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活动教学法在小学中年级习作训练中的运用课题结题报告

更新时间:2024-01-15 14: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项目活动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玉环县环山小学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人类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但许多学生从一开始学习作文就没有享受过这种快乐,他们唉声叹气,视作文为畏途,得了作文“恐惧症”。作文教学长时间陷入“高耗低效”的怪圈之中,学生作文能力不强、作文水平低下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现状与人的可持续发展和语文终身教育的观念是相违背的。

(一)当前作文教学的弊端

1、定位不准,要求过高。不少教师把小学生的作文当成“文艺创作”,常常用报刊文章、成人作品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内容要“新、奇、巧”,结构要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文字要生动、优美。然而学生的作文则往往显得稚拙、浅显,不那么合乎标准和要求。对此,教师常常恨铁不成钢,把它们批得“体无完肤”。 2、脱离生活,封闭教学。课堂教学形式及“二点一线”学习环境,习作时空的封闭性,严重扼制了学生的生活范围和写作源头,作文脱离生活,成了无源之水。作文难,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也有的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左右,为了让平时的作文训练契合升学考试的要求,就反复进行相关训练,“假话、套话、空话”铺天盖地。3、机械指导,被动写作。现在教师指导学生作文习惯用两种方法:一是机械地模仿范文;二是根据现成提纲作文,即教师根据作文题自己先列出提纲,或者经过集体讨论列出提纲,然后让学生据此写文章。更有甚者,教师把作文要用的词语全都抄给学生。用这两种方法写出的作文也许看起来“严谨”、“有条理”,但这是教师预先安排好的,不是学生自己的东西。

从上可见,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错位,教师绞尽脑汁地教,从命题、立意、选材、列提纲到习作的评议,都是教师一人包揽,学生消极被动地听,机械地写,没有足够的自主权,更别提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了。

(二)新课程的全新要求

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切中时弊,对习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是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作文,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培养学生写话和习作的兴趣、自信心和创新能力。这些要求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1、在习作命题上,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写简单的研究性文章。2、在习作来源上,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除了要求纪实作文外,还要求将想象作文列入教学 课题组组长:林 艳 主报告执笔:林 艳 课题组成员:罗玲萍 梁爱芝 董珊萍 潘 娜 耿佩青

1

计划,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3、在习作体裁上,要求不拘形式,淡化文体,灵活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现方法。4、在习作指导上,无论是立意、构思、用词、造句都要求开阔思路,自由表达,发展求异思维能力。5、在作文评价上,要求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并让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合作和相互了解,养成独立思考习惯。以上要求旨在降低习作难度,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三)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求知欲日益旺盛,好奇心日益强烈,感情易于调动。这时单调的作文教学已满足不了他们的富有弹性的需要了,他们需要刺激,需要作文的多样化来调动他们潜在的作文能动性。其次,现今学生掌握的知识量,比十年前同龄的学生要多出几十倍,这是因为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精神生活丰富的结果。学生获得的大量知识已经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初步的“立体思维”连络网,因此,他们对一成不变的作文教学已经感到平淡无奇。正象美国的“创造性思考”公司的创办人罗杰.冯伊区说的那样:“当新信息不断涌现,而且环境不断改革时,我们不再可能用昨日解决方式来解决今日的问题。”再者,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已成为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个性的全面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趋势。”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学习和创造活动的过程,是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了本课题,在习作教学中引进项目活动,取其优势,使其为习作做一番“全程服务”,即从学生兴趣入手,努力使习作回归生活,与活动沟通,让学生从亲自经历、亲身体验中获得经验,积累丰富的第一手写作素材,从而走出“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开创习作教学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项目活动教学法(以下简称项目活动)一种教和学的模式,是由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博士共同推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它集中关注于某一学科的中心概念和原则,旨在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知识和培养起来的能力为最高成就目标。它有以下五方面的优势:

1.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项目活动是指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具有学习和研究价值并且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深入地、直接地了解和观察,从亲自经历中获得经验和学习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活动。学习者自发的兴趣是项目活动开始和展开的原动力。

2.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项目活动并不是日常教学的全部,它只是教学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生活和生存的能力。

3.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教师正确实施项目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被极大激发、自

2

觉地学习并高质量地完成项目作业。它要求教师有极大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经常需要临时调整。

4.促进教学改变。项目活动的实行要求教师灵活掌握时间,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及兴趣发展,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并相应提出或设计出既发展个性又注重全面平衡的教学方案。

5.吸引家庭参与。家长在项目活动中可以帮助学生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料,积极参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家长也可以充当专家帮助解答教师和学生的问题;或者作为联系学校和外界的纽带为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牵线搭桥。

该教学法在北美广为使用,颇受儿童教育者和家长的好评。数年前,香港和台湾的留学生将这一先进的教学法从美国带了回去,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进行实验。在香港此法被称为“企划教育”,在台湾此法被称为“方案教学”。

在德国普通中小学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及科研能力的“项目教学法”已被广泛使用。我国的一些幼儿园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开展的“田野课程”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在活动中,幼儿不是临时的“角色”,而是现实场景的主人,让幼儿去面对现实,面对生活,在现场、在情境中学习。这种学习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这种指导思想是项目活动得以展开的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项目活动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实践活动中发展了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地培养,个性得到了和谐的发展。它已涉及到国外中小学教育及我国的一些幼儿园,并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效果。有关它在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中的运用,这方面的资料几乎没有,因此开展本课题的研究非常有意义。项目活动是本课题研究的有力的理论支撑,为本课题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三、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把项目活动探究性地尝试于小学习作教学,达到拓宽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彻底解决“写什么”;通过项目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多种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引领学生自由表达,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思维,彻底打破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僵化格局。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年10月—12月)为课题的起始阶段,查阅文献资料、拟订课题研究方案、确定习作教学中的项目活动、布置教室习作园、展示台。第二阶段(2005年1月—2005年7月)为课题的试研究阶段,因为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即中年级开始真正出现“习作”一词,2005年上半年还是四册属小学低年级,还是写话阶段,故用“试研究阶段”。第三阶段(2005年8月—2006年7月)为课题的实施阶段,重点是根据已确定的项目活动,制定项目活动计划书、开展各个项目活动、执教活动展示课和习作研

3

讨课等,在不断地行动研究中总结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开始—展开—结束”是项目活动的三个基本阶段。每个阶段之间不一定有显著的划分,每个阶段之间都有良好的过渡。往往一个项目活动的结束又恰恰是下个项目活动的兴趣源头。每个阶段的时间不定。有的项目活动整个只花两、三个星期,有的项目活动则可以持续好几个月。一般来说在每个项目活动当中,第二阶段所需的时间较另外两个阶段长。

(一)研究原则

根据习作教学的特点,在指导学生开展项目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表达与评价展示时,我们始终遵循以下原则:

1.兴趣性原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比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会激发他们强烈的参与意识,情感的体验也欲加深切。

2.自主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项目活动的舞台属于学生,教师的任务在于积极诱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素材,丰富体验,使其感受习作的快乐。

3.开放性原则:生活处处皆语文。开放习作教学的时间、空间,拓宽活动的范围,使学生习作真正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积累鲜活的习作素材。

4.激励性原则:“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在学生活动、习作的过程中,我们结合多种方法进行及时调控,及时评价,想方设法以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向更高更广的习作天地迈进。

5.发展性原则: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是发展中的人,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不断地建构又在不断地重构着。有效的活动促进了学生留心大自然、身边的人和事,促进了阅读积累、素材积累、情感积累,为抒发情感奠定了基础。这些过程,正是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过程。

6.尊重原创性原则:学生习作因受年龄及应有经验积累的限制,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更难免有参差不齐的情况。应以平常心、爱心去面对学生的习作,无论习作的水平如何,这毕竟是学生倾心倾力之作。

以上这些原则是习作教学课例开发、教学设计、项目活动引领的指导思想,它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避免了本课题的研究和引导陷入盲目的境地。

(二)习作教学中项目活动的特征

习作教学中项目活动的辅导依据“以学习者为中心”及“主体发展的教育”思想,重视作文辅导的全程研究,通过辅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成自己的研究项目,组织以学生为主的实践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从而激发学生的真实体验和作文创意冲动,发展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拓展多样化的作文样式,形成具有个性色彩的作文。它的基本特征为:

1.主体性:项目活动的前期实践为主体生成项目研究的问题,自主参与研究活动,通过调查、访问、信息收集及处理等过程体验探索经历,获取项目研究材料。这一过程是学生写作素材敏锐的感受力形成的过程,也是主体认识社会、形成独立思维的过程。

4

2.项目性:项目活动中所选的项目是学生喜爱的话题、热衷的时事,或者是感兴趣的主题,它偏重于生活体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把整个世界和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以目标研究为导向,通过任务驱动,在实践中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拓宽学生习作思路。通过项目活动带动学生真实表达的需要,带动多种形式一组作文的产生。

3.开放性:项目活动的研究时间,实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多维开放,带有很大程度的主体自由支配权;充分开发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充分运用网上信息、图书资料等,拓宽学生视野;在对学生研究的指导上,聘请有关专家、家长及教师担任项目顾问,以保证得到强有力的支援。

如何使项目活动有效地运用于习作教学,这是本课题研究的焦点与难点所在,是本课题的研究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近两年的研究实践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坚持理论学习,从习作教学中项目活动的选题开始,到项目活动的开展、活动的展示到最后的习作表达、评价,再展示,在不断地研讨与反思中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习作教学中项目活动的选题 1.习作教学中项目活动的选题思路

习作教学中的项目活动指围绕所选取题目进行的一系列调查、观察、研究、自我表达、展示、评价和分享等学习活动。所选题目既要切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使其“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还要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因此,活动的内容必须是学生喜爱的话题、热衷的时事,或者是感兴趣的主题。它偏重于生活体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把整个世界和社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任务驱动,在实践中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拓宽学生习作思路。通过项目活动带动学生真实表达的需要,带动多种形式一组作文的产生。故慎重确定项目活动主题,是走好课题实施的第一步,也是课题实施前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基于以上思考,我们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从教材特点寻找切口。教材是本课题开展与实施的依据。人教版第五册第一组课文的专题是“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根据这一专题,我们开展了“我的课余生活”项目活动,使学生在开学伊始就及时关注自己的课余生活,及时纪录并与同伴交流。

(2)从相应的季节入手。三年级上册正值秋季,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天里有许多的收获有许多的快乐。我们就以“秋天的约会”为题开展项目活动,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活动项目,我们又把它细分为“秋天的树林”、“秋天的果子”、“秋天的花”、“秋天的田野”、“秋天的天空”等几个小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进行挑选,采用多种方法去观察、去调查。

(3)从学生的兴趣中寻找切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察中,儿童与生活世界发生直接的联系。但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小至花鸟虫鱼,平常琐事,大至世界风云,变幻莫测,一个人如若对外部世界“视而不见”,

5

则必然精神贫乏,缺少认识的坚实基础,作文乃至儿童的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石。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开展了“神奇的豆子”、“我喜欢的动物”等活动项目。

(4)从生活中捕捉切口。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国家。生活中有许多传统文化,在学习之余引导学生关心、观察,学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和思考问题,多角度地体验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又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习作教学中项目活动的确定

本着以上的选题思路,在一年多的研究实践中,我们确定并开展的项目活动依次有: 试研究阶段: 2005年3月—4月 春光多美好 研究实施阶段:2005年7—9月 走进我的名人朋友 2005年9—10月 秋天的约会 2005年11—2006年1月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2006年2月—3月 我的课余生活 2006年3月—4月 我学会一项新本领啦 2006年4月—5月 用我们的智慧发现身边的爱 2006年6月 神奇的豆子(即捂豆芽) 2006年7月 我喜欢的动物 (四)习作教学中项目活动的开展策略

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活动的开展是习作教学的前期储备阶段,是学生鲜活经历的积累,更是学生情感体验的生动积累。一句话,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学生第一手写作素材的有效积累过程。在活动开展中,学生有时独立工作,有时分小组进行;有时由几个孩子组织,有时全班参加。通过自己观察、动手劳作、实地考察(实地是指所选题目在现实生活的真实环境。考察是指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好奇心、笔记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动用眼睛仔细观察、动用双手和其它感觉器官来了解、认识实物并做好记录)等方式学习,积累写作资源。

1.制定可行性项目活动计划书

计划就是指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一个完备的计划书,不仅是项目活动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习作过程中项目活动开展的核心管理工具。因此,活动计划书的制定应尽可能详尽、周密、具体。即做到安排有序,任务明确,内容具体,形式多样,重视积累,突出自主,关注差异,为整个活动的可行性操作提供有力的依据,为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强劲的保障。以“秋天的约会”为例,在活动开展前,我们就制定了一份相当完备的活动计划书(见下表,详细内容见附件)让学生与秋天相约,积累鲜活的生活素材,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秋天的约会”项目活动计划书 起始时间 第一周(9.1—9.7) 阶段任务 搜集有关秋天的好词佳句或古诗文 预期成果名称与形式 我眼里的秋天(1)— 6

“采蜜本” 第二周(9.8—9.14) 第三周(9.15—9.21) 第四周(9.22—9.30) 国庆长假第五周(10.1—10.7) 系列自选 活动 第六周(10.8—10.14) “秋”——现代美文赏读 筹备并刊出“秋”黑板报 秋游系列活动 1、走进秋天的山林 2、漫步秋天的公园 3、徜徉秋天的果园 4、放眼秋天的田野 5、凝望秋天的天空 班级教学活动——秋天专题 秋雨沙沙《秋天的雨》(阅读) 项目第七周10.15—10.21) 活动系列展示 秋意流淌《秋》 (习作) 上述项目活动“秋天的约会”就是一个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的话题,秋游又是学生十分喜欢的活动,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饶有兴趣。计划书的制定考虑了学生的个性需求,有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假期活动,有让学生自主选择的项目展示方式。这就好比为学生量体裁衣,为他们的发展设计多种“款式”供其选择,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在自己已有的学习层面上发展自我,使整个活动自始至终扎实、有序地进行,真正实现“教学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精心设计项目活动纪录卡

项目活动可以在全班开展,也可以组织一部分对此项目感兴趣的学生参加。不管参加范围是大还是小,学习者自发的兴趣是项目活动开始和展开的原动力。为了避免活动的随意性和不深入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加强项目活动过程中的管理和实施,避免放羊式,在活动中穿插指导,主体仍然是学生。此外,我们还精心设计了一些活动卡(指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而设计的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记录活动过程以及情感体验等的单子或表格),活动卡的设计因主题不同而异,这一环节是项目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下面例举一、二,其余见附件。

活动卡一 ——走进我的名人朋友

秋日私语《听听,秋的声音》阅读) 相约秋天——课堂展秋色博览《快乐秋天》(活动展示) 示 秋色空间——长假成果展示(教室布置) 我眼里的秋天(3)——手抄报、落叶贴画、简笔画、果园采摘照等 我口诵秋天—主题班会 我笔绘秋色—黑板报 我眼里的秋天(2)——秋游照片、绘画等 项 目 活 动 记 录 卡 纪录人:郭劲廷

7

走进我的名人朋友 ———李四光 书名 (或网络材料) 《一百位名人成才故事》 共阅同 读阅时读间 者 中妈午妈 10点30分 最感动的一件事(用简短的文字写清楚) 3月20日的强烈地震发生以后,李四光不顾自己77岁的高龄,坚决要求到灾区去看一看。他对劝阻他的医生和亲人说总理都四次冒着生命危险去了灾区,我是做这个工作的,怎么能贪生怕死,躺在病床上呢! 最打动自己的一句话 总理都四次冒着生命危险去了灾区,我是做这个工作的,怎么能贪生怕死,躺在病床上呢! 我的感受(指阅最想推荐读后自己最想的一句名说的或最想做言(指该名的一件事) 人说过的) 不怀疑不见真理,我希望大家都有怀疑的态度,不要被已成的学说所压倒。 李四光已有77四的高龄了,加上有病在身,应在家休息,可他还坚持要去灾区,真让我佩服! 其他(可贴一张该名人的图片、著作等) 友情提示:1、推荐名人:列宁 高尔基 李四光 孔子 2、阅读途径:书籍《世界名人传记》等;网上查阅 3、阅读及填写完毕后请根据上述情况写一篇字数在300左右的习作。 4、书写工整、清楚。 这张活动卡设计的时间是2005年7月,当时学生刚告别二年级进入暑假。 活动卡二——秋天的约会

项 目 活 动 记 录 卡 纪录人:林宇洋

走进秋天——秋天的树林(或果园、花园、田野等) 时 间 人 员 方 法 我的收获 走进山林,我发现秋天的树林竟然有这么多不同的颜色。银杏树的叶子变黄了,枫树的叶子火红火红的,松柏10月 2日 我和妈妈 实地观察法 那里一片绿,中间还夹着一片红。风儿一吹,落叶就像彩蝶在飞舞,秋天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季节。我想起了好多描写秋天的词语和诗句。 设计时间是2005年9月,学生进入三年级上册的学习。 活动卡三——用我们的智慧发现身边的爱

用我们的智慧发现身边的爱

智慧小使者: 三(6) 班 林筠倩

8

我的心情(想法) 以前我从来没有注意到秋天是这样美丽。看来老师说的对,留活中的美。我真高兴,因为我也拥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依旧那样苍翠。树林里,这里一片黄,心观察真的能发现生亲爱的同学们:每一天我们都沐浴在爸爸、妈妈浓浓的爱中,你发现了吗?如果你没留意,那就让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去寻找去发现父母的爱,并用心完成以下表格: 时间 周一 地点 玉环商城 周二 回家路上 周三 父母的爱 中午,妈妈看见我穿的鞋子有些破了,就马上给我买了一双我中意的鞋子。 爸爸非常关心我的学习,经常问我期中考试的试卷分回来了没有。 长大后,我一定要多赚钱,爸爸那么关心我的学习,我一定不能辜负他的期望。 上课更认真了,考试更仔细了。 每天都想着节我的感受 我想:妈妈那么关心我的生之后我的行动 上课专心听讲,活,我长大后一定要回报她。 积极发言。 错误!妈妈生怕我吃不饱,中午都链接无效。 买很多好吃的东西给我吃。 给妈妈买许多好吃的东西。 约用钱。 周四 家里 早上上学快迟到了,我对妈妈说不吃饭了。妈妈却说不吃不行。于是她赶紧买来包子给我吃。 我想:妈妈这么关心我,我一定用好成绩来报答她。 有什么不懂的,下课就去找老师。 周五 错误!链接无效。 下午下雨了,因为只有一把伞,妈妈就毫不犹豫地把伞给了我。自己要出去做事的话,就淋着雨去。 我想:妈妈对我真好,我长大我每天认真学业。 后一定要出人头地,报答她。 习,认真完成作周六 街上 今天,妈妈和我去逛街,本来是她自己要买衣服的,结果她没买到衣服,反倒给我买了一套一百六十多的衣服。 我以后一定懂事,给妈妈她想要的东西。 每天都节约用钱,不乱花钱。 周日 卓越英语放学了,可还没见到妈妈来妈妈急匆匆地说她正烧好妈妈真辛苦啊!刚做完饭就做家务,真是一刻都不闲着,我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孝敬妈妈。 每天都逗妈妈笑,帮她拿东西,不惹她不高兴。 接我,我拨了个电话给妈妈。要赶着来接我,还要不停地学校 饭,马上就过来接我。 设计时间是2006年5月,学生已进入三年级下册的学习。

阅读并分析上述活动卡,我们就会发现活动卡既及时记录了个人活动的具体过程,又以文字等形式记载下个体当时当地独特的情感体验,记录下来的活动过程便是习作最鲜活的素材。它犹如桥梁,沟通了项目活动乃至整个习作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用一: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活动兴趣。活动卡的设计必须以能调动学习者自发的兴趣为前提。给活动卡起一个闪亮的名字不光能引人入胜,夺人眼目,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活动兴趣。如“走进我的名人朋友”这一题目,非常具有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名人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课外阅读的距离。实践证明,通过一个假期的阅读活

9

动,学生聊起“名人的故事”滔滔不绝,说起“名人的名言”如数家珍,遥远又陌生的名人在阅读中变得亲近又熟悉。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超过别人的愿望,想干得比自己的对手更好的冲动,这在小时侯几乎成为每个人的癖性。”“用我们的智慧发现身边的爱”,一位位学生成了一个个智慧小使者。试问:谁不希望自己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呢?这样,原本对父母的爱熟视无睹的独生子女们立刻有了寻找和发现爱的意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用二:开放了学生习作的时空。学生习作最怕“无米之炊”,最怕“临渴掘井”。很多有经验的同行都在大力提倡开放学生习作的时空,主张提前告诉学生习作的题目、习作的内容、习作的方法。如“走进我的名人朋友”之所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以活动卡为依托,注重了习作时空的开放。名人是远去的风景,名人是历史的丰碑,名人距离学生遥远又陌生。原本是五册的内容,我们把它提前到了暑假,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抢先一步接触更多的名人,了解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起对名人的崇敬之情,萌发起向名人学习的志向。这一阅读活动,就像一座桥梁,架起了学生从低年级向中年级的过渡,并一直延伸到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中。

作用三:给了学生一个习作的“支点。”“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语)对于刚跨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多孩子的思维是在潜移默化中进入相应年级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往往停留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面对习作这一不期而遇的新朋友,很多孩子会觉得一筹莫展。原本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刹那间变得混沌一片,无可适从。处于在这一时期的孩子,最需要有人去唤醒,唤醒他们习作的触发点、兴奋点,最终形成一个整合点,即帮助学生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整合其对该表象的触发点和兴奋点。此时,活动卡犹如一根拐棍,一台照相机,成了学生习作的一个“支点”,便于学生真实而又及时地记录观察与发现中的点滴精彩,促使学生建立素材信息库,便于检索;实现了在观察中积累,在积累中储备的目的。

作用四:教给学生一些习作的方法。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在谈到学生习作时说:??对习作训练中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我们一是要敢抓,要理直气壮地抓;二是要会抓,即训练策略上要“从动机走向目的”,在训练项目上要科学,要少而精。这一段话对我们的习作指导不无启发,即习作教学中要适时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方法,教给学生“烧饭的方法”,努力在无痕的状态下引领学生走进习作的乐园。“走进我的名人朋友”阅读卡的设计,其实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写作方法的指导。它是隐性的,只要我们稍加指点学生就会明白,如果把表中所填内容前后联系起来就是一篇完整的读后感,学生在不经意间学会了读后感的初步写作方法,心中是多么快乐。其他活动卡的设计也都隐含着这样的一种思想。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接触了大量的活动卡后,充分认识到活动卡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活动卡的设计,为今后自己设计个性化的活动卡提供了范例。

作用五:关注独特的情感体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由于基础、阅历、环境等原因,对每一篇文章,每一幅图画,每一道风景,在不同的学生眼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不同

10

的理解,不同的韵味,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活动卡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用心参与活动,用心体悟自己的内心感受,为以后的习作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也为以后能写出各具个性的习作奠定了基础。因为情感是很难模仿和借鉴的,只有心灵的撞击才有真切感受,习作才会异彩纷呈。文学家鲁迅提笔“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之所以思绪如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正是因为他情感丰富、体验独特而真切。

3.关注过程,有效调控

关注过程的调控,这是项目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也使活动卡设计的意义变得更为重大。调控的力度和效度对最后能否形成习作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它方便了教师及时捕捉来自学生活动时的相关信息,便于指导方法,调控引领,以保证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一是要让学生明白活动卡不等同于“答题卡”。我们充分利用“首因效应”,在首次分发活动卡时就向学生说明活动卡的作用,在优劣比较中教之以方法。二是要指导重点栏目的填写。因为重点栏目都要在活动中必须全身心投入的,用心感受的,也是习作的重点部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清楚表达自己所做所思所感能力的。因此,我们利用一次次的反馈比较,纵向比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利于取长补短)与横向比较(学生自己前后所填内容的比较,利于发现自己的进步,激发成功感)紧密结合,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清晰填写,使描述富有条理性。三是关注进程,统筹调度。以“我学会了一项本领啦”为例,通过活动卡的首次反馈,我们发现一个班级五十多个学生中就有一半人选择“炒鸡蛋”。分析原因,是因为学生头脑中对“本领”二字的理解过于狭窄。其实“本领”二字的涵盖很广:会手工,会唱歌、舞蹈,会各类乐器,会绘画、书法,这是艺术类的;还有体育类、生活类的等等。于是我们赶紧调整,及时打开学生的思路,以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在后来的活动展示课上,学生有的向同学展示自己刚学会的魔术,有的教给同学识别假钞的方法,还有的教给同学辨别新鲜黄瓜的本领??五花八门的本领使学生顿悟生活原来如此丰富多彩,该学的本领还有好多好多,学无止境。

(五)习作教学中项目活动的展示

这是习作教学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也是项目活动必经的途径,是对学生前期活动的一个验收和检阅。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有效展示,我们特别关注以下三点;

1.关注不同形式的展示方式。加德纳的多元智慧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又都有多种表现方式。多元的才是完美的,教育的生命力来自多元化。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爱好特长,鼓励不同形式的展示方式既可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又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消除畏惧心理,因为所选方式是自己的专长,操作起来游刃有余,让学生在过程中“做”亮自己。如在“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一项目活动的展示中,学生所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精彩迭出。有直接演示的:沏茶、剪窗花、练书法、跳民族舞;有现场弹奏的:古筝、二胡等;有口头讲述的:端午节、春节、七夕节的由来等;有制作投影展示配

11

解说的:对联、国画等,还有图片介绍各类古代建筑的??在活动的展示过程中,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光辉灿烂、博大精深,同时也获得了美的愉悦和民族自豪感的满足。又如“秋天的约会”这一项目活动,学生展示的方式也是不拘一格,异彩纷呈的,这从上述“秋天的约会“项目活动计划书中就可以看出,形式有:(1)秋天相关的词、句、诗、儿歌、篇章;(2)秋游留念:秋天美景的照片、秋天的绘画、秋天的手抄报;(3)体验大自然:果园采摘日记本、秋天落叶剪贴画,葱、蒜种植观察日记体、简笔画等。

2.关注口语交际课的教学。项目活动通过前期的积累和内化,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以口语交际的形式展示,实现习作教学从说到写的教学主张。在一年多的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共开出5节“项目活动展示”公开课,其中县级2节,校级3节(证书、教学设计见附件)。这5节公开课突出自主,关注差异,重视互动,环节灵动丰满,均获得一致好评。下以《妈妈的爱》(校级研讨课,教学设计获市优秀教学设计奖)为例谈谈项目活动中口语交际课的有效构建。(详细设计见附件)

(1)以诗导入——唤醒爱

出示诗《妈妈的爱》——用心读,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读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揭题“妈妈的爱”

【利用小学生易动情、入情快的特点,从有感情地朗读诗入手,一开始就扣响学生情感的心门,融情入文,达到“课伊始,情已生”的教学效果。】

(2)以情动人——感悟爱

师:同学们,通过一个星期的努力,我们已经发现了藏在生活中的妈妈的爱真是太多太多了,今天这节课,能不能挑令最你感动的一件事和全班同学交流交流呢?

(生纷纷阅读活动卡后举手)

生1:记得有一天晚上,我突然发起了高烧,妈妈就赶紧送我去医院。 师:他说得怎么样?

生2:我认为xxx发言时声音响亮。但是他在说的时候太简单了。

师:你听得很仔细,也很会发现同学的优点。请你说说他该怎么说才更具体、更感人? 生2:妈妈在发现他生病的时候,表情会有怎样的变化?如果能讲出来就更好了。 师:还有其他好的建议吗?

生3:还可以说说当时妈妈的动作以及妈妈说的话。 生4:可以想象妈妈的心情,这样会更感人。

师:同学们真能干!都能当小老师了。xxx同学,听了三个同学的建议,你能再说说这件最让自己感动的事吗?相信你一定行!

生1:记得那是一个下雨天的晚上,我突然发起了高烧,饭也吃不下了。妈妈看着我无精打采的样子,关心地问到:“桐桐,你怎么了?”看着妈妈那着急、担心的眼神,我无力地说:“妈妈,我头很难受。”妈妈好像一下子就明白了,因为她实在太了解我了。她用右手

12

探探我的额头,焦急地说:“哎呀,孩子,你发高烧了,快,加上衣服,妈妈带你去医院!”外面的雨滴,凉飕飕的,可我敬爱的妈妈,顾不上自己衣衫单薄,给我加上衣服就背起我,三步并作两步地朝医院跑去。一路上,我贴着妈妈暖暖的背,听着妈妈不断喘气的声音,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当时的我是多么想让妈妈停下来,让我自己走,可我连说响亮的力气也没有了。我想说,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同学热烈鼓掌)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打动人的事,你能像xxx同学一样说得生动、具体吗?赶紧在四人小组里试试吧。说好后要推选一位说得最感动的同学作为小组代表。

(生四人小组交流、推选代表交流。教师穿插指导引领) 师:你最欣赏谁的说法?

师:你还想给谁提出建议,让他说得更好?

师:xxx,给你一个机会,在举手的同学中,你想请谁给你提建议?(想请谁就面朝谁。) 教师随机评价,如:这样说就更打动人啦。你很会提建议。

小结拓展:仅一周的活动纪录,我们就发现了这么多爱,从呱呱坠地到现在,妈妈的爱又何止这么多?——在各种形式的回顾中体会到妈妈的爱在一声声的叮咛声中,妈妈的爱是关切的目光,是鼓舞的力量,是亲切的问候,是生病时的护理,是犯错时的教育,是失败时的鼓励??

【学生的发展是不断学习、不断训练的结果。上述教学片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热烈的切磋氛围,促使智慧相撞,知识相通。利用活动卡让学生选取最感人的一件事和同学交流、分享。教师一步步指导学生把这件感人的事情讲具体、讲生动。首先要学生用简单的一句话把事件的时间、地点、事情讲清楚,然后指导学生利用活动卡中“我的感受”一栏,在说话时加上当时自己的感受深情地说。其次,教师通过生生互动评价、师生互动评价,引导加上表情、动作、话语让事件更打动别人,放大了日常生活中不被孩子们发现的妈妈的爱,加深了情感体验。第三,教师将这一互动推广至全班同学,在四人小组里练习说生动,然后再请小组代表发言,再评价,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和点拨。】

(3)以行感恩——回报爱

了解世界各地为感激妈妈的爱设定的一些特定的节日——当这些节日来临时,该做些什么向妈妈表达心中的爱,可选其中一个节日来说——在平常的日子里应怎样关心妈妈,小组讨论出金点子——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送给妈妈

【教师在此环节中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引领到位,让学生明白回报妈妈的爱不仅仅在节日,更多的是在平时。正如林筠倩同学在活动卡上所写的:每天都逗妈妈笑,帮她拿东西,不惹她不高兴。这才是最实在、最真实的爱的回报。】

(4)以读归结——感谢爱

妈妈的爱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每一个眼神里,在每一个动作里。让所有的感激和敬意都汇成一句话:妈妈,谢谢您的爱!

13

上述案例,教师特别关注课堂“说”的互动过程,学生从说得简单到说得具体,从说得干巴到说得动容,既感动自己又打动了他人,孩子们的心浸润在妈妈暖暖的爱中,真情自然流露。课堂上随心所欲的“说”,便于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便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拓宽写作思路。在一次次的互动与评价中,有效地将口头语与书面语结合,促进内部语言快捷地转化为外部语言,在无定法中领悟多种法。这其实就是在引导学生“说作文”,只不过一切都在无痕地进行,学生没有察觉罢了。

3.关注活动展示时的评价

这个环节必不可少。它是学生品尝成就的最直接、最可感的时刻。评价时我们遵循鼓励性、激励性、差异性、发展性等原则,让每个学生都能收获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喜悦,增添了一份体验。

(1)体现鼓励性。无论是口语交际课上的互动交流,还是各种成果展示,我们都立足于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与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和进步的喜悦。在上述《妈妈的爱》教学片断中,为了引领学生将自己在活动中发现的妈妈的爱一步步说具体说生动,老师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引导与鼓励同行:同学们真能干!都能当小老师了。xxx同学,听了三个同学的建议,你能再说说这件最让自己感动的事吗?相信你一定行!学生在老师充满期待的话语中受到了鼓励,增强了表达的自信心。

(2)倡导激励性。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在“快乐秋天”课例(详见附件《快乐秋天》教学设计)的“赏美之乐”这一环节中,当学生运用了一些与秋相关的词语、句子、诗歌之后,教师以这样激励性的语言过渡:恭喜你们挑战成功,你们真不愧是积累小明星(同时点击课件出示金色的五角星)。学生不禁欢呼雀跃“yes!”这下他们积极性更高了。接着在“丰收之乐”这一环节中,出示果园丰收图之后引导学生创编儿歌,教师这样激励:“谁来当当创作小明星?”同时也出示金色的五角星图案,学生又一次跃跃欲试,课堂很活跃。此外,我们还注重了对学生积累材料的评价,如评选了“黄金眼”,“小小观察员”,“小记者”等,激励学生向更高更远处发展。

(3)重视差异性。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他们基础不同,能力不一,在活动中我们充分尊重学生差异的存在,并设计不同层面的展示方式供学生自选,让人人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在“快乐秋天”课例的“丰收之乐”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创编儿歌来展示在活动中的收获。秋天到,秋天到,园里果子长得好。枝头结( ),树上挂( ),( )的是( ),( )的是( )。基础差一些的,言语积累少一些的学生可以在括号内直接填上相应的水果;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就可以用上一些描述性的词语或结构不同的短语进行创编,还可以在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进行拓展性创编。

(4)突出发展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活动展示过程中突出发展性利于学生自我反思,总结和回顾自己的活动历程,反思自己的成功与不足的原因,利于调节和激励学生积极而深入地实践与建构。即使是教师或小组进行评价,也强调注意用言语说明学生在活动中令人满

14

意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学生在下一单元的活动中就会扬长避短,正确建构。还是以“快乐秋天”课例中的“丰收之乐”这一环节为例,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来个自我介绍,出示了这样一份“友情提醒”:①介绍时,举止要大方,告诉自己是最棒的!②介绍时,连接要紧凑,因为时间是宝贵的!③听介绍时,要做个认真的听众,不要忘记尊重别人是美德。其实这份“友情提醒”既是在教学生如何介绍,也是在教学生怎样做人。

智慧是伴随人一生的可以说最重要的财富,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之他们变得聪明。教育界就有这样一句话“教我,我会忘记;展示给我看,我可能记得;但使我参与,我将会了解”,项目活动就是凭着“使之参与后展示”的有效途径,给学生带来了身心的愉悦;带来了思维的开阔;带来了习作的乐趣和兴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项目活动,学生确实找到了指导自己习作的最佳途径。

(六)习作教学中活动的表达

这是习作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此时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表达可谓是水到渠成。活动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有鲜活的素材,有深刻的体验,展示评价时又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思路开阔,富有个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公开课。当听课教师请教他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课时,他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的确,要上好每一节课,决不只是昨天或前天的准备,而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与准备,真正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习作何尝不是如此!

本课题在2005年9、10月份,在我校三年级全体学生中开展了“秋天的约会”大型项目活动,让学生与秋天相约,用心灵去感悟发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积累鲜活的生活素材,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年10月,我校承担了县新课程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研讨活动。项目活动“秋天的约会”有幸与之牵手。在课外走进秋天的体验基础上,课题组四位老师分四个乐章向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展示了迷人的秋色。在阅读教学(包括散文、诗歌教学)中让学生聆听秋雨的声音,体悟秋天色彩的斑斓,丰收的喜悦,感悟作者写作的巧妙;在口语交际中,学生尽情享受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丰富了独特的情感体验;习作课上,学生自主抒写眼中的秋天,个性化的表达异彩纷呈,使学生对秋之林、秋之花、秋之果、秋之景有一个更为深入、更为系统的了解。学生在浓浓的秋的氛围中阅读思考,徜徉感悟,思维碰撞,习作表达水到渠成,为整个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以下对课题组成员董珊萍老师在本次活动中执教的习作指导课《秋》的教学过程作分析与解读: 1.谈话激趣,引出话题。

(1)师:在暖暖的秋阳中,美丽的秋姑娘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我们看到了她,听到了她,闻到了她,触到了她。同学们,秋天在你们眼里是个怎样的季节?

15

(2)师:看来,大家都跃跃欲试了。请拿起笔,把你们最想说的用一句话写下来。 (3)指名汇报。

小结过渡:是啊,秋天已经藏在我们心中了,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去发现秋天的美丽,感受秋天的美好。

【这一环节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前一阶段的项目活动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再用一句话直抒胸臆,写下自己对秋天的感觉,亲切自然,使学生感受到处处都有秋的气息,意识到自己就是生活的主人,习作在无痕中开始。】

2.赏景激情,抒写秋天。

(1)漫步秋的世界。(课件呈现师简单解说)

瞧,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秋天的山林。枫树红了,银杏树黄了,松柏依旧是那么苍翠。 菊园里,菊花仙子在秋风中竞相开放。 果园里,累累果实正向我们招手呢!瞧?? (2)共赏秋的美景。

①刚才我们尽情欣赏了秋天的美丽,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地方? ②交流: ★ 秋天的山林

A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喜欢山林吗? B你在秋天的山林里都看到了哪些树?

C这些树在秋天里都发生了什么变化?(随机积累表示色彩的词语) D你看到哪些树在秋天里是不变化的?

E喜欢山林的还有哪些同学?谁有自己不同的理由? F谁能把我们刚才的发现连起来说一说?说后评价。

【教师以“秋天的山林”为习作的切入口,从树叶的变化入手,指导过程条理清晰;从说到写,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又为其他同学有条理地说写提供了范例。】

★秋天的菊园

A你们还喜欢什么?还有哪些同学喜欢菊花? B你们喜欢菊花的什么?

颜色:除了画面上的色彩,你知道菊花还有哪些颜色? 姿态: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品质:菊花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是那样的吸引人,菊花还有哪些地方更打动我们?(学生讨论)(板书:傲霜怒放)是啊,这不由得使人想起陈毅元帅赞美菊花的一首诗——《菊花》。

C引背活动中积累的赞美菊花的古诗句:不是花中偏爱菊——,荷尽已无擎雨盖—— 【这一环节教师紧紧抓住菊花的特点,从颜色、姿态、品质等方面层层深入,实际这是

16

一种观察方法的指导。其次,引导学生引背古往今来人们赞美菊花的诗句,其实是在引导学生学会在观察中联想。】

★ 秋天的果园

师:喜欢果园的同学,是什么让你们不由自主地走进了果园? A色彩:红扑扑 紫盈盈 黄澄澄 B??似的 C香味

D活动:如果你就在这果园里,你最想干什么? (3)抒写秋的美丽。

同学们说得这么好,不写下来就太可惜了。请大家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地方,用笔写下自己的发现,写下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这一环节非常明显地体现了从扶到放的习作教学过程,此时动笔抒写已是驾轻就熟。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习作话题,凸现了主体性,体现了层次性。尤其可贵的是让基础薄弱的学生也有章可循,有话可写。】

3.评价反馈,引领提高。

(1)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大声朗读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2)你们最欣赏他作品中的哪个地方? (3)同桌交流修改。

习作是最具个性化的行为,每次习作都应该是学生有创意表达的结晶。在习作教学中,引进项目活动最大的优点是让习作与生活沟通,达到丰富情感体验,积累写作素材,引领自由表达,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因此,要让学生的习作有创意,就要在个性化习作指导上下功夫。分析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以下几方面作出的努力:

一是指导学生在观察的细致处表达。同一事物,有的写起来只有三言两语,有的却具体形象。具体形象地表达,就是有创意的表达。表达要具体形象,除了遣词造句的功夫外,最主要还是观察要细致,要抓住细节,把细节表达出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独特认识。在前期的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做了活动纪录,其中不乏纪录详细的,但活动卡毕竟不同于习作簿,限于页面,多数学生是条条杠杠型的,尤其是处于中下水平的学生。指导学生在观察的细致处表达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秋天的山林,树木有些什么变化?树叶都有什么颜色?还有哪些树在秋天里是不变化的?从整体到局部,通过画面和活动卡换起学生的记忆,用笔写出山林的每一处变化。

二是指导在事物与联想的引发处表达。事物与联想,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假如能在事物与联想的引发处表达,就能使表达有创意。在指导“秋天的菊园”这一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从菊花的颜色与姿态两方面进行观察说话后,这样引导:菊花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是那样的吸引人,菊花还有哪些地方更打动我们?这一问题开启了学生的智慧,巧妙地把学

17

生的思维往纵深方向引导,触发了学生的联想。在探讨碰撞之后,很多学生就想到菊花傲霜怒放的顽强品质,还有学生联想到了生活中具有菊花精神的人和事,产生群体感应和共生效应,也使学生的习作更具可读性。

三是指导在心灵的深刻感受处表达。由于儿童心智水平的差异和生活境遇的不同,往往对同一事物或事件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因此,从各自心灵感受处出发,表达自己的体验,表达也就有了创意。这一切我们通过学生的活动卡就能知道。如何在课堂上无痕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呢?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多处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如看到那么多果子,你想从哪些方面去介绍,不同的孩子看的角度也不同:有的侧重色彩,有的侧重形状,有的侧重香味。即使是从颜色方面介绍的,选择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用“红红的”来描述苹果,有用“红艳艳”“红彤彤”来描述的,有用“又红又亮”等词语来描述的,还有的把颜色和形状、香味杂糅在一块描述的。因为孩子个性不一,水平不同,感受也就不同。在丰收的果园里,你最想干什么?教师的指导给学生的自由飞翔加上了强劲的双翅,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我想伸手摘下一串葡萄美美地吃上一顿!我只想在果树下呆上片刻,闭上眼睛尽情地呼吸弥漫在空气中的果子的香味。我想用相机拍下这丰收的果园,带回去留作纪念。我很想帮果农摘果子,体会他们“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喜悦。我真想化做苹果树上那个最红最亮的苹果,唱着丰收的歌儿为人们带来甜蜜。

通过上述案例的分析与解读,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只要我们在生活的调色盘中为学生调出缤纷的色彩,学生收获的将不仅是生活的素材,而是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获得生活经验,掌握生活的本领,拖延生活的乐趣,领悟生活的真谛,使他们的生活能够折射出七彩的光芒。此外,学生在主动积累生活素材,调动情感体验,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同时,通过语言文字的载体进行表达、交流或丰富自我、感悟自我、发展自我,把生活积累的材料,加上情感的色彩,宣泄在语言文字的载体上,才能形成一幅幅具有个人经历、个人感悟、个人风格的生命的图画,作文因此能成为他们童年生活的纪录。

(七)习作教学中活动的再评价

这主要是指教师面对学生的习作时所做出的评价。由于缺乏应有的经验积累,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更难免有参差不齐的情况。应以平常心、爱心去面对学生的习作,无论习作的水平如何,这毕竟是学生倾心倾力之作。习作中表现出来的充满个性的观点、思想、行为、心理,要真诚相待。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要给予肯定、鼓励。哪怕是过激的、偏颇的,我们也要在注意保护积极性的前提下,施以善意的、真诚的帮助和指导,在学生改进以后,同样加以肯定和鼓励。我们在批改学生习作时尝试做到:

1.尊重学生。面对学生的习作,我们总要求自己必须走进儿童的经验世界,体会儿

童心理,学会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体验生活。对不同学生提出有层次的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让其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收获与自信。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强,课堂

18

上发言积极,回答精彩,但在书面写作时辞不达意,按照书面情况给予评价显然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我们就多给他们做口头作文的机会,适当提高他们的作文成绩,同时不忘提醒:“你说得真好,如果写得也很好,那就更棒了!努力吧!”个性化的评价与鼓励,点燃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促使学生扬长避短,不断进取。根据学生好表扬的特点,还可以在批阅学生作文中把情感倾注在笔尖,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丝一毫,只要有独到之处,进步之处,就写上几句鼓励性的评语,以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如“这里的内心活动写得好!”;“你这一加文章就生动了。 “修改后的文章真是精彩极了,我想即便是作家,也不过是这样写的嘛!”??这样的点评费时少,收效却很高,学生从这些评语中品读出老师对他们的爱,怎会不由衷地听老师的话,认真改作文呢!

2.注重过程。写作的过程是学生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外化”表达的过程。项目活动引导学生重视从生活中选取作文材料,并逐渐学会捕捉生活中有趣的、印象深刻的或者新奇的人、事、物、景,提供学生交流所听、所见、所思、所感的时空。对积极地通过观察、调查、体验等获得真实材料的学生给予好的评价。首先,注重了对学生积累材料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对那些平日注重了积累,有了一定占有写作材料方法的学生,是一种鼓励,并且也引导和促使全体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搜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其次,在批改过程中,我们设立了很多的奖项,挖掘学生不同的长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如“个性奖”,“好词奖”,“佳句奖”、“创新奖”、“进步奖”、“幻想家奖”等。评奖时注意学生习作的过程,面向全体,人人参与,使学生在老师、同学、家长及自我肯定中激发习作动机。

3.突出多元化评价。传统的作文评价是封闭的评价,教师是惟一的“审判官”。“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在课题实施及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指导学生互相评改习作,在学生批改完毕后,“小老师”和被批改者进行面对面对话。在学生交流的平台中,发挥学生个性互补的优势,引导学生彼此启发,相互倾听,在思考中评价,在评价中思考。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探索,积极体验,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相互影响,相互赏识,从而启迪学生思辩的灵感,激活学生积累的语言和积淀的语感,实现共识共享共进。这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写作热情。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1)评价符号的丰富性:传统的习作评价符号比较单调,一般是在好词佳句下加圆圈或波浪线,最后用一两句话写上总评,打上等第。习作本发下后,学生首先看等第,然后欣赏一下被老师圈画出来的词句,最后看总评。学生会为得到一个优秀星而欣喜,会为本子上圈画到的词句而自豪,但这大多是作文优等生的待遇,一般的学生却可能得不到特别的感受。再从孩子的天性看,他们喜欢追求新奇,只有常变常新的东西才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励学生不懈努力。所以,教师应尝试丰富多彩的评价符号,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鼓励。比如,对写得出色的习作奖励一只大苹果,或画上一只翘起的大拇指;对有进步的习作送给一粒糖

19

果;对有待努力的习作画上一只小白兔,加上一句“加油哪!”等等。这样,体现了评价符号的人性化,个性化,更符合了学生的情感需求。

(2)评价内容的层次性:评价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既体现了一种终结性结论,肯定某篇习作的优与劣,更体现了评价的过程性功能,体现出习作评价的激励与指导作用。我们在评价的时候,更注重后者的功能,注意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如,肯定赞美性的:“在你的笔下,秋天里的每一样景物都那么美丽,读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相信会有更多的同学被吸引。”有指导提示性的:“秋天的菊园确实很美,但是,菊园里最吸引你的到底是什么的,在阳光下怎样,在风中又是怎样的,你能再仔细观察,把它清楚地介绍给大家吗?”也有情感交流性的:“看不出平时文静内向的你情感这么丰富,在你的笔下,小蜗牛是这样的可怜,你是如此耐心的呵护,你有着一颗善良的心。”还有启发探究性的等等。

(3)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传统的习作评价,定位于教师与习作之间,把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往往忽视习作者的情感和需要,使之成为一种单向的评改活动。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把评价定位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自己之间。通过灵活多样的组织活动,创造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充满活力的评价环境。一篇习作完成后,可先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自认为满意的,可以画上一张笑脸或自己喜欢的水果,对精彩的地方画上一个“!”。也可由小组内同学对照习作要求,进行互评,交流交流用得好的词句,对不恰当的地方进行参谋,提出建议。这一过程,既让每一个学生欣赏到他人的佳作,又获得他人的建议,有利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真是一举两得。在这基础上,教师进行评价,肯定本次习作的成功之处,找出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再次修改。如果发现个体差异比较大的同学,则有必要进行个别交流、评价。这样使评价主体多方参与,使学生的习作得到充分的重视与肯定。

4.倡导“情趣性”评价方式。具体做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向学生交待明白。这样,既为学生进行运用语言创设了实践的机会,同时也是促其发挥本身智能,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对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提供了可创性的舞台。比如开展“小小诊所”活动把习作中出现与习作要求不符合之处当作病例,把我们本次修改活动当作一次诊治,对出现的问题开出相应的处方,能动“手术”的地方就立即动手术。在评价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类似这样活动有利于学生交流思想、互相帮助、互相启发,积极发表意见,形成切磋争论的良性氛围。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展思路,提高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习作评价的效率,也可以从评价同学习作中促进自身习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这些独生子女)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合群的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可谓是“一石三鸟”。

(八)习作教学中活动的再展示

学生的习作一旦完成,就成为一种存在的事实,成为文本,它也就具有开放性。首先我们常对学生的习作大张旗鼓进行宣传:对于学生的优秀习作,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大力予以表扬、夸奖。宣传的形式很多,让写得好的同学上台朗诵自己的作品,评出班级的“作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wi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