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非选择题基础选习题(4)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03-08 04:50:54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9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非选择题基础选习题(4)及答案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日本教科书原稿(节选)。

日清战争,是“日本作为欧美流的近代立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帝国的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 日本统治朝鲜对英、美、俄等国都有利。日本吞并韩国作为稳定东亚的政策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对维护日本的安全及其在满洲的权益也有必要。它根据当时的国际关系原则是合法的。当然韩国国内对此有赞成、反对两种意见,部分反对者进行了激烈的抵抗。 日清战争的结果是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摘编自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之会”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原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不少于两条;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 修改建议一:关于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应将“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中的“支持”改为“默许”。

理由:日本在亚洲的侵略一方面损害了部分列强的利益,但更多的是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愿望一致,故而欧美列强持默许态度。

修改建议二:关于战争的结果,应把列强瓜分中国的“进入中国”改为“入侵中国”。 理由:可以明确战争的性质。

解析 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一是对甲午中日战争背景的叙述不符合史实,日本在瓜分中国的愿望上,与西方列强有着共同的利益,因此得到它们的默许;二是日本对甲午中日战争性质的模糊化叙述,企图掩盖其侵略战争的本质。

2、(2018·济宁模拟)(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明代中叶以后,卫所兵制逐渐崩溃。在东南沿海,虽然卫所尚存,但卫所军士素质极差,往往不能抵御倭寇的骚扰。戚继光清醒地认识到,倘若再不从改革兵制上寻找出路,编练新军,抗倭斗争就难以取得胜利。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继光被允许招练民兵。戚继光招募的对象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活动在义乌县南、仙霞岭山区的“矿夫”,二是以陈大

成为首的义乌县地主武装。新军设置了一整套训练内容,训练注重根除以往明军只练武艺、不“正心术”的弊端,使军队懂得“卫国保民”的义务和责任。训练中坚持把纪律训练与战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训练达到严格纪律、严格节制、统一号令的目的。训练内容既有各种兵器的技术训练,又有各种战术训练内容;既有士卒的训练,又有将军的训练;既有体能训练,又有胆气等心理训练。这支招募形成的戚家军成为东南沿海抗倭的骨干力量。

——摘编自李鹏青《论戚继光的军事改革》

(1)据材料概括指出戚继光军事改革的特点。(7分)

(2)据材料指出戚继光军事改革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继光被允许招练民兵。戚继光招募的对象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活动在义乌县南、仙霞岭山区的‘矿夫’,二是以陈大成为首的义乌县地主武装”得出推行募兵制,以农民和地主武装为主要募兵对象;根据材料“训练注重根除以往明军只练武艺、不‘正心术’的弊端,使军队懂得‘卫国保民’的义务和责任”得出军事训练、思想教育和纪律训练相结合;根据材料“训练内容既有各种兵器的技术训练,又有各种战术训练内容;既有士卒的训练,又有将军的训练;既有体能训练,又有胆气等心理训练”得出训练系统,注重实战。第(2)问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在东南沿海,虽然卫所尚存,但卫所军士素质极差,往往不能抵御倭寇的骚扰”得出结论;第二小问作用,主要从对军队战斗力的提高,抗击倭寇方面回答。

答案:(1)特点:推行募兵制,以农民和地主武装为主要募兵对象;军事训练、思想教育和纪律训练相结合;训练系统,注重实战。

(2)背景:卫所兵制逐渐崩溃;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

作用:提高了军队思想觉悟、凝聚力和战斗素质;有利于抗击倭寇,维护国家利益。

3、“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4分)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9分)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2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即可得出结论。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二中的信息“一国文明之进步……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即可得出“认识到模仿虚饰的缺陷,开始理性对待西方文明”的结论。第二小问“原因”,前者可以从摆脱民族危机和落后的现状的需要这一角度思考作答;后者可从全盘西化的危害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即可得出“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的结论。

答案:(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 (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4、(2018·河南联考)(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期间,协约国获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成功地利用了宣传战这一重要手段。英国一份刊物上的诗歌写道:“同胞们,为响应光荣的号召而必须投入的伟大战斗中……至少要认清你们是为正义而战争。”美国在参战决议通过一星期后,设立由乔治·克里尔领导的宣传委员会,用骇人的笔调描绘德军的威胁,说“他们是企图掠夺欧洲并将统治扩及西半球的匈奴人”。英国作家日利别尔特·帕尔克尔领导的在美国的英国宣传点,无偿地向三百多家美国报刊提供亲英文章和材料。协约国对中立国的宣传,是从中立国的文化传统和民众

心理着手,用渲染和夸大的手法来宣传德国的暴行。协约国对德国士兵的宣传主要采取空投散发传单的方式,其内容主要是将战争的进展情况告诉德军。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了“贝尔福宣言”,支持建立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动摇了德国境内犹太人对德国的忠诚,同时也使其他国家的犹太人起来援助协约国。

——摘编自顾国梅、朱静华的《试论一战中的宣传战》

(1)根据材料,概括协约国宣传战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协约国的宣传战在一战中发挥的作用。(7分) 解析:第(1)问,从“美国在参战决议通过一星期后,设立由乔治·克里尔领导的宣传委员会,用骇人的笔调描绘德军的威胁”可以得出成立专门的宣传机构以及部分宣传采用了渲染和夸大的手法;从“英国作家日利别尔特·帕尔克尔领导的在美国的英国宣传点”可以得出有杰出的领导和作家参与宣传;从整体来看,宣传对象、形式和方式多样化。第(2)问从“协约国获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成功地利用了宣传战这一重要手段”可以得出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从“动摇了德国境内犹太人对德国的忠诚,同时也使其他国家的犹太人起来援助协约国”可以得出瓦解了同盟国的士气和离间了同盟国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调动了本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战争热情;争取到了中立方的同情与支持。

答案:(1)特点:成立专门的宣传机构;有杰出的领导和作家参与宣传;部分宣传采用了渲染和夸大的手法;宣传对象、形式和方式多样化。

(2)争取到了中立方的同情与支持;瓦解了同盟国的士气和离间了同盟国之间的关系;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5、(2018·重庆模拟)(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斯大林格勒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红色凡尔登”之名已传遍世界。这个比拟并不适当。今天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凡尔登来,有性质的不同。……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后,则形势将和去年完全两样。一方面苏联将举行极大规模的第二个冬季反攻,英美对第二条战线的开辟将无可拖延(虽然具体时间仍不能计算),欧洲人民也将准备着起义响应。另一方面,德国及其欧洲伙伴再也无力举行大规模的攻势了,希特勒只好把整个方针转入战略防御。……斯大林格勒一战将停止法西斯的进攻,这一战是带着决定性的。这种决定性,是关系于整个世界战争的。

——摘编自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格勒之战与凡尔登战役的性质有什么不同。(6分) (2)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带着决定性的”,“是关系于整个世界战争的”?(9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次世界大战。第(1)问,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性质进行说明。第(2)问,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对苏德战局和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1)凡尔登战役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间非正义的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期间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

(2)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以来法西斯德国遭遇的最严重的失败,它不仅终结了德国军队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促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战役巩固并扩大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震撼了整个法西斯德国,动摇了仆从国对它的信任,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转折点。 6、(2017·汕头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国时期部分省份中山公园数量统计表(1925~1949)

省份 广东 广西 福建 浙江 湖北 湖南 江西

——据民国时期各市县方志,转引自陈蕴茜《空间重组与孙中山崇拜》

上表能够反映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变迁的诸多历史信息。提取其中一项信息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提示:信息提炼+结合史实分析材料+结论) 答案 示例一:信息:孙中山的社会影响力巨大。

说明: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缔造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国各省几乎都建有中山公园,说明了民众和政府对孙中山历史功绩的认可。 示例二:信息:广东省的中山公园远多于其他省份(或南方省份远多于北方)。

数量 57 27 28 22 14 13 13 省份 云南 河北 山东 河南 山西 陕西 辽宁 数量 7 3 4 2 2 2 1

说明:孙中山是广东人(或南方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基地在广东(或南方);国民革命以广东为根据地;北伐军进军路线由珠江流域向长江流域再到黄河流域。这反映了广东(或南方)民众对孙中山的认同程度高,故南方(或广东)中山公园数量较多。 示例三:信息:辛亥革命及国民革命的影响区域不平衡。

说明:辛亥革命及国民革命均发端于南方,民主共和观念在南方地区影响力更大。南方各省受辛亥革命、国民革命的洗礼,对民主共和观念认同程度较高,故南方中山公园数量较多。 示例四:信息:民国政府不能全面控制中国。

说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中国,但地方的军阀割据势力仍然存在。在民国政府实际控制地区中山公园数量较多,而在地方势力控制较强地区,中山公园数量较少。 示例五:信息:近代中国城市公共建设的西化。

说明:公园是近代以来西方传入中国的城市公共建设项目之一。民国时期,各地民众及政府兴建中山公园以此纪念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同时,也带动近代中国城市公共建设的西化和进步。(如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来叙述史实也可。)

解析 学生可以从材料中提取诸多历史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片面的,只要是从材料中提取到的信息即可,诸如孙中山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孙中山的南北影响力不平衡、辛亥革命及国民革命的影响南北区域不平衡、民主共和思想的认同不平衡等,也可以从公园这个西方城市化角度回答,因此观点可以很广泛,重点在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说明,最后结论即是采用这种表述方式“这说明了”“这反映了”“因此”“所以”等。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现象。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

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斯大林对库尔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一位参与者写到:“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

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1949年8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10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总结背景。第(2)问第一小问“条件”,从材料依次得出即可。第二小问“积极作用”,从材料“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可知作用是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发生;结合二战后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的局势,可总结作用是巩固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

答案:(1)背景:西方制定并实施发展原子武器计划;战争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美国垄断原子弹;冷战氛围逐渐加强,危机意识强烈。

(2)条件:具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国家高度重视,设有专门领导和研究机构;举全国之力研制。

积极作用: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发生;巩固了苏联和社会主义

阵营的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

8、(2017· 全国卷Ⅰ·4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季札……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其父吴王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从文化传播、扭转认识、加深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

答案:(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y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