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课后简答题答案

更新时间:2024-06-04 14: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心理学概论简答题答案

综合复习与思考题之一

五、简答题

1、 简述采取决定阶段的主要环节。

答:采取决定阶段即意志行动准备阶段,规定行动的方向和轨道,是在脑中对未来的行动进行酝酿和抉择的过程。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动机的斗争: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在原因,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互相对立、彼此冲突的动机做出评价和选择的过程。2)目的的确立:目的是人在行动中所渴望达到的结果。 3)方法的选择: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方法指导行动,保证目的得以顺利实现。4)计划的制定:计划是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5)决策的作出:决策就是对若干个准备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优化地达到目标。 2、 画简图说明遗忘的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即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遗忘得比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 3、 简述创造想象产生和发展依赖的条件。

答:1)社会要求和个人创造愿望。2)知识经验和表象储蓄: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的积累和储备,是创造想象的基础;创造想象是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若没有丰富的表象储蓄,有关的新形象是创造不出来的。3)原型启发:所谓就是从其他事物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原型启发,是指人们在创造发明开始之前,总是受到一种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联想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新事物来。4)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思维是与创造想象密切联系着的,它是各种创造活动的前提。5)

灵感的作用:灵感也叫“顿悟”,是在注意力完全集中,意识极度敏锐的情况下,长期思考着的问题受到某些事物的启发,忽然得解的心理过程。 4、简述发散思维及其特点。

答: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它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点。第一,流畅性,指思维的量,对刺激迅速而通顺的反应,即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第二,变通性,指发散思维的灵活性对刺激随机应变的能力,即发散项目的范围和维度。第三,独特性,指发散思维的新奇成分,对刺激不同寻常的反应,即发散项目不为一般人所有。 5、简述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

答: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的力量。有感染力的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他在课堂或活动中有意传播的东西,而且也会使他们在无意中接受老师个性的影响等。

教师的感染力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要求较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通过教师情绪的感染,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会引起他们的模仿或者重复进行这类行为或活动。2)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验。情绪学习主要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情绪评价的学习。3)能使学习中的冲突与挫折得到妥善的处理。 一、论述题

1、 如何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答:1)要有安静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为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做到:{1}教室方面。教室不宜临近街道和操场,以免嘈杂的声音干扰;教室的布置要简单,不要搞得花花绿绿的。图片、图表、锦旗、奖状等的布置也不要张挂得太多,并且最好张挂在教室后面的墙壁上,以免上课时分散学生的注意。{2}教师方面。教师的仪表和服饰要朴素大方,过分的打扮、穿奇装异服,往往会成为新异的刺激,分散了学生注意。

2)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这是激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的重要因素:{1}教学内容必须具有新颖性、生动性。{2}教学内容必须难易适度、新旧联系。

3)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和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和稳定下来,有助于学生从各方面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观察事物,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4)要有熟练的教学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1}掌握熟练的语言技巧。教师讲述时,

表达要清晰、简明、生动、有趣,抑扬顿挫有节奏感。{2}有熟练的板书技巧、使用直观教具的技巧。教师板书的字体要端正清晰,内容要简明扼要、布局合理,重点部分要用彩色粉笔标写出来。{3}要熟练掌握处理偶然事件的技巧。对于各种偶发事件,教师要冷静沉着机智果断地进行处理,而不要不加思考地粗暴急躁。

5)要有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上课时满怀信心,神采奕奕,兴致勃勃,就能感染学生,使得学生的精神振奋,注意集中,教师上课时应该能够解除学生过分紧张的心理状态,是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充满乐趣的事情,是一种舒适愉快的享受,而不是使人烦恼的苦差,学生就乐于集中注意地进行学习。

2、请您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谈谈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答:性格是在先天遗传道德基础上通过个体的生活实践活动逐渐形成的,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具体来说,个体性格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

1)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巴甫洛夫曾经指出,性格的生理基础是神经类型特征和生活环境影响的“合金”。所谓“合金”,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一方面受神经系统的基本特征的制约,另一方面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神经系统的基本特征。一个人的性格是以自然的神经类型为前提的,在他所属群体的各种实践活动过程中所接触的和所改造的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2)家庭:家庭对个体性格的形成起着最初的影响。这种影响最明显地反映父母的养育态度或育儿方式上。

3)学校:学校扩大了儿童的生活范围,给他们更实际的工作任务,丰富了他们的活动内容,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教育对学龄儿童性格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表现在校风、教师人格、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课堂学习活动和课外活动等方面。

4)社会信息:社会信息主要包括无形的习俗风尚和有形的媒体信息。各国的文化习俗、风尚不同,则会对人性格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同一国家不同发展时期,人们的性格也有所不同;不同的社会制度,形成的性格也各有千秋。青少年的模仿性强及易感染的特点使其很容易受网络、电视、电影、剧院、音乐、广播、报刊、小说等媒体信息的影响。

5)社会职业:社会职业主要通过角色规范影响个体的性格形成和行为表现。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一般总是根据职业的要求,来表现自己的言行,从而巩固或改变自己的性格特征。 6)自我教育:在性格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主体对自己在性格上的自我培养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发展中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的一个极大的飞跃。性格的形成过程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

程。任何性格特征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人在外界生活条件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不断的生活实践而逐渐形成对事物的一定态度体系和相应的行为方式。良好的性格是可以通过自我教育的形式而得以塑造。

个体可以通过树立目标、自我反省、自我激励、自我控制以及实践锻炼等途径来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

综合复习与思考题之二

五、简答题

1、 简述能力的个别差异的表现。

答:由于遗传素质不同,后天环境和所受教育以及所从事的实践不同,人的能力的形成过程、表现以及其结果存在着个别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从质、量和发展水平早晚等方面表现出来。 1) 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人的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等方面。 2)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在能力发展水平方面,同样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有人智力超

常,有的人智力低弱,但大多数人处于中常状态。

3)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的能力表现早晚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就多数人来说,能力

突出表现的年龄阶段在中年。 2、 简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答:1)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就是找出问题所在。社会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人只有在感到有必要解决问题时,才去积极思维。问题解决的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的思维任务,就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取决于个人的活动积极性、求知欲和知识水平。

2)分析问题和明确问题:这是抓住问题的核心、关键所在。就是把提出的问题分解为具体的、局部的方方面面,并依据其性质进行归类,从而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分析和明确问题的基本条件是具有系统而又大量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知识经验。

3)提出假设:这是构思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原则、途径和方法),但这并非立即能找到和确定下来,而是先以假设的方式出现。

4)检验假设:这是查明假设的真理性环节,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检验假设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法(实践检验),即通过实践行动按照假设去解决具体问题。另一种是间接法(思维检验),即通过智力活动进行推论 3、 简述意志行动中心理冲突的种类。

答:1)双趋冲突:亦称接近——接近型冲突。它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而人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一种“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式的冲突。

2)双避冲突:亦称回避——回避型冲突。它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都是人们想要回避的,而人们只能回避其中一种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一种“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式的冲突。

3)趋避冲突:亦称接近——回避型冲突。它是指一个人一方面要接近一个目标,同时又想回避这个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这种冲突是在同一物体或目标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况下产生的。

4)多重趋避冲突:亦称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它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接近——回避型冲突所混合成的一种复杂模式。也就是说,人们面对两种以上目标,每种目标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而人们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目标,回避另一种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所引起的内心冲突。

4、简述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条件。

答: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除个体强烈的需要、浓厚的兴趣、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这些条件外,还有如下两个方面条件: (一)教学方法方面:

1)课堂教学情景的组织和控制情况: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从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看“学”,而且还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看教师怎样教。

2)课堂教学中对活动的合理组织:在明确活动目的任务的前提下,对活动还要合理地组织,才能很好地保持有意注意。{1}将智力活动与实际动作结合起来。对越复杂的认识活动,越是应当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才有助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2}提出问题和提出自我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向全班同学提问,然后指名回答,并要求回答后全体进行补充,可以引起学生的自始自终的注意。经常提出自我要求,特别是在需要加强注意的时刻,向自己提出“必须注意”的要求,这种及时提醒可加强注意。 (二)对学生方面的要求

保持稳定的注意依赖于人的主体状态,如果一个人具有明确的目的、高度的责任感、坚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和健康的体魄,就容易保持稳定的注意。

1)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意义或活动的目的、任务的认识:因为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注

意,所以对于目的、任务及意义认识得越清楚、理解得越深刻,则完成任务的愿望就越强烈。因而,与完成任务有关的一切事物就越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2)引导学生利用间接兴趣的作用: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所产生的兴趣为直接兴趣;对活动的结果所产生的兴趣为间接兴趣。所以,尽管活动本身没有吸引力,但由于间接兴趣的支持,就可以激励人们去从事各种活动,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而且间接兴趣越强烈、越稳定,有意注意就越集中、越持久。

3)引起期待:对一定对象的期待,在吸引注意时起着很大的作用。

4)要求学生要有克服内外干扰的意志努力:有意注意的产生和保持,有时是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有时是在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在某些情况下,排除内部干扰比排除外部干扰更需要意志上的努力。这就是需要锻炼坚强的意志力与各种干扰做斗争,变分心为专心,才能使有意注意持续下去。 六、论述题

1、 如何根据遗忘规律组织学生复习?(根据青少年记忆的特点有效地组织复习) 答:1)复习要及时、经常地进行:根据遗忘规律,针对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学生应及时而经常地进行复习,这样做可事暂时神经联系得到加强,既省时间,又省精力,可以收到事倍功倍的效果。为了及时而经常进行复习,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从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程,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来理解新知识;在讲授新知识时,要结合旧知识进行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解答新问题;在讲授新知识后,要通过小结、学生复述、课堂练习来巩固心知识,并要适当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复习当天或过去学习的内容。此外,还可以采用单元复习、周复习、月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等形式,指导学生把学习的知识系统化,提纲挈领地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理顺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易于混淆的概念,并注意弥补缺漏和纠正错误。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1}集中复习。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复习同一个内容,复习的效果比较好。{2}分散复习。把一份完整的材料分布在几个时间内复习完,采用分散复习法,每次复习的时间既不能过短,两次的间隔也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复习效果。{3}时间分配的条件。最初复习时,各次复习分布应该密一些,以后各次的间隔可以逐渐加长;复习复杂的、需要思考的材料,每次需要较长时间;材料越容易、兴趣越浓、动机越强,应该集中复习。相反,材料难,缺乏兴趣以及容易疲劳的情况,则以分散复习为宜。

3)要合理地安排复习资料:在复习过程中,为了避免复习资料的相互干扰,产生抑制,影响记忆的效果,应指导学生注意复习材料的合理安排。

4)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对于必须牢记或不记牢难以进行下一步学习的基础学习,可以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

5)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复习时应该在材料还没有完全记住前就要积极地试图回忆,回忆不起来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的时间也长。

6)要合理用脑:根据生理学的研究,人的大脑越用越灵。但这是相对而言的,大脑绝不能无休止地使用,工作时间持续过久,脑细胞就会产生疲劳,降低复习的效率。因此,必须合理用脑,做到劳逸结合。

2、试述影响能力形成的主要条件和因素。

答: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指一个人生来就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等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能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前提,对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2)环境和早期经验:{1}产前环境的影响。胎儿在出生之前生活在母体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2}早期经验的作用。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是个人生长发育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总之,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为孩子的出生和发展所做的准备对儿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3)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是对年轻一代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通过系统教育,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环境对能力的影响主要是靠教育,特别是靠学校来发生作用的。由于学校教育的特点,它对学生能力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4)社会实践活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不是机械地、被动地为人所接受,而是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5)非智力因素:勤奋是在一切活动中取得成就的一个根本的因素。如果没有主观努力和个人的勤奋,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就和能力的发展根本不可能。

综合复习与思考题之三

五、简答题

1、简述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

答:影响知觉心理因素有以下三方面:1)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的内容,能提高知觉的速度,影响知觉的准确度,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对事物知觉得就越迅速、越全、越深。2)心理定势,定势也叫心向,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特殊心理准备状态。构成定势的心理因素有两类:一是刚刚发生过的感知经验;二是在较长时间内起动力作用的一些心理因素(需要、期待等)。3)实践活动,在有明确的实践任务的情况下,知觉一般都服从于当前的活动任务,人们会根据任务的要求,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的对象,并对它加以理解,这样他们对对象的知觉就比较深刻和清晰。

2、 简述注意力涣散时的主要表现。

答:1)情绪上的变化。{1}厌烦:教师的无意义的重复或冗长的文词、教材内容过深或过浅,教师拖堂等因素引起学生厌烦,分散了注意。{2}情绪急剧波动:一上课教师就分发上次的测试卷子或宣布考试的成绩,会使学生情绪特别兴奋或沮丧;一上课教师就进行测验或较难问题的提问也会使学生心理(情绪)特别紧张。课堂上的这类情绪急剧波动使学生难以把注意及时转移到教学中来,因为他们的注意还纠缠在做错、答错的题目上。

2)行为反应。{1}反抗或淡漠:如果教师处理问题不公平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受不公平待遇的学生可能把不满情绪迁怒到教师讲课上,以不听课或捣乱的方式加以反抗。{2}寻求承认和注意:有的学业成绩不好或品德、能力欠佳的学生,由于受到忽视、鄙视或奚落,他们当中有的人上课时可能故意搞恶作剧以寻求教师或同学的注意来寻找存在的感觉。 3、简要说明回忆时发生困难的原因和克服的方法。

答:1)在回忆时经常发生的干扰是:一种占优势的活动或情绪状态,由于负诱导而引起抑制,妨碍回忆。解决的办法是转移注意、休息或先做其他事情,过一定的时间后,抑制解除时需要的经验还会再现。

2)由于回忆中有错误,或选错了中介性联想。此时应该尽量多寻找意义的线索或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正确的中介联想,从各个方面验证回忆的结果,以便改正错误,使回忆顺利地进行。 4、简要说明情绪情感的动力功能。

答:情感的动力性功能指的是情感对于人们的认识和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推动和阻碍的作用。情感对认识和活动的这种动力作用就好比电机的动力源一样,电机离开了电就无法运转,活动忽视了情感因素也将难以进行。同时,情感能开启人们的认识和促使知识活动深入。 六、论述题

1、试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答: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有了明确的识记目的和具体的识记任务就能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到识记的材料上去,识记的材料就成为活动的直接对象,并采取各种方式去记住它。且识记目的越明确,任务越具体,识记的效果越好。

2)识记材料理解与否、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的意义识记无论是识记的速度、准确性还是牢固性都比机械识记效果好。 3)识记方法与态度。识记的效果不是简单地由材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而是要看我们怎样去组织材料,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去识记这些材料。学生在识记时,如果采取积极的态度,注意集中、专心致志、认真感知,就能识记得迅速、保持得越牢固。

4)识记时的环境与时间。安静、舒适、能呼吸到新鲜空气的环境,有利于识记。安静、舒适的环境易使人保持注意,使优势兴奋中心保持不变,集中精力于所识记的内容。新鲜空气能使大脑得到充分的氧气,增强记忆力;空气污浊,头脑发胀,则影响识记效果。 5)合理的作息制度与用脑。生活、作息要有规律,保证适当的睡眠时间,有利于保护大脑,便于提高识记效果。其中稳定睡眠时间和饮食习惯最为重要。合理用脑旨在劳逸结合、消除大脑疲劳,具体做法:第一,睡眠可以消除脑细胞的疲劳,使脑功能得到恢复,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保证充足的睡眠是十分必要的。第二,适当地进行一些体育活动,对于恢复脑功能也是很有好处的。第三,注意营养的摄入,在识记的过程中,大脑皮层要消耗很大的能量,特别是在考试期间,应指导学生多吃一些高蛋白的食品和容易消化的食品,避免过多的淀粉和脂肪。

6)健康的体魄和稳定而愉快的情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证体魄健康有利于提高记忆效果。另外,精神放松、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舒畅乐观,有利于消除大脑细胞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去识记。否则焦虑过度、萎靡不振就会产生持续的危机感和紧张感、紧迫感,从而使大脑过度疲劳,影响识记效果。 2、教师应如何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答: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教师的热情能给学生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也能互相感染。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

1)对教学工作要满腔热情:教师要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首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对教学工作满腔热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教师对教学工作要满腔热情表现在,教师在课堂上要精神焕发,情绪饱满。教师的课堂情绪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气氛。教师的教学艺术是课堂气氛的“空调”,它决定着课堂气氛的降温与升温,决定着课堂气氛的活跃与沉闷。

2)要爱学生:教师爱学生的情感一旦投射到学生心灵上,就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学习愿望。教师热爱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心了解、尊重信任学生。第二,公平对待学生。第三,严格要求学生。第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五,学生在课堂上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式情绪的晴雨表,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到学生表情的微妙变化,洞察他们思维所处的状态。

3)要当好“课堂气氛”的调控员: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情绪,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良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愉快的体验,而不良的气氛又常使学生产生倦怠、烦闷之感。教师要想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需注意:第一,必须与学生和睦相处,做到心理相容。第二,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善于及时捕捉到学生表情的微妙变化,接受学生发出的情绪反馈信息,并及时加以调控,使课堂气氛适时得到调节。第三,教师在课堂上要精神焕发,情绪饱满;不要把在课外产生的不良情绪迁怒、发泄到学生身上,那种充满火药味的气氛只能窒息学生的智慧火花。第四,进行直观教学。第五,要重视教材的处理与知识的难度。

4)重视直观教学: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会增强教学艺术的感染力,换气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有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学生经过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才能使他们在学生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

5)教师要讲究语言和非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首先要清晰生动、用词丰富准确、声调抑扬顿挫、速度张弛有度。教师还要发挥非语言行为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节奏、手势、表情等情感因素,能起到指导和强化学生活动的作用。第一,张弛有效的节奏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兴奋优势;第二,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第三,恰到好处的手势可以辅助教师作为语言外部的表现形式,唤起学生一系列表现的产生。

综合复习与思考题之四

五、简答题

1、简要说明心境产生的原因。

答:对人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金榜题名时”之喜;工作顺利或遇到困难,“人逢喜事精神爽”;人际关系的变化、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和气气相敬如宾精神爽,别别扭扭互待如敌

情绪低”;健康状况:“身强体壮精神振奋欢悦多,身弱体衰精神萎靡烦恼频”;环境状况,“春光明媚秋高气爽快乐无比,阴雨连绵烈日炎炎烦躁莫比”,“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心境的两极表现:良好的心境,有助于人的积极性的发挥,提高活动效率,克服困难;不良的心境,使人厌烦,消沉、忧郁不安。 2、具有哪些特点的刺激物易引起无意注意?

答:1)刺激物的强度:任何绝对强烈的刺激,都会使我们不由自主地引起注意。刺激物的相对强度是指这个刺激物与其他刺激物的强度相比较而言的。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这主要是指刺激物之间的强度、形状、大小、颜色和持续时间等方面的显著差别。

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这是指刺激物的不断变化或变化着的刺激物突然停止,都会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4)刺激物的新异性:新异的刺激物比千篇一律的、重复呈现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5)刺激作用的开始与终止。

6)刺激物的情绪色彩:一些带有理智的、美学的和道德的情感色彩的对象,对产生无意注意具有重要意义。

3、人的表情动作有哪几种?

答:人的表情动作一般分为三种:{1}面部表情。这是指眼、眉、嘴、颜面肌肉的变化。{2}姿势表情。在表演艺术中又称“身段表情”,是指身体各部分的表情动作。{3}言语表情。这是指在语言的音调、节奏、速度方面的变化。 3、 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实践能使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经过一定的努力能成功地解决问题。

2)学习目的性教育: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是紧密相关的。教师应注意做到:第一,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二,实施学习的目的性教育,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适时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竞赛时按照人们的自尊需要,获得长就的需要而激发人们奋发努力,力求上进的一种手段。学校中开展适当的竞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有效的作用。在学校中运用个人竞赛或团体竞赛时,必须注意:第一,运用必须适当,切不可多用滥用。第二,要多提倡个人的自我竞赛和团体的自身竞赛。第三,增多获胜的机会,尽可能

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以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4)教师的期望与评价:期望亦称期待,它是人们主观上的成功概率,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期性认知。教师对学生的含有期望因素的评语能鼓励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力量,对加强学习动机具有积极作用。

5)培养独立进取的个性,使学生自我激励: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进取的个性,使之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学习动机与学生独立进去个性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个性的独立进取还是被动退缩与动机水平关系密切。 5、试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

答: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无目的的。求知欲是指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自觉心理倾向,它是有目的的,追求的是真理。

2)提倡发散思维并与集中思维相结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从培养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入手,着重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善于质疑问难、多发表不同想法。

3)鼓励直觉思维和培养逻辑思维:直觉思维是指为经过逐步分析而迅速地对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做出合理反映的思维。

4)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的学生:创造力高的学生多数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淘气、顽皮,荒唐和放荡不羁;二是所作所为出乎人意料,时逾常规;三是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的态度。

5)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需要创造想象的参与。创造者头脑中所产生的新假设,往往是以新形象的形式体现出来。

6)改革应试教育体制,大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乃至研究生,虽然有较强的记忆力,知识功底不错,但由于创新思维未得以充分发展,因而缺乏创新能力。 六、论述题

1、试述运用感知规律进行教学的方法。

答: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感知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掌握和运用一下感知规律来进行教学。

1)首因律:在社会心理学中,把第一印象即对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所获得的印象,称为首次印象,认为首次印象在人们的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首次交往中的第一印象好,继续交往的积极性就高,反之,亦然。因此,师生初次会晤的时候,如果教师给学生留下良好印象,受到学生的喜爱,他今后的教育工作就容易取得成效,相反就不利于教育工作的进

行。

2)经验律: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知觉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完善、迅速。在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感知新事物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新事物。{1}教师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作出正确估量。{2}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处理好获得新知识和保持旧知识的联系。{3}要特别注意言语的指导作用。

3)强度律:强度律要求感知的对象,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一般说来,强刺激容易被感知,弱刺激容易被忽略。在教学中为了保证感知的对象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教师讲课的声音不能太低,板书的字迹不能太小,使用的图片,模型等教具也要大些、鲜明些。 4)差异律:由于知觉具有选择性,人们要获得良好的感知,就必须把所有感知的对象与背景区别开,去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感知的对象与背景之间,差别愈大就愈易于被感知,差别愈小愈难于被感知。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被感知有关对象,就必须扩大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

5)组合律:感知对象各部分的合理组合,是从背景中分化出对象的重要条件。同类东西放在一起,构成感知对象,就容易为我们所察觉。在教学中要注意感知对象的各部分的合理组合。

2、举例说明意志行动的过程。

答:意志行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即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规定行动的方向和轨道,是在脑中对未来的行动进行酝酿和抉择的过程。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动机的斗争: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在原因,实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斗争是对相互对立、彼此冲突的动机做出评价和选择的过程。{2}目的的确立:目的是人在行动中所渴望达到的结果。{3}方法的选择: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4}计划的制定:计划是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5}决策的作出:决策就是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优化地达到目标。 2)执行决定阶段:即行动阶段,就是按照行动的计划去实现预定的目的的过程。实现或执行已经做出的决定,这是把愿望、意图、计划、措施付诸实践,是把主观转化为客观,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所以,实现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关键环节。把已经采取的决定是付诸实践,可能要经受长期、尖锐的矛盾冲突和内心紧张。需要克服更多更大的困难,这些困难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困难:[1]其他动机的干扰、其他目的的诱惑。在动机斗争已被否定的需要和动机,

只是被削弱、被抑制,但未被消除。[2]行动方法不周密或有错误。方法指导行动,保证目的得以顺利实现,若行动的方法不科学、不现实或不符合道德标准,则行动会遇到困难。[3]自身条件问题: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或能力,对行动的目的、方法的认识欠深入以及健康与否等对执行决定都有影响。

{2}外部困难。外部困难如他人的阻挠、破坏或打击,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特殊险情、偶发不测事件,时间紧而任务又重等都会影响决定的执行或使人无法完全实施自己的计划。

由此可见,在执行决定中,意志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勇于克服内部和外部的障碍,采取积极的行动,去执行决定;另一方面是善于自制,制止那些不利于达到目的的行动,并根据环境的变化,修订计划,改变方法去实现目的,而不一味蛮干。

综合复习与思考题之五

五、简答题

1、再认是否迅速而准确的条件是什么?

答:再认迅速而准确的条件:第一,对原事物识记的精确性和巩固性。识记得精确、巩固,再认时就准确、迅速,反之就困难。第二,当前出现的事物与以前识记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若很相似或者变化很少,则易于再认;反之就困难。第三,是否有各种线索。线索指的是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各种属性或各种特征。依靠事物的各种线索再认就容易些。一般对熟悉的事物,再认时所需要的线索较少,而对不熟悉的事物则需要寻找更多的线索。 2、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答:1)在观察之前,要指导青少年做好观察的准备工作:{1}有关知识的准备。观察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观察前多掌握一些与即将进行的观察活动有关的知识是顺利进行观察的重要条件。{2}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定观察的计划。良好的观察要以明确的目的和任务为前提。

2)在观察过程中,要指导青少年积极参与观察活动:{1}重视主观精神状态的作用,培养积极的观察态度。具有长时间不懈地进行观察等积极的观察态度,就可能取得较为理想的观察效果。{2}灵活运用五项基本功。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地运用“讲、写、做(教态、手势和表情等)、画(图画等直观教具)、演(演示和实验)”五项基本功。

3)在观察之后,要指导学生做好总结工作:{1}及时作好观察记录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无论进行哪种观察,都应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2}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观察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提出不同的观察要求,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观察力训练,指导他们逐步掌握各种观察法。 3、制约遗忘的因素有哪些?

答:1)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人们最先遗忘的是对自己没有重要意义、不感兴趣、不符合自己需要、在学习和工作中不占重要地位的材料。

2)识记材料的性质:无意义的材料比有意义的材料遗忘得快;形象的材料比抽象的材料保持时间长,熟练的动作遗忘最慢。

3)识记材料的数量:在学习程度相同的条件下,识记材料的多少与遗忘的进程相关。识记材料数量越大,遗忘得也就越多。

4)学习的程度:若以100%的学习程度为人们恰能成诵,则学习程度为150%时,即学习次数较恰能成诵时多1/3,遗忘得较少,识记效果最佳;低于此程度,记忆效果下降,但学习程度超过150%,记忆效果并不随之而显著增长。

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一般来说,材料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最易记住,不易遗忘;而中间部分由于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作用,最易遗忘。 六、论述题

1、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答:1)问题解决的策略: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搜索问题空间、选择算子系列时运用的策略的总称。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1}原型启发。是指人们在创造发明开始前,总是受到一种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并以此基础为基础进行联想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新事物来。原型启发需要的条件:一是原型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二是解决问题者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积极状态而又不过于紧张;三是善于联想。{2}尝试性动作。尝试性的实际动作对于解决问题,特别是技术性问题是很重要的。

2)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1}知识经验。它不仅有助于提出和明确问题,而且有助于形成假设和检测假设。{2}知识表征的方式。知识的表征方式能影响问题的解决。

3)定势、功能固着的作用。{1}定势的作用。定势也叫心向,是指个体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定势的这种倾向性有时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2}功能固着。人们倾向于将某种功能固定地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

固心知识,并要适当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复习当天或过去学习的内容。此外,还可以采用单元复习、周复习、月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等形式,指导学生把学习的知识系统化,提纲挈领地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理顺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易于混淆的概念,并注意弥补缺漏和纠正错误。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1}集中复习。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复习同一个内容,复习的效果比较好。{2}分散复习。把一份完整的材料分布在几个时间内复习完,采用分散复习法,每次复习的时间既不能过短,两次的间隔也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复习效果。{3}时间分配的条件。最初复习时,各次复习分布应该密一些,以后各次的间隔可以逐渐加长;复习复杂的、需要思考的材料,每次需要较长时间;材料越容易、兴趣越浓、动机越强,应该集中复习。相反,材料难,缺乏兴趣以及容易疲劳的情况,则以分散复习为宜。

3)要合理地安排复习资料:在复习过程中,为了避免复习资料的相互干扰,产生抑制,影响记忆的效果,应指导学生注意复习材料的合理安排。

4)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对于必须牢记或不记牢难以进行下一步学习的基础学习,可以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

5)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复习时应该在材料还没有完全记住前就要积极地试图回忆,回忆不起来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的时间也长。

6)要合理用脑:根据生理学的研究,人的大脑越用越灵。但这是相对而言的,大脑绝不能无休止地使用,工作时间持续过久,脑细胞就会产生疲劳,降低复习的效率。因此,必须合理用脑,做到劳逸结合。

2、何谓情绪情感的感染功能?教师应如何发挥情绪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答:情绪的感染性功能指的是情感在一定情境下互相感染和影响。

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教师的热情能给学生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也能互相感染。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 1)对教学工作要满腔热情:教师要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首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对教学工作满腔热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教师对教学工作要满腔热情表现在,教师在课堂上要精神焕发,情绪饱满。教师的课堂情绪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气氛。教师的教学艺术是课堂气氛的“空调”,它决定着课堂气氛的降温与升温,决定着课堂气氛的活跃与沉闷。 2)要爱学生:教师爱学生的情感一旦投射到学生心灵上,就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学习愿望。教师热爱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心了解、尊重信任学生。第二,公平对待学生。第三,严格要求学生。第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五,学生在课堂上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式情绪的晴雨表,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到学生表情的微妙变化,洞察他们思维所处的状态。

3)要当好“课堂气氛”的调控员: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情绪,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良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愉快的体验,而不良的气氛又常使学生产生倦怠、烦闷之感。教师要想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需注意:第一,必须与学生和睦相处,做到心理相容。第二,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善于及时捕捉到学生表情的微妙变化,接受学生发出的情绪反馈信息,并及时加以调控,使课堂气氛适时得到调节。第三,教师在课堂上要精神焕发,情绪饱满;不要把在课外产生的不良情绪迁怒、发泄到学生身上,那种充满火药味的气氛只能窒息学生的智慧火花。第四,进行直观教学。第五,要重视教材的处理与知识的难度。

4)重视直观教学: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会增强教学艺术的感染力,换气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有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学生经过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才能使他们在学生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

5)教师要讲究语言和非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首先要清晰生动、用词丰富准确、声调抑扬顿挫、速度张弛有度。教师还要发挥非语言行为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节奏、手势、表情等情感因素,能起到指导和强化学生活动的作用。第一,张弛有效的节奏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兴奋优势;第二,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第三,恰到好处的手势可以辅助教师作为语言外部的表现形式,唤起学生一系列表现的产生。

期末考试模拟试题A卷(二)

四、简答题

1、简要说明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答:1)刺激物的强度:任何绝对强烈的刺激,都会使我们不由自主地引起注意。刺激物的相对强度是指这个刺激物与其他刺激物的强度相比较而言的。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这主要是指刺激物之间的强度、形状、大小、颜色和持续时间等方面的显著差别。

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这是指刺激物的不断变化或变化着的刺激物突然停止,都会引起人

们的无意注意。

4)刺激物的新异性:新异的刺激物比千篇一律的、重复呈现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5)刺激作用的开始与终止。

6)刺激物的情绪色彩:一些带有理智的、美学的和道德的情感色彩的对象,对产生无意注意具有重要意义。

2、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答: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有了明确的识记目的和具体的识记任务就能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到识记的材料上去,识记的材料就成为活动的直接对象,并采取各种方式去记住它。且识记目的越明确,任务越具体,识记的效果越好。

2)识记材料理解与否、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的意义识记无论是识记的速度、准确性还是牢固性都比机械识记效果好。 3)识记方法与态度。识记的效果不是简单地由材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而是要看我们怎样去组织材料,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去识记这些材料。学生在识记时,如果采取积极的态度,注意集中、专心致志、认真感知,就能识记得迅速、保持得越牢固。

4)识记时的环境与时间。安静、舒适、能呼吸到新鲜空气的环境,有利于识记。安静、舒适的环境易使人保持注意,使优势兴奋中心保持不变,集中精力于所识记的内容。新鲜空气能使大脑得到充分的氧气,增强记忆力;空气污浊,头脑发胀,则影响识记效果。 5)合理的作息制度与用脑。生活、作息要有规律,保证适当的睡眠时间,有利于保护大脑,便于提高识记效果。其中稳定睡眠时间和饮食习惯最为重要。合理用脑旨在劳逸结合、消除大脑疲劳,具体做法:第一,睡眠可以消除脑细胞的疲劳,使脑功能得到恢复,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保证充足的睡眠是十分必要的。第二,适当地进行一些体育活动,对于恢复脑功能也是很有好处的。第三,注意营养的摄入,在识记的过程中,大脑皮层要消耗很大的能量,特别是在考试期间,应指导学生多吃一些高蛋白的食品和容易消化的食品,避免过多的淀粉和脂肪。

6)健康的体魄和稳定而愉快的情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证体魄健康有利于提高记忆效果。另外,精神放松、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舒畅乐观,有利于消除大脑细胞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去识记。否则焦虑过度、萎靡不振就会产生持续的危机感和紧张感、紧迫感,从而使大脑过度疲劳,影响识记效果。 3、采取决定阶段包括哪几个环节?

答:采取决定阶段即意志行动准备阶段,规定行动的方向和轨道,是在脑中对未来的行动进行酝酿和抉择的过程。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动机的斗争: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在原因,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互相对立、彼此冲突的动机做出评价和选择的过程。2)目的的确立:目的是人在行动中所渴望达到的结果。 3)方法的选择: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方法指导行动,保证目的得以顺利实现。4)计划的制定:计划是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5)决策的作出:决策就是对若干个准备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优化地达到目标。 六、论述题

1、请你结合实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答:1)问题解决的策略: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搜索问题空间、选择算子系列时运用的策略的总称。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1}原型启发。是指人们在创造发明开始前,总是受到一种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并以此基础为基础进行联想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新事物来。原型启发需要的条件:一是原型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二是解决问题者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积极状态而又不过于紧张;三是善于联想。{2}尝试性动作。尝试性的实际动作对于解决问题,特别是技术性问题是很重要的。

2)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1}知识经验。它不仅有助于提出和明确问题,而且有助于形成假设和检测假设。{2}知识表征的方式。知识的表征方式能影响问题的解决。

3)定势、功能固着的作用。{1}定势的作用。定势也叫心向,是指个体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定势的这种倾向性有时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2}功能固着。人们倾向于将某种功能固定地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亦即一个人只能看到某件物品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功能。这回功能的固定性影响到灵活运用物品,为解决问题设置了障碍。

4)动机、情绪的作用。{1}动机的作用。动机是激励人去解决问题的内部原因。{2}情绪的作用。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

5)人际关系、个性的影响。{1}人际关系的影响。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解决问题不仅受个人因素影响,也受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2}个性的影响。个性是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的总和,它构成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2、请你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影响能力形成的主要条件和因素。

答: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指一个人生来就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等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能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前提,对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2)环境和早期经验:{1}产前环境的影响。胎儿在出生之前生活在母体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2}早期经验的作用。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是个人生长发育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总之,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为孩子的出生和发展所做的准备对儿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3)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是对年轻一代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通过系统教育,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环境对能力的影响主要是靠教育,特别是靠学校来发生作用的。由于学校教育的特点,它对学生能力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4)社会实践活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不是机械地、被动地为人所接受,而是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5)非智力因素:勤奋是在一切活动中取得成就的一个根本的因素。如果没有主观努力和个人的勤奋,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就和能力的发展根本不可能。

期末考试模拟试题B卷(二)

四、简答题

1、简要说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答: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除个体强烈的需要、浓厚的兴趣、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这些条件外,还有如下两个方面条件: (一)教学方法方面:

1)课堂教学情景的组织和控制情况: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从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看“学”,而且还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看教师怎样教。

2)课堂教学中对活动的合理组织:在明确活动目的任务的前提下,对活动还要合理地组织,

才能很好地保持有意注意。{1}将智力活动与实际动作结合起来。对越复杂的认识活动,越是应当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才有助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2}提出问题和提出自我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向全班同学提问,然后指名回答,并要求回答后全体进行补充,可以引起学生的自始自终的注意。经常提出自我要求,特别是在需要加强注意的时刻,向自己提出“必须注意”的要求,这种及时提醒可加强注意。 (二)对学生方面的要求

保持稳定的注意依赖于人的主体状态,如果一个人具有明确的目的、高度的责任感、坚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和健康的体魄,就容易保持稳定的注意。

1)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意义或活动的目的、任务的认识:因为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所以对于目的、任务及意义认识得越清楚、理解得越深刻,则完成任务的愿望就越强烈。因而,与完成任务有关的一切事物就越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2)引导学生利用间接兴趣的作用: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所产生的兴趣为直接兴趣;对活动的结果所产生的兴趣为间接兴趣。所以,尽管活动本身没有吸引力,但由于间接兴趣的支持,就可以激励人们去从事各种活动,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而且间接兴趣越强烈、越稳定,有意注意就越集中、越持久。

3)引起期待:对一定对象的期待,在吸引注意时起着很大的作用。

4)要求学生要有克服内外干扰的意志努力:有意注意的产生和保持,有时是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有时是在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在某些情况下,排除内部干扰比排除外部干扰更需要意志上的努力。这就是需要锻炼坚强的意志力与各种干扰做斗争,变分心为专心,才能使有意注意持续下去。 2、简述制约遗忘的因素。

答:1)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人们最先遗忘的是对自己没有重要意义、不感兴趣、不符合自己需要、在学习和工作中不占重要地位的材料。

2)识记材料的性质:无意义的材料比有意义的材料遗忘得快;形象的材料比抽象的材料保持时间长,熟练的动作遗忘最慢。

3)识记材料的数量:在学习程度相同的条件下,识记材料的多少与遗忘的进程相关。识记材料数量越大,遗忘得也就越多。

4)学习的程度:若以100%的学习程度为人们恰能成诵,则学习程度为150%时,即学习次数较恰能成诵时多1/3,遗忘得较少,识记效果最佳;低于此程度,记忆效果下降,但学习程度超过150%,记忆效果并不随之而显著增长。

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一般来说,材料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最易记住,不易遗忘;而中间部分由于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作用,最易遗忘。 3、如何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意志品质?

答:(一)自觉性的培养:1)提高学生对意志行动的意识。2)保护和激发学生的自觉意识性。意志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3)树立理想和目标。4)帮助学生学会确立合理的目的、克服惰性、增强毅力。第一是符合客观规律和自身条件;第二是积极和健康。 (二)引导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与困难作斗争。意志体现在克服困难的行动中,是调节行动的精神力量。

(三)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习惯。锻炼意志要从小事做起,经常在小事情上锻炼自己的意志,才可能在大事情上表现出坚强的意志来。

(四)充分发挥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中,榜样的作用始终占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五)坚决执行已采取的决定。意志的实质在于对决定的实现。只有忠诚地执行已采取的决定,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六)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人的自我修养,常常是从自我锻炼开始的。

(七)塑造健康的人格。意志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格特征的重要方面。意志是个体精神的统帅,性格的核心。 六、论述题

1、请你结合亲身体会,谈谈教师应如何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答: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教师的热情能给学生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也能互相感染。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

1)对教学工作要满腔热情:教师要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首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对教学工作满腔热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教师对教学工作要满腔热情表现在,教师在课堂上要精神焕发,情绪饱满。教师的课堂情绪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气氛。教师的教学艺术是课堂气氛的“空调”,它决定着课堂气氛的降温与升温,决定着课堂气氛的活跃与沉闷。 2)要爱学生:教师爱学生的情感一旦投射到学生心灵上,就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学习愿望。教师热爱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心了解、尊重信任学生。第二,公平对待学生。第三,严格要求学生。第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五,学生在课堂上的眼神、表情、

动作等式情绪的晴雨表,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到学生表情的微妙变化,洞察他们思维所处的状态。

3)要当好“课堂气氛”的调控员: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情绪,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良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愉快的体验,而不良的气氛又常使学生产生倦怠、烦闷之感。教师要想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需注意:第一,必须与学生和睦相处,做到心理相容。第二,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善于及时捕捉到学生表情的微妙变化,接受学生发出的情绪反馈信息,并及时加以调控,使课堂气氛适时得到调节。第三,教师在课堂上要精神焕发,情绪饱满;不要把在课外产生的不良情绪迁怒、发泄到学生身上,那种充满火药味的气氛只能窒息学生的智慧火花。第四,进行直观教学。第五,要重视教材的处理与知识的难度。

4)重视直观教学: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会增强教学艺术的感染力,换气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有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学生经过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才能使他们在学生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

5)教师要讲究语言和非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首先要清晰生动、用词丰富准确、声调抑扬顿挫、速度张弛有度。教师还要发挥非语言行为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节奏、手势、表情等情感因素,能起到指导和强化学生活动的作用。第一,张弛有效的节奏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兴奋优势;第二,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第三,恰到好处的手势可以辅助教师作为语言外部的表现形式,唤起学生一系列表现的产生。 2、试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说明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答:答:性格是在先天遗传道德基础上通过个体的生活实践活动逐渐形成的,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具体来说,个体性格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

1)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巴甫洛夫曾经指出,性格的生理基础是神经类型特征和生活环境影响的“合金”。所谓“合金”,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一方面受神经系统的基本特征的制约,另一方面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神经系统的基本特征。一个人的性格是以自然的神经类型为前提的,在他所属群体的各种实践活动过程中所接触的和所改造的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2)家庭:家庭对个体性格的形成起着最初的影响。这种影响最明显地反映父母的养育态度或育儿方式上。

3)学校:学校扩大了儿童的生活范围,给他们更实际的工作任务,丰富了他们的活动内容,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教育对学龄儿童性格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对儿

童性格形成的影响表现在校风、教师人格、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课堂学习活动和课外活动等方面。

4)社会信息:社会信息主要包括无形的习俗风尚和有形的媒体信息。各国的文化习俗、风尚不同,则会对人性格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同一国家不同发展时期,人们的性格也有所不同;不同的社会制度,形成的性格也各有千秋。青少年的模仿性强及易感染的特点使其很容易受网络、电视、电影、剧院、音乐、广播、报刊、小说等媒体信息的影响。

5)社会职业:社会职业主要通过角色规范影响个体的性格形成和行为表现。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一般总是根据职业的要求,来表现自己的言行,从而巩固或改变自己的性格特征。 6)自我教育:在性格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主体对自己在性格上的自我培养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发展中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的一个极大的飞跃。性格的形成过程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任何性格特征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人在外界生活条件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不断的生活实践而逐渐形成对事物的一定态度体系和相应的行为方式。良好的性格是可以通过自我教育的形式而得以塑造。

个体可以通过树立目标、自我反省、自我激励、自我控制以及实践锻炼等途径来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wm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