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科基础1

更新时间:2023-09-10 01: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现代汉语知识教学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一: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作为语素文字,汉字具有与表音文字完全不同的几个特点。

1.汉字是语素文字。汉字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个单音节的字,和汉字相对应的语言单位是语素,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主。用单音节的汉字来记录单音节的汉语语素是汉字的明显特点。但是汉字和音节并不一一对应,有的汉字能对应几个音节,有的音节能够对应几个甚至几十个汉字。汉字与语素也不都是一一对应,因为汉语存在少量的双音节和多音节语素。

2.汉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有一定的理据。现代汉字的符号性加强,显义价值有所削弱,但仍有不少汉字的字形构造与字义之间存在一定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汉字的字形与字义的独特关系使得汉字本身负载着较多的文化信息。因为汉字所记录的是语素,而语素是音义的统一体,每个语素既有声音又有意义,加上汉字的形体,所以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3.汉字有较强的超时空性。汉字的超时间性,就是古今可通,上千年前的文献中的汉字,今天我们照样认识,其中看不懂的,不是汉字本身,而是古今语素意义的变化。汉字的超空间的特性,就是具有特殊的沟通方言的作用。

4.汉字是平面方块体文字。每个汉字,无论笔画多少,都均匀分布在一个方块形的平面空间内,字形空间不受语音形式的影响。构字单位所占的空间单位大小,在具体的字中要作相应调整。

5.汉字不实行分词连写。汉字记录的基本单位是语素而不是词。现代汉语中,一个词可能用一个字记录,也可能用多个字记录。汉语在书面上字的界限(语素的界限)很明显,但没有词的界限,即汉字不实行分词连写。

6.汉字结构复杂。汉字发展到今天,总量达到五六万,现代通用汉字也有7000个,每个汉字都有一个特定的字形,而且结构复杂多变。虽然汉字有基本的构字单位——笔画和部件,但具体组合成字的规律性不强。 重点二:字体的演变汉字的形体演变,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和字形结构的变化。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1国文字)和小篆。今文字,一般指隶书和楷书两个阶段。从时间的角度来说,古文字阶段从商代中期一直到秦汉之际,今文字.字形体态的演变。汉字的字体演变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古文字习惯上指甲骨文、金文、大篆(即简帛文字或战阶段则从汉代隶书以后一直到今天。汉字从书体的角度来看,依次可分为六种具体的形态,即: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1)大篆。凡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推行小篆以前汉字的书体形态都可以叫大篆。大篆按照书写材料可分为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三种。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殷商中后期文字的代表,其象形意味很浓,笔画较纤细,异体较多。金文,就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从商代中期开始出现,到西周时就成为当时通行的主要文字了,一直沿用至战国末年。金文笔画多笔锋和捺笔,字体结构也潇洒大方,雄浑有力,且有圆弧笔。简帛文字,就是指书写在竹简和布帛上的文字。从春秋战国直至秦,普遍使用,也叫六国古文。简帛文字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通行的文字。篆是相对于大篆而言的,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丞相李斯建议对当时的所谓六国文字进行整理和规范后的文字。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规范,小篆主要通行于秦汉之际。隶书经过两个阶段的演进,才成为一种正式的字体。一是古隶,也叫秦隶。古隶是把篆文的圆弧笔写成平直,把篆体的长方体写成扁平,而且字体笔画更趋于简易,但还没有完全脱离篆文的体式。主要通行于秦汉之际。二是今隶,又叫汉隶。今隶是西汉以后在古隶基础上进一步简省,改变某些偏旁的书写样式,注意字体的波势笔画而形成的。主要通行于汉代到魏。隶变奠定了方块汉字的基础,隶书是今文字与古文字的分水岭。书没有大的区别。在用笔方面,楷书把隶书的波势挑法,笔画的平直方整,进一步固定下来并略有改进。楷书的笔画不象隶书那么柔绵,而显得坚挺硬朗。楷书又叫今文字,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种字体,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2表达意义或读音,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再加上表意构件或表音构件。.字形结构的演变。字形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结构的繁化、简化、分化、同化以及讹变等。认的字。简化包括字体形态和字形结构两个方面,是汉字发展演变的主流。简化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将原来形体复杂的图形文字线条化、符号化。二是删去一些装饰性的符号,或删去用来表示多数的相同的形体,只保留能体现文字本义的基本部分。三是用一些形体简单的构件替换形体复杂的部分,从而达到简化的目的。简化,是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有相关字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表意形旁,或者改变某字原来的写法。了。同化现象主要发生在隶变以后,更表现为偏旁的同化。写的现象。不过,因讹变而致误的汉字只是极少数。重点三:汉字的构造字形结构不同程度地表现所写词的意义,在小篆以前的古汉字阶段尤为显著。分析汉字的形体构造,对了解和理解词义有重要的作用。

汉字的造字法。东汉许慎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他不仅列出了“六书”的细目,而且下了定义,规定了界说,举出了例字,从而使人们对千差万别的汉字形体构造,有了规律性认识。(1)象形。折宛转即成,日、月就是这样的字。象形就是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这种造字法是以生动的图象表达词义,一般属于有形可象的名词。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是象形字。根据象形字的结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独体象形,表现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特征鲜明,区别性强,无须造成环境,不必烘托陪衬。二是合体象形,也称依附象形。这类字描绘的常是事物的分体,即便是整体,特征也不鲜明,需要附加背景,用与之相邻近、相关联的事物加以陪衬。见意,上下是也。”——所谓指事,就是初看能够识别形体,仔细看才能显现意义,上、下就是这样的字。指事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的意向,武、信就是这样的字。用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会意字有异体会意字、同体会意字两类。异体会意字用不同的字组成。同体会意字用相同的字组成。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是这样的字。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形声字的形体结构是由“形”和“声”两部分组成的。用形声相合的方法造字就十分方便。提示思考的线索,有助于判断词义。形声字主要有六种形式:左形右声、左声右形、上形下声、上声下形、内形外声、内声外形。(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老考是也。纭,莫衷一是,迄今没有一致的结论。因此,我们只要了解转注字的形体不能超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形体的范围,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便可以了。字,靠借来的同音字寄托所要表达的词,令、长就是这样的字。假借与转注同是用字法。假借突破了表意造字法的局限性,利用词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取其声音,以记录新词,表达语言中难于造字的词。重点四:字形与字义汉字的形式是形体,内容是语素,而语素又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那么,汉字的形体就成了记录汉语语素的语音和语义的物质载体,因此,一个汉字实际上就是字形、字音、字义的统一体。1要是一些专用字或比较冷僻的字。.单音单义字和单音多义字。单音单义字,即一个字形只有一种读音、一个意义。这种字数量不多,且大多是不常用字,主23.异读字和异体字。异读字,即一种字形有若干种读音,却表示一种意义。中的.多音多义字,即一个字形有若干种读音,有若干个意义,且不同的读音跟不同的字义相联系。据统计《现代汉语常用字表》3500个汉字中有4.同音字,即语音相同但字形、意义不同的字。所谓语音相同,一般是指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汉字中同音字很多。

淘汰异体,(3)隶书。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经过改进而形成的一种字体。隶书早在战国末期就已开始出现。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所谓形声,就是以表事类的字为形符,取音同或音近的字为声符,合形声为新体,江、河就形声字的形符,(6)假借。

405个多音多义字。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简化了一些字的结构和笔画,4)楷书。楷书又叫真书,由汉隶直接演变而来。在字的结构方面与隶(2)简化,指将原来结构繁复的字变为相对简单、易写易(4)同化,指本来不同的写法,由于同化作用也变得相同(5)讹变,指汉字在流传过程中,尤其是隶变以后,某个字发生错写出了我国学术史上第一部汉字形义分析的巨著——”——所谓象形,就是要画成所表达的物体,随着物体形状曲包容广,概括性强。”由于许慎的界说含糊不清,所以造成后世学者对它的解释众说纷

再也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6)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1)繁化,指为了更明确地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4)形声。”——所谓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 呈现的状态,

(2)小篆。小并使之固定下来。(5) 3)分化,指在原《说文解字》。(3)

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使文字结构定型,规范了偏旁的写法,(或现代汉字。汉字自从魏晋时期形成楷体以后,(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六书”理论,“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字可分象征性符号的指事字和象形字加提示符号的指事字两种。”—所谓会意,就是比并二字或数字,会合其意以成新意,由此看出造字者“形声者,以事为涵量大,它给词划定意义范畴,指给人们辨识的方向,“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同音字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同音同形字,即语音相同,书写形式相同。二是同音异形字,即语音相同,书写形式不同。 重点五:词义的性质和构成

词义,指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包括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任何一个词都包含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两个方面,内容靠形式来表达,只有形式而无内容的词是没有的。人们总是通过词的形式来理解别人所说的意思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如果离开了对词义的理解和表达,就不能很好地交流思想。 1.词义有如下特性。(1)概括性。一般的词指的都是整类事物或现象。词义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反映,不是具体的、个别的,而是抽象的、概括的。(2)模糊性。词义的模糊性指的是词义的界限有不确定性,它来源于词所指的事物边界不清。造成词义模糊性的原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客观上是因为词所指的事物边界不清,主观上是因为思维的模糊性。(3)民族性。一个词的语音形式和它所表示的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社会全体成员在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必须按照全社会成员所确定的词义去理解和使用,这是词义的社会性的显著表现。另外,不同的语言对某一事物所用的词也不同。(4)客观性。词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头脑里的概括的反映,客观事物或现象是构成词义的基础。词义是表示客观事物或现象的。

2.词义的构成。词义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实词都有一种与概念相联系的核心意义——理性义,此外还可能有附着在理性义上面的色彩义。词义包含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主观的评价、态度。(1)理性义。词义中同表达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叫理性意义,又叫概念义、主要意义、逻辑意义。它是词义的核心内容,是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意义。词典对词目所作的解释,主要是理性义。单义词的理性义只有一个,多义词的理性义至少为两个,多义词中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都属于理性义。(2)色彩义。理性义是词义的主要部分,此还有附属的色彩义,又叫附属义、非理性意义、附加意义。它附着在词的理性义之上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① 感情色彩。词义的感情色彩表现在褒贬性上。有些词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事物的赞许、褒扬、喜爱、尊敬等感情,这就是词义中的褒义色彩,这样的词叫做褒义词。有些词表明说话人对关事物的贬斥、厌恶、轻蔑等感情,这就是词义中的贬义色彩,这样的词叫做贬义词。没有褒义色彩和贬义色彩的词叫中性词。②色彩又叫文体色彩,有一些词语由于经常用于某种语体中,便带上了该语体所特有的色彩。语体主要是指“口语体”和“书面语体”。有的词具有书面语色彩,有的词具有口语色彩。根据文章的体裁、形式和内容、性质的不同,书面语体又可分为公文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和科技语体等。③象感,它以生动、具体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使人感觉到它的形态、动态、颜色、声音等。这些就是词语的形象色彩。此外,不同阶层、行业、集团的习惯用语,都有自己的特殊色彩。重点六:实词的分类以及主要词类的语法特点实词的词汇意义比较实在,而且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现代汉语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区别词。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是名词。名词的语法特点:①除专有名词以外,一般可受数量短语的修饰。②一般不能重叠,一般不受副词的修饰。③经常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可以作介词的宾语,与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只有简明时间、天气、籍贯等的名称可以做谓语。名词在运用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①部分名词构词上带有词缀,它们各有其附加的意义,使用时要注意。②指人的非专有名词可以后加“们”表示复数,但加了“们”的名词前边不能再加数量短语来修饰。专有名词由于表示的是单独概念,所以一般不能加“们”殊修辞作用。③表示方向、位置的名词习惯称为方位词,方位词可以和名词等组成方位短语。(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发展、变化以及心理活动的词是动词。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受事宾语(即动作行为的接受者)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及不带受事宾语的动词。动词的语法特点有:①能受副词修饰。②一般能后加时态助词“着”声。④经常作谓语。动词有比较特殊的两类,分别是能愿动词和趋向动词。能愿动词与一般动词不同的地方是:不能重叠;不能加“着、了、过”;常修饰动词、形容词,也就是作状语。趋向动词可和一般动词一样作谓语;也可以附着在动词、形容词之后作补语,表示开始、持续等附加意义。(3)形容词。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是形容词。形容词的语法特点有:①能受副词的修饰。②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为受程度副词的修饰。③经常作谓语、定语和状语。动词和形容词由于都经常作谓语而被合称为谓词。(4)数词。表示数量和次序的词是数词。三、五、十、百、千、万、亿、零、半”语法方面的主要特点是经常与量词组成数量短语,然后作句子成分。表物量的数量短语主要作定语,表动量的数量短语主要用作补语。数词在应用上应注意:①倍数用于数量的增加而不用于数量的减少。②当说多少以上或以下等意思时,是肯定明确的。③有时序数词也不加词头,这要靠语境来判断。(5)量词。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单位的词是量词。量词分表示人、事物单位的物量词和表示动作、行炎单位的动量词以及复合量词。量词的语法特点有:①一般不单用,要和数词组成数量短语才能作句子成分。②单音节量词能重叠,重叠后作主语或定语时表示“每一”的意义。量词在使用上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名词要用相应的量词去搭配,这是因为量词都有独特的附加意义。量词丰富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6)代词。起替代、指示作用的词是代词。代词分以下三类:①人称代词:我、咱、自个儿、您、她们、它们、别人、大家、大伙儿等。②指示代词:那儿、这里、这会儿、这么样、那样、这些、这么些、每、一切、所有、任何等。③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哪里、若干、几、多、多会儿、怎样、怎么样。代词的语法特点有:①能替代、指示各类实词。②一般不加修饰语,加修饰语则有明显的书面语色彩。代词在使用上要注意几个方面:①代词有“虚指”用法,即代词指称不确定的对象。②“您”是“你”的敬称,一般不加“们”们”则包括说话人与听话人双方。(7)副词。只能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的词是副词。根据副词的不同意义把副词分为五类: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时间频率副词、肯定否定副词、情态副词。副词的语法特点有:①除“不”独回答问题,通常也不能修饰名词。②副词在句中主要作状语,只有程度副词“很”意的是,某些副词所表达的意义不止一种。(8)区别词。区别词,又叫非谓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特征和分类,只能修饰名词作定语,不能作谓语的词。区别词表示事物的属性,而属性往往是对立的,所以区别词常常成对或成组出现。重点七:虚词的分类以及主要词类的语法特点虚词是意义较虚,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主要表示语法意义的词。虚词数量不多,但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之一。虚词的特点主要有:①虚词一般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而且这种语法意义是在与实词发生关系时才产生的。②虚词都是黏着的,即只能与实词结合,不能单独说出来。③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够自由地充当各种句法成分。只有一些虚词,如副词,可以充当状语。现代汉语的虚词主要有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四类。1方向、方式、手段、施事、受事、对象、原因、目的等。介词的语法特点有:①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只有组成介宾短语才能.介词。介词是用在名词、名词性词语及部分代词前面,共同组合成介词短语来修饰谓词性词语的词,介词表示时间、处所、作句子成分,一般作状语。有时也作定语。②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大多数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③介宾短语不能作谓语。介词的种类:表示方向、处所的,表示时间的,表示状态、方式、依据的,表示对象、关联的,表示比较的,表示排除的等。2只要、无论、因为、既然、否则等。连词的语法特点是只起关联作用,没有修饰、限制或补充的作用,所以也不能作句法成分。.连词。连接词、短语、分句或句子的词是连词。常见的连词有:和、跟、同、与、并且、或者、虽然、但是、如果、即使、连词的种类:①连接词或短语的连词。连接词或短语的连词主要有“和、跟、同、与、或、及”等,表示并列、选择或递进关系。②连接分句或句子的连词。连接分句或句子的连词,表示分句或句子间的逻辑关系。③连接词语或分句的连词。且、并、并且、或者、只有、不管、无论”等连词既可以连接词或短语,也可以连接分句。3位上,表示结构、时态、领属等方面的附加语法意义,一般读轻声。由于助词总是跟某种语法意义相联系,因此往往成为某种.助词。助词是附着在词、短语、分句或句子上,表示各种附加语法意义的词。助词最主要的语法特征是附着在某个语法单词类或语法结构的标志。助词按照不同的语法意义可以分为结构助词、结构助词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形象色彩。表示具体事物的词,除了有概念性的抽象意义之外,还给人一种形

、“过”,分别表示持续、完成和经历。③很多动词可以重叠,重叠的部分读轻

AA式,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为

“的、地、得”都读 语体色彩。语体

AABB式。重叠后均表示程度的加深,所以不能再 后者表示次序先后。基数词如:“一、”等。数词在“多少”应该“我们”表示说话人一方,不包括听话人,而“咱、“没有”等少数几个副词外,一般副词都不能单、“极”等可以作补语。副词在运用中要注

“而、而

比况助词、表数助词四种类型。①结构助词。de(轻声),它们的分工是书面上的。“的”是定语的标“得”是补语的标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引

,也不能受数量短语修饰。如果加了“们”或数量短语,则含有把该名词类型化的特、“了”数词有基数词与序数词之分,前者表示数量多少,。序数词由基数词加某些词头组合而成,如“第一、初三、头二十(个)

。③“我们”和“咱们”使用上有细微差别,

、“也许” 动态助词、“地”是状语的标志,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出状态补语或程度补语。②动态助词。动态助词表示动作进程状态。汉语中的动态助词主要有:“着”“了”“过”“的”“来着”等。③比况助词。比况助词附着在名词性或谓词性词语后面,构成比况短语,表示比喻。常见的比况助词有“似的、一般、一样”等。④表数助词。一是表示复数的助词。“们”附着在指人的普通名词、人称代词或联合短语后面,表示复数。二是表示概数的助词。“多、来”放在数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还有一种特殊的助词“所”。“所”用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

4.语气词。语气词是用在句尾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和停顿的词,有的也可以用在句中表示舒缓停顿或强调的语气。语气词的语法特征:①语气词具有很强的附着性,一般附着在句尾(少数放在句中,后面有停顿),表达各种语气,增强表达的效果。②语气词的语法作用。一般来说,大多数实词和短语加上语调就能成句,但有时还要求加上语气词才能成句。根据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可以将语气词分为句中语气词和句末语气词。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也含有列举、假设或引起注意等意思。句末语气词根据所表示语气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表示陈述语气的语气词,二是表示疑问语气的语气词,三是表示祈使语气的语气词,四是表示感叹语气的语气词。 重点八:句子的成分

1.主语和谓语。主语是谓语陈述或说明的对象,指出“谁”或“什么”。主语一般用在谓语前面,表示已知的确切的事物。谓语是对主语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主语与谓语之间是被陈述与陈述的关系。主语是谓语陈述或说明的对象,谓语是对主语的陈述或说明。在句子中,主语与谓语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主语之后往往可以有停顿,也可以加上相应的语气词。

(1)主语的构成。根据构成主语的词语的语法性质,可以将主语分为名词性主语和谓词性主语。①名词性主语。由名词性词语充当的主语是名词性主语。能够充当名词性主语的主要是名词,还有代词、数词、定中短语、名词性并列短语、“的”字短语、“所”字短语、复指短语、量词短语等。②谓词性主语。现代汉语中谓词性词语可以直接充当主语。

(2)主语的语义类型。主语的语义类型指主语与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之间的语义关系。可以将主语分为:施事主语、受事主语和中性主语。施事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的发出者,主语与谓语之间是施事与动作行为的关系。施事主语句是汉语中最常用的句式之一。语法学中讲的“施事”,既包括动作行为的真正发出者,也包括能发出动作行为的事物。受事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的承受者。主语与谓语之间是受事与动作行为的关系。语法学中讲的“受事”是广义上的“受事”,含义也比较宽泛,包括动作的承受者、结果或对象等。“被”字句都是受事主语句。

(3)谓语的构成。根据构成谓语的词语的语法性质,可以将谓语分为谓词性谓语和名词性谓语。①谓词性谓语:一是动词和形容词作谓语,二是谓词性短语作谓语。②名词性谓语:一是名词单独作谓语,二是名词性短语在句中作谓语。 2.宾语。

(1)根据构成宾语的词语的语法性质,可以将宾语分为名词性宾语和谓词性宾语。名词性宾语的情况较普遍,多数动词只能带名词性宾语。谓词性词语充当宾语有一定条件,只能出现在能带谓词性词语的动词后面。

(2)宾语的语义类型。宾语的语义类型主要看它与动词之间的意义关系。宾语与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除了施受关系之外,还有表示动词所涉及的结果、工具、处所等意义。根据动词与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可以将宾语分为受事宾语、施事宾语、中性宾语三类:①受事宾语。受事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支配或关涉的对象,包括动作的承受者和动作的对象,是最典型的一类宾语。②施事宾语。施事宾语是发出动作或行为的主体,或者是存现、消失的主体。动词与施事宾语之间常用动态助词或补语。③中性宾语。中性宾语包括结果宾语、工具宾语、处所宾语和数量宾语等。结果宾语表示动作或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工具宾语表示动作或行为所凭借的工具。处所宾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指向的处所。数量宾语由物量短语充当,表示与受事主语有关的数量。

3.定语。定语是名词性偏正结构中对中心语进行修饰或限制的成分。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实词和短语一般都可以充当定语。

(1)定语的类型。①限定性定语。限定性定语的主要作用是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使语言表达更加严密准确。表示领属、范围、颜色、性状、数量、用途、时间、处所等意义的定语都属于限定性定语。②描写性定语。描写性定语的主要作用是描绘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2)定语与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是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的”有时必须用,有时不能用,有时可用可不用。

(3)多层定语。定中短语的前面可以逐级加上定语,形成多层定语的定中短语。多层定语之间一般按照与中心语关系的密切程度排列顺序,关系越密切的定语越靠近中心语。多层定语从远到近的顺序一般是:表领属关系——表示时间、处所——表指代或数量——表谓词性词语、主谓短语——表形容词性短语——表性质、类别或范围——(中心语)。

(4)定语的成句作用。定语除了描写或限制中心语之外,还能够起到成句作用,满足结构的需要。有些词加上定语之后才能作主语和宾语。有一些作主语或宾语的词需要加上定语,表示确指后,句子才能成立。

4.状语。状语是谓词性偏正结构中修饰、说明中心语的成分。状语与中心语之间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可以作状语。介词短语、比况短语和方位短语的基本语法功能就是充当状语。

(1)状语的语义类型。状语的语义类型可以分为限定性状语和描写性状语两类。①限定性状语主要用来表示时间、处所、程度、方式、目的、范围、数量、语气等意义。②描写性定语描写动作状态或人物情态,主要由形容性词语来充当。

(2)状语的位置。状语在句子中一般出现在主语后面、谓语前面,少数状语可以放在句首;但是,所有状语都不能出现在谓语后面。

(3)状语与结构助词“地”。结构助词“地”是状语的标志。状语和中心语之间是否加“地”与充当状语的词长、词性以及语义强调有关。一般说来,单音节状语后面不加、多音节状语可加可不加。

(4)多层状语。状中短语的前面再加上状语,就构成多层状语。多层状语的排序取决于谓语内部的逻辑关系和表义的需要。多层状语的一般排列次序是:表示时间——表示处所——表示范围——表示情态——表示对象——中心语。从层次关系上来看,在一个多层状语的结构中,中心语是一层一层扩展的。最前面的状语后面的“状中短语”是最大的“中心语”,最后面的“中心语”是最小中心语。

5.补语。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等的成分。补语与述语之间是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补语主要由谓词性词语、数量短语和介词短语充当。

6.中心语。中心语是偏正短语中被修饰语所修饰、限制的中心成分。在含有多层定语或多层状语的偏正短语中,每一层定语或状语所修饰的中心成分都是中心语。中心语是偏正短语的结构和语义的核心,其语法功能与整个偏正短语的语法功能基本一致。定中短语的中心语一般由名词性词语来充当。状中短语中的中心语一般由谓词性词语来充当。 重点九:常规句与特殊句

根据句子成分出现与否以及所出现的位置,可将句子分为常规句与特殊句。

1.常规句。常规句又叫常式句,指句子成分位于一般、常见位置的句子。一般情况下,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等句子成分在句法结构中都有相对确定的位置:主谓结构中主语在谓语之前,动宾结构中动词在宾语之前,补充结构中动词在补语之前,偏正结构中定语或状语在中心语之前。

2.特殊句。特殊句是指句子成分的位置发生变化或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的句子。特殊句分为变式句和省略句。①变式句。变式句是指句子成分的位置发生变化的句子。一是主谓倒置,又叫“倒装句”。主谓倒置常见于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中,是为了强调谓语而采用的句式。二是定语、状语后置。定语、状语后置,是为了使这些后置的成分更加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省略句。省略句是在一定的语境下,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的句子。一是对话省略。会话双方当面谈话时,说话方和听话方的身份、关系是确定的,因此可以借助具体的语境,省略主语等句子成分。二是上下文省略。书面语言中,上下文能够给句子提供必要的语境,因此可以借助于上下文省略某些句子成分。句子成分省略的条件:第一,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省略,离开了语境意思表达就不明确;第二,被省略的成分都可以补出来,而且补的方式只有一种。只有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才算省略。 重点十:复句的构成以及一般类型

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紧密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分句构成的句子。分句是构成复句的单句形式。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构成,可以表达比单句更为复杂的语义内容。分句之间在意义上紧密相关;在结构上互不包含,互相不做句子成分。一个复句只有一个句调,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表示;分句之间一般都有停顿,书面上一般用逗号、分号或冒号来表示。复句之间经常使用关联词语连接分句,关联词语是复句重要的语法标志,是表达分句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重要语法手段。

1.分句的构成。

分句可以由主谓句充当,也可以由非主谓句充当。复句中各分句的主语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省略,也可以不省略。①分句的主语相同。如果分句的主语相同,主语一般只出现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中,其余分句多省略主语。有时出于强调主语的原因,复句中相同的主语可以同时出现。②分句的主语不同。如果分句的主语不同,主语一般都出现。有时,后面分句的主语也可以承接前面分句中主语之外的某个成分省略。 2.复句中的关联词语。

关联词语是起关联作用的连词、副词以及一些短语。复句中经常使用关联词语连接分句。关联词语是复句重要的语法标志,是表达分句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重要语法手段。有些复句必须使用关联词语,否则就无法理解;有些复句可以不用关联词语。

复句使用的关联词语主要有:①连词。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义联系,本身没有修饰、限制或补充的作用,不作句子成分。②关联副词。关联副词既起关联作用,又能在句子中充当句子成分。③起关联作用的固定短语。

3.复句的一般类型。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复句可分为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等若干种类。根据分句间的结构层次,复句可分为一重复句和多重复句。这里主要说的是复句的一般类型,即并列复句、承接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目的复句、解说复句等十种。

(1)并列复句。并列复句的各个分句分别叙述有关联的几件事情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分句的顺序一般可以互换。根据分句之间并列关系的差异,并列复句分为两类:①并举并列。并举并列表示相关的几件事情或几个方面同时并存。有时也不使用关联词语。②对举并列。对举并列表示两种情况或两件事情相对或相反。有时也不使用关联词语。

(2)承接复句。承接复句又叫顺承复句。承接复句的分句述说连续发生的动作或相关事物。分句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次序不能颠倒。有些承接复句不使用关联词语。承接复句的各个分句按照时间、空间或事理的顺序排列。

(3)递进复句。递进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相连,后面分句所表示的意思比前面分句更进一层。分句之间的顺序固定,不能随意变动。递进复句必须使用关联词语。递进复句也可以分为一般递进和衬托递进两类。一般递进复句的两个分句都表示肯定。衬托递进复句,前面分句表示否定,是后面分句的衬托,后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

(4)选择复句。几个分句分别说明几种不同的情况,并表示从中有所取舍。选择复句分为两种情况:①已定选择。表示已定选择的复句由两个分句构成,说话者在提出的两种情况中已经有所取舍。一是先取后舍。二是先舍后取。②未定选择。复句的几个分句提出几种情况或一件事情的几个方面,让人从中选择,但说话者并未有所取舍。

(5)转折复句。转折复句中前后分句是相反或相对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前面分句提出某种事实或情况作为前提,但后面分句转而述说与前面分句相反或相对的意思。后面分句才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根据转折程度的差异和关联词语使用的不同,转折复句分为两类:①重转句。重转句的分句之间的对立明显,转折语气浓重,常用前后呼应的关联词语。②轻转句。轻转句的分句之间意思上没有明显的对立,转折语气很轻,一般单用一个关联词语。

(6)因果复句。因果复句的正句和偏句之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偏句说明原因,正句说明结果。一般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因果复句分为两类:①说明因果句。说明因果句是对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行说明的复句。偏句提出一种事实情况作为依据,正句表示这种事实所必然导致的结果。②推论因果句。推论因果句的偏句提出一种已经发生的状况,正句推断出一种应该如此的结果。

(7)假设复句。偏句提出一种假设的条件,正句说明在这种假设条件成立下产生的结果。假设复句分为两种类型:①一致假设复句。一致假设复句是指分句所表示的假设和结果是一致的,如果假设成立,结果就成立。一致假设有时不用关联词语。②让步假设复句。前一分句先提出一种假设的事实,并且退一步承认这种假设的真实性,后一分句转而述说相反或相对的意思。让步假设复句与转折复句的区别:让步复句与转折复句都含有转折的意味,但是转折复句中偏句陈述的是已然的、真实的事实,而让步复句中偏句陈述的是假设的事实。

(8)条件复句。条件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偏句提出一种真实或假设的条件,正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条件复句分为两类:①一般条件句。偏句提出条件,正句指出这种条件产生的结果。一般条件句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充足条件句。偏句是正句的充足条件,正句表示这种充足条件所产生的结果。二是必要条件句。偏句是正句成立的必要条件,缺少了必要条件,正句提出的结果就无法成立。②无条件句。偏句排除一切条件,正句表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不以偏句的条件变化为依据。无条件句必须成对使用关联词语。

(9)目的复句。前一分句是正句,提出一种动作行为;后一分句是偏句,说明动作行为的目的。根据偏句的位置和关联词语使用的不同,可以将目的复句分为两类:①表示得到。②表示避免。 难点一:词和短语的区别

1.由几个词构成的名称是短语,不是词。一个有实在意义的词或者一个词组,总是表达一定的概念的。这就是说,有的概念是由一个词来表示的,如“月亮”“北京”“长江”等;有的概念则是由一个短语(词组)来表示的,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南京长江大桥”等。专用名称和词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由一个词构成的专用名称,当然是词,如“月亮”“北京”等,这时专用名称也可以说成是“专用名词”(或“专有名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构成的专用名称则是短语(词组),这时就不能再说成是“专用名词”了(因为它并不是一个词)。有些专用名称虽然不能随便拆开来理解它的意义,如“北京大学”并不是“北京的大学”的意思,但是“北京”和“大学”都是可以单独使用的最小的造句单位,所以分别都是词。“北京大学”就和“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大会堂”等一样都是短语(词组),不是词。

2.从意义上来看,词表达的概念是比较单纯的、凝固的,因为一个合成词的意义并不是各语素所表示的意义的简单的相加,而短语表示的,则是较为复杂的概念,因而一个短语的意义,一般是各个词的意义相加。例如,“骨肉”不等于“骨和肉”,是词,“血肉”却等于“血和肉”,是短语;“打场”不等于“打场地”,是词,“打虎”却等于“打老虎”,是短语。例如:“男人”是“男性的成年人”或“丈夫”的意思,并不是“男性的人”就是“男人”;“女人”是“女性的成年人”或“妻子”的意思,并不是“女性的人”就是“女人”,所以“男人”“女人”都是词。而“中年人”就是“中年的人”,“男教师”就是“男性的教师”,所以“中年人”、“男教师”是短语。“打场”不等于“打场地”,是词;“打虎”却等于“打老虎”,是短语。表示“羡慕、忌妒”的“眼红”不等于“眼睛红”,表示“伤筋脑”的“头痛”不等于“头部疼痛”,是词;“手痛”、“脚痛”就是“手部疼痛”、“脚部疼痛”,是短语。

3.从结构关系上来看,合成词的构成成分是语素,它们之间结合紧密,一般不能随便拆开,不能插入其他语言成分;而短语的构成成分是词,它们之间的结合程度较松散,一般可以拆开,可以插入其他语言成分。根据这一特点,就可以用插入法来区别词和短语。例如,“心肺正常”可以说成“心和肺都正常”,“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可以说成“把我们的血和肉??”,所以“心肺”、“血肉”是短语;而“他心肠很好”却不能说成“他心和肠都很好”,“骨肉关系”也不能说成“骨和肉的关系”,所以“心肠”“骨肉”都是词。

4.从语音停顿上来看,合成词内部语素之间没有语音停顿,短语内部词与词之间有语音停顿。有些专用名称不能插入其他成分,就可以用这一方法来分辨。例如:“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其间可以稍有停顿,因此都是短语;而“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等,其间不能停顿,因此是词。语音停顿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多音节的词,其间也可以有所停顿,但并不是短语,如“无条件”“反封建”“反法西斯主义者”等。所以用语音停顿来区分词和短语,必须把它同其他方法结合起来。

难点二:词和短语的联系

词和短语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它们的联系表现在可以互相转化上:有些短语可以简化或节缩为新词,有些合成词可以拆开而构成短语。

1.有些短语可以简化或节缩为新词。简化:在不改变原义的前提下,把全称短语简化成一个合成词。例如:保持价值——保值,扫除文盲——扫盲,理科工科——理工科,政治委员—政委,文化教育——文教,家用电器——家电,外交部长——外长,少年先锋队——少先队,师范学院——师院,扫除文盲——扫盲,安全理事会——安理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协,农副产品贸易市场——农贸市场,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节缩:取全称中具有共性的关键词语用数字加以概括。例如: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三好;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四美。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通过简化、节缩而成简称,表达简洁,说写方便,便于交际。但是这种缩减必须按照需要、明确、约定俗成的原则来进行,不能只图个人方便而任意滥造简称。例如:①西师:西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安师范大学、

西宁师范大学、西藏师范学院。②上测所(上海测绘研究所);“上厕所的人来了没有?”。③上吊(上海吊车厂)。比较庄重的场合或正式文件里,一般不用简称,而用全称。

2.有些合成词可以拆开,中间插入别的语言成分构成短语。例如:鞠躬——鞠了一个躬,洗澡——洗了一个热水澡,革命——革反动派的命,丢脸——丢了爸爸的脸,吃惊——大吃了一惊,看见——看得见、看不见。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词都可以这样拆开的,只有少数动宾式、补充式的合成词才可以这样,而且插进去的语言成分也是很有限的。因此我们不能任意把词割裂开来,如不能把“决议”说成“决个议”、把“报销”说成“报不了销”、把“动员”说成“动了一次员”等等。 难点三:复合式合成词的主要类型

从词根和词根之间的关系看,复合式合成词主要有五种类型:

并列型。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又叫联合式。例如:朋友、言语、骨肉、眉目、咽喉、心脏、窗户、人物、妻子、女儿、国家、兄弟等。

偏正型。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偏正式合成词的词性,一般随后一个语素(即中心语素)的性质转移,基本意义由中心语素意义来体现。例如:火车、象牙、花城、烧饼、前进、狂欢、热爱、轻视、飞快、冰凉等。

补充型。后一个词根补充说明前一个词根。前一个语素是中心语素,是主要表义部分,决定整个词的词性和意义。后一个语素是次要的补充、说明部分。例如:缩小、说明、推广、刷新、揭穿、扭转、降低;船只、稿件、羊群、纸张、事件、药剂。另外,“地球、汗珠、雪花、熊猫、夜里、天上、国外、乡下”等词也可归入补充式。

动宾型。前一个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个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例如:传奇、出席、无限、失望、司机、注意、顶针、无穷、无上、可口、如果。

主谓型。前一词根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词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又称为陈述式。例如:事变、饼干、自修、自愿、年轻、体贴、民主、公主、天然。而像“鸟瞰、难点四:语义场的主要类型从语义场各成员的相互关系看,语义场可分为下面几种主要的类型:1如‘桌椅板凳’实际可以代表一切家具,??汉语中的类属义场的划分并不一定符合科学分类的要求。很多分类都只是根据人.类属义场。们的某种思想、习惯,例如“家禽”——“野禽”序东)类属义场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场中的成员是同类事物的各种(或各个)对象,如“车、船、飞机”分属于三种交通工具,“蛙泳、蝶泳、侧泳、仰泳、自由泳”分属于五种泳姿。又如: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白、灰。上肢动作:打、拍、摸、搔、拔、摘、剥、撕。类属义场是最常见的一类,它反映的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认识成果,凡是表各种(或各个)动物、植物、矿物、星体、颜色、民族、国家、城市、食物、用具、职业等的词的聚合,都属此类。类属义场中的成员有的只有两个,如“客轮、货轮”烹调方法,却概括了一切烹调方法,2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反映的是不同年龄阶段的顺序。有的顺序义场是封闭性的,即场中的成员数量有限,如“小学、.顺序义场。顺序义场的各成员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排列,例如:中学、大学”尽的。有的顺序义场中的对象不能循环,如“尉官、校官、将军、元帅”到“星期日”到“冬”结束,周而复始,循环不已。3的是一种相反相成的依存关系,如“教师、学生”.关系义场。关系义场一般由两个成员组成,二者处于某种关系的两端,互相对立、互相依靠。有的关系义场中的成员表示相反的教育关系,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被教育者。相同的还有:下级,嫁、娶,攻、守,输、赢,交、接”例如“丈夫、妻子”不是关系相反,可是离开了“丈夫”就无所谓“妻子”系。与此相同的还有:位置的词语也可形成关系义场。如“上、下,左、右,前、后,高、低,东、西,南、北”等。4义场的甲乙两个词的意义完全相反,界限清楚,在甲和乙中间无非甲非乙的第三者存在,这与前面所学的绝对反义词相当。例.反义义场。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可以构成反义义场。反义义场可分为两个小类:第一,互补反义义场。处于互补反义如“死、活”第二,两极反义义场。处于两极反义义场的甲乙两个词的意义相反,但甲乙之间有非甲非乙的中间情况存在,这与前面所学的相对反义词相当。如“贫穷、富裕”系义场不同,关系义场中的两个成员之间有某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没有一方,就没有另一方,根据甲与乙的关系,可以推知乙和甲的关系。而反义义场中的甲乙两个词语则没有这样的依存关系,如“贫穷”并不依赖于“富裕”而存在,不依赖于“贫穷”而存在。通常所说的反义词,既包括了反义义场中的词语,又包括关系义场中那些关系相反的词语。5其他类型的语义场叫做非同义义场。非同义义场中的各个词所反映的是有联系的但是又不相同的现实现象,同义义场中的词语.同义义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叫做同义义场。同义义场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语义场,为了称说方便,我们把反映的是相同的现实现象,如“父亲、母亲”指向的现实现象不同,不是同义义场中的词语,相同,是同义义场中的词语,难点五:复句与单句的区别单句由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构成,而复句由两个或多个分句构成。复句和单句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分句之间在结构上互不包含,互相不作句子成分。需要注意的是,主谓短语充当分句时,与另一个分句的关系是平等的,这与.结构是否包含。构成单句的直接成分之间在结构上互相包含,存在着主谓、偏正、述宾、述补、联合等结构关系。复句的主谓短语作句子中的一个成分是不同的。例1:农民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例2:我这才明白,田里的活儿都是那小姑娘干的。2例如:他们宁可吃观音土、啃树皮,也恋着土屋不走。单句中使用关联词语的情况较少。但是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不一定都是复.是否使用关联词语。关联词语是表达分句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重要语法手段,大多数复句在分句之间使用关联词语。句,关联词语也可以出现在单句中。辨析的方法主要看去掉关联词语后,被标点分开的部分之间是否具有结构关系。如果一部分是另一部分的句子成分,3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语调不同。单句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思。复句的分句已经丧失了单句成立所必备的语调,不能独立地表达4号、.标点符号不同。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区别并列复句与联合短语、承接复句与连谓短语的重要标志。单句和复句结尾都使用句问号或感叹号等成句标点,(单句)她又会唱歌,又会跳舞。放到担架上。一般来说,联合短语和连谓短语用逗号隔开,句子就由单句变为复句。有些单句中,主语、介词短语、方位短语比较长,后面需要停顿;或者带长宾语的动词后面有时也有停顿。这种情况下,不能把单句句子成分间的停顿看成是复句分句间的停顿。例如:到苏南以后,我们亲眼目睹了中国农民创造的奇迹。第一章综合练习一、填空题12.我国第一部有关语言文字的专项法律是3.中国第一套由国家正式公布并且在中小学普遍推行的拼音字母是4..语素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苹果、西瓜、桔子、桃子”等词语的上位词是”“桃红、铁青、油绿”等,都是偏正式合成词,不是主谓式的合成词。

、“害虫”——“益虫”都是根据它们同人的关系进行的分类。”(黄伯荣、廖,有许多不止两个成员。有时只举少数成员就可以概括整个类,如“煎、炒、烹、炸”只表示四种“吹、拉、弹、唱”可以概括一切音乐的表演方式。 “学士、硕士、博士”反映的是由低到高的学位顺序,“童,有的顺序义场中的对象可以循环,如从“星期一”

,没有教师无所谓学生,没有学生也无所谓教师,二者之间体现出一种方向“买、卖,买主、卖主,主人、仆人,原告、被告,上级、,等等。有的关系语义场表示的关系对其中的成员来说是相同的,而不是相反的。“妻子”对“丈夫”也是婚姻关系,“丈夫”和“妻子”只是性别不同而,离开了“妻子”,也就无所谓“丈夫”,可见,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这些词语彼此间具有同胞关系,这时场中的成员可以在两个以上。表方向、

,而“活”的主要义素则是“有生命”,在生物有无生命的义素上,二者完全对立。,其间有不穷不富的情况存在,又如“美、丑”,“重视、轻视”,“长、短”。反义义场与关“富裕”也

“父亲、爸爸”指向的现实现象“流浪、飘泊、浪迹” 都指向“流动转移”这样的现象,所以构成同义义场。

(主谓短语“农民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在句中作主语。) (主谓短语“田里的活儿都是那小姑娘干的”在句中作宾语。)

就不是复句,而是单句。例如:只有那张被太阳晒黑了的脸,才说明这是一个长期搞农村工作的人。 但单句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复句各分句之间的要使用逗号或分号。例如:她又会唱歌又会跳舞。(复句)指导员走过去把伤员抱了起来放到担架上。(单句)指导员走过去,把伤员抱了起来(单句)我心里明白,这一切都是他给我造成的。(单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词 的构成材料,不直接充当句子成分。 水果 。

注音字母 。

“类属义场的成员同属于一个较大的类,??在汉语中类属义场所概括的事物往往超过所列举的事物的总和,例,有的顺序义场是开放性的,即场中的成员数量无限,如“一、二、三、四、五??”自然数的成员就是无穷无,下一星期又从“星期一”开始到“星期日”结束,又如从“春”到“冬”一年结束了,又一年又从“春”开始,“丈夫”对“妻子”是婚姻关系,“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死”的主要义素是“无生命”

(复句)

A.“所”字词组后面没有中心词。“所”字指示和称代动作行为的对象,即指代动词的宾语,可以译为“??的人”、“??的事物”等。 B.“所”字词组后面有中心词。“所”是指示称代动作行为对象的词。动作行为对象是多种多样的,为了表明它称代的是何人、何事、何物,常常在“所”字词组后面再用一个名词,明确指出“所”字词组的具体内容。这样,“所”字词组就成为后面名词的定语了。

C.用在动词加“者”字前面。“所”字用在动词加“者”字前面,同“者”字构成名词性词组。在这种词组中,“所”字指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者”字称代动作行为的对象。可以把“所”字译为“那些”、“一些”等,也可以不译。 ②用在介词加动词前面。“所”字用在介词“以”、“从”的前面,指示和称代介词介绍的对象。“所”字与介词结合起来构成的“所”字词组,放在动词或动宾词组的前面,作动词的状语。“所”字与介词以及介词后面的动词或动宾词组结合起来组成的词组具有名词性。下而根据“所”字后面介词的不同情况分别加以说明。 A.用在介词“以”的前面。“所”字指示称代介词“以”介绍的对象(即“以”的宾语),“所”字词组“所以”,表示后面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或方式方法,而这一工具、手段、方式、方法往往是上文中出现过的。可以理解为“[以+所]+动词”。

B.用在介词“从”的前面。“所”字指代介词“从”介绍的对象。“所”字词组“所从”,表示谓语表示的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可以理解为“[从+所]十动词”。 重点十一:疑问代词

用来提出问题或表示疑问的代词做疑问代词。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焉”、“恶”、“安”、“胡”、“曷”、“奚”等。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 1①谁。.谁 “谁”字,主要问人,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或谓语。孰 ②孰。“孰”字,可以问人,也可以问物,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经常用来表示选择。“孰”字和“舆”字经常连用,表示如下意义:<1><2>表示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可以译为“2在选择问句里,表示肯定后者,可以译为“与其??,哪如??”①何。.何 “何”字,一般是问物的疑问代词,在句子中可以作状语、宾语、定语、谓语,可以译为“为什么”焉 恶 安 胡 曷 奚 等。

②焉、恶、安、胡、曷、奚。“焉”、“恶”可以译为“怎么”、“为什么”、“哪里”、“什么”等。 程度副词是表示性状或动作的程度的,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有的也用来修饰一般动词。根据其表示程度 重点十二:程度副词

的状况,可以把程度副词分为三类。 1现代汉语的“最”.表示程度深。“最”、“很”、“极”、“非常”、“至”、“特别”、“绝”23.表示程度稍深。“少”、“略”、“微”、“稍”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稍微”修饰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更”.表示在原有程度上更进一步。“愈(俞)、“更加”现代汉语的“加”字,单独使用时用作动词,这是古今不同的地方。 范围副词主要修饰动词、形容词、数词或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偏正词组等,可以分为表示总括、限制、共同三类。 重点十三:范围副词

1①表示总括。.表示总括 “皆”、“悉”、“尽”、“咸”、“毕”等。

②表示总共。“共”、“凡”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总共”2“但”.表示限制、“止” 、“特”、“直”、“唯(惟)”、“独”的“仅”、“只”等。

“仅”字值得注意。先秦、两汉时期,用法和现在一样,极言其少,作“仅仅”解,如上例。汉代以后,又表示多,作“差不多”、“将近”、“几乎”解。 3“共”.表示共同、“同”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共同” 时间副词主要用来修饰动词,表示动作的时态、时间长短、终竟、连接、频率等。 重点十四:时间副词

1A.表示时态。①表示动作已经发生。表示动作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过。

“已”、“既”、“业” ②表示动作曾经发生。“尝”、“曾”等字,相常于现代汉语的“曾”等。③表示情况历来如此。“素”字,相常于现代汉语的“一向”④表示一件事情已经结束,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而”的结合形式)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久”B巧”等。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正巧遇上某种情况。 “正”、“方”、“适”等字,一般用在动词性词语前而。C2表示动作将要发生或情况将要出现。“将”A.表示时间长短B表示骤然。 C表示急速。“暴”“立”、、“卒(同‘猝’“即”、“顿”、“遽”)”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突然”等。、“亟”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马上”D表示缓慢。3表示暂且。“渐”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渐渐”“暂”、“且”、“姑”、“聊”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暂且”A.表示终竟、连接、频率“终”表示终竟 、“竟” 、“卒”、“遂”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终于”B①表示承接。表示连接 “乃”、“即”、“遂”、“辄”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②表示连续。“旋”、“寻”、“俄”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久”③表示频率。“数”、“亟”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屡次”重点十五:於(于、乎) 上古时期,“於”字属于影母鱼部,“于”字属于匣母鱼部,二字音近。所以,作为介词,二者的用法基本相同,其差别仅仅在于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用字习惯不同。有的典籍多用“於”《诗经》等。“乎”字,古音也属于匣母鱼部,与“于”字音同,其用法也与“于”字差别不大。“於(于)”字的用法如下:

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涉及的范围。

X和X相比,谁(哪一个)??”、“与其??,哪里比得上??”。 。 、“怎么”、“什么”、“胡”、“曷”、“奚”字,在句子中经常作状语、宾语,有时还可以作定语, 、“大”、 “太(泰)”,“殊”、“特”、“尤”、“良”、“甚”、“颇”等字,相当于、“弥”、“兹(滋)、“略微”等。 ”、“益”等字,用在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前面起 ”、“举”、“既”、“率”、“并”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都”、“全”。 、“第(弟)”、“仅”等字,表示范围仅仅限于某个方面,相当于现代汉语“一起”等。 ”等字,相常于现代汉语的“已经”等。 、“平时”。 “既、“既而”、“已”、“已而”(“既而”、“已而”是副词“既”、“已”和连词、“随后”等。 。“方”、“会”、“适”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恰“会”字,既可以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也可以用在主语前面。 、“且”、“垂”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将”、“将要”、“将近”等。 、“逐渐”等。 、“立刻”、“赶快”等。 、“姑且”等。 、“到底”等。 、“就”等。 。 ,如《论语》、《孟子》、《左传》等;有的典籍多用“于”,如甲骨文、

、“安”、“孔”、“格外”等。”、“加”、“越发”等意思。、“俱(具)、“徒”、、“向(乡)“正”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正在”、“行”①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可以译为“在”、“从”、“到”。 ②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多可以译为“在”、“到”、“从”。 ③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范围,可以译为“在??方面”、“在??中”。 2.引进对象。

①引进行为的对象,可以译为“向”、“对”、“对于”。 ②引进比较的对象。用在形容词后面,可以译为“比”。

③引进异同的对象。由“於”字组成的介宾词组用在“异”字、“同”字或“似”字的后面,表示跟什么相同、跟什么不同、跟什么相似。“於”字,可以译为“跟”、“和”、“同”等。 3.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参见“被动句·於字句”。 4.引进结果的原因,可以译为“因为”、“由于”。 乎。“乎”字作介词,和“於(于)”字相当。 重点十六:以

“以”字本来是动词,在句子中作谓语。

介词“以”是由动词“以”虚化来的,常见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或涉及的对象。可以译为:“用”、“拿”、“把”等。 2.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事物、资格、地位等。可以译为“凭”、“按照”、“以??名义(身分)”等。 3.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地点。可以译为“在”、“从”。 4.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以译为“因为”、“由于”。 5 .介词“以”介词“为”是由动词“为”虚化来的,常见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重点十七:为,还可以和一些代词、名词、动词组成凝固结构“以此”

1①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以译为“给”.引进对象。

②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以译为“对”23.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以译为“因为”4.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以译为“为了”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可以译为“当”动词或动词词组作谓语的为叙述句。在叙述句中,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主语发出的,叫做主动句,不是主语发出的,而 难点一:被动句是主语承受的,叫做被动句。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及物动词后而加上介词“于”、“于”字句

在有的语言环境中,既然“于”字可以省略,可见“于”字本身并不表示被动动意义,其被动意义是由动词所在的语言环境决定的。在主动句和被动句相比较的复句中,在有些被动句中,介词“于”并不引进主动者,而是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介词“乎”与介词“于”相同,也可以用在及物助词后而,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2①及物动词前面加助词“为”、“为”字句

②及物动词前面加介词“为”③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在及物动词前面加助词“所”字。构成“为④上式中,介词“为”的宾语省略。构成“为⑤及物动词前面加助词“为”3①及物动词前面加助词“见”、“见”字句

这种句式中的“见”字和指代性副词的“见”字容易混淆。②及物动词前面加助词“见”4①及物动词前面加助词“被”、“被”字句

表示被动意义的介词“被”“被”字原是个动词,意为“覆盖”②介词“被”引进主动者,用在及物动词前面。构成“被十名词(施事者)③介词“被”引进主动者,用在及物动词前面,动词后面带宾语。构成“被这种句式是魏晋以后从上面那种句式发展过来的。这样一来,宾语成了直接受事者,主语成了间接受事者。④介词“被”引进动作的主动者,并在及物动词前面加助词“所”⑤上式中,介词“被”后面的宾语省略。构成了“被5①及物动词前面加助词“受”、“受”字句

②及物动词前面加助词“受”6及物动词前面加能愿动词,构成“能愿动词、能愿动词句

7及物动词前面加形容词,构成“形容词、形容词句

所谓句子成份的省略,是今人对古代汉语句子成份分析时的一种认识。由于古人尚简,又多不用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就造成 难点二:句子成份的省略了句子成份的省略。句子成份的省略,是指句子或词组中某些成份的省略。凡是省略的成份,都是可以添补上去的。翻译时,应该根据添补以后的句子来翻译。句子成份省略有对话省、承前省、蒙后省、泛指省、语意自明省等。省略的成份有主语、谓语、宾语、谓语和宾语、兼语、定语的中心词、介词、介宾词组等。1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主语往往被省略。、主语的省略

2谓语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是有时候也可以省略。、谓语的省略

3动词的宾语和介词的宾语也可以省略。、宾语的省略

4在有的情况下,谓语连同宾语可以一起省略。、谓语宾语的省略5兼语式中,兼语有时候也可以省略。、兼语的省略

6定语的中心词及其前面的结构助词“之”、定语中心词的省略7、介词的省略

、“替”。 、“向”。 。。。 +名词(施事者)+动词”的形式。 +所+动词”的形式。,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助词”的形式。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见+动词”的形式。 、“遭受”。

+所+动词”的形式。+动词”的形式。 +动词”的形式。+动词”的形式。 ,往往因为语意自明而省略。、“以是” +于+名词(施事者)”的形式。

+名词(施事者) +动词”的形式。+名词(施事者)。构成“被+ ”的形式。 +动词”的形式。

+名词(施事者)+动词+于+名词(施事者)+动词+于+名词(施事者)

+动词+名词”的形式。+所+动词”的形式。+动词+于+名词(施事者)+所+动词”的形式。 ”的形式。”的形式。 ”的形式。 、“是以”等。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动词“于”字可以省略,构成“动词

“于”字不能省略。如果省略了,就会引起歧义,并造成前后矛盾。。构成“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动词后面加介词“于” 。构成“见 ,动词后面加介词“于” 。构成“被,是由动词“被”虚化来的。名词(施事者)。 构成“受,动词后面用介词“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构成“受

介宾词组中的介词有时候也可以省略。 难点三:常用固定搭配

一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起来使用,形成一些固定的格式,叫做习惯句式。习惯句式又叫固定句式、凝固结构。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习惯句式有以下几种: 1、如何 若何 奈何 “如何”、“若何”、“奈何”是词组。其中,“如”、“若”、“奈”为动词,含有“办”、“处置”、“安顿”等意思;“何”为疑问代词,可以译为“怎么”、“怎样”。“如何”、“若何”、“奈何”,可以作谓语或状语。 动词“如”、“若”、“奈”和疑问代词“何”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这些被插入的词或词组作“如”、“若”、“奈”的宾语,组成“如??何”、“若??何”、“奈??何”的形式,可以作谓语或状语。 2、何以??为

“何以??为”是一种表示反问的习惯句式。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以”是衬音助词,“为”是语气助词。 3、何??之有

“何??之有”是反问句。其中,“有”是动词,作谓语;“何”是疑问词,作后面名词的定语;“之”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不亦??乎 “不亦??乎”,是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句式。其中,“不”为副词,表示否定;“亦”也是副词,可以用“也”来对译;“乎”为语气助词。

5、无乃??乎 得无??乎 “无乃??乎”词。 ①“无乃??乎”②得无??乎。

6来的。如: 孰与”是个固定词组。其中,、孰与

“吾孰与徐公美” “孰与”用于比较问句中,作谓语,用来询问或比较人物的高下、事情的得失。 倾向于肯定“孰与”后面的人或事。 ①有疑而问,没有倾向性。②无疑而问,有倾向性。 “孰与”用在后一个分句中,一、选择题第二章 古代汉语补充练习

1A、下列各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是(C亡2无————无毋 A、下列句子中,C朝闻道,夕死可矣3A、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句是(唐朝 C晋灵公不君 4渔人甚异之 A、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判断句的一句是(C陈胜者,阳城人也。5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A、下列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句是(C宰予昼寝。二、填空题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1申义、从造字结构分析“引”的本义, 。

2今异义、曹操《龟虽寿》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句中的“烈士”的含义是 。3异义中的、《诗经·小雅·祈父》 词义的感情色彩4列关系、《史记·陈涉世家》中的“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句子中, 。三、判断题 1带的衣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3、(、特殊“触槐而死。 √ 指)

示代词4“于”和代词“是”、一个字形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这个字叫做兼词。四、简答题 1答:、“而”字的用法主要有哪几种?各举一例说明。1.表示并列关系。例如: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2.表示承接关系。例如: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34.表示递进关系。例如:马陵道陕(狭) 5.表示转折关系。例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矣。.表示目的关系。例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67.表示因果关系。例如: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表示假设关系。例如: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2 答:、古今词义的差异是词义发展演变的结果,变化主要有哪几种?各举一例说明。 8.表示偏正关系。例如:吾恂恂而起。1.词义扩大。词义扩大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引伸,即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了,古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如:江 长江。“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而伤害腹胃。 2.词义缩小。词义缩小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外延缩小了,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如:臭”( 于新旧词义间有某种联系的缘故。如:汤 3.词义转移。词义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叫做词义转移。转移的特点是弃本义而用引伸义。词义之所以能够转移,是由移为菜汤、米汤等。、“得无??乎”“得无”是副词,表示对事实的怀疑或猜度,作状语,可以用“恐怕”。“无乃”是副词,表示猜度,作状语,可以用“恐怕”来对译;( BD信昏 BD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然后月朝卜日,月夕卜宅B D范增数目项王师还,馆于虞 “祈父,予王之爪牙”句中的“爪牙”意思是“武臣” 变化。 × ) 《左传·晋灵公不君》有两个,“、“此”、“彼”或“之”的结合。

,都是表示猜度语气的问句。“孰”是疑问代词, 前一个分句中用连词伸 D ) 婚 A

B D )D赵,秦之深仇。父母宗族,皆为戮没。B A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卒为天下笑。“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句中用的是 ”字和)“触槐”表示“死”的方式,是动词用做状语。“所”,而旁多阻隘,可伏兵。(柳宗元《捕蛇者说》)缩小为秽恶的气味。 热水;开水。 “与”是介词。)是由“吾与徐公孰美”“??孰与??”式是由“??与??孰??”式发展而(《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其”配合使用,其倾向性就更为明显, C )

本义 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现在多理解为“走狗;帮凶”“而”的词性是 连词”(《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它们都不能独立使用,必须和( “焉”字的基本用法是作兼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相当于介词√ ) 5分 (《荀子·天论》) (《战国策·庄辛说楚襄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论语·子路从而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恂恂而起”:小心害怕地起来。

”(《老子》) 扩大为河流。

“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乎”是语气助词,可以译为“吧”、“该不会”来对译;“乎”是语气助)发展来的。 可以译为“与其??哪如??” , “引兵欲攻燕” 句中用的是 ,这种现象属于,这是属于古今 ,它的语法作用或意义是)句中的“行李”的意思是“旅客携(其 他词 √ 结合) 起来才能起指) ) ) 气味。“腥臊恶臭《孟子·告子上》成语:赴汤蹈火。。 。 引 古表示并用。 )转《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的用法有两种:

—— ——“朝”使用本义的一句是()

”(者字代作 《韩非子·五蠹》”( 4.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有些词的古今词义不同,不仅表现在词义范围的差异上,而且表现在感情色彩的变化上。如:谤 中性词。议论指责。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变化为贬义词,诽谤。 五、分析题

1、 “引”的义项关系如下图: 延长;伸长

取过来 ←—— 开弓 ——→ 引导;率领 后退;退却

结合上图,请以“引”为例分析什么是辐射式引伸。 答:

引 《说文·弓部》:“开弓也。从‘弓’、‘丨(gǔn)’。”本义为开弓。如《庄子·田子方》:“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 由于开弓要拉长弓弦,又引伸为延长、伸长。如《左传·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由于开弓要引导箭的方向,又引伸为引导、率领。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引兵欲攻燕。” 由于开弓要向后拉弓弦,又引伸为后退、退却。如《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秦军引而去。” 由于开弓要拿弓箭,又引伸为取过来。如《战国策·齐策二》:“引酒且饮之。”

这种以词的某一个意义为中心,呈辐射状派生出多个义项的引伸方式叫做辐射式引伸。第二章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下列各组字中,属繁简字的一组是( )

A.罢 疲 B.避 辟 C.煖 暖 D.爱 愛 2补入的词请从下列同义词中选一个.《逍遥游》:“斥安鸟笑之曰: 3A.往 B.之 .下列各句中加·词用其本义的一句是 A.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女桑。 B.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4C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5A《报任安书》名词作 : “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B名词作前置宾语 .6A《郑伯克段于鄢》.介词 B.连词:“公闻其期,曰: .7A《论语·公冶长》.同“盖” : “子曰: ‘盍各言尔志 .下列各句中,含被动句式的一句是B.同“何不” A8C.湣王时,单为临菑市掾,不见知。 .下列各句中,.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请”用作表敬副词的一句是 A二、多项选择题C.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王好战,请以战喻。(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 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下列各词中,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的是2A.江 B.臭 .下列各组词在上古属同义词的有3A.皎皑皙 B.坐跪跽 ( . 三、填空题。A 《老子》.上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

B.下 1的通假字。.《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23.4.《孟子》《论语》::“人死,“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则曰后来写作.《报任安书》‘非我也,_______:“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 56.7.《田单列传》《始得西山宴游记》:“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活用词语的意义。.《五柳先生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1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五、指出下列句子中“以”的词类,并解释其意义或语法作用。2.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12.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3.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六、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12.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3.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4.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5.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6.卬盛于豆,于豆于登。(《生民》7.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8.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9.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10.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11.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报任少卿书》12.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13.《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14.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15.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16.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17.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18.庄公通焉,骤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赐人。.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______ )

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 ) C.去 C名词作状语 C‘可矣。.语气词’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 ?’ ”句中“盍”的意思是 C.同“何” )

( )

BD.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BD.及庄子即位,为之请制。.玄 ( )

C.给予与( C.驰 D )

.侵袭伐 C.先 D.重 E.害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其中“乐”的读音是(《愚溪诗序》(《报任少卿书》) (《论语·卫灵公》) )

(《游褒禅山记》(《郑伯克段于鄢》《楚屈完来盟于师》) ) (《山鬼》)(《报任少卿书》(《报任少卿书》 )

) (《报任少卿书》(《报任少卿书》(《艺文志诸子略》《报任少卿书》(《颜渊季路侍》(《北冥有鱼》(《晏子不死君难》) D D.名词作谓语 ”句中“以”的词性属 ( D .语气副词 )

(谢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 曰:‘非我也, ”其中“辄”的读音是) 《郑伯克段于鄢》) ) ) )

《子欲子之王之善与》’”空格内应 ”句中“倡优”的用法是( ) ( ) D.同“曷”

D.色 E.丈夫 E.行走亡 ”句中意动用法的词有______的通假字;“常”是______’””其中其中 “诸”是_______的合音字。 ”其中“鼓”的词性属“岁”指_______,“兵”_______指_______,“说”。 ______________,有“隙”的意思是,_______。 _______“穷”的词性属,“曾”的词性属______________。 。 )(《胠箧》 ) ) )

‘彼且奚 .适 ”句中“党”是兵也。”其中“日”的意思是(《韩非子·五蠹》)((《报任少卿书》)))) 19.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艺文志诸子略》) 20.愿无伐善,无施劳。(《颜渊季路侍》) 21.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世世有齐国。(《胠箧》) 七、解释加横线的语词。

1.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其又何尤: 曷其有极:

2.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人或说: 都以霸:

3.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湣王时,单为临菑市掾,不见知。 疏属: 市掾:

4.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市贾不贰: 莫之或欺:

5.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女弱女弱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愁予: 八、辨析下列各组词语的意义。木叶下:

1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征、征

2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伐、侵、袭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屈完来盟于师》九、古文今译题。

12.事亲孝,与士信??分别有让,恭俭下人。

3.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4.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5.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 十、古文标点题。.[圣王]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天下同共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十一、阅读下面一段古文,解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一)解释文中加横线语词: 12.蹴琨觉:3.纠合骁健: 4.遭残贼:5.命将出师: (二)指出文中的判断句.击楫而誓:

(三)指出文中名词用作动词的语句 (四)指出文中含形容词使动用法的语句 古代汉语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二、多项选择题。.D 2.D

3.A 4.C 5.B 6.B 三、填空题。 1.ACD

2.ABD 3. DE 1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活用词语的意义。.傥 尝2.之于3.年成 兵器4.动词 悦5.yua 有裂痕(有隔阂,不和睦 12.家,名词活用为动词,安家,定居。五、指出下列句子中“以”的词类,并解释其意义或语法作用。.倡优,名词作状语,像畜养倡优一样畜养他们。

12.介词,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可译为“因为”3.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六、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连词,连接形容词和形容词,表递进,可译成“而且”、“拿”

。。 110.屡次。2.国都。3.见方。4.安抚。次。.旬:遍,满;薄:迫近。18.教导。19.差等,等次、品级。11.略微。512.第一人称代词,我。20.抒发愤懑。6.通“罹”.夸耀。21.譴責。13.债,责、债为古今字。 七、解释加横线的语词。

12.其又何尤:难道又怨谁呢3.人或说:人们中有的劝说 4.疏属:远房亲属 曷其有极:哪里才有尽头 都以霸:定都市掾:管理市场的属员(建都)并建立霸业

(辅助人员 ) 5.市贾不贰:市场上的价格不会两样八、辨析下列各组词语的意义。.愁予:使我发愁 木叶下:树叶坠落 莫之或欺:没有人欺骗他

12.征,远行;徵:求,索取。徵、征古不同字,简化字合并为征。九、古文今译题。.伐,正式的战争,有声讨的理由且大张旗鼓;侵,不需要任何理由的进攻,

12.事奉长辈亲人孝顺,交往士人讲信用??分别长幼尊卑谦让有礼,为人恭敬约束对人谦虚逊让。3.我听说掌管国家的君主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忧虑没有好名声。4.因此圣人不期求学习古代,不效法那些一成不变的措施,研究社会的实际情况,据此对它采取措施。5.燕国的军队被扰乱逃跑,齐人追击败逃的敌人,所经过的城邑都背叛了燕国重回齐国怀抱。.〔圣王〕不是能耕种而供给他们吃的,织布而供给他们穿的,而是为百姓开发那物资财富的途径啊。(《楚屈完来盟于师》”命子封率车二百乘以伐京。“此非恶声也。郡国豪杰,!” 7.A 8.C )6.每日(每天) “由于”。 ,遭受。147.从前,过去。.总共。“不宣而战”;袭:偷偷的进攻,具秘密性质。) (《郑伯克段于鄢》”因起舞。及渡江,左丞必有望风响应者矣7.zh? .干粮。8.怨,埋怨。16.何不。

!”?? 9.财物。17.屡“可矣。) ) 动词语气副词、15

运用例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一般来讲,应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第二,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举例是为了证明观点,不是为了弄清事实,切忌本末倒置。第三,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第四,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不能将例证法变成事例整理,忌有例无证。第五,勤于积累,精于筛选。 (二)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或事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以及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直接引用名人原话作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叫“直接引证”。不引述原文,只引述观点证明论点的方法,叫“间接引证”。运用引证法时,要注意三点:第一,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第二,要简洁,不宜过多。第三,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都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要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三)喻证法。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运用喻证法必须应注意三点:第一,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设喻的喻体。第二,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作为喻证的喻体与作为比喻的喻体不同。比喻的喻体是为了强调特征,描绘事物,侧重形似,以形比形;而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以正视听,力求神似,以义取形。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证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第三,精剖喻体,丝丝入扣。 (四)比较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分对比与类比两种。第一,类比法。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作者安排的情境等,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运用类比要注意所选取的“类体”要同类,不能相对或相反;在类比之后要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语破的,一刀见血。第二,对比法。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必须要对所要论述的对象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可以是人对人、物对物,也可以是纵向比较或横向对照。

(五)因果法。因果关系是事物间普遍的关联,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发的;而一定原因又会引发一个结果。在议论文中,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关系,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依据结果探究原因,这就是因果论证。运用因果法论证时,要善于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原因和结果,如一果多因、一因多果,同因异果、异因同果以及互为因果,这样会使论证有力而深刻,停在一因一果的层面上会使论证肤浅、乏力。

探求因果关系常见的有两种方法:第一,求同法,指在被研究的对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如果仅有一个先行因素是这些场合所共同具有的,那么这个先行因素就是被研究对象的原因。简言之,在若干场合中,其他因素都不同,只有一个因素是相同的,却产生了相同或不同的结果,那么这个因素就是这个结果的原因。第二,求异法,求异法是指在若干个场合中,其他因素都相同,只有一个因素不相同,却产生了某种相同或不同的结果,那么这一个因素就是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

(六)反证法。不对论证的论点做直接论证,而是对与这一论点相反的另一论点进行论证。比如,在欧几里得几何中我们要证明“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就先假定矛盾论题“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不平行”是真的,也就是说,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交了一点;这样就可以推出,过直线外一点可以作两条同它垂直的直线。但这个结论是荒谬的,因为过直线外一点只能作一条同它垂直的直线。我们应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式,否定了这个结论也就否定了矛盾论题。再根据排中律,就证明了论题是真的。

(七)演绎法。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在演绎论证中,普遍性结论是依据,而个别性结论是论点。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相反,它反映了论据与论点之间由一般到个别的逻辑关系。运用演绎推理,作者所根据的一般原理即大前提必须正确,而且要和结论有必然的联系,不能有丝毫的牵强或脱节,否则会使人对结论的正确性产生怀疑。

(八)归纳法。就是通过对一系列个别可靠的事实进行概括后,归纳出其共同属性,从而得出一个普遍性论点的方法。它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 难点二:议论文的结构

结构是议论文的骨骼,是文章思路的外现,是构成文章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 一、基本要求 (一)纲目清楚。“纲”,指论点,“目”,指论据。纲与目的关系是统领和被统领的关系,纲统领目,目从属于纲、说明纲。由于论述的内容有的较简单,有的较复杂,有的范围较小,有的范围较宽广,因此,议论文的“纲”、“目”关系也有不同的情况。有的议论文的纲、目关系是单层关系,即一个论点统率几个论据。有的纲、目之间是二层关系,即全文有一个总论点,下面从属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下面又有若干个论据。所谓“纲目清楚”,指的不仅是论点和论据明确、清楚,而且,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是明确、清楚的。

(二)先后有序。无论写什么文章,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次序,议论文尤其讲究说理的次序。有次序,事理才能说清楚。如果颠三倒四,杂乱无章,“剪不断,理还乱”,就很难把道理说清楚。议论文的“有序”的要求是,文章的组织安排能正确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事物一定的逻辑顺序。

(三)上下贯通。议论是一层层展开,文章是一段段写来,上下前后之间要求紧密相连,畅通无阻,不脱节、松散、游离。特别是文意转换较大的地方,容易出现某些“空隙”、“裂缝”,比如说,从一个问题转到另一个问题,从总说转到分说,或者从分说转到总说,从正面转到反面,或者从反面转到正面的时候,文意就跳跃较大。这时如果不用适当的话“填补”这个“空隙”,文意就受到阻隔,转换就不自然,结构上就出现“裂缝”。遇到这种情况就得用一些承上启下的词语作过渡,把上下文衔接、沟通起来。 二、结构类型

(一)篇框结构。这是从篇章的外框角度来认识议论文结构的。按照人们的思维习惯,人们在构思一篇议论文时,常常是先总说论题或论点,然后再详细地从各个角度或层次分别进行阐述或论证,最后又归总一下。所以,议论文的篇框结构多数是“总论——分论——总论”。由于开头的“总论”一般总是引出全文的论题或论点,故又可叫“引论”。“分论”是对“总论”中所提论题或论点的论述,是议论文的本体,故又可叫“本论”。结尾的“总论”一般总是对分论部分的归结,所以又可叫“结论”。因此,“引论——本论——结论”与“总论——分论——总论”说法虽不一样,但大体上是一致的,都是从篇章的外框角度对议论文结构进行考察而总结出来的一种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有头有尾,首尾相应,具有匀称的外框美。

(二)事理结构。这是从议论文所反映的事理关系的角度来认识议论文结构的。任何议论文的内容都是要反映一定的事理关系的,所以事理结构比之篇框结构,较深入地进入了议论文内容的中间层面,故而事理结构可以说是议论文的中间层结构。 从议论文所反映的事理关系的角度看,议论文的结构有纵式、横式、错综式三种。

1.纵式结构。纵式结构又叫层进式结构,也有叫递进式结构。这种结构是按文章所反映的事理关系,一层接一层逐层深入地组成整篇文章的。既然是逐层深入,那么哪一层先说,哪一层后说,其顺序是事理关系所规定了的,是不能调换的。

2.横式结构。又叫并列式结构。这种结构的议论文各部分所反映出来的事理关系是并列的,处于同一层面上,相互间并不具有事理上的前后接续关系。并列式结构的主要好处在于论证全面、有条有理,使读者一目了然,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并列式结构的布局大体有两类。一是理由并列。理由并列可以是几个分论点的并列,也可以是几个理论论据的并列。二是例证并列。就是从不同角度列举有典型意义的事例,有层次地论证中心论点。运用横式结构要注意:并列的几个内容各自独立,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并列的各个部分必须是平行的,要防止各个方面交叉或从属。

3.错综式结构。错综式结构是纵横交错的结构。这种结构的文章各部分反映的事理关系,是纵向和横向交织在一起的,是纵横结合的关系,因此,错综式结构又可叫合式结构。

(三)逻辑结构。这是从议论文内在的逻辑推演关系的角度来认识议论文结构的。任何一种逻辑推演结构都不外乎演绎式、归纳式、演归式(即演绎和归纳综合的方式),所以议论文的逻辑结构也不外乎演绎式、归纳式、演归式三类。

1.演绎式结构。论点或结论由具有共同性的认识或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论据,主要通过演绎式论证或阐释而得出的结构方式。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把这里所说的“演绎论证”看成逻辑学上严格的“演绎推理”。

2.归纳式结构。论点或结论是由若干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个别性事实论据通过归纳推理而得出的结构方式。

3.演归式结构。即演绎归纳综合式结构。纯粹的演绎式结构的议论文有,但比较少见。而纯粹的归纳式结构的议论文则更是少见,多数议论文的逻辑结构方式是演归式。

需要补充的资料

常见的几种议论文文体 一、思想评论

思想评论是针对人们流动着的思想状态、作风、方法以及认识等方面的情况所作的评论。用以指导人们的思想,诱导人们的行动。它既可以对先进的思想进行热情赞扬,使之发扬光大,也可对错误的、不恰当的思想进行批评,引起人们的警觉,幡然醒悟。它是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能帮助我们正衣冠、正行动、正思想、正灵魂。

从形式上说,思想评论的种类很多。除了报刊杂志上标有“思想评论”字样的文章外,有一部分杂文、短评、随笔、漫谈也都属于此类。在五十年代《长江日报》上以马铁丁的笔名发表了大量的“思想杂谈”,六十年代初《人民日报》副刊上辟有杂文专栏“长短录”,以及今日报刊上所设的“青春寄语”、“大家谈”、“百家言”栏目上的文章,大多属于这一类。 二、政论

政论,就是政治性的议论文。当然,其他议论文也有具备政治色彩的,但政论的政治性却是必备的。政论具有鲜明的党性,它运用马列主义的正确理论,针对国内外重大问题发表评论,阐明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而服务。政论所论述的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它不但及时指导人们的实践,而且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政论是议论文的一种主要类别,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说,凡不是专门谈论业务的文章,即一般的政治性评论,都可以叫做政论;从狭义说,是专指政治性很强,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专论。我们要讲解的就是狭义的政论,它可分为三种:一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一种是报刊杂志上的社论以及党政机关、群众团体所发表的宣言、声明、重要讲话等;一种是重要的政治专论和重要的思想评论。 三、讲话稿

讲话稿,我们可以直白地解释为讲话用的稿子。由于“讲话”的场合不同,作用各异,所以讲话稿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发言稿、报告稿、开幕词、闭幕词、演说词、欢迎词、欢送词、祝贺词、答谢词、致词、祝酒词、甚至悼词等等,均属此例。由此观之,讲话稿是一个广泛的称谓。一句话,凡是讲话的内容重要一些,又在公众场合或集会场合上发表的讲话文稿,都是讲话稿。

讲话稿尽管种类不一,作用不同,但它们却具有下列共同特点:发表出来,它是以在场的听众为前提的。因此,讲话稿的产生是讲者和听众双方都出现的结果。类似“朗诵诗”,它要求特别注意语言的口语化,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等,能令人当场受到教育。所谓口语性就是讲话稿所使用的语言,既适于演说,又能配合一定的动作,既有哲理、又富有诗意,听起来生动,富有形象的感染力量。情的动人性。文章的感情色彩,当然因人而异。但是讲话稿,尤其是其中的演说词、祝词、贺词等却特别强调这一点。要求讲者具有饱满的感情,言词之间洋溢着热情和活力,四、读后感

读后感,是阅读一部作品、一篇文章或其一文章片断后,有所感受、有所启发、有所体会而写的文章的称谓。看了一场电影、一部电视剧、一出戏、一场舞蹈、甚至听了一场音乐会有所感受写成的文章叫观后感。有时进行了一场参观,有所收益,写成的文章也叫观后感。这里,叫读后感也罢,观后感也罢,甚至听后感也罢,意义极为相近,都是经过耳闻目睹之后,有所触动,有所感发而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与其他类型的议论文比较,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个是自悟性,一个是独特性。所谓自悟性,主要表现在立论上,即读后感所要讲的道理是自己悟出来的,是阅读了有关作品,经过消化理解,又通过严肃认真的思考而获取的,因此,所讲的道理更亲切、更感人、更令人信服。所谓独特性,这是与第一个特点紧紧相连的。唯其有自悟性,即使许多人面对同一事物,却各有各的认识、体会和感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五、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就是根据调查研究的成果,写出来反映客观事物的书面报告。讲得复杂一点,就是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事物、新经验和新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所写成的书面报告。调查报告主要有五种:一是反映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二是推广先进经验的调查报告,三是反映历史事实的调查报告,四是反映社会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五是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六、总结

总结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一种文体,用途很广泛。它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以往的工作、学习、生产、科研、思想或其他实践活动(包括实践的内容、经过、方法、成效等升为理性认识。小至总结我们各项工作的具体经验和体会,由于总结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它的种类也非常多,可以从产总结、科研总结、教学总结、劳动总结、活动总结等。从性质上可分为:全面总结、专题总结、经验总结等。从时间上可分为:历史性总结、年度总结、月份总结、短期总结等。从总结者的角度可分为:集体总结(例如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组织)和个人总结等。从用途上可分为:向上用的汇报总结和向下用的指导总结等。七、杂文

从广义来说,杂文就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它的种类很多,例如随感、随想、杂谈、笔记、小品、游记、演说等,不一而足。从狭义来说,是指在“杂文”这个大家庭中那种以“激烈的战斗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杂文”手法,主张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写得“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八、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是一个外延很丰富的概念。

从广义来说,凡是对文艺现象进行观察、分析、研究之后写成的评论文章,都可以称之为文艺评论。它既可以对文艺作品进行具体评论,又可以对各种文艺现象进行评价;既可以对文学艺术家的创作道路和创作思想进行剖析,又可以对某些文艺思想和创作倾向、创作规律进行探讨;既可以对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研究,又可以对文艺运动和文艺实践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从狭义来说,它是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价的文章,例如书评、诗评、文评、影评、剧评,以及对音乐、舞蹈、雕塑、美术、曲艺等之类的评论。 九、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在整个议论文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学术论文的写作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王力先生认为,学术论文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和努力探讨,提出对某一个问题的独立见解,并把它证明与解决。另一种类型是综合前人的科研成果,经过科学的梳理,系统摆出对某一问题的全部看法和论述,以明人耳目。上述两种类型,第一种可简称为提出独见的;第二种可简称为综合他人的。这两种性质的论文,都是在科研中所需要的。 一、选择题第四章 综合练习

1A.对议论文相关知识分析有错的一项是(B.虽然议论文这一名称,在宋朝时就有学者提了出来,但真正作为一种文体的名称,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才算定型。C.议论文的结构,从其内在的逻辑推演关系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纵式、横式、错综式三种结构。会使人对结论的正确性产生怀疑。.运用演绎推理,作者所根据的一般原理即大前提必须正确,而且要和结论有必然的联系,不能有丝毫的牵强或脱节,否则

D论据,是无数事实论据的概括和结晶。.尽管道理论据是一种理念形态,但它也是前人或别人通过无数事实总结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道理论据是抽象的事实

2A.对议论文三要素的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是解决“事实和理由”的问题;论证是借助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它在全文中体现“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主张和观点;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和依据,它对论点来说,是论点存在的基础,对全文来说,B上它们又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将它们生硬割裂。.任何一篇议论文都是一个小小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可以将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单独抽出来分别加以认识,但实际(一)对象的直接性。讲话稿要直接由讲话者向听众面对面地(二)语言的口语性。讲话稿(三)感在这种气氛中人们也就受到了教育,得到了鼓舞。

)进行一次科学的回顾、检查和评价。通过分析和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大至总结一个历史时期革命或建设的根本经验,这类文章就是总结。 5个方面来把握。从内容上可分为:工作总结、学习总结、生 。它采取的是幽默、讽刺的“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

从而造成一种强烈的气氛; )

)C.论点新颖,就是面对一个事物提出新的见解,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给人以新的启迪和独特的收获。至于说,你提出的观点是否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则不必考虑在内。

D.在通常情况下,一篇文章有两三个论据就足够了;如果论题比较复杂、论点比较深奥,不妨多选几个论据,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予以论证,免得让人觉得说服力不够强。 3.对议论文基本特征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议论文的理论性,就是要求作者能从丰富复杂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议论文概括的面越广,其理论色彩就越强,事物的本质属性就越能得到充分的显示。

B.一篇议论文,必须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理论观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态度必须明确,决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不能像记叙文那样“让倾向在情节和场面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C.议论文主要有理论性、逻辑性、概括性和针对性等四个基本特征。

D.议论文是直接以理服人的文章,它既要针对以理所服的人,又要在议论过程当中,两眼时时紧“盯”着读者。 4.对有关论点知识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但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B.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从形式上看,论点是针对话题的带有明确的表态性的完整的判断句。

C.D.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二、填空几个分论点之间,既可以是平列关系,可以是包容关系,也可以是层递关系。

1._______________吴家麟、汤翠芳两人在合著的《说理文概论》中认为有议论文三要素,2.3.论题的四个特性分别是。

这三要素分别是:4.议论文鉴赏应注意的三个问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单一性。 5议论文的结构应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点基本要求。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议论文的语言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5个特点。1四、简答题.论点2.立论

3.归谬法4.论题5.论据6.驳论7.例证法 1有怎样的关系?.简要说说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关系。4.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2”让事实说话是各种类型的议论文在证明中心论点时经常采用的基本方法,即选用.议论文的结构主要有哪几种形式?请作一简要介绍。事实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正确,使论点具有说服力。那么,运用此法,对事实论据有哪些基本要求呢?五、阅读《友邦惊诧论》一文后,回答下列3个问题。 “友邦惊诧”论① 鲁迅

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那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 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几句电文,说得明白极了: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党国是要我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则,他就要“通电各地军政当局”,“即予紧急处置,不得于事后借口无法劝阻,敷衍塞责”了!

因为“友邦人士”是知道的:日兵“无法劝阻”,学生们怎会“无法劝阻”?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军政当局”呀?

写此文后刚一天,就见二十一日《申报》登载南京专电云:

“考试院部员张以宽,盛传前日为学生架去重伤。兹据张自述,当时因车夫误会,为群众引至中大,旋出校回寓,并无受伤之事。至行政院某秘书被拉到中大,亦当时出来,更无失踪之事。”而“教育消息”栏内,又记本埠一小部分学校赴南京请愿学生死伤的确数,则云:“中公死二人,伤三十人,复旦伤二人,复旦附中伤十人,东亚失踪一人(系女性)三人,文生氏死一人,伤五人??”可见学生并未如国府通电所说,将“社会秩序,破坏无余”而且依然能够诬陷,杀戮。“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①本文写于注解]

1913年12月20日至21日(最后一段是补写的)。“友邦惊诧”是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电文上摘引的,加上引号除表示直接引用外,还含有嘲讽和否定的意思。友邦,本指友好国家,此文中指的是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他们支持国民党政府打内战,处处维护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和他们在中国的侵略复兴。“惊诧”,惊讶,诧异,是所谓的惊诧。1913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仅三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的黑、吉、辽三省。中国共产党于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各地爱国学生三次到南京举行请愿活动。国民党政府对学生采取欺骗手段,说要依靠“国联公理之判决”,要学生回去,“安心读书”;后于12月17日竟下令打死打伤学生100多人;为了掩盖罪行,国民党政府竟诬蔑学生,给学生加上了种种罪名,在这种情况下,鲁迅挺身而出,揭露国民党政府卖国投降的罪行,对“友邦惊诧”的谬论进行批驳。(1)从议论文事理关系的角度看,本文属于什么结构?请结合课文作简要分析。 (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3)本文综合运用了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这三种方式,将敌论批驳得体无完肤。请你结合文章作一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一、1.B 2.C 3.A 4.D 二、

1论文化修养。.思想内容、逻辑形式、语言形式。4.纲目清楚、先后有序、上下贯通。2.重要性、普通性、迫切性。5.准确、严密、鲜明、生动、有力。3.正确的立场观点、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理三、

1论点,以证明其正确性,就是立论。.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3.归谬法,又叫引申论证,这种方法是为证明对方论点是虚假的,先假定它是真的,然2.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自己的后以它为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非常荒谬的结论,以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4.论题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来要进行论述的问题,是议论的对象,是指“在给定的研究任务的范围内能够被充分地调查研究的相对缩小的研究领域”由和依据,是用来证实论点的观点和材料。6.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或事实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具 ,便加屠戮;,上中失踪一人,伤,而国府则不但依然能够镇压,

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 。5.论据是作者提出论点的理正确的一种方法。7.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确立自己观点正确的论证方式。 四、

1.事实论据主要是为论点提供事实上存在的依据,从“实”的方面来证明论点,道理论据主要是为论点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是从“虚”的方面来证明论点。两者的关系是一种相互配合、补充的关系:或先“实”后“虚”,或先“虚”后“实”,或“虚”“实”相间,边“虚”边“实”。

2.A.篇框结构。这是从篇章的外框角度来认识议论文结构的。议论文的篇框结构多数是“总论—分论—总论”。B.事理结构。这是从议论文所反映的事理关系的角度来认识议论文结构的,包括有纵式、横式、错综式三种结构形式。(1)纵式结构,是按文章所反映的事理关系,一层接一层逐层深入地组成整篇文章的。(2)横式结构,这种结构的议论文各部分所反映出来的事理关系是并列的,处于同一层面上,相互间并不具有事理上的前后接续关系。(3)错综式结构,这种结构的文章各部分反映的事理关系,是纵向和横向交织在一起的,是纵横结合的关系,因此错综式结构又可叫合式结构。C.逻辑结构。这是从议论文内在的逻辑推演关系的角度来认识议论文结构的,包括演绎式、归纳式、演归式三类。

3.一般说来,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但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小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

4.第一,用例要正确。即针对观点所选用的事例必须与之相一致,力求对号入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第二,用例要真实。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必须真实可靠,不能虚构或臆造,不能用想象或者比喻构成论据。第三,用例要典型。应选取最能揭示事物本质性、最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材料,选取隐含深意且能直接表现主题的材料。第四,用例要新颖。应选取生动感人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材料证明论点。第五,用例要简洁。就是对掌握的事例应予筛选、提炼和概括,在不失原意的前提下删去与中心论点无关的语句,以概括的方法叙述事例。 五、

1.事理结构中的纵式。文章从学生请愿的缘由写起,夹叙夹议地交代了反动政府对学生的诬蔑,并引出“友邦惊诧”的谬论,进行层层驳斥。首先,批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揭露“友邦”的本质;其次,着重批驳“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揭示出“党国”的奴才相;然后,再把“党国”和“友邦”联系起来,揭穿他们互相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罪恶阴谋,揭露了他们之间主奴关系。最后,引用报纸上的两则消息,用事实来驳斥敌人的论据。

2.第一,善于运用反语。如“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这里的“秩序”实际指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文明”指的是帝国主义国家的阶级压迫。意思是:“他们维持反动统治的监狱,就暴露了他们野蛮的真面孔。”运用反语,有力地揭露了敌人的本质,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讽刺和憎恨。第二,排比和反复的句式,鲜明地显示出作者的感情色彩,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第2自然段是个典型的例子,三个他们“不惊诧”就词语说是反复,就句子讲则是排比;而句中的一连串仿成语四字词组,又构成了排比。这一段运用反复与排比相结合的手法,非常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滔天罪行,作者的激愤之情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深深打动了读者。第三,运用精练、传神的语气,模拟敌人的口吻,入木三分地揭示出他们的无耻神态。如“读书呀,读书呀”是模拟国民党反动派的口吻,嘲讽了那些“大人老爷”的无耻和伪善。

3.鲁迅先生起笔介绍学生没有安心读书的环境、生命却时时受到严重威胁的请愿背景,对学生寄予深切的同情,接着陈述国民党政府对请愿学生采取的压制与诬蔑的卑劣态度,从而引出国民党政府的反动论调“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引出敌论后,鲁迅先生紧紧扣住敌论予以批驳。

首先,以直接驳论点的方式驳斥敌论“友邦人士,莫名惊诧”。作者运用排比句以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先是“不惊诧”后来却“惊诧了”的铁的事实,揭开帝国主义“友邦”的强盗面目,从而有力地回击了国民党政府:什么“友邦人士”!他们根本不是些“什么东西”!紧接着又用帝国主义“友邦”在自己国内以“监狱”蛮横维持他们“文明”的“秩序”,却厚颜无耻地对别国的事情指手划脚,说长道短,给予国民党政府有力的痛斥:得了吧,那些家伙还没有资格“惊诧”呢!你叫嚷些什么?! 其次,以驳论证的方式对准敌论的中心“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予以一针见血的驳斥。作者从国民党政府对请愿学生实施压制与诬蔑,对“友邦人士”的“惊诧”发出“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叫喊的事实出发,用“好像??好像??好像??一样”推测出国民党政府的思维逻辑。如果“党国”不是这种思维逻辑,它便不会压制与诬蔑富有爱国心的请愿学生,便不会理睬“友邦人士”的“莫名惊诧”,不会发出“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叫喊。铁的事实恰恰证明“党国”正是这样一种思维逻辑,而这一思维逻辑却是荒谬至极!作者抖出“党国”荒谬的推理逻辑,目的在于证明其“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论调根本站不住脚。这里运用的是驳论证方法。

第三,作者在文末又摘引报刊电文消息,用事实证明国民党政府称学生“将社会秩序,破坏无余”是虚假的,整个敌论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这里用驳论据的方式给予论敌以重创,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敌论尖锐深刻而全面有力的批驳。 第四章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议论文基本特征的是( ) A.逻辑性 B.概括性 C.生动性 D.理论性

2.把议论文确定为论题、论点、论据、论证四要素的代表人物是( ) A.吴家麟 B.李景隆 C.汤翠芳 D.叶圣陶 3.把握中心论点的正确方法是( )

A.情节串连分析法 B.卒章显志分析法 C.前后呼应分析法 D.分析归纳提炼法 4.不属于论证基本要求的一项是( )

A.中心突出 B.逻辑严密 C.分析中肯 D.说理充分 5.对议论文有关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好的议论文,力求在逻辑性、概括性的基础上,写得生动、富有文采,增强文章语言的表达效果。 B.从议论文所反映的事理关系的角度看,主要有纵式、横式、错综式三种结构。 C.驳论点可以是直接反驳,也可以是间接反驳。

D.归纳法就是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 6.下列说法不属于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

A.例证法 B.递进法 C.喻证法 D.反证法 二、填充题

1.从论题的性质上看,议论文可以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

2.论据的基本特点有准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据与论点必须有内在联系。 3.由于批驳的对象不同,驳论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情况。 4.议论文的理论性主要表现:第一,要从“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第二,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事物;第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理文概论》中所说的议论文三要素是:思想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论据的结合方式看,大致说来有两种,一是________式,一是________式。 三、判断题

1.论点在议论文中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对全文来说,是解决“事实和理由”的问题;论证则在全文中体现了“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

2.所谓类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

3.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 )

4.运用归谬法,决不能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的方法,歪曲对方的观点,再引出荒谬的结论。( ) 5.议论文的结构主要有篇框结构、演绎结构和逻辑结构三种。( )

6.论据新颖就是论据要有代表性,而不能用个别、例外的事实来反映事物的整体、全貌、主流和大方向。( ) 四、简答题

1.几个分论点之间具有怎样的内在逻辑联系?2.在运用引证法时,我们要注意哪三点?3.驳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是怎样的? 五、分析题

结合具体实例谈谈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

一、1.C2.B3.D4.A5.D 6.B 二、

1.立论、驳论2.典型、适量、新颖、3.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4.明确地表述自己的理论观点5.逻辑形式、语言形式 6.并列、层递

三、1.对2.错3.对4.对5.错6.错 四、

1.首先,分论点之间界限要清楚,不能互相交叉重叠,不能有包容关系,力戒平面铺陈。第二,分论点要准确得当,先后顺序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第三,所列的几个分论点应从同一角度回答同一问题,不能一个从“类”的角度,一个从“因”的角度,造成逻辑混乱。第四,分论点必须紧紧围绕中心论点来展开,要很好地服务于中心论点,切忌另起炉灶而置中心论点于不顾。

2.首先,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其次,要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第三,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都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要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3害(打倒靶子).第一,摆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第二,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射靶子)五、

议论文重在说理,道理能否说得清楚,并为人们所接受,这与语言表达得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议论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有:(1)准确,是议论文语言最基本的要求。所谓准确,就是指表意确切,能正确反映客观实际,确切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行文中要用词恰当,合乎实际、合乎语法,合乎逻辑。举例略。(2)严密。就是严谨周密,没有疏漏,合乎逻辑,无懈可击。一方面,小至一词一句,大到段落篇章,都要注意推敲。举例略。

(3)鲜明。指文章所表达的观点,作者的主张和见解,都要十分明确、肯定,切忌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举例略。(4)生动。好的议论文,力求在逻辑性、概括性的基础上,写得生动、富有文采,增强文章语言的表达效果。生动性常用的方法是恰当地运用一定的修辞方式,如比喻、拟人、反语、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除此还可以适当应用一些俗语、歇后语、群众的口语来说明事理。举例略。

(第五章5)有力。就是论证的语言要有力量。首先,要气壮山河,有排山倒海之势。其次,要一字千钧,力重泰山。举例略。重点难点讲解 说明文阅读鉴赏

重点一: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说明事物的特征,要依据事物本身的条理。各种事物的情况都很复杂,但只要仔细观察研究就可以了解,各种情况都有一定的条理。依据事物本身的条理来说明,就是要从复杂情况中理出头绪,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物原理说清楚。说明文要说清事物特征或揭示事物原理,就必须运用符合人们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谋篇布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一、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就是按照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说明的条理,也就是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的顺序。具体地可分为从古至今、由早到晚等,一般都能从文章中找出标志性的表时间的词语。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有些版本把介绍某些事物的制作过程或某项工作的操作程序单独列出来,称为程序顺序。这也是可以的。但事物的制作过程或工作的操作程序我们往往是按照时间的先后来介绍,我们一般又把程序顺序归类于时间顺序。叶圣陶先生写过一篇《景泰蓝的制作》的说明文,作者十分注意文章的条理性,抓住了制作景泰蓝时“做胎”工序,对每道工序的制作和原理都做了详细的说明。我们称之为时间顺序。因为作者按时间的先后介绍了景泰蓝的制作工序,我们也可以说成程序顺序。二、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是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来依次说明事物,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以空间方位为次序。运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物要选好立足点和观察点,要注意准确地使用方位词语。以空间的转换为说明顺序常用来说明事物的布局、构造、形状。次序是或由远及近、由外到内,或从前往后、先左后右,或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或先中心开花,再推及四周等等。这一说明顺序多用于介绍某种建筑物的结构,说明某种产品的构造或介绍某一地方情况,让读者对所说事物的各个部分和整体都有较明晰的认识

运用空间顺序的说明文主要是给读者一个清楚的空间观念,选择好参照物,用准确的方位词说明空间的具体位置,仿佛给了读者一个空间布置图或者一个导游图,读者虽然是初次到文章介绍的地方去,但能够“按图索骥”我们在阅读以空间顺序来说明事物的说明文时,一定要抓住有关空间概念的语句,来理清说明顺序。例如周定舫的《人民英雄永远不朽》一文,就是采用空间顺序说明的。作者先写纪念碑的雄伟高大,再写碑的几个侧面,最后写碑座上的浮雕,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逐一说明。在写碑的各部分时,又是从下到上,从正到反。介绍浮雕,既是按照历史顺序,也是东南西北的方位顺序。这样说明,就给人以清楚明了的深刻印象。三、逻辑顺序。

+CE形式为上,则取决于说明对象。一般而言,说明事理时,多采用按人们对事物规律进行认识的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特性、功逻辑顺序,往往是按人们对说明对象的认识而定。譬如由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等。究竟采用何种能时,多采用先说明构造、特性,后说明功能原理的逻辑顺序。按照逻辑顺序说明的范围较为广泛,因而,我们要紧紧把握住人们认识事物事理的各种规律,如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规律;由外表到内里的规律;由原因到结果或由结果到原因的规律等。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顺序。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的说明文以及介绍事理的说明文,往往使用这种顺序。逻辑顺序的安排,在语言上也常会有一定的标志,如表现层次的程序词等,抓住这些词语,有助于文章顺序的合理安排、条理通达。常见的逻辑顺序有下面一些形式。

(一)由概括到具体的顺序。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作者先总述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继而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建筑特征和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这种由概括到具体的说明顺序,能使读者由浅入深、由总貌到具体地了解中国石拱桥。(二)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如《苏州园林》一文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段紧扣第二自然段的四个“讲究”和建造方面的主要特点,而第七至第九自然段则说明不大被人注意的角落及细部的特点。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文章不仅眉目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且重点突出。 (三)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果溯因)的顺序。《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开头就从说明花色产生的原因入手,再进一步说明花色发生变化的原因。一二两部分先谈本色,再谈变色,由果溯因。第三部分先统计花的颜色和种类,指出红、黄、白三种颜色的花最多,进而引出第四部分花色与昆虫的相互选择,也是由果溯因。(四)由浅入深的顺序。《向沙漠进军》一文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从抵御、进攻到利用着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途。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事物本身的条理

。第三,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掐丝”、“涂色”、“烧制”、“打磨”五道关键的作者就是以景泰蓝制作的时间先后来安排文章内容, ,顺利到达作者所指定的地点。]

安排好写作的顺序,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清楚的印象。 ,介绍了苏州园林设计

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tl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