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折磨也是一种美

更新时间:2024-05-17 17: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折磨也是一种美

接到要我参赛的通知之后,我不知道要上什么课文,就随手拿过来教材填上了晏殊的《蝶恋花》,因为我深信只要认真去研读文本,总能找到上课的最佳路径。

可是,这次选择的是一首词。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似乎形成了定论,那就是从意象入手,通过意象来品味古诗词的艺术之美和意蕴之妙。于是我思考,如果每次上古诗词鉴赏课都是从意象入手,这么讲几年下来,学生会不会感觉到疲惫,甚至无聊?是不是在意象之外可以找到新的路径品味到诗词的美丽?

有人说文学就是作者和读者交流观点、思想等的介质,既然如此,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就构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可是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往往看重的客体的文本和主体的读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去体味作者的情感。记得袁卫星老师说,“写作,就是在熟悉的地方制造陌生的自己”。换言之就是作品里的人物有时是作者情感的抒发,有时候又是艺术的创造,它不尽是生活原版的反映。如果我们能走进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从纯艺术的角度去思考古诗词,是不是也是一条很好的路径呢?

带着这种心理,我走近了晏殊的生活经历,试图从作者的角度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看一看古诗词的美。

我喜欢看那部意大利和法国合拍的片子,叫《云上的日子》。无论人间如何演绎悲欢离合,那个坐在云端的上帝总是在微微地笑着,因为这些给人们带来悲欢离合的东西,在他看来都是幼稚的存在。那么,如果我们能走近作者的心路,是不是也如云端的上帝一样就看待作品呢?倘能如此,看着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交流而微微笑了。

因为主人公的痛苦,是作者创造的结果。

读者于是做了冤大头陪主人公伤心,而作者却得意地笑了。

走近作者的心路,这样的读者虽被折磨了,但也能得意地微微笑,因为,在意象之外,我们可以发现鉴赏古诗词的另一个世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ye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