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更新时间:2023-10-28 12: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

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

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性: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人们对此的时空

观念也是可变的和发展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时空的有限性,具体事物在时间上的有限性是指每个具体事物是有始有终的。具体事物在空间上的有限性是指每个具体事物的体积是有限的。 时空的无限性,物质整体在时空上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空间上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世界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运动是永恒的和无限发展的,所以宇宙在时间上、在空间上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点。

有限包含着无限,无限通过有限体现出来。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或共相和殊相)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在。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理论意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 实践意义: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把集中统一和灵活多样结合起来,把纪律和个性结合起来,把秩序和自由结合起来,反对僵化和无序。

③、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把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

④、在实践中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重视和珍视时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作好工作。 ⑤、在实践中就要尊重、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真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

二、在实践中认识的物质世界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要素:

实践的主体——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的客体——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实践的手段——实践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结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运行机制:

实践就是一个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手段而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的特征:

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形式:

生产的实践、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分化:

1、实践首先造成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分化 劳动形成了人与自然界不同的本质 实践又把人和社会同自然界联系起来

2、实践进一步造成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 3、实践还造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

三、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社会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1)、地理环境

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2)、人口因素

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3)、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的基础。 第二、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三、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的涵义:

联系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

第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第二、相互作用是联系的根本内容。 第三、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阶段;孤立的、不与其它事物和过程相联系的事物和过程是不存在的。

联系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条件:

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种要素的总和。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要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在事物的全面联系中完整地把握事物。

第二、要注意联系的特殊性,特别是要善于抓住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必然联系。 第三、必须摈除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联系意义图)

发展是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 运动包含了发展,发展只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发展代表了运动的一般趋势和方向,揭示着运动的本质。

发展的三层含义:

第一、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运动。 第二、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 第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 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内部矛盾也叫内因,外部矛盾也叫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同一性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条件是该事物是一个较稳定的统一体,而稳定的统一体得以形成的条件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可以使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从而推动事物发展。 相互转化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或基本方向。 斗争性的作用:

斗争性能引起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造成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准备条件。 斗争性的作用在于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或旧质事物的破裂、瓦解和新的矛盾统一体或新质事物的产生,从而使事物发生质变,实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使事物得以发展。 同一性的相对性:同一性是条件的同一性是暂时的 斗争性的绝对性:斗争性是无条件的

矛盾的普遍性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时空之中,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矛盾。(坚持辩证法的前提)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与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以及矛盾解决的形式有其不同的特点。(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矛盾双方的并存形式。 矛盾一方克服一方。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 矛盾的对立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它们的区别表现在,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特殊性是个性,具有相对性;矛盾的普遍性比特殊性深刻,特别性比普遍性丰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面,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三、质量互变规律

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属性,就是一事物和他物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质。属性是外在的能感觉得到的东西。质是内在的感觉不到的东西。 认识质的意义:

(1)认识事物的质判断事物运动、发展的标准。 (2)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

量是事物固有的规定性,它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的特点是一定程度的外在性,和事物存在的不直接同一性。

认识量的意义:

(1)认识事物的量是对事物质的认识的深化。 (2)认识事物的量能将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 (3)定性分析要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限界。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度的原理的意义:

(1)度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在于为量变引起质变原理提供了基础。 (2)度的原理要求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反对“过”和“不及”。 (3)度的原理是法学、政治学上强调的“正义”价值的哲学基础。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量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主次两方面地位的转化所导致的旧事物的灭亡和新质事物的产生。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就是看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 量变和质量的辩证统一: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量变形式的多样性:

(1)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

(2)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结构形式、比例关系的变化。 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1)爆发式飞跃。 (2)非爆发式飞跃。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2)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

所谓肯定,也叫肯定方面,是指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ve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