裂苔)。 ①滑苔:为寒为湿,阳虚而痰饮水湿内停。 ②燥苔:热盛伤津(多见);阴液亏耗;阳虚气不化津,燥气伤肺。 c. 腐腻:阳气与湿浊的消长。 【重点】(92、94、02真题) ①腐苔: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可去。 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食积痰浊(多见),内痈、湿热口糜。 ②“浮垢苔”:苔色晦暗垢浊。 ③“脓腐苔”:舌上粘厚一层,有如疮脓。 ④“霉腐苔”:舌生一层白膜,或现饭粒样糜点——胃脘腐败,津液悉化为浊腐上泛。 ⑤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上面罩一层油腻状粘液。 湿浊内蕴,阳气被遏——主病湿浊、痰饮、食积、湿热、顽疾。
苔黄厚腻——痰热、湿热、暑温、湿温、食滞,湿痰内结,腑气不利;
苔白滑腻——湿浊、寒湿; 厚腻不滑,白如积粉——时邪夹湿,自里而发; 白腻不燥、胸闷——脾虚湿重; 白厚粘腻,口中发甜——脾胃湿热,气聚上泛。 ⑥“粘腻苔”:颗粒紧密胶粘,上有垢浊滑腻。颗粒不清,垢浊胶结——“垢苔”或“浊苔”。 d. 偏全:诊病变所在。
①全苔:主邪气散漫——湿痰阻滞中焦。
②偏外苔——邪气入里未深,而胃气却先伤; 偏内苔——表邪虽减,胃滞依然; 中根部少苔——胃阳不能上蒸,肾阴不能上濡,阴精气血皆伤; 只中根部有苔——素有痰饮,或肠胃积滞。
③舌苔偏于左右一侧——邪在半表半里,或肝胆湿热。 e. 剥落:测胃气、胃阴之存亡,判断疾病预后。 ①光剥舌:舌苔全部退去,以致舌面光洁如镜。
②花剥舌: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余处斑斑驳驳残存舌苔,界限明显——胃之气阴两伤;若兼腻苔——痰浊未化,正气已伤。
③地图舌:不规则地大片脱落,边缘厚苔界限清楚,形似地图。 (98真题) ④类剥舌:剥脱处并不光滑,似有新生颗粒——久病气血不续。 f. 消长:反映邪正相争过程,可判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①骤增——正气暴衰,邪气急剧入里。 ②骤减——胃气暴绝。
g. 真假:判断疾病的轻重与预后。 ①有根苔(真苔):舌苔坚敛着实,紧贴舌面,刮之难去,象从舌体长出来的。 ②无根苔(假苔):苔不着实,似浮涂舌上,刮之即去,不象是从舌体长出来的。
23
5、 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望舌质重在辨正气虚实,也包括邪气性质;望舌苔重在辨邪气的浅深与性质,也
包括胃气的存亡。 【重点】
舌色 兼各色苔 主证 透明苔:苔薄白透明。淡白湿亮,似苔非苔。 中阳不运,水湿之气上滋——脾胃虚寒。 淡白干苔 ①苔干而板硬; 阳虚津亏,邪热滞于中焦——脾胃热滞; ②苔糙如砂石。 白津液枯涸,邪热内结——热结津伤。 ①津液微干; 素体衰弱,气津双亏,浮热上扰——气虚津少; 舌黄裂苔 ②滑润。 气虚津少夹湿。 黑燥苔:苔灰黑,干燥如刺,刮之即净。 (98真题) 阳虚寒甚。 光莹舌:光莹无苔,干湿适中。 胃肾阴虚,或气血两亏。(胃之气阴不足) 偏白滑苔:舌质淡红,左有白滑苔一条,余肝胆湿热化燥伤阴,主:①病邪入半表半里;淡处光莹无苔。 ②肝胆病,湿浊化燥伤阴;③阴虚而胃停宿垢。 红淡红红点舌白腻干苔*** 血热内蕴,而外受风寒侵袭,主:①风寒外束,热蕴营血; ②热盛伤津,而脾胃湿滞。 舌根白、尖黄苔:舌淡红,满布薄白苔,尖部①热在上焦; ②外感风寒在表; 淡黄色。 ③风寒化热,将欲传里。 黄黑苔:舌质淡红,外周为黄糙苔,中心为①痰湿郁热,有化燥伤阴之势; 厚腻之黑褐苔。 ②脾胃湿热蕴结。 (07真题) 舌色 兼各色苔 主证 浮垢苔:舌质红而有暗晦浮垢苔。 正气虚,湿热未净。 红舌白滑苔 ①舌质苍老; 主里热挟湿; ②舌质娇嫩浮胖。 主阳虚湿盛。 红舌黑(灰)苔 虚寒证。 边红中黑润苔 寒热兼夹,主: ①里寒外热; ②外寒暑热,内停生冷; ③肝胆热而肠胃寒。 舌根红尖黑苔 心热内炽。 红瘦舌黑苔 热盛伤津,或阴虚火旺,以致血燥津枯。 红素体阴虚火旺,复感风寒,其绛舌必出现在表绛舌薄白苔 (94真题) 证之前;或表邪未解,热入营血,其绛舌必逐绛渐变化而成。 舌绛粘腻舌 ①摸之觉有津液; 津亏而湿热上蒸,或有痰浊。 ②舌上粘腻透明粘液。(02真题) 热盛而中焦挟有秽浊之征;营热;阴虚火旺。 绛舌黄白苔* (99、02真题) 气营两燔 ①阴虚夹湿,阴虚火旺而胃肠积有湿热; 绛舌黄润苔 ②血热夹湿,湿郁化热,蕴于血分; ③营热湿重,外感邪热入营,而胃肠湿重于热; ④热初入营,乃外感热病,热邪由气分初入营。 绛舌黄粘腻苔 阴虚营热兼痰饮 红绛舌黄瓣苔:黄苔满布,干涩而厚,分裂成块,裂缝可见红底。 胃肠热结且热已入营 红绛舌类干苔:满布厚或薄白苔,望之似干,①湿热伤津,但湿邪却不断上溢; 24
扪之湿润。 ②气虚挟湿,气不布津,湿气却源源上渗。 舌绛而苔厚腻——湿热伤津; 舌淡红而苔薄类干——气虚挟湿。 紫舌白腻苔 ①酒毒内炽,风寒入里; ②湿热内盛。 ①寒凝血脉; ②食滞脾胃。 虚弱病体,热入血分 ①夏日感受暑热,恣食生冷,以致中寒吐泻; ②阴盛于内,逼热上浮,成真寒假热之象。 主病:寒湿内盛。 瘟疫病 热病伤阴,或胃气将绝。 津液枯竭 热极津枯 气血败坏 肝气将绝 肾阴将绝 脾阳将绝 青紫舌黄滑苔 淡紫舌灰苔 青舌黄苔 葡萄疫舌 青紫舌 危(07
无苔,如去膜猪肾或如镜面 舌粗糙有刺,象沙鱼皮,而又干枯燥裂 舌头敛缩有如荔枝干肉,完全没有津液 舌本干晦如猪肝色,或舌红如柿色 舌质短而阴囊缩 舌质色赭带黑 舌起白色如雪花片 重真舌题)象三、闻诊
1、 声音
A.发声(音哑和失音、声音高低、鼾声、惊风、夜啼)
(1) “金实不鸣”:新病音哑或失音——实证,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二气交相袭肺,或痰浊壅滞,以致肺气
不宣,清肃失职。 (2) “金破不鸣”:久病音哑或失音——虚证,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以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 (3) 暴怒叫喊而音哑失音——气阴耗伤所致;妊娠失音——胞胎阻碍肾精气不能上荣。 (4) 发声高亢有力,声音连续,前轻后重——形状气足;病多属实、热证;若感受风寒湿诸邪,常有鼻塞而声
音重浊。 (5) 发声低微细弱,声音继续,前重后轻或语声轻清——体弱气怯,病多虚、寒证。 (6) 睡中鼾声:并非病态,多气道不利。若昏睡不醒,鼾声不绝,手撒尿遗——中风入脏,危证。
(00真题) (7) 呻吟不止——身有痛楚或胀满;攒眉呻吟——头痛;呻吟不起——腰腿痛;呻吟而扪心或护腹——胸脘或
腹痛;扪腮——齿痛。 (8) 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或病深入骨;语声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
【题眼】
(9) 惊风证:阵发惊呼,发声尖锐,表情惊恐。 (10) 小儿夜啼:惊恐为病,或心脾经有热,或脾寒腹痛。 (02真题) B. 语言:沉默寡言——虚、寒证;烦躁多言——热、实证。
(92、92、93、94、96、97、99、01真题)
(1) 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热扰心神之实证,多见温病邪入心包或阳明腑实证,有血热、
淤血、燥屎、痰凝的不同。 (2) 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3) 夺气:言语轻迟低微,欲言不能复言——中气大虚。 (4) 语言蹇涩:风痰蒙蔽清窍,或风痰阻络;语言错乱:神明之乱,心病。
25
(5) 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续;
心气不足,神失所养,虚证。 错语:语言错乱,说后自知。 (6) 狂证:笑骂狂言,语无伦次,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阳热实证,多见于痰火扰心或伤寒蓄血证。 C. 呼吸:外感邪气有余,呼吸气粗而快——热、实证;内伤正气不足,呼吸气微而慢——虚、寒证。久病肺肾
之气欲绝,气粗而断续——假实证;温热病,热在心包,气微而昏沉——假虚证。 (1) 喘证:实喘——肺有实热,或痰饮内停;虚喘——肺、肾虚损,气失摄纳所致。 (2) 哮证——内有痰饮,复感外寒,束于肌表;或感受外邪,失于表散,束于肺经;或久居寒湿地区,或过食
酸咸生冷。 (3) 上气:肺气不得宣散,上逆与喉间,气道窒塞,呼吸急促。 (92真题)
①咳逆上气,兼见时时吐浊,但坐不得卧——痰饮内停胸膈; ②感喉咙不利——阴虚火旺,火逆上气;
③上气多兼身肿——外邪束于皮毛,肺气壅塞,水津不布。
(4) 短气:呼吸气急而短,不足以息,数而不能接续,似喘而不抬肩,喉中无痰鸣声。
①饮停胸中,则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实证; ②肺气不足,则体虚气短,小便不利;
③伤寒心腹胀满而短气——邪在里,实证;腹濡满而短气——邪在里,虚证。 (5) 少气(气微):呼吸微弱,短而声低,虚虚怯怯,非如短气之不相连续,形体状态一般无改变——虚证。
D.咳嗽 (1) 咳声
①紧闷——寒湿。如咳嗽声音重浊,兼见痰清稀白,鼻塞不通——外感风寒;咳而声低,痰多而易咳出——寒咳,或湿咳,或痰饮。
②清脆——燥热。如干咳无痰,或少有粘液——燥热或火热咳嗽。
③咳声不扬,痰稠色黄,不易咳出,喉咙干痛,鼻出热气——肺热;咳气不畅——肺气不宣。 ④顿咳(百日咳):阵发,发则连声不绝,甚则呕恶咳血,终止时作“鹭鸶叫声”——肺实,风邪与伏痰搏结,郁而化热,阻遏气道。咳声继续片刻——风。 ⑤白喉:咳声如犬吠——肺肾阴虚,火毒攻喉。 (2) 无力作咳,咳声低微,咳出白沫,兼有气促——肺虚。 (3) 夜间咳甚——肾水亏;天亮咳甚——脾虚,或寒湿在大肠。
E. 呕吐:呕(有声有物)、干呕(哕,有声无物)、吐(有物无声)——胃气上逆。 (1) 虚寒证: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吐物呈清水痰涎;
实热证:吐势较猛,声音壮厉,吐物呈粘痰黄水,或酸或苦。 (2) ①霍乱:吐利并作;
②反胃:朝食暮吐——胃阳虚,或脾肾俱虚,不能消谷; ③水逆症:口干欲饮,饮后则呕——太阳蓄水证,或有痰饮; ④胸闷腹满,便秘不通——肠有燥屎,秽浊上犯;
⑤气郁之呕吐:胸闷胁痛——肝气犯胃;胃痈则呕吐脓汁。
F. 呃逆:唐以前称“哕”。属胃气上逆。 (1) 新病闻呃,其声有力——寒邪或热邪客于胃;
久病闻呃,其声低气短——胃气将绝之兆。 (2) 实热:呃声频频,连续有力,高亢而短;
①呃声低沉而长,音弱无力,良久一声;
虚寒 ②呃逆上冲,其声低怯而不能上达咽喉或时郑声——脾胃气衰,虚气上逆。
26
G.嗳气:“噫”,胃气上逆。 (1) 气味酸腐,兼胸脘胀满——宿食不消,胃脘气滞; (2) 声响亮,频频发作,得嗳与矢气则脘腹宽舒——肝气犯胃; (3) 声低沉,无酸腐气味,纳谷不馨——脾胃虚弱,多见久病或老人; (4) 寒气客于胃,以致胃气上逆——噫;汗吐下后,胃气不和,亦致噫气不除。
H.太息:心有不平或性有所逆,闷愁时发出——肝气郁结。 (95真题) I. 喷嚏:肺气上冲于鼻——外感风寒;若外邪郁表久日不愈,忽有喷嚏——佳兆。 J. 肠鸣:腹中漉漉作响。 (1) 声在脘部,如囊裹浆,振动有声——痰饮留聚于胃; (2) 声在脘腹,漉漉如饥肠,得温、得食则减,受寒、饥饿加重——中虚肠胃不实; (3) 腹中肠鸣如雷——风、寒、湿邪胜则脘腹痞满,大便濡泄; (4) 脘腹疼痛,肢厥吐逆——寒甚。
2、 气味
A. 病体气味
(1) 口气:多属消化不良,或有龋齿,或口腔不洁。
酸——宿食;臭秽气——胃热;腐臭气——内有溃腐疡疮。 (2) 汗气腥膻:风湿热久蕴于皮肤,津液受到蒸变。 (3) 鼻出臭气,流涕经常不止——鼻渊证。 (4) 身臭:病体溃腐疡疮。
咳吐浊痰脓血,腥臭气——肺痈;大便臭秽——热,大便腥气——寒;小便黄赤浊臭——湿热;屁出酸臭——宿食停滞;妇人经带臭气——热,腥气——寒。
B. 病室气味 (2) 瘟疫开始,即有臭气触人,轻则盈于床帐,重则充满一室。 (3) 腐臭气或尸臭气——脏腑败坏(危重);血腥气——失血证;尿臊味(氨味)——水肿病晚期;烂苹果(酮
体气味)——消渴病(危重)。
27
五、脉诊
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一)脉诊的部位
1、遍诊法(三部九候法): 上部、中部、下部
2、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趺阳、太蹊 二、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3、寸口诊法:寸口是指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又称“气口”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寸口诊法原理 寸关尺的定位
1、先定关: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 2、再定寸、尺:
关前为寸 关后为尺
寸口与脏腑相配
左手 右手
心(君火) 肺(金)
肝(木) 脾(土)
28
“脉口”
肾(水) 肾(相火)
—————————————————— 阴、血、精 阳、气
左为心肝肾,右为肺脾命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平息和体位 平息:“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 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体位: 坐位 卧位 与心脏等高
2、诊脉时间:平旦为佳,安静 诊脉方法
指法:手指略成弓形倾斜,指腹对脉脊。高大者宜疏,矮小者宜密,小儿用拇指定关法 1、举:轻取 2、按:重取 3、寻:中取
循法、推法、总按、单按 总按 单按 (二)平 脉
平脉既正常脉象的特点 1、胃:脉来从容、和缓、流利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
“胃少为病” “无胃为死” 《素问?玉机真脏篇》 2、神:应指有力,节律整齐
“按指下之有条理,先后秩然不乱者,此有神之至。” 3、根:尺脉沉取有力,按之不绝
“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
《脉经》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王叔和《脉经》:24种脉象、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1、浮脉
【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反减
【临床意义】主表证,亦主里虚(虚阳外越) 脉理:
1)主表证--外邪侵袭,人体正气趋向于表,故脉浮 2)主里虚--久病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三秋得之应无恙,久病逢之确可惊” 二者的区别:表证脉浮但有根;里虚脉浮而无根 2、沉脉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临床意义】里证
常见于下痢、浮肿、呕吐、郁结气滞等
沉而有力-里实:气血内困于里;多因水、寒、积滞所致(寒主收引,水性沉潜,积滞则阳气伏郁) 沉而无力-里虚:阳气虚不能升举
29
3、迟脉
【脉象特征】脉来迟缓,一息不足4至(一分钟不满60次) 【临床意义】主寒证,亦主邪热结聚里实证 1)主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实寒:寒邪凝滞,阳气失于宣通 虚寒:阳气虚弱失于温运
2)亦主热证:邪热结聚,经隧阻滞 多见于里热实证。(阳明腑实证、肠伤寒、脑膜炎等) 《四诊抉微》“迟脉属脏主寒,此一定之理,乃其常也。若论其变,又有主热之证治,不可不知。所以然者,以热邪壅结,隧道不利,失其常度,脉反变迟矣。” 《伤寒论》“阳明病,脉迟,有潮热者,??可攻里也,大承气汤主之”
“又如脑膜炎,常因脑压增高,出现高热、脉迟,须脉证合参,勿作寒论。以免误诊” 4、数脉
【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5-6至 【临床意义】主热证,亦主虚证
1)主热证--因热迫血妄行,故脉数
凡外感发热、胃热、肠热、肺痈、肠痈、疮疡、或阴虚火旺等均可见数脉 2)主虚证--精血耗损,元气亏虚,脉来虚数。多见于虚劳日久之人 5、洪脉
【脉象特征】脉形宽大,滔滔满指,来盛去衰 【临床意义】主热甚(气分热甚) 里热内盛,气盛血涌故脉来洪
洪大有力,此为太过,多为里热炽盛,必伴见壮热,烦躁,口渴,吐血,疮疡及暑热汗出等。《伤寒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汤主之”
亦主虚证:若洪大无力,则不主气分热盛,乃阴精耗竭,孤阳将欲外越之兆。 凡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出现洪脉则为阴损阳散之危重证候。 6、细脉
【脉象特征】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 【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湿侵 1)气血不足,不能充盈脉道,则脉来细而无力
凡久病气血亏耗,年迈体弱,失血,盗汗,自汗,阳虚畏寒,虚胀,泄泻等,可见到细脉 《脉诀刊误》:“主血少气衰” 《伤寒论》:“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脉的宽度分类 细脉
2)主湿侵:脾虚湿盛或感受湿邪,湿邪阻碍脉道,故脉细 凡湿邪伤人,或内困脾胃,或留滞经络,常可 见到细脉 《金匮要略》:“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者,此名湿痹” 《诊宗三昧》“湿痹脚软,自汗失精,皆有细脉”
9、虚脉
【脉象特征】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 【临床意义】主虚证
血虚不能充盈,气虚不敛而外张 可见于久病虚劳、伤暑气阴两伤等 《诊家枢要》:“虚,气血俱虚之诊也,为暑,为虚烦多汗,为恍惚多惊” 《三指禅》:“多因伤暑毒,亦或血虚空”
30
10、实脉
【脉象特征】应指幅幅,举按皆然 是一切有力脉的总称 【临床意义】主实证
邪盛正实,正邪相搏,气血涌盛脉道充满故实
凡邪气有余,阳热内郁所致高热谵语,腑实便坚,三焦火盛,食滞胁痛等,皆可见实脉 ?” 11、滑脉
【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 《诊家正眼》“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脉经》“与数脉相似”
【临床意义】主痰饮、食滞、实热诸证
1)主痰饮:痰饮为阴滑之物,痰湿聚于体内,足使脉内阴液增加,血流如粒而现滑象 《素问 脉要精微论》“滑为阴气有余也” 2)主食滞:宿食化热,气实血涌 《金匮要略》“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3)主实热:正盛邪实,气血涌盛 《伤寒论》“伤寒脉滑而厥者,有里热,白虎汤主之” 脉流利度分类 滑脉
1)主妇人的孕脉:气血充盛 《景岳全书》“妇女脉滑数而经断者,为有孕” 《脉诀》“尺脉滑利,妊娠可喜,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 2)见于正常人:滑缓为平人之常,多见于青壮年,尤以女性明显 《景岳全书》“若平人脉滑而和缓,此自营卫充实之佳兆” 12、涩脉
【脉象特征】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
【临床意义】主伤精、血少、痰食内停,气滞血瘀 1)涩而无力--伤精、血少
多见于亡血,失精,闭经,死胎,或精冷阳萎 《金匮要略》“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诊家枢要》“涩,为少血,为无汗,为血痹痛,为伤精” 脉流利度分类 涩脉
2)涩而有力--实证(痰食积滞、瘀血) 气、血、食、痰阻碍脉道,脉行不畅 《金匮要略》“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故知有宿食” 主瘀血:凡胸痹、腹中积块、症瘕、痛经、经 闭,及附件包块、陈旧性宫外孕包块等,可见之 《素问 脉要精微论》“涩则心痛”
15、弦脉 【脉象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临床意义】:主肝胆病、诸痛症、痰饮、疟疾等 弦为肝脉,为气机不畅之象
凡肝气胁痛、腹痛、冷痹、疝瘕、疟疾等多见弦脉 《伤寒论》“脉弦者,必两胁拘急” 《金匮要略》“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31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疟脉自弦” 《内经》“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16、芤脉
【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临床意义】失血
脉理:阴血不能维阳气,阳气浮散 《金匮要略》“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景岳全书》“芤脉为孤阳脱阴之候,为失血脱血,为气无所归,为阳无所附”
17、紧脉
【脉象特征】脉形紧急,如牵绳转索 【临床意义】主寒证、痛证、宿食 寒主收引,脉管内缩故紧
多见于寒邪内侵引起的伤寒发热,头痛咳嗽心 腹痛或胀满,呕吐泻利,阴疝痃癖等 《脉诀刊误》“紧为寒为痛” 《金匮要略》“紧脉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紧脉,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18、缓脉
【脉象特征】一息四至,来去有怠 有二种意义
1)脉管柔和,脉来和缓,有悠然之意。为有神,有胃之平脉 2)脉管纵使缓,脉来懈怠 《脉经》“去来亦迟,小快于迟” 主病:多由脾虚,或湿邪困阻
19、革脉
【脉象特征】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濒湖脉学》“芤脉,弦而芤,如按鼓皮” 《医学实在易》“革脉外强” 徐春甫:“革为皮革,浮弦大虚,如按鼓皮,内虚外急” 【临床意义】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
革为精气内虚,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所致 《金匮要略》“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伤寒论》“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
再生障碍性贫血常此类脉,脉形阔大,按之中空,为高度贫血征象。此外,肿瘤,肝硬化等亦可见之。
芤脉与革脉的比较
二脉均为中空外强脉,主里虚阳无所附 芤脉:皮软而中空,主失血或失血先兆 革脉:皮硬而中空,主精亏虚寒
21、弱脉
【脉象特征】极软而沉细
32
主病:主阳气虚衰或气血俱虚 阳虚不能温运,鼓动无力
多见于元气虚耗,阳气衰微之人。症见面白肢冷
22、濡脉
【脉象特征】浮而细软,如絮浮水 【临床意义】:主诸虚,又主湿
凡气虚,自汗,身倦乏力,短气等可见濡 《诊家枢要》:“濡,为气血俱足之候,为血少,为无血,为疲损,为自汗,为下冷,为痹” 《略谈色脉诊》:“濡脉多为湿邪盛的反映,正因为濡脉主湿邪,所以凡患身体困倦,肌肤浮肿,以及疮疡癣疥等,脉来多濡,按如泥浆而不爽也”
25、促脉
【脉象特征】数而一止,止无定数 《脉经》“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临床意义】主阳盛热实
邪热内盛,壅滞脉道,脉行不利 《崔氏脉诀》“阳盛则促,肺痈阳毒” 《濒湖脉学》“促脉惟将火来医,其因有五细推之,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26、结脉
【脉象特征】缓而一止,止无定数 《伤寒论》“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 【临床意义】主阴盛气结 阴寒凝滞,心阳被抑
多见于气结、血瘀、寒痰、饮食停滞、癥瘕积聚等
27、代脉
【脉象特征】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脉经》“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 【临床意义】主脏气衰微
1)脏气衰微,无力继续,故脉歇止难复 《诊家正眼》“代主脏衰,危恶之候”“心疼夺食,脉三动一止,良久不能自还” 2)又主痛症、七情惊恐、跌仆损伤 “惊则气乱”
28、疾脉
【脉象特征】 一息七至以上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亢无制,真阴垂绝之候。为虚弱,阳气将绝之征 注意:“室上性心动过速”,其心率可达160/分以上,但不属于危症及死症
相 兼 脉 的 主 病 规律
概念:两种以上的脉同时出现称为相兼脉 原因:
(1)正气有盛衰,邪气常兼夹
33
(2)脉的位、数、形、势、律 主病-各脉所主病之总和
浮数脉=浮(表)+数(热) 表热证
沉数=里热; 弦数=肝郁化火; 滑数=痰热
三、真脏脉
病情深重,胃气衰败,真脏脉现 1、无胃之脉:弦硬不柔,如循刀刃 偃刀脉、弹石脉
2、无根之脉:浮大无根,按之消失 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
3、无神之脉:脉率无序,脉形散乱 雀啄脉、屋漏脉、解索脉 脉 症 顺 逆 与 从 舍 脉症的顺逆
(1)脉症相符
实证,新病,暴病-阳脉,实脉 虚证,久病,缓病-阴脉,虚脉 (2)脉症不符 ?
脉症的从舍-常用于寒热、虚实的真假 (1)症真脉假-舍脉从症
腹痛,便秘,舌红苔黄-胃肠燥热 脉沉迟-热结胃肠,脉道不通 (2)症假脉真-舍症从脉
四肢厥冷伴身热烦渴舌红-假寒 脉洪数-热闭于内,格阴于外-真热
《景岳全书》:16种脉象 《濒湖脉学》:27种脉象 李士材《诊家正眼》:又增加疾脉,共28种脉象 1、 二十八种脉象及主病(位、数、形、势) 脉纲 脉名 脉象 主病 浮脉 轻取即得,重取稍弱而不空 表证,亦主虚证 热邪亢盛 浮洪脉 指下极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虚,又主湿 脉濡脉 浮而细软 散脉 浮散无根至数不齐 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 类芤脉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失血伤阴 革脉 弦急中空,如按鼓皮 精血虚寒,失精亡血,半产,漏下 沉沉脉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脉伏脉 重按推筋著骨始得 邪闭,厥证,痛极 类牢脉 沉按实大弦长 阴寒内实,疝气,癥瘕 弱脉 柔细而沉 气血不足 迟迟脉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 寒证(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 (<60次/min) 亦见邪热、结聚之证 缓脉 一息四至,脉来怠缓 湿证,脾虚
34
脉类 涩脉 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 气滞血瘀,精伤血少,夹食夹痰 结脉 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 阴盛气结,寒痰血瘀 数脉 一息五至以上 (>90次/min) 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亦主虚证 数脉来急数,时见一止,止无定数 阳盛实热,气滞血瘀,痰饮,食停 脉促脉 聚,肿痛 类疾脉 一息七至以上,脉来急疾 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动脉 脉短而豆,滑数有力 痛,惊 虚脉 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虚证,多为气血两虚,亦见于脏腑诸虚 极细极软,似有似无,至数不明 阴阳气血诸虚,阳虚危候 虚微脉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湿 脉细脉 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脏气衰微,跌扑损伤,风证,痛证,妇女妊娠亦可见 类代脉 短脉 首尾俱短,不及本位 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痰滞、食积亦可见 实脉 举按均有力 实证 滑脉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痰饮,食滞,实热 实 脉紧脉 紧张有力,如转绳索 寒,痛,宿食 长脉 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阳气有余,热证 类弦脉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痛证,痰饮,疟疾,虚劳内伤、中气不足亦可见 *【危候】 a. 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洪脉;
b.正气耗散,脏腑之气将绝——散脉(举之浮散不聚,稍用力按之则无); c. 新病邪实——脉弱;
d.两手脉潜伏,同时太溪、趺阳脉都不见; e. 虚脱(真元衰惫、心气衰败)——脉促而细小无力; f. 失血、阴虚——牢脉;
g.阳亢无制,真阴垂危——脉疾,而按之益坚;
元阳将脱,虚阳外越——脉疾,而虚弱无力;
h.劳瘵病——疾脉; i. 阳虚危候——微脉。
*【归纳】 a. 主虚证:浮、濡、芤、革、弱、缓、涩、疾、虚、微、代、细、短、散、数; (97) b.主实证:实脉类,洪、伏、牢(94、97)、涩、促、数; c. 主湿证:濡、缓、细;
d.主痰饮:涩、结、促、滑、弦、短; e. 主宿食:涩、促、短、紧、滑; f. 主痛证:动、紧、弦、伏。
2、 怪脉: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十怪脉”,去偃刀、转豆、麻促——“七绝脉”。 名称 特征 临床意义 釜沸脉 皮在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三阳热极,阴液枯竭,主脉绝,临死前 浮泛无根 脉象
35
鱼翔脉 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 三阴寒极,阳亡于外 虾游脉 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其急促躁动之象仍如前 孤阳无依,躁动不安之候,主大肠气绝 屋漏脉 脉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即脉搏极胃气营卫将绝 在迟缓,溅起无力 雀啄脉 筋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脾无谷气已绝于内 肉如雀啄食之状 解索脉 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时快时慢, 间散乱无序 肾与命门之气皆亡 弹石脉 脉在筋如指弹石,辟辟凑指,毫无柔和软肉下 缓之象 肾气竭绝 按 诊 (一)按胸胁
1、按胸部:虚里(心尖搏动处) 正常-- 动而不紧,缓而不急 异常--微弱:宗气虚 其动应衣:宗气外泄 2、按胁下:
(二)按脘腹(胃脘、腹部) 1、按胃脘 2、按大腹
按之充实,痛而拒按,叩之浊音-实证 按之空虚,痛而喜按,叩之空声-实证 辨肿胀 有波动感-水臌;无波动感-气臌
(三)按 肌 肤 辨寒热
肌肤热而喜冷-阳证、热证
36
肌肤冷而喜温-阴证、寒证 察润燥
肌肤湿润-汗出或津液未伤 肌肤干燥-无汗或津液已伤
按 肌 肤 3、诊肿胀 水肿-按之凹陷不起
气肿-按之凹陷,随之而起者
(四)按 手 足 辨手足冷热 俱冷-阳虚或阴盛 俱热-阴虚或阳盛 辨手掌冷热
手心热甚于手背——内伤发热手背热甚于手心——外感发热手足心热-内伤发热
麻疹患儿,中指尖独冷-发疹
(五)按 俞 穴
对病位判断具有一定意义 肺病:中府、肺俞、太渊 肝病:期门、肝俞、太冲
37
胃病:胃俞、足三里
六、八纲
1、 表里(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 (08真题)
A. 症状及分析
【表证】外感病的初级阶段,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
a. 发热:六淫邪气客于皮毛肌表,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郁而发热; b. 恶寒(或恶风):卫气受遏,失其“温分肉,肥腠理”的功能,肌表不能得到正常温煦; (04真题)
c. 头身痛:邪气郁滞经络,气血流行不畅; d. 薄白苔:邪未入里,舌象尚无明显变化;
e. 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 f. (兼见)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甚至喘促:肺主皮毛,邪气从皮毛、口鼻而入,内应于肺,肺失宣肃。
【里证】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病,深入脏腑、气血、骨髓。 *成因:①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
②外邪直接侵犯脏腑;
③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
a. 壮热:热邪内传入里,或寒邪化热入里,里热炽盛;
口渴、小便短赤:热邪灼伤津液; 热 b. c. 烦躁昏谵:热扰心神; d. 腹痛:寒邪直中脏腑,或寒湿直犯脾胃,寒邪凝滞中焦; 寒 e. 腹泻:寒湿困阻脾胃,脾胃运化失司;
f. 呕吐:胃失和降; g. 里证:苔黄或白厚腻,脉沉。
【半表半里证】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
a. 口苦:少阳受病,邪热熏蒸,胆热上腾; 提b. 咽干:津为热灼; 纲 c. 目眩:目为肝胆外候,少阳风火上腾; d. 往来寒热:邪入少阳半表半里之间,正不胜邪则恶寒,正胜于邪则发热; e. 胸胁苦满:少阳之脉布于胁肋,热郁少阳;
f. 嘿嘿不欲饮食:胆热木郁,干犯胃腑,胃为热扰; g. 心中烦扰:少阳木郁,木火上逆; h. 喜呕:胆气横逆,胃土必自受侮,胃为邪袭,失其降下之常,气逆向上; i. 脉弦:肝胆受病气机郁滞。
B. 表里鉴别:审查病证寒热、内脏证候、舌象、脉象等变化。 (92、97真题)
38
*一般来说,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 但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的属里证。
C. 表里关系
【表里同病】表证未罢,又及于里;或本病未愈,又加标病(如本有内伤,又加外感;或先有外感,又伤
饮食之类)。
a. 表实里虚
表实:表证外加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外邪侵袭,阳气集于肌表,腠理密闭; 里虚:虚寒,或虚热。 b. 表虚里实
表证表虚:头痛、项强、汗出、恶风、脉浮缓——感受风邪; 表虚 内伤表虚:平时常自汗出,易感冒,兼面色淡白,短气,动则气喘,倦怠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肺脾气虚,卫外不固,肌表疏松,经常自汗,易被外邪侵袭。
里实 c. 表寒里热:恶寒发热,表寒,无汗,头身疼痛,气喘,烦躁,口渴,脉浮紧。
(97真题)
d. 表热里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咳嗽,大便溏泻,小便清白,四肢不温——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
【表里出入】
a. 表邪入里:机体抗邪能力降低,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误治、失治。例如,本恶寒发热,但恶寒自罢,不恶寒反而恶热,并见渴饮,舌红苔黄,尿赤。 b. 里邪出表:治疗护理得当,机体抗邪能力增强。例如:麻疹小儿热闭,本疹不能出而发热、烦躁、咳喘,后烦热咳喘消失;汗出热退身冻;内热烦躁,咳逆胸闷,继而发热汗出,或见痧菩,或出疹点——病邪由里达表。
2、 寒热(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A. 症状及分析
【寒证】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导致机体功能减退,凉、冷。 a. 恶寒喜暖;形寒肢冷、踡卧、面色?白:阳气不足或外邪所伤; b. 口淡不渴:阴寒内盛,津液不伤;
c. 小便清长,痰、涎、涕、尿清稀:阳虚不能温化水液; d. 大便稀溏: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运化失司; e. 舌淡苔白润滑:阳虚不化,寒湿内生; f. 脉迟: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 g. 紧脉:寒主收引。
【热证】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或脏腑阳气亢盛导致机体功能亢进,温、热。 a. 恶热喜冷:阳热偏盛;
b. 小便短赤,痰、涕等分泌物黄稠:大热伤阴,津液被耗; c. 口渴冷饮:津伤; d. 面红目赤:火性上炎; e. 烦躁不宁:热扰心神; f. 吐血衄血: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 g. 大便燥结:肠热津亏,传导失司; h. 热征:舌红苔黄;伤阴:舌干少津; i. 数脉:阳热亢盛,加速血行。
B. 鉴别要点:寒热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赤白、四肢温凉、二便、舌象、脉象。
39
C. 寒热之间的关系(3个)
a. 寒热错杂
①上热下寒:胸中烦热,频欲呕吐(上热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下寒证);
(92真题)
②上寒下热: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兼尿频、尿痛、,小便短赤。 *《景岳全书》:“寒在上者,为吞酸,为膈噎,为饮食不化,为嗳腐胀哕”;“热在下者为腰足肿痛,为二便秘涩,或热痛遗精,或溲混便赤”。
③表寒里热:常见,本有内热,又外感风寒;或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
④表热里寒:常见,素有里寒而复感风热,或表热证未解,误下以致脾胃阳气损伤。
b. 寒热转化 (91、08、03真题) ①寒证转化为热证:人体正气尚盛,寒邪郁而化热;
恶寒重,发热轻,苔薄白润,脉浮紧之表寒,由于误治、失治,出现壮热,不恶寒、反恶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数之里热证。
②热证转化为寒证:邪盛正虚,正不胜邪;
突变:高热病人,由于大汗不止,阳从汗泄,或吐泻过度,阳随津脱,而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的虚寒证(亡阳);
渐变:病情迁延,日久不愈,如热痢日久转化为虚寒痢。
c. 寒热真假
①真寒假热: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93、03、07真题)
身热,面红,口渴,脉大,似属热证;但身热反欲盖衣被,口渴喜热饮,饮亦不多,脉大而无力,且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 ②真热假寒:阳热内盛,格阴于外。
手足逆冷,脉沉,似属寒证;但肢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数有力,更见烦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质红,苔黄干。 D. 辨别寒热真假
a. 假象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
诊断依据:里证、舌象、脉象。 b. 临床表现
假寒: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 假象 假热:面赤,面色?白而仅在颧颊上浅红娇嫩,时隐时现。 真热:面红,满面通红。
真象 真寒:身踡卧,欲得衣被。
3、 虚实(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96真题)
A. 症状及分析
【虚证】阴阳、气血、津液、精髓、脏腑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不足、松弛、衰退。
(07真题)
40
a. 阳气虚(伤阳):面色淡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心悸气短,精神萎靡,大便滑脱,小便失禁——温运、固摄、蒸腾、气化作用下降。 (02、03、04真题) b. 阴血虚(伤阴):手足心热,心烦心悸,面色萎黄或颧红,潮热盗汗——阴不制阳,濡养滋润作用下降。 c. 舌胖嫩,脉虚沉迟——阳虚则阴寒盛; d. 舌红干少苔,脉细数——阴虚则阳偏亢。
【实证】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而表现有余、亢盛、倍聚。(08真题) a. 发热:邪气过盛,正气与之抗争,阳热亢盛; b. 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实邪扰心,或蒙蔽心神; c. 胸闷,喘息气粗,痰盛者兼痰声漉漉:邪阻于肺,宣降失常; d. 大便秘结,腹胀满痛拒按:实邪积于肠胃,腑气不通; e. 下痢,里急后重:湿热下注; f. 小便淋沥涩痛:湿热下注膀胱; g. 小便不利:水湿内停,气化不行; h. 脉实有力:邪正相争,搏击于血脉; i. 舌苔厚腻:湿浊蒸腾。
B. 虚实鉴别:气、血、五脏 虚证 ①肺气虚:气喘息短,自汗,言语无力; ②中气虚:四末微冷,腹胀时减。痛而喜按,不欲食,便溏或泻; ③元气虚:多虚阳上浮,两颧嫩红带白,耳鸣虚聋,头晕心跳,或两手发战,或气不接续 实证 ①肺气实:胸痞头眩,痰多气壅不得卧; ②胃气实:中满,嘈杂懊憹,嗳腐吞酸,呕吐呃逆; ③腹胀满,绕脐痛、大便秘结,或下利赤白,潮热谵语; ④肝气实:头痛目眩 气 血 ①瘀在腠理,则局部青肿疼痛; ②在经络,则身痛筋挛; 唇淡面白,心烦不寐,精神衰弱,津液不足,③在上焦,则胸膈肩膊刺痛; 夜热盗汗,筋惕肉润,甚则手足瘛瘲 ④在中焦,则脘腹窜痛; ⑤在下焦,则小腹胀满刺痛; ⑥凡瘀血作痛,痛处不移,或大便色黑 ①心实:神志失常,喜笑不休; ②肝实:两胁、少腹痛,多怒; ③脾实:腹胀满便秘,身肿; ④肺实:气逆喘咳; ⑤肾实:下焦壅闭,或痛或胀 ①心虚:心虚多悲; ②肝虚:目巟巟无所见,或阴囊缩,筋挛,善恐; 五脏 ③脾虚:四肢不用,饮食不化,腹痞满,善忧; ④肺虚:少气息微,皮毛不泽; ⑤肾虚:头昏眼花,腰痠痿厥,大便虚秘,小便失禁或不通,遗精,五更泄泻 C. 虚实关系
a. 错杂
【实证夹虚】见于实证过程中正气受损的患者,亦见于原来体虚而新感外邪的病人。
如:臌胀病久,腹大筋露,面色苍黄或黧黑,形瘦肢肿,饮食即胀,二便不利,舌质绛红或起刺,苔干糙黄腻,脉象濡缓或沉细弦数——攻补兼施,或少攻多补。
外感伤寒,汗、吐、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胃有痰湿、浊邪而胃气受损。
【虚证夹实】见于实证深重,拖延日久,正气大伤,余邪未尽的病人,亦见于素体大虚,复感邪气的患者。 如:妇女干血痨证,形容憔悴,身体魁羸,肌肤甲错,五心烦热,饮食少思;但舌质紫暗,边缘有瘀点,月经停久不来,脉象涩而有力——去瘀生新。
41
春温病肾阴亏损证,见于病证晚期,低热不退,口干,舌质干绛——滋阴养液、扶正为主,兼清余邪。 【虚实并重】原为严重的实证,迁延时日,正气大伤而实邪未减;或原来正气甚弱,又感受较重邪气。 如:小儿疳积,大便泄泻,完谷不化,腹部膨大,形瘦骨立,午后烦躁,贪食不厌,苔厚浊,脉细稍弦——饮食积滞,损伤脾胃,虚实并见。
b. 转化(邪正斗争)
【由实转虚】病邪久留,损伤正气。
如:高热、口渴、汗出、脉大之实热证,因治疗不当,日久不愈,导致津气耗损,而见肌肉消瘦,面色枯白,不欲饮食,虚羸少气,舌上少苔、或光净无苔,脉细无力。
【因虚致实】正虚,脏腑功能失常,而致痰、食、血、水等凝结阻滞。
如病本心脾气虚,见心悸气短,久治未愈,突然心痛不止——气虚血滞,心脉瘀阻(当活血祛瘀止痛)。
c. 真假 【假实】
①腹胀满但有时缓解,呼吸喘促但气短息弱; ②二便闭塞但无口渴舌红;
③大便闭塞而腹部不甚硬满。按之不痛或按之痛减; ④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淡白; ⑤脉虚弱,舌淡胖嫩; ⑥脉弦硬多与沉迟并见。 【假虚】
①神情默默,然语时声高气粗; ②倦怠懒言,但稍动则觉舒适; ③身体羸瘦,但腹部硬满,拒按; ④脉沉细而按之有力; ⑤泄泻而得泻反快。
d. 辨别:脉象、舌质、言语,病人体质强弱、发病原因、病之新久、治疗等。
4、 阴阳(八纲辨证的总纲) (04真题)
A. 阴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
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
a. 望:面色苍白或暗淡,精神萎靡,身重踡卧,倦怠无力,舌淡胖嫩,苔润滑; b. 闻: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怯弱,气短;
c. 问:发热,饮食减少,口无味,不渴,大便溏腥臭,小便清长; d. 切: 腹痛喜按,身寒足冷,脉沉迟、弱,细涩,微,无力。
B. 阳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的;
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
a. 望:面色潮红或通红,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质红绛,苔色黄或老黄,甚则燥裂,或黑而生芒刺; b. 闻:语声壮厉、粗浊,烦而多言,呼吸气粗,喘促痰鸣,狂言叫骂; c. 问:烦渴引饮,身热喜凉,大便或硬或秘、或有奇臭,小便短赤; d. 切:腹痛拒按,脉浮数、洪大,滑实有力。
C. 亡阴、亡阳(汗、四肢、舌、脉、其他) (92、03真题)
a. 亡阴:脉似洪实或躁疾,按之无力;舌红而干。
42
b. 亡阳:脉浮数而空,或微细欲绝;舌白而润。 汗 四肢 舌 脉 其他 亡阴 汗热,味咸,如油 温和 红干 洪实或躁疾,按之无力 肌热,气粗,渴喜冷饮 亡阳 汗冷,味淡,汗质清稀 厥冷 白润 浮数而空,或微细欲绝 肌冷,气微,不渴,喜热饮
七、辨证
一、 病因辨证
1、 六淫、疫疠辨证
A. 六淫(每年必考,重点侧重各证典型特点) a. 风淫证候(发病迅速,消退也快,游走不定,“来去匆匆”) (98、01真题)①发热恶风,头痛,汗出:风邪袭表,伤人卫气,腠理疏松,卫气不固; ②咳嗽,鼻塞流涕:风邪上受,侵肺; ③脉浮缓,苔薄白:风邪犯卫;
④麻木:风邪袭于腠理;强直,痉挛,抽搐,角弓反张:风邪经络; ⑤皮肤瘙痒,丘疹,瘾疹:风郁皮肤。
b. 寒淫证候(清冷,凝滞,收引,伤人阳气,阻碍气血运行) ①发热恶寒,无汗:寒邪束表,玄府不通,卫气不能宣发; ②头痛,身痛:寒邪郁于经脉;
③咳喘,鼻塞: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气失宣降; ④脉浮紧,苔白薄:寒袭于表;
⑤手足拘急:寒邪郁结于经脉、阳气损伤,壅遏气机; ⑥四肢厥冷:寒邪凝结,阳气不达四肢; ⑦脉微欲绝:寒凝,气失温煦,筋脉收缩;
43
⑧腹痛,肠鸣,呕,泻:寒中于里,损及脾胃之阳,升降失常,运化不利。
c. 暑淫证候(炎热升散,必见热象,最易耗气伤津,且多挟湿,常与湿邪相混)
(92、93、98、00、03真题)
【伤暑】感受暑、湿之邪,汗出过多,耗伤津气所致。 ①恶热,汗多而口渴,尿黄:暑性炎热,蒸腾津液; ②神疲而脉虚数:暑病汗多,气随汗泄; ③苔白或黄:暑挟湿邪,湿泛上焦。
【中暑】人在夏令烈日下劳动过久,暑热炎蒸,上扰清窍,内灼神明。 ①发热,口渴,汗出,气急:暑热之热,灼气伤津; ②神昏:暑热挟湿,蒙蔽清窍,内陷心包;
③惊厥:暑热伤津耗气,肝风内动,阳气不达四肢; ④舌绛干燥,脉濡数:暑热炽甚,营阴受灼。 发热 汗 口 舌 脉 其他 汗多 口渴 舌红,苔白或黄 脉虚数 尿黄,神疲 伤暑 恶热 汗出不止 口渴 舌绛干燥 脉濡数 突然昏倒,神昏,惊厥,气急 中暑 发热 汗多,
d. 湿淫证候(重着,粘滞,其病变常缠绵留着,不易速去)
【伤湿】头胀而痛,胸前作闷,口不作渴,身重而痛,发热体倦,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 (00真题)
【冒湿】首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弱。 【湿伤关节】关节痠痛重着,屈伸不利。
*《七版》:湿淫证以困重、闷胀、酸楚、腻浊、脉濡缓或细为证候特点。 (04真题)
【内湿】脘腹痞胀,纳呆,恶心,便稀,病位多偏重内脏——脾失健运,多食油腻,嗜酒饮冷。
【外湿】肢体困重酸痛为主,或见皮肤湿疹、瘙痒,或有恶寒微热,病位偏重于体表——淋雨涉水,居处潮湿,冒受雾露。
e. 燥淫证候(易伤津液,分凉燥、温燥) (96、98真题) 【凉燥】深秋气候既凉,气寒而燥,人受其邪,寒燥袭于肺卫。
【温燥】秋初气候尚热,炎暑未消,气偏于热,燥热迫于肺卫,灼液伤津。 寒热 汗 兼证 舌 脉 咳嗽,咽痒,鼻塞 舌白而干 浮 凉燥 恶寒,头微痛 无 身热 有 口渴,咽干,咳逆胸痛甚痰中带血及上气鼻干 舌干苔黄 浮数 热燥 f. 火淫证候(火、热、温邪,其性燔灼迫急,耗津伤液,常可致筋脉失润而动风,逼血妄行而动血) ①壮热,口渴,面红目赤,脉洪数:火、热、温邪,燔灼气分; ②吐、衄、发斑、发疹:火热入营血,耗血动血,逼血妄行; ③狂躁,烦躁,神昏,狂越:火热燥燔,心肝受灼; ④痛脓:火热郁结不解,腐肉成脓; ⑤舌红绛,脉细数:火热深入营血; ⑥抽搐,惊厥:火热炽盛致肝风内动;
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阳热之邪耗伤津液。
B. 疫疠(瘟病) (92、95、97、98真题)
【特点】春、夏、秋三时俱有;起病时类于伤寒,病初必憎寒,甚者厥逆。
44
【传入途径】皮毛、口鼻,抵脏腑,溷三焦,正闭邪盈。 【发展趋势】
①外解:发烦、战汗、自汗;
②内陷:胸膈痞满,腹满胀痛,燥结便秘,热结旁流,协热下利,或呕吐恶心,谵语神昏、舌黄,苔黑芒刺。
a. 温疫证候 (00真题)
初起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不憎寒。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头痛身疼,昼夜发热,日晡益甚,苔白如积粉。
b. 疫疹证候:因感染燥热疫毒而引起发疹性病候。 (00真题)
①初起发热遍体炎炎,头痛如劈,斑疹透露:疫毒从皮毛或口鼻而入,侵袭肺胃,肺朝百脉,胃为十二经之海,肺胃能敷布十二经,荣养百骸,毫发之间,靡所不贯,毒既入于肺胃,势必敷布于十二经,戕害百骸;
②脉数:毒热郁蒸,浮大而数——其毒发扬,沉细而数——其毒已深,不浮不沉而数——热毒陷于半表半里“膜原”之间;
③闷疫:初起六脉细数沉伏,面色青,昏聩如迷,四肢逆冷,头汗如雨,其痛如劈,腹内绞肠欲吐不吐,欲泄不泄,摇头鼓颔;
④初起六脉细数沉伏:热毒深伏于内,不能发露于外。
c. 瘟黄证候:因感受温毒挟有湿热而引起卒然发黄的病候。 (00真题) ①初起可见发热恶寒,随即卒然发黄,全身、齿垢、白眼珠黄色深(急黄):湿热与瘟毒蕴郁于皮肤、肌腠之间;
②四肢逆冷:疫毒内于五脏,阴阳格拒而不相顺接; ③神昏谵语:内扰心神;
变证 ④直视:上干脑系,蒙蔽清窍;
⑤遗尿旁流而囊缩:下犯于肝肾,下焦失固; ⑥舌卷而循衣摸床:少阴精气脱绝。
2、 七情证候
a. 喜:喜笑不休,心神不安,精神涣散,思想不集中,甚语无伦次,举之失常——肢体疲软,脉缓; b. 怒:烦躁多怒,胸胁胀闷,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眩晕,或腹胀、泄泻甚呕血,发狂,昏厥——舌红苔
黄,脉弦有力;
c. 忧:情志抑郁,闷闷不乐,表情淡漠,神疲乏力,食欲不佳——胸闷胁胀,善太息,腹胀,脉沉弦; d. 思:健忘,怔忡,睡眠不佳,形体消瘦——胸闷胁胀,善太息,腹胀,脉沉弦; e. 悲:精神萎靡,疲乏无力,面色惨淡,神气不足;
f. 恐:怵惕不安,常欲闭户独处,如恐人将捕之(恐伤肾则二便失禁,或滑精、阳痿等); g. 惊:情绪不宁,甚则神志错乱,语言举止失常。
3、 饮食劳伤 A. 饮食所伤
a. 胃:胃痛,恶闻食臭,饮食不佳,胸膈痞满,吞酸嗳腐,苔厚腻,脉滑有力; b. 肠:腹痛,泄泻。
B. 劳逸所伤
a. 劳:倦怠无力,嗜卧,懒言,饮食减退,脉缓大或浮或细; b. 逸:体胖行动不便,动则喘喝,心悸短气,肢软无力;
45
C. 房事所伤
a. 阴虚:咳嗽、咯血,骨蒸潮热,心悸盗汗; b. 阳虚:阳痿早泄,手足清冷,腰酸腿软,梦遗滑精。
4、 外伤(略)
二、 气血津液辨证
1、 气病辨证
A. 气虚类: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不固证。
【气虚证】元气不足,气的推动、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组织机能减退以气短乏力、神疲、脉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①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元气亏虚,脏腑组织机能减退; ②头晕目眩:气虚清阳不升,不能温养头目; ③自汗:气虚毛窍疏松,外卫不固; ④活动时诸症加剧:劳则气耗;
⑤舌淡苔白: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血不上营于舌; ⑥脉象按之无力:运血无力。
【气陷证】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下陷,以自觉气坠或脏腑下垂为表现的虚弱证候。 ①头晕目花,少气倦怠,舌淡苔白,脉弱:气虚;
②腹部坠胀:胃腑或肝肾下垂,胃下垂多见脐腹中部,肝下垂多见右侧胁下,肾下垂多见少腹两侧; ③脱肛:多见久泻久痢,中气下陷之象,但也有小儿正气未充,或大便干燥,排便时用力过度; ④久泻久痢:中气亏虚,脾运失健,清阳不升,气陷于下; ⑤子宫脱垂:产后过早过重劳累。
【气脱证】元气亏虚已极,急骤外泄,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等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口唇青紫,舌淡苔白润。)
①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汗出不止:肺气外脱; ②全身瘫软,口开目合,手撒:脾气外泄; ③二便失禁:肾气欲脱;
④面色苍白,脉微,神识矇眬:元气外越。 症状 舌 舌淡苔白 舌淡苔白 舌淡苔白润 脉 脉虚无力 脉弱 脉微 气虚 少气懒言,倦怠乏力,头晕目眩,自汗,动后加重 气陷 少气懒言,倦怠乏力,头晕目眩,内脏下垂为主 心、肺、脾、肾之气外脱 气脱
B. 气滞类: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
【气滞证】人体某一脏腑,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胀痛,窜痛,攻痛。
46
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按之一般无形,胀痛常随嗳气、肠鸣,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脉多弦。
【气逆证】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 (93、96、03真题) ①肺气上逆:咳嗽喘息;
②胃气上逆:呃逆、嗳气、恶心、呕吐; ③肝气上逆:头痛、眩晕,昏厥、呕血。
2、 血病辨证(*妇女月经情况) (08真题)
【血虚证】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现为全身虚弱证候。 (00、02真题) ①面白无华或萎黄,眼睑、唇色淡白,爪甲苍白:血虚肌肤失养;
②头晕眼花:血虚脑髓失养,睛目失滋; 心悸:心失所养; 失眠:神失所养; ③手足发麻:经络失滋; 脉细无力:脉道失充;
④妇女经血量减少,经色变淡,经期迁延甚闭经:血液不足,经血乏源; ⑤舌淡苔白,目干涩,健忘,神疲,多梦。
【血瘀证】气虚、寒凝、血热、血寒、气滞、外伤等。 (00真题) a. 疼痛特点: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拒按,常在夜间加重。 b. 肿块性质:体表——色紫青;腹内——坚硬,按之不移(癥积)。 c. 出血特征:反复不止,色泽紫暗,且夹血块,或大便黑如柏油。 d. 瘀血色脉症
①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利,肌肤失养; ②瘀阻皮下:皮下紫斑;
③瘀阻肤表络脉:皮肤表面丝状如缕; ④瘀阻肝脉:腹部青筋外露; ⑤瘀阻下肢:小腿筋青胀痛;
⑥女子经闭:瘀血内阻,新血不生;
⑦舌体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象细涩:瘀血之征。
【血热证】 a. 热邪升腾,耗伤津液:身热夜甚或潮热,口渴,面赤; b. 血热内扰心神:心烦,失眠,躁扰不宁甚或狂乱,神昏谵语; c. 血热迫血妄行:咳血(肺络),吐血(胃络),尿血(膀胱络); d. 衄血(鼻、齿、舌、肌):脏腑之火热炽盛,络脉损伤; e. 热邪内犯营血,灼肉腐血:疮痈; f. 舌红绛,脉弦数。
【血寒证】 a. 手足局部冷痛,肤色紫暗:寒为阴邪,其性凝敛,寒邪侵袭血脉,脉道收引,血行不畅,致手足络脉瘀滞,气血不得畅达; b. 喜暖怕冷,得温减痛: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 c. 妇女经产期少腹冷痛:贪凉饮冷,致寒客血脉,宫寒血瘀; d. 妇女月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瘀滞胞宫,经血受阻; e. 形寒肢冷:阳气被遏,不能外达肌肤;
f. 舌质淡暗苔白:寒凝经脉,气血运行受阻,不能上营于舌;
47
g. 脉沉迟涩:沉脉主里,迟脉主寒,涩脉主瘀,血瘀证脉象。
3、 津液病辨证
(1) 津液不足(津亏,津伤),属内燥证,以肌肤口唇舌咽干燥及尿少便干为审证依据。
(97、04真题)
①口燥咽干,唇燥而裂:津液亏耗,上不能滋润口咽; ②皮肤干燥枯槁,无光泽:外不能濡养肌肤; ③溲少便干:下不能化生小便,濡润大肠。
(2) 水液停聚:肺、脾、肾 a. 水肿:体内水液停聚,泛滥肌肤引起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首先应区分阳水与阴水。 (98真题)
【阳水】水肿性质属实。
①头面浮肿,一般从眼睑开始,继而遍及全身:肺为上焦,宣发受阻,水液停滞;肃降失常,决渎不利,水津不能输布;
②小便短少:三焦不利,膀胱气化失司;
③来势迅速,皮肤薄而光亮:上焦失宣,中焦失布,下焦失司,三焦俱病,水无去路,泛滥肌肤; ④恶风、恶寒、发热、肢节痠重,咽痛:卫表症状,风邪;
⑤苔薄白,脉浮紧:风水偏寒;舌红,脉浮数:风水偏热——风水相搏,其证属实。
***另:水湿浸淫,脾土受困,运化失司,水泛肌肤而致水肿亦属阳水。 ①肢体沉重困倦:脾主四肢肌肉,水湿困脾,湿渍肢体; ②小便短少:脾气受困,膀胱气化失司;
③脘闷纳呆:脾病及胃,湿蕴中焦,不能腐熟水谷; ④泛恶呕吐:胃气上逆; ⑤苔白腻,脉沉:湿邪内盛。
【阴水】水肿性质属虚。 脾虚:
①小便短少:脾虚不能温运水湿,导致膀胱气化失司; ②脘闷腹胀,纳呆便溏:脾病及胃,中焦健运失常; ③面色?白,神疲肢困:脾主四肢,脾虚水湿内渍; ④舌淡:阴水正气虚衰,气血不能上荣舌脉; ⑤苔白滑:水湿内盛; ⑥脉沉:病在里。
肾阳虚:
①水肿日益加剧,小便不利: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失司; ②腰膝痠冷:肾阳虚不能温养腰膝; ③四肢厥冷,畏寒神疲:不能温煦肢体; ④面色?白:阳虚水停; ⑤灰滞:肾虚水泛;
⑥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肾阳虚,水寒之气内盛,气血失温运之力。 b. 痰饮 (99真题)
48
【痰证】
①痰阻于肺:咳嗽,气喘,咯痰,胸闷不舒;
②痰阻于胃:脘痞纳呆,恶心呕吐,痰涎随之升越,头昏目眩; ③痰迷于心:神昏,癫狂,痰迷心窍,喉中大多也有痰声; ④痰停经络: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⑤痰结于颈部:瘰疬,气瘿; 痰结皮下、肌肉,局部气血⑥痰结于肢体:痰核;
不畅,凝聚成块 ⑦痰结于乳房:乳癖;
⑧痰结于咽喉:梅核气;
⑨舌苔白腻——痰湿,或黄腻——痰火,脉滑。
【饮证】 (08真题) ①痰饮——胃肠:脘痞腹胀,水声漉漉,泛吐清水,食欲减退; ②支饮——心包:胸闷心悸,气短不得卧;
③溢饮——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四肢疼痛; ④悬饮——胸胁:胸胁胀闷作痛,息促,肋间饱满,咳喘引痛; ⑤停肺:咳喘,胸闷,痰液清稀色白量多,喉中痰鸣; ⑥舌苔白滑——阴邪,脉弦——主饮。
三、 脏腑辨证
1、 心与小肠病辨证
A. 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
证候 相同点 不同点 ①面色淡白或?白——心气不足,血液运心气虚 行无力不能上荣; ②舌淡苔白,脉虚。 ①心悸、怔忡——心中空虚,惕①畏寒肢冷——气虚及阳,阳虚失于温煦; 心阳虚 惕而动; ②心痛——阳虚寒凝,气机郁滞; ②胸闷气短——心位胸中,心气③舌淡胖苔白滑——阳虚寒盛之证; 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 ④脉微细——阳虚阴盛。 ③活动后加剧; ①突然冷汗淋漓——阳衰不卫外; ④自汗——气虚,卫外不固。 ②四肢厥冷——不温煦肢体; 心阳暴脱 ③呼吸微弱——心阳衰,宗气泄,不能助肺以行呼吸; ④面色苍白,口唇青紫; ⑤神志模糊,昏迷——心神失养涣散。 证候 相同点 不同点 ①心悸、怔忡——心失所养,①眩晕、健忘——血虚不能濡养脑髓; 心血虚 心动不安; ②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色淡,舌色淡白②失眠多梦——心失阴虚濡——不能上荣;
(重中之重)B. 心血虚与心阴虚
49
养,致心神不宁。 ③脉细弱——不能充盈脉道。 ①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阴虚阳亢,虚热内生; 心阴虚 ②盗汗——寐则阳气入阴,营液受蒸外流; ③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C. 心脉痹阻(年高体弱,或病久正虚以致瘀阻、痰凝、汗止、气郁而发) 证候 常见症状 病因 症状特点 瘀血内阻 痛如针刺,舌紫暗见紫斑紫点,脉细涩结代。 心心悸怔忡,心胸瘀浊停聚 闷痛特甚,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 脉憋闷疼痛,痛引(痰阻心脉) 脉沉滑。 痹肩背内臂,时发阴寒凝滞 突发剧痛,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 阻时止。 脉沉迟或沉紧。 气机阻滞 胀痛,发作常与精神因素有关,舌淡红,苔薄(心脉气滞) 白,脉弦。
D. 心火亢盛(心、舌、脉)
①心胸烦热——心位胸中,心火内炽;
②夜不成眠——心主神明,火热内扰(甚则狂躁谵语); ③面赤、口渴、溲黄、便干、脉数有力——里热证; ④舌尖红绛——心开窍于舌;
⑤舌生疮,腐烂疼痛——心火灼伤脉络;
⑥吐、衄血——心主血脉,心火炽盛,血热妄行;
⑦肌肤疮疡,红肿热痛——火毒壅滞脉络,局部气血不畅。
E. 痰蒙心神(神志抑郁、错乱、痴呆、昏迷为主)
a. 癫证
①多疑善虑,精神抑郁,表情淡漠——肝气郁结,疏泄失职;
②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痰迷心窍,心神受蔽,不能自主。
b.痫症
①突然下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鸣——肝风夹痰; ②两目上视,手足抽搐——肝主筋,肝风动,目系急,筋膜紧; ③口中声如猪羊叫——肝气上逆,喉中痰涌,痰为气激。
c. 外感湿邪
①面色晦滞——湿浊郁遏中焦,清阳不升,浊气上泛;
②胸闷作恶——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③喉中痰鸣——湿邪留恋不化,酝酿成痰,痰随气升;
④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甚则不省人事——上迷心窍,神识受蒙; ⑤舌苔白腻,脉滑——痰浊内盛。
F. 痰火扰心证 证候 病因 症状特点 ①高热——里热蒸腾,充斥肌肤,痰盛; 痰 ②气粗——热盛,机能活动亢进; 火③面红目赤——火热上炎; 扰外感热病 ④痰黄稠,喉间痰鸣——邪热灼津为痰; 心⑤躁扰发狂,谵语(神志不清)——痰与火结,痰火扰心; 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痰火内盛。
50
正在阅读:
中医诊断学(总结) 2 - 图文02-29
呵护生命——护蛋行动12-10
小学健康成长教案《我爱国旗党旗》11-14
妇产科练习题10-24
圣诞树日记三篇10-29
《考工记》工艺美学思想与包豪斯精神12-03
活载作用下弯矩二次分配07-18
电子实训报告模板 - 图文04-10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诊断学
- 中医
- 总结
- 图文
- 0704010525 - 赵云(乔佩利)
- 高中生自我意识
- 财政学试题7
- 2014年党员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 沈阳大学2013年高职“专升本”《旅游管理》专业综合课程、技能考
- 演讲稿《让青春在教育岗位中闪光》
- Adams常用函数介绍
- 09生科生物化学期中试卷答案
- 1用银量法测定下列试样中的Cl-时
- 某大学党校工作总结
- 案例分析--范文模板
- 消费者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
- 自考专升本考研成功率大吗
- 国培教学设计
- 四川省遂宁市2018届高三三诊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 狂犬病和弓形虫病教案
- 济南市弘德育人教师远程试题1
- 2018版现行建筑材料检验、见证取样规范大汇总 - 图文
- (试卷)08级高数II(A)(B卷)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主题阅读第八单元教案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