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民族理论2013.7考卷

更新时间:2024-06-03 21: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 分,共10 分} 1. (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 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B. 重视政策的运用 C. 理论和政策兼纳 D. 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

2. 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 A. 夷狄 B. 族类 C. 夷族 D. 蛮夷 3. 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

A. 民族 B. 部落 C. 部落联盟 D. 民族 4. 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的关系。

A. 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 B. 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 C. 民族群体之间 D. 民族个体之间 5. 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 ).

A. 自然因素 B. 文化因素 C. 社会因素 D. 经济因素 6. 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 )个国家接壤。 A.7 B. 8 C. 11 D. 14 7.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

A. 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 B. 自治机关的民族化 C.自治权的行使 D. 自治机关的民主化 8. 1950 年11 月24 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A.《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对西北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

9. 21 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 )。

A.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B. 平等、团结、互助

C.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D.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0. 我国少数民族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 )种。 A. 12 B. 13 C. 14 D. 15 二、多项选择题

1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

A. 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 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12. 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等基本属性。

A. 自然属性 B. 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 D. 文化属性 E. 生物属性 13. 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 )。

A. 常态发展 B. 异态发展 C. 渐进式发展 D. 突变式发展 E. 跳跃式发展 14.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 )。

A. 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 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D. 习俗交流交融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15. 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

A. 普遍性 B. 国际性 C. 不定性 D. 敏感性 E. 连锁反应性 16. 据2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00 万以上的有( )。 A. 维吾尔族 B. 壮族 C. 蒙古族 D. 满族 E. 回族

17. 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地位,具有同 样的权利,包括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 )的平等。 A.地位 B. 待遇 C. 权利 D. 利益 E. 财富 18.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

A. 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坚持民族统一的原则 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 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E. 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19. 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 )。

A.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B.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 D.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融合作用

1

E.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20. 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 )。

A. 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B. 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C. 宗教的传承和发展 D. 宗教的行为和活动 E. 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三、填空题

21.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 研究 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22. 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3. 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 原始 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24. 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 现象,也是一种 历史 现象。

25. 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 多民族 国家的发展、对 国家与国家 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6.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 大杂居 , 小聚居 , 交错居住 。

27.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 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 ;二是自治机关的 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 28. 少数民族干部所具有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民族工作中,依靠 自身优势 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四、辨析题。

29. 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30. 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31. 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一概纳人民族关系之中。 32.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

33. 一个民族中,说不上好坏的一般的风俗习惯,对民族社会生活不起明显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这种情况被称为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

34. 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

29. 错。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0. 错。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把个别特征拿来作为民族的定义是不够的。

31.对。只有这种关系中具有民族性的内容才应将其纳人民族关系之中。 32. 错。除此之外,还有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 33. 错。这是民族风俗习惯的中性作用。

34. 对。宗教信仰是一部分信教群众对于生活的认识和态度,属于思想领域的认识问题,而不属于政治问题。 五、论述题

35. 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答: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是由斯大林1913 年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由此可知,斯大林主张的是民族四特征说,即民族具有四个共同特征,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固然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但并不能完全套用于中国的实际。经过长期的思索与实践, 2005 年5 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的阐述中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的六特征说,与斯大林的四特征理论相比,更强调民族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等,视野更加宽阔,更加合理地确认诸要素的整体性和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它是在总结中国和外国民族理论及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的理论,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族的认识,还合理借鉴了国外关于民族的论述,可以说是集中国、世界的民族理论之大戚。

dh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有哪些?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产业发展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

2

3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力度

4、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

5、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贸易,照顾少数民族用品生产 6、扶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摆脱贫困

dq当前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应采取哪些措施? 重视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措施包括: 1拓宽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渠道;

2重点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廉洁自律、敬业勤政、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队伍; 3重点选拔少数民族经济、科技和管理人才,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加强少数民族中高级后备干部、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 5拓宽乡镇基层后备干部的来源;

6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7注重少数民族干部观念的不断更新。 lx联系实际谈谈怎样理解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

那得从公元5000年前说起,有了人类以后,经过漫长的迁徙,最后繁衍后代,寻找他们适合的居住环境。逐渐形成类文化,生活习惯,语言特点。各名族语言文字特点显示了各名族的人类生活文化特点。 rh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 一、民族同化指民族自身发展社交往程失自民族特征接受别民族 特征 变别民族组部社现象社程 民族同化强迫同化自同化两种类型

二、 民族化指民族部原属民族实体化现象 其往往由民族迁 徙等原导致民族居住域隔离造 三、民族组合指部民族或其部特定条件重新组合新民族现象

四、民族融合指世界切民族民族特征 经期共同性增基础融体 民族差别终整体消失现象

五、民族消亡指世界各民族经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同民族实体作客观存自行消失现象民族融合民族消亡途径式民族消亡民族融合实现结民族融合 实现民族终消亡

sm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其主要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概念: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的基本自治制度。 主要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以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为前提。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其自治权属于特殊的地方国家权力,与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不同,不享有脱离国家而独立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条件下的一种地方政权形式,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管理本地区的和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这也就是说,只要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就可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也必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内实行。这种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即只有聚居在一定区域内的少数民族才能实行民族自治,不是分散居住的少数民族人口实行的民族文化自治,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与民族聚居无关的地方自治。

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承认民族差异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权利,使之能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而建立的。少数民族作为我国人民中的一部分,享有的当家作主权利具有民族性。一方面,少数民族作为国家主人,他们在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上的特殊要求应得到特别保护;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在任何时候都享有民族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所以,在少数民族传统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自治,行使自治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的关键。可以说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否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就名存实亡了。 实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质是要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使有着一定的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有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保证少数民族按照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和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ss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有这不可忽视的意义存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球一体化的到来,中国现在最主要的建设重心都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只有个民族团结起来,才能更好地落实党中央领导的各项方针和政策,才能给我们国家的发展创建一个和平而稳定的政治局面,才能在国际社会交往和谈判中有坚实的后盾,提高本国的世界的地位。民族的团结同时还可以使得大家共同创造和平的生活环境和共同富裕,民族冲突所带来的却只有灾难和不幸,因此需要加强民族大团结。

对于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其基本内容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主张民族不论大小、不论先进或落后,都应该

3

一律平等,互相团结;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实现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加速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渐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不平等。

和而不同”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真谛“和而不同”是和谐哲学的精髓,是处理民族关系所遵循的一条重要准则。现阶段,更应坚持“和而不同”的哲学观,着力协调发展民族文化,以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ss试述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最重要的是教育

纵观中国教育的历史一直都没有走上正轨,总是在病态中创造所谓的辉煌。在辉煌的背后又有多少真正的社会价值是教育中产生的。在耗费了巨大的国家财力和吸纳民间倾家财富的同时,又造就出多少真正的有用人才。社会巨大的财富创造有多少是经过了教育之手呢。教育的真正价值是否开始让人们开始反思了呢。

在二十一世纪已经进入了竞争瓶颈的人类又如何去面对未来呢。总不能把培养的“人才”贴上教育的标签去掠夺财富而不是去创造财富吧。难道我们不应该认真地反思吗?高成本低产出的教育作为我们制造精英路线的唯一理由是否不太充分呢。

教育本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是什么原因让这根链条支离破碎。这个链条什么时候能够完整的科学客观地连接协调起来,去培养人们超越生物的本能呢。

教育的本身不是花钱用来贴标签的,不是培养肉体信息与知识储存器的,更不是培养纸上谈兵的高手、按图索骥而脱离实际妄自尊大的强行退化的活化石。

看看我们的教育成果就不难发现,优秀的人才都攀登到了纸上谈兵的高峰了,无论是说是讲,无论是逻辑、知识结构,都让你无懈可击。让外行看着往往激动不已,多高的素质。让我们领导也看得心花怒放,这是教育成果啊。但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造就出来的恰恰是苦果。殊不知这是偷工减料、投机取巧的产物,没有能力为社会创造真正的财富反而在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由于我们体制的漏洞这背后隐藏的秘密是不易被人发现的,造就出这种成千上万只会说不会干的脱离实际的人才,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ss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的含义。

(1)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2)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把民族问题的实质归结为阶级问题,那就只能严重脱离以至伤害少数民族群众,不但不可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反而会给敌对势力帮忙。

(3)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社会总问题解决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如果我们在整个革命建设中重视民族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它就对整个革命和建设过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忽视或者错误地处理民族问题,它可能会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使整个革命建设事业受到挫折乃至失败。

(4)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明的创造者,各民族应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全世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应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同一切被压迫民族实行不分国界和民族的亲密联合,共同进行斗争,推翻实行民族剥削和压迫的反动统治阶级。

wg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民族文化灿烂。但总体讲都属于中华民族。生活在中国大地的中国人,不管属于那个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一份子。所以民族团结等同于国家团结。所以民族关系的趋势,一方面可以各有特色,一方面也必须归于中华民族大家庭。民族分裂就等同是国家领土分裂。民族团结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zs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发展趋向? 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是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的报告指出:“进一步发展国内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问题。”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原则,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党和国家科学地总结了建国三十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解决国内民族关系的基本经验,深刻地揭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 zy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一、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4

1、民族问题是人民团结的一个影响因素; 2、民族问题是社会稳定的一个影响因素 二、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1、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2、民族问题是民族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三、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2.民族团结是边防巩固的前提

四、民族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民族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影响因素 2.民族问题是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zm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1.坚持群众自愿。党和国家关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明确指出,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与否和如何改革是本民族自己的事,由本民族群众自己决定。因此,在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并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领导要带头,反对任何强迫命令和包办代替。

2. 注意调查研究。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多样性特点和多重性功能,在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过程中,不能只看其表象和形式,浅尝辄止,而应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全面考察,对其良与陋、益与害,作出正确的判断,使“精华”得以发掘并真正发挥其自身特有的活力和价值;也使落后、有害的“糟粕”得到正确的认识并被摈弃。

3.遵循循序渐进。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民族性和群众性,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每一步都牵动千家万户。因此,改革必须立足于全局,进行整体规划。另外,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改革在加强宏观调控基础上,又不能搞“一刀切”。改革应当按照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现状,有区别地分步骤、分层次进行,使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层次的每一项具体措施都与当地的接受和传承能力相适应。

4.尊重客观规律。一定的风俗习惯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改革风俗习惯的目的是使其适应变革了的和正在变革的经济基础和在其之上的上层建筑。因此,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虽然必须在充分认识和能动把握它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于未来风俗习惯进行超前预测,以此使今日的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自身发展轨迹的必经阶段,而不致发生相悖或偏离,但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施却不能超越这一必经阶段。当今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实践,不能是人为的、脱离时代的“超前”改革 zy怎样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宗教国家,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等。我国对宗教的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团结广大宗教界爱国人士和信教群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自觉尊重宗教习惯。一是深入了解党和国家所制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含义。二是作为信教的群众要按照我国的有关规定,任何宗教组织和教徒,不应当在宗教场所以外的地方进行宗教活动和布道、宣教,宣传有神论或者散发宗教传单和其他未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出版发行的宗教刊物。三是警惕境内外反动非法宗教组织对我国的宗教渗透。接到散发和邮寄的非法宗教宣传品或参加宗教活动的邀请信,切不可轻易参加。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3答案

一、 填充题(每题1分,共15分。写错别字不给分) 1.(民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P2 2.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P17

3.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P27 4.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P49

5.民族发展的(利益、权利),是民族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P54

6.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P73 7.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P90

8.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1.9万)公里。P90 9.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P104-105

5

10.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二是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P110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的实质是民族社会要求(发展与进步)的问题。

二、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中。每题1分,共10分。)

1.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 B )。P4

A.政治发展 B.经济发展 C.文化教育发展 D.社会发展

2.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 )。P10

A.夷狄 B.族类

C.夷族 D.蛮夷

3.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D )。P12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4.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D)。P29

A.氏族 B.部落 C.部落联盟 D.民族

5.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P52

A.平等 B.团结 C.互助 D.和谐

6.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C)。P69 A.自然因素 B.文化因素 C.社会因素 D.经济因素

7.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B)。P91

A.16个 B.18个 C.19个 D.20个

8.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C)个国家接壤。P100

A.7 B.8 C.10多 D.20多

9.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B )。P155

6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制度文化 D.民俗文化

10.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 D )。(P188)

A.6千多万人 B.7千多万人 C.8千多万人 D.1亿多人

三、多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项以上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每题2分,共20分)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 B D E )。P2-3

A. 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 A B E )。P39-40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C.渐进式发展 D.突变式发展 E.跳跃式发展

3.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A B D E )。P77-79 A.普遍性 B.国际性 C.不定性 D.敏感性

E.连锁反应性

4.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A B CDE)等内部和外部条件。P34-38

A. 民族结构 B. 民族素质 C. 民族关系 D. 自然环境 E. 社会环境

5.下列省、自治区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为33%以上的是(ABCD )P89

A. 青海 B. 贵州 C. 云南 D. 宁夏 E. 内蒙古

6.我国少数民族因其历史、人口、分布、文化等原因,具有很多特点,其中有(ABCE)。P106

A. 广 B. 多 C. 杂 D. 偏

7

E. 散

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ABCDE )。P116 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8.少数民族干部所占比例少于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数的自治区有(ABCE )。P133

A.广西

B.宁夏 C.新疆 D.内蒙古 E.西藏

9.在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要努力做到(ACD)。P147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建立新型的生产关系

C.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D.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E.发展乡镇企业

10.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A B D E )。P160-161

A.民族性 B.稳定性 C.独特性 D.发展性 E.交融性 四、辨析题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P1

答:错误。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与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P16

答:错误。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自然(或族体)属性、社会属性和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3.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P127。

答:错误。这只是表现形式之一,还有许多内容。 4.民族语言文字是历史的产物,最终将消亡。P161-162

答:错误。民族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和文字的统一。 5.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P178) 答:正确。改革必须尊重本民人民群众的意愿,改与不改,何时改和怎样改,均由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自己决定,别人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强迫命令。

6.在我国现阶段,宗教信仰往往涉及政治问题。(P187)

答:错误。宗教信仰是一部分信教群众对于生活的认识和态度,属于思想领域里的问题,不涉及政治问题。 五、论述题(25分)

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教材P98-100)

答:民族问题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

1.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1)民族问题是人民团结的一个影响因素

8

民族团结是人民团结的重要标志。民族问题的存在程度和解决状况,直接影响着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的程度和状况。

(2)民族问题是社会稳定的一个影响因素 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我国的社会稳定以稳固的民族大团结为前提、为基础。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区发生的民族问题,会迅速影响到其他地区,波及影响面广,连锁反应大。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和传播媒介现代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2.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1)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和有利的国际环境。民族关系状况是国内环境中的重要内容。民族问题影响社会发展是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2)民族问题是民族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民族发展是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不加速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会影响和制约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那么国家的现代化社会发展也是不完整的。

3.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1)民族问题是国家统一的一个影响因素

国内各民族的团结、人民的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基础。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就必须同分裂民族、分裂国家的民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

(2)民族问题是边防巩固的一个影响因素

我国2.1万多公里陆地边境线大都在少数民族地区。边防巩固需要有安定的时候环境、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解决好民族问题是边防巩固的必要条件。

4.民族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民族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影响因素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在各民族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参与下,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也只有被各民族真正理解才能变为自觉的行动。如果处理不好民族问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将受到影响。

(2)民族问题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从东欧演变和苏联解体的教训中可以看出,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独立,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处理好民族问题。

总之,我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基本国情是我国制定和贯彻执行民族政策的基本依据。 试卷代号:135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B.重视政策的运用 C.理论和政策兼纳

D.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

2.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B )。 A.夷狄 B.族类 C.夷族 D.蛮夷

3.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D )。 A.氏族 B.部落 C.部落联盟 D.民族

4.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C )的关系。

A.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 C.民族群体之间 D.民族个体之间 5.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 C )。

9

A.自然因素 B.文化因素 C.社会因素 D.经济因素

6.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 D )个国家接壤。 A.7 B.8 C.11 D.14

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C )。

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 B.自治机关的民族化 C.自治权的行使 D.自治机关的民主化

8.1950 F 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A ),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 干部”的方针。 A.《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对西北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 9.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 D )。

A.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B.平等、团结、互助

C.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0.我国少数民族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 D )种。 A.12 B.13

C.14 |D.15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DE )。 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12.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E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

13.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 ABE )。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C.渐进式发展 D.突变式发展 E.跳跃式发展

14.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 ABCE )。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D.习俗交流交融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15.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ABDE )。 A.普遍性 B.国际性 C.不定性 D.敏感性 E.连锁反应性

16.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人口在l000万以上的有( BD )。 A.维吾尔族 B.壮族 C.蒙古族 D.满族 E.回族

17.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包括各民

10

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 ABCD )的平等。 A.地位 B.待遇 C.权利 D.利益 E.财富

18.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ABCDE )。 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19.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 ABCE )。 A.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B.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 D.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融合作用 E.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20.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 ABDE )。 A.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C.宗教的传承和发展 D.宗教的行为和活动 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三、填充题(每空1分,共15分)

2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 研究 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22.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3.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24.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 历史现象。

25.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6.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27.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二是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28.少数民族干部所具有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民族工作中,依靠自身优势,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四、辨析题(请先答出对或错。再用简短文字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30分)

29.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29.错。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

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0.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30.错。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把个别特征拿来作为民族的定义是不够的。

31.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一概纳入民族关系之中。 31.对。只有这种关系中具有民族性的内容才应将其纳入民族关系之中。

3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 32.错。除此之外,还有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

33.一个民族中,说不上好坏的一般的风俗习惯,对民族社会生活不起明显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这种情况被称为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

33.错。这是民族风俗习惯的中性作用。

34.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

34.对。宗教信仰是一部分信教群众对于生活的认识和态度,属于思想领域的认识问题, 而不属于政治问题。

11

五、论述题(25分)

35.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答: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是由斯大林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由此可知,斯大林主张的是民族四特征说,即民族具有四个共同特征,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8分)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固然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但并不能完全套用于中国的实际。经过长期

的思索与实践,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的阐述中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的六特征说,(10分)与斯大林的四特征理论相比,更强调民族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等,视野更加宽阔,更加合理地确认诸要素的整体性和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它是在总结中国和外国民族理论及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的理论,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族的认识,还合理借鉴了国外关于民族的论述,可以说是集中国、世界的民族理论之大成。(7分) 一 填充题

1.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 研究 )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2.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1.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地域 )渊源和( 族体 )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 次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 民族特征 )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 )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 )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2 . 民族的形成,是( 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 胞族 )—( 部落 )—(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 次生形态 )民族。

4.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 机制 )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5. 民族( 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6. 民族( 消亡 )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7. 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 生产 )、( 生活 ) 、( 文化 )发生发展的。

1.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 )现象,也是一种( 历史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 民族性 )的内容。

3.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 平等 )、团结、互助、( 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当今世界,( 和平与发展 )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12

5.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 )并存。

1 . 民族问题是随着( 社会的发展 )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2. 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 社会 )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 国家 )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 民族问题理论 )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4.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的( 社会 )根源,实现民族平等。 5. 只有进行( 社会主义 )建设,才能不断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

6. 民族自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民族之间的矛盾又通过民族的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即民族的政治、( 经济 )、文化等方面反映出来。

7. 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因而也决定着民族之间( 矛盾 )的状况,即民族问题。 8. 民族间( 经济文化 )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 利益的分配 )、文化发展的需求。

9.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 阶级斗争 )问题。 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 大杂居 ),( 小聚居 ),( 交错居住 )。 2.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 大分散、小聚居 )。

3.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 1.9万 )公里。

4.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中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度、( 政教合一 )制度、( 土司 )制度、封建王公制度、血缘家长制度以及( 原始居民 )制度等。

5.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 民族发展 )方面,又表现在( 民族关系 )方面。 1.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 提高民族素质 ),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 民主的组织形式 )。

2 .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 保障族籍权利 )、( 参政权 )、发展经济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 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 )、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3. 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 压迫 ),反对民族( 歧视 )。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 地位 )和( 权利 )。

4. 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 民主 )运动的一个原则。

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区域自治 ),设立( 自治机关 ),行使( 自治权 )。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 设立和建设 );二是自治机关的( 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

3.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 自治区 )、( 自治州 )和自治县(旗)三个行政级别。 4.自治权不仅包括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也包括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 )的权利。

5.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和( 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

1 . 少数民族干部所具有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民族工作中,依靠(自身优势),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通过各民族干部的努力,才能同各民族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3. 少数民族干部具有汉族干部所无法取代的优势和作用,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 历史意义 )。

4.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定了以“培养( 普通政治干部 )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和尽量吸收培养( 知识分子 ),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又要培养适当数量的( 从事民族工作 )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5.迅速大量地培养(科技)专业人才,是民族地区经济腾飞的希望所在。

1.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统筹( 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因地制宜。

2.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国家帮助和( 少数民族自力更生 )相结合的方针。 34.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 国家利益 )和( 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 )相结合的原则。

4.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 开发式 )式扶贫。

5.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 集约型 )的、( 素质和效益

13

较高 )的经济增长方式。

1. 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 标志 )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 前提 )。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的( 地位 )和作用。 2.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 民族教育专门法 )和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法 )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 办学形式 )、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3.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 物力 )、( 财力 )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证。

4. 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言、( 文学 )、科学、( 艺术 )、哲学、( 宗教 )、风俗、节日等。

5. 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 条件 )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 先导 ),因而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意义 )。

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 语言意识 )和( 语言感情 ),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 基本成分 )和( 表现形式 )的长期稳定。

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 形成的 )规律、( 民族语言文字发展变化 )规律和(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繁荣 )规律。

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民族本身( 发展水平 )和( 分布状况 )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 语言的融合 )和( 文字的统一 )。

1.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承认和坚持 )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2 .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 物质生活 )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3. 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落后于( 生活条件 )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 价值观念 )和行为方式。 4. 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 无形 )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5. 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 阻碍 )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要所在。

6. 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 气候 )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7. 民族风俗习惯的( 人为改革 )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1.佛教、( 伊斯兰教 )和( 基督教 )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2.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 佛教 )、( 伊斯兰教 )和( 基督教 )等宗教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和更为深入的信仰。

3.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 适应性 ),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 社会根源 )和( 认识根源 ),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外在条件。 4.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 信仰 )问题与( 政治 )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并存。

5.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 唯心主义 )思想体系与( 唯物主义 )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适应(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 )。

二 单选题

1.(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 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 D )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D. 政治性

3. 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 D )的问题。 D. 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14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 B )。 B.经济发展

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B )。B.族类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 C )时期。C.南朝 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D.自然力

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D.斯大林

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D )。D.1987年 1.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D.民族

2. 民族发展,是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 B 演进)的质与量的提高。 3. 民族( D ),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D. 同化

4. 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 C )同化。C. 自然

1.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C )的关系。C.民族群体之间 2.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 D )的关系。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3.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 B )决定的。B.性质 4.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 D )。D.和谐 5.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 D )。D.和平与发展 1.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 C )。C.社会因素

2. 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 ,以及民族之间、( A )、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A. 民族与阶级

3. 现今世界上共有( C )多个民族,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正在消失。。C. 3 000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 D )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D. 经济利益 1.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 C )个国家接壤。C.10多 2.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市都有( A )以上民族共居。A.两个 3.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C )。C.64%

4.我国大陆地区的( B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B.31个 5.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 B )。B.18个

6.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 B )的问题上。 1. ( A )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A. 民族平等团结 2. 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 C )。C. 根本原则

3. 我国有约3 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 200多个民族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B )。B. 1/3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C )。C.自治权的行使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 A )。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 3.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 C )个。C.155 4.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 C )个。C.44

5.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B )。B.民主集中制 1. 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A ),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A.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

2. 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 D )的中心环节。D. 长治久安

3. 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B)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B 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 D )。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 )。A.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3.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 C )。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4.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这一行动叫做( D )。D.对口支援 1.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 B )。 B.精神文化

15

2.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出大量急需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 A ),造成教育落后,导致出现经济发展迟缓的状态。A. 科技人员和教员 3.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民族教育发展的( D )。D. 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4. 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都体现在( A )上。A. 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1.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 D )种。D.15 2.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 A )。A.满、回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 A )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A.11

1. 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 B )。 B. 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

2. 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 A )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A. 传承性

3. 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 C )。C. 原则性和灵活性

1.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 D )。D.1亿多人 2.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 C )。C.佛教和伊斯兰教 3.最早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口号的是( C )。C.资产阶级

4.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 B )。 B.自治、自养、自传 5.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 C )。C.赵朴初居士

三 多选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DE )。

A. 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 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CE )

A. 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 信息综合方法

C. 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 定性分析方法E. 定量分析方法 3.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ABE )

A. 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 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 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D.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E. 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 民族理论( ABCDE )

A. 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 是一门理论科学C. 是一门实践科学 D. 是一门交叉学科E. 是一门新兴学科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 ABCDE )。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 ABC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 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D )。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 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

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 ABE )。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C.渐进式发展 D.突变式发展 E.跳跃式发展 2. 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ACD )。

A. 社会生产B. 社会分工C. 内部交往程度D. 外部交往程度E. 地理位置

16

3. 民族发展包括 ( BCD )等。

A.原生态发展B.经济发展C.政治发展D.文化发展E.次生态发展 4.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 ABCDE )等内部和外部条件。

A. 民族结构B. 民族素质C. 民族关系D. 自然环境E. 社会环境

5. 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是( ABCD ) 。 A. 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B. 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 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D. 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 ABCE )。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D.习俗交流交融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 ABCE )。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 BCE )。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E.民族发展的促进 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 ABC )。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 ABCD )。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1.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ABD )。 A.普遍性 B.国际性 D.敏感性 2. 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 DE )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D. 民族的活动中E. 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3. 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 ABDE )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A. 地域B. 民族D. 经济E. 文化

4.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 BCDE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B. 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C. 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E. 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1.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有( BD )。 B.壮族 D.满族

2.以下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是( BCD )。 B.《格萨尔》 C.《江格尔》 D.《玛纳斯》

3.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大体有如下类型( ABCE )。 A.封建制度 B.封建农奴制度 C.奴隶制度 E.原始公社制度残余 4.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关系到( ACD E )。 A.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C.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D.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 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包括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 ABCD )的平等。 A. 地位B. 待遇C. 权利D. 利益

2. ( BCDE )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B.实现民族平等C.加强民族团结

D.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E.从而使我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3.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含义主要是( ABE )。

A. 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 B.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 E.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4.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 ( ABDE ) 。 A. 和睦B. 友好D. 联合E.. 协调

5. 保障我国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ABCDE )。 A. 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B. 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C. 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D. 有利于国家的稳定E. 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ABCDE )。

17

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主要有( BCDE )。 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C.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D.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E.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

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 ABCDE )。

A.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 B.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

C.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 D.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 E.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民族化 4.民族自治机关建设要注意的民族特点包括( ACE )。 A.民族干部 C.民族语言文字 E.民族形式

5.处理好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有( ABC )。

A.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B.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C.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1. 少数民族干部是:ABCD

A. 党和政府联系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B. 各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标志 C. 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D. 把千百万各族群众组织起来从事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 2. .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包括:ABCDE

A.大力培养、选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并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

B.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C.努力培养和任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才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关键所在。

D.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

E.努力培养一支具有高度觉悟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可靠保证。

3. 随着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基本完成,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除培养少数民族的政治干部以外,还必须在少数民族中加速培养( ABDE )的方针、原则。 A. 科学技术干部B. 理论干部

D. 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知识分子E. 建立起一支又红又专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队伍 1.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 ABCE )。 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B.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E.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2.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 ABC )。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1. 民族教育( ABCD )。

A. 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B. 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C. 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D. 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 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BCDE )。

B. 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C. 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 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E. 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3. 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BCDE )。 B. 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结构C. 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 D. 构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E. 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 1.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 ABCE )。

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 E.民族语言的交融性

2.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 BCDE )。 B.平等 C.尊重 D.使用 E.发展

3.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BCDE )。 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的语言简志 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18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4.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 ABCE )。 A.朝文三协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E.蒙文八协 1. 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 ABCE )。

A.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B.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E.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2. 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 ABCDE )。

A.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B.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C.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

D.是否有利于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E.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3. 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的基本特性包括:( ABCDE )。 A. 民族性B. 群众性C. 传承性D. 变异性E. 敏感性 4. 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包括如下方面:( BCDE )

B. 自然原因C. 经济原因D. 历史文化原因E. 宗教原因

1.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 ABDE )。 A.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D.宗教的行为和活动 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2.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有( ABCDE )。 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长期性 E.复杂性 3.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 ABCDE )。 A.东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E.基督教

4.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 ACDE )。 A.维护法律尊严 C.维护人民利益 D.维护民族团结 E.维护国家统一

四 辨析题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错,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2. 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错,必须有正确理论指导)

3. 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错,民族改成民族观)

4.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对)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错,还有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

1. 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错,一部分改为某些,多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

2. 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对) 3. 民族融合,是指部分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组合成为新的民族的现象。(错,这个概念是民族组合)

4. 民族组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错,这个概念是民族融合)

5.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对) 1.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一概纳入民族关系之中。(对) 2.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不同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错,民族群体间的关系) 3.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对) 4.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象。(错,民族平等有不完全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只会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促进因素。(错,也会给民族关系带来一些消极因素的作用)

1. 封建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是: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并具有两个历史发展趋势,即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民

19

族间联系不断加强,各民族在各方面日益接近。(错,封建社会改为社会主义社会) 2. 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关民族问题概念的理论观点是最基本和最基础的理论。(对) 3. 民族的产生和存在与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对)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错,结尾加上文化事业)

1.目前我国并不是所有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成分均已确定。(对) 2.我国的民族问题就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错,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与民族关系方面) 1. 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的总政策。(对)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保障族籍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参政权;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及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的权利;保障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错,保障的是权利和利益) 1.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错,把人民政府去掉) 2.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问题就是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错,还有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不仅指自治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对) 4.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特指行政管理权。(错,还包括地方性立法权等) 5.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所创造的一个重要原则。(错,不是创造,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原则,结合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民族情况决定的)

1.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错,其中团结字样删除)

2. 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

3.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干部培养方针已经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不断走向法制化。(对) 1.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主要靠国家的帮助。(错,不是主要的,是必要的必须的) 2.当前,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应由上级国家机关统一制定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方针、措施。(错,民族地区根据本民族、本地方的特点,制定、调整生产建设方针、政策和计划,避免“一刀切”加快经济建设事业发展)

3.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需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乡镇企业。(对)

1. 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对我国目前在民族地区实行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是使之在民族地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

2. 中国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对)

1.民族语言具有稳定性,它将永远存在。(错,并不是永远存在,稳定性不排斥语言文字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而发展)

2.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融合的时期。(错,是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繁荣的时期)

1. 中国的法律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错,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2. 一个民族中,说不上好坏的一般的风俗习惯,对民族社会生活不起明显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这种情况被称为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错,是中性作用) 3. 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途径。(对)

4.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对) 1.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对)

2.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已经基本消失,因此宗教会很快消亡。(错,宗教将长期存在下去) 3.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宗教宣传可以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无神论的宣传也可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错,任何人或者组织不得加以干涉) 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强调的就是一个内容: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错,不仅这一个内容)

五 论述题(本科蓝色复习册有全部论述题的答案P40页之后) 1 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7

2 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13 15 25 3 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44 48

4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61 65 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发展趋向?86 6 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99

20

7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的含义。102

8 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其主要内容和实质是什么?110

9 当前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应采取哪些措施?136 10 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有哪些?147 11 试述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159

12 联系实际谈谈怎样理解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160

13 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原则?178 14 怎样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85

第一章 绪论 一、填充题

1.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 研究 )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2.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二、单项选择题

1.(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 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B. 重视政策的运用 C. 理论和政策兼纳 D. 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

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 D )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A. 理论性 B. 学术性 C. 实用性 D. 政治性

3. 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 D )的问题。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发展 C民族之间矛盾 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 B )。

A.政治发展 B.经济发展 C.文化教育发展 D.社会发展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DE)

A. 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 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CE )

A. 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B. 信息综合方法 C. 抽象归纳研究方法 D. 定性分析方法 E. 定量分析方法 3.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ABCE )

A. 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 B. 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 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D.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 E. 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 民族理论( ABCDE )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B.是一门理论科学 C.是一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 E是一门新兴学科 四、辨析题

P2)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P7)2. 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 (错,必须有正确理论指导)

21

P6)3. 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错,民族改成民族观)

P7)4.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对) 五.论述 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P6-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有这不可忽视的意义存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球一体化的到来,中国现在最主要的建设重心都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只有个民族团结起来,才能更好地落实党中央领导的各项方针和政策,才能给我们国家的发展创建一个和平而稳定的政治局面,才能在国际社会交往和谈判中有坚实的后盾,提高本国的世界的地位。民族的团结同时还可以使得大家共同创造和平的生活环境和共同富裕,民族冲突所带来的却只有灾难和不幸,因此需要加强民族大团结。对于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其基本内容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主张民族不论大小、不论先进或落后,都应该一律平等,互相团结;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实现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加速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渐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不平等。和而不同”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真谛“和而不同”是和谐哲学的精髓,是处理民族关系所遵循的一条重要准则。现阶段,更应坚持“和而不同”的哲学观,着力协调发展民族文化,以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第二章 民族 一、填充题

1.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地域 )渊源和( 族体 )渊源等。 P13)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 次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 民族特征 )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 )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A )。 A.夷狄 B.族类 C.夷族 D.蛮夷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 C )时期。 A.春秋战国 B.秦汉 C.南朝 D.隋唐 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血统 B.语言 C.风俗习惯 D.自然力

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D )。 A.1954年 B.1965年 C.1978年 D.1987年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E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 ABCDE )。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 AB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 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BDE )。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 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 四、辨析题

P9)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22

P11)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还有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P20)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 五、论述题

P20-21)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论述题: 一、斯大林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了:“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的阐述中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三、斯大林基于欧洲和俄国众多民族及其存在发展为基础概括的民族四特征定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但并不能完全套用于中国的实际;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中外民族理论及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现阶段提出的关于民族六特征理论、继承了斯大林关于民族四特征定义中“共同语言、共同文化”两特征,同时亦明确提出了民族还具有“历史渊源”、“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的共同特征,并强调了宗教在有些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 民族发展 一、填充题

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2、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过程中的产物。

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 态民族。 4、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 即(次生形态)民族。

5、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6、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7、民族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下, 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

1.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D ) A.氏族 B.氏族 C. 部落联盟 D .民族

2.民族发展,是以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 B )的 质与量的提高。 A. 变化 B. 演进 C. 进化 D. 形成

3. 民族( D ),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A. 融治 B.演变 C.退化 D. 同化 4.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 C )同化。 A.自觉 B.自由 C.自然 D.自愿 三、多项选择题

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 ABE) A. 常态发展 B. 异态发展 C. 渐进式发展 D.突变式发展 E. 跳跃式发展 2. 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ABC )

A.社会生产 B.社会分工 C.内部交往程度 D.外部交往程度 E.地理位置 3. 民族发展包括( BCD ) 等

A.原生态发展 B.经济发展 C政治发展 D文化发展 E次生态发展 4.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 ABCDE ) 等内部和外部条件。

A. 民族结构 B. 民族素质 C. 民族关系 D. 自然环境 E. 社会环境 5.强迫同化是( ABCD)

A.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B. 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 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 D. 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E.民族融合的结果 四、辨析题

1.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 造成的。(错,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23

2.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对,抄一遍)

3. 民族融合,是指部分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组合成为新的民族的现象。 (错,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4.民组组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合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 (错,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 1.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民族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

一、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类型。二、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其往往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隔离而造成的。 三、民族组合是指部分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重新组合成新的民族的现象。四、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 五、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民族融合实现之日,就是民族最终消亡之时。 2、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有这不可忽视的意义存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球一体化的到来,中国现在最主要的建设重心都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只有个民族团结起来,才能更好地落实党中央领导的各项方针和政策,才能给我们国家的发展创建一个和平而稳定的政治局面,才能在国际社会交往和谈判中有坚实的后盾,提高本国的世界的地位。民族的团结同时还可以使得大家共同创造和平的生活环境和共同富裕,民族冲突所带来的却只有灾难和不幸,因此需要加强民族大团结。

对于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其基本内容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主张民族不论大小、不论先进或落后,都应该一律平等,互相团结;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实现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加速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渐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不平等。和而不同”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真谛“和而不同”是和谐哲学的精髓,是处理民族关系所遵循的一条重要准则。现阶段,更应坚持“和而不同”的哲学观,着力协调发展民族文化,以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3、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民族问题对于多民族的我国来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 一、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是人民团结的重要标志。民族问题的存在程度和解决状况,直接影响着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的程度和状况。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我国的社会稳定以稳固的民族大团结为前提、为基础。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区发生的民族问题,会迅速影响到其他地区,波及影响面广,连锁反应大。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和传播媒介现代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二、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和有利的国际环境;民族关系状况是国内环境中的重要内容。民族发展是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不加速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会影响和制约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那么国家的现代化社会发展也是不完整的。 三、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我国90%以上的陆地边境线在少数民族地区,解决好民族问题、搞好民族关系是边防巩固的必要条件。四、民族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只有在各族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参与下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我国少数民族大都经济发展基础较差,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压力较大;因此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有利于改革开放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第四章 民族关系

1.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 )现象,也是一种( 历史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 民族性 )的内容。

3.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 平等 )、团结、互助、( 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当今世界,( 和平与发展 )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24

5.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 )并存。 二、单项选择题

1.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C )的关系。

A.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 C.民族群体之间 D.民族个体之间 2.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 D )的关系。

A.不同民族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 C.各民族与各自治机关之间 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3.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 B )决定的。 A.结构 B.性质 C.社会基础 D.发展规律

4.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 D )。 A.平等 B.团结 C.互助 D.和谐

5.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 D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 C.互助与互利 D.和平与发展 三、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 ABCE )。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D.习俗交流交融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 ABCE )。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D.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 BCE )。

A.民族团结的实现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D.民族经济的进步 E.民族发展的促进 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 ABC )。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D.经济因素 E.政治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 ABCD )。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E.民族间经济交流情况 四、辨析题

1.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一概纳入民族关系之中。 (对)

2.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不同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 (错,民族群体间的关系) 3.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 (对) 4.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象。 (错,民族平等有不完全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只会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促进因素。 (错,也会给民族关系带来一些消极因素的作用)

五、论述题

P61-6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61 第五章 民族问题

1 . 民族问题是随着( 社会的发展 )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2. 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 社会 )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 国家与国家 )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 民族问题理论 )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4.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的( 社会 )根源,实现民族平等。 5. 只有进行(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才能不断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

6. 民族自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民族之间的矛盾又通过民族的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即民族的政治、( 经济 )、文化等方面反映出来。

25

4.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这一行动叫做( D )。

A.西部开发 B.手拉手行动 C.阳光工程 D.对口支援 三、多项选择题

1.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 ABCE )。

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B.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D.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富 E.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2.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 ABC )。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D.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 E.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辨析题

1.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主要靠国家的帮助。(错,不是主要的,是必要的必须的)

2.当前,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应由上级国家机关统一制定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方针、措施。(错,民族地区根据本民族、本地方的特点,制定、调整生产建设方针、政策和计划,避免“一刀切”加快经济建设事业发展)

3.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需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乡镇企业。(错:大力发展个体、私营、外资经济) 五、论述题

P143-145)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有哪些?143 第十一章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

1.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 标志 )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 前提 )。

2.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 民族教育专门法 )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办学形式)、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3.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证。

4.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等。 5.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 条件 )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先导)。 二、单项选择题

1.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 B)。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制度文化 D.民俗文化 2.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出大量急需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 A ),造成教育落后,导致出现经济发展迟缓的状态。 A.科技人员和教员 B.科技人员 C.教员 D.研发人员 3.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民族教育发展的( D )个。

A.基本前提 B.必然要求 C.必然结果 D.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4.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都体现在( A )上。

A.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B.民族语言的发展 C.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 D.民族文化结构的改善 三、多项选择题

31

1.民族教育( ABCD )。

A.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B.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C.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D.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E.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2.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BCDE )。

A.民族教育与宗教的联系紧密 B.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

C.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 E.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3.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BCDE )。 A.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结构 B.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结构 C.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 D.构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 E.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 四、辨析题

1.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对我国目前在民族地区实行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是使之在民族地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2.中国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对,抄一遍) 五、论述题

论述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十二章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一、填充题

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 语言意识 )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

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形成)规律、(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主义时期发展繁荣的)规律。

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了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和(文字的统一)。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 D )种。 A.12 B.13 C.14 D.15 2.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A )。 A.满、回 B.回、壮 C.满、壮 D.满、蒙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 A )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的形式的拼音文字。 A.11 B.12 C.13 D.14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 ABCE )。

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 D.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E.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 2.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 BDE )。 A.独立 B.平等 C.尊重 D.使用 E.发展

3.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BCDE )。

A.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进行民族识别 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语言简志 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32

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4.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ABCE) A.朝文三协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D.回文六协 E.蒙文八协 四、辨析题

1.民族语言具有稳定性,它将永远存在。(错,民族语言文字随民族的形成而形成,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最终也将随着民族的消亡而消亡。)

2.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融合的时期。(错,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和文字的统一。) 五、论述题

联系实际谈谈怎样理解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 第十三章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一、填充题

1.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承认和坚持 )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2 .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 物质生活 )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3. 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落后于( 生活条件 )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 价值观念 )和行为方式。 4. 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 无形 )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5. 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 阻碍 )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要所在。

6. 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 气候 )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7. 民族风俗习惯的( 人为改革 )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二、单项选择题

1. 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 B )。 A. 一种突变 B. 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 C . 民族的进化 D. 民族的发展

2. 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 D )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 A. 传承性 B. 演变和发展 C. 变异性 D. 传承性和变异性

3. 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 C )。 A. 原则性 B. 灵活性 C. 原则性和灵活性 D. 前瞻性 三、多项选择题

1. 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 ABCE )。

A.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B.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 D.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融合作用 E.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2. 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 ABCDE )。

33

A.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 B.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 C.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 D.是否有利于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E.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3. 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的基本特性包括:( ABCDE )。 A. 民族性 B. 群众性 C. 传承性 D. 变异性 E. 敏感性 4. 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包括如下方面:( BCDE )

A. 遗传原因 B. 自然原因 C. 经济原因 D. 历史文化原因 E. 宗教原因 四、辨析题

1. 中国的法律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对)

2. 一个民族中,说不上好坏的一般的风俗习惯,对民族社会生活不起明显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这种情况被称为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错,是中性作用)

3. 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途径。(对)

4.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对) 五、论述题

P178)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原则?178 第十四章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一、填充题

1.佛教、( 伊斯兰教 )和( 基督教 )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2.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 藏传佛教 )、( 南传佛教 )和(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和更为深入的信仰。

3.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 适应性 ),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 社会根源 )和( 认识根源 ),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外在条件。 4.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 信仰 )问题与( 政治 )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并存。

5.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 唯心主义 )思想体系与( 唯物主义 )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适应(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 )。 二、单项选择题

1.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 D )。 A.6千多万人 B.7千多万人 C.8千多万人 D.1亿多人

2.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 C )。 A.佛教和道教 B.佛教和基督教 C.佛教和伊斯兰教 D.佛教和原始宗教 3.最早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口号的是( C )。

A.奴隶主阶级 B.地主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4.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 B )。 A.自主、自立、自生 B.自治、自养、自传 C.自办、自收、自支 D.自立、自养、自强

5.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 C )。 A.弘一法师 B.延参法师 C.赵朴初居士 D.青莲居士 三、多项选择题

1.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 ABDE )。

A.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C.宗教的传承和发展 D.宗教的行为和活动 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34

2.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有( ABCDE )。 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长期性 E.复杂性

3.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 ABCDE )。 A.东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E.基督教

4.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 ACDE )。 A.维护法律尊严 B.维护社会稳定 C.维护人民利益 D.维护民族团结 E.维护国家统一 四、辨析题

P185)1.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对)

P183)2.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已经基本消失,因此宗教会很快消亡。(错,宗教将长期存在下去) P190)3.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宗教宣传可以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无神论的宣传也可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错,任何人或者组织不得加以干涉)

P192)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强调的就是一个内容: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错,不仅这一个内容) 1、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目的。

答:通过向各民族青年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①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宗教观。②提高他们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学性。③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2、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

答:①要求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树立科学的民族观。②使人们对党的民族政策及理论依据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增强对国情的深刻认识,提高我们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自觉性,增强在民族问题上辨别是非的能力。③使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3、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方法。

答:①实事求是看问题的方法;②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③唯物地看问题的方法;④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

答:民族理论: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基础。②研究揭示民族及民族问题这一历史现象的发展规律。③阐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立场、途径和方法。

民族政策: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关系特点相结合而逐步形成的一系列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原则和行动准则。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③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5、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有哪些。

答:①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②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③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④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⑤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⑥各民族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6、《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答:《民族理论与政策》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①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②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只有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中逐步解决。③党和国家坚持各民族平等、共同繁荣的原则,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④巩固和发展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⑥在提高各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⑦在处理民族问题时特别注意全面正确贯彻党的宗教政策。 7、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特点形成的历史原因。

35

答:①各民族人民之间的长期友好交往,贸易往来;②历代王朝实行戌边、屯田和开荒等政策而导致各民族人民相互的迁徙与流动。③民族压迫与民族的内、外部斗争,使力量较弱的一方为逃避战祸而迁徙。④各族劳动人民为谋生、追求耕地、寻找牧场而向其他民族地区迁徙流动。⑤朝代更替也造成各民族的分散、交错杂居。 8、我国各民族的人口构成。

答:①我国各民族人口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8.41%。②少数民族当中壮族人口最多,是唯一人口上千万的民族。③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民族有17个。④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15个。⑤人口在十万以下,一万以上的有15个。⑥人口不足一万的民族有7个。⑦人口少的小民族近一半。 9、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答:①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少数民族居住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而人口仅占8.41%,人口密度大大低于118人的全国平均水平。②物产众多、资源丰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使这一地区物产众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③多数位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我国143个陆地边境县中,民族地区就有112个,还有30多个民族跨境而居。 10、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答:从全国总体来看,各民族分布的显著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从具体情况来讲,有以下两个特点:①汉族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流域及珠江流域,还有松辽平原一带的省市,但又遍布全国。②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有自己或大或少的聚居区,在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汉族都与各少数民族交错居住。

36

答:①各民族人民之间的长期友好交往,贸易往来;②历代王朝实行戌边、屯田和开荒等政策而导致各民族人民相互的迁徙与流动。③民族压迫与民族的内、外部斗争,使力量较弱的一方为逃避战祸而迁徙。④各族劳动人民为谋生、追求耕地、寻找牧场而向其他民族地区迁徙流动。⑤朝代更替也造成各民族的分散、交错杂居。 8、我国各民族的人口构成。

答:①我国各民族人口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8.41%。②少数民族当中壮族人口最多,是唯一人口上千万的民族。③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民族有17个。④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15个。⑤人口在十万以下,一万以上的有15个。⑥人口不足一万的民族有7个。⑦人口少的小民族近一半。 9、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答:①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少数民族居住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而人口仅占8.41%,人口密度大大低于118人的全国平均水平。②物产众多、资源丰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使这一地区物产众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③多数位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我国143个陆地边境县中,民族地区就有112个,还有30多个民族跨境而居。 10、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答:从全国总体来看,各民族分布的显著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从具体情况来讲,有以下两个特点:①汉族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流域及珠江流域,还有松辽平原一带的省市,但又遍布全国。②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有自己或大或少的聚居区,在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汉族都与各少数民族交错居住。

3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z1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