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14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综合汇总
更新时间:2024-04-05 07: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
第一讲 先 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 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 论 语 》。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 无 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 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先“质”后“文”,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他以美人的”巧笑倩兮”和绘画的“绘事后素”来说明了文学思想内容为本的道理),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 内 容 与 形 式 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即“文质彬彬,文质并重,内容和刑事完美统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在文论上的主要贡献是他提出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和“知言养气”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 气 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代指作者),可乎?是以 论其世 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 、反对人为 ,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庄子对后世浪漫主义作家及其创作有明显的影响。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 虚静 ”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 得意而忘言 ”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言与意的关系问题上,庄子属于“言不尽意”派。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 意在言外 ”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孔子的文学思想主要内容:
1) 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2) 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 重视“中和”之美,哲学上主张中庸,认为“过犹不及”;
4) 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一个是思想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具体来说,就是“善”
与“美”两个标准,孔子主张美善统一,尽善尽美。(孔子说《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矣。)
庄子(道家)的文章是先秦诸子中最具文学性的哲学著作。对后世文艺理论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庄子主张以自然朴素为美;“虚静”“物化”
2) 论述了“言”与“意”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得意忘言”说;在言与意的关系问题上,
庄子属于“言不尽意”派。
3) 《天下》概括了庄子超现实主义的特色,提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 孟子:
4) 知人论世 5) 以意逆志 6) 知言养气
墨子的文学思想:“非乐”“三表”
非乐:否定和反对音乐,觉得音乐是统计阶级的奢侈享乐,对人民生产生活是不利的。 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有所根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诗歌启发鼓舞读者的感染作用;观:通过诗歌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群:通过诗歌互相交流感情,进而达到互相感化,增进团结的教育作用;怨:抒发怨情,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内容)胜文(形式)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
导作用。
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提出了
\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5.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6. (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7. (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得意忘言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
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 \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8. (庄子的)和“得意忘言”说
\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
定了理论基础。
三、单项选择题
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以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2.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
A.“和而不流” B.“引譬连类”
C.“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D.“考见得失”
3.《论语?八佾》记孔子说:《韶》乐是( 尽美矣,又尽善也 )。
B.“尽美矣.又尽善也”
D.“尽美矣,未尽善也”——《武》
4.“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 5.教材指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读者之意 )。 A.读者之意 B.作品之意 C.作者之意 D.古人之意
6.孟子在《万章下》中说: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 作者 )。 7.教材认为:孟子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的“养气”,当是指作家应该( 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
道德品质 )。
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 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 .. A.“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B.“虚静”和“物化” D.祟尚自然,反对人为
9.教材指出:《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 )
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庄子思想的影响 )。
四、翻译题(略) 五、问答题
1. 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①强调\诗教\,其基本观点,是肯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后世的\文以载道\等强调教育作用的文道观基本上是受孔子\诗教\观的影响;②思无邪成为文学批评的标准;③文学的社会作用,即“诗可以兴、观、群、怨”说,尤其是“诗可以怨”,后世许多诗人、作家正是接受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写出了许多讽刺社会、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形成了我国文学“诗可以怨”的优良传统;④ “辞达”说、“文质”说;⑤“尽善尽美”说,这一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3.试分析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主要应该指《论语?八佾》中的一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提出的“尽善尽美”。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4.试谈谈孟子“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的具体内涵。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
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孟子》选录\)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孟子》选录\)
5.作为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与先秦“赋诗言志”对于《诗》的阅读、理解有何不同? 首先,孟子“以意逆志”认为: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而\知人论世\则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然而,先秦“赋诗言志”对于《诗》的阅读、理解与政治、外交
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关系。孔子认为赋《诗》对于处理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有重要作用。人们为了达到政治、外交的目的,可以断章取义,随意改动《诗》原本的意义。这就与孟子的“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大大不同了。
6.浅述《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庄子崇尚朴素美)(天地人事万物都是自然生成的,
应该按照客观规律运行,不要去违背。
提示:(1).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原则的建立。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天道自然观是老庄的主要思想。所谓“道法自然”,也就是“道”取法其自成的意思。在老庄看来,天、地、人、万事万物,都是自生自成、自然而然的,人类应该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而运行、变化和发展,而不应违背事物的天然本性和自身内在的必然性。事物自身内在的必然性与客观规律本身就是合一的,是“道”的体现。老庄的天道自然观对于后人祟尚本色天然之美、反对雕琢文饰的文艺自然观的确立起了重要的作用。李白主张“清水出英蓉,天然去服饰”(《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苏东坡推崇“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书黄于思诗集后》),正体现了上述审美理想。 (2).对外在的形、象、言的否定,对内在的情、道、意的重视, “意在言外”的创作规范。庄子的\得意忘言\说,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
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7.浅述《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重要贡献。 《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创作论,其实就是指的“虚静”说、“物化”说。
虚静,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静观的精神。老子首先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庄子则又极大地加以发挥。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根据《庄子》书的论述,也就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我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创作者不再感到主体自我存在,便进入了所谓\物化\境界,也叫做\以天合天\,主体的\自然\和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物化”的思想,本来也是庄子提出的哲学认识论,即主张作为主体的人在体认客观事物之“道”的过程中,在心灵“虚静”的状态下,最后要达到、也能够达到一种物我同构、与道合一的最高境界,即彻底泯灭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界限。 8.试谈谈《庄子》言意关系论对于诗歌意境论的启迪。 《庄子》认为文字语言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完全传达出来,这就是所谓\言不尽意\。既然\言不尽意\,那么,相比于意来,言就不是最重要的了,作为文学作品,就要
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传统,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讲 两 汉 一、填空题
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 怨 ”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 发愤著书 ”说,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毛诗序》提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 风 ,二曰赋,三曰 比 ,四曰 兴 ,五曰 雅 ,六曰颂。”——主张:创作诗歌要“发乎情、止乎礼义”,揭露和批判黑暗现实,则要“主文而谲谏”,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5.《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6.《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文中说:“上以风化下,下
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8.王充的主要著作是《论衡》;他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 (《佚文》篇)。东汉时期思想解放先驱,王充——《论衡》—“疾虚妄”。“疾虚妄”“归实诚”“为世用”
二、名词解释题
1.(司马迁的)①发愤著书说,②给屈原及其作品高度的评价,明确指出“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对屈原作品的批判精神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精神。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2.(《毛诗大序》的)“讽谏”说
\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毛诗大序》提出了 \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 3.(《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
《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教材的注释说:\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赋,用作动词,指铺叙直说。\比,比喻。\兴,起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雅是正的意思。\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题解\只是笼统地说:它(按,指《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对风、雅的解释符合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观点。
4.(《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
\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5.(王充的)“疾虚妄”说
王充提倡真实,反对“虚妄”。他认为一切文章和著作必须是真实的,坚决反对荒诞不经的虚妄之作。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他坚决反对“奇怪之语”、“虚妄之文”,批判“好谈论者增益事实,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论衡?对作》)。王充认为有“真”才有美,而“真美”又是和“善”分不开的。只有高度真实的文章和著作才是有益于世的。而虚妄之作是必然毫无实用价值的。王充强调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做到表里如一,内外相符,这就为文章的内容形式提出了标准,为文章做到文质彬彬指明了方向。
三、单项选择题
1.教材认为:司马迁通过分析屈原及其《离骚》的特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恶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 发愤著书说 )。
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 C )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发愤著书”的精神
C.“实录”精神 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毛诗序》所提倡的,面对黑暗现实应该具有的态度。另一种态度是“发乎情,止乎礼”。)
3.“《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 A )。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 《毛诗大序》 C.刘安《离骚传》 D.司马迁《报任安书》
4.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 B )。
A.“怨而怒” B.“主文而谲谏”
C“劝百而讽一”(出处: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传》) 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出处:《诗经》)
5.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 A )。 A.《毛诗大序》 B.《报任安书》 C.《论衡?艺增》 D.《史记?屈原列传》
6.王充《论衡?佚文》里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疾虚妄 )。 A.“讽谏”说 B.“疾虚妄” C.“文为世用”说 D.“知人论世”说 四、翻译题(略) 五、问答题
1、司马迁文学理论批评观对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哪些积极意义? 从两个方面来谈:
①“发愤著书”说,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启发了唐韩愈“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宋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等,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文学史上一大批文论家和作家
②实录精神,深刻地影响到文学创作及文学思想的发展,后来很多文学家如王充、白居易等皆以实录精神来衡量创作,所以也是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原则。
2.简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内涵和影响。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精神。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4.简述《毛诗大序》对诗歌抒情的认识与规范以及在后代文学史上所产生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毛诗大序》比较明确地指出了诗歌通过抒情来言志的特点,并且提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发乎情”是正确的,这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进一步深化。但是这种抒情必须受到“礼仪”的规范和约束,突出强调文艺必须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
这样必然影响到诗歌创作的健康发展,而使之成为经学附庸。《毛诗大序》明显地反映出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进一步加强了。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要求十分委婉地提出统治者允许的批评。
5.简述《毛诗大序》“讽谏”说的内涵及其所论述的文学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的意义。
\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但仔细体会词义,“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因此在讽刺的程度上较\讽刺\要稍微弱一点。《毛诗大序》提出了 \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之《毛诗大序》\题解\)
6.《毛诗大序》的“诗有六义”说的内涵及意义。
《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赋,用作动词,指铺叙直说。”“比,比喻。”“兴,起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雅是正的意思。”“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在“题解”中只是笼统地说:它(按,指《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对风、雅的解释符合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观点。后来的经学家关于“诗六义”有诸多的
烦琐的阐释和发挥。
7、王充(《论衡》“疾虚妄”精神对于其文学观念有什么影响? 王充的“真实”是广义的真实,是包括了文学作品的,他坚决反对“奇怪之语”、“虚妄之文”,十分强调文的真实可信,这对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充所谓“增”就是文学创作中的虚构和夸张,他对于满纸胡言的“妄增”严加批评,对于经艺之中的“增益之辞”加以肯定。总的说来王充对“增”的现象持否定态度,他肯定了先秦儒家著作经典和其它个别著作中,那些为了使说理更透彻,描摹更鲜明的带有夸张的修辞,而“传语”“儒书”中的虚构和夸张则是“虚妄之言”。这已经涉及了如何看待生活之真和艺术之真的辨证关系了。尽管王充是为了反对“虚妄之言”,但是他对虚构和夸张的否定,却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浪漫主义创作、神话、传说往往容易被看作是虚妄不实之辞而受到否定。
王充:①提出了如何评价作者高下的问题; ②强调了作者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③评价作家作品问题上,反对崇古非今的倾向。
8、试论王充的文学发展史观。(王充《超奇》主要是对作家的品评,可以
看做古代文理批评中“作家论”的滥觞)汉代经学“述”而不“作”,复
古模拟倾向严重,语言追求艰深古奥,晦涩难懂,严重脱离当时口语。王充对此十分不满,他大胆突破儒家传统,鲜明地提出了
反对复古、主张独创的进步文学思想。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后世超过前代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不一定比“今”好,“今”一定比“古”大大前进。他所强调的发展进步的历史观,对后朝的葛洪、萧统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反对复古必然要提倡独创,王充最赞赏的是有独立创造性的文人。他在《超奇》中把文人分为儒生、通人、文人和鸿儒,其中有独立见解,能创造性地写作文章的鸿儒是最了不起的,在王充看来,品评作者高下,不应以读书多少作标准,而应当以是否博通能用为标准。
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 一、填空题
1.曹丕(和刘勰都受到了王充的影响)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即所谓“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2.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3.《典论?论文》在论文体的不同特点时说:“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谅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4.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种。“四科”具体指:奏议、 书论 、铭诔、 诗赋 。“四科”实际上共八种文体。 5.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种。八种文体具体指:奏、
议、 书、论 、铭、诔、 诗、赋 。
6.《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 气 为主”的著名观点。
7.陆机《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 构思 为主的创作过程。 8.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为 10 类。实际上最关系到文学的是诗和赋两种文体。
9.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 缘情 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
10.教材认为:从陆机对诗、赋创作“缘情”和“体物”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和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11.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教材认为:“会意”是指具体 构思 ,“遣言”是指 辞藻 问题,“音声迭代”指语言的音乐美。这主要都是指诗赋等纯文学而言的。
13.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原道》篇中。教材指出: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 道 是其内容, 文 是其表现形式。 14.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文指的是指 宇宙万物 的表现形式。狭义的文当即是“人文”,指人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
15.教材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具有 儒 、 道 、 佛 三教
合流的含义。
16.教材指出:《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 想象 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17.教材认为:刘勰在《体性》篇中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 体裁风格与作家 才性之间的关系。
18.教材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 体裁形式 ;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 风格特点 。“性”,是指作家的 才能 和 个性 。不同的作家才能有高低优劣不同,个性特点也不一样。
20.教材认为:刘勰在《体性》篇中明确指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直接体现作家的才性,也就是: 才(才能) 、 气(气质) 、 学(学识) 、 习(习染)的特点的。刘勰将学、习放在先天的才、气之上,这比曹丕强调先天进步了。
21.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教材认为: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
爽朗的 思想感情 ;“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 语言表达 。 22.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见诸其所著的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教材认为是“ 直寻 ”。
23.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诗歌既是人的“ 性情 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 性灵 ”,使之受到陶冶感化。 26.钟嵘把“ 滋味 ”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
27.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 风骨 ”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干之以 风力 ”,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二者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28.钟嵘在《诗品序》中说: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 兴 ,二曰 比 ,三曰 赋 。”
29.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著是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
30.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二、名词解释题
1. (曹丕的)文体说(“四科”八体说)
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他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并且
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这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诗赋欲丽\,说明他已看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对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曹丕的《典论?论文》表明,魏晋时代文学已经逐步走向自觉的时代。 2. (曹丕的)“文气”说
《典论? 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3. (《文赋》的)文章“十体”说
陆机在《文赋》里把文章体裁分成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他在此提出文章的十体说,比起曹丕的四科八体又细致了一些,同时指出了这十体文章各有不
同的风格。特别是他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只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这与“赋体物而浏亮”一道就强调了这文学作品的两个重要特性:感情和形象。反映了他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已大大地深入了一步。
4。(《文赋》的)“诗缘情而绮靡”说
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又讲\赋体物而浏亮\,\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缘情”、“体物”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步。
5.(《文心雕龙》的)“神思” 说
《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的是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他指出想象活动的特点——“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并对它做了非常精彩形象的描绘和相当深刻的概括;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更进一步,他阐述“志气”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即分别是“统其关键”和“管其机枢”,这实际上是想象活动的始与终,或曰动因和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刘勰还充分意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维和语言的并非完全相偕的非对应关系,即所谓“方其搦管,气倍于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这不仅是作家的才能所决定的,更是由语言的本性所决定的。“意翻空”和“言征实”总是文学创作中一对永恒的矛盾。《文心雕龙》的许多篇章都对这一问题作了探讨,因此可以说,《神思》篇提出的“言”和“意”的关系是刘勰创作论的纲。(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刘勰《文心雕龙》选录”)
(另一种说法)《神思》是《文心雕龙》的创作论的总论。《神思》中的“神思”是什么意思呢?“神思”就是心思。心思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所以称之为“神”。“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就是说它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神思》讲到了构思的整个过程,从构思前的准备工作,讲到构思时的想象,由想象构成意象,由意象到语言,由语言到声律,再到作品写成后的修改等等。在文思酝酿中,首先必须是使创作者处于虚静的精神状态,然后展开想象活动。想象不受时空的限制,“固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样的想象就可以做到“神与物游”。怎样构思呢?《神思》篇的回答是“ 神与物游”。所谓“神与物游”,就是要对外界的事物作虚静的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与自己的知识、理论和经历结合起来,构成意象,形成文思;但意象必须在文思涌动中用巧言切状的语言,优美感人的文辞表达出来,写成文章。当然在运用语言时,还应改注意声律,写成
文章后还要进行必要的修改。最后才能真正创作成功的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6。(《文心雕龙》的)“才、气、学、习”说
刘勰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指的就是作家个性形成的四个方面:才、气、学、习。才,指作家才能;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学和习则指作家的学识和修养。这四个因素又可以分为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两类。才和气是先天的,各人因禀赋不同而各异;学和习则是后天的,是和作家的努力与他所生活的环境影响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作家的才气虽然有先天好坏的差别,但是又受到后天学和习状况的影响而有所发展并逐渐定型。刘勰对作家才性分析之重视后天作用的思想,是和他重视社会生活实践对作家作品影响分不开的。刘勰比曹丕之只强调先天作用大大前进了一步。
7。(《文心雕龙》的)“风骨”说
刘勰在《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风骨”的内涵,说法纷纭,现代著名学者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篇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但仔细体会刘勰所论,并联系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对于“风”的解释,“风”应该是抒发情志的作品所具有的能化感人的艺术感染力,而 “骨”则应该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文辞。
“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8。(钟嵘的)“性情”说
钟嵘在《诗品序》中强调指出诗歌是人的感情的表现,而人的感情的激动,乃是受现实生活的感触而产生的。钟嵘所理解的“物”的内容,不仅有自然事物,而且更重要的是许许多多动人心弦的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客观的现实生活内容,激发了诗人炽烈感情,于是才发而为诗歌。钟嵘在这里表现了对文学和现实关系的正确认识,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陆机《文赋》中主要是讲自然事物,没有涉及到社会生活内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文学和时代的关系时,就着重指出了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内容的特点,指出“文变染乎世情,而兴废系于时序”。钟嵘所说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其感情论主要是指社会生活所激发的人的感情,具有积极进步的社会内容。 9。(钟嵘的)“自然英旨”说(“直寻”说)
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自然英旨”说。“自然英旨”说主要包括下面的内涵:(1)强调感情真挚。诗歌既然主要是以抒情为主的,就应该感情真挚,不能有虚假的感
情表现。(2)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直以抒情为主,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直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直寻”与“自然英旨”在钟嵘的理论范畴里基本是一个意思。 10.(钟嵘的)“滋味”论
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钟嵘是中国古代文论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文艺理论批评家。要做到作品有深厚的“滋味”,钟嵘提出“诗有三义”说,认为要使诗有“滋味”,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的写作方法。怎样综合运用“三义”呢?“三义”中,他又将“兴”放在第一位,并使“三义”综合运用,这就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并且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滋味”的作品。
11。(钟嵘的)“风骨”(“风力”)论
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又要“润之以丹彩”。“风力”与“丹彩”兼备,才是最好的作品。他在《诗品序》里论及建安文学时,怀着无限崇敬的笔触写道:“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至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
矣!”钟嵘强调“建安风力”,从他对“建安风力”的论述及所举的例子看,他为“风骨”(“风力”)树立这样一个标准:它具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直寻自然、重神而不重形以及语言风格明朗简洁、精要强健的特征。 12.(钟嵘的)“诗有三义”说。
“诗有三义”是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来的:“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三义”具体所指是什么呢?文中接着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用现在的话说,钟嵘的“兴”,就是诗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写景叙事要寄托作者自己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但写物中也要用有寓意的语言。并且要综合运用这“三义”,即如他所说的,要“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之至也”,才是最有“滋味”的作品。 三、单项选择题
1.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 A )。
A.曹丕 B.钟嵘 C。刘勰 D. 陆机
2.提出“诗赋欲丽”观点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是( D )。
A.钟嵘《诗品》 B.刘勰《文心雕龙》 C,陆机《文赋》 D.曹丕《典论?论文》 3.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B )。
A。《文心雕龙?体性》 B.《典论?论文》 C。《诗品序》 D. 《文赋》
4,教材认为: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 A )。
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B.作家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加强自己的修养所培养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之美。
C。一个作家在文章中所特有的阳刚之气 D.一个作家的作品所特有的气象。
5。在文体论上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和十类的古代文论家分别是( C )。
A.曹丕和钟嵘 B. 陆机和刘勰 C.曹丕和陆机 D.钟嵘和刘勰 6。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 A )。
A.陆机《文赋》 B.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C,曹丕《典论?论文》 D.钟嵘《诗品序》
7。教材认为:《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 A ) A.进行艺术构思 B.确立中心思想 C,铸造文章语言 D.驰骋艺术想象
8.陆机《文赋》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遗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这里的“会意”是指( A )。 A.具体构思 B.文章立意 C,领会文章主题 D.汇合多重镜像
9.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 C )。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 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
10.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里。教材指出: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 C )。 A.反映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
B.反映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 C.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D. 美是根本的,朴素是首要的
11.刘勰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 B )。
A.文章的体裁与文学性质的一致性
B.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 C.创作时要体会各种文学体裁的性质 D.在文学鉴赏中,读者要领会文学体裁的性质
12.《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骨”,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 D )。 A.“风即文辞,骨即文意” B.“风即讽刺,骨即刚正不阿” C.“风即言辞动人,骨即立意强健” D.“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13.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 A )。
A.“直寻” B.“诗赋欲丽” C.“诗缘情而绮靡” D.“滋味”说
14.钟嵘评诗,把历代五言诗人分为两大体系,它们的源头则分别是( B )。
A.《论语》和《庄子》 B.《诗经》和《楚辞》 C.《诗经》和《庄子》 D. 《论语》和《楚辞》 l5。教材指出: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滋味”说,而要创造出作品中深厚的滋味,钟嵘认为关键在于( B ) A 如何运用新兴的五言诗的形式来写作 B 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来写作
C 如何吸收并运用四言诗“文约义广”的经验来写作
一种是注重艺术审美方面的探讨,可以诗论家司空图为代表;另一种是强调作品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这可以诗人白居易为代表。 14.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长文《 与元九书 》中,文章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强调的重点是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
15.教材指出:白居易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 为时 而著,歌诗合 为事 而作”(《与元九书》),这明显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
16.教材认为: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弊端之一,是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藉的原则,主张要写得“其言直而切”,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按照这种理论写出的诗歌,必然会直白浅露。
17.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 “长于 思与境 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这是讲 意境 的基本性质。
18.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提出“思与境偕”的主张,教材认为,“思”可以理解为创作中的 神思 ,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在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汇,这就构成了作品的 意境 世界。
19.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从鉴赏诗歌的角度.开宗明义地把“ 味 ”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 味 而后可以言诗
也。”
20.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 诗品 》的“ 滋味 ”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
21.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 韵 之致耳。”
22.司空图提出的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都是在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笼统地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 二、名词解释题
3. (韩愈的)“气盛言宜”说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 4.(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还提出了“不平则鸣”论。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
上看,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但他更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了。
5. (白居易的)“为时”“为事”说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不为艺术而艺术。他说过:“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他对诗歌的抒情本质是有深刻认识的,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不过强调的重点是“义”,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所谓“为时”“为事”就是主张用同情的笔触来抒写反映下层劳动者生活的苦难,揭示时政的弊端。
三、单项选择题
1.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 A )。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 C.“为时”、“为事而作”论 D.“意境深远”说
2.陈子昂在《修竹篇序》评东方虬《咏孤桐篇》说“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教材认为,这里的“正使之音”是( B )。 A.指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等开创的盛行于魏晋的玄谈风气
B.指曹魏正始时期的作家具有建安风骨的作品 C.泛指曹魏正始时期的作家宣扬玄理的作品
D.泛指曹魏正始后期出现的阮籍、嵇康等作家的作品 3.皎然的诗论作品最重要的是( B )。 A.《诗品》 B. 《诗式》 C.《诗仪》 D.《诗格》
4.提出“取境”问题,并认为“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 C )。
A.陈子昂 B.司空图 C.皎然 D.白居易
5.教材指出:韩愈提出了“气盛言宜”论,所谓“气盛”是指作家( A )。
A.仁义道德修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
B.高尚的仁义道德修养而形成在作品中的刚柔相济之气 C.高尚的道德修而体现在作品中的充沛的阳刚之气 D.创作的作品具有雄伟而磅碍的、不可阻挡的气势
6.韩愈的“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世( B )。 A.白居易的“为时”“为事”说 B.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 C.苏轼的“枯淡”说 D.王夫之的“现量”说
7.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文论家是( D )。
A.韩愈 B.陈子昂 C.皎然 D.白居易
8.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 “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理论。教材认为:“思”,可理解为 ( A )。 A.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 B.作品的思想内容
C.寄托在作品中的作家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D.作品的布局、剪裁、置辞等构思活动
9.教材认为:司空图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 C )。
A.曹丕《典论?论文》的“诗赋欲丽”说 B.陆机《文赋》的“诗缘情而绮靡”说 C.钟嵘《诗品》的“滋味”说 D.《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
10.司空图提出诗歌应具有“韵外之致”的说法,教材认为:
正在阅读:
劳动竞赛实施方案07-22
人因工程学总复习题03-10
律师事务所劳动合同范本(律师助理和实习律师示范文本)10-27
六年级科学一二单元知识点复习01-14
八年级物理下册7.3重力随堂练习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1)11-03
跨越速运 全流程服务提高行业标准08-11
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_参考资料07-31
2015高三限时训练5-9套03-1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文论
- 选读
- 中国
- 自考
- 汇总
- 试题
- 古代
- 综合
- 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