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词虚化

更新时间:2023-09-03 03: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连词

化段德森

王力先生在《国文法学初探》中说中 !

在文法学上

,

有所谓、

意义成分形容词等。

!“

!#%

&,

文法成分

,

(

) “

!

& !

””,

并列表指出名词。

动词

,

意义成。

分“

介词

,

连词

,

助词等属,

文法成分,

很显然、

,

这是对词类的两大分野,

我们的古

人很早就把这两种成分称之为实字“

虚字,

而且在立言行文中很注意这两类词的运用实字少

东坡教诸子作文“,

或辞多而意寡,

或虚字多。。

皆批谕之

《波来志》卷清

七&

用虚字要沉实不浮。

用实字要转移流动

《论》卷十五&但对于这两种成分推

的转化却很少论及

近人开始注意到了

而且大都肯定实词虚化是汉语虚词演变的一种主。

要现象

词的意义可分为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两类

词汇意义是事物意义的概括,

,

语法意义是

关系意义的概括

实词虚化是词的词汇意义向语法意义转化,

而成为虚词

这种转化是在

统一体内部进行的

同时也有语言环境的影响一、,

实词虚化总是以词汇意义为基础的。

实词千千万万中重要因素之一等,,

,

而演变作虚词者却是极少数。。

有的实词能够虚化,,

,

有的不能虚化,

,

其等

是由词汇意义决定的

有的动词虚化作介词有的实词。。

有的却虚化作副洞义+

这也是受这个词的词汇意义制约的,。

有好凡个事物意因此,,

并不是这腼有的,

意义都可虚化其基础义表”。

只可能有一个或两个意义是虚化的基础“

实词演变作虚词、

总是有「

,

《文》说“

寝衣也。

引申作动谕

有复盖”

蒙受两义“

四光琴,

《书尚“

尧典》&。。

坷被八创

”“

《国策燕策》&前者是战”

复盖。

的意思

后者是

蒙受

””

的意思

表被动的介词

就是由,

蒙受

义演变来的

副词华”就尝

是动词

经历”,

义演变来的“

有的词某一词汇意义“

可以演变作虚词表示几方面的语法意,

由动词演变作副词的基础义是更加”、

增加

因增加包含有程度

频率的因素“

,

作副词也就有“

逐渐,

两义

某些实词词汇意义

相同以”

演变作虚词的规律和作用基本上是相同的

现以

为例

,于‘

硬%

连词

以”作动词

,

都是

使用”义

,

演变作介词

连词

,

主要用法是相同的

作介词 ,

介引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

杀人以挺与刃

有以异乎 .,

《子梁息王》&孟

吾闻用夏变夷者/、

未闻变于夷者也、

《子梁息王》&孟,

介引动作行为所依凭的名义,

身份

孙殡以刑徒相见秦诏书购求两人0、

说齐使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介引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

以近知远

以一知万,

,

以微知明

,

此之谓也。

《子非相》&苟

于是杀牛置酒1、

姗发灼烂者在上行

,

余各用功次坐《范权谋》&说。

介引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至高邮

制府檄下,

,

几以捕系。

文天祥《南录后序》&指

经帮佐汉作连词,、

用论道而当官

庚信《江南从》&哀

表示目的,

晋灵公不君日暮思亲友/、

厚敛以彤墙

左传宣公二午》&,

2

晤言用自写

阮籍《怀》&味

表原因,

以数切谏

不得久留内,

,

迁为东海太守,

《记汲郑列传》&史,

今用执有命者之言0、

则上不听治

下不从事

墨子非命》&

表示承接,

战而不胜

以亡随其后,

《国策齐策》&战2

如命穷寿尽“

方用无验也,

《衡定贤》&记

2

以”和

用”相比

作介词

连词

,

不仅使用频率要高

,

而且用法要复杂

,

这反映

,含

连词

了相同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但并不能以此否定基础义相同而演变作虚词的规律和,,

作用基本上相同这一论断的逐渐衰亡。

这是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的一种反映,

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某一虚词消亡了,,,

语言也不例外

,

表现为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

其语法意义必有另一虚词来取代那么虚化的基利仪往往是相同的、

在这种传宗接代的前后” 3’,口作动词,

两个词如果都是实词虚化来的

有接,

,

靠近等义“

上古时期就已演变作副词也是由动词的,

介词“

连词

,

在后来

口语中逐渐消亡了。

接替

它的是

”。

接近

,

靠近

义虚化而成的

这些都反映了语法演变。

的类化规律“

某些实词原本意义不同

但后来演变作虚词表示的语法作用相同或相近,

又”

仍还”

”。

作副词“

都可表示持续或反复的关系义“

,

但它们由实词虚化而来如“

的基础义经4&’“。

,

却是不同的“

又““

是动词的””

重复

义演变来的“。

天命不又”。

《诗

是由动词的,

回还

义演变来的论语》&,

吾其还也“

《传》&左“

仍““

是由、

动词的因袭义演变来的的““

一仍旧贯

再、

是由动量词“

两次”义演变来“

一之为甚,

其可再乎”,。

《传》&又如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左

假“

”,

设”

使使

””

都是由动词虚化来的”

其基础义不同

””

设”是

假定”义

是使令

这种现象

,

可以叫做、

殊途同归

实词虚化总是逐层演变的。

对于虚词的范围词、

,

历来有不同的确定、。

传统的看法。

,

虚词包括代词

副词

介词

连,,

助词、

,

后来也有将代词

副词排出于虚词之外的副词,

但是对每一类词的虚实程度来说,

认识却是基本一致的连词““

代词

一般认为是半实半虚或半虚半实的,

介词是较虚的。

助词是最虚的、

,

实词虚化常常是以从实到最虚逐步有层次的发展的,,

如前所述,

,

”,

由动词演变作介词引进工具。

再演变作连词这中间就有一定的照应关系,

“,

以”

用”作介词。

演变作词连

表示目的+,。

作介词

,

引进原因,

,

作连词“

表示原

因或结果

等等,

”,

,

在上古时期作副词人形可识当厚相报,,

表示限止范围。

相当于

只”

,

到中古时

,

由副词演变作连词使人探之

表示转折和条件关系,

果得死胎,

但其色已黑。

后《汉书华佗传》&

汝但无言其使上一句的““

无他”,

,

《说新语假调》&珍

但,

表示转折,

相当于“

但是

,

下一句的,

,

表示条件。

,

相当于

只要“

要是”

又如

本是动词,,

如月

愿东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语》&论,

这“

共,

是共

同享用的意思,

在上古时期就引申作副词、

一起,

,

一块儿的意思“

少事长

贱事贵

共帅时

5

乙记

内则》&到中古时期

动词

直接演变作

介词

进而作连词

连词

既知不能互己俞

,

稍共诸生叙其短长,

《说新语文学》&世。

落霞与孤鹜齐飞上一句的是连词时词,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王阁序》&膝“

是介词相当于,,

引进动作的对象“

,

相当于,

跟,

下一句的

共”。

,

表示并列

,

和”

以上事实告诉我们

实词虚化有层次地演变,

有的在同一时期。

有的在不同时期,

同作

在虚词中也有虚实,

而且也可以由实向虚转化,

这不仅仅反映在从这类词到到那类

即使同一类词,

,

不同的意义和用法之间演变作副词“

也有一个相对实与虚的问题,、

如“

,

动词

本是总括”

汇集的意思

,

概括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

《》总六诗《记礼2

,

风冠其首/、

《文心雕龙》&,

风暴雨总至““

葬芳蓬篙并兴,

”。

令》&

表示事物过去经常这样、

很少例外,

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辛弃疾“

《萨蛮》& 0菩

表示事情结果必然如此,

不料汝总不动心

《子不语》&

总”

的这三义“

,

也有虚实问题“

第二义比第一义虚

第三义比第二义虚

又如

,

本是

衣缘

边缘

,

演变作介词。

缘溪行

,

忘路之远近,,

陶潜《花源记》&桃,

缘物之情及人之情

以为所闻。

则得之矣

《吕氏春秋察今》&

赵穿缘民众不说第一句的“

起轼灵公

《传定公元年》&左。

是引进动作经过的路线,

,

第二句的

是引进行为凭借的事物、

,

三句的展。

,

是引进行为产生的原因

这三者之间也是有先后,

有层次地由实向虚的发。

词的某一词汇意义向某一语法意义转化有一个过程

也是有层次渐变的,

直到这一转,

化成完

了,

由动词演变为助词。

,

第一步是常常用在其他动词之后

构成动补结构

示前边动词所代表的动作的完成秋收了

先耕荞麦地,,

《齐民要术》&,,

了”仍是动词只是所处的

这种结构位置为它虚化提供了条件但仍带动词性,,

第二步

,

了”

已有虚化的趋势

虚实的界限含混。

二三豪杰为时出第三步莫等闲这“,

整顿乾坤济时了

杜甫诗&“

完全虚化成表示完成语气的助词。

,

白了少年头的虚化过程。

岳飞《江红》&满

,

反映了实词虚化

,

从萌芽到形成

,

常常要经历由浑沦到明晰

,

由不定型到定型的道路

三陈望道先生曾说了 1“

实词虚化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

虚字所以成为虚字

好象便在它那意义是跟着实字变

,

有时还跟

连词

着句子的组织变的需要,

,《陈望道语文论集》 1页&实词虚化的可能 6。

一方面是语言表达上,

另方面是这词在句中结构中的地位,,

一般说来,

,

凡是在表达中具有特殊作用而且。

同词汇意义较强的其他实词经常取用的词意义较强的动词前边的动词或形容词前边“,

就是有可能虚化,

一个动词,

如果用在另一个实”

就有可能虚化为副词

一个形容词“

如果用在一个实词意义较强““

也有可能虚化为副词后者如““

前者如”,、

”、

再战比胜”,

&

同“

向”

更”

等等+”。

徒”

必”

等等,

一个动词带着“

宾语位在句中某一动性很强的动词前边或后边囚此鸟,

就有可能虚化为介词“

如“

我欲

具向王母言

余虏走向落川,。

&一个动词经常用在实词意义较强的另一动

词后边

,

也有可能虚化为助词,

如上文所述的

了”

,

另如

取”

方饮次

三娘子送茶出来

《平广记》卷二百太

7

8

十八&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零丁洋》&过

这只是说可能性

,

并不是所有的都是如此,

,

至于这些词虚化以后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则。。

是由该词虚化的基础义和在句法结构中的关系决定的代词是半词半实的么”,

常常可以演变作最虚的连词。

如现代汉语中的连词“

那”,

就是由指示代词演变来的斯恶矣

文言中的

等代词也演变作连词

兹举数

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夫天下之道,

,

《老子》&。

理安斯得人者也

柳宗元

《建论》&封非兹,

是无以理人+

非兹

,

是无以生财

《子君臣》&管

2

文公以此人是霸“

《非子难二》&韩

斯”,

原都是指示代词

,

用在这里已是连词了,

这是由于指示代词的指示”

称代作用

是转化表示承接的内部依据,。

同时。

,

斯”

用在两个词组或分句之,

间采,

,

承上启下

是转化作连词的外部条件,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句子结构也逐渐复杂化,

由于人类思维的日趋精密,。

表达的内容日益丰富多。

作为语法手段的虚词,

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

由动词演变作助词

就是由于补语发展的结果“

远在汉代,

动词。

得《

就常用在其他动词,

后边作补语

,

仍是

获得“

的意思”,

如“

民采得日重五徕之金

论衡》&到了魏晋南买卖不得,。

北朝

,

用在动词后边的。

已有了“

可能”的意义,

如,

田为王田

后《汉书》&到了唐宋时期

完全成了结构助词

如,

王郎才见公主面,

唬得魂

魄胆飞腌

《煌变文集》&另外敦,

象介词

的出现

是由于汉语处置式的发

当然

,

虚词的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

,

也可促使语言结构的多样化

精密化

连词

了解实词盆化的规律有助于掌握每一个虑词

实词虚化

,

虚两类词具有意义和形式方面的联系。

,

因此

,

哪类词转化为哪类词动词可以虚化为介词,。

,

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对应规律如连词词“,、

,

动词

形容词可以虚化为副词,

,

,

助词,,,

半实半虚的词还可进一步虚化。

,

代词演变作连词

副词也可演变作连

助词等等自”

了解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掌握一个虚词不同用法之间联系和区别,,

《途》列出了六种用法词

《书虚字集释》列出了十二种用法古

,

这些用法之,

间者

,

是彼自孤立不相关的呢 .还是彼此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呢 .我们说是后者。

而不是前

作副词,

,

有一用法是表示语气。

,

肯定事实或状况按道理就该这样

我自不驱卿“

逼迫有阿母,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作连词

有一用法是表示让步兼假设,

,

相当

于。

即使”

,

尽管

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这词““

身以先之

,

仅以小治

《记秦始皇本纪》&史

”,

的作用

,

是肯定,

确认某一事实退让一步。

,

以便下文转折

是表语气、

义发展来的自”

彼此有内在的联系,

介词

有一用法

,

引进动作行为的依据

原由+

有一用法表示原因福由德兴,。

这两者之间也有对应关系《史记文帝本纪》&

祸自怨起

自晋文公之过上一例““

无礼

,

故背晋助楚

《记郑世家》&史

是介词,

,

下一例

”。

是连词

,

连词

自,

表示原因的用法是介应斗

介引依据尚从。

,

原由的用法发展来的,

了解实词虚化的规律

有助于鉴别虚词训话中的正误《途》卷五训为词“

从而掌握每二虚词用法的来龙。

去脉‘

,

作假设连词‘

若也

,

与镜同“,

按“

党,

,

,

尚声“

,

镜,

,

可通用

引例是,

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连词同义,

将不可

以不尚贤

《子尚贤》&这是误用声训墨

滥用通假”

是副词持续义演变“

来的“

,

不仅

尚,。

如此

中古时期的副词。

也演变作连词表假设尚”

昼还草堂卧

但见双峰对,

岑参《南双峰草堂作》&这足以旁证连词终。

是由

副词转化来的,

了解实词虚化的规律

也有助于去辨认不同时期虚词的用法。

,

在中古时期用

作介词判之问泊严公之对

《词辨略》已论列助,

但作连词

,

尚未见提及。

,

请看下面的事实

皆庶乎知战之本矣。

柳宗元《问战》&严四兄即以美女泊美酒瓶各纳一囊中《太平广记》卷四百四十一&

连词

数词本来就是表示数目的词王民燕用法相当灵活,

但在古代汉语中数词的,。

也较为复杂。

特别是文言文中数词动化的用这种现象在现代

词化动的数

法更为突出

,

有它自己的语法结构和规律因此。

汉语里是没有的

,

它应当引起我们在阅读和欣赏古代。

文学作品时加以注意

如果对数词动化的不同用法概念不现行中学语文课本。

殊法示表特

,

就很容易对某些话产生歧义

和误解。

中谈古代汉语数词动化的用法也极少的用法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明之。

事实上这种数词动化

现就这方面的语法情况举例说,

9

基数词活用为一般性动词,

它在句中作谓语孟子《荀子#

志壹则动气

气壹则动志也则天不能病。。

公孙丑上》天论》

!循道而不贰 有颜回者,

,

枣栗千石者三之

《史记,

货殖列传》论语

不迁怒

不贰过

雍也》

%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上述例句中的“

《传隐公元年》左“

壹”

贰“

三,

”。

,

在句子中都用

如动词

但其用法和意义是不完全相同的。

例“

中的壹

”,

作一”

专一。

所谓“

志壹”““

,

就是思想意志专一,

所谓

气壹

就是。

意气感情专这是因为数

这个动化了的数词贰”,

作为句子的谓语

例 !中的了。

作,

违背

,

它受副词,

不”

的修饰而活用为动词,&

词一般不能受副词修饰“

如果数词受副词修饰“,

而句中又无别的动词的意息。。

那它就活用为动词。

循通而不贰“

”“

就是

遵循自然规律而不违背它的后面带有,

例 中的数词“

之”作为宾语又别无动词,

三之”是一个动宾结构“

在宾语

之”的前面

它不作定语

,

所以这个数词

三”就活用为动

一日

,

韩泳开宴召枯泊韩氏“

张实《红记》流以上句中的“

,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间。

,

表示其并列关系。

,

相当于,

和”又”

与”还,

及””

,

是由介词演变来的,

了解实词虚化的规律“

有助于掌握同义或近义虚词的细微区别,

如前所述,

”“、

再、、

等都表示反复。

持续义“

又”表示同类情况或动作接连出“

表示行为

动作或状况不变

,

仍”表示事物保持原来状况,,

表示同一。

行为自己

动作将要重复

继续

这些词的各自特征,

是由于各自虚化的基础义不同

虚词的发展方向总的来说,

是由浑沦到明晰

从不确定到确定。

,

新陈代谢

,

经常改进

丰富自己。

,

以满足社会的日益复杂的交际需要

实词虚化

,

只是其发展演的方式和

道路之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zr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