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更新时间:2023-08-11 18:35: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建筑

建筑论坛

论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赵更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武汉430074)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后现代建筑现状的分析,指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没有在中国

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蓬勃发展,而在某些经济发展较快地区,适应历史、社会发展的新一代“高技派”建筑正慢慢兴起。本文从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国内建筑市场的状况和由此导致的建筑师的工作方式两方面分析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经济发展 新一代“高技派”  1 中国的后现代建筑发展及现状

随着70年代末的国门大开,,进西方现代建筑的过程中,更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着后现代建筑登上了中国的建筑舞台。

后现代主义作为多元社会的重要理论观点,由六、七十年代在英、美、意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发生,至今已发展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建筑思潮,并深深扎根于世界文化之中。它肩负着时代的重任和社会的多样需求的使命,与现代主义的概念及排他性美学相对立。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继续和超越,促进了西方建筑界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背离。它以自身强大的内聚力与适应性兼容了包括现代建筑的几乎所有的传统建筑、现代技艺及社会文化等内容,因而比纯粹理性现代主义内容更广泛,创作更加活跃。从西方战后的整个建筑发展看,后现代建筑的多元化设计模式,倍受人们青睐,在当前已成为一种占主导的建筑思潮。

80年代以来,后现代建筑似有在中国扎根的势头,各地也产生了大量受其影响的作品。其中不乏一批优秀的、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但在建筑市场看到更多的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的建筑却是曾风行一时并且至今依然流行的“新西洋建筑”和“大屋顶”。一段时间里,各式各样的柱式、山花、檐口、线脚充斥在各类建筑里;而为了保持或发扬“民族特色”,各种大小建筑的屋顶上也都安上了小亭子。如果去掉这些片断、形式,则完全是一副现代主义建筑的面貌。在一些地方,这些流于形式的“后现代”已被视为了一种破坏城市。,,。

2 造成目前中国后现代建筑状态的原因

后现代建筑所提倡的多元折衷与中庸兼容、大众化与民俗化、双重译码与雅俗共赏的对应关系等内在物质与中国民族的文化特质有很大的契合,因此,它在中国的被接纳是有着合宜的文化背景的,它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很有潜质的。之所以后现代在中国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蓬勃发展,分析起来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发展是没有历史背景的。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西方思想家高扬理性。那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理性的王国,哲学思想中占主流的是理性主义,伴随着科学主义和乐观主义。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以后和人们预期的相反,理性并没有带来公正、幸福、和谐。到20世纪,30年中竟接连发生两次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人们开始怀疑起来,19世纪的西方哲学的主流渐渐转变,由理性主义转向非理性主义。这时文化思潮的转变为随后到来的建筑思潮的转变作好了准备。

战后的几十年里,现代主义建筑在西方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作为工业社会的产物,现代主义建筑简洁的形式及其使用的现代材料———钢筋和玻璃无不显示着高度的现代化工业文明,置身其中的人们也会感受到强烈的先进、现代和时尚感,但与此同时,也无可避免的也会感到一种冷漠。于是人们开始在自己似曾熟悉的古老建筑中寻找一种心灵的寄托与精神的回归,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强调传统和复古倾向正迎合了这种后工业时代的怀旧情节。同

建筑

时,与现代主义建筑带有距离感的,不易让人接近甚至带有一点高贵的美感相比,后现代主义建筑更体现了一种对人性本身的关怀。它眼睛向下,它关注市民的生活,这从文丘里的《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就可明确感受到。而这种直接指向个人的关怀也弥补了工业时代带来的后工业时代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淡漠。

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发展后现代之前的建筑历史背景。

中国的现代建筑始于上世纪的20~30年代,那时,一批赴国外高等学府、名牌大学专攻建筑学的青年学子纷纷回国,作为建筑舞台上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他们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者。此。段时间,,不说,一边倒”。设计人员“,“边设计边施工”,“干打垒精神”,大批“封、资、修”,猛攻“洋、怪、飞”……帽子满天飞,建筑师戴着镣铐跳舞,左右为难,下笔踯躅。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末,因此,在80年代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进入中国以前,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没得到很好的发展。

西方现代建筑出现在20世纪初,在此之前已有二、三百年的西方近代建筑发展史作为现代建筑的基础,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间,现代主义建筑在西方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相比之下,中国社会在17~19世纪近300年中基本没有发展,而在20世纪初在中国出现的现代建筑也不是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根上生长出来,而是从境外移植过来的,它与中国传统建筑是两种异质的文化,此后的现代主义建筑也因受到重重阻碍而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展后现代主义建筑,谈何易?试问人们还没来得及从眩目的现代建筑中体验到科技带来的喜悦,又如何能体会到现代工业文明过度发展,现代主义建筑过度繁荣后带来的冷漠与疏离?真正源于内心的怀旧与回归情感又从何而来?因此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使后现代在中国的发展先天不足。

其次,国内建筑市场的状况以及由此导致的建筑师的工作方式是另一重要的原因。

筑论坛

1992年,邓小平南巡,中国再次兴起改革和

建设的高潮。1992年10月召开党的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此为标志,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进行建筑创作,既给中国建筑师带来机会,又带来许多困难和挑战。1991年,北京决定申办奥运会,加之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这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建筑高潮。中国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已开始转向市场经济主导的建设时期。、市场,。,会发现:,却很少有人去识。毫无疑问,这种转变与消费主义主张的高消耗有关,也与市场经济中商品形象的快速更替有关。但从中也可以看到思维能力的一种发软发粘的腐败现象。无论用何种标准衡量,这都是一种自我麻醉式的逃避。因而当前在建筑上视觉浮夸、专横武断和毫无价值的拼凑比比皆是。

现在,随着开放的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国际上的信息交流已越来越便捷、快速。当国际上流行一种建筑思潮或流派时,中国的建筑师都敏锐的觉察到并能快速紧跟国际潮流,然而中国建筑师汲取和借鉴国外建筑思潮的方式更多的不是仔细研究有关建筑思潮的文化理论,而是以最快的速度在建筑实践中按自己的理解将之编成套路,并进行快餐式的推广和应用,在这方面中国建筑师似乎有特别的概括和简化能力,因此在国外流行后现代的时候,带有山花、线脚的“新西洋建筑”就开始在国内流行;用新技术、新材料模仿中国官式建筑木构架建筑的片断造型———大屋顶、小坡檐、小亭子等,也开始安在各类建筑的头顶上。这类建筑若除去立面上的片断、形式,其内部功能分区及空间组织遵循的都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原则。如果说为了迎合商业目的在立面上添加各种西洋古建筑符号是业主思想的产物,那么为了审批通过而在屋顶上加亭子则可以视作是长官意志的产物。可以说实用主义在中国的建筑设计中走向了极致,大部分建筑师已无暇去细细品位这些流行建筑思潮背后的文化内涵。可当人们对“大屋顶”、“新西洋建筑”趋之若鹜时,又有几位建筑师意识到人们正在他们设计的“后现

建筑

建筑论坛

展的。新一代“高技派”建筑在中国的流行不仅适应了大众在经济发展时期对科技、现代化的崇尚心理,同时也因为有了相当的经济实力作后盾,使之有了发展高技的可能。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新一代“高技派”的流行也会从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南部向中部、西部发展。

除了社会经济、历史背景为“高技派”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外,还有一个有利的因素就是新中国的这几代建筑师都是受现代主义建筑教育成长起来的,比起生搬硬套,。

,在现代主义上升时期,理性主义者。从形式上讲,俄国人的作品以构成主义为基础,像同时代的俄罗斯芭蕾一样,体现了惊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荷兰人的作品在反映构成主义影响的同时,突出了他们对平面、色彩、比例的敏感;法国人的作品则在立体主义雕塑感的基础上融合了法兰西民族的浪漫气质;意大利人的作品对严整的比例、未来主义的动感甚至是古典主义的精神都给予了神秘的诠释;芬兰人的作品则把理性主义的思维与有机的自然形式恰如其分的结合在了一起。因此,源于建筑师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性是抹杀不掉的,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品都会自然的融入这种气质,并表现出来,打动欣赏它的每一个人。

4 结 语

代”建筑中失落自己内心的精神家园———这一后现

代主义极力找回的东西?

快速设计曾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盛行一时。在时间就是金钱的今天,快速设计又被一些建筑师捡了起来,在形式逼迫下,中国的建筑师队伍中又出现了大批的“快手”,对于他们,十天、八天出一套方案已习以为常。而在“快速设计”中,“抄”无疑是最便捷的手段。因此中国的大部分“后现代”建筑无可避免的只能流于形式,它们所表现出的“后现代”往往只限于建筑立面上从国外后现代建筑中截取过来的片断形式,或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编成一种套路,快速应用于设计中。这些建筑师关注得更多的是这类建筑带来的经济效益,“志的作品找来的理论依据行,,彩,验,受到人们的肯定外,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如上海、深圳等,大部分受其影响设计的建筑已被视为了破坏城市面貌的败笔,取而代之的是新一代“高技派”建筑。

3 新一代“高技派”建筑的兴起

早期的“高技派”建筑师们往往以功能和技术作为借口,为了高技派建筑技术的特性而在形式上的考虑远远大于对功能、技术的和理性的考虑。然而随着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全球性的能源危机,以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为核心内容的可持续性发展建筑理念成为建筑师追录的目标,新一代“高技派”正在转向真正的功能主义,他们关注的焦点也随之转变成为建筑的灵活性、城市文脉和生态环境。工艺技术是他们的手段。那里没有符号和文脉,没有解构与建构,没有晦涩的哲学语汇。“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此得到最深刻的体现。如果说早期“高技派”作品还是在盲目炫耀工业成就的话,作为现代主义思想的真正继承者,新一代“高技派”建筑师则致力于利用现代工业技术中的新成就来创造更加理想的人居环境,同时尽可能的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能耗,降低污染,亦即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新一代的“高技派”建筑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已逐渐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这无疑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更重要的是它是顺应历史潮流发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总结出,当吸收国外的建筑思潮及流派时,结合本国国情是很重要的,要找到国外流派与本国文化及历史的契合点加以发展,这样的建筑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当然,要设计出有分量的建筑,建筑师的职业操守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虽然目前靠个人力量无法改变整个建筑市场的现状,但对于自己手上的设计,建筑师是有大部分决定权的。一味的屈从于长官意志或商业目的不是一个合格的职业建筑师应有的做法,建筑师应向委托方建议更好、更合理的建筑形式,这是建筑师的责任。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的逐步正常化,相信中国会出现更多既紧跟国际潮流又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作品。

收稿日期:2001年2月12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z1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