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加工工艺学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3-10-16 03: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粮油加工工艺学复习题: 稻谷的分类

按生长方式来分:水稻和旱稻;按粒形粒质来分:籼稻、粳稻和糯稻;按生长期和生长季节来分:早、中、晚稻。

现在常用于籼稻的分类如早籼稻、晚籼稻。对于谷物的分类:早籼稻、晚籼稻、粳稻、籼糯稻、粳糯稻5个类型。 大米加工精度(碾米工艺效果的评定)

大米加工精度(色泽、留皮、留胚、留角);碾减率;含碎率或完整率、增碎率;糙出白率、糙出整米率;含糠率。

大米的食用品质是指大米在米饭制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性能,以及食用时人体感觉器官对它的反映,如色泽、滋味、硬度等。大米的食用品质主要包括大米的蒸煮品质和食味两方面。

影响大米食用品质的因素:大米的类型和品种、大米加工工艺、大米的新陈度、糊化温度与粘度特性、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蛋白质含量。

稻谷/大米的陈化:稻谷/大米在贮藏期间,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虽然没发热、霉变,但其品质已经逐渐劣变,其利用品质或食用品质下降的现象。

营养强化米:在普通大米中添加某些缺少的营养素或特需的营养素而制成的成品米。目前用于大米营养强化的强化剂主要有维生素、氨基酸和矿物质等。 胚芽米:胚芽保留率达80%以上的符合大米等级标准的精米。由于它含有较多的胚芽,所以胚芽米中VB1、VB2、VE等含量较高。营养价值高。

蒸谷米:是通过湿热处理法,把清理干净后的谷粒先浸泡再蒸,待干燥后再碾米,以使得留存在米糠层内的营养物质转移到大米粒内部。

糙米:是指脱壳后仍保留着一些外层组织,如皮层、糊粉层和胚芽的米,由于口感较粗,质地紧密,煮起来比较费时,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吃了。

a化米饭:实际上是一种糊化的米饭,其基本生产过程是:将大米经过预处理、糊化后进行干燥处理,在干燥过程中,在保证基本外观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复水性,食用时加沸水复水后即可食用。该产品具有工艺简单、耐贮藏、运输方便、方便性强等优点,但其外观和风味与原有米饭仍有差距,而且耗能较高。

a米饭的生产工艺流程:精白米→清理→淘洗→浸泡→搅拌→蒸煮→冷却→离散→干燥→冷却→检验→袋装→封口→成品

这种工艺生产方便米饭,关键技术是蒸煮糊化、干燥工艺;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使产品的外观和风味接近传统米饭的风味;二是尽量提高其复水性。原料选择→清理→淘洗

浸泡:浸泡实际在中性或偏酸性水中进行,浸泡的目的就是使稻谷充分吸收水分,为淀粉糊化创造条件。浸泡的方法主要有常温浸泡和高温浸泡以及常压浸泡和减压浸泡法等几种类型。a化米饭浸泡后含水量在35%,浸泡温度50~60℃,浸泡时间为0.5~1h。

搅拌:a化米的抗粘结剂的添加。→蒸煮糊化→冷却

离散:可以使用冷水冷却并洗涤1~2min的方法;也可采用机械设备对米饭进行离散;也可以先将蒸煮好的米饭及时地短时间冷冻处理,以达到离散米饭的目的。也可加抗粘结剂辅助处理。

干燥:一般采用热风干燥,干燥温度为60~100℃使a化米饭的水分降至10%以下。

质量控制措施:可通过提高速煮米的a度和控制回生,来改善米饭的质量。包括:大米的选择、浸泡和高温处理、加水量、添加剂、大米糊化工艺、干燥。 软罐头米饭的生产工艺过程:精白米→清理→淘洗→浸泡→预糊化→配料搅拌→装袋密封→装盘→蒸煮杀菌→蒸煮袋表面脱水→成品 软罐头米饭的操作要点:

原料选择:生产这种产品的主要原料有大米、糯米、调味料及各种副食品、油脂等,所有这些原料必须是新鲜的而且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品种,过热或发过霉的米、有异味的或变质的副食品、油脂、调味品一律不得使用,否则,直接影响产品风味,而且影响人民的健康身体。

清理:采用风选、筛选、磁选等法去除原料中的碎末、石子等杂物。

淘洗:就是为了除去原料表面的杂物和糠层以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以保证制品的卫生。洗涤水以澄清不混浊为准,以减少大米中营养物质的损失。淘洗也有利于大米的浸泡工序的进行。

浸泡:原料米在蒸煮前必须进行浸泡,以使米粒充分吸水湿润。浸泡后的含水量趋于饱和(40%左右),浸泡时间一般为2h。当然原料的浸泡时间还与温度有关。如果用温水浸泡,可适当的缩短时间,但绝不可以热水浸泡,否则会出现米粒黏糊现象。

预糊化:预煮,即是将原料米预先煮成半生熟米,是为后道工序做准备。如果不进行这道工序而直接进行高压杀菌蒸煮,得到的产品会出现软硬不均、夹生粘连、搅拌不均等的现象。只有经过预煮,才能克服这些缺点,使蒸煮袋内部上下液分布均匀。预煮时间掌握在25min左右,米粒呈松软、晶莹状即可。

搅拌配料:在配料前,应对不同的辅料进行必要的处理。将预糊化以后的大米与烹好的配菜混合均匀。

装袋密封:按一定质量,将搅拌均匀后的大米和配菜混合物逐步袋装密封(一般每袋200~250g)。

装盘:将袋装的半成品人工装入长方形的蒸煮盘内均匀排列。

蒸煮杀菌:把装盘的半成品送入压力杀菌锅中进行蒸煮杀菌,通过这道工序要求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使大米中的淀粉进一步糊化,将大米进一步做熟;二是达到杀菌的目的。

蒸煮袋表面脱水:经高温蒸煮杀菌后的软包装袋表面附着水分,如不去除就难以装箱。杀菌后的米饭袋通过海绵轧辊,表面的水滴即可去除,一般即可装箱。 米粉:指以大米为主要原料,经浸泡、蒸煮、压条等工序加工制成的条状、丝状的干的或湿的米制品。

榨粉的生产工艺流程:原料(大米)→淘洗→浸泡→磨浆→脱水→混合→蒸粉→压片、挤丝→复蒸煮→冷却(水洗、风吹)→疏松成型→湿榨粉→干燥→包装→干榨粉成品

切粉的生产工艺流程:原料(大米)→淘洗→浸泡→磨浆→上浆→蒸浆→冷却→湿米切粉→切条→干燥→成品

粉碎/磨浆:是用机械克服米粒内部的凝聚力,将其分裂成粉末的过程。粉碎的作用:①方便蒸料;②有利于挤压成形;③有利于淀粉的重新优化组合;④有利于淀粉糊化:用粉碎或研磨的方法破坏其结构,水分就容易渗透到米粒中间,有利于淀粉糊化。

粉碎要达到的技术要求:①粉末的细度:经磨浆后的米浆应全部通过40~50目绢筛;经粉碎后的粉末应80%通过60目绢筛。②粉末的含水量:磨浆后米浆的含水量应在40%~50%;粉碎后粉末的含水量应在24%~28%。

蒸料:把已粉碎为粉末或已磨浆的大米淀粉,在一定温度下糊化的过程。直接把粉状物与水混合并挤压,很难把它加工成坚韧细嫩的米粉条。因为不经高温糊化,不可能形成富有粘性的胶体,没有胶合的可能性。要生产合格的米粉条,必须通过蒸料把大米中的结晶态淀粉分子与非结晶态淀粉分子之间的氢键拉开,使它们各自成为胶体。当水分充足,温度达58~61℃时,淀粉开始吸水膨胀,结晶体慢慢地“溶解”,持续一定时间后,淀粉粒子全部解体成为胶体。淀粉成为胶体后,黏性强,能挤成条。

一次发酵法:也称做直接发酵法,基本方法是将所有的面包原料,一次混合调制

成面团,再进入发酵制作程序的方法。

二次发酵法:就是采用二次搅拌、二次发酵的方法。又称中种发酵法。二次发酵法是将配方中面粉量分成二段。第一次搅拌的面粉投入量为70%~85%之间,然后放入相应的水,以及所有酵母、改良剂等,用中、慢的速度搅4分钟,使其成为粗糙且均匀的面团,此时的面团叫中种面团。然后将面团放入发酵室进行第一次发酵,待面团发酵至4~5倍的体积时,再与配方中剩余的面粉、盐及各种辅料一起进行第二次搅拌至面筋充分扩展,此时的面团叫主面团,然后再经短时间的延续发酵,即可进行分割整形。

面团流变学特性测定的主要内容有:粉质仪、拉什仪、吹泡仪测定等。由粉质仪测定称为粉质图。面团最大稠度处于(500±20)BU时所需的加水量,以占14%湿基面粉质量分数表示,精确到0.1%,定义为吸水率。从零点(开始加水)直至面团稠度达到最大时所需搅拌时间,定义为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粉质曲线中心线首次达到500BU与离开500BU所经历的时间,定义为稳定性。

小麦面团形成的机理:小麦粉加水调制的面团,是以面筋为中心的网状结构,淀粉、脂质等被包围在面筋网络中,形成稳定的薄层状结构,使面团具有持气性,能够保住发酵过程中产生的CO2,在面团内形成微细气泡。面团的形成需要由面团的搅拌和静置两个阶段来完成。在面团搅拌过程中,随着水的掺入,通过—SH与—S—S—的交换反应和机械搅拌作用,麦谷蛋白肽链伸展呈线状,形成一个无序的网状结构,线性麦谷蛋白分子相互缠结,麦胶蛋白充填于其中。在面团静置阶段,面团内部结构向低能量状态转化,通过—SH—与—S—S—的交换反应,使面团内部结构得到松弛,相互缠绕的麦谷蛋白分子开始定向有序排列。麦谷蛋白和麦胶蛋白之间、麦谷蛋白分子间通过大量的氢键和疏水作用结合。有序排列的线性麦谷蛋白是面团的骨架,麦胶蛋白通过次级键与麦谷蛋白作用充填于其中,两者构成了连续的面筋网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1d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