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讲义

更新时间:2024-06-01 21: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内经讲义》复习题

来源: 贺忠延的日志

绪论

1、《内经》的成书年代。

【归纳】《内经》成书时间:《史记》之后(公元前99年;《七略》之前(公元前26年。 结论:《内经》成书:公元前99年~公元前26年。 2、《内经》的注家、注本。

※1、全元起---南朝齐梁人----《内经素问训解》

《内经》最早的注本。注释《素问》当时已经存在的八卷。本书已亡佚,但其目录收录于《素问识》中,《新校正》中保留其部分篇目及全元起注解。 2、杨上善---唐----《黄帝内经太素》

该书将《内经》的《素问》、《灵枢》合在一起进行分类编排,共分十九大类,每类分若干篇目,并加以注释。该书的《素问》经文保存了王冰改动前的原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3、王冰---唐----《黄帝内经素问》

王冰将《素问》重新整理编次,刊正谬误,补入运气七篇,并加以注释。以二十四卷本行世。 4、马莳---明----《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通注内经的全书。

由于他擅长针灸,因而对《灵枢经》的注释远高于对《素问》的注释,成为历史上第一部《灵枢》的全注本。

特点:重于灵枢(针灸-结合临床经验)

※5、吴崑---明----《素问吴注》

以王冰的二十四卷本为底本加以注释,注文阐发医理深入而不流于空泛。该书有直接改经文或增减经文现象。

6、张介宾---明----《类经》

将《内经》分类并注释,共分十二大类,三百九十目,是现存全部类分《素问》、《灵枢》最完整的一部书。其注释义理周祥,明白易懂。 (分类注释,完整,没丢失)

7、张志聪---清----《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张志聪及其门人集体注释《内经》的一部书。

特点:对前人之注,做到了取其精华,厘正谬误,且有新意。 ※8、高士栻---清----《黄帝素问直解》 特点:其注释简洁明白,简单明了 。 9、滑寿---元----《读素问钞》 《素问》的摘要选注本。 10、李中梓---明----《内经知要》

摘要《素问》、《灵枢》之要文、要义编纂而成。是医学入门读物。 11、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灵枢识》 日本、丹波元坚---《素问绍识》 阴阳应象大论 1、名词解释

※ ※ 痎疟:二日一发的疟疾。 ※ 飧泄:完谷不化的泄泻。

壮火:用药不合适,产热过多,机体不能利用,或不能充分利用,可能对人体有害 。 少火:用药合适,产的热正好适合机体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对人体有益无害 。

※ 七损八益: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利于人体精气的做法。

2、“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药食之气产热过盛,超出机体的需求,则对人体产生危害;其产热不足或正好满足人体的需求,则有益而无害。

3、气味及其为薄厚阴阳属性及作用。

味属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 ,薄为阴中之阳 ;气属阳,气厚者为阳中之阳,薄为阳中之阴。 4、如何理解“热胜耐冬不耐夏,寒胜耐夏不耐冬”?

阳胜生热,遇热而热增,遇寒而热减,故阳胜病耐冬寒不耐夏热; 阴胜则寒,遇热则寒减,遇寒则寒增,故阴胜病耐夏热而不耐冬寒。 5、风、热、燥、湿、寒的致病特点。

※ ※ 【原文】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注释与讲解】 ⑴、风胜则动:

风邪太过,肢体出现动摇震颤或头目眩晕的疾病。 ⑵、热胜则肿:

肿:气郁化火,产生疮疡类的疾病,而非水肿。 ⑶、燥胜则干:

燥邪过胜则耗伤津液,见内外干燥之病。 ⑷、寒胜则浮: 浮:浮肿。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行,不能化气行水,使水液运行停滞,聚而成水肿。 ⑸.湿胜则濡泻: 濡泻:稀溏便或大便不成形。

泄泻特点:便出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水、津液与粪便不分。 脾为湿困,不能运化水谷,而发濡泻。 6、脉与四时的关系如何?四时脉象有何特点? (权衡规矩) 四时 春 夏 秋 冬 7、背诵: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chen胀。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 ,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 。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六节脏象论 1、名词解释 唇四白

脉应 中规 中矩 中衡 中权

脉象特点 脉圆滑,柔韧 脉宽缓大方 脉轻涩 脉有下沉之势

※2、五脏的命名及其依据?

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肾为阴中之太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

根据五脏在人体部位的阴阳属性和五藏相对应的季节属性,以及季节阴阳属性的太与少,综合命名。 ※3、试论述十一脏取决于胆。

观点一:以明代张介宾为代表,认为十一藏既取决于胆府,又取决于胆经。 观点二:以李东垣为代表,认为十一脏取决于春生之气,即春气。 观点三:“十一”为土之误。即土藏取决于胆。 观点一: 胆:指器官。

胆经:运行气血的通道。二者并非为相同。

张介宾将两个概念混淆了。在逻辑学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所以这个观点不合理。 观点三:

1、《内经》中其它篇章没有相关的论述。 2、历代的注家、版本也没有提出相关的论述。

3、土藏取决于胆 ;土藏即为脾胃 ,古代没有提出脾胃与胆的功能之间的影响关系。 观点二:

李东垣认为 十一藏取决于春气。

第一、五脏与四时之气相通应,并被五时所主。

第二、五脏可用相应的季节名称称代。这为胆转换为春气提供了根据。 第三、春气太过、不及使四时之气异常,进而影响五脏病与不病。

综上所述,肝胆之气通于春气,春气决定于一年四时气候正常与否,进而影响五脏及其相应的六腑病与不病。因此十一脏取决于胆所通应的季节之气—春气。 4、背诵:

心者,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者,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者,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脾者,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五脏别论 1、名词解释:

※ 女子胞:子宫,又称胞宫。

奇恒之府:指异于常腑也,即不同于一般的脏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魄门:魄,通粕;即肛门。

气口:又称脉口,寸口。

※2、试论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气口:又称脉口,寸口。气口主手太阴肺经(包括肺),但不能确定是否主五脏。 在人迎、寸口脉诊中,人迎主腑主表;而寸口主脏主里。说明寸口主五脏、主里。 3、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的区别?

器官

功能特点

功能

表里配合,与经脉相络属

五脏

心、肝、脾、肺、 肾

六腑

胃、大肠、小肠、 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

营卫生会 ※1、名词解释

漏泄 :汗出较多或汗出如雨的现象。 气道:营卫之气运行的通道

※ 2、如何理解“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清”、“浊”:指气的性质而言。

营气:指其性柔和的水谷精微物质。卫气:慓悍滑疾之性的水谷精微物质。 ※ 3、卫气的运行方式有哪些?是如何运行的?

一.卫气的单独运行方式:昼夜运行(昼行于阳,夜行于阴)。

※卫气白昼运行:从人睁开眼睛开始,在头部从不同途径,沿着手经或足经进行循行。足经部分的循行到足下,然后返回到眼睛,如此往返的运行。

藏精气

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无(胆除外)

传化物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藏精气

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2、痹证的病因病机。 病因:风寒湿之邪气。

病机:正气逆乱的条件下,风寒湿三气侵犯人体,导致经脉阻滞,气血不通,形成痹证。 ※3、何谓行痹,痛痹,著痹以及它们疼痛的特点是什么? ⑴、行痹:痹邪中以风邪偏盛致病。

临床特点:游走性疼痛,痛处不定。《素问风论》:“风善行而数变。” ⑵、痛痹:痹邪中以寒邪偏盛致痹。 临床特点: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少有移动。 ⑶、著痹:痹邪中以湿邪偏盛致痹。

临床特点:酸重疼痛不剧烈,但痛处固定,或麻木不仁,关节变化明显,甚则肢重难举。 ※4、五脏痹及胞痹、肠痹的证侯表现及病机。 肺痹:

主症:喘咳而烦,呕吐

病机:邪客于肺,肺气不宣,气郁胸中,喘咳而烦。肺脉还循于胃口,邪客于肺,循经于胃, 胃气上逆,则发呕吐。 心痹

主症:心烦,心下鼓,善叹息,突发喘息,嗌干,恐惧。

病机:心烦,心下鼓,善叹息:心主血脉,邪客于心,心脉不通,心气不得舒展。 突发喘息:心系连于肺,邪客于心,心脉不通,宗气不能贯心肺而司呼吸,肺气不宣。嗌干:手少阴心经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心气阻闭,气血津液不能上承。 恐惧:心主神明,邪客于心,心神被伤。 肝痹

主症:多饮,小便短数不利,小腹胀,少腹与胸胁相引而痛,夜卧则惊。

病机:多饮: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使气机不畅,津液不能上承。小便短数不利:肝经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寒凝肝经,下犯下焦,肾与膀胱气化失司.小腹胀:水停膀胱,小腹胀。

少腹与胸胁相引而痛:肝经“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邪客肝经,气血凝滞运行不畅。夜卧则惊 :少腹与胸胁相引而痛。 肾痹

主症:肿胀,骨软无力。

病机:肿胀:肾主水,邪客于肾,气化失司,水湿内停或外溢。骨软无力:肾主骨生髓,髓养于骨。邪气伤肾,骨髓不生,骨失养。

脾痹

主症: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脘痞。

病机:四肢倦怠无力:脾主肌肉、四肢。邪伤脾,其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濡润四肢肌肉。咳嗽:脾经上膈络肺中,邪伤脾,邪 随经脉上于肺,肺气不利。呕吐:脾经属脾络胃,邪客于脾,犯于胃,胃气上逆。 肠痹(大、小肠)

主症:小便不利或癃闭,肠鸣,飧泻。

病机:小便不利或癃闭:邪客于大、小肠,其传导化物的功能失司,水液留于肠中,不能注于膀胱。肠鸣,飧泻:水停肠间,水谷邪气相搏,则肠鸣,水谷杂下,则飧泻。 胞痹

主症:少腹按之灼痛,小便癃闭,流清涕。

病机:少腹按之灼痛:膀胱在少腹,膀胱受邪气化失司,尿闭膀胱而胀,故按之内痛。日久化热,故灼痛。小便癃闭:膀胱气化失司,尿闭膀胱。

流清涕:涕为脑之液,膀胱经从巅入络脑,寒客于膀胱,且随经脉上于脑,寒凝津液而为涕。 5、五体痹的证侯特点。

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6、如何理解“凡痹之类,逢寒则痋,逢热则纵”?

痹症的临床特点:遇到寒冷的条件,疼痛加重;遇到温热的条件,疼痛减轻。 ※7、痹证针刺治疗取穴原则是什么?

五藏有俞,六府有合:五脏痹取俞穴(原穴);六腑痹取合穴。 五脏(俞): 六腑(合): 肝俞:太冲 胃合:足三里(大陵) 心俞:大陵 胆合:阳陵泉

脾俞:太冲 大肠合:曲池(上巨虚) 肺俞:太渊 小肠合:小海(下巨虚) 肾俞:太溪 三焦合:天井(委阳) 膀胱合:委中 ※8、痹证的分类及分类依据? 按病因分:风痹、寒痹、湿痹。 按疼痛的证候特点分:行痹、痛痹、著痹 按受邪对象分:五脏痹、腑痹

※9、营卫之气在痹证形成中有的作用。

若营卫之气逆乱,与风寒湿气相结合,而产生痹证。

风寒湿:发病的外在条件;逆乱的营卫之气:发病的内在依据。 《素问·痿论篇》 ※1、名词解释: 白淫、痿躄、宗筋、谿谷 ※痿躄:泛指四肢萎弱不用。 ※ “宗筋”:众筋,泛指全身筋膜。

※ “白淫”:指男子滑精,或女子带下一类的疾病。

※ “谿谷”:肌肉包括经筋之间相互邻近组织形成的间隙或凹陷部,其中大的间隙为谷,小的间隙为谿,相当于组织间隙。

2、五体痿的病因、病机及证侯是什么?

病因:⑴、外因①、水湿:“有渐于湿,以水为事”。②、热邪:“逢大热”。

⑵、内因①、情志:“有所亡失,所求不得”;“悲哀太甚”;“思想无穷,意淫于外”。②、劳逸:“有所劳倦”。③、房事:“入房太甚”。

痿证病机:五脏因外感或内伤生热(五脏气热 ),津液气血耗伤,致相应五体(皮、肌、筋、 脉、骨)失养所致。 ※3、为什么治痿独取阳明? ※ “治痿,独取阳明何也”。 第一、治痿,取阳明; 第二、独取阳明。 第一、治痿取阳明。

阳明是“五脏六腑之海,主闰宗筋”;故治痿要取阳明。 冲脉者,十二经脉之海,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 说明阳明、冲脉作用相同。 故治痿亦可取冲脉。

第二、治痿独取阳明。 阳明与冲脉作比较。 “阳明为之长”。

“长者,胜也”,即胜过一筹,故取阳明不取冲脉。 4、痿证如何实施针刺治疗?为什么? 总体治疗:取阳明经。

皮痿、脉痿、筋痿、肌痿、骨痿均取阳明经。 辨五体痿而选经取穴:

选经:皮痿选肺经、筋痿选肝经、脉痿选肺经、肌痿选脾经、骨痿选肾经。 取穴:荥穴和输穴。 上古天真论 ※ 1、名词解释: 真气、术数、天癸、月事 真气:人体的正气。

※术数:专门的养生方法和技术,如导引、吐纳、按跷等。 ※天癸:肾精中具有促进生殖机能作用的一种物质,又称天水。 ※月事:月经。

※ 2、上古之人的养生法则有哪些?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 3、养生的两大纲领? “外避虚邪,内养精神”。

※ 4、男女具有生育能力的年龄段?哪一段为生育的最佳时期? 男女的生育年龄段:从二七、二八到七七、八八,整个年龄段都可生育。 最佳的生育年龄段:人体精力、体力最充配的时候。 经文:最佳年龄段:女子四七、男子四八。

※ 5、背诵:女子七岁……八八,天癸竭。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wn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