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概论第八章 练习题

更新时间:2024-06-01 10: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属于( )。

A.心理教育 B.法制教育 C.思想教育 D.道德教育 2.在《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中,( )处于核心地位。 A.理想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爱国主义教育 D.劳动教育 3.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侧重点是( )。

A.外部指导 B.预防与促进 C.补救与矫正 D.心理治疗 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5.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 )方面的总体规格和要求。

A.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思想品德 D.政治道德 6.中小学德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教育内容是( )。

A.爱国主义教育 B.道德品格教育 C.心理健康教育 D.法制教育 7.教师在批评教育违反道德规范的学生时发现,大部分犯错误的学生对道德规范都有清楚的认知,却总是经不起各方面的诱惑,结果做了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情。这表明这些学生( )。 A.缺乏正确的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缺乏 C.道德意志薄弱 D.缺乏良好的道德行为方式 8.道德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 A.以“知”为开始,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始,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始,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9.学生从道德上理解道德规范并不难,但是要真正把这种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形成道德信念,就必须经过道德实践的亲身体验,其中转化为“催化剂”是( )。 A.道德动机 B.道德评价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习惯

10.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自觉地对外在道德要求作出能动反应,这种教育方式依据的道德规律是( )。

A.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 B.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C.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D.在交往中形成品德规律 11.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2.德育过程中的基础是( )。

A.提高品德认识 B.陶冶品德情感 C.激发品德动机 D.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13.“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疏导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 D.导向性原则 14.“身教重于言教”突出的是( )。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15.“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孟母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说服教育法 16.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说明德育工作要遵循的德育原则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方向性原则 C.疏导原则 D.长善救失原则 17.“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实际锻炼法 B.陶冶教育法 C.说服教育法 D.榜样示范法

18.学校通过开展爱国教育主题月活动,结合历史课、语文课相关内容及主题团队活动、艺术活动等形式,增强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些教育活动所运用的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19.某教师在给学生讲述改革开放成就的同时还鼓励学生通过“我和爸爸比童年”活动,直观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变化。该教师运用了( )的德育原则。 A.正面疏导 B.因材施教 C.长善救失 D.知行统一

20.某学校通过组织学生演课本剧,引发学生的内心价值思考,发展学生的同庆兴和移情能力。该学校所运用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角色扮演法 D.品德评价法 21.明朝著名学者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 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这句话所涉及的教育原则是( )。

A.知行统一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尊重学生原则 D.疏导原则 22.德育中要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出的德育原则主要是( )。 A.正面教育原则 B.集体教育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

23.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来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这种教育方法遵循了( )的德育原则。

A.长善救失 B.疏导 C.因材施教 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24.采用座右铭激励学生属于( )。

A.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情感陶冶法 25.教师在批评做错事的学生时,训斥、谩骂、挖苦、歧视等行为属于教育中非人道性的( )现象。

A.心里惩罚 B.体罚 C.变相体罚 D.经济惩罚 26.“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体现了( )的德育方法。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27.( )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A.说理教育法 B.陶冶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榜样示范法 28. 阿龙学习成绩优秀,但一直有随地吐痰的坏习惯。同学提醒后仍没有改正,阿龙也想改,但是经常忍不住。对于这种情况,班主任应从( )入手对其进行教育。 A.道德意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信念 D.道德行为

29. 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教育家( )的成功教育经验。 A.马卡连柯 B.加里宁 C.乌申斯基 D.赞可夫

30.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强调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二、多项选择题

1.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 )。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原则 2.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层次包含( )。

A.现实性 B.一般性 C.理想性 D.特殊性

3.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 )的培养提高过程。

A.知识 B.情感 C.意志 D.态度 4.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老师问“谁是最可爱的人呢?”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是不是最可爱的人啊?”老师说你热爱劳动,乐于助人,你是可爱的人,如果你能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上课积极发言,那么你也是最可爱的人。” 该教师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 )。

A.从学生实际出发 B.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C.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5.在社会主义中国,德育包括( )。

A.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艺术教育 D.道德教育 6.德育方法中说服教育法的具体形式包括( )。

A.讲解 B.谈话 C.参观 D.报告 7.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 )的统一。

A.知情意行 B.个体道德社会化 C.社会道德个体化 D.多方面教育影响因素 8.德育的途径包括( )。

A.团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B.社会实践活动 C.各科教学活动 D.课外校外活动 9.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形式( )。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实验直观 D.言语直观 10.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 )。

A.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B.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C.应用领域的教学目标 D.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

三、填空题

1.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_________互动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这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的。 3.我国中小学德育途径是广泛多样的,其中基本途径是_____ ____与其他学科教学。

4.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教育方法是___ ______。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体现的德育方法是____ ____。 四、判断题

1.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就是榜样教育法。( ) 2.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

3.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和最有效的途径。( )

4.坚持正面说服教育原则就是一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不能批评和打压学生。( ) 5.一般来说,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按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 )

五、简答题

1.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2.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六、材料分析

某农村学校所在地盛产水果,当地老板姓经常向学校反映,说学生在上课和放学的途中,有偷盗水果的现象。学校德育老师对此非常的重视,专门对个别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指出偷盗的恶劣性,进行严厉的处罚。但是收效甚微,学生偷盗行为还是屡禁不止。所以德育老师决定改变教育方式,分班级进行了一项比赛活动。活动内容与要求如下:参与者分成几个小组,向当地的老百姓家里要水果。在规定的时间里,得到水果数量最多者为胜,由于活动设计新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结束后,给获得优胜的小组颁发奖品,并要求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谈谈对此次活动的感受和想法,总结本小组获胜或者失败的原因。其中有些小组在总结失败的原因时,提到了由于平时养成了随时摘取水果的习惯,导致老百姓不给自己水果,声称以后会改正这一行为。老师对各组进行简要的评价后,就各组的总结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他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次活动以后,学校很少在听说关于学生偷盗水果的反映。

请结合案例中的学生行为改变的情况,分析该案例所体现的德育原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xk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