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下的有效互动课堂》课题申请书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12 22: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数学组课题报告

课堂观察下的有效互动课堂

一、课题申请。

课题项目名课堂观察下的有效互动教学 称 申报人姓名 申报组别 申请时间 杨艳 职称 数学低段 2015年3月13日 小组 课题组 主要成员 三年级备课组 预期成 实用观察量表、观察报告、阶段小结、研究论文 果形式 研究方法 文献法、分析法、尝试法、假设法、调查法 预计完成时间 姓名 小一 职务 学科 教研组长 数学 2016年4月1日 一年级备课组 蒋小艳、周林、赵晋、杜丽梅、曾涛耘 二年级备课组 雷晓莲、覃瑶、文长绞、范小容、易堂霞、黄娟、谭金梅 杨艳、吴莉、甘玉红 一、选题背景 几年来,我校互动教学研究初现成效,五环导学模式深入人心。无论是生本课堂的倡导,还是着力于学生发展为目的的阅读——自学导学课堂,其目的都是为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的,连续性的,发展性的新型课堂模式。 上课的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有这样的共识,但是以教师自我思想构建的课堂,在学生的互动学习中到底能发挥多大的能动作用?就目前的上课情况来看,一部分老师有新型理论知识的指引,但在具体教学设计或者课堂把握上,还不能真正做到完全把课堂还给学生,该放手时没放手,该组织自主学习时一个人在讲。基本上保有的还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教学,问答教学,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思考的学生少,研究的学生少,能张嘴表达的学生也少,更难见到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研究,生生对话;而有一部分老师更是把理论放一边,依然沿袭自己旧有的教学方式,一言堂,满堂灌。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研讨课、随堂课,对看课的老师来说又有怎样的启发和促动?如果只是老师随意的听听,被动地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评课也多是唱赞歌,敷衍了事,对于授课者和听课者双方的专业提升效果微乎其微,更不要说学生的自主发展了。课堂是教育教学真正而经常发生的地方,有效的课堂观察能为课堂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并成为其最为有效的起点。在我们传统的听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重数量不重质量。学校规定了听课的节数,但什么时候听,听什么课,听课之后如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加以反思,都由听课人自行决定,而被听课者是否能得到来自听课人的建议也很难说。2.重评价不重发展,传统的听评课是围绕课堂教学的程序和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价的,开课人得到是等级的评定,而非问题解决的策略和对其专业成长的建议,对听评课双方来说,都缺少持续的跟进研究。3.重结果不重程序,通过反思我们发现,进入课堂之前,听课人听课意图模糊不清,对开课人教学设计中的困惑和创新不甚明了的现象很具有普遍性。进入课堂后,难以从纷繁复杂的课堂事件中,理清思路,进行深入

细致地观察。课后的交流与讨论中,着眼于“技术”(教学行为)的革新,常常忽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由于没有良好的听评课支架,没有科学的听评课程序,也就难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实践进行深入的分析,难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改革传统的上课、听课、评课方式,利用观察量表进行观察,创设面向学生互动型的新型课堂,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有效促进互动课堂的生成与发展,只有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基于以上情况的考虑,本课题尝试以课堂观察的一些方法、手段和应用等一些问题进行尝试性、比较性、总结归纳性研究,为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者、评价者供适合学生发展的生本课堂,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教学与教材之间提供从定量到定性的一系列观察方法的参考,以期各环节渠道之间有更好的对话、沟通,促进有效教学研究提供一个研究视角。

本课题研究拟以我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为研究基地,将对低段不同年级、不同课型的基本课型,按月轮值,在各备课组中实施,分别由主研团队负责观察角度的选取、观察量表的制定、教学活动的实施,再由观察团队负责利用观察量表进行多角度的课堂观察,然后由双方团队通过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符合有效教学特征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主、科学的有效教学理论来促进互动课堂的良性发展。

二、研究目标、内容与重点 1.本课题研究目标

一是通过基本课型课堂观察分析研究,进一步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帮助每一位教师创造与学生的和谐课堂、共赢课堂,从而使有效教学的实施真正落到实处。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搭建课堂观察框架,掌握课堂观察技术,从具体现象中寻找教学规律,并将此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健全有效课堂教学理论,并在教学中加以推广和应用,从而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

二是通过课堂观察这一角度,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符合有效教学特征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

2.研究内容

(1)、如何通过课堂观察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2)、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观察结构。我们拟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对话四个方面来构建课堂框架,具体来说围绕这样几个问题展开。

将课堂分解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四个维度: 维度一、教师教学——教师专业(怎么教) 维度二、学生学习——有效学习(怎样学) 维度三、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是什么) 维度四、课堂对话——能力形成(怎么样)

四个维度中以学生学习为目标,以教师教学为支撑,以课堂性质为载体,创设愉悦与合作的课堂文化。

(3)、针对不同的课型制定不同观察方式,自制部分观察工具。

(4)、对课堂观察所得数据进行科学处理。拟分三个步骤研究分析:统计整理→归类→解释。

(5)、如何培训教师使之成为合格的观察者?

研究内容中的(1)、(2)、(4)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四、研究计划与预期成果

本课题拟按照“实践→理论→实践”的思路展开研究。即选取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的基本课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课堂观察,筛选出符合有效教学特征的若干典型案例(也有反面案例),然后通过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符合有效教学特征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主、科学的有效教学理论来促进教师培养和课堂教学。

本课题研究拟分5步走,第一,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观察结构;第二,对观察者进行必要的培训,组织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过硬的观察团队;第三、走进课堂获取观察信息数据;第四,制作教学案例;第五,形成观察报告。 本课题拟用2年时间完成。打算分三个阶段来实施: 第一阶段:课题筹备阶段(2015年3月)。检索资料,进行课题可行性论证;组建课题组,开展相关调查,了解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做好分析;设计课题的实施方案: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理论学习;完成审批,立项等有关事宜。 第二阶段:课题运作阶段(2015年4月—2015年12月)。反思提炼第一阶段的经验,形成阶段性成果。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形成基本课型的教学模式。对实验进行指导,定期了解实验进度;撰写课题小结。 第三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16年1月—4月)。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完成课题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形成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验收。 主管部门 审核意见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总课题组 审核意见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二、课题研究方案。

第一阶段:课题筹备阶段(2015年3月)。

1、 检索资料,进行课题可行性论证。课题组主研成员学习了崔允漷,沈毅,吴江林撰写的《课

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并收集了一些相关的网络研究资料。 2、 成立了课题组,并按备课组落实主要课题负责人。 3、 开展相关调查,了解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做好分析。 4、 设计课题的实施方案,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理论学习。 5、 完成审批,立项等有关事宜。

第二阶段:课题运作阶段(2015年4月—2015年12月)。

反思提炼第一阶段的经验,形成阶段性成果。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形成基本课型的教学模式。对实验进行指导,定期了解实验进度;撰写课题小结。 1、2015年4月:三年级课堂观察活动月

数学低段组围绕课题开展的课堂观察研究,在三年级教研课中实施,历时2周分别由甘玉红、杨艳、吴莉进行现场授课,一、二年级承担观察任务,上课团队根据观察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汇报。

2、2015年5月:二年级课堂观察活动月

A、 第七周雷晓莲老师组织进行了进行了课前会议《同课再构的课堂观察》

B、第八——十周秦瑶、谭金梅、文长绞三位老师实施互动课堂教学活动,一、三年级分为两个观察团队进行观察记录。

C、第十三周进行会后总结,三位上课老师分享设计理念,雷小莲老师针对观察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专题交流。 3、 2015年11月

四年级杨艳、甘玉红、吴莉三位老师在上学期的经验基础上于11月推进了第三轮课堂观察获得,由五、六年级为观察团队进行观察记录,并进行了观察汇报。

第三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16年1月—4月)。

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完成课题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形成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验收。

式可以相互补充使用。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应尽可能地反映真实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活动。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采用哪种或哪几种记录方式,都必须保证记录系统尽可能地简洁明了,能有效地记录数据并进行后续解释。经过几次实践后,观察者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形成一些简短的编码。如“0”代表离开位子,“p”代表做小动作等。【3】如果需要记录的数据比较多,还可采用合作记录的方式,确保数据的完整与真实。

对观察者而言,进入现场观察要以不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为前提,但同时要保证所记录信息的效度与信度。观察者应该在上课开始前进入现场,选择有利的观察位置。一般而言,要按观察任务来确定观察位置,以确保能收集到可靠的信息。如观察某个或某几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就应该选择离他们较近的位置;如果观察教师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就应该选择便于走动的位置,可及时移动来了解具体情况。

四、关于数据的分析与推论

为了方便、速记,在课堂上记录的数据,很多都是观察者本人才能理解的。在课后要对数据进行补充、整理和统计,一方面使别人能理解所记录的数据,另一方面为下一步的推论做好准备。

如何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对采用不同的记录方式所收集的数据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如采用定量观察收集的信息,一般要借助统计的方式对其进行整理与分析。观察者可以通过频率和百分比的计算,绘制出可以说明问题的表格,也可以利用Excel等电子制表软件来开发数据表,利用电脑进行数据分析,然后再根据需要由电脑绘制出不同的图表等。而采用定性观察所收集的信息,则一般需经过编码、分类、整理、解释等步骤。观察者对大量的记录信息进行简化和梳理,可通过文字说明、图表等方式呈现与观察目的相关的信息,让人们较为清楚地了解观察情境中发生的事情。如果是合作观察同一个内容,那么在统计或整理所记录的信息时应在充分交流和讨论的基础上对各自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合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与观察主题相关联的问题或观点,建构分析框架,将统计或整理的结果按不同的问题进行归类,把具体的事实与数字集合到相应的问题或观点中去,为下一步的推论做好准备。 那么又如何根据数据做出推论呢?推论的过程就是专业判断的过程,是观察者围绕观察点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剖析与反思,对简化了的数字、图表等的具体内涵与现象背后的原因及意义作出解释的过程。首先,推论必须是基于证据的。课堂观察强调拿证据说话,有多少证据,做多少推论,既不要拔高,也不要低估。其次,推论要紧扣事先确定的观察点。也就是说,不能只根据一个点的观察结果来简单地推论课堂的其他方面甚至是整堂课的教学。课堂观察源于课堂,但它只是课堂中的一个点,而非完整的课堂本身,因此,我们在推论的过程中应避免出现以偏赅全、过度推论等问题,更不能仅就某一点的观察,而对整堂课做出好或坏的判断。观察者要紧扣观察点,基于教学改进提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建议与对策。再次,推论要基于情境。课堂观察是在现场进行的研究活动,推论时要充分考虑“此人、此课与此境”,不要进行过多的经验类推或假设。要根据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展开讨论。如果将观察与情境分割,那么观察者的视角就很可能会在对学生、教师或班级的片面概括中受到限制,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影响课堂观察的效度。

“如果观察者不知道怎样收集资料信息,不知道找寻什么行为,以及对课堂进行分析没有一个概念框架的话,他们有可能不理解课堂行为。”同样地,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课堂教学行为,也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因此,课堂观察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的问题,它需要教育理论的支持,需要教学经验的积淀??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困惑都是正常的,只要行动了,只要反思了,就说明已经在前进了。

资料2:

课题实施背景分析

任课教师:甘玉红、杨艳、吴莉,小教一级,担任三年级数学课的教学,教学素养较好。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分数》第一课时《分一分(一)》。 观察教师:数学课堂观察一、二全体成员。

观察维度:师生问答方式、教师提问性质及效度、学生课堂反应、教学目标达成度。 活动时间:甘玉红:2015年3月25日;杨艳::2015年4月;吴莉,:2015年4月9日。 本次观察的内容是北师大第四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分一分(一)》。整个课堂观察活动经历了前期准备、部分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等过程。 前 期 准 备 一、 理论知识的学习。

正式课堂观察之前,全体教研组成员集体对课堂观察的理论知识再次进行了学习,使每位老师对究竟什么是课堂观察,课堂观察的意义是什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全组成员希望通过观察小组的课堂观察行为,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对师生互动盲点、学生课堂反应及教学不良习惯作出相应研究,如: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努力追求其合理性,并实施在自己教学活动中,得以验证,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鉴赏,进而改善教学实践上的不足。其次,以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和研究,进行反思总结,形成经验文章,促进自身由经验型老师向研究型老师进行过度转换。 课堂观察报告。

二、 课时、课型的选择。

考虑到三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知识量比较少,既要按照正常的课程进度,又要能独立于教学进度,不受进度的牵绊,我们选择六单元的知识认识的概念课。 三、 集体备课.

(一) 研讨教材

在小学阶段,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课标》把“认识分数”分成两个学段进行,本册学习的内容是初步认识分数;而在五年级教材学习中将较系统地认识分数,《分一分》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实施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会读写简单分数,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难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

如何在本课教学时做到位而不越位呢?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体会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为了更好实现动手操作这一教学目标,我们为学生在课前准备了一些长方形、正方形、圆纸片,为后面理解分数的意义做好准备。 (二)分析学情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初次接触,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而其实学生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一半”等名词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 ? (三)学习目标的制定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能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折纸,涂色的活动,会表示简单的分数。

3.会用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数学文化。

资料3:

课 前 会 议

? 一、上课老师说课

根据试课出现的问题及大家给的意见,甘玉红老师在原来王洪亮老师上课的基础上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并向大家阐述了修改后的设计理念。 ? 二、初试

首先,王洪亮老师根据大家集体备课的设计进行了试课,备课组成员及时对本节课进行了评课。 ? 思考一:教师要采用哪种方式能调动即能达成学习分数意义的目的,又能促进学生的交流互

动的意愿?

经过研讨,大家各抒己见,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放在小组中用不同形状的纸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并和小组内同学说说写出分数的意义。汇报时,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把想认识的分数读、写出来。在活动环节之前明确要求:(1)、每位同学只能选出一种形状的纸。(个体与小组之间的互动)(2)、平均分成若干份后任意涂出其中一份或几份,再想一想涂色和没涂色的部分用分数怎么表示。(个体与知识、学习要求上的互动)(3)、问题解决以后,在小组、全班交流分数是如何产生的、表示什么意思。(个体与全班之间的互动) ? 思考二:如何处理“预设”互动与“生成”互动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突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种师生多向、开放、对话交流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动态发展的过程,产生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精心的预设在教学中未必都能得到期待的生成,相反那些无预设却不期而至的意外生成,却是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中常常面对的场景。

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我们应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学生的回答超出自己的预设之外的,这是值得我们欣喜的事情。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够应对这一切,把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的生成,在平等的立场上给予交流指导。 ? 二、观察组设置观察点:

随机选取7位老师从“有效互动检测达成情况”这个维度进行观察; 随机选取4位老师从“ 互动课堂问答”、“有效提问”两个维度进行观察;

资料4:

课 中 观 察

——观察表及课后会议分析报告

(一) 观察工具

(二)观察位置的选择

七位老师从“有效互动检测达成情况 ”这个维度进行观察,分别坐在教室各小组A—F组的旁边; “谭金梅老师 ”,所以坐在教室左前面位置。 “ 覃瑶老师”,坐在教室右后面位置。 “周林老师,吴莉 老师,申夏老师”,从总体上观察教师提问的性质和效度,所以坐在教室后边的位置。

(二) 观察过程

课前,部分观察者于上课前2分钟进入教室,未与学生做交流,王晓华

老师询问了一位学生和的预习情况,并翻阅了他们的课本,发现本节课老师未布置预习,学生事先并不知道要上这节课。

课中,各位老师根据自己选择或者开发的观察表进行记录,有数据的记

录,也有根据自己的需要记录的现象描述、教学细节、即时反馈等,同时对各小组学生作业情况进行了及时的记录和评定。

课 后 会 议

? 一、我的课后反思 1、目标达成90% 2、教学行为

本节课我比较侧重小组合作以及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比如说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同桌互说,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根据 操作结果与同伴交流,提出并解决问题,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说我的课堂语言不够贴切,总担心学生学不会,讲的较多 ,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比较匮乏,导致最后没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二、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

1、跟根据 《课堂检测达标情况 》 观察分析和建议:

有待提高的地方:在学生涂一涂,折一折这两个环节速度偏慢。

反思:在学生动手操作环节中,特别是涂一涂可以让学生用画斜线的方式提高涂的速度;在折一折这个环节,老师可以先给学生示范怎么做,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指向性去完成。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益。

2、跟根据《有效提问汇总表》观察分析和建议:

有待提高的地方: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过多,如过易的问题不用提,过难的问题可以小组交流讨论或者教师引导;目标不明或与目标联系不紧密的问题不要提。

反思: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提前预设课堂的提问,以及课堂生成的问题,针对每一个环节提出启发诱导型问题,鼓励学生 勇于质疑,探究创新

3、跟根据《学生参与课堂情况》观察分析和建议:

有待提高的地方: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回答问题,集体回答问题的次数过多,老师说的也很多。

反思:在课堂上老师应 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少讲精讲。

在教学方面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希望教研组成员也能够通过课堂观察这种形式能帮助各位老师查找并解决各种问题。

可以说,课堂观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活动,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后 续 观 察 学 习 计 划

一、 跟进式调查

通过本次的课堂观察活动,我们老师都存在讲的过多,对学生集体回答的问题多,所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逐渐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效益。

二、发展式调查

在教学方面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希望教研组成员也能够通过课堂观察这种形式能帮助各位老师查找并解决各种问题。

可以说,课堂观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活动,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数学教学方面每个教师争取做到:

1.教师要少讲精讲,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成长,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做。 2.呵护童心,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及探索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求异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1:对这另外三人说了些什么。

生2:要烙3张饼,一面需要3分钟,一张饼2面,那就需要2×3×3=18分钟。

生3:不行、不行你那样太费时间了,一次可以烙2张饼,先同时烙2张饼。再烙第3张,需要2×3

+6=12分钟。

生4:我还有一种方法。先烙1号饼和2号饼的正面,再烙1号饼的反面,把2号饼取出来,放入3

好饼的正面,最后烙2号饼的方面和3号饼的反正。一共需要3×6=18分钟。

生5:我不同意你们的答案,应该是9分钟,不是18分钟。一次可以烙2张饼,同时烙只需要3分

钟。所以3×3=9分钟。

生4:哦,对啊,我写错了,是9分钟。我们同意你的意见,谢谢! 生:我们小组的发言完毕,请问大家还有没有补充,谢谢大家的倾听。 师:板书图示。

3分3分3分

[简析]: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原来以为的一个人的发言,却意外的变成了小组展示。生1对另外三人说了什么,虽然没有听的很清楚,但可以看出生1在进行分工安排。三人以表演对话的形式呈现了3种烙饼的方式。可以见到在小组合作中是人人有事做,既分工又合作相辅相成,是小组合作中的亮点之一。当生说出了正确的烙饼方式,错误的计算结果时,师生一片愕然,老师还没有来的及接话,生5的一句“我不同意你的答案”成了此次合作展示的第二个亮点。大胆的质疑、表达自己的想法,体现了学生的自信和胆量也体现了教师在语言细节方面的训练颇有成果。

课堂不是单一化、模式化而是立体式、多层次的学习空间。教师提供学生充分思维的时空与主动探索、创新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合作、互动学习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此片断从这一角度讲,是为培育学生创造力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买文具》我是如何构建数学课堂中的互动教学——互动课堂设计汇报 杨艳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索实践的过程,是学习者与文本(教材)的交互作用,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只有经历一次次的“互动”,才会真正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和不同的思维方法,同时在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文本(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等方面的品质。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

1、学生如何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2、学生如何进行思维与文本的沟通,实现学习者与文本的互动学习。 3、学生怎样与文本和学生互动才能有效的达成学习目的。

一、在学生与文本的交互作用中,是教材对学生有影响,学生同样对教材也有影响。文本即教材,有时不仅指教材,学习者是学生,这个交互作用是学习的过程。然而教材是无声、静止的,教材的编排者精心设计了教学情境,教学问题串,然而学生的基础、能力各不相同,如果是完全将文本资料抛给学习者无序的去学习,学习效果一定会因人而异,形成不同的学习结果。那么如何将文本资料进行分解及对学习者进行有效指导呢?

我在设计《买文具》这堂课时,首先考虑了王老的听课建议。这堂课是除法单元的第一课,距离上一次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已经过去了一个多学期,要让学生快速的达成与文本的沟通,而不是不知所措,首先我设计了复习环节的唤醒学习环节。最开始是8道口算,2道竖式计算,考虑口算是小组开火车调动学习情绪,学生独立完成2道竖式再进行订正及除法竖式的计算步骤的回顾。然而考虑到开火车互动的群体是进行游戏的小组和老师,开火车小组的孩子与旧知,没有进行游戏的孩子可能因为游戏机会的丢失,暂时放弃了与旧知的互动,即缺少了知识的唤醒。接着我将口算题缩减到4道,思考以教师问,学生全班齐答的方式进行。这样参与活动的面扩展到全班学生,也就达到知识唤醒的目的。再思考独立完成2道竖式再订正再小结方法,这样的方式需要3个小环节去完成,比较花时间,有可能将学生的黄金互动时间浪费在复习阶段,我第三次进行了调整——竖式计算由一人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其他同学看过程,思考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是哪些。思考的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学生进行片段式的回忆,很可能不能完整的进行思考,思维互动会断篇。 第四次我将思考问题改为了最后的问题串。

二、构建主义学习观认为操练式的学习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有效学习,我们讲的有效学习主要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是发展学生创新性的学习。那么该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自主、互动的学习,并且达到最有效的学习效果呢?

我想:通过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的互动,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开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师生有效互动是指教师或学生将所欲传送的种种信息,借助各种媒介,传达给对方,并发出预期的反映结果;由此反映结果再反馈给对方,从而形成良性的反馈循环系统。师生互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积极地参与,主要是指学生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行为。互动的关键是运用多种教学形式、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加强他们之间的相互交往、沟通和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教学环境。那么现在这节数学课堂中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互动呢?学生将信息情境快速的阅读之后,我直接提出了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除法问题,即实际生活问题,学生在思考了为什么要除法解决后,我设计了第一个互动环节——阅读。这部分的知识是让学生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如何进行口算。知识难度不大,学生易看能懂,在进行学习者与文本的互动后,让积极互动的学生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师生共同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时间和空间。在此空间里,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听讲者悉心聆听,讲解者热情诱导,教师再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上适时引导,师生互动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引导,在引导中感悟。使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和学生拉近距离,学生不再“仰视”教师,营造一种互动的空间,让学生和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

在第三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表达计算过程的环节,并在活动中提出:1、想一想计算时应怎样试商? 2、“4”写在哪一位上? 3、竖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围绕这三个话题,开始设计的是先独立思考,自己与自己进行思维互动,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进行生生互动,最后由小组在全班进行交流互动。互动的模式要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进行引导和教学。然而实际上课时将后面的环节混乱了。但是在对话的过程中,当小老师站在讲台上时,我主动退到了和学生一起的位置,以学生的姿态学习和质疑去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让表达的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同学们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同时这种“和学生换一下角色”由学生当老师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你能将你的相法说给大家听听吗?”“刚才小老师讲的话,大家听明白了吗?”“如果不明白,谁愿意再当老师到台上讲解?”通过和学生换角色,课堂气氛更融洽了,学生的学习更投入了,学习的效果也最好了。

另外,我觉得课堂上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有效互动的课堂里需要有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创设一种自由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余地,多给学生一点展示自我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欣赏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中尽量提倡学生走上讲台,提倡学生交流讨论,提倡学生可以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教师要坚持做到让学生想说就说,说出智慧火花;想议就议,议出是非曲直;想问就问,问出心中疙瘩;想画就画,画出正解解法。哪怕观点是错误的。我们教师都应发挥主导作用,在错误中发现闪光点,纠正错误,在错误中成长。学生才不用害怕因为说错而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了,在如此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们学得更快乐了,也最容易迸发创新的火花。

课堂观察的实践与反思

——杨艳 2015年教研组申请了校级课题《课堂观察下的互动课堂》,初衷是为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课后反思、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在一年的实验研究过程中发现,以观察为手段的研究方式对课堂学习方式、教师听课方法等方面都有了很大促进,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切实转变观念,以科学的方法指导课堂观察才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效益提升之道。

自从有了课堂教学以来,教师就一直从事着课堂观察的研究,只不过所谓的观察研究一般以自我观察和对上课者的观察开展,很少进行专门的课堂行为研究。在以往的观察方法上,我们听到哪儿记到到哪儿,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既没有明确的听课目的也没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对于自身上课的优劣,学生学习的结果我们往往不是从课堂上去研究,而是从作业反馈和成绩检测中去得出,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忽视了过程的研究必然会导致结果的缺失。观察的内容因为观察者的视角不同而进行个别甄别,有的老师观察到是执教者的教学取向、教学方式、教材运用、教学目标的落实,有的老师观察到的是执教者的导引和提问技巧、教师的观察力和调控能力,还有的老师观察到的是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认知表现、学生真实地思维表现、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与非学习行为、教室内外的情境等等。

而课堂情境具有变化迅速,事件发生的同时性、即时性等特点,如果像日常听课那样凭经验而为,这样观察的成效就不大。而现代课堂观察已经成为专门的学问,有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与技术,能够对转瞬即逝的课堂情境作更加细致、深入地记录与研究,这是一般听课所无法做到的。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观察获得实践知识的信息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教育决策与教育评价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

由于教师的专业背景、教育经验与研究目标不同于专门的研究者,所以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在目的、内容、工具与结论处理等方面与研究者的观察应有所不同。同样,教师的课堂观察研究也不应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听评课,“传统的听评课制度存在着简单处理、任务取向不合作等诸多去专业的问题”,而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则蕴涵了研究、合作、发展等要素。教师要改变日常的随意性的观察,要像研究者那般从事专业活动。

二、观察的目的和研究的结果应该更广泛的植根于学生的行为改变、方法优化、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发

展上。

课堂观察不仅是教师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更应该是为改善学生课堂学习方法和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研究性行为。专业的课堂观察要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和研究方法,才能客观地去研究课堂中师生之间的表现,促进上课者和听课者的反思和行为的改变,上课者理念的更新,才能引领学习者学习方法的改变。在一年多的研究中,主研团队和主研人员有了意识和行为上的更新和转变,我们的研究在学习借鉴了一些已有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创建了课堂观察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技术,对课堂的教学过程、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上课教师再根据通过课堂观察得出的结论往往用于论证理论上的假设或得出某种理论观点,也会据此为教师与学生提供改进建议,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对提高听评课实效,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必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是教师群体对上课教师进行的多维度、多角度、单向性的观察,这样的观察活动是“为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与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服务的,而不是为了验证某种教学假设或推演一些理论;它是观察者运用可记录的、便于自己分析的观察量表对课堂进行实录,而不是一味地依靠专家编制的量表;它是基于记录信息的适度推论,而不是基于经验和印象的漫谈”。教师参与课堂观察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关注、研究与促进学生的学习,因为学生学习是课堂的重要组织部分,教和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管是观察教师,还是学生,最终都是指向学生的学习,由学生的输出结果来检验,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就是为了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因此,教师参与课堂观察所产生的意义是面向学生、教师与学校的。 在真实的课堂里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课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

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么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如以学生学习的互动为观察视角,观察学生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怎样的帮助,通过观察实录还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提供分析报告与改进建议,进而影响上课教师关注学生的后续学习行为,使其发生新的变化。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三、改变教师学习方式,营造教师团队的合作文化。

教师要开展课堂观察,就要改变原来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因为完整的课堂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每个教师都要主动向课堂观察合作共同体的成员开放自己的教室,接纳不同的力量进入课堂,共同来探讨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专业问题。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这些变化会感染同伴,影响组织,进而使学校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如果基于教师合作的课堂观察活动大量开展,逐渐使教师浸染在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中,将增进教师的责任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zq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