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论文:中考数学“新定义”试题浅析

更新时间:2023-11-16 23: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考数学“新定义”试题浅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中考试题中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创新型试题不断地涌现。而“新定义”试题是创新型试题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2009年中考数学试题中的一个热点。“新定义”试题具有新颖公平的问题背景,且与已学数学知识密切关联的知识基础,能有效考查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和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中考试题中有较好地效度。现举例说明如下: 考点一:利用“新定义”构建数、式模型 例1、(2009年绍兴市)李老师从油条的制作受到启发,设计了一个数学问题:如图,在数

轴上截取从原点到1的对应点的线段AB,对折后(点A与B重合)再均匀地拉成1

个单位长度的线段,这一过程称为一次操作(如在第一次操作后,原线段AB上的

1,4311均变成,变成1,等).那么在线段AB上(除A,B)的点中,在第二次操作422后,恰好被拉到与1重合的点所对应的数之和是____________.

A

B

0 1 21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例3图)

1311,均变成,变成1, ∴在第二次操作后,44221313原线段AB上的,均变成1,∴点所对应的数之和是??1。

4444解:∵在第一次操作后,原线段AB上的

【剖析】本题是一道PISA型试题,以学生已学的数轴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某种操作进行了新的定义。解答本题,关键是要读懂新定义中“一次操作”的真正含义:先对折再拉长到与原线段长度相等的线段即为1个单位长度。第一次操作后,在拉长后

1处为对折点,均匀21131变成1,原线段AB上的,均变成,这在题目中已有提示。第二次操作后,2442113在线段处有两个数和为对折点,均匀拉长后这两个数都江堰市变为1,根据题意,

24413在第二次操作后,恰好被拉到与1重合的点对应的数为和,这样马上可以得出结论。

4413解:??1。本题是对学生的抽象概括、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

44

例2、(2009年台州市)若将代数式中的任意两个字母交换,代数式不变,则称这个代数式

为完全对称式,如a?b?c就是完全对称式.下列三个代数式:①(a?b);②; ab?bc?ca③ab?bc?ca.其中是完全对称式的是( A )

A.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①②③

解:由新定义“完全对称式”知,①?a?b???b?a?,所以是完全对称式;②若将a、b字母交换,则ab?bc?ca变为ba?ac?bc,∵ab?bc?ca=ba?ac?bc,∴是完全对

22c称式;③若将a、b字母交换,则ab?b?22c变a为b2a?a?c2222222c,b∵

2a2b?b?c22c?ab2a?a?c2c,∴不是完全对称式。b

所以答案应选择为(A)

【剖析】本题是以已学的整式的乘除、乘法公式为知识为基础,对代数式的变换进行了新的定义。解答本题,关键是要读懂新定义中数学的本质含义,在理解“新定义”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的代入、计算、判断,就能把问题解决。

考点二:利用“新定义”构建方程、函数模型

例3、(2009年孝感)对于任意两个实数对(a,b)和(c,d),规定:当且仅当a=c且b=d时, (a,b)=(c,d).定义运算“?”:(a,b)?(c,d)=(ac-bd,ad+bc).若(1,2)?(p,q)=(5,0),则p= ,q= .

解:由新定义“?”运算规定得:∵(a,b)?(c,d)=(ac-bd,ad+bc),∴ (1,2)?(p,q)=?p?2q,q?2p?,∴?p?2q,q?2p???5,0?

∴??p?2q?5?p?1 , 解得:?, 所以答案为:1,–2;

?q?2p?0?q??2【剖析】本题是以学生已学的实数运算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为知识基础,给出了一个新定义的运算法则,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新运算的基础上,来解决与新运算有关的问题。这类试题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由一般到特殊地读懂新运算的本质,关键是要准确理解新符号的数学意义。

例4、(2009年杭州市)某校数学课外小组,在坐标纸上为学校的一块空地设计植树方案如

下:第k棵树种植在点Pk(xk,yk)处,其中x1?1,y1?1,当k≥2时,

k?1k?2?x?x?1?5([]?[])kk?1??55,[a]表示非负实数a的整数部分,例如[2.6]=2,??y?y?[k?1]?[k?2]kk?1?55?[0.2]=0。按此方案,第2009棵树种植点的坐标为

A.(5,2009) B.(6,2010) C.(3,401) D(4,402) 解:从特殊点的坐标出发,来探求它的变化周期性,从而来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x2?1?1?5????????2?5?0?2,y2?1???????1?0?1,∴p1?1,1?

5555∵x3?2?1?????????3?5?0?3,y3?1???????1?0?1,∴P2?2,1? 5555同理可得:PP4?4,1?,PP6?1,2?,PPPP3?3,1?,5?5,1?,7?2,2?,8?3,2?,9?4,2?,10?5,2?,

??1??0?????????1??0???????2??1?????????2??1?????P,3?,…,得出五个数的循环。所以2009?5?401……4, 11?1所以x2009?x4?4,y2009?401?1?402,因此得结论P2009?4,402?。

【剖析】本题是一道探索性试题,以学生已学的点的坐标和已有的探究经验为基础,对[a]的数学符号进行了新的定义, 即:[a]表示非负实数a的整数部分。解答本题,关键是要读懂新定义中“[a]”的真正含义,先通过对特殊和简单数的探索对折再拉长到与原线段长度相

1处为对折点,均 2例5、(2009年义乌市)已知点A、B分别是x轴、y轴上的动点,点C、D是某个函数图像

等的线段即为1个单位长度。第一次操作后,在

上的点,当四边形ABCD(A、B、C、D各点依次排列)为正方形时,称这个正方形为此函数图像的伴侣正方形。例如:如图,正方形ABCD是一次函数y?x?1图像的其中一个伴侣正方形。

(1)若某函数是一次函数y?x?1,求它的图像的所有伴侣正方形的边长; (2)若某函数是反比例函数y?k(k?0),他的图像的伴侣正方形为ABCD,点D(2,m)x2(m <2)在反比例函数图像上,求m的值及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3)若某函数是二次函数y?ax?c(a?0),它的图像的伴侣正方形为ABCD,C、D中的一个点坐标为(3,4).写出伴侣正方形在抛物线上的另一个顶点坐标 , 写出符合题意的其中一条抛物线解析式 ,并判断你写出的抛物线的伴侣正方形的个

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本小题只需直接写出答案)

简解:(1)如图(1),正方形边长为12; 32; x1223(3)??1,3?,?7,?3?,??4,7?,?4,1?对应的函数为y?x?,

88722233213255,y?x?,y?x?。 y?x?40407777(2)如图(2),∵△ADE≌△BAD≌△CBF,∴解得反比例函数为y?【剖析】本题以正方形和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为知识基础

和问题背景,给出了“函数图像的伴侣正方形”的新定义,解答本题,关键是读懂“新定义”,看懂函数图象。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点坐标、函数图象等相关知识和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6、(2009年益阳市)阅读材料:

如图1,过△ABC的三个顶点分别作出与水平线垂直的三条直线,外侧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叫△ABC的“水平宽”(a),中间的这条直线在△ABC内部线段的长度叫△ABC的“铅垂高(h)”.我们可得出一种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新方法:S?ABC?平宽与铅垂高乘积的一半.

1ah,即三角形面积等于水2y C B

铅垂高

C D 1 O

水平宽 a

1

A

x

h B

解答下列问题:

如图2,抛物线顶点坐标为点C(1,4),交x轴于点A(3,0),交y轴于点B. (1)求抛物线和直线AB的解析式;

(2)点P是抛物线(在第一象限内)上的一个动点,连结PA,PB,当P点运动到顶点C时,求△CAB的铅垂高CD及S?CAB; (3)是否存在一点P,使S△PAB=明理由.

简解:解:(1) y1??(x?1)?4??x?2x?3

229S△CAB,若存在,求出P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8y2??x?3

(2)CD=4-2=2

S?CAB?1?3?2?3(平方单位) 222(3)假设存在符合条件的点P,设P点的横坐标为x,

△PAB的铅垂高为h,则铅垂高h?y1?y2?(?x?2x?3)?(?x?3)??x?3x

1992S△CAB,得:?3?(?x?3x)??3 82832化简得:4x?12x?9?0,解得,x?

233152将x?代入y1??x?2x?3中,解得P点坐标为(,)

224由S△PAB=

【剖析】本题以阅读材料的形式提出了新定义:△ABC的“水平宽”、“铅垂高(h)”,从而得出一种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新方法:S?ABC?1ah,即三角形面积等于水平宽与铅垂高乘积2的一半.运用新定义中的新方法,可解答一类在以抛物线为背景下的斜三角形的最大面积问题,解答本题,关键是读懂“新定义”和理解运用新公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0f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