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严重歪曲和“神化”的 军铁原阻击战

更新时间:2023-07-21 02:2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被严重歪曲和“神化”的63军铁原阻击战

被严重歪曲和“神化”的63军铁原阻击战2013/1/4 21:49:18 YDQ2005 发帖于:中国历史共 70 条评论

对抗美援朝的历史稍微有点了解的人,恐怕都不会对63军的铁原阻击战感到陌生。这场阻击战是很多网友一直津津乐道的话题。63军在这场战斗中顽强地阻击联合国军达13天之久,掩护了2线部队的布防,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各路汉奸网特却在大量的文章中以歪曲和“神化”的方式来描写这场阻击战,使得众多网友对这场阻击战乃至整个第五次战役都有了错误的认识。因此,我们有必要理清事实,将铁原阻击战的具体情况搞清楚,将汉奸网特泼在志愿军身上的脏水清除掉!

一、被严重歪曲的铁原阻击战

网特歪曲铁原阻击战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编造敌我双方的伤亡数字,从而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网上总有不少人在反复地唠叨“铁原阻击战惨烈无比,63军伤亡殆尽”,“5万多人的63军打到最后只剩下3000人”。。。。。。让人听起来觉得鲜血淋漓,毛骨悚然。似乎63军已经全部打光了。但是在谈到联合国军的伤亡时,这些网特却拼命为自己的主子涂脂抹粉,强调“美军只有177人阵亡”,这实在让人大跌眼镜!好像美军对志愿军形成了单方面的屠杀。

其实,仔细推敲一下,就可以发现这种说法的荒谬之处!如果美军真的那么神勇无比,怎么打了13天还攻不下铁原?是美军的作战

意志太薄弱,还是美军经受不起这点伤亡?这要那么有本事,早该达到鸭绿江了,在38线附近磨叽什么?再者,63军无论损失有多么重大,战斗结束后总要有补充的,而所有编造谣言的网特能拿的出来的证据也就是就是所谓的彭德怀答应给63军补充2万人。且不说这个出自文艺历史的说法是不是真实的,一支损失了5万人的部队却只给2万人的补充,这是不是太过分了?GMD对待杂牌军都不带这样的!

由此可见,63军的损失肯定在两万人以下,这两万人还是整个五次战役的损失。铁血的liangxiang_5网友曾经给出了志愿军后勤部门的数据,证实了63军在整个五次战役中的损失也就是不到15000人。

另外,CD的一位网友恰好就是63军189师老战士的后代。他从家中翻出了一本189师的战史,根据这份战史的记录,五次战役后志愿军给189师补充的人员也就是一个建制营和新兵4843人,总数也就是5000多人。下面的这两张图就是来自那本189师的战史。上面说的很清楚,189师补充了这5000多人,就基本达到满员状态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

如果考虑到有伤愈归队的轻伤员,那么189师在五次战役的损失人数应该有6000多人。189师在五次战役的前两个阶段,参加了突破临津江,围歼英军29旅格洛斯特营,以及第二阶段在西线钳制美军主力的战斗,伤亡不会小。算下来在铁原阻击战的伤亡不会超过

5000。而189师恰恰是在铁原阻击战最开始的几天顶住了美英军的疯狂进攻,直到6月4日才和188师换防。这段时间正是敌军投入兵力最多,锐气正盛之时,因此189师的伤亡理应是63军三个师中最大的。188师换防时,敌军的进攻已经变弱了很多,况且188师也利用189师争取的宝贵时间构筑了大量的堑壕工事,所以伤亡不会比189师还大。而对于187师,按照网上资料的描述,“187师始终担任右翼防御主力,承担玉女峰以东,涟川至铁原铁路,公路(含)以西地域的防御,以防敌方中央突破,几乎和189师同时与美军发生战斗。只是此后美军选择189师防御正面进行突破,187师的阵地才略微平静。”实际上187师只是和美军激战了一天,美军就把重点攻击目标转向189师了。6月10日夜间,187师更是集中全军的炮火向美军发动了反击,不光使敌人遭受了惨重的损失,还打蒙了敌人。这才使得63军能全部安全地撤出铁原。所以187师在这场阻击战中的损失理应是三个师中最小的。综合来看,63军在铁原阻击战中的伤亡不会超过15000人!

说完了63军的伤亡,再来说说联合国军在铁原地区的损失。进攻铁原是美骑1师、美25师、英28旅、英29旅共5万多人,在这么激烈的战斗中绝对不会只阵亡1,2百人,要是真那么神勇,不会13天还打不下铁原。根据下面那份63军五次战役的统计变,63军在整个第五次战役中共歼敌21000人。去掉在在前两个阶段消灭掉的敌人,在铁原阻击战中63军的歼敌数量应该不下万人!TG军队对战果的统计向来是有口皆碑的,孟良崮战役通过对各部队战果

的统计,最后还发现74师有7000多人隐藏起来了。所以63军在铁原阻击战歼敌过万是可以是可以相信的。由此可见,汉奸网特编造数据美化自己主人的行径是何等的恶劣和下作!

二、被严重“神化”的铁原阻击战

不少人胡乱吹嘘,认为正是63军的铁原阻击战才挽救了所有的志愿军部队,63军的铁原阻击战是力挽狂澜之战,没有63军的阻击志愿军就要崩溃了。。。。。。这实际上是过分“神化”了这场阻击战。编造这种“神话”的人,除了少数一心想美化63军的人外,更多的还是各类兴风作浪汉奸网特!其目的很简单,就是想给广大网友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志愿军在五次战役后期出现了大溃败,所有的部队都在向后拼命逃跑,只有63军才能阻击一下敌人,没63军志愿军就完了。总而言之,志愿军在五次战役后期出现了大溃败,第五次战役就是一场败仗!

这其实是一种很低级的谣言。63军防守的铁原不过是一个宽25公里,纵深20公里的区域,而联合国军在五次战役后期是全线进攻,可不是只进攻一个铁原。进攻铁原的只有美军两个师,英军两个旅。其他的美军,英军,棒子军都跑到哪里去了?大家看看下面这张《第五次战役转移阶段作战经过要图》,就不难发现63军是和另外4个军(64,65,20,15),再加上人民军的3个军团,一起组成了一条完整的防线!根据志愿军的史料,65军在涟川,20军在华川,64军在开城一带,15军在芝埔里地区都和联合国军爆发了激烈交战!

我们来看一看志愿军史料对20军华川防御战的描述: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后期,中国人民志愿军主力向北转移,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乘机反扑。美军第9军指挥其第7师、第24师(欠1个团)、南朝鲜军第6师及第2、第3师各1个团共2.8万余人,沿春川至华川公路向金城方向进攻,于 1951年5月27日占领华川。志愿军第20军在转移途中主动令第58师于华川以北地区展开,仓促转人防御。第58师在任务紧急,敌情、地形均不明了的情况下,边打边部署,以第173、第 174团为第一梯队,第172团为第二梯队; 以第一梯队的一部兵力抢占华川以北要点,迟滞美军行动,掩护师主力展开。同时,迅速组织防坦克歼击小组,梯次配置于公路两侧,阻敌坦克突人。27日夜,师以一部兵力进行反击,迫美军撤出华川。28日,美军2个团及南朝鲜军一部在百余辆坦克配合下复占华川,并分路继续向北进攻。第 58师第一梯队顽强抗击,并于当日晚实施反击,夺回白天失去的部分一线阵地。29 日,师第二梯队加人战斗,继续抗击美军、南朝鲜军进攻,给其以大量杀伤。30日晚,师主力转移至基本阵地。经三天激战,美军第9军进攻受阻,于31日调整部署再次进攻。志愿军指战员忍受疲劳饥渴,在每一阵地上与敌反复争夺,迟滞其进攻。为加强防御火力,第20军以炮兵第17团、第n团 1个营和军炮兵分队组成炮兵群配属第58师。该师以3个团交替作战,节节抗击美军、南朝鲜军的轮番进攻,至8日完成阻击任务,奉命撤出战斗。此战,第58师抗击美军第9

军10个团兵力连续13天的进攻,毙伤俘美军、南朝鲜军7400余人,毁伤其坦克8辆,赢得时间,掩护了友邻部队变更部署和伤员、物资的转移。

20军在华川地区从5月27日一直坚守到6月8日,几乎是和铁原阻击战同时进行的!20军因为这场阻击战,光是荣获一等功和特等功的就有十几人之多!而与此同时,65军在涟川地区也抗击了联合国军的进攻。“其193师579团坚守南峰岘地区不退,时时威胁北进联军的侧翼;577团与美骑1师争夺233。2高地,重创骑5团一部,歼敌230余人。这样,65军和20军并肩站住了脚,形成了一体防线。战至6月1日,65军除194师配合63军继续阻敌外,余部后撤休整。”

再看东线,人民军的3个军团也在和志愿军一起抗击敌人的进攻。被杂种镁粉吹上了天的陆战一师就在东线进攻人2军团和人5军团的防线。但是人民军依然稳住了防线,看来表现也是不俗的。总体来看,63军不是单独作战,而是和其他志愿军人民军的部队一起奋战,稳定了整条防线。绝对不是像网特胡说的,63军拯救了其他志愿军部队。63军在这场防御战中自然功不可没,但是其他志愿军部队和朝鲜人民军部队的功劳也不可抹杀,因为任何一支部队的防线一旦被敌军突破,都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迫使志愿军整体后撤。

再看看最后那张《1951年6月中旬正面战线敌我态势图》,到了6月中旬,第五次战役已经结束,63军和65军退到了2线继续防守,

可见这两支部队都没有遭受非常惨重损失,否则早该撤往后方整补了!整个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并没有出现大溃败,虽然美军利用志愿军后撤的机会突然反扑,一度造成志愿军的被动,但是志愿军很快展开几个军,和人民军一起稳住了防线,将联合国军阻挡在了38线附近。第五次战役对志愿军来说只是有胜有负的。

综上所述,63军铁原阻击战已经被汉奸网特严重的歪曲和“神话”了,但是铁一般的事实还是无情地打了他们的脸。63军根本没有出线他们所期待的5万人惨重损失,志愿军在五次战役后期也没有出现他们所期待的大溃败。他们只能继续以无奈的心情和哀号的方式继续编造他们的谣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tu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