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更新时间:2023-09-17 04:42: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内容摘要】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原因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 三、《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含义 四、《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指导思想 (一)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多样化 (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综合化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真正生活化 五、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一)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内部的资源 1、充分合理使用教材

2、发挥多彩的人力资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作用 3、充分利用文本资源 4、形象的音像资源

5、发挥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校园网络的作用 (二)校外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 (三)网络信息资源的广泛运用 (四)教学方式的积极改善

[关键词]:品德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正文】: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原因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来实现的。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是截然不同的。新的教学观念,体现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教师在实现这些不同角色的同时也提高了与儿童互动的质量,帮助儿童把活动深入、延续,通过活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和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光靠教师手拽教材,照本宣科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目标的,要较好地实施新课程,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懂得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基本保障,是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实现课程整体优化的有效途径。随着品德新课程的实施,广大教师已经对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了新的队识。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教师不再单一地认为教材就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丰富多彩的许多课程资源开始被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将课程从规定性、统一性,进入到变通性、综合性的桥梁,是对课程预留空间的丰富和补充。从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没有资源的教和学,必定是照本宣科地教,必定是学得索然寡昧。没有课程资源的丌发及应用就没有课程源头活水。但是,由于我国学校和教师长期习惯于课程执行者的角色,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毕竟还是一个新鲜事物。从实

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着随意性普遍、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高的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象,使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品德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

三、《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含义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包括教材、教具、图书馆、展览馆、少年宫、公园等有形的物质资源(当然,物质资源也包括丰富多彩的媒体资源——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它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精神资源。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能挖掘的这些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品德学科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四、《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指导思想

小学《品德与社会》浙教版的教材已经使用一段时间了,实践表明,这是本深受学生和教师喜爱的好教材。它有着浓郁的校园气息,贴近儿童现实生活,深入孩子的情感世界。丰富的图画,简洁的文字组成一个个小故事,使学生爱读、易懂、容易引发联想。品德与社会是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有着丰厚的教育内涵,但每课的内容仅由几幅图画和简洁的文字组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致力于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充实教学内容,开拓教学空间。《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这样说: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利整合课

程资源。那么在新课标下,开发与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

(一)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多样化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观,把课程资源定位于课本内容和参考资料,把课文的内容——有些只是很简单的道理,根本不需要辩论便知对错的问题,不管学生认可与否,有没有学习的意向和动机,硬塞给学生,要求学生去分析对错,浪费一节课许多宝贵的时间,也未能让学生真正感悟“理之所在,理出所处”。而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课程改革的作用。我们欣喜地发现课程内容丰富了,开发课程资源的空间开阔了,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给了我们许多结合教学得以开发课程资源机会,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有效地吸引了学生,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我们知道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多样的,它包括了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教科书、报刊、图片、影视节目、录音、录像、网络、软件等等,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一切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都是可以借鉴的资源。资源的开发是非常丰富的,问题是我们的教师怎样去开发和运用。新课程观要求教师要把“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单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中,我们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综合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把教学定位为交往,

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现实中的“特殊认识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说,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并因此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活动或任务的需要选择教学资源,再加以整合。新课程强调由“专制”走向“民主”,由专家走向教师,课程不只足“制度课程”,而更是“经验课程”,教学也不冉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发与开发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应该是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课程与教学就能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才真正成为师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课程资源开发的综合性显得尤为重要。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真正生活化

“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活着。“化”是指转变为某种性质的活动状态。“生活化”是指转变为人的生命或生存活动状态。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识逻辑为基础的、纯粹利学的“客观世界”。“生活世界”是真实的,同时也是基础性的、本源的。学生的生活基本有三种,即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有这样一个例子。美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提上一袋苹果,一人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to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