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四川张氏族谱

更新时间:2024-06-14 11: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湖廣填四川,從湖南漣源安化始遷四川巴中,重慶開縣,南軒後裔,張萬全公七瑛琨瑛房支譜。派語:正大光明永紹續宗啟、繼承元英

裔傳合美,珂裏步前修,第竣齊標甲,恩倫福澤悠,詩書承世業(振繩崢大業),孝友紹先猷,光裕來三錫(邦遇榮膺錫或光裕崇儒定),家聲永作裘。

《川陜張氏族譜》

始祖黃帝,姓公孫,少典之子。居軒轅之丘,故名軒轅。國於有熊,號有熊氏,公元前2697~前2598在位。壽壹百十壹。娶四妃,元妃西陵氏曰嫘祖,生二子:玄囂、昌意。(《史記?五帝本紀》) 尹城派

壹世張揮,黃帝長子少昊青陽氏玄囂之子,壹說黃帝第三妃彤魚氏生揮,行居第五。公字玉爵,號天祿。仰觀弧星,始制弓矢,為弓正,因賜姓張。封於太原尹城,為尹城派之始祖。生二子:昧、般。

二世張昧,揮公長子,為玄冥司水正,封諸分川,掌水旱疾疫之職。世享其祀,廟存太原縣,世居尹城(山西太原),號尹城派。生二子:允格、臺駘。

三世張臺駘(允格),顓頊帝封於汾州;繼司父之職,因治汾桃二水有功,帝嘉之,封諸汾川,是為汾神,有廟存太原縣,尚存塑像。

四世張伊源,帝嚳時司水正,居山西太原;生四子謨、侯、簡竹、突美。突美子果正,為堯臣,精通金木之術,號通玄先生,即八仙張果老是也。(《山堂世考》) 五世張侯,為帝堯大夫;生三子:若、敬和、立芳。 六世張立芳,為帝堯大夫;生二子:乾、坤。 七世張坤。 八世張敦吾。

九世張郊(大效、效),亦執掌火正。

按:《張氏南軒通譜》:侯四孫名堅單字聖宇,制湯車,駕白龍,振策登天,為天公之主事,世人稱為玉帝。(《文苑》)。又有後單字子郭,因發明火竈,被後世尊為司命真君、即竈神。(《通典?五祀考》)。

十世張重熙(仲熙、垂熙),帝舜時執掌火正。

十壹世張吳光,執掌火正(臺灣張世英家譜此世為張單)。 十二世張天傑,佐夏禹治水,為四嶽諸侯之長。

1

十三世張欽若(欽);繼父職,與諸侯會禹於塗山,執玉帛受典則,後遷於防山。生二子:桃、榆。 十四世為張榆(檢),生二子:臨、臥。 十五世張臨(臥),為仲康大夫。 十六世張宜(宣),為帝相大夫。 十七世張陽,為帝相大夫。 十八世張安,為捉寒大夫。 十九世張考(孝),為少康大夫,

廿世張承,為帝槐大夫,生二子:嚳、譽(黌)。 廿壹世張嚳(發),為帝芒大夫;生三子:琦、瓏、珍。廿二世張琦(珍),為帝芒大夫;生二子:契、希。 廿三世張希(餘),為帝扃大夫, 廿四世張燧(躦),為帝廑(扃)時大夫; 廿五世的張秦(泰),是帝孔甲的大夫; 廿六世的張還(環),夏末帝發為大夫; 廿七世張純,為商朝開國之主商湯的大夫。 廿八世張質(質明);生二子:廂、康。 廿九世張康,為太康時大夫, 卅世張啟;商太康時大夫 卅壹世張立;商小甲大夫 卅二世張瑰;商雍已大夫 卅三世張秩(秋);商雍已大夫 卅四世張庖;

卅五世張顥(穎、灝)

卅六世強洙(決、珠);商祖丁大夫 卅七世張逸;繼父職調理祖辛時為大夫 卅八世張都(郁), 卅九世張助, 四十世張須(順乙); 四十壹世張圓(圖、園);

2

四十二世張蕭(肖、辛蕭); 四十三世張昶(潤);

四十四世張浚,為武丁(小乙)時的將軍; 四十五世張惠,為祖甲時司馬(武丁時將軍), 四十六世張誼,商康丁為豫州牧, 四十七世張穩,為武乙(太丁)時太史,

四十八世張元(允),為帝乙時大夫;生二子:正、奎。 四十九世張正,為周武王(前1046-前1043)大夫。

五十世張炳,為周武(成)王(成王,前1042-前1021)大夫,生二子:辰、振。 五十壹世張辰(振辰);為周康王(前1020-前996)先鋒;

五十二世張本,為周昭王(前995-前977)大夫,生三子:燥、灼、焰。 五十三世張灼,

五十四世張兗,為周穆王(前976-前922)大夫, 五十五世張靈,為周夷王(前885-前879)大夫,

五十六世張宏,為周厲王(約前878-前842)大夫;共和(前841-前828)。生二子道、紳。 五十七世張道,周厲王時大夫,移居劍州府梓潼縣。配黃氏生子二:仲、允思。

按:《安士全書》載:帝君曰:予皇考姓張,諱無忌,事周厲王,為保氏。時王恥聞過失,至於監謗,怒皇考諫諍,竄死番陽。時予尚幼,從母黃氏,迎喪歸葬河朔。十歲就外學,名予曰忠嗣,追先誌也。既冠,王父平子,字予曰仲。母氏慈祥明辨,篤於教訓(帝君自言母氏日誦觀經,晚年無疾坐化,益信此時已有佛法)。值宣王繼位,詔先朝臣子,死於非辜者,鹹錄其後。予稟母命,詣京師,登肺石以自明。有詔復皇考官,謚曰獻,仍以予為保氏。予先有兄允思,不幸早世,母氏痛之,遂以次子楙陽承其後,以慰母心。王母趙氏終,王父尋亦不起。予以孫承子,服斬衰三年,哀毀聞於中外,時以孝友稱予,字而不名。 魯國派

五十八世張仲,字廣明,號仲甫,諱忠嗣。周宣王(前827-前782)時與尹吉甫同朝為卿土,稱元老詩人。由於具有孝友忠心之德,南宋高宗建炎間被封為文昌帝君,幾千年來備受我國民間敬拜;張仲是揮公之後見之於正史的第壹位張姓名人。居曲阜防山(山東),後遷劍州梓潼。生二子:逸、眾。

按:《詩經?小雅?六月》載:六月棲棲 戎車既飭 四牡騤騤 載是常服 玁允孔熾 我是用急 王於出

3

征 以匡王國 比物四驪 閑之維則 維此六月 既成我服 我服既成 於三十裏 王於出征 以佐天子 四牡修廣 其大有顒 薄伐玁允 以奏膚公 有嚴有翼 共武之服 共武之服 以定王國 玁允匪茹 整居焦獲 侵鎬及方 至於涇陽 織文鳥章 白旆中央 元戎十乘 以先啟行 戎也既安 如輊如軒 四牡既佶 既佶且閑 薄伐玁允 至於大原 文武吉甫 萬邦為憲 吉甫燕喜 既多受祉 來歸自鎬 我行永久 飲禦諸友 炰鱉膾鯉 侯誰在矣 張仲孝友 五十九世張逸,官大夫; 六十世張伯謙;

六十壹世張信明;生二子:實、貴。 六十二世張實;生二子禹臣、君臣。

六十三張禹臣,周厘王(前681-前677)時司徒(大夫);居曲阜,號魯國派 六十四世張元馭(亦作玄馭,玄通元),周頃王(前618-前613)大夫(待考) 六十五世張熙,

六十六世的張元叔(叔、叔元、元淑),至七十四世則都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門第顯貴無比。 曲沃派

六十七世的張奉義(奉元、鳳儀),周敬王(前519-前476)晉大夫,徒居曲沃(山西平陽),派出號魯國。(待考)

六十八世的張高陵(高陸),晉大夫 六十九世張宣武(宜武),晉大夫

七十世張侯,字儀昭,周定王(前606-前586在位)時為晉國大夫。《左傳?成公》載:“成公二年(前589),癸酉,師陳於安。邴夏禦齊侯,逢醜父為右。晉解張禦郤克,鄭丘緩為右。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未絕鼓音,曰:“余病矣!”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禦,左輪朱殷,豈敢言病。吾子忍之!”緩曰:“自始合,茍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然子病矣!”張侯曰:“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従之。此車壹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擐甲執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並轡,右援枹而鼓,馬逸不能止,師従之。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註。”《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周宣王時有卿士張仲,其後裔事晉為大夫。張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晉,張氏仕韓”。 七十壹世張老,字高齡,晉大夫,中軍司馬,活動於573-570BC。

《春秋左傳?襄公》載:“襄公三年(前570),晉侯之弟揚幹亂行於曲梁,魏絳戮其仆。晉侯怒,謂羊舌赤曰:“合諸侯以為榮也,揚幹為戮,何辱如之?必殺魏絳,無失也!”對曰:“絳無貳誌,事

4

君不辟難,有罪不逃刑,其將來辭,何辱命焉?”言終,魏絳至,授仆人書,將伏劍。士魴、張老止之。?晉侯以魏絳為能以刑佐民矣,反役,與之禮食,使佐新軍。張老為中軍司馬,士富為候奄。”《春秋左傳?成公》載:“成公十八年(前572), 二月乙酉朔,晉侯悼公即位於朝。始命百官,施舍、己責,逮鰥寡,振廢滯,匡乏困,救災患,禁淫慝,薄賦斂,宥罪戾,節器用,時用民,欲無犯時。使魏相、士魴、魏頡、趙武為卿。荀家、荀會、欒黡、韓無忌為公族大夫,使訓卿之子弟共儉孝弟。使士渥濁為大傅,使修範武子之法。右行辛為司空,使修士蒍之法。弁糾禦戎,校正屬焉,使訓諸禦知義。荀賓為右,司士屬焉,使訓勇力之士時使。卿無共禦,立軍尉以攝之。祁奚為中軍尉,羊舌職佐之,魏絳為司馬,張老為候奄。”

張老善頌,晉獻文子(即趙氏孤兒趙武,597-541BC,壹說596-545BC)成室時,他和其他大夫壹起去參加,看到那盛大的場面,曾大發感慨:“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頗具有詩人氣質。

七十二世張君臣(君巫),晉大夫,中軍司馬,《春秋左傳?襄公》載:“十六年春(前557),葬晉悼公。平公即位,羊舌肸為傅,張君臣為中軍司馬,祁奚、韓襄、欒盈、士鞅為公族大夫,虞丘書為乘馬禦。”居曲沃。

七十三世張趯,晉大夫,活動於538-532BC。

《春秋左傳?昭公》(前541-前509)載:“昭公九年(前532),二月庚申,楚公子棄疾遷許於夷,實城父,取州來淮北之田以益之。伍舉授許男田。然丹遷城父人於陳,以夷濮西田益之。遷方城外人於許。周甘人與晉閻嘉爭閻田。晉梁丙、張趯率陰戎伐潁。”生三子:骼、髓、體。

體生英三傳去疾,七傳相如封東陽侯,兄越生買封南宮侯,買弟騫封博望侯。體生匈(勹亡)四傳生張儀,六傳生張伯蒼(張蒼)封北平侯,蒼生康,康生類,世襲北平侯,兄伯遼生趙王耳,耳生宣平侯敖,敖三子:長偃封魯王,偃生南宮侯生,生生睢陵侯廣國,子昌襲之,昌生慶忌,封宣平侯。壹說昌與慶忌同輩。

次壽封樂昌侯,世居汝南細陽(今安徽太和縣東南),越數世,其裔孫有張酺者,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張酺曾孫張濟、張喜先後於靈帝光和元年(178)、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張濟封車騎將軍關內侯,其子張根封蔡陽鄉侯。細陽張氏有“四世三公”、“三相漢室”之稱。

三侈封信都侯,歷侈-星-廉-胃-宥-基-校-元-貢-達-載-烈-溫至十四世張軌建立前涼王朝,傳八世九任,凡76年,為保存和發展中原文化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另外張耳後裔在唐代有張文尉、張浚叔侄相業名揚天下。張文蔚(?-908),河間(今屬河北)人,

5

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滅唐,任後梁宰相。張浚(?-902),河間(今屬河北)人。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順二年(891)免相,貶為武昌軍節棄使。後被朱溫殺害。

七十四世張骼,晉大夫,活動於549-537BC。《春秋左傳?襄公》(前572-前542)載:“襄公二十四(前549),冬,楚子伐鄭以救齊,門於東門,次於棘澤。諸侯還救鄭。晉侯使張骼、輔躒致楚師,求禦於鄭。”生二子:進明、叔(權)。

七十五世張進明(明進),是戰國初期周慎靚王(前320-前315)(註:應該是貞定王(前468-前442在位))時晉(趙)國大夫。 (待考) 廩延派

七十六世張孟談,晉大夫。公元前454年,智氏欲吞食其它三族,首先脅迫韓、魏共攻趙氏於晉陽(今太原市晉源鎮北古城營村壹帶),趙襄子率晉陽軍民固守城池,相持壹年之久。智伯無法破城,便用汾水和雪水灌晉陽城,眼看汾水將及晉陽城頭,晉陽城危在旦夕。當此危難之際,趙襄子遂派心腹重臣張孟談深夜出城與韓、魏暗中講和,於是 ,韓、趙、魏三家結成同盟,共滅智氏,史稱“三家分晉”。至此,稱霸春秋時代的最大強國——晉國從此日落西山,歷史由此進入天下混戰的戰國時代。公元前403年,徒有虛名的周王朝正式冊封趙、魏、韓為諸侯,時稱“三晉”。趙、魏、韓與齊、楚、秦、燕並列為戰國七雄。(《史記?趙世家》、《戰國策卷十八?趙策》、《資治通鑒卷壹》)。後仕韓,徒居河南。生三子:柳朔、正朔、望朔。

七十七世張柳朔(抑朔),晉大夫,後為韓國世卿。《春秋左傳?哀公》載:五年春(前490),晉圍柏人,荀寅、士吉射奔齊。初,範氏之臣王生惡張柳朔,言諸昭子,使為柏人。昭子曰:“夫非而仇乎?”對曰:“私仇不及公,好不廢過,惡不去善,義之經也。臣敢違之?”及範氏出,張柳朔謂其子:“爾従主,勉之!我將止死,王生授我矣。吾不可以僭之。”遂死於柏人。

七十八世張開地,歷任韓昭候(前358壹前333)、宣惠王(前332壹前312)、襄哀王(前311-前296)相國。其時韓為弱國,公元前375年韓滅鄭後,起用鄭國舊臣申不害推行改革,國力稍強,國以弄學之名治國,推行苛政,不久便衰敗下來。開地公受命於危難之際,擔任丞相幾十年,雖不無建樹,但卻無法挽救韓國走下坡路的趨勢。開地公居開封西北之廩延(河南),為廩延派之祖,派出曲沃。生二子:天佑字平、天佐字黡。黡生晏、說。

說封安丘侯,說生歐,歐生執,執生新,新生拾,拾生舜,世襲安丘侯。

晏生伯殤、瞻師、仲和季。瞻師封平嚴侯。仲生湯,居杜陵,漢武帝時官禦史大夫,張湯生賀、安世,壹門三侯,先後延襲九代,歷西漢、新朝、東漢近二百余年,其家族之顯赫空前絕後(具體見

6

八十四金公小傳)。季名釋之,漢文帝時官到廷尉。

七十九世張平(?-前250),歷任嫠王(前295壹前273)、桓惠王(前27l壹前239)之相。韓國勢衰敗,含恨而死。生二子:平、勝。

按:《姚江歷山張氏宗譜?張氏淵源考》載:??越數世有侯者,春秋時為晉大夫,世居晉國。侯生老字曰孟,魯成十八年為晉侯奄(左傳註侯奄中軍主斥侯之官),越三年升中軍司馬(廖氏尚友錄張侯張老之後居魏),老生君臣,魯襄公十六年代父職,君臣生趯,字曰孟。趯生骼,父子俱為晉大夫,骼生孫(孫無考)。孫生柳朔,為晉範氏家臣,後為同僚王生所譖出為柏人宰,魯哀公五年,晉圍柏人,柳朔戰死,柳朔之後在趙曰孟談,為趙襄子謀臣,班彪稱為有道之士。在韓曰去疾,仕韓為大夫,去疾之後曰譴,譴之後曰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開地生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卒,平生良。

陳留派八十世張良(?~公元前186),字子房。戰國末期的韓國人,先世會經五世相韓。韓國被秦始皇所滅時,他把家財全部挖出,以重金求訪刺客為韓國報仇,後來訪得了壹位力士,前218年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不幸誤中副車,壯誌未能得酬。大事末成,他不得已變更姓名,逃到江蘇的下邳匿居,就在那裏跟黃石公學太公兵法,此後輔佐漢高祖劉邦減項羽,定天下,被封為留侯。與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居陳留,為陳留派之祖,派出廩延。生二子:辟疆、不疑。

按:《史記》索隱述贊:留侯倜儻,誌懷憤惋。五代相韓,壹朝歸漢。進履宜假,運籌神算。橫陽既立,申徒作扞。灞上扶危,固陵靜亂。人稱三傑,辯推八難。赤松原遊,白駒難絆。嗟彼雄略,曾非魁岸。(《史記.留侯世家二十五》、《漢書?張陳王周傳第十》)。

八十壹世張不疑,仕漢,襲父候。後因參與謀殺楚國舊貴族,孝文帝五年因坐不敬,被削留侯國爵,家道中衰。生二子:典、高。弟辟疆十五歲官至侍中,時惠帝崩,呂後哭而不泣,公建議丞相陳平迎合呂後拜外戚呂公、呂產為將軍、大臣,以免殺身之禍,其後不知所終。(《史記?留侯世家二十五》)。 清河派

八十二世張典,字存敬,漢惠帝禦史大夫,漢文帝(前179-前157)時為清河太守,封清河郡公,遂居清河裏仁鄉孝節坊,子孫繁盛為清河望族。故張氏稱“清河堂”。弟高,歷經張迪(亦作通)、張無(元)妄、張皓、張大順四世,到第五世張道陵,則由儒家而變為道家。生四子:默、黔、然、熹(鹿)。

八十三世張默,為禦史大夫,襲清河太守。壹說默名湯,生子二:賀、金。(待考)

八十四世張金,官至大司馬。壹說金字安世,號子儒,昭帝元始元年(86)封富平侯,安世生延壽,

7

延壽生勃,勃生臨,臨生放,放生純,純生奮,奮生甫,甫生吉,九世襲侯,歷兩百余年,永初三年(109)張吉去世,因無子爵廢。兄賀封恩德侯,賀生彭祖(安世幼子過繼),彭祖生霸,封關內侯,後改陽都侯。(《漢書卷五十九?張湯傳》)。

按:《旌陽張氏通修宗譜》:孟談生抑朔,抑朔生開地,開地生平,平生二子曰平,曰厭,厭五世孫安世居杜陵。

八十五世張千秋,字萬雅,漢宣帝(前73-前49)時為陽陵侯,元帝時為禦史大夫,太子少傅。世居陽陵(今陜西鹹陽市東北)。生三子嵩、京、文敬。

八十六世張嵩,元帝(前48-前33,《張氏南軒通譜為成帝(前32-前7),待考)時東郡太守,生五子:壯、瓚、彭、睦、述。為南北諸派分遷之祖。

按:光緒四年張廷輝主修余慶堂《清河張氏宗譜》刻本世次:不疑生典高,典高生金,金生湯,湯生安世,安世生千秋,千秋生嵩。 犍為派

八十七世張壯,字少雄,官尚方署令遷大司寇(《姚江三墻門張氏宗譜?張氏淵源考》)。時王莾篡漢,中原大亂,留侯子孫由北向南大遷徒。自張壯到三世張皓,南下秦嶺,越過巴山,移居犍為武陽(四川彭山)。弟張瓚遷往河北,張彭遷往河南南陽,張述返遷留侯故地沛國(今江蘇沛縣),張睦遷吳郡(今江蘇蘇州)。張睦字選公,東漢蜀郡太守,始居吳郡,為吳郡張氏始遷之祖,唐德宗宰相張鎰為其裔孫。清河張文瓘(相高宗)、錫(文瓘弟文棕之子,相武後、韋後)亦為其後裔,張文瓘生四子:潛、沛、洽、涉。兄弟四人皆位居三品之上,按漢代官制,官秩皆為二千石,故父子五人號稱“萬石張家”,又由於沛、洽、涉同居壹處,門前列戟以示其尊,故時人又稱“三戟張家”。 按:《張氏統宗譜?序》載:(華之後)曰贊,為河北之祖。曰彭,為南陽之祖。蜀郡太守睦公之子況涿郡太守居襄陽,況生歆,歆生禹,為下邳相封安鄉侯,渡江行邵,愛江南山水之勝,僑居吳郡,孫曰存,隱吳之橫山,遂家焉,後裔繁衍號稱南派。歆弟協,為漢衛尉,協生泰山太守岱,徒清河號稱北派。岱十壹世傳(《新唐書》為九傳)至虔雄仕隋為陽城令,徒居魏州之昌樂。唐益國公文瓘之遠祖也。

八十八世張胤(裔、引或允),字位中,官太傅監少卿,(《姚江三墻門張氏宗譜?張氏淵源考》),住西州武陽。壹說字君嗣,蜀郡成都人,輔漢將軍,領留府長史。

八十九世張皓(49-132),字叔明,後漢司空,世居犍為武陽,六世祖良。高帝時為太子少傅,封留侯。漢順帝(126-144)司空;陽嘉元年卒,時年八十三,賜葬地於河南縣。子二:宇、綱。綱,字文紀。少明經學。雖為公子,而厲布衣之節。舉孝廉不就,司徒辟高第為侍禦史。(《後漢書?張王

8

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官至廣陵太守,四世孫翼任冀州刺史居下邽,唐相張仁願之遠祖也。其世次為:綱曾孫翼,遷馮翊,為馮翊始遷之祖。翼生德言,德言生榮,榮生仁願。 範陽派

九十世是張宇,字諸君,官北平範陽太守,避地居方城(今河北固安縣西南)。

九十壹世張遜(果),名基,範陽太守,部分譜碟失載,壹說官太醫院藥丞(見《張氏南軒通譜》、《姚江歷山張氏宗譜》)。

九十二世張孟成(冠成),漢沖、質帝(146)時肥如侯;徒居順天府範陽縣,為範陽派始祖。 九十三世張平,曹魏漁陽太守,生二子:華、英,英公不詳。

按:《姚江三墻門張氏宗譜?張氏淵源考》:宇字於守號廷亮,東漢任北平範陽太守,晉階中憲大夫。避地居方城,宇生遜字益謙,東漢任太醫院藥丞兼光祿寺正卿。遜生成字孟成,又字文成,東漢廣陵太守。成生平,字子衡,號國安,三國仕魏為漁陽太守。

九十四世張華(232-300),字茂先,範陽(今河北)方城人。晉武帝(265-290)時討伐東吳的名將,後來高官至司空、壯武公。因拒絕參與趙王司馬倫等的篡權謀反而遭殺害且被殘忍地夷三族。著有《博物誌》十篇。張華為太康八詩人之首(三張(華、協、載)、二陸(機、雲)、二潘(嶽、尼)、壹左(思)),為當時文壇盟主,亦為艷曲之祖,開六朝唯美文風。《晉書?列傳第六》載:“華性好人物,誘進不倦。至於窮賤侯門之士,有壹介之善者,便咨嗟稱詠,為之正譽。雅愛書籍。身死之日,家無余財,惟有文史溢於幾篋。曾徒居,載書三十乘。” 生二子:祎、韙。

九十五世的張祎(?-300),字彥仲,好學,謙敬有父風,歷位散騎常侍。弟韙(?-300),儒博,曉天文,散騎侍郞,(《晉書?列傳第六》),其裔隨元帝南遷,寓居江左,為江左派始遷之祖。六世孫隆,太常卿,復還河東,後徒洛陽,為洛陽派始遷祖。唐睿宗、玄宗二朝宰相張說出於此支(傳六世)世次為:韙生軒,軒生次恭,次恭生甫之,甫之生弘簡,弘簡生綸,綸生隆,隆生子犯,子犯生俊,俊生弋,弋生洛,洛生騭,騭生說。

九十六世張輿,字公安,太子舍人,襲壯武公;“襲華爵。避難過江,辟丞相掾、太子舍人。”(《晉書?列傳第六》)

九十七世的張次惠,宋濮陽太守。“太祖獻皇後張氏,諱尚柔,範陽方城人也。祖次惠,宋濮陽太守。” (《梁書?列傳第壹》)生二子:穆之、安之。 襄陽派

九十八世張穆之(安之),穆之字思靜,晉司空華六世孫(當有誤)。穆之少方雅,有識鑒。宋元嘉中,為員外散騎侍郎。與吏部尚書江湛、太子左率袁淑善,淑薦之於始興王浚,浚深引納焉。穆之

9

鑒其禍萌,思違其難,言於湛求外出。湛將用為東縣,固乞遠郡,久之,得為寧遠將軍、交址太守。治有異績。會刺史死,交土大亂,穆之威懷循拊,境內以寧。宋文帝聞之嘉焉,將以為交州刺史,會病卒。”(《梁書?列傳第壹》)子壹:宏籍。弟安之,青州主簿,徒居襄陽(今湖北襄樊),為襄陽派之祖。生子宏策,唐漢陽王張柬之之遠祖也。其世次為:弘策生緬、綰、纘、絢、經。經生則,則生玄弼,玄弼生柬之。唐朝“三相張家”的河東張嘉貞亦出此支,其世次為:絢生咤,咤生隋,隋生長度,長度生俊興,俊興生思義,思義生嘉貞,嘉貞延賞,延賞生弘靖。分別相玄宗、德宗、憲宗。

九十九世張宏籍(宏策),宏籍字真藝,齊初為鎮西參軍,卒於官。高祖踐阼,追贈穆之光祿大夫,加金章。梁高祖舅也,梁初贈廷尉卿。(《梁書?列傳第壹》)族弟宏策,字真簡,車騎將軍;(《梁書?列傳第五》)

壹零零世張纘(497-548),字伯緒,宏策之子,緬第三弟也,出後從伯弘籍,纘年十壹,尚高祖第四女富陽公主,拜駙馬都尉,封利亭侯,召補國子生。起家秘書郎,時年十七。身長七尺四寸,眉目疏朗,神采爽發。高祖異之,嘗曰:“張壯武雲‘後八葉有逮吾者’,其此子乎?”纘好學,兄緬有書萬余卷,晝夜披讀,殆不輟手。秘書郎有四員,宋、齊以來,為甲族起家之選,待次入補,其居職,例數十百日便遷任。纘固求不徒,欲遍觀閣內圖籍。嘗執四部書目曰:“若讀此畢,乃可言優仕矣。”如此數載,方遷太子舍人,轉洗馬、中舍人,並掌管記,官至平北將軍,謚簡憲公。生二子偉、希。長子偉,字子業。次子希,字子顏,早知名,選尚太宗第九女海鹽公主。承聖初,官至黃門侍郎。(《梁書?列傳第二十八》)。 壹零壹世張偉

按:明嘉靖十四年(1535)張憲、張陽輝主修的《張氏統宗世譜》所載世次為:纘生偉,偉生守禮。《張氏通譜》、《姚江歷山張氏宗譜》、《姚江三墻門張氏宗譜》:所載世次為:纘生守禮。 壹零二世張守禮,隋朝的塗山丞。

按:始興《頓岡張氏族譜》雲:“初,壯武公,嘗蔔居河東蒲阪縣,二子貴,又置第於洛陽,故河東有司空村,洛陽有散騎裏。??後五世徒洛陽,居散騎裏,而傳子守禮,仕隋為塗山丞,生君政,唐時為韶州別駕,卒於官,子孫因家於曲江。君政生子胄,胄生宏愈,遷於青化,宏愈生丞相中書令九齡公,及其弟九臯、九章、九賓。 曲江派

壹零三世張君政,官拜潮州別駕,居廣東韶州,為曲江派始遷之祖;以曾孫九齡貴贈右相加封縣伯,卒於官,因葬曲江而家。生六子:子虔、子胄、子卿、子沖、子謩、子猷。

10

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周宣王時有卿士張仲,其後裔事晉為大夫。張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晉,張氏仕韓。韓相開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漢留文成侯。良生侍中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馬金。金生陽陵公乘千秋,字萬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壯、贊、彭、睦、述。壯生裔,裔生皓,字叔明,後漢司空,世居武陽犍為。皓生宇,北平範陽太守,避地居萬城。宇孫肥如侯孟成,生平,魏漁陽郡守。平生華,字茂先,晉司空、壯武公,二子:祎、韙。祎字彥仲,散騎侍郎。生輿,字公安,太子舍人,襲壯武公。生次惠,宋濮陽太守。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族,徒居襄陽??韙,晉散騎常侍,隨元帝南遷,寓居江左。六世孫隆,太常卿,復還河東,後徒洛陽。??始興張氏亦出自晉司空華之後,隨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於韶州曲江。” 壹零四張子胄,君政次子,唐代剡令;以孫九齡貴贈右相加封縣伯。生四子:弘藏、弘毅、弘智、弘愈。(《姚江歷山張氏宗譜》本世為子虔)

壹零五世張弦愈,官拜索盧(慮)丞,以子貴贈廣州刺史。配盧氏,生四子:九齡、九臯、九章、九賓。 長安派

壹零五世張弦愈(690-755),字子遠,號紹湖。壹說字鳴鶴。自尚書郎曆唐、徐、宋、襄、廣五州刺史,嶺南節度使,封南康縣伯,後移居長安(西安)。其兄張九齡(678-740,壹說673-740),唐玄宗開元年間,第壹賢相。(《新唐書?列傳第五十壹》、《舊唐書?列傳第四十九》)配杜氏,生九子:捷,端州刺史、擢,右金吾兵曹參軍、拱、撝,昭州刺史、抗、晢、捍,建陽令、掞、披。《姚江三牆門張氏宗譜?張氏淵源考》:宏愈字孝忠,唐任新州索慮丞,南陽郡守、夔州交州刺史,贈太常寺卿、廣州都督。生四子:九齡、九臯、九章、九賓??,九臯,字鳴鶴,唐開元中任宋襄廣三州刺史轉殿中監終嶺南節度使??,封南康縣沂南伯,致仕由曲江遷居長安,與兄九齡同著名。 按:梅縣《張氏合譜》及台灣張世英家譜載:九十五世的張題,隨晉元帝東遷,而寓居江左。九十六世爲張軒;九十七世的張次恭,是東晉的吏部尚書;九十八世的張甫之,是洛陽的始遷之祖。九十九世爲張宏簡;壹零零世爲副都禦史張綸;壹零壹世爲宋順帝的太常卿張隆;壹零二世爲張子犯;壹零三世爲河東從事張浚;壹零四世是隋朝的塗山令張守禮;壹零五世的張君政,官拜潮州別駕,是廣東韶州的始遷之祖;

壹零六世是唐代的剡令張子胄;壹零七世官拜索慮丞的張弦愈;九臯公爲壹百零六世。

壹零七世張抗,字子牧,朔方行軍司馬、檢校戶部郎中。贈右仆射。生七子:仲端,都昌令。仲膺,

11

南節度判官、殿中侍禦史。仲宗,義興尉。仲謩,江都令。仲方字靖之,秘書監、曲江成伯。仲孚,監察禦史、廣州節度判官。仲本。

壹零八世張仲方(765-837),字靖之,壹說德馨,貞元中,擢進士宏詞,曆散騎常侍、京兆尹。左遷華州刺史。入爲秘書監。臯有9子,39孫。孫子輩以仲方最有名,曆仕唐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六帝(779-840),官至谏議大夫,封曲江縣伯。開成二年卒,年七十二,贈禮部尚書,益曰成。(《新唐書?列傳第五十壹》、《舊唐書?列傳第四十九》載仲方爲九臯曾孫)生二子:孟常、茂宣,太原節度掌書記。

壹零九世張孟常,初名景宣,字遜維,壹說字連維。官右清道率府胄曹參軍。 壹零零世張克勤,字維儉,號珪山,官長史。配戴氏。

壹壹壹世張尋(或絞絲旁)字旁源,號象岡,壹說字幹廷。配周氏。

壹壹二世張紀(宗紀或綜紀)新唐書中崇紀爲茂宣裔,崇紀,字正綱,號湛源,壹說字鶴堂。官監察禦史。配劉氏贈夫人)

按:《張氏統宗世譜》所載世系:仲方生茂宣,茂宣生克儉,克儉生绮,绮生崇紀,崇紀生璘。 成都派

壹壹三世張璘,字無暇,入川時任唐僖宗(873-888)國子監祭酒,隨僖宗徒蜀居成都,遂家焉,為成都始遷之祖。壽百有二十。配傅氏贈夫人。傳三世而遷綿竹,到南宋初年出了宰相張浚、理學大師張栻,史稱其族尤大。

壹壹四世張庭堅,官禦史上大夫,以蔭補符寶郞,壽百歲。後不仕。配王氏,贈夫人。 綿竹派

壹壹五世張文矩,字中規,以曾孫貴封沂國公,英年早逝。留下三個未成年的兒子,由夫人楊氏帶著北走漢州綿竹(今屬四川)縣仁賢鄉,歸依外祖父家生活,文矩這壹支因此而移居綿竹。楊氏實為綿竹始遷之祖。生三子:紞、紘、絢。

壹壹六世張紘(弦、綋)(997-1063),字元子,自號希白,舉茂才異等,為雷州司尹,任殿中丞。嘉右八年卒,謚忠定。居綿竹,以孫浚貴贈太師封冀國公,著有《禦戍策》30篇。娶趙氏王氏俱封冀國夫人。

壹壹七世張鹹(1048-1099),字君說,號漢源,紘公元配趙氏所出。神宗元豐二年舉進士,官宣德僉書劍南節度使。元符二年己卯(1099)五月初四以疾卒於成都普福僧舍。壽五十有二。大觀二年戊子(1108)三月初十歸葬綿竹普潤鄉柔遠裏之新兆。以子貴贈太師,封雍國公。元配任氏;次配

12

趙氏,三配計氏,守誌節孝兼全訓以義,方人欽孟母,以子貴封秦國夫人。子五:懈、潮、潞、滉、浚。女二:長適(嫁)進士陳悄;次適進士王恂。

按:史宋載魏公四歲而孤,據此推,鹹公應卒於元符三年庚辰(1100)。

壹壹八世張浚(1097-1164),字德遠,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系計氏所出。生於紹聖四年丁醜四月十四日寅時,政和八年進士。建炎三年(1129年)任知樞密院事,力主抗金,並建議經營川陜,被任為川陜宣撫處置使。次年因東南形勢緊張,乃集軍反攻,牽制金軍。後用吳蚧等堅守秦嶺北麓,使全蜀安堵。紹興四年(1134年)再任樞密,次年為宰相,重用嶽飛、韓世忠,廢黜席懦的劉光世。秦檜執政後,被排斥在外近二十年。曾在永州(今屬湖南)貶所連上五十疏,反對議和。三十壹年金完顏亮攻宋,才重被起用,封魏國公,主持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的北伐,因將領不和,符離之戰失利,又被主和派排擠去職。著有《中興備覽》等。興隆二年甲申八月十十八日酉時以疾薨於江西餘幹寓舍,壽六十八歲,是歲十壹月葬寧鄉官山(《宋史?列傳第壹百二十》)。配樂氏無出封楊國夫人,繼配宇文氏,封蜀國夫人。子二:栻、杓。

按:《錫山張氏統譜?忠獻公派》載:忠獻公為唐相嘉貞公十六世孫,世次為嘉貞生延賞,延賞生宏靖,宏靖生文規,文規生介眉,介眉生佐,佐生溢,溢生謙壹,謙壹生克明,克明生韶,韶生敬則,敬則生庭堅,庭堅生文矩,文矩生紘,紘生鹹,鹹生浚。待考。

一一九世张栻(1133-1180),字敬夫,一宇乐斋,号南轩,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官至右文殿修撰。曾主教岳麓书院8年,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著有《南轩集》(《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八 道学三》)。南轩公为张氏入湘肇基之祖。生于高宗绍兴二年壬子八月十五午时,孝宗淳熙七年二月初二卒于江陵府,享年四十有八。配宇文氏,朝散大夫师中之女,赠夫人。绍兴二年壬子正月初九未时生,宁宗庆元六年庚申(1200)又二月十二日辰时殁。葬宁邑龙塘原。生三子:焯、炳、烺。焯居宁乡官山,炳迁浙江钱塘,烺迁湖北襄阳、谷城。女二:长适胡五峰先生之子胡大时,次早卒。明代名相张居正(1525-1582)为其十二世孙,(《明史?列传第一百一》)。

弟张杓,字定叟,以父恩授承奉郎,历广西经略司机宜、通判严州官,端明殿学士。枃天分高爽,吏材敏给,遇事不凝滞,多随宜变通,所至以治辨称。再渡以来,论尹京者,以枃为首。杓子二:忠恕、忠纯。

一二零世张焯(1156-1179),字昭然,官承务郞。宋绍兴二十六年丙子八月二十日寅时生,淳熙六年己亥四月十三日子时卒于江陵。后改葬宁邑龙塘原。配胡氏,宋绍兴二十六年丙子九月十八日申时生,殁未祥,葬夫墓右,生子三:明羲、明义、文吉。明羲居宁乡龙塘,为龙塘张氏始祖,明义

13

裔迁浙赣,文吉裔迁浙江余姚。

堂弟张忠恕 (1168-1225),字行之。自幼传习家学,是湖湘学的传人之一。宦途中颇有声望,为时人称赞,但当时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长进,张忠恕屡以“修身为学”规谏皇帝,不能得到接纳,终遭忌恨、排斥,罢官而归。张忠恕回到湖南后,继续研习家学,弘扬伯父之志,在岳麓书院开讲张栻学,宣扬湖湘学统。湖湘学者,多从其游。由于他在传播湖湘学中的贡献,《宋元学案》称他为继中兴四大名儒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之后,“最有光于世学”者。兄忠纯。(《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八》) 龙塘派

一二一世张明羲(1179-1274),字周易,号熙圣。册名义伦。宋淳熙六年己亥(1179)二月十一生。度宗咸淳七年诏补将仕郞,隐居不起,人咸以古儒称。咸淳十年甲戌(1274)三月初九巳时殁。配汪氏,淳熙元年庚午(1274,《张氏南轩通谱》为庚戌,当有误)正月十三日戌时生,宝佑元年癸丑(1253)七月二十三日酉时殁,夫妻合葬宁乡八都龙塘原,世为龙塘之祖,子一:镗。 一二二世张镗(亦作唐)(1226-1278)字讷翁。官指挥,诰授朝奉郞。宋宝庆二年丙戌二月初一吉时生。宋益王立,号诏天下勤王,公于宋景炎二年(1277,元至元十四年) 与赵璠等在起兵响应文天祥的号召,在湖南安化、宁乡各地招募民兵抗元,并收复衡山、湘潭、攸县三县。次年兵败被俘。以无脸见先祖张浚于地下而拒降,大骂元将崔斌,被杀害。时宋祥兴戊寅(1278)十二月也。(镗公事迹祥见《湖广旧志》、《督府忠义传》《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七?文天祥传》)。至元十九年,堂弟铿负信国公文天祥骸骨归葬江西吉安府。配王氏,嘉定十七年甲申(1224)又八月初九申时生,咸淳九年癸酉(1273)十一月初三未时殁,葬龙塘。生子四:惟孝、惟源、惟考、惟遗。惟孝坚守祖居,考、遗以父力抗元兵受到通缉而逃避他乡,考迁安化三州,其后分居县境三洲、银溪、边江各处;遗逃福建永福,源徙山东济宁。

一二三世张惟孝(1242-1308),公字行先,宋淳佑二年壬寅(1242)五月十五日寅时生,因父殉难,不忍仕元,隐沩学道,俗称张三千郞。元至大元年戊申(1308)殁,葬九都一区黄绢桥,亥山巳向。配邹氏,淳佑五年乙巳(1245,《张氏南轩通谱》为淳佑五年辛丑,当有误)二月十一卯时生,殁未祥。生子一:絅。

一二四世张絅(1264-?),公字延则,号山久。元至元元年甲子(1264,《张氏南轩通谱》为至元元年庚辰,当有误)生,殁未祥,葬九都一区黄绢桥与父同向。配龙氏,生殁未祥。子二:万宝、万全。 梅山派

14

一二五世张万全(1296-1391),絅公次子,原居宁乡。生于元元贞二年丙申(1296年)十月初三酉时,元配杨氏,生伯瑛、叔瑛、季瑛、昆瑛、玉瑛、仲瑛。次配夏氏,生金瑛。因元末世乱,近郡等城俱陷,至正七年(1347),携家小徙外祖汪谟任江西吉安府郡守治地避难。后有明定鼎,奉旨编还原籍。知安梅山水秀丽,择议分居,时洪武二十年也(1387)。为梅山之祖。洪武二十四年辛未(1391,《张氏南轩通谱》为洪武二十四年庚午,当有误)五月十三日酉时殁,寿九十有五。葬马坳仑下,子山午向。原墓毁于浩动,七瑛后裔于癸酉年(1993)复修。

元配杨氏元贞二年丙申(1296)六月十二日巳时生,至正二十一年辛丑(1361)十月二十一日辰时殁,葬宁邑八都九区龙塘三角形张沧海山内乾向碑记。次配夏氏葬西冲庙后。

七瑛公分布情况:伯瑛公居岩底生胜,世传安化岩底祖。季瑛公字汝诚,居马头,其后裔散布安化柳林、益阳、新化白溪、小溪、三尖峰等处。昆瑛公居大范,为大范祖,其后裔有迁四川大池山、安化柘溪、新化、归化等地者。玉瑛公字成可,居安化钟底,为钟底祖。仲瑛公居益阳栗山,为栗山祖。金瑛公字汝翘居安化马头、冲头,其裔有徙川者。 五里牌

壹世;(總譜126世),張昆瑛,萬全公四子,生四子;壹飛、再飛、翔飛、乘飛。 二世;張壹飛,昆瑛公長子,生四子;誌、量、仁、高。 張再飛,昆瑛公二子,(住三甲) 張翔飛,昆瑛公三子,(居新化荷葉塘) 張乘飛,昆瑛公四子,(居歸化)

三世;張 誌,壹飛公長子,(無嗣記載,止)

張 量,壹飛公二子,字度遠,生庚不詳,安葬於老祖山,配李氏,生庚不詳,夫妻合葬。生三子;貴,興、載(興載二公不詳,止)。 張 仁,壹飛公三子,(住安化縣八裏灘)

張 高,壹飛公四子,字峻山,生庚不詳,配易氏,生庚失考。生三子;權、林、孫。

四世;張 貴,量公之子,字通彥,生庚不詳,安葬於太公山,朝林家邊水,辛山乙向。配吳氏,生庚不詳,夫妻合葬。生壹子;仕瑜。

張 權,高公長子,生庚不詳,配聶氏,生庚不詳,安葬於話子山。生壹子;仕林。

張 林,高公二子,生庚不詳,安葬於下塘沖。配廖氏,字玉,生庚不詳,安葬於下塘沖。生壹子;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xu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