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2015秋季教育经济学答案

更新时间:2023-10-15 23: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经济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答:1、评价教育效率的单项指标包括哪些?

答:评价教育效率的单项指标投入要素可分为:人力资源利用率指标、物力资源利用率指标、财力资源利用率指标等。其中人力资源利用率指标主要有:教职工与学生比、教师与学生比、教师平均授课时数、 中小学的班师比、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等。物力资源利用率指标主要有:年物力资源利用率、固定资产利用率、低值易耗品与材料利用率、校舍利用率、教室利用率、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图书利用率等。 财力资源利用率指标又可细分为综合指标、单项指标和结构指标。 2、教育经济效益具有哪些特征?

答:教育经济效益是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或者通俗地说,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到的国民收入加以比较,所的的国民收入抵偿教育投资的余额。具有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多效性、条件性的特点。 3、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全部的资本概念应该包括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人力资本主要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人力资本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但人力资本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需要耗费稀缺资源。人力资本是投资的结果,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人类增进福利的一条重要途径。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形成人力资本的投资渠道可以归纳为五种,包括营养及医疗保健费用、学校教育费用、在职人员培训费用,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事成本和迁徙费用等。 4、教育供求关系是如何表现的?

答:教育供求关系一般表现为三种状态:绝对平衡、相对平衡和不平衡。教育供求的绝对平衡是指教育 供给和教育需求严格相等;教育供求的相对平衡是指教育供给略大于教育需求或教育需求略大于教育供给时的状态;教育供求的不平衡,也可称作“失衡”,是教育供求差异超过一定的比率,教育活动运行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受到较大的冲击,不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状态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实际说明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总体上是一种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教育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推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必须依靠教育。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为: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影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经济发展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经济体制决定教育体制。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育对劳动者素质提高的作用;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对管理的作用;教育对自然资源的作用。

2、如何确定教育产品的属性及其资源配置方式?

三、案例分析(共30分)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在2004年12月30日公布的《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为7242.60亿元,比上年的6208.27亿元增长16.66%。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小学支出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为4465.86亿元,比上年的3850.62亿元增长15.98%。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为4027.82亿元,比上年的3453.86亿元增长16.62%。其中,中央本级教育支出299.45亿元,比上年的240.20亿元增长24.67%,高于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12.64个百分点。2004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均有增长,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有所下降。2004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4.90%,比上年14.68%增加了0.22个百分点。从全国情况看,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79%,与2003年3.28%(2002年为3.32%,)的公布数相比,这一比例发生较大变化(主要原因是2005年国家统计局根据经济普查资料结果,将2004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作了调整,上调2.3万亿元。)。

请你依据上述材料同时结合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说明我国目前在教育经费投入上所取得的成绩和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答:同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相比,我国教育经费费投入水平总体还是落后的,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在教育投入上所取得的成绩和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经费总体投入不足

近几年,我国加大了教育投资的力度,教育经费总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还远低干国际平均水平,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一直徘徊在2-3%之间。

(二)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

教育经费投入合理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前面我们已经对目前我国三级教育投资分配结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高等教育投入比例过大,初等教育相对不足,呈现“倒三角”型,这与世界其他国三级教育投资的“金字塔”型分配结构相比具有较大差异。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初等教育的重视和投资额度在不断提升,但初等教育的财政投资额占财政经费总额的比例并没有多大的增长。

(三)教育投资地区差异显著

在我国,由于受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等的影响,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投入极不均衡,教育投资的不平衡又导致了地区间教育发展极不平衡。从城乡比较来看,1998年城镇小

学生的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是农村小学生的1.4倍,城镇中学生是农村中学生的1.1倍;到了2001年,城镇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是农村小学生的1.71倍,城镇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是农村中学生的1.68倍。可见,城乡之间教育投资的差距在不断加大。

(四)教育投资的法规政策不完善

目前,我国相关法律中关于教育经费问题的规定不是很多,也不是很全面。如《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规定的逐年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要达到4%的目标,至今还能实现,而且比例还逐年处于下滑状态。不仅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的“三个增长”也没能得以实现。可以说,虽然一些法律法规中对教育经费投入问题做了一些相应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没能严格的加以监督和执行,缺乏充分全面的法律法规保障,造成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现象。

(五)教育投资的多渠道筹集不够畅通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资体制,虽然主体框架已建立起来,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还是没能达到预期效果。,从近10年的教育投资来源看,政府教育投入、教育税费、社会捐资集资、企业投资等都有所减少,只有个人教育投资在不断的增加。虽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主张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实际上我国教育经费来源的多渠道筹集还不够通畅,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拓宽,以便于筹集到需要的教育经费。

改进的建议:

(一)明确政府的主要责任,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 (二)继续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增加教育投资总量;

(三)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区间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制度,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机制; (五)完善教育经费法律法规,保障教育投资体制的法制化与程序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yd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