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
更新时间:2024-02-17 12:55: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篇一:西方文化的主要精神
西方文化的主要精神
西方文化的主要精神
我们说的西方文化,通常是指起源于古希腊,在欧洲和北美得以发扬光大的文化。西方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许多变化,具有了丰富多样的特征,但其主流文化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统一的趋势。
西方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轴心时期,分别为:
第一轴心期,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文化的起源阶段,形成了希腊精神。
第二轴心期,中世纪,西方文化发展的黑暗时期,但形成了西方文化的另一重要支柱——基督教精神。
第三轴心期,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希腊精神得以复兴,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宗教改革,促使宗教走向市俗化,西方文化两大支柱共存、共荣。
第四轴心期,现代时期,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科技革命的推动,西方文化走向了现代化,民主主义、科学主义、理性精神占居了统治地位。
下面是西方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精神。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西方文化精神
史家一般认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古希腊是西方人的“家园”。爱?麦?伯恩斯与菲?李?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中也认为:“在古代世界的所有民族中,其文化最能鲜明地反映出西方精神的楷模者是希腊人。没有其他民族曾对自由,至少是对其本身,有过如此炽烈的热心,或对人类成就的高洁,有过如此坚定的信仰”。伊迪斯汉密尔顿在谈到大希腊时也说,那时创造的艺术作品与所产生的思想观念,直到现在都没有被人们所超越,西方几乎所有的艺术与思想都有他们的烙印。也许这些说法多少有些夸张,但整个西方文化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是肯定的,希腊精神成为了西方文化的重要精神支柱。
希腊精神的核心是民主精神、法治精神、科学精神和自由精神
1、民主精神
古希腊精神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它的民主精神。古希腊民主精神的基本原则是主权在民,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定期举行的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国家大事都由人民的意志表决决定,任何个人不得凌驾于人民之上。“轮番为治”与公民大会是“主权在民”原则的落实处。人民轮流参加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处理国家事务,审理案件,调解纠纷是为“轮番为治”。
最能体现古希腊民主精神的是伯里克利的这段名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负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正因为我们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开的,我们彼此间的日常生活也是这样的。当我们隔壁邻人为所欲为的时候,我们不致于因此而生气;我们也不会因此而给他以难看的颜色,以伤他的情感,尽管这种颜色对他没有实际的损害。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
自由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深使我们心服。”
这段名言包含着民主精神的许多重要原则:(1)民主政治在于全体公民执掌政权;(2)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用人惟才;(4)政务公开与自由;(5)私人生活自由与宽恕的原则。所有这些原则都体现着一种民主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所以这些均构成了使人心悦诚服的希腊民主精神,对西方社会影响深远,在当今西方的民主制度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希腊的灵魂”。
2、法治精神
民主与法治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民主必然是法治的,真正彻底的法治也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才能通行无碍。希腊的民主精神与法治精神是当然地结合在一起的。
在古希腊法律被视作城邦安全的基础,具有女神般的尊严,可以说是城邦的真正保护神。在古希腊,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亦即如柏拉图所言,法律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因素。“如果一个国家法律处于从属地位,没有权威,我敢说,这个国家一定要覆灭。然而,我们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这些官吏服从法律,这个国家就会获得诸神的保佑和赐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是希腊的普遍的准则与观念。梭伦立法使人人平等成为法律的本质。
罗马在法制方面对后世的贡献更大,它的“十二铜表法”,它的自然法观念、所有权观念、契约观念;它的万民法体系等,使法学理论走向成熟完备、丰富精深,西方现代立法理论的三个重要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和财产所有权不容侵犯——在古罗马法中均有充分体现。它们不仅仅在罗马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以后西方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这是古罗马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3、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或理性精神是希腊文明中的重要内容和最显著的特征。
希腊理性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其哲学中,如逻各斯的学说,实体与存在的学说,原子论,共相说,理念论,还有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形式与质料学说,辩证法,形式逻辑等等。在这些理性精神的指导下,诞生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在这些学说的指导下,人们对自然界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分析,促进了科学的诞生和发展。
希腊的理性主义精神还表现在对理性以及知识和智慧的热爱与追求上。理性、知识和智慧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具有神性的尊严。追求理性,服从理性,是人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也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安那克萨哥拉说:“在理性兴起的当时,一切事物处于一片混乱之中。理性规定了次序和条理。”这样的理性实际是世界的立法者。亚里士多德也说:“理性观念同人性相比较,理性观念是神圣的;那么,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比较,以理性观念为根据的生活也一定是神圣的。有人告诫我们说,我们是人,我们应该考虑人世间的事务,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生不可避免的死亡这一点上。不,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使自己升华到永生的境界,使自己无愧于我们身上所存在的最优秀的品质而生活。一个事物的性质中的特征是什么呢?它是那一个事物中最优秀的东西,它能带来最大的快乐。对于人来说,这就是以理性为根据的生活,因为它才使人成为人。”
希腊的理性主义精神深深地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欧洲哲学、宗教与科学,从而深深影响了2OO0多年以来西方人的社会历史
与生活。
4、自由精神
希腊精神,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自由,自由的精神。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或民族匍匐在暴君专制的淫威下惶恐不安之时,古希腊人已经走上了自主自治因而自由的道路。他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爱琴海周围,好似那天中歌唱的小鸟。
希腊的自由精神在多方面表现出来。保家卫国,抵御东方专制大国的侵略是自由精神的表现;创建主权在民的民主制度、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公民)平等,保护财产所有权,以合理的方式安排自己的生活,既发展理性与追求智慧,又让感性和身体得到充分的发展,追求现实幸福与美的享受,无不体现自由的精神。
希腊的自由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对个性的追求和尊重上。希腊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独特价值,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既然来到世间走一遭,总要干出—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情,至少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主张,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这样一种个性意识是野蛮人所没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让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这样—种观念在古希腊已表现得非常明显。希腊人的个性意识突出地表现在行为处事具有自己的独特判断力上。例如,希罗多德说,假如让所有人给自己选择最好的生活方式,他们都将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伯里克利也谈到:“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 智者普罗泰哥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是哲学家从哲学角度对人的个性和个体性的肯定。
在民主、法治、科学(理性)和自由精神的主导之下,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们建立了民主的政治制度,发展起了系统的科学,他们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学科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在文化上出现了被后人称之为“黄金时代”的巨大成就,奠定了整个西方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中世纪西方的文化精神
西方中世纪属于封建时代,在这一时期基督教占居了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统治地位,基督教的罪感意识和救赎意识、爱的精神、禁欲主义以及封建的骑士精神构成了中世纪西方文化的精神主流。
1、罪感意识和救赎意识
基督教认为人类的先祖亚当、夏娃由于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偷食禁果,被罚下界,因而人是生而有罪的,这种罪感意识是基督教的基本精神,甚至也是整个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
从基督教产生以来,西方人就时常受这样一种罪感意识所缠绕,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原罪,因此在尘世受苦受难,还有死亡之威胁。他们一心想摆脱这种威胁,使灵魂获得救赎,生命获得永生,因而产生对天国的渴望和对上帝的追求。
罪感意识,在基督徒那里有广狭两义,广义指一切人都生有原罪,这种原罪是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那里继承来的,罪是普遍存在的,无人能外。狭义的指不信上帝之罪,这主要指异教徒及那些口是心非、作恶多端的恶人。他们不仅不虔信上帝或基督,而且烧杀淫掠、狡诈、虚伪、残忍,连一般的社会公德都不讲,罪莫大焉。
有罪就有罚,就有苦,就有死;也就有了救赎的欲望,有对永生的向往和对不朽的追求。对每个普通人说来,只有摒弃现
世,笃信基督,才有得救的希望,因此信仰耶稣,义无反顾,责无旁贷。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正从此而来。这精神,统治欧洲人的心灵至少上千年。
救赎意识是罪感意识的又一面,这两方面的意识,—为正,一为负,构成基督教精神的主干。罪是否定性因素,有了“罪”才有“赎罪”的要求、拯救的希望和对永生的渴求。这种要求、希望和渴求,是维系基督教信仰的不竭源泉。
在基督教的这种终极关怀中,尘世生活是充满罪恶的,不值得留恋,更不用说为它去斗争了,造就了西方观念中向往彼岸的幸福、天国的永生,形成了一种与科学理性精神截然相反的消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西方人矛盾性格的根源。
2、禁欲主义
禁欲主义是基督教精神的一大特征。一个以罪感为基础,视尘世为粪土、肉体享乐为邪恶,以死后大国为极乐,做梦都盼着世界末日到来的宗教不可能不是禁欲主义的。对它说来,尘世生活充满罪恶,人生来就有原罪,肉体对感观享受的种种爱好不过是人罪孽深重的表现,甚至是向魔鬼屈服的象征;只有攒弃或坚决摒弃肉体享受和尘世快乐,虔信上帝与基督,才可能获得灵魂的救赎与天国的永生。这种禁欲苦行、蔑视现世的精神,从基督教流行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至少统治欧洲人的精神上千年。
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导致其视尘世为粪土,视享乐为罪恶,把所有同人的感性、理性联系在一起的东西,如色、食、财、利、美、真理、知识都被当作邪恶。在这个基本的价值取向统治下的欧洲中世纪的一千多年中,科学、理性没有了发展的可能,所以中世纪也被称作“黑暗时代”。
3、爱的精神
基督教有三个基本的道德原则:仁爱、信仰、希望,爱居三德之首。在基督教看来,爱是信仰和希望的落实处。
爱在基督教那里分两个方面、四个层次。两个方面为神之爱与人之爱,神之爱包括上帝之爱与基督之爱,人之爱包括人对上帝之爱及对他人之爱。是为四个层次。上帝之爱不仅表现为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赐予我们生命之身,而且表现为他不忍心看到人类充满罪恶,从而遭受永罚和注定一死的命运。他看到人类罪孽深重又力量弱小,靠自身力量无力摆脱从始祖亚当那里继承下来的原罪。这些罪又不能一笔勾销,因为上帝是仁慈的,也是公义的,罪不受罚不合公义原则。于是他派自己爱子下凡,代人赎罪,从而显示对人类无尽的爱。基督的爱从根本上说也是上帝之爱,因为按基督教教义,基督作为上帝爱子与上帝本为一体。基督的爱是为人类赎罪,甘愿化成肉身,在尘世受请般苦,直至上十字架,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代人赎罪,此境界之博大令西方人引以为自豪。人的爱包括人对上帝之爱和对他人之爱,这两条被基督教认为是一切律法的总纲,核心的东西。上帝与基督是造物主,又是救世主,他们造出人类,又不愿让人类堕落,而让基督临凡为人类赎罪,显示了一种无尽的爱。人类当然应该爱上帝,爱基督。对上帝和基督之爱应该发自内心深处,真正地忏侮罪过敬仰上帝。但心灵的东西必须表现在行动上,否则就是空的、假的,行动应该向善,或趋善避恶,向往真理与永生,不要迷恋尘世的享受和肉体的快乐,特别是爱人如己。于是,从对上帝之爱推出对他人之爱。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根据,后者却是前者的体现和落实处。爱人如己就应该多做善事,多做对别人有益的事,能宽恕别人、原谅别人,甚至爱仇敌,用爱去化解恨。这种博爱的精神对西方的道德传统影响巨大。
4、骑士精神
骑士精神是一种世俗精神,是中世纪封建化过程的产物,直接体现了封建的传统,洋溢着封建的精神。骑士是封建贵族,处在封建体制中,是大贵族的附庸,必须向之效忠;同时又是自己领地的主子,有许多农奴依附于他,需要他的宝剑的保护。他有封建义务,也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他所遵循的道德如忠诚、荣誉、勇敢都是封建道德。
骑士精神的第一个要素是勇敢。中世纪是空前推崇勇敢的时代,勇敢成为骑士行为的第一信条;骑士精神的第二个要素是忠诚,对自己所臣服的领主忠心耿耿,为他服务,向他效忠;骑士精神的第三个要素是荣誉,为树立荣誉而战斗而冒险,把个人的声誉与人生价值的实现联系了起来,这种荣誉意识也显示了个性意识的崛起;骑士精神的第四个要素是行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急人所急,解人所难,而以强凌弱、欺压众生则受到谴责;骑士精神的第五个要素是护教,用武力捍卫基督教的信仰,为主的事业而战,为上帝而战;骑士精神的第六个要素是爱情,不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男女之爱,而是一位勇敢且忠心耿耿的骑士对一位贵妇人的爱,骑士之爱中忠贞具有突出的地位,一旦爱上了就终生不渝,为所爱的人献身和服役,而不是仅仅想到肉体的占有;另外,慷慨、谦逊、注重礼节礼貌和仪表风度,都是骑士精神的内容。这些都促进社会风气变得较为文明、可以说是骑士精神对西方社会的贡献。
骑士精神与西方张扬个性的生活态度,温文尔雅的绅士风度,注重礼节礼貌的行为准则,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对西方文化的影响由此可知。
三、文艺复兴与启蒙时期的西方文化精神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是人类文化和精神发展的高峰,这一时期发生的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带来了人类思想空前活跃,观念空前解放,精神空前丰富,自由意识空前发展,创造性才能勃发,科学成果捷报频传,文化与经济空前繁荣。在这一时期,其文化的主要精神是人文精神、个人主义、新教精神和科学精神。
1、人文精神
文艺复兴与启蒙时期的基本精神是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是以批判中世纪宗教的黑暗为起点的,针对中世纪宗教中只有上帝而没有人的状况,提升人的地位,弘扬人的价值成为其宗旨。
人文精神首先表现为肯定人、关心人,人们放声讴歌人之伟大,人之尊严。歌颂人、肯定人的思想成为这一时期人们的自觉意识。这是个了不起的变化,它标志着人的觉醒,人从中世纪的重重禁锢下解放出来,用主体的眼光审视世界、审视自己,正如布克哈特所述:“文艺复兴单是这一结果就足以使我们永志铭感。人性的论理观念由来已久——但在这里,这个观念变成了事实。”
人文精神还突出地表现为人的创造性才能充分涌流和身心全面发展,“这是一个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这一时期,追求身与心,或精神与肉体的平衡,追求人的各方面才能特别是创造性才能充分发展,是人们的崇高理想。
人文精神的最高表现就是人道主义。人道主义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同个体的自我意识相联系,强调尊重个体的价值,发展个体的能力与自由。利己主义、快乐主义、追求美与才能的发展及个人主义等个体意识张扬,是这一时期时代精神的主流。
篇二: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1. 中西方观念的差异
东方文化崇尚集体和团体精神,人们的倚赖性较强。而西方文化崇尚独立和个性自由。比如,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品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人品是建立在关心国家,热爱集体,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之上。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利益,你的人品则大大的折扣。
而在西方人们法制观念较强。在此前提下,他们崇尚个人自由,不愿受到来自政府,教会或其他组织的干涉,喜欢我行我素。在家庭中,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自立自强的观念。青年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尽量早独立,摆脱父母的管束,他们不希望过分的倚赖家庭,倚赖父母,否则,他们将失去自由,失去别人对他们的尊重。再这一点上,中国文化则有所不同。家庭是中国人最重视的生活集体。父母对孩子倍加珍惜,恨不能一切都为孩子想到,以致于当孩子长大成人,结婚时要给孩子大操大办,当孩子有了孩子后,还要牺牲自己的晚年来照顾自己的孙子,即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又过分的照顾孩子,结果使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甚至于在中国今天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职工极不情愿丢掉铁饭碗,这种倚赖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中西方观念很大的差异,以至于中西方礼仪从根本上有很大的差异。
2、 中西方见面的礼仪的差异
西方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西方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
2.1 中西方称呼的差异
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例如,西方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随着改革开放,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他们对这些方面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中国父亲那边的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方为舅,姨,表兄妹。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
2.2 中西方对隐私的看法
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
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西方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但在中国人与美国人打交道时,在中国人看来很普通地问对方一些家庭情况,美国人就很可能认为你侵犯了他的隐私,别有用心,一桩生意很可能就这样泡汤了。
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作为见面和告辞的“握手”礼节,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应用最广泛的致意礼节。见面、道别时的礼貌演变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见”两个短语,客气的顶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种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显得简洁而卫生而又体面。然而西方国家,见面就要先送贴面礼、亲吻礼和吻手礼,让我们很不习惯也不能接受。
3、 中西餐餐桌上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3.1 中西方餐桌氛围的差异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3.2 中西方用餐时的差异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从传统习俗上说,中国人请客,不论按长、尊、主、次围桌而坐,满桌丰盛的酒菜,主人频频劝酒,客人谦让礼到。中国人觉得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另外宴客时崇尚热闹欢快的气氛,讲究面子排场。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较随便的形式则是主人邀上三五知己,到家中由女主人炒几个菜,小酌一番。这种随便的宴客形式不讲究礼仪,不讲究坐次,不讲究饭菜,只讲气氛的和谐、主人的热诚、主客谈话的投机。当然,近年来西方的一些宴客形式,如酒会、招待会、自助餐或冷餐也会传到中国,但这些多是官方或单位出面组织的宴请形式,平民百姓还少有实行。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中国人的餐桌要热闹,西洋餐桌则安静。中国人要用言行来劝
酒劝食,西方人只是用语言劝酒而已。酒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被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酒杯不空茶水不满。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在中国,宴会喜欢共桌共菜,西方则认为不合卫生,实行分餐制。中国人宴请时,觥筹交错,歌舞升平。西方则要求少声响少动作,用餐程序较多。
4、 中西方服饰礼仪的差异
古今中外,着装从来都体现着一种社会文化,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素质的无言的介绍信。从某种意义上说,服饰是一门艺术,服饰所能传达的情感与意蕴甚至不是用语言所能替代的。在不同场合,穿着得体、适度的人,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穿着不当,则会降低人的身份,损害自身的形象。在社交场合,得体的服饰是一种礼貌,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影响着装效果的因素,重要的一是要有文化修养和高雅的审美能力,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二是要有运动健美的素质。健美的形体是着装美的天然条件。三是要掌握着装的常识、着装原则和服饰礼仪的知识,这是达到内外和谐统一美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4.1 中西方服饰礼着重点及代表服饰
西方人注重身份,把衣服变成象征,中国注重韵味。如果说西方服饰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而完全忽视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到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而最能代表我们国家的是中山装,西方代表装是西装。
穿中山服时,不仅要扣上全部衣扣,而且要系上领扣,并且不允许挽起衣袖。在穿双排扣西服时,必须扣上全部衣扣。穿单排三粒扣西服时,仅能扣上上一粒或中、上两粒扣子;穿单排两粒扣西服时,只能扣上上一粒扣子;不允许扣上单排扣西服的全部衣扣。在穿西服时,宜穿白色衬衫,并打领带,领带打好后的标准长度,是其下端抵达皮带扣。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5.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6.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
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
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 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
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说到fatmeat(肥肉)多半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废物。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男子说fat有“发福”之义,对成年女子讲fat有“丰满”之义,都有赞美恭维之意。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经常听到人们说某种东西是块“肥肉”或某差使是个“肥缺”的话语,言下之意是不可多得的东西或是求之不得的位置。中国人不但不讨厌fat,而且对其赞美有加。
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影,看法大相径庭。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东西”“赖皮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说法。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不鲜,并把人比作狗。如aluckdog(幸运儿),love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7.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诸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1、称呼语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 Your skirt looks nice.
B: Thank you.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 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Mrs Read?” “Ah,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7、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在英语中“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篇三: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
西方人的创新在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个人主义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它对整个西方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某种决定意义的影响.在西方,个人主义是一个具有多重涵义的复合概念.个人主义可以理解为一种关于人性的判断、一套价值观念体系、一种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一种社会秩序原则和财产制度、一种政治哲学.
西方启蒙运动兴起以来,随着宗教神学统治的溃灭,自然科学的振兴,西方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以空前的速度在推进。这一时期,作为科学精神外在表现形态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物质生活的变化越来越使人类感到极大地满足和折服。在巨量的物质财富面前,人们充分感受到了科学知识所带来的实惠,从而使得人们对科学知识推崇备至。于是,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分离倾向便开始滋长。19世纪末,德国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严格对立起来的强大思潮。时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逻辑实证主义更是把这种对立推向了极端。其结果是自然科学逐渐占据了人类思维的中心,而人文科学的阵地则逐步陷落。这种思潮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直到今天,许多国家仍在艰难地进行着人文学科的重建和弘扬工作。科学与人文的分离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公开对立,进而造成了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单向度发展。
西方的开拓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促进了世界文化进步的步伐,同时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但是,西方认得开拓创新精神也对世界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东方的国家以及东方国家中的新生一代。
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对青年群体特别是高校学生产生了不利影响,使得他们的理想信念、民族观念淡化、价值观扭曲、集体主义观念削弱、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等。在这种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如何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增强青年学生自觉抵御不良思想文化侵害的能力,已成为当今我们面对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
一。文化霸权最早是由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霸权是一种非暴力的文化意识形态控制手段。葛兰西认为,文化霸权的获得要以被统治者的接受和赞同为条件而非任何强制或压迫的手段。如今,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概念已被广泛引入到关于世界文化关系研究中。西方文化以及西方人将本国的物质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及相关意识形态向其他国家特别是落后国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张,进而让他国接受其思想及意识形态,以此来达到本国的战略意图和利益的国际霸权行为。因此,这一概念与国家文化传播上的软实力因素、文化强势地位及鲜明的政治意图等特点密不可分。软力量最大的特征就是一种能够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是能够吸引人的力量。
西方国家正是借助软实力这种“吸引力”来实现对东方国家文化侵略和政治渗透。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思想文化渗透的重要目标。在对华的文化传播与政治渗透上,有的西方战略家甚至提出。“在中国,现在能够做的不是去改变它的现状,而是去改变其未来领导人的思想”,“用和平演变的潮水冲垮社会主义堤坝”等言论。妄图通过文化霸权政策达到某种目的。西方的文化传播过程中通过文化的大众传播,向青年一代鼓吹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极力宣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及三权分立、多党制、自由民主筹资本本义制度。同时,他们借助在全世界的话语霸权猛力抨击社会主义制度及价值观。当前,西方文化在世界互联网资源中占有主导地位,西方国家把网络作为对其他国家实施“西化”等图谋的新手段。凭借网络的交互性、渗透性、虚拟性等特点,他们经常在网络上宣扬西方价值观念,大肆传播消极腐朽的生活方式,对东方国家青年一代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面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我们应该持有正确的态度,我们要在保持以我为主的同时积极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正在阅读:
西方文化02-17
马钢实习报告04-16
证券法期末论文08-24
基于纳税服务的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研究10-22
家风我的良师益友作文600字07-14
中考动员会发言稿08-22
DOS 概述及入门- 副本- 副本03-11
喜庆元旦黑板报图片02-24
公安部107号令-消防监督检查规定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