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复习题与答案

更新时间:2024-03-28 11: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绪论

一、选择题

1.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

①神经冲动 ②收缩反应 ③电位变化 ④分泌活动 2. 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表现形式是:

①机械变化 ②肌肉收缩 ③神经反射 ④兴奋或抑制 3.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①反应 ②反射 ③负反馈调节 ④适应 4. 阈刺激是指:

①达到阈值的刺激 ②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 ③刚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刺激 ④以上都对 5. 在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①减压反射 ②排尿反射 ③排便反射 ④分娩过程 6. 人体内最重要的调节机制是:

①神经调节 ②体液调节 ③自身调节 ④反馈调节 7. 下列关于兴奋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随着环境的改变,生物体的代谢及功能活动将发生相应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兴奋性

②生物体对各种环境变化发生兴奋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③兴奋性是指生物体能感受刺激,并对刺激有产生兴奋的能力或特性 ④兴奋性是生物体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8. 下列有关负反馈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

②机体的一些机能过程一旦发动起来就逐步加强、加速,直至完成,如血液凝固等过程,都属于负反馈调节

③负反馈控制的功能是维持生理活动处于平衡状态,因而是可逆的过程 ④负反馈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 9. 正反馈调节的作用是使

①内环境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 ②人体血压维持稳定

③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④人体活动按固定程序加强加速,直至达到某一特定目标 答案:

1.③ 2.④ 3. ② 4.④ 5.① 6.① 7.① 8.② 9.④ 二、问答题

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有哪些方式,其特点是什么?

1.神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纤维联系对机体各部分活动的调节。 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即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弧:反射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构成。

非条件反射:种族共有,先天遗传,反射弧固定

条件反射:个体特有,后天获得,复杂而具有易变性。

神经调节是人体内最主要的调节方式。特点:迅速、精确而短暂。

2.体液调节: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对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进行调节。局部体液因素:组织细胞产生的化学物质可以在局部组织内扩散,调节局部细胞或血管的功能。

神经-体液调节:有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是反射传出道路的延伸。 特点:广泛、缓慢而持久。

3.自身调节: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活器官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其本身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特点:调节的范围小,幅度小,作用局限。

4. 举例说明人体功能活动调节的自动控制原理。

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有利于维持系统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如血压的调节,体温的恒定,血钙的调节。

正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促使某一生理过程完成。如排尿,分娩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选择题

1. O2和CO2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属于

①单纯扩散 ②易化扩散 ③主动转运 ④出胞和入胞 2. 细胞在安静时,K+由膜内移向膜外,是通过

①单纯扩散 ②易化扩散 ③主动转运 ④出胞作用 3. 正常细胞膜内的K+浓度约为膜外K+浓度的

①12倍 ②30倍 ③50倍 ④70倍 4. 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

①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 ②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 ③Na+、K+易化扩散的结果 ④膜上Na+-K+泵的主动转运作用 5. 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①阈电位数值 ②RP数值 ③肌肉收缩力量 ④刺激阈值 6. 下列关于钠泵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逆浓度差将Na从细胞膜内移出膜外 ②顺浓度差将K从细胞膜内移出膜外 ③建立和维持K+、Na+在膜内外的势能贮备

④可以阻止水分子进入细胞内,从而维持了细胞正常的体积、形态和功能 7. 可兴奋组织的强度-时间曲线上任何一点表示一个

①强度阈值 ②时间阈值 ③时值 ④具有一定强度和时间特性的阈刺激 8. 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阈刺激而兴奋时,其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是:

①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②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 ③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④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9. 细胞对刺激发生兴奋的最高频率决定于

①兴奋性变化的超常期 ②兴奋性变化的相对不应期 ③兴奋性变化的绝对不应期 ④动作电位的总时程

10. 当细胞的绝对不应期为2.0ms时,理论上该细胞每秒钟所能产生的动作电位次数不可能超过

①100次 ②200次 ③500次 ④1000次

11. 以下关于静息电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①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一种稳定的电位差 ②在静息电位条件下,膜处于极化状态

+

③静息电位是由K内流而形成 ④静息电位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 12. 静息电位的形成是由于

①Na+内流 ②K+外流 ③Ca2+内流 ④Cl-内流 13. RP的数值相当于

①ENa ②EK ③ENa与EK之和 ④ENa与EK之差 14. 人工地增大神经细胞浸浴液中的K+浓度,其RP绝对值将

①增大 ②减小 ③不变 ④先增大后减小 15. 神经纤维AP上升支的形成是由于

①Na+内流 ②Ca2+内流 ③Cl-内流 ④K+外流

+

16. 人工地减小神经细胞浸浴液中的Na浓度,则其AP的超射值将

①增大 ②减小 ③不变 ④先增大后减小 17. 神经细胞AP的幅度接近于

①EK ②ENa ③RP绝对值与ENa之和 ④RP绝对值与ENa之差 18. 神经细胞AP的超射部分约等于

①EK ②ENa ③EK与ENa之和 ④EK与ENa之差

19. 细胞膜外的正电位和膜内的负电位均减小,即RP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

①极化 ②去极化 ③复极化 ④超极化

20. 细胞膜两侧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完全变为外负内正的状态称为

①极化 ②超极化 ③反极化 ④复极化

21. 用直流电(膜外电极)刺激神经纤维,通电时兴奋发生在

①阳极下方 ②阴极下方 ③阳极与阴极之间 ④阳极和阴极以外的地方 22. 用细胞内电极以阈强度刺激神经纤维使之兴奋,则刺激电流的方向应是:

①内向 ②外向 ③内外向电流均可 ④内外向电流迅速交变 23. 局部兴奋的产生是由于

①阈下刺激使细胞超极化 ②阈下刺激直接造成的膜内外电压降 ③阈下刺激引起膜对K+通透性增大,K+外流的结果

④阈下强度的外向电流直接造成的电压降和膜自身轻度去极化二者叠加的结果

24. 神经-肌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①肾上腺素 ②去甲肾上腺素 ③5-羟色胺 ④乙酰胆硷 25. 终板电位的形成,主要地是由于

①K+外流 ②Cl-内流 ③Na+内流 ④Ca2+内流 26. 神经-肌接头传递的阻断剂是

①四乙基铵 ②六烃季铵 ③阿托品 ④美州箭毒 27. 人工地降低肌细胞浸浴液中的K+浓度,将使

①RP值减小 ②RP值增大 ③RP值先减小后增大 ④RP值不变,AP幅度减小 28. 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物质是:

①Na+ ②K+ ③Ca2+ ④乙酰胆硷 29. 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①肌原纤维 ②肌小节 ③肌丝 ④肌凝蛋白

30. 安静时在体骨骼肌肌小节的长度约为:

①1.5~1.6μm ②2.0~2.2μm ③2.5~3.0μm ④3.5~3.65μm 31. 肌肉的初长度取决于

①前负荷 ②后负荷 ③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和 ④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差 32. 肌肉收缩时,如后负荷越小,则

①收缩最后达到的张力越大 ②开始出现缩短的时间越迟 ③缩短的程度越小 ④缩短的速度越大 答案:

1.① 2.② 3.② 4.④ 5.④ 6.② 7.④ 8.④ 9.③ 10.③ 11.③ 12.② 13.② 14.② 15.① 16.② 17.③ 18.② 19.② 20.③ 21.② 22.② 23.④ 24.④ 25.③ 26.④ 27.② 28.③ 29.② 30.② 31.① 32.④ 二、问答题

举例说明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

1.被动转运:物质顺浓度差或电位差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不须另外供能。 (1)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可由膜的高浓度侧直接扩散入低浓度侧。如O2,CO2。

(2)易化扩散:一些不溶于脂质或其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必须在细胞膜上某种蛋白质的“帮助”下才能从膜的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异性高,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如葡萄糖。 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具有一定特异性,可处于开放、关闭、失活的不同功能状态

电压依从式:通道的开闭取决于膜两侧电位差的改变。如Na+,K+,Ca2+。 化学依从式:通道的开闭取决于膜环境中某些化学物质。

2.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的过程。如钠钾泵,钙泵,碘泵转运Na+,K+,Ca2+及I—。

3.入胞和出胞:细胞对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的转运。如细菌、异物、大分子蛋白质进入细胞,激素、神经递质、酶原等的分泌。 钠钾泵的化学本质,作用特点和意义是什么? 化学本质:Na+-K+ 依赖式ATP酶。

+ + + +

特点:可被细胞外K升高和细胞内Na升高所激活;泵出Na和泵入K同时进行;排Na+ 摄K+ 的比例为3︰2

意义:造成细胞内高K+,是细胞进行许多代谢反应的必要条件。阻止细胞外Na+ 以及与之相伴的水进入细胞,维持细胞正常形态。所造成的细胞内外Na+、K+ 的不均衡分布是Na+-K+顺浓度差和电位差移动的基础,也是生物电现象产生的基础。

4. 试述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通常为内负外正。

产生机制:前提:细胞膜内外离子的不均衡分布,静息状态时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形成机制:细胞内外K+ 的不均衡分布(膜内的K+ 浓度远远高于膜外)和安静

+

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是RP形成的基础。

K+ 平衡电位:当K+ 外移所建立的电场力足以对抗膜内外浓度差造成的K+ 外移

+

时,K的跨膜净移动为0,这样形成的膜内外电位差(内负外正)稳定在某一数值,即为K+ 平衡电位。静息电位相当于K+的平衡电位。改变膜内外的K+ 浓度可改变RP的大小。

动作电位:细胞接受刺激而产生兴奋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出现快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倒转和复原的电位波动。 去极相:膜内负电位由-70~-90mV变为+30mV。 超射:零电位以上的部分。

复极相:由+30mV恢复到静息电位值。

锋电位: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时程很短,呈尖锋状。

后电位:在动作电位的下降支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以前,膜电位所经历的微小而缓慢的电位波动。

“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就保持了它所固有的幅度和形状,不随刺激强度和传播距离而改变。

产生机制:前提:细胞内外K+、Na+ 分布不均衡以及兴奋时细胞膜对Na+、K+ 通透性的改变。上升支(去极相):膜受刺激后,对 Na+ 通透性增大,Na+ 在浓度差及电位差的作用下内流,膜电位减小。到一定水平(阈电位)时,Na+

+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Na迅速内流。膜内负电位消失,继而出现正电位。当膜内形成的正电位足以阻止Na+ 内流时,Na+ 的净通量为零,达到Na+ 平衡电位。

阈电位:能造成膜对Na+ 的通透性突然增大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下降支(复极相):Na+ 通道失活,K+ 通道开放,K+ 顺浓度差和电位差快速外

流。

后电位:膜电位恢复至静息电位前所经历的缓慢微小的电位波动。 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K+ 在膜外蓄积,使外流减慢 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钠泵作用

何谓兴奋,兴奋性?

兴奋: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而发生兴奋时,首先出现的反应是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

兴奋性:细胞在接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中是如何进行传导的?

局部电流的再刺激作用:已兴奋膜与相邻未兴奋膜之间形成的局部电流“刺激”了未兴奋膜并诱发AP,从而使细胞膜各部位相继产生AP。 有髓纤维:局部电流只能发生在相邻的朗飞结之间,跳跃式传导。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是什么?

一定的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

阈强度:在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能使膜在RP基础上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外加刺激强度。

局部反应的特点是什么?

局部兴奋:阈下刺激使受刺激膜局部出现较小的去极化 特性:(1)在阈下刺激范围内,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

(2)呈电紧张性扩布,即电位随距离增大迅速衰减

(3)无不应期,多个局部兴奋可以叠加,有空间性及时间性总和

细胞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是如何变化的?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低常期

简述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特点。

AP传至神经末梢→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性Ca2+ 通道开放→Ca2+ 内流→以囊泡为单位释放200~300个囊泡的ACh(量子式释放,释放量与内流Ca2+ 量有

+

关)→ACh扩散至后膜→与通道的α-亚单位结合→通道开放→膜对Na(为主)、K+、Ca2+ 的通透性↑→终板去极化(终板电位)→电紧张扩布至邻近肌膜→肌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肌膜的AP。

特点:单向传递,时间延搁,化学性传递,Ach释放足量,胆碱酯酶及时清除ACh,使接头传递保持1对1的关系。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肌肉的收缩型式与负荷之间的关系?

前负荷(肌肉初长度):肌肉收缩前加在肌肉收缩方向上的阻力或负荷。 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时遇到的阻力或负荷。

等长收缩:不出现肌肉长度变短而只有张力增加的收缩过程。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过程中肌肉缩短但没有张力的改变。 肌肉的收缩型式与刺激频率之间的关系? 单收缩,强直收缩

第三章 血液

一、选择题

1. 机体的细胞内液和组织液通常具有相同的:

①Na+浓度②晶体渗透压③胶体渗透压④总渗透压 2. 红细胞沉降率变大多半是由于:

① 红细胞比容变大 ②血浆白蛋白含量增多 ③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④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多 3. 血浆蛋白浓度下降时,引起水肿的原因:

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③动脉血压升高 ④淋巴回流量减少 4. 急性失血量超过总血量的多少有生命危险?

①5% ②10% ③20% ④30% 5. 抗凝血酶Ⅲ的抗凝作用主要是由于

①抑制血小板的粘着和聚集 ②抑制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③阻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④使凝血酶失去活性 6. 有关Rh血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红细胞含有D抗原的是Rh阳性血型 ②红细胞不含D抗原的是Rh阴性血型

③Rh阴性血型人血中含有抗D抗体,一般属于先天遗传

④Rh阴性血型人重复输入Rh阳性血液会发生凝集反应 7. 血型划分的依据是:

①交叉配血实验的结果 ②血清中凝集素的有无和类别 ③红细胞上凝集原的有无和类别 ④凝集素和凝集原的配合情况 8. 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①球蛋白 ②纤维蛋白原 ③白蛋白 ④血红蛋白 9. 在0.6~0.8%NaCl溶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变化是:

①正常 ②膨大 ③破裂 ④缩小 10. 机体内环境指:

①细胞外液 ②细胞内液 ③轴浆 ④消化液 11. 血凝块的回缩是由于

①血凝块中纤维蛋白形成 ②红细胞发生叠连 ③白细胞发生变形运动 ④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 12. 在实验条件下,将红细胞置于0.4%的NaCl溶液中将会出现

①红细胞叠连现象 ②红细胞皱缩 ③红细胞沉降速度加快 ④溶血现象 13. 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

①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集 ②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 ③红细胞不发生叠连 ④血浆不使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14. 血小板减少可导致皮肤呈现出血性斑点,称为紫癜,其主要原因是:

①血小板不易聚集成团 ②释入血管活性物质的量不足 ③不能修复和保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④血管回缩障碍 15. 50Kg体重的正常人的体液量和血量分别为:

①40L和4L ②30L和4L ③20L和4L ④30L和2.5L 16. 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

①激活因子ⅩⅢ ②分解纤维蛋白原

③加速因子Ⅶ复合物的形成 ④加速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 17. 有关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在血浆中具有悬浮稳定性 ②有可塑性,可通过较细的毛细血管 ③有一定的脆性,衰老量脆性减小 ④对O2和CO2的通透性较大 18. 小血管损伤后,血小板在自行止血过程中哪项是错误的?

①粘附于血管壁 ②聚集形成血栓 ③形成血凝块 ④释放凝血酶原

19. 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

①与血浆容积之比 ②与血管容积之比

③在血液中占的重量百分比 ④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0. 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

①雄激素 ②雌激素 ③促红细胞生成素 ④红细胞提取物 21. 某人的红细胞在标准A型血清中出现凝集现象,而在B型血清中未凝集,该人的血型是:

①A型 ②B型 ③AB型 ④O型

22. 某人的红细胞在标准B型血清中发生凝集,但其血清不能使B型红细胞凝集,该的人血型是

①A型 ②B型 ③AB型 ④O型 答案:

1.④ 2.④ 3.② 4.④ 5.④ 6.③ 7.③ 8.③ 9.② 10.① 11.④ 12.④ 13.② 14.③ 15.② 16.② 17.③ 18.④ 19.④ 20.③ 21.② 22.③ 二、问答题

何谓内环境?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什么?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维持代谢酶的活性,维持细胞的兴奋性,维持细胞的体积和形态。

血浆蛋白有哪些生理功能?

营养,运输,缓冲,维持胶渗压(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和抗凝(纤维蛋白原)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是什么?

晶体渗透压:主要由NaCl形成,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血浆白蛋白形成,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 可塑变形性

2. 渗透脆性:反映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 3. 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取决于血浆成分及理化特性。 带正电荷的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增多时,血沉加快。

红细胞生成的条件及其调节。 (1)红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 胚胎期:肝、脾、骨髓 婴儿:骨髓

成人:胸骨、肋骨、髂骨、颅骨等扁骨及椎骨,长骨的近端骨骺 (2)足够的造血原料:蛋白质和Fe2+

(3)必要的红细胞成熟因子:维生素B12,叶酸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血氧分压,雄激素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1. 生理性止血功能:释放缩血管物质,粘着聚集为血小板血栓,促进血液凝固

2. 促进血液凝固功能

3. 对血管壁的营养支持功能

内源性凝血:血管内膜损伤,因子Ⅻ被激活所启动

外源性凝血:由于血管破裂,组织释放因子Ⅲ与血液接触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抗凝系统

抗凝酶Ⅲ,肝素,血管外抗凝(草酸盐,柠檬酸盐)

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被水解液化的过程。

简述ABO血型系统及RH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 ABO血型系统

血型 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 血浆中的凝集素 A A 抗B B B 抗A AB AB 无

O 无 抗A抗B 交叉配血试验: 供血者 受血者 红细胞 红细胞 血清 血清

RH血型系统:D抗原,不存在天然抗体 RH阴性个体二次输血、二次妊娠危险性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一、选择题

1. 体循环和肺循环中,基本相同的是:

①收缩压 ②舒张压 ③外周阻力 ④心输出量

2. 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①血液依赖地心引力而回流

②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加速静脉回流 ③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④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3. 心动周期中,在下列哪个时期左心室压力最高?

①心房收缩期末 ②等容收缩期末 ③快速充盈期末 ④减慢充盈期末 4. 房室瓣开放见于

①等容收缩期末 ②等容舒张期末 ③等容舒张期初 ④等容收缩期初

5. 房室瓣开放,血液由心房流向心,心房内压力曲线出现

①C波 ②V波 ③X波 ④Y波 6. 主动脉瓣关闭见于

①快速充盈期开始时 ②等容收缩期开始时 ③等容舒张期开始时 ④减慢充盈期开始时 7. 第二心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①心室收缩期,血液冲击半月瓣引起的振动 ②心室舒张时,动脉管壁弹性回缩引起的振动 ③心室收缩,动脉瓣突然开放时的振动 ④心室舒张,半月瓣突然关闭时的振动 8. 健康成年男子静息状态下,心输出量约为

①2~3升/分 ②4~6升/分 ③7~8升/分 ④9~20升/分 9. 心指数等于

①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m2)

2

②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m) ③每分输出量/体表面积(m2)

2

④心率×体表面积/心输出量(m) 10. 第一心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①半月瓣关闭 ②半月瓣开放 ③房室瓣关闭 ④房室瓣开放

11. 每搏输出量占下列哪个容积的百分数,称为射血分数?

①每分输出量 ②等容舒张期容积

③心室收缩末期容积 ④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12. 心室肌的前负荷可以用下列哪项表示?

①收缩末期容积或压力 ②舒张末期容积或压力 ③等容收缩期容积或压力 ④舒张末期动脉压 13. 心室肌的后负荷是指

①心房压力 ②快速射血期心室内压 ③等容收缩期初心室内压 ④动脉血压

14. 心肌的等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下列哪个因素来调节?

①心肌初长度 ②肌小节的初长度 ③心肌收缩能力 ④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15. 异长自身调节是指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取决于

①平均动脉压 ②心力贮备

③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④心室收缩末期容积

16. 正常人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心输出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心室充盈期缩短 ②等容收缩期缩短 ③减慢射血期缩短 ④快速射血期缩短

17. 在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的哪个时期中,膜电位接近于钠平衡电位?

①最大复极电位 ②阈电位

③反极化的最大值 ④动作电位复极化最大值 18. 心脏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是由于

①钠内流 ②钠外流 ③钙外流 ④Cl-外流 19. 下面关于心肌Ca2+通道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激活和失活的速度都很慢

②专一性较差,Na+和Ca2+都可通过 ③在去极化到-40mV时被激活 ④能被河豚毒阻断

20.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是下列哪些离子跨膜流动的综合结果?

①Na+内流、Cl-外流 ②Na+内流,K+外流 ③Na+内流、Cl-内流 ④Ca2+内流,K+外流

21. 下述形成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离子基础哪一项是错误的?

①0期主要是Na+内流 ②1期主要是Cl-外流

③2期有Ca2+内流 ④3期主要是K+外流 22. 心肌细胞中,传导速度最慢的是

①窦房结 ②心房 ③房室交界 ④浦肯野纤维

23. 心肌细胞超常期内兴奋性高于正常,所以

①兴奋速度高于正常

②动作电位幅度大于正常

③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率快于正常 ④刺激阈值低于正常

24. 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间歇的原因是

①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少发放一次

②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传出速度大大减慢 ③室性期前收缩时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④窦房结的一次节律性兴奋落在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中 25. 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延续到

①收缩期开始 ②舒张期开始 ③收缩期中间 ④舒张期结束 26. 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①动作电位0期去极的速度 ②阈电位水平的高低

③动作电位2期的长短 ④动作电位复极末期的长短 27. 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其原因是

2+

①心肌是机能上的合胞体 ②心肌肌浆网不发达,Ca贮存少 ③心肌有自律性,会自动节律收缩 ④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28. 窦房结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

①静息电位仅-70mv ②阈电位为-40mv ③0期去极速度快 ④4期自动去极速率快 29. 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

①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②增强心肌收缩力

③使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延长 ④使心房、心室不会同时收缩 30. 下列关于正常心电图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①P波代表两心房去极化 ②QRS波代表两心室去极化 ③QRS三个波可见于心电图各个导联中 ④S-T段表明心室各部分之间没有电位差存在 31. 心脏的潜在起搏点是

①窦房结 ②心房肌

③房室结的结区 ④浦肯野纤维 32. 心室功能曲线反映下列哪两者的关系?

①搏出量与心输出量 ②搏出量与心肌纤维长度 ③搏出量与心率 ④搏功与心率 33. 在心肌有效不应期内

①不给刺激也能自发地产生活动 ②无论多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兴奋 ③阈下刺激可以诱发反应

④需要阈上刺激才能产生兴奋

34. 左心室压下降最快是在

①快速射血期 ②减慢射血期 ③等容收缩期 ④等容舒张期

35. 在心动周期中,下列哪个时期左室内压最高?

①心室收缩期末 ②等容收缩期末 ③快速充盈期末 ④快速射血期 36. 等容收缩期

①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②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③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④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37. 血管对血流的阻力

①当血管半径加倍时,降至原先阻力的1/2 ②当血管半径加倍时,降至原先阻力的1/8 ③在血液粘滞度升高时增大 ④和血管的长度无关

38. 关于微动脉,下列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①在调节动脉血压中起重要作用 ②在调节器官血流量中起重要作用 ③交感缩血管纤维的分布丰富 ④收缩时组织液的生成量增多 39. 关于肱动脉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脉搏波传播速度和血流速度相同 ②脉压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 ③可近似反映主动脉血压 ④远端被结扎以后,近端压力降低 40. 下支肌肉运动时节律性压迫下肢静脉

①使静脉血向上、下两上方向流动

②是人在直立时下肢静脉血回流的主要动力

③可减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压力差 ④可增加下肢组织液的生成 41. 关于静脉,下列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①接受交感缩血管纤维的支配 ②跨壁压大于动脉跨壁压 ③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差 ④回心血量不受体位变化的影响 42. 容量血管指的是

①大动脉 ②静脉 ③毛细血管 ④微静脉 43. 关于各类血管机能特点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毛细血管前托约肌属于交感缩纤维的分布极少

②主动脉和大动脉有弹性贮器作用,使血液能在血管系统内匀速流动 ③微静脉口径不变时,微动脉舒张有利于组织液进入血液 ④毛细血管总的截面积大,故称为容量血管 44. 关于中心静脉压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①正常值变动范围是4—12mmHg ②可反映心脏的射血能力

③可作为临床控制输液速度和量的参考指标 ④心功能不全时中心静脉压升高

45. 在主动脉处记录脉搏图时,降中峡是在哪个瞬间形成的?

①等容收缩期开始时 ②等容舒张期开始时 ③快速射血期开始时 ④快速充盈期开始时 46. 心脏收缩力量增强时,静脉回心血管增加,这是因为

①动脉血压升高 ②血流速度加快 ③心输出量增加 ④舒张期室内压低 47. 关于静脉血压,下列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①站立时颅内静脉窦的压力低于大气压 ②成人直立时足背静脉压可达90mmHg ③吸气时静脉血流减少

④足背静脉压在行走时比直立时低

48.下列关于大动脉管壁硬化所导致的改变,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

①动脉收缩压升高 ②动脉舒张压降低 ③脉搏波传播速度加快 ④动脉脉压减小 49. 血量分布比例最多的是

①心脏及动脉 ②毛细血管 ③静脉 ④皮肤血管床 50. 下肢组织液的滤过

①在下肢微动脉收缩时增多 ②在下肢运动时减少

③在体位由平卧变为直立时减少 ④比同一部位重吸收的量少 51.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血流阻力

①与血管半径的平方成正比 ②与血管半径的平方成反比 ③与血管半径的立方成反比 ④与血管半径的四次方成反比 52. 静脉系统成为外周的血液贮存库,主要由于

①静脉管壁有扩张性 ②静脉管壁平滑肌少

③静脉系统的容积大 ④静脉系统的氧饱和度低 53. 主动脉在维持舒张压中起重要作用,主要是

①口径大 ②管壁有扩张性和弹性 ③血流速度快 ④对血流的摩擦阻力小 54. 真毛细血管不具有下列各项中哪一项特点?

①管壁很薄 ②血流缓慢

③血管内细胞有吞饮功能 ④压力高

55. 在心衰竭时组织液的生成增加而致水肿,主要原因是

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②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③组织液静水压降低 ④淋巴回流回阻 56. 关于动脉血压,下列哪一项叙述是正确的?

①平均动脉压是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 ②心室收缩时血液对动脉管壁侧压称收缩压 ③其它因素不变时心率加快使脉压增大 ④动脉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

57. 下列关于微循环直捷通路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①是血流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 ②血流速度较快 ③经常处于开放状态 ④在骨骼肌组织中较多见 58. 迷走神经对体循环主要影响

①心肌收缩力 ②外周血管阻力 ③血管顺应性 ④心率 59. 久病卧床,突然站立引起

①回心血量突然减少 ②贫血

③交感缩血管中枢的紧张性降低 ④心迷走中枢的紧张性过高 60. 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集的是

①皮肤血管 ②冠状血管 ③骨骼肌血管 ④胃肠道血管 61. 大量失血时,首先发生的反应是

①外周阻力降低 ②交感神经兴奋

③循环血液中儿茶酚胺减少 ④肾脏排出Na+增多 62. 阻断双侧颈总动脉,可使

①心率减慢 ②股动脉血压升高

③窦神经传入冲动增多 ④血管运动中枢活动减弱 63. 平时维持交感缩血管纤维紧张性活动的基本中枢位于

①大脑 ②下丘脑 ③延髓 ④脊髓中间外侧柱 64. 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效应是

①去甲肾上腺素可使骨骼肌微动脉收缩

②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升压效果完全相同 ③去甲肾上腺素使胃肠道微动脉舒张

④大剂量肾上腺素可使骨骼肌微动脉舒张 65. 下列物质中升压作用最强的是

①肾上腺素 ②肾素

③血管紧张素Ⅰ ④血管紧张素Ⅱ

66. 在狗的实验中少量失血而动脉血压无明显改变时,向中枢传送失血信息的主要是

①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②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③腹腔大静脉牵张感受器 ④心肺感受器

67. 心肌缺氧引起冠状动脉舒张,主要通过下列哪一因素引起

①氧离子 ②组织胺 ③腺苷 ④前列腺素

68. 平均动脉压在下列哪个范围内,脑血流量可保持恒定?

①50—80mmHg ②80—120mmHg ③90—160mmHg ④60—140mmHg 69. 左冠脉的血流量

①在心室收缩期多,心室舒张期少 ②由交感舒血管纤维控制 ③在平时约为7—9ml/分 ④心肌代谢增强时增多 70. 肺循环的血流阻力

①小于体循环血流阻力 ②在肺泡内氧分压降低时减小 ③对肺的血流量起决定作用 ④不受交感神经的影响 答案:

1.④ 2.④ 3.② 4.② 5.④ 6.③ 7.④ 8.② 9.③ 10.③ 11.④ 12.② 13.④ 14.③ 15.③ 16.① 17.③ 18.① 19.④ 20.④ 21.② 22.③ 23.④ 24.④ 25.② 26.③ 27.④ 28.④ 29.④ 30.③ 31.④ 32.② 33.② 34.④ 35.④ 36.③ 37.③ 38.④ 39.③ 40.② 41.④ 42.② 43.① 44.① 45.② 46.④ 47.③ 48.④ 49.③ 50.② 51.④ 52.③ 53.② 54.④ 55.②

56.④ 57.① 58.④ 59.① 60.① 61.② 62.② 63.③ 64.① 65.④ 66.④ 67.③ 68.④ 69.④ 70.①

二、问答题

心肌细胞有哪些类型?

快反应非自律细胞:心房肌,心室肌(工作细胞) 快反应自律细胞: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 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房结区,结希区 慢反应非自律细胞:结区

何谓心动周期,试述其具体过程。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的机械活动周期,即从一次收缩的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之前的过程。

1.全心舒张期:房室瓣开放,半月瓣关闭, 血液:大静脉 → 心房 → 心室 2.心房收缩期:房内压↑,房室瓣开放,半月瓣关闭,血液:心房 → 心室 3.心室收缩期

(1)等容收缩期(0.02-0.03S):室内压急剧升高,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关

闭,心室容积不变

(2)快速射血期(0.11S):室内压达最高值,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开放,心

室容积迅速减小, 血液:心室 → 动脉 (占射血量70%)

(3)减慢射血期(0.22S):室内压下降,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开放 血液:心

室 → 动脉 (占射血量30%) 4.心室舒张期

(1)等容舒张期(0.03-0.06S):室内压急剧下降,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关

闭,心室容积不变,

(2)快速充盈期(0.11S):室内压可低于房内压,房室瓣开放,半月瓣关

闭,心室容积迅速增大, 血液:心房 → 心室

(3)减慢充盈期(0.22S):室内压渐升高,房室瓣开放,半月瓣关闭 血液:

心房 → 心室

如何对心脏泵功能进行评价?

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和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百分比。

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即心输出量。

(静息)心指数:在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 心输出量 = 每搏输出量×心率 每搏输出量的调节

1.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前负荷)

不需要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参与,每搏输出量随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的多少自动地进行调节

2.心肌收缩能力的改变

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

3.大动脉血压(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 心率对泵功能的影响

一定范围内心输出量随心率而增加,过高(>180次)过低(<40次)心输出量↓

简述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原理 静息电位:稳定于-90mV。K+ 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

(1)除极化过程(0期):Na+ 内流 (2)复极化过程

1期:+30mV~0,K+ 外流

2期:平台期, 100~150ms,K+ 外流,Ca2+ 内流

+

3期:0~-90mV, K外流 4期:静息期

心肌细胞有哪些生理特性?

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心肌收缩性有哪些特点?

功能上的合胞体;不发生强直收缩;对胞外钙离子依赖性强。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有哪些?

1.静息电位水平:绝对值增大,兴奋性降低 2.阈电位水平:阈电位上移,兴奋性降低 3.钠通道的状态:备用、激活、失活

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发生怎样的变化?

(1)绝对不应期:从除极相开始到复极达-55mV (2)有效不应期:从除极相开始到复极达-60mV (3)相对不应期:从复极-60mV到-80mV (4)超常期:从复极-80mV到-90mV

兴奋性的周期变化与心肌收缩活动的关系 (1)不发生强直收缩

(2)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心脏传导系统各部位的自律性如何?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交界(结区无),希氏束,浦肯野纤维 窦房结自律性最高,为正常期搏点。通过抢先占领,超速驱动压抑控制潜在起搏点。

影响自律性的因素有哪些?

1. 4期自动除极的速度 速度快,自律性高 2. 最大舒张电位的水平绝对值小,自律性高

3. 阈电位水平阈电位降低,自律性高

简述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1.心脏起搏点:窦房结 2.结间束:优势传导通路

3.房室交界:房结区、结区、结希区。传导慢:房室延搁。避免房室重叠收缩,利于心室充盈

4.浦肯野纤维传导快:保证心室肌同步收缩

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是什么?

(1)结构因素:细胞直径,缝隙连接

(2)生理因素:动作电位0期除极速度和幅度;临近部位膜的兴奋性;

何谓体表心电图?其各波意义如何?

将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一定部位记录到的心脏兴奋的产生和传播时所伴随的生物电变化,是整个心脏在心动周期中各细胞电活动的综合向量变化。 1.P波: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0.08-0.11s

2.PR间期:从P波的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时程,兴奋由窦房结传到心室肌 0.12-0.2s

3.QPS波:心室肌去极化0.06-0.10s

4.S-T段:QRS波之后到T波之前,心室各部分都处于去极化 5.T波:心室的复极化 6.U波

7.Q-T间期:QRS波的开始到T波结束

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

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外周阻力,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收缩压:收缩期动脉血压的最高值 舒张压: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 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1) 每搏输出量

搏出量↑→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搏出量↓→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2) 心率

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3) 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外周阻力↓→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4)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弹性贮器作用减弱,脉压↑↑

(5) 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循环血量↓,血管系统容量不变,血压↓ 循环血量不变,血管系统容量增大,血压↓

简述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心脏的神经支配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心率↑,房室交界传导↑,心肌收缩力↑(正性变时,正性变传导,正性变力)心舒期充盈↑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心率↓,心肌收缩力↓,房室交界传导↓(负性变时,负性变传导,负性变力)

2.血管的神经支配

(1) 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α肾上腺素能受体→血管平滑肌收缩(主) →β肾上腺素能受体→血管舒张

分布:皮肤>骨骼肌,内脏>冠状血管,脑血管 动脉>静脉,微动脉最多

交感缩血管紧张: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纤维持续发放1-3秒的低频冲动,使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交感缩血管紧张加强,血管收缩,减弱则血管舒张,调节器官血流阻力和血流量。 舒血管神经纤维 (2) 舒血管神经纤维

①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骨骼肌微动脉

②副交感舒血管纤维:脑膜,唾液腺,胃肠道外分泌腺,外生殖器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1)动脉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感受

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在一定范围内,传入冲动频率与扩张程度成正比。

(2)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

颈动脉窦→窦神经→舌咽神经→延髓孤束核

主动脉弓→迷走神经→延髓孤束核→交感心血管中枢,迷走神经背核,疑核 (3)反射效应:

血压↑→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心迷走↑,心交感↓,交感缩血管↓→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血压回降

血压↓→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心迷走↓,心交感↑,交感缩血管↑→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血压回升

(4)生理意义:在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血量等发生突然变化的情况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在血压的长期调节中不起作用。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重调定:血压持续升高时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工作范围发生改变,使动脉血压在较高的水平保持稳定。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缺O2,CO2分压过高,[H+]↑→化学感受器→窦神经,迷走神经→孤束核→呼吸,心血管活动神经元→呼吸加深加快

→(呼吸不变)心率↓心输出量↓冠脉舒张,骨骼肌和内脏血管收缩,血压↑

→(自然呼吸)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血压↑ 平时对心血管活动不起明显调节作用。

简述心血管功能的体液调节。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血管紧张素原 肾素 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Ⅲ ↓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释放醛固酮 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

1.全身微动脉收缩,动脉血压升高。

2.作用于下丘脑,使交感缩血管紧张加强,增强渴觉。 3.使血管升压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增加。 4.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

5.作用于交感神经末梢的血管紧张素受体,使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多。 6.刺激醛固酮的合成和释放。醛固酮可促进肾小管重吸收水钠。 通过中枢和外周机制,使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β受体→正性变力,正性变时,心输出量增加 →血管舒张

→α受体→血管收缩

血管效应取决于α、β受体分布的情况

皮肤、肾脏和胃肠道血管:α受体占优势,血管收缩

骨骼肌和肝脏:β受体占优势,小剂量引起舒张,大剂量引起收缩。

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全身血管广泛收缩,血压升高→压力感受性反射→心率↓

(二)血管升压素

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合成→垂体后叶→血循环 血浆渗透压升高,细胞外液量减少时释放增加。 作用

1.抗利尿效应;

2.血管平滑肌收缩;

3.提高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敏感性。

第五章 呼吸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平静呼吸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①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 ②吸气时膈肌收缩

③呼气时呼气肌收缩 ④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2. 外呼吸是指

①肺泡和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②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③肺通气与肺换气 ④组织细胞和组织毛细血管这间的气体交换 3. 肺的总容量减去余气量等于

①深吸气量 ②补吸气量 ③肺活量 ④机能余气量 4. 决定肺部气体交换的主要因素

①气体溶解度 ②肺泡的通透性

③气体和血红蛋白的亲和力 ④气体分压差 5. 在一定范围内,吸入气中CO2分压增加时,会引起

①血压升高 ②血压降低 ③呼吸加强 ④呼吸减弱 6. 肺通气时,肺内外压力差的形成是由于

①肺的弹性回缩 ②肺的收缩和舒张 ③胸内负压的周期性变化 ④胸廓运动 7. 切断家兔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将

①变快、变深 ②变快、变浅 ③变慢、变深 ④变慢、变浅 8. 肺通气的原动力是

①肺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 ②肺的弹性回缩 ③呼吸运动 ④胸内负压的周期性变化 9. 维持胸内负压必要条件

①呼吸道存在一定阻力 ②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③胸膜腔密闭 ④呼气肌收缩 10. 评价肺通气功能,下列哪个指标较好

①潮气量 ②肺活量

③机能余气量 ④时间肺活量 11. 呼吸基本节律产生于

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②延髓呼吸运动神经元 ③脑桥呼吸中枢 ④大脑皮层 12. 胸膜腔内压等于

①大气压一非弹性阻力 ②大气压一跨肺压 ③大气压一肺回缩力 ④大气压+肺回缩力 13. 下列关于人类肺牵张反射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①平静呼吸时,该反射对呼吸调节起重要作用 ②感受肺扩张刺激

③感受器存在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平滑肌层 ④传入神经是迷走神经

14. 血液CO2升高对呼吸的刺激主要通过

①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体感受器 ②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 ③刺激肺部感受器 ④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15.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的主要功能是

①限制吸气的时间 ②激活延髓长吸中枢

③形成基本的呼吸节律 ④是肺牵张反射的中枢 答案:

1.③ 2.③ 3.③ 4.④ 5.③ 6.④ 7.③ 8.③ 9.③ 10.④ 11.② 12.③ 13.① 14.④ 15.①

二、问答题

何谓呼吸?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通气:肺与外界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简述肺通气原理及过程。 肺通气的动力

直接动力:大气与肺泡气之间的压力差 原动力: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 呼吸运动

平静呼吸:吸气:膈肌,肋间外肌 呼气:吸气肌舒张 用力呼吸:

辅助吸气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 呼气肌:肋间内肌,腹肌

吸气初:肺内压<大气压 吸气末:肺内压=大气压 呼气初:肺内压>大气压 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

胸膜腔内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吸气末或呼气末:

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胸膜腔内压= -肺回缩力

意义:维持肺扩张,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 主要成分:二棕榈酰卵磷酯

作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的稳定性,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的发生,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作功

肺容积和肺容量

肺换气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PO2:肺泡气 > 肺毛细血管血液 PCO2:肺毛细血管血液 > 肺泡气

1. 呼吸膜的厚度

2

2. 呼吸膜的面积 40~70m

3.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VA)和每分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VA/Q)。正常值:0.84 增大:肺泡无效腔增大 减小: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组织换气:

PO2:动脉血液 > 组织细胞; PCO2:组织细胞 > 动脉血液

氧的结合和运输形式:氧合血红蛋白(HbO2)

二氧化碳的主要运输形式:碳酸氢盐(88%),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

何谓氧解离曲线?其特点、意义、影响因素是什么? 表示Hb氧饱和度和PO2的关系。

特点:上段平坦,保证组织能携带较多的氧;中下段陡直,有利于在组织处释放氧

何谓呼吸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等各级部位。

脊髓:不能产生呼吸节律。联系脑和呼吸肌,整合呼吸反射。 低位脑干:脑桥和延髓

1. 脑桥上部:呼吸调整中枢 2. 脑桥中下部:长吸中枢 3. 延髓:呼吸节律基本中枢

何谓肺牵张反射?

肺牵张反射:肺扩张引起吸气抑制而肺萎陷引起吸气兴奋的反射.感受器位于从支气管到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中。 传入纤维:迷走神经。平静呼吸时不参与人的呼吸调节。

何谓化学感受器?

+

感受动脉血和脑脊液中O2、CO2和H水平的感受器。 (1)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PO2↓、PCO2↑或H+↑ →

①颈动脉体→窦神经→舌咽神经→延髓 ② 主动脉体→迷走神经→延髓

(2)中枢化学感受器: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 生理刺激: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

简述O2、CO2和H+ 对呼吸的调节

CO2:调节呼吸的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动脉血在一定范围内升高,可加强对呼吸的刺激作用,超过一定限度则有抑制和麻醉效应。

作用途径:PCO2↑→脑脊液中[H+]↑→中枢化学感受器(主)→呼吸加深加快 外周化学感受器(快)

H+:[H+]↑→中枢化学感受器→呼吸加深加快

O2:PO2↓→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呼吸加深加快 低氧对于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为抑制。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一、选择题

1. 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

①唾液 ②胃液 ③胆汁 ④胰液 2. 关于唾液的生理作用,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

①唾液可以湿润与溶解食物,使食物易于吞咽、并引起味觉 ②唾液可冲淡、中和、消除进入口腔的有害物质 ③唾液可使蛋白质初步分解 ④唾液可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3. 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

①Cl- ②Na+ ③HCl ④内因子

4. 关于胃酸的生理作用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①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供给胃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 ②可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而易于分解 ③可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④可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5. 关于胃液分泌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①壁细胞分泌盐酸 ②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 ③粘液细胞分泌糖蛋白 ④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 6. 胃的容受性舒张是通过下列哪一途径实现的?

①交感神经 ②迷走神经 ③壁内神经丛 ④抑胃肽

7. 下列关于正常人胰液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①胰液的碳酸氢钠含量高 ②每天分泌量超过100ml ③胰液中含有羧基肽酶 ④胰液的分泌以神经调节为主 8. 关于胰液分泌的调节,哪项是错误的?

①在非消化期,胰液基本上不分泌

②胰液分泌受神经与体液调节的双重控制而以神经调节为主 ③迷走神经兴奋,促进胰液分泌

④体液因素主要是促胰液素与胆囊收缩素 9. 关于胆汁的生理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①胆盐、胆固醇、卵磷脂都可乳化脂肪

②胆汁酸可与脂肪酸结合,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③胆汁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④胆汁的消化酶可促进脂肪的消化 10. 水分及营养物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在

①十二指肠 ②胃 ③小肠 ④大肠 11. 肠胃反射可

①促进胃的排空、抑制胃酸分泌 ②抑制胃的排空,促进胃酸分泌 ③促进胃的排空,促进胃酸分泌 ④抑制胃的排空,抑制胃酸分泌 12. 排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

①脊髓腰骶段 ②脊髓胸段 ③延髓 ④脑桥 13. 下列何种食物能抑制胃液分泌

①蛋白质 ②糖类 ③脂肪 ④氨基酸 14. 与维生素B12吸收有关的物质是

①内因子 ②胃蛋白酶 ③Na+ ④HCl

15. 消化蛋白质所需的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是由哪个脏器分泌的?

①胃 ②小肠 ③胰腺 ④肝脏 16. 分泌内因子的细胞是

①主细胞 ②壁细胞 ③粘液细胞 ④胃门G细胞 17. 分泌盐酸的细胞是

①S细胞 ②G细胞 ③壁细胞 ④主细胞 18. 胃排空的动力是

①胃的运动 ②胃内容物的体积

③十二指肠的酸性食糜刺激 ④幽门括约肌的活动 19. 头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

①胃液的酸度较高而酶含量低 ②胃液的酸度较低且酶含量也低 ③胃液的酸度较高且酶含量高 ④胃液的酸度较低但酶含量高 20. 大便储留发生在下列哪种情况?

①大脑皮层功能丧失 ②大脑皮层兴奋 ③脊髓胸段损伤 ④盆神经损伤 答案:

1.④ 2.③ 3.③ 4.④ 5.② 6.② 7.④ 8.② 9.④

10.③ 11.④ 12.① 13.③ 14.① 15.③ 16.② 17.③ 18.① 19.③ 20.④

二、问答题

简述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低,收缩慢,伸展性大。紧张性,自动节律性运动。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机械牵张、温度变化和化学刺激敏感。 电生理特性:静息膜电位:-40~-80mV

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10~15mV,几秒到十几秒。 动作电位:10~20mS,幅值低。

简述消化液的主要功能。

1.分解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

2.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3.稀释食物,使其与血浆等渗。 4.保护消化道粘膜。

简述胃肠的神经支配 内在神经系统:

粘膜下神经丛:调节腺细胞、上皮细胞功能,支配粘膜下血管 肌间神经丛:支配平滑肌细胞 外来神经:

交感神经:胃肠道运动减弱,腺体分泌减少。 副交感神经:胃肠道运动增强,腺体分泌增加。

简述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盐酸:壁细胞分泌

作用:杀灭细菌;激活胃蛋白酶原;在小肠促进胰泌素的释放;利于铁和钙的吸收。

胃蛋白酶原:主细胞分泌 最适pH:2.0~3.5

胃蛋白酶原在胃酸、酸性条件下自身催化 下生成胃蛋白酶 作用:分解大部分蛋白质为 和胨 粘液和碳酸氢盐: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粘膜不受胃内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 内因子:壁细胞分泌

作用:与维生素B12结合,保护其不被水解,并促进吸收。

简述胃液分泌的调节。

(1) 头期胃液分泌 (30%)

条件反射:与食物有关的形象、气味、声音等 → 视、嗅、听感受器 → 中枢 → 迷走神经 → 壁细胞、G细胞 → 胃液分泌

非条件反射:食物 → 口腔、咽喉等处的化学和机械感受器 → 中枢 → 迷走神经 → 壁细胞、G 细胞 → 胃液分泌 特点:酸度高,胃蛋白酶原含量高 (2) 胃期胃液分泌 (60%)

①扩张刺激胃底、胃体感受器 → 迷走长反射、壁内丛短反射 → 胃腺、G细胞

→ 胃液分泌

②扩张刺激幽门部 → 壁内丛 → G细胞 → 胃泌素释放 ③食物化学成分 → G细胞 → 胃泌素释放 特点:酸度和胃蛋白酶原的含量高 (3) 肠期胃液分泌 (10%)

食物进入小肠 → 十二指肠释放胃泌素;小肠粘膜释放肠泌酸素;小肠吸收的氨基酸 →胃液分泌

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盐酸、脂肪、高张溶液

何谓容受性舒张?

容受性舒张: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所引起的胃头区肌肉的舒张。

②维持正常生长、发育 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④减少糖原分解

20. 有关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哪项是错误的?

①促进肠道对Ca2+的吸收 ②使血钙升高,血磷降低 ③促进破骨细胞的活动 ④抑制VD3的合成

21.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不足,可患

①侏儒症 ②呆小症

③粘液性水肿 ④肢端肥大症

22. 切除肾上腺不能使动物存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

①去甲肾上腺素 ②肾上腺素 ③醛固醇

④糖皮质激素 答案:

1.③ 2.② 3.④ 4.① 5.② 6.④ 7.② 8.④ 9.②

10.④ 11.② 12.② 13.③ 14.① 15.② 16.④ 17.③ 18.① 19.④ 20.④ 21.② 22.④

二、问答题

何谓激素,激素分为几类?

激素是指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激素是细胞与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信号物质。

1.含氮激素:(1)肽类和蛋白质激素: 主要有下丘脑调节肽、垂体(前、后叶)激素、胰岛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以及消化道激素等。(2)胺类激素: 包括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2.类固醇(甾体)激素:皮质醇、醛固酮、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和1,25-二羟维生素D3等。

简述激素作用的一般原理。

激素的受体:指靶细胞上能识别并专一性结合某种激素、继而引起各种生物效应的功能蛋白质,即细胞接受激素信息的装置。

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含氮激素(第一信使)与靶细胞膜受体结合,通过鸟苷酸结合蛋白(G蛋白)激活膜内的腺苷酸环化酶(AC), 使细胞内产生cAMP(第二信使),后者激活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PKA),催化细胞内各种底物的磷酸化反应,引起细胞各种生物效应。

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类固醇激素的分子小,呈脂溶性,可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先与胞浆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透过核膜的

能力,转移至核内,再与核受体结合, 调控DNA的转录过程,生成新的mRNA,诱导蛋白质合成,引起相应的生物效应。

甲状腺激素虽属含氮激素,却有与类固醇激素相似的作用机制。

垂体分泌的激素有哪些?

1.腺垂体分泌7种激素,包括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生长素(GH)、催乳素(PRL)与促黑(素细胞)激素(MSH)。

2.神经垂体激素是来源于下丘脑的两种激素,即血管升压素(VP)或称抗利尿激素(ADH)和催产素(OXT)。VP主要由视上核合成,OXT主要由室旁核合成。

简述生长素的作用。

1.促进生长作用。人幼年时期如缺乏GH,则生长发育停滞,身材矮小称为侏儒症;反之,如GH分泌过多则患“巨人症”。成年后如GH分泌过多,会患指端肥大症和出现内脏巨大现象。

2. 促进代谢作用。 GH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强钙、磷、钠、钾、硫等重要元素的摄取与利用,抑制糖的消耗,加速脂肪分解,使机体的能量来源由糖代谢向脂肪代谢转移,有利于生长发育和组织修复。

简述催产素的作用。

催产素(OXT)具有促进乳汁排出和刺激子宫收缩的作用。

1. 对乳腺的作用:引起射乳反射;维持哺乳期乳腺不致萎缩。

2. 对子宫的作用 OXT促进子宫肌收缩,对妊娠子宫的作用较强。雌激素能增加子宫对OXT的敏感性,而孕激素则相反。

简述甲状腺激素合成的主要步骤。

甲状腺激素主要有四碘甲腺原氨酸(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两种。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过程包括以下三步: 1.甲状腺腺泡聚碘

-2.I 的活化

3.酪氨酸碘化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简述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T4和T3都具有生理作用,但T3的活性较大。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物质与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过程。 对代谢的影响:

1. 产热效应:甲状腺激素可使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率和产热量增加。 2. 对蛋白质、糖、脂肪代谢的影响

(1)加速蛋白质及各种酶的生成。不足时导致粘液性水肿。

(2)促进小肠粘膜对糖的吸收,增强糖原分解,抑制糖原合成;加强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

(3)促进脂肪酸氧化脂肪分解 3.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组织分化、生长与发育成熟的作用。胚胎期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或出生后甲状腺功能低下导致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称为呆小症(或克汀病)。

4.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高。甲状腺功能低下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5.对心血管的影响

使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量增强,心输出量与心脏作功增加。

简述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1.下丘脑-腺垂体对甲状腺的调节

促甲状腺激素(TSH):由腺垂体分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长期效应是刺激甲状腺腺细胞增生,腺体增大。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由下丘脑TRH神经元合成与释放。促使TSH的释放,从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 2.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

血中T3与T4浓度增高,抑制腺垂体分泌TSH。

3.甲状腺的自身调节:甲状腺具有适应碘的供应变化调节自身对碘的摄取与合成甲状腺激素的能力。

4.自主神经对甲状腺活动的影响

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纤维兴奋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副交感神经胆碱能纤维兴奋则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简述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理学作用及其调节 升高血钙和降低血磷。其主要作用途径有:

①促进肾远球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使尿钙减少、血钙升高;同时抑制肾近球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促进尿磷排出,血磷降低。

②促进骨钙入血。

③激活肾1-羟化酶,促进1,25-(OH)2-D3的生成,转而影响肠对钙、磷的吸收。

甲状旁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1. 血钙水平。血钙降低可直接刺激甲状旁腺细胞释放PTH。

2. 其它影响因素 血磷升高可使血钙降低,从而刺激PTH的分泌,

简述降钙素(CT)的生理学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降低血钙和血磷。

1. CT对骨的作用:抑制破骨细胞活动,增强成骨过程。

2. CT对肾的作用:抑制肾小管重吸收钙、磷、钠及氯,使这些离子从尿中排出增多。

2+

降钙素分泌的调节:血[Ca]升高,CT的分泌随之增加。

简述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生理学作用及调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盐皮质激素(主要是醛固酮)和性激素(脱氧表雄酮和雌二醇)。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1)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①糖代谢 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②蛋白质代谢 促进蛋白质分解。③脂肪代谢 促进脂肪分解。 (2)对水盐代谢的影响 较弱的贮钠排钾作用。

(3)对血细胞的影响 使血中红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加,使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生成数量减少。

(4)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糖皮质激素能增强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允许作用),有利于提高血管的张力和维持血压。此外,糖皮质激素可降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减少血浆滤出,有利于维持血容量。 (5)提高机体对应激刺激的耐受力和生存能力。 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1)ACTH:ACTH的分泌呈现日节律波动,入睡后ACTH分泌逐渐减少,0点最低,随后又逐渐增多,至觉醒起床前达分泌高峰,白天维持在较低水平,入睡时再减少。

(2)ACTH分泌的调节: ACTH的分泌受下丘脑的控制与糖皮质激素的反馈调节。

简述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1.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接受交感神经胆碱能节前纤维支配。 2. ACTH与糖皮质激素。 3. 自身反馈调节。

简述胰岛素的生理学作用及其调节。

1. 对糖代谢的调节: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加速葡萄糖合成糖原,并抑制糖异生,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酸,贮存于脂肪组织,结果使血糖水平下降。

胰岛素缺乏可引起糖尿病。

2. 对脂肪代谢的调节:胰岛素促进肝合成脂肪酸,然后转运到脂肪细胞贮存;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同时,胰岛素能抑制脂肪酶的活性,减少脂肪的分解。

胰岛素缺乏时,脂肪分解增强,血脂升高,肝内脂肪酸氧化加速,生成大量酮体,以至引发酮血症与酸中毒。

3. 对蛋白质代谢的调节: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抑制蛋白质的分解和肝糖异生。

胰岛素分泌的调节

1. 血糖的作用: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明显增加,从而促进血糖降低。 2. 氨基酸和脂肪酸的作用

3. 激素的作用 ① 胃肠激素中以抑胃肽(GIP)和胰高血糖样多肽(GLP-Ⅰ)的促进胰岛素分泌作用最为明显,具有生理意义。并证明GIP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有依赖葡萄糖的特性。② 生长素、皮质醇、甲状腺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等可通过升高血糖而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高血糖素也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③ 生长抑素可通过旁分泌作用,抑制胰岛素分泌。

4. 神经调节:迷走神经兴奋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简述胰高血糖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胰高血糖素是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其作用与胰岛素相反。胰高血糖素具有很强的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使血糖明显升高。加快氨基酸进入肝细胞,促进脂肪分解,同时可加强脂肪酸的氧化,使酮体生成增多。胰高血糖素对代谢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胰高血糖素还可促进胰岛素和胰岛生长抑素的分泌。

第十二章 生殖

一、选择题

1. 关于雄激素的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刺激雄性副性器官发育并维持成熟状态

②促进肌肉和骨骼生长,使男子身高在青春期冲刺式生长 ③分泌过剩可使男子身高超过正常 ④维持正常的性欲

2. 关于睾丸功能的调节和叙述,错误的是

①FSH对生精过程有刺激作用 ②FSH对生精有始动作用 ③LH刺激间质细胞分泌睾酮

④睾酮对垂体FSH的分泌起负反馈作用 3. 关于睾丸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具有产生精子和雄激素的双重功能

②睾丸的生精功能和内分泌功能互不影响 ③间质细胞产生睾丸酮 ④精原细胞产生精子

4. 关于睾酮刺激男性副性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胡须生长,体毛发达 ②头发生长茂盛

③皮脂腺发达,青春期时可形成痤疮 ④肌肉发达,骨骼粗壮

5. 男性外生殖器及前列腺的发育是由于

①睾酮的作用 ②孕激素的作用 ③雌激素的作用

④卵巢与肾上腺皮质雄激素的作用 6. 关于雌激素的作用,错误的是

①使输卵管平滑肌活动增强

②促进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并合成糖原 ③使子宫内膜增生变厚,腺体分泌 ④促进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

7. 排卵前血液中黄体生成素出现高峰的原因是:

①血中高水平雌激素对腺垂体的正反馈作用 ②血中孕激素对腺垂体的正反馈作用 ③血中雌、孕激素共同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vs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