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简答论述题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07 06:4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建筑史 简答论述题汇校

(上)

1

0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2独特的单体造型

3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 4变化多样的装修与与装饰 5写意的山水园景 ##木构架建筑的分类:

(1)穿斗式建筑:用穿枋将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在柱头搭接檩条,将一榀榀的房架串联起来形成整体的房架。特点:穿斗式木构架用材料少,柱子密集,只适用室内空间较小的建筑。

(2)抬梁式建筑:柱子上搭粱,在梁端搁置檩条,再在梁上支撑短柱,短柱上再搭短梁,如此层叠,梁总数3-5根。特点:抬梁式木构架,用材料较大,柱子少,采用跨度较大的梁,能满足有较大室内空间的建筑。 木构架建筑特点

一、木构架是梁架框架体系,不同于承重墙体系。因此具有广泛性,即"墙倒屋不塌"。①可以适用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②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③可以搭配使用各种地方材料。④可以适应不同的造型可轻巧也可雄厚。

二、构架系统有严格的模数制。①有斗拱的以材分制(宋),斗口制(清)为模数。②没有斗拱的建筑用檐柱的柱径作为模数单位。柱径d=6寸,面阔s =16。6d=一丈,③柱高h=12。5d。优点:易设计,易备料雇工,水平有保证,易建造,易普及。缺点:卡得太死,由程式化走向僵化,不利于创新,中国建筑发展迟缓。

三、达到了高度成熟水平(体系的衰老症)。优点:体现了功能,技术,造型(审美)的三结合的理性精神,二者高度统一。缺点:当发展成熟的时候,没有跳到另一个体系里去。木构建筑中的好多构件都失去了原来的结构意义(如斗拱,雀替)。由成熟期继续发展到烂熟期,其间除了延续建筑文脉以外,已没有结构意义了――当从结构意义转化为文脉语义时,中国建筑开始走向衰落。 四、费工费料。如铺作中的转角斗拱构件有170多个。

五、木构架的技术局限。没有形成三角杆件体系,梁架之间和榀与榀之间缺乏联系,梁架和基础结合的不密切,梁的断面后期不合理。 六、耐久性差。怕火,怕水。 简述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优势 ?. 取材方便;

?. 适应性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 ?. 抗震性能好; ?. 施工速度快; ?. 便于维修、搬迁;

?. 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 ?. 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 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 取材方便;

?. 适应性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 ?. 抗震性能好; ?. 施工速度快; ?. 便于维修、搬迁;

?. 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 ?. 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

不足:?. 木材越来越少,造成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 ?. 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 ?. 采用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空间的需求; 木构架建筑的优缺点:

○1取材方便:我国是一个山地国家,在古代树木茂密,木材资源丰富。

○2适应性强:木构架建筑的主体是由柱、梁、枋、檁等构件组成,墙不承重,因此房屋内部可以自由的划分空间,满足不同的需要。门窗也可以随意开设。

○3有较强的抗震性:我国木架建筑采用榫卯结构连接,榫卯结构有一定的伸缩、延展性,起到了很好的减震作用。

○4施工速度快:木材本身很容易加工,重量轻。在宋代木构件样式定型化,可以单独加工好建筑构件,再进行组装,这样极大的加快了

2

施工速度。欧洲的石质建筑往往要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建成,在中国同等规模的建筑只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年就能建好,明成祖建故宫建筑群和十座王府仅用了15年。

○5便于维修搬迁:榫卯结构有可拆卸,可替换构建的特点,因此维修和搬迁很方便。如山西永济县的永乐宫,在近代被整体搬迁到芮城县。

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木架建筑有好的方面,当然也有坏的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点:

○1木材数量由于人口增加,需求量大,木材越来越少。到了宋代,建造宫殿所需要的大料已经紧缺,因此在宋代的《营造法式》规定了大材不能小用,长料不能短用。

○2木架建筑用一遭受火灾、蚁灾,木材自身受潮也会腐朽。 ○3木架建筑的空间限制大。 ##中国单体建筑的特点:

简明、真实、有机。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以“间”组成整栋建筑物。间:相邻两榀房架之间的空间。真实:建筑的结构真实地显示,一般建筑物都毫不保留地将梁、柱、斗拱等木构件。有机:指建筑内部空间可根据需要自由地分隔;室内外空间通透,并且易于环境融为一体。其他: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 庭院式组群的布局特点

①突出内向型的布局。使用功能,安静,私密性强。精神功能上,含蓄,对街立面影响不大。 ②突出建筑空间的艺术表现。建筑成了空间的界面,突出空间美。 ③突出建筑艺术的时空性。

④突出"单体门"的铺垫作用。我们把以单体建筑出现的门称之为单体门,如宅门,院门等,它们不同于板门,隔扇门等装修的门,是唯一朝外的因子,与外界相连通的通道。 ⑤突出"亦内亦外"的复合空间。 ⑥有利于快速施工。

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空间序列的展开有哪些形式(赵导P170)

中国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级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空间序列。木结构的房屋多是低层(以单层为主),所以组群序列基本上是横向铺陈展开,空间的基本单位是庭院,共有三种形式:

①十字轴对称,主体建筑放在中央,这种庭院多用于规格很高、纪念性很强的礼制建筑和宗教建筑,数量不多。 ②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主体建筑放在后部,形成四合院或三合院,大自宫殿小至住宅都广泛采用,数量最多。

③轴线曲折,或没有明显的轴线,多用于园林空间。序列又有规整式与自由式之别,现存规整式序列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明清北京宫殿。在自由式序列中,有的庭院融于环境,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缓慢,如帝王陵园和自然风景区中的建筑;也有庭院融于山水花木,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紧促,如人工经营的园林,但不论哪一种序列,都是由前序、过渡、高潮、结尾几个部分组成,抑扬顿挫一气贯通。 综述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单体平面和组群布局的构成形态和主要特点。

1. 单体建筑平面的基本形式分为正式和杂式:正式:凡是平面的投影形状为矩形的,都为正式建筑

杂式:凡是平面的投影形状不为矩形的,都为杂式建筑。杂式平面常见的有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圆形、扇形、套圆、套方 2. 组群的布局形式分为纵列式、横列式、散点式、庭院式

纵列式:沿着一条纵深的路线,对称不对称地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通的院落和建筑物,烘托出种种不同的环境氛围,使人们在经受了这些院落与建筑物的空间艺术感染后,最终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或崇敬、或肃穆、或悠然有出世之想。多用于陵墓前的引道,人流导向明显,可设置“抑”“明”。

横列式:沿着一条横向的轴线,布置一排建筑。适合作商业街,适合沿江、沿街、沿等高线布置。

散点式:建筑为满足顺势、顺风、组景、风水的要求,看似随意的布置。其为不随意,富有天趣,常用于亭、塔。

庭院式:应用最多、最主要、最基本的组群布置形式。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有多方面功能:1) 空间聚合功能2)气候调节功能3)防护戒卫功能:防盗防火 4)场所调适功能 5) 伦理礼教功能 6)审美怡乐功能。

构成形制分为廊院式、合院式。组合形式分为对称平面组合、半对称的平面组合、不对称平面组合。 简述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一般特征:(赵导P170)

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有十几种名称,但大多数形式差别不大,主要的有三种,即殿堂、亭和廊。而其形态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比例。高级建筑的台基可以增加到2~3层,并有复杂的雕刻。屋身由柱子和梁枋、门窗组成,如是楼阁,则设置上层的横向平座(外廊)和平座栏杆。屋顶大多是定型的样式,主要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五种。硬山等级最低,庑殿最高,攒尖主要用在亭上。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得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顶形成屋面曲线、正脊曲线、檐口曲线及翼角曲线等。巨大的体量和柔和的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屋顶的基本形式虽然很简单,但却可以有许多变化。例如屋脊可以增加华丽的吻兽和雕饰;屋瓦可以用灰色陶土瓦、彩色琉璃瓦以至镏金铜瓦;曲线可以有陡有缓,出檐可以有短有长,更可以做出2层檐、3层檐;也可以运用穿插、勾连和披搭方式组合出许多种样式;上下、左右、前后形

3

式也可以不同。建筑的等级、性格和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从屋顶的体量、形式、色彩、装饰、质地上表现出来。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及空间特征(《中外建筑史(笔记)》P30) ⒈平面:单体特征是骨架结构。

①中国古代爱木材的天然尺度限制,梁多跨,梁由柱支撑,形成术网结构;②木柱依木材纹理,受压合理; ③因由柱梁承重,墙仅围合作用,增加刚度,所以有“墙倒屋不塌”; ④进深方向常相等,因有廊等原因也可能不等。

⒉立面:造型趋于程式化的三段式——台基、屋身、屋顶,即使是塔、楼阁等高屋的建筑,每一层也是由这三段式组成,即:数的叠加。 ⒊木结构艺术造型合理,线条动态美感

①采用榫卯——唐宋时期建筑是结构的外在体现,生起、侧脚符合结构要求,且调整视差,形成稳定之感; ②屋面凹曲线面,利用散水,采光,形成优美曲线。

⒋构造特征:装饰、结构、构造合一,如鸱吻、悬鱼、惹草等既是结构、构造的需要,也有装饰作用。 ⒌群体级合是量度,渐变是靠单体级合的方式完成的,要理解中国古代建筑需加入时间范畴,注意四度空间。

⒍第五立面:大屋顶独具特色,最具表现力,为了能看到第五立面,院落把握要好,使在中距离观赏时前一建筑的门框能将后一建筑框入。 试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类型(赵导P182)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较多,主要可归纳为四种基本风格。

(1)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大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含义的宗教建筑中。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含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含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坛和佛教建筑中的金刚宝座,戒坛,大佛阁。

(2)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多体现在宫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观中。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群体中各个建筑的体量大小搭配恰当,符合人的正常审美尺度;单座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装饰华丽。

(3)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主要体现在一般住宅中,也包括会馆,商店等人们最经常使用的建筑。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与生活密切结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筑内向,造型简朴,装修精致。

(4)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主要体现在私家园林中,也包括一部分皇家园林和山林寺观。其特点是空间变化丰富,建筑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调淡雅,装修精致;更主要的是建筑与花木山水结合,将自然景物融于建筑之中。

以上四种风格又常常交错体现在某一组建筑中,如王公府邸和一些寺庙,就同时包含有宫室型,住宅型和园林型三种类型,帝王陵墓则包括有纪念型和宫室型两种。

中国古典建筑平面类型:A.金箱斗底槽:由内外两圈柱子组成,如佛光寺正殿;B.单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两个区域,如晋祠圣母殿、朔县崇福寺观音阁;C.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如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D.分心槽:用一侧的中柱将平面分成两部分,如蓟县独乐寺山门;E.减柱造:将若干内柱抽减掉,如广胜下寺、永乐宫三清殿。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室内空间的特点(赵导P170)

中国古建筑具有灵活多变的室内空间,从而使简单规格的单座建筑富有不同的个性。例如一座普通的三五间小殿堂,通过不同的处理手法,可以成为府邸的大门,寺观的主殿,衙署的正堂,园林的轩馆,住宅的居室,兵士的值房等内容完全不同的建筑。

室内空间处理主要依靠灵活的空间分隔,即在整刘的柱网中间用板壁、槅扇(碧纱橱)、帐幔和各种形式的花罩、飞罩、博古架隔出大小不一的空间,有的还在室内部分上空增加阁楼、回廊,把空间竖向分隔为多层。再加以不同的装饰和家具陈设,就使得建筑的性格更加鲜明。另外,天花、藻井、彩画、匾联、佛龛、壁藏、栅栏、字画、灯具、幡幢、炉鼎等,在创造室内空间艺样中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的区别

大式建筑又称为殿式建筑,一般用于坛庙、宫殿、陵寝、城楼、府邸中的主要、次要殿堂。属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上述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和宅舍、店肆等一般建筑,属低等次建筑。 区别:

1.斗栱 2.出廊 3.间架 4.构架 5.屋顶 6.模数 7.节点构造 用瓦 屋顶样式 开间 进深 大式 可有可无 四种出廊均可 可用5—11间 5—11檩 (4-10椽) 有飞椽、随梁仿、角背、扶脊木 可用琉璃瓦 可用高等级屋顶(1—9) 以斗口为模数 复杂 小式 无斗栱 无周围廊 3—5间 3—7檩(2-6椽) 无飞椽、随梁仿、角背、扶脊木 不能用琉璃瓦 只可用等级低的屋顶(6—9) 以明间面阔为模数 简单 4

1.0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创立时期——周代至春秋战国(13B.C.—3B.C.), 相当于古埃及、古西亚及古希腊建筑时期 成熟时期——秦汉时代(2B.C.—4A.D.), 相当于希腊后期及罗马时期。

溶汇时期——溶汇外来文化的魏晋南北朝时代(5-7A.D.),相当于欧洲早期基督教、拜占庭建筑时期。 全盛时期——隋唐时代(7-11A.D.), 相当于欧洲拜占庭、罗马风、及早期哥特式时期。 延续时期——宋、辽、金、元时代(11-14A. D.)相当于欧洲哥特式建筑时期。

停滞时期——明清时代(15-19A.D.) 相当于欧洲文艺复兴建筑以及其后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时期。

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发展经历了几次高潮,在何时? (1)汉代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体系,到汉朝已经基本形成,确定了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木架结构。在建筑群体组合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艺术手法:多用对称形式,加强纵向中轴线;以低矮的次要建筑烘托中央主体;多层楼阁式建筑以斗拱承托腰檐;在宫殿、陵墓外部使用阙,加强建筑群的隆重感。斗拱已普遍使用,未定型化。屋顶形式以悬山、庑殿顶最为普遍。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都有了巨大进步。 (2)唐宋是中国封建前期建筑的高峰。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木建筑采用古典模数制,开始定型化,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也都有了长足进步。砖石建筑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佛塔的建造。园林兴盛

(3)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一个高潮。

制砖技术有了较大发展,砖被广泛应用。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建筑装饰琐碎繁缛。在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出现了故宫、天坛等经典建筑。民间建筑的类型和数量较前加多,质量有所提高,民族建筑也有了发展。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传统基础上创造了新手法,留下若干优秀作品。

试论唐代到清代木构建筑单体造型的演变

唐——柱础形制简洁,多用覆盆或莲瓣,形体较平矮。柱高等于明间面阔,明间通常5米,柱比较粗矮。斗拱用材雄大,屋面坡度平缓且出檐深远。立面多采用直棂窗,氐鸟吻造型简洁秀拔。整体风格简洁雄浑。

宋——房屋面阔一般从明间向左右两侧逐渐减小,形成主次分明的外观。柱身比例增高,开间成为长方形,斗拱相对减少,补间铺作加多。门窗的形势逐渐丰富,柱础的形式与雕刻也趋于多样化。屋面坡度随建筑规模越大坡度越陡。彩画和装饰都给人以柔和灿烂的印象。整体风格呈现柔和绚丽的倾向。辽代建筑基本继承了唐代的简朴、浑厚,金则糅合了宋辽建筑的特点。

明清——斗拱机能退化,比例大大缩小,补间铺作数量增加;出檐深度减小,柱的比例细长,升起、侧角和卷杀不再使用,屋顶柔和的曲线消失,屋顶举折加大,整体风格沉重、拘拘谨但稳重、严谨。 唐宋明清的建筑发展特点概述? 唐: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单体建筑形式成熟,群体建筑轴线组成,主次明确,环境存托主体。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用材制度出现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 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仿木结构,四边形为主。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熟练。斗栱宏大,出檐深远——宏大豪放的风格,屋顶舒展——斗栱的受力性质直接表现为建筑美。色彩明快,琉璃剪边为主,常见绿色、黄色、蓝色。 宋: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题建筑。 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明:1.砖石普遍用于居民砌墙。

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3.木结构方面,经元代简化,到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 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建卷杀简化。

5

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日趋定型化。 清:1.园林达到了机盛期。 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 5.建筑技艺仍有提高。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建筑技术。(赵导P190) 仰韶文化时期:

?浅六居或地面建筑已经形成; ?树木骨架抹草泥成为墙壁和屋顶; ?中间有火塘; ?地面烧烤,压平。 龙山文化时期: ?出现了套间的形式; ?地面采用石灰质铺材; ?结构上已经有承重的柱列; ?长江流域出现了干阑式建筑;

?室内外设备的出现:采暖墙、引水渠、井址。

1.2奴隶社会建筑(夏至春秋,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简述商周时期的建筑特点。(赵导P191)

?中国独特的建筑体系在商周时已形成雏形,夯土台基、院落式组合、对称布局、木构架形式、夯土技术→城墙→城市。 ?城市已有一定的模式:城墙闭合未有严格要求,但城、郭概念已经出现。

?周代的基本礼仪制度形成:礼制对建筑来说,主要表现在等级、施工方面的制约导则(如对宫殿的要求:阙→五门→三朝)。 ?陵墓建筑的体型制有初步的发展。 凤雏西周建筑遗址

位于陕西岐山凤雏村,是西周早期的建筑一直,整组建筑建在1.3米的夯土台面上,呈严整的两进院格局。中轴线上依次为屏、门屋、前堂、穿廊、后室。两侧为南北通长的东庑、西庑。这个遗址保持着若干项第一: (1)它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表面四合院在中国至少有3000年历史 (2)它是最先发现的两进组群,显示出院与院串联的纵深布局的久远传统 (3)它是第一个出现的完全对称的严谨组群 (4)它是第一次见到的完整的“前堂后室”格局

(6)它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用瓦建筑,标志中国建筑已突破“茅茨土阶”的状态,开始向“瓦屋”过渡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试述秦汉时期建筑的整体风格特点。(赵导P183)

秦汉风格是在商周时期已初步形成的某些重要的建筑艺术特征(如方整规则的庭院,纵横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等)的基础上,统一了春秋战国时期以齐、晋为主的中原北方风格和以楚,吴为主的江淮风格而形成的。代表秦汉风格的主要是都城、宫室、陵墓和礼制建筑。 其特点是:

(1)都城区化规则,居住里坊和市场以高墙封闭;

(2)宫殿、陵墓都是很大的组群,其主体为高大的团块状的台榭式建筑; (3)重要的单体多为十字轴线对称的纪念型风格,尺度巨大,形象突出; (4)屋顶很大,曲线不显著,但檐端已有了“反宇”; (5)雕刻色彩装饰很多,题材诡异,造型夸张,色调浓重;

(6)重要建筑追求象征含义,虽然多有宗教性内容,但都能为人所理解。

秦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伦理内容明确,布局辅陈舒展,构图整齐规则,同时表现出质朴、刚健、清晰、浓重的艺术风格。

6

为什么说汉代木构架建筑渐趋成熟?(以什么为特征?)(《中外建筑史(笔记)》P34)

整个汉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它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木构架建筑渐趋成熟: ⒈木构架建筑两大体系已经形成。

抬梁式:柱上架梁,梁上立短柱再架短梁的木构架(北方); 穿斗式:柱上承檩,并有穿枋连结柱子的木构架(南方)。

木构加建筑虽无遗物,但根据出土的当时的画像石、明器、陶屋等间接资料,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结构体系已经形成。 ⒉多层木架建筑已较普遍,木架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技术有了巨大进步。

甘肃武威和江苏句(?)容出土的东汉陶屋上,则可看到高达五层的建筑形象,到于三四层楼的陶屋明器,则在各地汉墓中有更多的发现,但西汉末年长安南部的明堂辟雍和宗庙遗址仍沿用春秋战国的高台建筑方法,用小空间木架建筑环包夯土台,形成大体量,这也反映了当时尚未解决大空间建筑的技术问题。 ⒊斗栱在汉代已普遍使用。

在汉代的画像砖、明器和石阙上可以看到种种斗栱形象,由此看来,当时斗栱形式不统一,没有像唐宋那样达到定型化程度。但其结构作用较为明显——为了保护土墙。木构架和房屋的基础面用向外挑出的斗栱承托屋檐,使其伸出到足够的深度。 ⒋屋顶在汉代已普遍采用(庑殿、歇山、攒尖、悬山、囤顶)。

随着木结构技术的进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特色之一的屋顶,形式也多样起来,从明器,画像砖等资料可知当以悬山顶和庑殿顶最为普遍,歇山与囤顶也已应用。 ⒌建筑的特征与说细演变。

以汉长安南郊的礼制建筑群为例,简述汉代建筑的构造特征。(赵导P191) 由南部礼制建筑推断建筑的构造特征。 ?密实的夯土为基座,夯实后挖洞放柱础; ?夯土墙的设计有构造柱的出现; ?木柱采用方、圆两种形式,加柱法; ?地面构造措施:6层地面构成,注重防潮; ?材料的使用:泥土砖、筒板瓦、卵石等的采用。 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的整体风格特点。(赵导P183)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建筑风格发生重大转变的阶段。中原士族南下,北方少数名族进入中原,随着名族的大融合,深厚的中原文化传入南方,同事也影响了北方和西北。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随之输入的佛家文化,几乎对所有传统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增加了传统艺术的门类和表现手段,也改变了原有的风格。同时,文人士大夫退隐山林的生活情趣和田园风景诗的出现,以及对江南秀美风景地的开发,正式形成了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和基本风格,由此也引申出浪漫注意的情调。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581~1279年)

试述隋唐时期建筑的整体风格特点。(赵导P183)

隋唐国内名族大统一,又与西域交往频繁,更促使了多名族间的文化艺术交流。秦汉以来传统的理性精神中揉入了佛教的和西域的异国风味以及南北朝以来的浪漫情调,终于形成了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盛唐风格。其特点是: (1)都城气派宏伟,方整规则;

(2)宫殿、坛庙等大组群序列恢弘舒展,空间尺度很大; (3)建筑造型浑厚,轮廓参差,装饰华丽;

佛寺、佛塔、石窟寺的规模、形式、色调异常丰富多彩,表现出中外文化密切交会的新鲜风格。 试述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长安城与里坊制的规划等。

(2)建筑群处理越来越成熟:宇文恺设计明堂,用1/100的图及模型送宫廷审查;大明宫的主体建筑在中轴线上;以及利用地形建造乾陵等。 (3)木构建筑群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大明宫麟德殿。

(4)木构件标准化:无过大或过小的构件;如南禅寺及佛光寺,构件受力作用明确,并富有艺术性,斗栱装饰效果很好。 (5)设计和施工水平提高:设专门掌管建筑设计、施工的职务,称“都料”。 (6)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砖石结构发展,砖石枋木,砖石加工精细了。 (7)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的特点: ①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长安城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

7

唐长安城影响了渤海国东京城,

影响了日本平城京(今奈良)和平安京(今京都市)

②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大明宫的布局和唐乾陵的布局

③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

唐朝已有了用材制度,无过大或过小的构件,并富有艺术性,斗拱的装饰效果很好(用材制度的出现,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和加速了施工速度,便于控制木材用料,掌握工程质量,对建筑设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④ 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出现“都料”,这一名称一直到元朝仍在沿用。建筑技术分工、技术管理都有进展 ⑤ 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结构 ⑥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气魄宏伟、严整而开朗,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从总体、单体到局部都显现有机的联系。 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统一

结合佛光寺大殿实例分析,谈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佛光寺大殿是唐代成熟期殿堂型构架的典型实例。它由上中下三层水平构架叠加而成。下层为柱网层,有一圈内槽柱联以阑额组成,内外两圈柱高相等;中层为辅作层,由两圈柱网上架设的4-5层柱头枋组成井干构造的回字行框格,再分间架设梁、枋,并在各个节点设斗拱。这种井干构造的水平方格网架,四角还加上斜向枋木,有很强的刚性,可以保持构架整体性和均匀传递荷载到柱网的作用;上层为屋架屋,由梁架、檩椽组曾屋顶的骨架。这种殿堂型构架,由于存在着结实的铺作层而取得了整体构架良好的稳定性。在这种构架中,斗栱的结构机能、构造机能也发挥到极致。以“材分”为模数的设计方法,到唐代已经成熟。 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建筑的造型特点 唐代建筑总体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

①柱础矮平②柱高约等于明间面阔,柱身较矮③斗栱尺度大,补间铺作数量少 ④屋面坡度平缓,出檐深远 ⑤建筑装饰简洁有力

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建筑的造型特点。 唐代建筑总体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

(1)柱础矮平 (2)柱高约等于明间面阔,柱身较矮 (3)斗拱尺度大,补间铺作数量少 (4)屋面坡度平缓,出檐深远 (5)建筑装饰简洁有力

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建筑的造型特点。 ?斗栱雄大,占1/2柱高。 ?屋面坡度平缓,出檐深远。 ?采用侧角、升起、卷杀。 ?色彩简单,灰瓦、红柱、白墙。

?门窗简洁,直棂窗,基座青砖,基座低。 试述宋代建筑的发展与革新

㈠、城市结构与布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废弃了\里坊制\,开敞街道,使得城市建设、消防、交通、商店、桥梁都有了新的发展。 ㈡、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营造法式》总结并规范了古典模数、材制。使得古典模数的使用,延续于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中,利于建筑技术的发展。

㈢、建筑群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总平面的空间更加丰富、更趋复杂,层次深厚,主体建筑突出,屋顶的组合多变。

㈣、建筑装修与色彩大有很大发展--源于手工技术的提高和对生活享受的追求。一改唐代的直棂窗和板门,而多用格子窗、格子门,增强了装饰效果;一改唐以前朱白两色为主的做法,出现了\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迭晕棱间装\、\解绿装\和\丹粉刷\等多种彩画;并开始大量使用琉璃瓦。

㈤、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84m;开封祐国寺塔是最早的琉璃饰面建筑;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仿木建筑形式。

㈥、 园林兴盛--出现了大量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 简述唐宋建筑风格的区别

唐代建筑柱础矮平,柱身矮,举折平缓,斗拱尺度宏大,建筑出檐深远,整体造型舒展大气;

8

宋代柱身加高,举折变陡,斗拱相对减小,补间铺作数量增加,屋顶组合多样化,装饰丰富多彩,雕刻也很精美,建筑呈现秀丽、精巧的特点。

1.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9~1911年)

试述明清时期建筑的整体风格特点。(赵导P184)

明代继元又一次统一全国,清代最后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建筑终于在清明盛期(18世纪)形成最后一种成熟的风格。其特点是: (1)城市仍然规格方正,但城内封闭的里坊和城市变为开敞的街巷,商店临街,街市面貌生动活泼; (2)城市中或近郊多有风景胜地,公共游览活动成所增多;

(3)重要的建筑完全定型化、规格化,但群体序列形式很多,手法很丰富:

(4)民间建筑、少数民族地区建筑的质量和艺术水平普遍提高,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多种风格: (5)私家和皇家园林大量出现,造园艺术空前繁荣,造园手法最后成熟。

总之,盛清建筑继承了前代的理性精神和浪漫情调,按照建筑艺术特有的规律,终于最后形成了中国建筑艺术成熟的典型风格--雍容大度,严谨大方,机理清晰而又富有人情趣味。 试述明代建筑的发展特点。 ㈠砖已经普遍使用于民居砌墙。

㈡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㈢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 ㈣建筑群的布置更加成熟--北京十三陵、北京故宫。 ㈤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㈥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㈦明代家具闻名于世。 试述清代建筑的发展特点。

㈠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时期--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㈡喇嘛教建筑兴盛--外八庙

㈢住宅建筑如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㈣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水平

结合北京故宫太和殿谈清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 ①斗拱的结构机能大大减弱,成为纯装饰构件。 ②斗拱的比例大大缩小,补间铺作的数量增加 ③柱的比例细长了(唐宋1:8-1:9,清1:10) ④屋面举折加大,坡度变陡,出檐深度减小

⑤柱的升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了

2.1城市建设概说

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布局特征。

1)以宫城为核心,居全城中央。左祖右社,面朝后市。2) 宫城内前朝后寝。3) 有一条明显的以三朝五门为主的中轴线。4)采用棋盘式道路网,环绕宫城对称布置。5) 一般有三道城墙 里坊制与街巷制城市面貌的区别。

9

中国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的初生时期(周以前),城墙用夯土技术比较原始。城市各要素散漫而无序地分布,中间有大片的空地相隔。居民区按照氏族的关系聚居,城市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第二阶段:里坊制的确立时期(春秋至汉),城市被分割成若干封闭的里和市,里作为居民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被纳入定时启闭的市当中,里和市都围以高墙。统治者的宫廷和官署位于全城最有利的位置,并用城墙保护起来,全城实行夜禁。这个时期城市总体布局比较自由,形式多样。

第三阶段:里坊制的极盛时期(三国至唐),城市呈长方形,城市作规划严整地棋盘式分割。统治者的宫殿位于城北居中的位置。居民和市场纳入到组成棋盘格的“里”中。这样不仅使城市的功能要素划分明确,城市交通方便,而且城市规模壮观。

第四阶段:开放街市时期(宋以后),宋起取消夜禁和里坊制,宣告了沿用1500年的里坊制的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式街市。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变化特征(《中外建筑史(笔记)》P36)

中国古代城市基本三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第一阶段:城市的初生时期(周以前)

城市产生的条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出现,要求居民固定点产生“城”的需要。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商业手工业分离出来,有商品交换的需要,形成了市场,这一时期已发展的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看,筑城技术落后,城市中各要素散漫无序。 第二阶段:里坊制的确立时期(春秋至汉)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高潮,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做居民区,商业和手工业限制在“市”中,统治机构占据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城市总体布局比较自由,形式多样。 ?春秋战国,布局形式有两种:

①郭位于城的一边(易县燕下都故城)②郭在城之外(曲阜鲁故都) ?秦朝“因天材,就地利”,布局分散,取消了城郭之分,有一定象征意义。

?汉长安是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发展的,以龙首原高地建造宫殿雄伟形象,道路体系交错了,郭不规则形状的。 重要的规划理论书——战国时成书的《考工记》:

①建立了以宫为主体的城市规划结构;②正交道路结构;③强调规模、人口、比例关系。 第三阶段:里坊制的极盛时期(三国至唐) 曹魏邺城:

①开创了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 ②是军事思想的体现,是中国古代城市的转折; 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重新确定了中轴线的概念;

④道路以东西向为主要结构,发展了里坊制,严整规范,符合礼制又有创新。 北魏洛阳:

①以宫为主体,宫城居北;

②道路“T”形结构,继承了邺城的道路体系; ③废弃了“后市”的布局,设大市、小市、四通市。 隋大兴城(唐长安城): ①继承了“T”形结构道路网; ②市在朝前,里坊制,最为严整规范; ③夜禁制;

10

类散布在各个巷坊内

⑥ 清代在西郊原有景观的基础上建置了大量宫殿,如圆明园、畅春园、颐和园等

总之,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最后一座都城,它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之大成,不仅在城市布局、建筑艺术等方面,而且城市引水、排水等工程方面都有突出设计。

3.1住宅与聚落 住宅发展过程:

1、早期聚落两大特征:? 以适应地缘展开生活方式,汉族以农业活动为主。? 以家族的血缘关系为生存纽带

2、汉代住宅形制:? 继承传统的庭院式(三合院,L形住房和围墙形成的“口”字形院,前后两院形成的“日”字形院)。? 创建新制——坞壁: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坞主多为豪强地主,借助坞壁加强防御,组织私家武装。

隋唐五代:住宅常用直棂窗回廊绕成庭院

宋代:院落周围为了增加居住面积,多以廊五代替回廊,前大门进入后以照壁相隔,形成标准的四合院 明清两代:

北方,四合院为代表,按照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 南方,封闭式院落,沿轴线布置,但方向并非一定正南北

大型住宅,中、左、右三组纵列院落组群,宅后或宅左或宅右建造花园 创造了一种适宜居住的城市住宅生活环境 简述中国民居的历史发展过程(赵导P190) 民居形式的发展大致如下:

(1)原始时期的民居:西安半坡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

(2)殷墟遗址:门在建筑物的中间,以南北轴线为成院落的中国院落式住宅。 (3)春秋时代的民居:前门,正堂后室的形成。 (4)汉代民居:发展围墙成为回廊望楼阁楼出现。 (5)唐代民居:等级制度严明,民居的形式较为多样。

(6)宋代民居:因为城市里坊制度的废除而使建筑发生较大的变化,民居的屋顶有多种形式出现。 (7)明代民居:大规模使用砖宅。

(8)清代民居:等级观相应宽松,对房子的架数无严格限制。 结合实例论述中国民居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类型丰富,从北到南,变化很大,其中自然环境是民居建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巧妙结合地形,充分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因地制宜、因材致用也是民居最大的特点。

气候:一般说来,北方墙厚,屋顶厚、重视南向、争取日照,院落宽敞;南方屋檐深挑,天井狭小,室内空间高敞,以利通风而屏蔽强烈日光辐射,往往强调风向而不强调日照。(举例说明)

地形条件:民居与地形的结合也是最完美、最和谐的。平原地区对民居空间的制约小,布局较为宽松;山地则对民居的布局产生较大影响,山地民居往往顺应自然地形的变化,采用挑、吊、台、梭、拖等处理手法将建筑与地形完美结合,智取空间。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条件还形成了独特的窑洞民居。 我国居民住宅构筑类型与主要分布地是怎样的?

① 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主要分布在: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湖南,贵州等 ② 竹木构干阑式:主要分布地: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地区 ③ 木构井干式:主要分布地:东北,云南等林区 ④ 砖墙承重式:主要分布地:山西,河北,河南,陕西。 ⑤ 碉楼:主要分布地: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 ⑥ 土楼: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等

⑦ 窑洞:主要分布地: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 ⑧ 阿以旺:主要分布地:新疆南部 ⑨ 毡包:主要分布地:内蒙古,新疆 写出三种不同地区的居民并简述其特点。

16

北京四合院: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布局严整,等级严明。入口多在东南角,门内迎面设影壁,入口院落南侧多为倒座。一般房屋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屋顶形式多以硬山居多,次要建筑多用平顶或单坡顶。一般住宅以大面积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在主要住房处施彩色,大门、影壁、头、屋脊等部位加砖雕。

四川居民:充分利用地形灵活布置建筑,朝向往往取决于地形。布局上,主要房间仍有轴线,但左右房屋不一定对称,院落的形状也不拘一格。房屋结构通常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墙面材料因地制宜,有砖、石、夯土、主板、竹笆等;建筑外墙多用白色,木构部分多为本色或黑色或枣红色,与高低起伏的灰色屋顶相配,形成朴素而多变的外观。

福建土楼:由于聚居而形成的形体巨大的群体住宅。平面多为方形、矩形或圆形,最大的土楼直径达70米,用三层环形房屋相套,房间达三百余间。底层通常为厨房及杂物间,二层储藏粮食,三层以上住人。中间建堂,供族人进行公共活动。建筑外墙夯土承重墙厚达1米,下部不开窗,外观封闭,坚实雄伟。

3.2住宅与聚落实例

中国古代常见的窑洞主要有哪几种形式? (1)靠山窑,沿陡壁开凿的窑洞。 (2)地坑窑,从平地往下挖,四壁开窑。 (3)混合窑,将靠山窑与地面建筑组成一个院落。 ##北京四合院特点:

前院较浅,以倒座为主,倒座为会客厅,客房,院大门咋整个院子的东南角,靠近大门多一间主要作为门房和男仆的居室。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倒座的小院内设有厕所。

内院是家庭活动的主要场所,前院与内院用垂花门联系,内院正北是正房,又称北房和北屋。它是全院规模最大的建筑,供长辈居住。正房的左右两侧低矮的房屋叫做耳房。内院东西两侧的房屋为东西厢房,供晚辈居住。由耳房和东西厢房山墙构成的院子为露地用于堆放杂物,也有在此布置假山。连接垂花门、正房、东西厢房用抄手回廊连接,便于在雨雪天气行走。

后院为全院的服务区,以后罩房为主,布置厨房和仆人的居所,后院有井,在西北角的一间设有住宅的后门。 ##四合院的特点:

(1)四合院的中轴线对成,等级分明,次序井然,宛如北京城的缩影。(2)四合院经过长期规制的约束和技术的发展,做法规范且成熟。主要建筑抬梁硬山顶,次要房屋也有用平屋顶。房屋墙承重,不对外开放,朝院内一面采光。(3)四合院朴素、适用、色彩以灰砖青瓦为主。整体体现出尊卑分明、男女有别、长幼有分、雍容大度的气质。 北京四合院(《中外建筑史(笔记)》所载不全,称引自东大笔记) ? 平面及建筑组成 ? 特 点: ① 有明显的中轴线

② 秩序通过门来体现,垂花门的高度和定制,是主人等级的标志。

门的位置:中柱(广亮大门)、前金柱(金柱大门)、外檐柱(蛮子门)、檐柱外砌(如意门) ③ 防风沙、防干扰和噪音,较安静 ④ 院是交流场所,但缺乏私密性 ⑤ 建筑密度不高,交通面积较大

⑥ 纵深的、严整对称的组群布局,以居中的内院为主体;纵深轴线在这里既是起居生活的行为主线,也是建筑时空的观赏动线 ⑦ 过程要素为:正方(坐北朝南,家长居住)以硬山居多,东西厢房、倒座(会 客、书房)大门、耳房、后罩(小姐居)抄手游廊,构成模式为一明两暗、一正两厢,沿轴线纵深布局,以正房为主体,其院宽为:“正房 + 耳房”

⑧ 北京四合院素朴、实用,色彩亦以灰色屋顶和青砖为主,然而,在规则中,仍体现出它和北京城相通的尊卑分明、秩序井然和雍容大度的气质。

总之,整个四合院展示出官式风范的中和之美,欠缺了乡土建筑率真、活泼;严整有余而洒脱不足。 试举合院形式四种,并分析中国传统四合院的优缺点及发展前景。(《中外建筑史(笔记)》P23)

历史背景:宋代里坊制解体,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城市住宅形制呈多样化,宋代院落周围为了增加居住面积,多以廊屋代替回廊,前大门进入后以照壁相隔,形成标准的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经长期规制约束和建筑造技术发展,做法规范成熟。主要建筑为抬梁+硬山,次要房屋如耳房也有用平顶的。) 合院形式四种:①三合院②“L”形信房和围墙形成的“口”字形院③肖后两字形成的“日”字形院④四合院 优点:?防风沙、防干扰和噪音,较安静。?院是交流场所。

缺点:?但缺乏私密性。?建筑密度不高,交通面积较大。?房屋墙垣厚重,对外不开放,靠朝向庭院一面采光 可借鉴之处:高级旅馆、中庭空间

成就:北京四合院素朴实用,色彩以灰色屋顶和青砖为主,然在规制上仍体现出它和京城相通的尊卑分明,秩序井然和雍容大度的气质。四合院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宛如京城规划的缩影。

17

请概述徽州民居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中外建筑史(笔记)》P25) 历史背景:

①黄山绵延,丘陵起伏,地狭土瘠,田少民稠,徽人不得不弃田经商; ②商人赚钱后回家建房,促进了徽州民居的发展; ③儒商居多,讲究伦理道德,设贞节牌坊、祠堂。 特点:

①按风水选择村址。

②建筑以楼层为主,明中叶以前,底层低,上层高,祭祖在楼上,以后则反之。

③重雅,重装饰(白墙灰瓦),具有自然美与雕琢美的两重性。外观尺度宜人,比例和谐,清新秀逸。白墙灰瓦,特别是层层迭落的马头山墙,千变万化,高低起伏,极富飘逸的运感。

④冬瓜梁结构体系,明间抬梁,山墙穿斗式,上下柱有不对位现象。

⑤五岳朝天、四水落地。天井面积不大,但发挥很大效能,不仅起到过渡认间、联系空间、组合空间的作用,大小天井的穿插给建筑空间的组合带来极大的灵活性。

⑥防火、排水、排烟处理较好。防火: 屋顶均为硬山,带封火山墙,外墙少开窗; 排水:四水落地,天井内设排水沟; 排烟:陶土管。 徽州天井院主要特点:

①以毗连的,带楼层的正房、两厢房围合成“三合天井院”基本单元; ②天井面积不大,但发挥很大效能; ③穿斗式构架,周边高墙维护;

④外观尺度近人,比例和谐,清新秀逸。 徽州民居平面形式: ##江苏天井式住宅

整体呈“凸”字形;第一个小口为三合院,楼层卫城一个天井;上楼的楼梯在入口右手边;正对院子的建筑为三开间面阔,明间为大堂,(相当于轿厅)。两次间为卧室;第二入口为楼层建筑和两侧的厢房卫城的天井;后楼开间和进深都很大,明间起居的大堂,其余各间均为卧室。两个院子之间有横向的院子和连接廊,成为“备弄”(夹道)。后院后面为一条横向的院子。 苏州住宅:

? 手法多样,多数有园林、典雅、纤丽和精致

? 主要体现在“轩“的作法(轩——由于房屋高大,外面为整屋面,而里被划分为两个内顶面,使室内高度不至过高) ? 进入正式房前有一个相当于廊的顶部做法,以解决房过 高大后起到空间分隔作用 新疆“阿以旺”:

? 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中留井孔采光,天窗高出屋面约40~80cm,供起居、会客之用,后部做卧室,也称“冬室”,各室也用井孔采光。

? 特 点:① 外墙普遍不开窗,屋顶均为平顶,空间组合不受外墙和屋顶的牵制,平面布局灵活,纵横自由延伸 ② 以阿以旺为中心,通过天窗采光,是全宅最亮、装饰最讲究的房间

③ 居室分夏室(外室)、冬室(内室),夏室面积大,靠近阿以旺,通风采光好,冬室面积小,很封闭靠屋顶则开小洞通风 ④ 空间组合没明确的轴线和对称要求,无规定的朝向,居室布置灵活无上房、下房;正房、偏房之别 ⑤ 常在宅内设“阿克赛乃”,即将部分屋顶敞开,形成局部露天的房间,类似闭合的室内天井院 ⑥ 结构为木柱,梁枋加斜撑承重,铺密椽平顶 ##福建土家楼: A.土楼的共同特点: (1)以祠堂为土楼的中心;

(2)无论方楼还是圆楼、弧形楼均已中轴线对成; (3)基本居住模式为单元式住宅。 B.土家楼的技术特点:

(1)出于防卫的需要,土筑的外墙很厚。

(2)地处南方,主义防晒,将檐口向外伸出,利用建筑的阴影减少阳光的辐射; (3)在建筑内部,采用活动是的屏门,空间开阔通透,有利于空气的流通;

18

(4)外环设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利于防卫; (5)注意风水,保留坐北朝南,但是忌讳背水。

福建土楼(夯土建筑)(《中国建筑史(考研班笔记)》后P20) ——“南北兼得、因地制宜”——移民文化的典型代表

土楼:客家人的住宅,由于移民之故,以聚一楼为主要方式,楼高耸而墙厚实,用土夯筑而成。 土楼的形制:

①以祠堂为中心,供奉祖先的中堂位于建筑正中央; ②均中轴对称,保持北方四合院的传统格局性质 ③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

③向心的聚居,表现强烈的向心性、内聚性 技术创造:

①出于防卫要求,土筑外墙高大厚实,福建永定一带土楼墙一般厚达1~1.5米。 ②地处南方,注意防晒,檐口突出。

③内部采用活动式屏门隔扇,空间开敞通透,有利于空气流通。 ④外环楼层开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即利防卫,有宜人用。 ⑤选址注重风水,并保留北方住宅坐北朝南习惯。 云南一颗印住宅(《中外建筑史(笔记)》P26)

?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而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 游春:正房常为楼房,下有前廊称“游春”; 宫楼:上下皆有廊称“宫楼”;

跑马楼:正、耳、倒、各处皆为楼房,且均有前廊,于是楼上各廊相接,环形无阻,称“跑马楼”; 金包银:外墙内土墙。 主要特点:

①正房、耳房毗连,多为“三间两耳”、“三间四耳”。

②正房、耳房高两层,占地小,适合人口稠密,用地紧张之需求。 ③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三间四耳倒八尺”是一颗印的典型格局。

④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称“大厦”, 耳房腰檐和门廊挑檐称“下厦”,可挡太阳高度角的强光直射。 ⑤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破顶; ⑥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或土坯墙;

⑦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活,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 “一颗印”住宅(1995)

是云南民居的一种,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称正方如印的外观。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常为楼房,设小天井,高墙。

特点:1.正房、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最典型的格局是“三间四耳倒八尺”,4.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大厦”、“小厦”,大小厦联通,便于雨天穿行及遮阳。5.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双坡顶。6.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包外墙或土坯墙。7. 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 窑洞住宅/西北窑洞

窑洞为黄土高原和黄土盆地东村住宅的传统形式,分为靠崖窖、天井窖、覆土窑三种类型

建筑特点:靠崖窑、天井窑属地下建筑;1.就地取材,省工省力;2.冬暖夏凉,节省能源;3.融入自然,外观隐藏。4.缺点:潮湿采光,排烟、排水、通风受局限; 5.占地问题:天井窑、覆土窑占地大,靠崖窑布局难以紧凑,因此窑洞主要用于地广人稀的地带。 窑洞住宅(《中外建筑史(笔记)》P24) 结构与类型:

?开敞式靠崖窟:有天然崖面

直接依山靠崖挖掘横洞,所需挖方少,施工方便

平面布局紧凑,窑房,楼梯位置安排恰当,空间层次丰富,外观质朴自然 ?下沉式地坑院:(又称天井院,洞子院,天井窑)

河南窑洞的一种,在没有天然崖面的情况下,于平地下挖竖穴成院,再由院内四壁开挖窑洞的方式。 ①入窑院交通问题:由地南通过坡道、台阶、直通(?)或其结合进入窑院。 ②院内排水,有对外挖涵洞和字内挖渗井两种。

19

③窑洞上方有足够厚的土层,以满足结构,冬暖夏凉的需求,一般在3米左右。 ?砖砌锢窑:

在地面上人工建筑为拱顶的房子;用土坯、砖石砌筑出拱形洞屋,然后再覆盖土掩盖;分土基窑洞和砖石窑洞两种;四面灵空、灵活布置。 优点:

①一土多用,经济,就地取材(砖木材料投入量少,造价低)少占农田;

②节能(主体结构用的不需烧结的原装黄土,节省燃料能源,窑洞冬暖夏凉,也节省采暖能源); ③防火隔音;

④维持地面绿化,保护生态平衡; ⑤溶入自然没有触目外显的建筑体量。 缺点:

①潮湿、空气不流通; ②排水问题;

③安全性、持久性差(地震); ④施工周期长(地坑院5~6年); ⑤空间组合受限。 应用与改善:

①前后院(但占地多); ②用砖加固临水面;

③室内加通风孔,室外设风筒,增设偏窗,根据热压和风压促使空气流通。 四川山地住宅:

①灵活、自由(随地形变化)、经济便利 ②穿斗式结构体系,抗风性能好

所用的木料直径较小(常为枋木)不多用梁,而用柱以承檩椽;柱较密,成排架,构架的稳定全赖柱间穿插的枋木 ③敞开外露,多外廊,深出檐,窗口开孔大 ④院坎三合院 ⑤吊脚楼 西藏碉楼:

① 外墙厚实高大的收分石墙楼层,内为密梁木楼层,楼层用土面层

即,在木梁上密排楞木,再铺一层细树枝,其下再铺20cm的拍实土层,屋顶也为拍实土层,厚30cm ② 碉房民居3种形式: 实体式:依山而建,高3层 天井式:布局紧凑,造型严整

廊院式:主房前接建一圈廊子或廊屋,围合成或大或小的廊院 傣族干阑式住宅: 主要用于潮湿的山水或水域

作 用:① 避免贴地潮湿② 有利于楼面通风③ 防避虫兽侵害④ 便于防洪排涝 蒙疆毡包:

① 搭建方便,构造简单、轻便

② 毡内地面为防潮湿,铺沙一寸或铺干粪一层,上再铺皮垫、毛毡

③ “金银包”——由于高原地区多风,故墙厚瓦重,住宅外围用厚实的土坯砖或夯土建筑,或用外砖内土,称“~” ④ 骨架3种构件组成:

? 栅栏墙架:用木条作成斜格状网架,可拉开也可合拢

? 顶圈:木制的直径约1~1.5M的圆圈,圈上钻一列孔眼,圈内凸起两对或三对弯杆,使顶圈呈穹隆状 ? 撑杆:一端弯成弧形的细木杆,长约2~3m 4.1宫殿

##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哪四个阶段?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ug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