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选期末考点整理

更新时间:2023-04-21 19:2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可编辑

历史文选期末考点整理

一、甲骨文卜辞的构成

前辞、命辞、占辞、验辞

前辞(叙辞):记载占卜的时间和贞人

命辞(贞辞):记载占卜所问的内容

占辞:记载国王看了卜辞后的吉凶判断

验辞:记载验证的结果

二、八卦

亦称经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我国古代的一套带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各卦名称分别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沼泽。在《易经》里有详细的论述。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后来用于占卜。坊间亦用汉字“三求平未,斗非半米”来记八卦

符号。卦的代表符号由三爻演变而成。

(一)八卦歌诀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二)八卦代数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八卦方位

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

后天八卦:震东,兑西,离南,坎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

(四)八卦所对应的五行:

金-乾、兑乾为天,兑为泽

木-震、巽震为雷,巽为风

土-坤、艮坤为地,艮为山

水-坎坎为水

火-离离为火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克:水火金木土

三、尚书真伪之辩

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济南伏生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四、尚书今古文之争

汉武帝末年,《古文尚书》献于朝廷。哀帝时,刘歆校书时发现,倡议立学官,引起今古文之争,但遭到金文家反对,刘韵的倡议未被采纳。东汉末《古文尚书》散亡。当时的今古文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之争纯属地位之争,真伪还无法定论。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古今文区别

①今文以六经皆孔子所作,系托古改制之书,主张经世致用;古文以六经皆史,留心章句,名物之间,主张保存文献

②今文崇尚孔子,以之为政治家,哲学家;古文推崇周公,以孔子为史学家。

③今文信谶纬之书,讲微言大义;古文斥谶纬虚诞,六经皆史。

④今文以古文为刘歆伪造,古文斥今文为秦火之余,抱残守缺。

实质是儒家内部“禄利之路”的斗争,但也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五、《易传》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易传》是《周易》的组成部分。对《经》而言,故曰《传》。亦称《十翼》。《易传》共7种10篇,包括《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①《彖传》,上、下两篇。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义,卦辞。

②《象传》,分为《大象》和《小象》两部分。《大象》主要是取八卦所象征的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解释卦象和卦名的涵义。《小象》是对各卦爻象和爻辞的解释,但体例不一。

③《文言》专门对乾坤两卦卦辞和爻辞的解释。

④《系辞传》,分为上、下两篇。为《周易》经文之外,解说全书义理的通论,是《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对以后易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⑤《说卦》说明重卦的由来、八卦的涵义、八卦所取的物象和所处的方位。

⑥《序卦》是六十四卦排列顺序所作的说

⑦《杂卦》以相反相成的观点把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解释其卦义和相互间的关系。六、春秋笔法

又称微言大义。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其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的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一面。后来,人们把文笔蕴藉含蓄、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为春秋笔法。

七、《史记》内容

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历史著作。《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这部书,内容上十分丰富,从时间上来讲,上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直写到作者生活的时期,前后达三千年。从范围上讲,《史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写了天文、地理、历法、礼制、财政、水利等各种制度。既写了中原的历史,也记载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风貌。做为一部史书,《史记》不仅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生活,同时还撰写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历史人物。其中有学者、有刺客、有侠士、有商人,还写了清官和酷吏。真是无所不包,内容丰富。

全书共分成〈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个主题,加上最后的〈太史公自序〉。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其优点:1、创立了史书纪传体例

2、记载内容广泛,规模宏伟

3、厚今薄古,思想进步,能客观地看待历史发展规律

4、尊重史实,秉笔直书

5、文学价值很高

其缺点:1、受到唯心主义天命观的影响,认为王朝更替自有天命。

2、虽然司马迁处理史料很谨慎,但是由于当时史料缺乏也存在对某些材料的疏忽

八、《汉书》

汉朝班固所作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又叫《前汉书》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时期到王莽时期的历史。它沿用《史记》的纪传体例,并改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由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四部分组成,共一百篇。

记载了西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0年的史事。它在《史记》的基础上纠偏补缺,使用断代史,新增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对改革的评价较客观。但全书贯穿封建正统史观,又有封建神学色彩,并且其中多用古字古义比较难懂。作者班固去世时全书未完,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续写完成。

《汉书》写了西汉王朝一朝的历史,后来各个朝代编写史书都以这种形式为模式。

《汉书》从内容上讲,充满了大量的封建正统思想,宣扬封建神学。神化汉朝皇权。书中记录了大量天人感应五行灾异的迷信故事,以此来宣扬东汉王朝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和正统性,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但《汉书》对西汉王朝的历史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面都进行了具体而又详细地记述。收录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同时《汉书》和《史记》一样,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优美的文学作品。

九、《后汉书》

范晔(398一-445)字蔚宗,南朝宋时人。善于写文章,精通音乐,宋文帝时因才学被朝廷所用,官至太子詹事。他撰写《后汉书》开始于432年,在445年因为被人告发与谋立彭城王刘义康为帝有牵连,入狱,被杀,时年48岁。范晔治学主要在于在叙述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阐发自己的见解。

《后汉书》是纪传体的东汉断代史著作,一百二十卷,分为纪十卷、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其中的纪、传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的司马彪,司马彪将“表”成为“志”,创立了《百官志》,记述东汉的职官制度。《后汉书》的特点有两个,一是阐发自己的观点,第二个特点是在材料上博采诸家。

《后汉书》是中国史籍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它记事翔实,史料丰富,叙事以类相从,新创类传反映时代特点。它对历史人物事件,从不同角度综述分析,便于了解东汉的社会状况。其勇于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反对佛教迷信,具有进步思想。其文学成就也很高。但它也有以世家豪族的政治标准权衡人物的缺点。

十、《三国志注》与注书原则

《三国志》过简,南朝宋文帝命裴松之作注。裴松之,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人,官至宋中书侍郎,奉旨作注。他引书200多种,补充《三国志》中的不足,纠正其中的谬误,还将自己的和引用的史评加入其中,注文四十余万字,是原著的两倍。裴松之注《三国志》开创了注史新体例,对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注书原则:

①应载而陈寿未载的史事,并加以增补

②同是一事,说法分歧,则同时采录,以备查异

③对错误的记载和评价予以纠正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④对时事和陈寿不正确的看法进行评论

十一、《魏书》

魏收(505——572),字伯起,巨鹿下曲阳人,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他出使过梁朝,也接待过梁朝的使臣。与温子升、邢子才并称“三才”。魏收在北魏末年就被任以“修国史”的工作,东魏时期,担任过一些重要官职,但始终兼任史官之职。北齐天保2年(551),正式受命撰述魏史,最终写成了《魏书》。

《魏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3卷,实共130卷。

《魏书》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魏书》记录了我国北方鲜卑拓跋部从4世纪后期到6世纪中期的历史,内容包括鲜卑民族的兴起和发展、统一北方、走向封建化和门阀化的过程,以及北魏早期与东晋的关系、北魏东魏与南朝的关系的发展等内容。这是《魏书》很鲜明的特色。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魏书》不仅是西晋末年以来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历史进程的生动记录,而且还是这个时期我国民族融合新发展的历史总结。

中国历史文选考点(简

易版)

一、名词解释

1.甲骨卜辞的构成: 甲骨文是我国已经发现的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史料。在商

代时主要用来占卜决定政事。甲骨卜辞主要由记占卜时间和贞人的叙辞(前辞)、记占卜所问内容的命辞(贞辞)、记国王看了卜兆后的吉凶判断的占辞和记载验证结果的验辞构成。

2.八卦:亦称经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由乾卦、坎卦、艮(gen)卦、震(zhen)

卦、巽(xun)卦、离卦、坤卦、兑卦组成。其卦象分别为:乾为天,坎为水,艮为山,震为雷,巽为风,离为火,坤为地,兑为泽。

其中乾、兑在五行中为金,离为火,巽、震为木,坎为水,艮、坤为土。数序为:一至八对应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附:卦符口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3.尚书真伪之辩: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汉文帝时晁

错根据济南伏生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4.尚书今古文之争:汉武帝末年,《古文尚书》献于朝廷。哀帝时,刘歆校书时发

现,倡议立学官,引起今古文之争,但遭到金文家反对,刘韵的倡议未被采纳。东汉末《古文尚书》散亡。当时的今古文之争纯属地位之争,真伪还无法定论。

古今文区别

①今文以六经皆孔子所作,系托古改制之书,主张经世致用;古文以六经皆史,留心章句,名物之间,主张保存文献

②今文崇尚孔子,以之为政治家,哲学家;古文推崇周公,以孔子为史学家。

③今文信谶纬之书,讲微言大义;古文斥谶纬虚诞,六经皆史。

④今文以古文为刘歆伪造,古文斥今文为秦火之余,抱残守缺。

实质是儒家内部“禄利之路”的斗争,但也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5.易传:广义指一切解释《易经》的著作,狭义指先秦时解释《周易》的著作。即

“十翼”共7种10篇。包括解释64卦卦名、卦义、卦辞的《彖》(tuan)上下篇,解释卦名、卦义、爻辞的《象》上下篇,解释易经通论,内容庞杂的《系辞》,解释乾坤两卦的卦辞和爻辞的《文言》,记载八卦所象征事物的《说卦》,解释六十四卦卦序的《序卦》,解释六十四卦卦义但不依顺序错杂解释的《杂卦》。

6.春秋笔法: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每用一字必喻褒贬,后人因此称曲折而意

含褒贬的文字和叙述方式为“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既有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以尊者诲,为亲者诲,为贤者诲”的曲笔一面。

7.史记的内容:《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继父遗志、谨守史家职责、总结历史规律并

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著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主要包括12本纪和10表。12本纪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朝大事、帝王事迹、贯穿当朝大事,是全书总纲,又分为以记载朝代为主的本纪和以记载帝王为主的本纪。10表把重要的事件、人物、内容按年代、地区用简明的表格表示出来。表和本纪相照应,分为记年代远的用的世表和年代近的用的年表。年表又分为大事年表和人物年表。还包括8书、30世家、70列传。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8.汉书:《汉书》主要是由东汉班固所撰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中八表和《天

文志》在班固死后由班昭、马续续写。包括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共100篇,记载西汉刘邦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的历史。《汉书》开创了断代史先河。《汉书》和《史记》一样,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优美的文学作品。

9.后汉书:《后汉书》是南朝宋范晔所写的纪传体史书。东汉断代史著作,一百二十

卷,分为纪十卷、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在本纪中,增《皇后纪》增加《党锢列传》、《宦者列传》、《文苑列传》、《独行列传》、《方术列传》、《逸民列传》、《列女传》。幼帝采取附记方法。对社会生活中许多特殊方面给予了较大注意,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10.三国志裴注著书原则:《三国志》过简,南朝宋文帝命裴松之作注。裴松之,

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人,官至宋中书侍郎,奉旨作注。他引书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200多种,补充《三国志》中的不足,纠正其中的谬误,还将自己的和引用的史评加入其中,注文四十余万字,是原著的两倍。裴松之注《三国志》开创了注史新体例,对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注书原则:

①应载而陈寿未载的史事,并加以增补

②同是一事,说法分歧,则同时采录,以备查异

③对错误的记载和评价予以纠正

④对时事和陈寿不正确的看法进行评论

11.魏书:《魏书》是北魏、北齐时魏收写的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

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3卷,实共130卷。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记录了我国北方鲜卑拓跋部从4世纪后期到6世纪中期的历史,内容包括鲜卑民族的兴起和发展、统一北方、走向封建化和门阀化的过程,以及北魏早期与东晋的关系、北魏东魏与南朝的关系的发展等内容。

参考:

魏收(505——572),字伯起,巨鹿下曲阳人,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他出使过梁朝,也接待过梁朝的使臣。与温子升、邢子才并称“三才”。魏收在北魏末年就被任以“修国史”的工作,东魏时期,担任过一些重要官职,但始终兼任史官之职。北齐天保2年(551),正式受命撰述魏史,最终写成了《魏书》。

《魏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3卷,实共130卷。

《魏书》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魏书》记录了我国北方鲜卑拓跋部从4世纪后期到6世纪中期的历史,内容包括鲜卑民族的兴起和发展、统一北方、走向封建化和门阀化的过程,以及北魏早期与东晋的关系、北魏东魏与南朝的关系的发展等内容。这是《魏书》很鲜明的特色。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魏书》不仅是西晋末年以来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历史进程的生动记录,而且还是这个时期我国民族融合新发展的历史总结。

二、翻译(看语文功底)

三、根据《论语译注》写作

.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vd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