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9-04 16:5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加、减法的含义。

2. 10以内的加、减法。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4.看图列式,从“一图一式”到“一图两式”,再到“一图四式”。

1.初步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

2.初步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3.在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4.初步学会观察现实情景图,会口述图意并列式计算。

这个单元学习的加、减法含义、计算及实际应用,都是小学教学中最基础的知识。特别是口算内容,掌握得好与不好,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使学生尽可能熟练地掌握。

本单元还编排了很多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的题目,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加深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意识和口述题目及表述计算过程的能力。

教材中有些题目的答案不唯一,教学时,只要求学生写出一种就可以了,但要加强同学间的交流,让学生体会:解决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加法和减法12课时

5以内的加法

教材第44页的例题及第45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习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树立数学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难点: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挂图,投影仪,小棒等。

游戏:快速抢答。

5可以分成2和( ) 1和3合成( )

( )可以分成2和2 1和( )合成2

3可以分成( )和2 4和1合成( )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谈话:我们在学校里上学,不仅要学习,而且要劳动。看,一些小同学正在校园里干什么?出示教材第44页例题挂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图意,提出问题。

2.思考:怎样表示把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是5个人呢?(板书:3+2=5)让学

生猜一猜,“+”表示什么意思。通过交流,明确是“合起来”的意思。

读算式:3加2等于5。

小结:“+”的名字是“加号”,它代表了一种计算方法——加法,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就要用加法算。

1.出示试一试的两幅图,让学生说出图意。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

交流:算式中的每个数代表什么意思?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写一写。

3.谁知道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的?

只要学生的方法合理,教师都要加以肯定。

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如,我有2支铅笔,又买来1支,一共有3支铅笔;(2+1=3)

树上有3只小鸟,又飞来了2只,一共有5只小鸟;(3+2=5)

一年级有2个班,二年级有2个班,一共有4个班;(2+2=4)

……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取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丰富了学生对加法的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在这)

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1.教材第45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

同桌交流图意,然后自己完成,教师巡视检查。

2.教材第45页“想想做做”的第2题。

教师指导做第一个,其余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

3.教材第45页“想想做做”的第3、第4题,由同桌互学,互查。

4.教材第45页“想想做做”的第5题,先计算信封上算式的结果是几,然后再与相对应的邮筒连起来。

小组合作,联系生活,举出用加法计算的实例。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3+1=4 2+2=4

2. 画图略2+1=3 4+1=5 1+4=5

3.第3题:1+1=2 2+3=5 1+3=4 第4题:2+1=3 3+1=4 4+1=5

4.略

思维训练

5以内的加法

3 + 2 = 5 读作:3加2等于5

?

加号

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就要用加法计算。

加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虽然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中,一些日常问题的解决使得他们对加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朦胧印象,但是,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到加号是表示运算的符号,这还是第一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在教学中实现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相结合。

3.让学生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

4.采用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培养了学生的态度、情感和自信心。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数的组成、数“点数”、1~5的数序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课本呈现情景图,提出探究问题3+2得几,要求学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口算5以内的加法,鼓励算法多样化,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刚入学的学生要根据情景图组合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还是比较困难的。一则他们缺乏这种经验;二则他们很难组合信息为己所用;三则提出的问题没有数学价值,会出现“问题千万,离题万里”现象。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和做好适时适度地引导。

5以内的减法

教材第46页的例题,“试一试”及第4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1.在实际情境中初步认识减法,理解减法的含义。

2.在观察、操作实践活动中,体验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掌握5以内减法的计算方法。

3.发展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学习用减法计算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理解减法的含义,理解和学会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在观察、操作中,体验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掌握5以内减法的计算。

挂图,卡片。

1.演示:出示3个彩色气球,让一名学生上来,演示放走1个,手中还剩2个。

提问:小朋友,你能把刚才演示的过程说一说吗?

交流:放走的1个是从几个里面放走的?现在他手中还剩几个?你想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

2.引出课题。

1.教学例题,初步认识减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出示情境挂图。“护花小组”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学生说出图意:有5个同学在浇花,走掉2个后,还剩几个?

根据图意,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2=3。

指导学生认识减号及算式的读法,并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在图中表示的意思。分小组讨论:为什么用减法计算?5—2=3是怎样算出来的?交流汇报各组的想法。

小结: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5个同学浇花,走掉2个,就是要从几个里面去掉几呢?从总数里“去掉”一些,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算出得数呢?

2.教学教材第46页“试一试”。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独立观察图意,提出问题,在书上填写算式。

(学生可能列出3—2=1或3—1=2)

学生填完算式后,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1.教材第46页的“试一试”。

(1)先让学生用三句话说图意。(原来有3个小朋友,走了1个,还剩几个小朋友)

(2)让学生试填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说图意,列算式,说口算思路。(3- = ,3减1等于几,我是这样想的,3可以分成1和几,3可以分成1和2,那么3-1就等于2)

2.教材第47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

此题体现了教、扶、放的原则。第一个图由教师启发,第二个图由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交流。交流时重点说图意和口算思路。

3.教材第47页“想想做做”的第2题,先由教师指导做第一个,其余题学生独立完成,可以同桌合作学习。

4.教材第47页“想想做做”的第3、第4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检查。

5.教材第47页“想想做做”的第5题。

可组织小组玩抽卡片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教材第47页“想想做做”的第6题。

1.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2.看图写算式。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3-1=2

2. 5-1=4 4-2=2

3.画线略 1 2 1

4. 第3题:2-1=1 3-2=1 4-1=3 第4题:5-1=4 5-2=3 5-3=2

5. 4-1=3 4-3=1 5-4=1 3+2=5 2+3=5 3-2=1 5-1=4 1+3=4

2+2=4 4-2=2

6. 5-2=3 4-1=3 5-3=2

思维训练

1.5-3=2或5-2=3

2. 4-3=1或

4-1=3

5以内的减法

5 - 2 = 3 读作:5减2等于3

?

减号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用减法。

在动态情境中感悟含义。

这节课为了让学生初步感悟减法的含义,课件出示主题图5个小朋友在浇花,后来走了2个小朋友,现在还剩下几个小朋友在浇花时教师设计成可活动的,教师移动两个小朋友可以反映“原来、走了、还剩”这样一个连续性的动态过程。接着教师又演示“荡秋千的三个小朋友中的一个小朋友走掉了”的动态情境。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完这两个动态过程,教师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出这样的事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减法的含义,产生减法计算的动机与需求。

整节课让学生用“原来、走了、还剩”叙述了图中表示的情境,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材将减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减法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从总数里“去掉”一些用减法计算,并计算出结果。例题和“试一试”是与加法相对应的减法计算。“想想做做”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再计算。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体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真正体会减法算式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在“想想做做”中还安排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练习,通过学生喜爱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巩固了5以内的加、减法。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减法的含义,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以下三点:第一点要会说,能从图中找到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并能恰当地提出一个问题;第二点会数,能准确地数出原来有多少、去掉几个就是减几,去掉的这个数是从总数里去掉的;第三点会列算式,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根据算式来编一个故事,并提出问题。

有关0的加、减法

教材第48页的例题,“试一试”及第48~51页的习题。

1.引导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让学生更加喜爱数学。

2.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

难点:认识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规律。

学具盒,投影仪等。

一天,猴妈妈有事外出,它给三个孩子每人准备3个桃,并对它们说:“孩子们,今天妈妈有事外出,每人3个桃是为你们准备的午餐和晚餐。”小猴们一听,非常高兴。中午时,老大吃了1个,老二吃了2个,而老三呢,一口气吃了3个。

?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晚上它们各吃了几个桃吗

1.操作学具。

同样是3个桃,三只小猴吃掉的个数不同,剩下的个数也不同。请你们用学具盒中的图片代替桃,分别演示一下三只小猴吃桃的情况。

2.探究例1。

请大家把书翻到下面写着“48”的那一页。这页书上面的两幅图告诉我们什么?把看到的告诉同桌好吗?

指定三人说图意,并提问:要算“现在有几人”,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减法算?等于多少?为什么等于0?指名说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

3.探究例2。

投影出示两瓶花,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

交流:谁能算出“两瓶一共开了几朵花”?列出算式。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说说为什么列成5+0,为什么等于5。

一瓶开了5朵,另一瓶一朵也没有开,一朵也没有用什么表示?所以5+0=5。

4.教学“试一试”。

讲述:刚才大家算得真不错,下面我们来比一比。

(出示0+3和3-0)先用学具盒中的小棒摆一摆,然后同桌交流,小组讨论说说怎样想的,再填在课本上。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辅导,指名板演。

讨论:0+3为什么等于3?3-0为什么也等于

3?

1.教材第48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

先引导学生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写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规律:一个数加0或者减去0还得这个数,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得0。

2.教材第49页“想想做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做,然后教师组织交流、订正。

3.教材第49页“想想做做”的第3题,同桌互说图意,然后自己填空。

4.教材第49页“想想做做”的第4题,让学生做完后,可渗透4个算式间的关系。

5.教材第49页“想想做做”的第5题。

?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0+4=4 4-4=0

2. 2 1 0 4 0 1

3. 5-1=4 5-3=2 5-5=0

4. 4 2 3 4 2 3 4 2 3 0 0 0

5.(答案不唯一)4-4=0 0+5=5 6-0=6

思维训练

三个题的答案均不唯一,只要等式成立即可。

如:3-3=0 0+4=4 7-0=7

教材习题

教材第50~51页“练习五”

1. 4+1=5 3+2=5 4-1=3 2-2=0

2.略

3. 5 5 3 5 4 4

4~6.略

思考题: 2

5

有关0的加、减法

3-3=0 5+0=5 3-0=3

一个数加上0还等于这个数,一个数减去0也还等于这个数。

教学本课要把5以内的加、减法知识和0的认识结合起来。

首先通过情境操作让学生明白了减法在生活中的运用,当减法的结果为0时很自然就会根据0的意义引出对这类算式的理解。

同样根据增加或者减少0个数时对结果没有影响,在计算中再次渗透0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有关0的加、减法并掌握了其算法。

有关0的加、减法,主要根据0可以表示“没有”来进行计算。教材选用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先让学生看懂图意,理解题意,联系实际分别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和一个数加0的加法计算。“想一想”是以例1、例2为基础,让学生思考、推理,根据0表示“没有”的意义算出得数。通过“想想做做”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关于0的加、减法计算,初步认识其计算规律。

得数是6、7的加法

教材第52页的例题及第52~53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和是6、7的加法算式。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发展初步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自主探索的精神。

重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发展初步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自主探索的精神。

挂图等。

在所有的数字娃娃中,6和7是最要好的兄弟。有一天,它们却吵起来了,6说:“两个数相加,和是6的算式比和是7的算式多。”7说:“不对,不对,两个数相加,和是7的算式比较多。”同学们,你认为谁说得对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是6、7的加法。(板书课题:和是6、7的加法

)

1.操作学具。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来摆一摆,看看能写出几个和是6、7的加法算式。再比一比,到底谁的加法算式多。

2.教学例题。

出示学生植树的图画,让学生说说图画的意思。

思考:要算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列式?

质疑:为什么同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而得数却相同?

交流:从这道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3.教学“试一试”。

出示图:4个红辣椒,3个青辣椒。学生观察后,独立完成填空。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整个图的意思,再指名说。(板书:4+3=7,3+4=7)

4. “想想做做”第1题——摆一摆,填一填。

让同桌学生用学具合作操作,然后把算式写在书上。

5.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交流:黑板上的算式有点乱,谁来整理一下?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整理。整理后再让学生对开始的故事作出评判。

叙述:小朋友表现很好,老师带你们到动物世界去轻松一下,好不好?(完成教材第53页“想想做做”第3~5题)

1.“想想做做”的第3题,青蛙跳伞。

(出示青蛙跳伞图)叙述:青蛙王国正在举行跳伞表演,可下面有两个湖,小青蛙不知道该往哪个湖里跳,聪明的小朋友,请你帮帮它们。

学生弄清题意后用线连一连。

连完后学生说答案,教师演示青蛙跳进湖里的图画。

2.“想想做做”的第4题。

学生独立口算,限定时间,反馈学生的口算情况,个别辅导。

3.同桌合作完成“想想做做”的第5题。

教材第53页“想想做做”的第6题,

个数相加得6即可。可让学生针对算式说图意。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略

2. 5 5 5 6 6 6 7 7 7

3.略

思维训练

教材习题

教材第52~53页“想想做做”

1. 4+2=6 2+4=6 5+2=7 2+5=7

2. 6+1=7 1+6=7 3+3=6

7.略

和是6、7的加法

5+1=6 1+5=6

4+3=7 3+4=7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根据一幅图可以写出两道算式并能得出得数,同时利用实际情境或者实物演示让学生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经过反复练习,出示不同的图片引导学生逐步熟悉看图列出算式的过程。指导学生采用“互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方法。

本节是在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5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的,是教学加法和减法的意义的第二阶段。初次接触根据一幅图中“合起来”的数量关系写出两个算式。从“一图一式”到“一图两式”不仅是算式数量的变化,也是对运算意义认识的发展。教材把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分开设计,是考虑到两点:一是顺着图意思考的算式比较简单;二是另一道算式只填第二个加数,已有的第一个加数降低了补充算式的难度。

被减数是6、7的减法

教材第54页的例题,“试一试”及第54~57页的习题。

1.在问题情境中经历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出6、7减几的计算方法。

2.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巩固减法的含义,初步学会看一幅图列两道减法算式。

重点:根据一幅图列两道减法算式。

难点:自己探索减法算式间的关系。

挂图,学具盒。

1.口算训练。(以听算的形式进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v7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