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语文学习这样度过……

更新时间:2024-06-02 07: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寒假要来啦!对每个高一学生来说,这可是高中生涯中的第一个寒假。你准备怎么度过呢?就语文而言,可能在平时除了课本,你无暇顾及语文的其他内容,那么不妨利用这个寒假好好提升一下自己的语文素养吧!

一、 综述篇

在寒假里,我们没有必要再像平时那样紧张学习了,但语文学习可不能放松哦!寒假,其实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学习语文!当我们在做这个寒假语文学习计划前,不妨先侧耳倾听一下学长学姐们所谈的切身体会和经验吧! 学长谈经

寒假不留遗憾 谭祎萍

如今站在大学的校园,回想当年寒假,记忆里一片迷茫,只记得除夕绽放在夜空的烟花很美,可心里边却留下了许多遗憾,感觉有很多事情没有做。作为一个上大学一年级的同学,我就结合自身的体会谈谈对寒假安排的看法:

合理安排时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在任何时候,都是我们应该铭记的。要把握好时间,就要安排好时间,早作打算。寒假生活应当怎样度过,读什么书,做什么事,开展什么活动,怎样安排好每一天,过好每一天,怎样生活才多姿多彩,这些问题都需要提前思考,提前设计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建议寒假开始前先回顾下上学期学习的得失,结束前做一个总结。

装扮“第二张脸”。平时我们总说字如其人,老师经常强调卷面整洁字迹美观,现在我

更深刻地体会了老师的话。可是现实中我们的字迹总是不尽如人意。在平时,我们没有什么时间练字,寒假有20多天,这可是集中训练的好时机。我推荐司马彦的楷书,偏瘦,字形好看。每天要练到两小时,这也是一件考验毅力和耐心的事。等到开学时,看到你脱胎换骨的字,你肯定比得到什么奖赏都高兴。

阅读世界名著。平时,短篇幅的诗歌、散文、小说,平时我们花一二十分钟就能品味到一点妙处。可是,对于大部头的书,囿于时间,我们却没有办法了解太多。在寒假里,我们可以重点阅读一两部名著,做一些摘抄,写一点心得体会。比如看看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比如看看外国长诗但丁的《神曲》,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比如看看莎士比亚和曹禺的戏剧集。

投入社会生活。平时我们可能没有时间跟家人长谈,寒假应该多同亲朋好友聊聊天,感受彼此的关怀。可以约几个朋友,骑上自行车,好好看看这个我们天天生活的城市,感受一下它与时代的变迁。我们还可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去街上义务扫雪,去孤儿院看看那些孩子,在社区组织一次知识讲座。

最后,我希望学弟学妹能过得比我充实,让自己的高一寒假没有遗憾。

寒假,与书为伴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周航程

从小到大,自己一直与书本结缘。去年高一的那个寒假,自己自然不会放过那段难得的空余时光,理所当然地将其用来享受阅读这份饕餮大餐了。

回想那个高一的寒假,因为时间较为充沛,自己一开始就细致地制定了阅读计划。我当时将阅读重心放在了夏坚勇先生所著的《湮没的辉煌》,池莉的散文集《熬至滴水成珠》上,两者是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品,前者把玩的是黄钟大吕,是金戈铁马杨柳岸,是历史的沧桑与

沉浮;而后者,更多的是一位爱好生活的人执著地在探寻,在体味,在用心触碰这多姿多彩的人生,用一个女子特有的清闲的笔调,展现生活中的美好画卷。

既然已经确定了阅读的内容,下面就是坚持不懈地去阅读了。在一个安静的夜晚或是午后,当夜色刚刚朦胧,或当阳光洒满房间,捧起心爱的书本,握着手中的笔,用心去看,去聆听作者的心声。当读到感人至深之处,当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共鸣,信手在文字旁写下最率性的感言。那瞬间的灵感与冲动,须臾而逝,把握住将受益匪浅。就这样,每天持续着阅读,延续着感受,你会发现,真正优秀的作品,都是在审视人性,反省现实与自我,虽然殊途,实则同归。

阅读最重要的是将作者的思想总结,经过自己的理解,或赞同,或否认,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跳出文本,站着读是一种必要的读书姿态。读着《湮没的辉煌》,我感受到了一种大气、沉稳,是对历史理性冷峻的解读,他站立在平民立场上,郑重地把持着文化的天平。他重游故地,探寻废墟,手摸过风干了的岩石,拜祭那曾在历史中闪现夺目光彩的人。阎应元,盛宣怀,王念孙,王引之……一连串陌生的名字背后,隐藏着的是人性的光辉,是屹立不倒的精神气。只是,历史滚滚向前之时,将太多的美好,灿烂,辉煌藏匿在了角落,但这或许又是一种匠心独运的设计,神圣厚重的美丽是不容轻浮之人随意染指的,他等待的是一种上下求索的追寻。有人能带着颗淡定的心,拄着拐杖,沿着悠悠古道,年复一年地探寻历史的残梦和悠远苍茫的文化感悟,将历史的启示带给每一位需要它的人。

当《湮没的辉煌》在展现着被遗忘的历史时,池莉则在告诉我们,不要忽略了自己,拥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内心。沉重的压力,令人烦躁的工作,让我们过多地关注了生活的表象,而疏于体会生活的本质。终其一生,我们在追求着什么,而保持着怎样生活状态才是最佳。阅读之后,我开始追求一种浑然大气,天衣无缝的人生,这需要自省,自足,自信。保持着一种品质,叫做年轻,延续着一种心态,叫做豁达,“将生活熬至滴水成珠般的晶莹剔透,

圆润光滑,该叫人怎样欢欣鼓舞啊!”

经过这样的阅读,寒假的生活显得短暂而又充实。将阅读看作是一种习惯,一种素养,一种人生的淡定,一种人生的积淀。仔细恰当地规划,完全地落实,我们将收获许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完了学长谈经,想必你会有不少感想吧。先别急,我们再看一下关于这个寒假的语文学习,老师们又有什么看法? 聆听师言

寒假:换种方式学语文 江西省南康中学 赵小和

寒假在期待中如约而至,欣喜假期生活多彩的同时又让我们对学习有些牵挂。让寒假生活多添一分精彩,在轻松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这里给大家提些建议,希望能让大家在寒假中过得充实快乐的同时又能提高语文素养。 看一档好的电视节目

快乐永远是我们最期盼的寒假主题,在这个学习生活中的小小的驿站里,我们有理由最大快乐地享受学习。“子午书简”、“探索发现”、“讲述”、“百家讲坛”、“东方时空”、“华夏文明”、“走遍中国”、“艺术人生”、“音乐人生”等中央电视台的一些经典栏目,从不同于课堂的视角向我们阐述世界。里头有人生感悟,有文学韵味,有历史智慧,有音乐活力,大家可以选一两个合适的节目收看来拓宽我们的视野。 读一本好书

一缕阳光,一张靠椅,一袭书香,放一首轻音乐,倒一杯茶,读它个天昏地暗,享受美

好的阅读,慰藉我们疲劳的心灵。寒假,给了我们这样惬意的一份机会。不用费神去找阅读材料,新课标给我们推荐了好几十本(篇),那些书目都是专家精挑细选合适我们阅读的。 看两部好电影

推荐影片一:《云水谣》,定格历史的艺术家用蒙太奇语言、游刃有余的镜头穿越着苍茫时空,捕捉着时代之魂和人性之美,使我们在影像背后发现了平凡生活中的审美趣味和思想光芒。推荐影片二:《网络少年》,在片中一群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将他们的梦想放飞在网络的空间。我们将在影片里感受团队的力量,学会在数字时代怎样正确生存。看了影片,可以查查有关影片的背景资料,思索一下,选取一个角度对影片进行评述。你的评述应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独到的见解。 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

寒假给了我们尽情活动的时间,我们可以拉上几个志同道合者,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共同课题,完成一项调查报告,在轻松合作过程中增加我们的友谊,在探究中培养我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寒假,你可以用各种手段来加强对“春节”这一民族传统节日的认知:做大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整理出中国年文化独特之处;做小可以选年文化特征比较明显的对联,整理出一定的规律,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学习过程中。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结伴去游览一处历史古迹,顺便记得写写游记哦,这样可以积累历史文化知识,增加文化底蕴。

我的寒假,我记录 江西省南康中学舒银霞

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我们在寒假里来观察、来发现、来记录吧。

让我们像温家宝总理所倡导的那样,在这个时代里,做一个仰望星空的人吧。即使我们不能像李白那样写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千古佳句,至少可

以像张爱玲那样,向光华如洗的夜空,投去我们赞赏的目光吧!

在她笔下,不同的人物性格,她用不同的月色设计出了不同的场景。如“两个人一个面朝外,一个面朝里都靠在栏杆上,今天晚上的月亮,稍带长圆形的,像一颗白净的莲子似的月亮四周白蒙蒙的发出一圈光晕。人站在阳台上,在电灯影里,是看不见月色的。”(《半生缘》)这个场景被张爱玲营造得干净而惬意,“白净的莲子似的月亮”散发着朦胧的光,既不像《金锁记》中“白灼灼的小太阳似的月亮”那样使人寒毛凛然,也不像《倾城之恋》中“十一月尾的纤月,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那样虚无飘渺。张爱玲善于借月制造气氛,这与她善于思考和观察是分不开的。

有同学这样写寒假夜晚串门时的月亮:“冬天的月亮是清澈的,月光是清冷的。我喜欢这个时候跟着大人一起出去串门。借着月亮这盏灯,我们不用携带手电筒。踏着月光,我们踽踽而行。两手插进棉袄的口袋里,头上戴着帽子,脖子上挂着围巾,全身裹得结结实实。饶是如此,月光的清冷并着北风的刺骨依旧会穿透厚实的衣服。”冬月是清澈与清冷的,月是“灯”,让我们看得到;月是有穿透力的,让我们触摸得到。

让我们把观察的目光投向周围的人吧。

鲁迅先生笔下不少鲜活艺术形象的感人之处就在于他抓住人物最主要、最具表现力的特征精雕细刻。祥林嫂眼睛的描写是有口皆碑的画眼睛的艺术典范。还有阿Q的癞疮疤,用竹筷盘辫子;假洋鬼子那根辫子剪、装、散的几次变化;清国留学生的大辫子;六斤裹脚的步态;孔乙己的长衫;闰土手的变化等都刻下了历史的痕迹。这不但反映了那一时代的独特性,也将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们有同学观察爷爷的手后,就写道:“爷爷八十多岁了,年青时为了生计

挑担做布匹生意,不用尺子量就撕布,十分准确,以后形成习惯,双手总是像撕布匹那样抖动。如今很少看到撕布的场面,爷爷慨叹手无用了,总时时比划着发怔。”

我们在寒假可以观察到社会上更多的人,卖鱼的,杂耍的,哭泣的小孩,脸笑成一朵菊花的老奶奶,等等。我们仔细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然后尽量具体地描写下来,可以作为我们以后写作的素材。 让我们走到心灵世界里去吧。

人的心灵世界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复杂而神秘的世界,这在《诗经》里就有体现。写青年男女约会时的羞怯焦急心理时,用“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之词;写青年相思之苦用“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之语;写对友谊的渴望时,用“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之句。 人物的心灵世界通过各种动作(如搔首,如辗转反侧等)和心里对时间的感受(一天比三个月还长)来表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里面的诗歌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来。我们也能在现实生活里体会到人们的心理。仔细观察,把它们记录下来吧。

有位同学,写除夕那天哥哥路上遇堵车,母亲“急得团团转,眼前飘着一层层愁云,心里像塞了一团乱麻,嘴里不停地说:‘怎么办呢?’”还有位同学写遇到有好感的女生,“她主动来关心我,我真有些害羞,我竟然对她冷漠起来,唉,我怎么了。”这样的句子正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生活气息。 在寒假里,让我们走进生活,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用我们的耳朵去聆听,用我们的双手去触摸,用我们的心灵去体悟,用我们的文字去记录。也许你记录了一朵梅花的悄然绽放,也许你记录了一场烟火的华丽表演,也许你记录了一家

人包饺子时的其乐融融,也许你记录了救助白血病儿童的感人一幕,也许你记录了内心里一场天翻地覆的革命。也许你的文字不美,但里面必然饱含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二、 专题篇

前面讲的都是关于这个寒假语文学习的总体建议,那么就语文学习中的各个具体板块,我们又可以怎么做呢?

阅读是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块!说实在的,平时高中里生活的确很忙,可能没有时间来读大部头的书,那你不妨利用这个寒假来读几本书。冬日读书,自有一番暇趣。那么怎么来安排我们的阅读生活呢?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两篇文章:

阅读生活

以课文为原点,加大拓展阅读 浙江省温岭二中江奎

寒假是读书的一段好时光,一米暖阳或一床被窝则是读书的好去处。可是书海茫茫,我们当从何读起?我觉得,以课文为起点,开展课外阅读,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一、 学习节选课文,通读名家原作

中学阶段所学的一些课文是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节选过来的。如《神的一滴》节选自梭罗的《瓦尔登湖》,《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而

《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个人的遭遇》、《安妮日记》、《边城》等均是同题作品的节选。窥一斑而未必见全豹,见树木而未必见森林,如果我们利用寒假时间有计划的阅读部分原著原作,就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文本有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入的思考。

二、 学习一组课文,浏览同类作品

苏教版语文课本的编排体例是以人文主题为单元组成专题和板块的。学习某类文章后,再去阅读同类作品,一方面可以检验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文本互涉,举三反一,印证和深化我们的课文解读。如我们已经学了必修一“和平的祈祷”这一专题,我们可以再去读读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哈谢夫《好兵帅克》,也可以看看影片《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东京审判》,进一步了解一个时代,反思战争的罪恶,感受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价值。 三、 泛读名家作品,知晓课文作者

由于篇幅和课时的限制,入选教材的优秀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应该利用假期,好好读读作家们的其他作品。比如鲁迅,我们没有理由只读一篇《祝福》,我们起码还应该读读他的《呐喊》和《彷徨》;学了《最后的常春藤叶》,我们可能早就想过要读《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了,那就抓紧时间吧,欧·亨利招牌式的结构背后隐藏着的理想主义和人文情怀,会让我们一次次体会“含泪的微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的文章不大好懂,我们如果有兴趣,还是可以读读他的代表作《荒原狼》;我们曾与青年马克思进行过一次“设计未来”的对话,而我们如果能阅读《共产党宣言》或麦克莱伦《马克思传》,

将会对这位伟人有更深刻的理解;史铁生与刘亮程是两位个性独特的作家,建议大家阅读史铁生的《史铁生自选集》,该书入选了史铁生1985年至2005年来创作的小说、散文、随笔等方面的代表作,而刘亮程的作品,当以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最为著名,相信读后会给你别样的感觉。 四、 细读经典课文,阅读评论文章

“旧书不厌百回读。”有些经典课文需要我们重新细读,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得到新的理解,产生新的共鸣,收获新的发现,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我们还需要借助网络、报刊、著作来了解当前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阅读一些对课文进行评论和赏析的文字。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初看起来是一篇主题清晰的散文,可是学术界对文章的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争议就“颇不宁静”。有认为源于对国民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反感和对共产党“革命”的疑惧;有认为是源于作者惦记江南、思乡心切;有认为源于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有认为源于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有认为源于朱自清家庭生活的不和谐,不一而足。由此可知,我们完全可以搜集资料,根据我们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对文本展开创造性阅读。

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解和吸收人类文化的权利,我们应该告别粗俗,走向高雅,积极争取读书权、思想权、话语阐释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课外阅读成为生活的需要,把人类崇高的精神引入自己的审美视野与内心世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品质和审美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为自己打好“终身学习的底子和终身精神发展的底子”。

有效进行课外阅读享受寒假读书生活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王丽芬

时值寒冬岁末,新的一年就要来了,与此同时,寒假也快了。面对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假,不少同学都准备安排一定的阅读时间,这自然是一件好事。而我在这里重点要提的是,同学们在安排阅读时,不妨把自己的视野更多地放在课外阅读上,而且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有效阅读,以有限的时间,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毕竟这个寒假的时间只有一个月左右,而摆在我们眼前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首先,我们心里要有一个明确的意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不逊于课内阅读。美国教育学家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大千世界,丰富多彩,语文课本承载的内容只是沧海一粟,如果语文阅读仅限于课内书本知识,那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了解的社会面也是狭窄的;同时,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也决定了语文课本难以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寒假里我们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大大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这也正弥补了课内阅读的不足。而且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我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积累了词汇和写作技巧,同时也在提升着自己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那么寒假里的课外阅读怎样进行才能更为有效?其实当我们准备阅读前,我们心里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和目的。现在有些同学课外阅读的读物往往是顺手拈来,阅读时也是漫无目的的任意涉猎、浏览。对于自己该阅读哪些读物心中无数,对于需要从读物中获取什么知识更是一片茫然。只有克服课外阅读的盲目性,才能提高其效率。我们在阅读之前,应该定一个阅读计划,读什么?每天读多少?计划定好之后,还要不断自我鞭策,坚持不懈才能真正达到读书的效果。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更要注重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中,要养成碰到生字词查词典

的好习惯,不可望文生义,或者干脆跳过去不读;阅读中,要思考、品味、吸收,不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否则就像古时计时的沙漏,注进去,漏出来,过眼烟云,收效甚微。 再次,我们要注意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一般说来,指定的基本篇目、经典名著宜采取精读的方法,阅读时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要探根求源、品其神韵、知其精义、得其要领。如果只是为了了解信息,查找资料等,宜采取泛读的方法。可先看序言、摘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书的内容,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末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精读追求知识的深度,泛读追求知识的广度。精读与泛读相结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就能掌握读书的精要,花最少的时间,读尽可能多的好书。

此外,寒假里还可以约上几个志同道合者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肖伯纳说,朋友之间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交流思想,那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读书交流能使我们的理解更全面,思路更开阔。所以同学之间可以组织阅读小组,就共同感兴趣的文章或书进行定期阅读交流,这样既能保持阅读热情,又能提高阅读效果。

最后,想要提高阅读效果,一定要注重读写结合。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事。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古人宝贵的阅读经验。阅读中,做圈点、评注;做一些读书笔记,如摘抄名言警句、精彩片断;编写内容提要;就书的内容进行评析,写书评或读后感;在阅读了一定数量的书后,及时进行回顾归类。这些都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有效途径。

总之,从思想上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选择合适的书籍进行阅读,阅读时做到多用心、勤动手,真正读进一点东西,积淀内化,这样才能最终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刚刚看完了寒假阅读的建议,其实语文学习中的写作也不容忽视。可能你平时总觉得生活太单调没有什么可写的,但与单调的三点一线式的学校生活相比,寒假里的生活可谓丰富多彩,不妨在这个寒假里,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自己的点滴感悟,学会细心品味生活,享受生活,继而快乐地做好文章! 写作生活

品味生活,快乐作文 王鹤琴

文学源于生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罗常培说:“大学不培养作家,作家是社会培养的。”大凡古往今来好的文学作品都是源于当时的社会生活。《西游记》用神魔鬼怪的形式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红楼梦》是由作者曹雪芹的自身遭遇经历而构思全文,从而成为了流传至今的名篇。所以说,我们的作文是离不开生活的。离开现实生活,一切都将变得虚无。

在即将来临的寒假期间,我们更应该近距离亲密接触我们生活周边的环境,周边的风土人情等。在乡下,我们可以上山感触林中的幽静,听寒鸟之独语,闻梅花之暗香,一往情深地沉浸其中;我们也可以涉足溪流边,听潺潺之水声。还可以感悟乡村的纯真的风土人情。在都市,我们可以细察身边的灯红酒绿,也可以试着尝试一种在闹市中取得一份宁静的感觉,感悟到其中的真切,然后就用笔头写下来,就是一篇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正所谓情之真处,方能动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们写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事件”人物等,切忌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假设一个从未去过城市的乡下学生写城市里的生活,这可以欺骗乡下的孩子,但是很可能让城市里的孩子笑话。乡下人写乡下的人物事件,风土

人情,同样可以写出传世的经典之作。就如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他在他的作品《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中提到:“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较大的关系。我最初与水接近,便是那荒唐表哥领带的”,“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他一直自称为“乡下人”,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他在湘西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从而构建了他的“湘西世界”。

灵感随时可以获得,随时可以丢弃,我们必须不断地积累沉淀,要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来看文章的趣味,文章在日常生活,日常生活隐藏了我们的审美。比如张潮在《幽梦影》句子“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境”,他细心观察生活,然后把日常生活中很优雅的感觉写成语言保留下来,传播开去,作为一种雅趣。也有一个学生在写月光和鹦鹉的时候是这样写的:“月光照在地上,像纤指颤抖在沉睡的古琴上;笼中的小鹦鹉,委屈在土壤里的渴望。”这是多么真切的感触和多么灵动的语言。 在我们领悟生活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地看一些书。有人说:三天不食无饥饿,只因心中有书香。有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这里说的读书就是指单纯的文字。这当然是当今我们阅读的主体。不过我们阅读的对象已经增多,我们可以看电影,看报纸,在网页上浏览新闻、他人的博客,和他人交流等等。阅读的对象真是无处不在,不过我们一定要用心,绝不可敷衍了事。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学习的目标去选取一些经典名著,认真阅读。

读一本好书,我们可以习得作者的人生经历,可以习得好的写作技巧;可以培养自己的文学爱好,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等等。同时,阅读可以把你引领到一个陌生而神奇的世界,可以让你虽然身居斗室而略知世态万象,大千世界。 不过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要以主动自觉的姿态融入书本,入乎其中,而又出

乎其外。平时可以多写写读书笔记,同时把一些好的文章片断,哲理名言积累起来。为以后的作文准备充足的素材!

近观这几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大都倾向于生活化,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所见所闻,去写真情实感的文章。而不是要学生们一味地钻故纸堆,一些名篇章句自己都不明白,都统统地拉入我们的考试作文,弄得个“词藻华美”的虚名,其实都是机械地拼凑。

我们学生时代的作文大多是应试之文,和真正的文学创作还是有着一定的距离。因而我们必然会关心作文的成绩!

有了上面所讲的生活和阅读积累之后,就是作文考试的技巧问题!在有限的时间里,要想写出一篇让阅卷老师为之心动的文章必须做到:1. 审题、立意一定要准;2. 文笔要好,见解新颖,有一定的思想深度;3. 书写美观,卷面整洁等。因此,我们要围绕作文题目,揣摩命题者的用意,再以此散发开去,在脑海中搜索自己相当熟悉而且十分有效的作文材料与精辟独到的观点,再构思行文。这样的文章必然是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

寒假期间是一个休息放松的时间,我们可以根据以上几点,为作文有效地做好准备!让大家学会细心品味生活,享受生活,继而快乐地做好文章!

生花妙笔来自多彩生活 江苏省海安县双溪中学吴卫国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为曹雪芹丰富的知识所惊叹。你看看,大到园林建筑、宫闱吏治,小到琴棋书画、花鸟虫鱼,再到医卜星相、器制服饰等等,社会上、生活中哪个行业的知识没有涉及到?这部名著之所以经久不衰,世界上那

么多红学会,那么多红学家也没有研究透,就是因为这本著作包罗了太多的社会生活。可见写文章就是要反映社会生活,要写好文章就要有丰富的社会生活。 有人说我们高中生的生活三点一线,枯燥而乏味,哪里来的丰富多彩?这就要靠自己多观察,勤了解,多思考,以此来丰富生活。罗丹曾说过“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给人顿悟:原来观察生活一定要用自己的独特眼光和思考来进行,要不然自己眼中的生活就是枯燥乏味的,自己笔下的东西就是别人千百遍写过看过的东西了。 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春节,不论古今,虽然小有区别,但情况大都是相仿的。可许多名家笔下写出来的就是别有一番情趣。刘绍棠写的《本命年回想》中有许多关于年的事情,十分富有情趣。比如,描绘腊月初一晚上炒年货的情景,渲染了一种热烈火爆、团圆和乐的幸福气氛。写奶奶,先以熊熊的膛灶柴火,滚滚烫烫的土炕,毕剥作响的铁锅来侧面烘托;再以奶奶手拿锅铲,翻动不已,口中念念有词,虔敬有加的正面描写,既见出奶奶的勤劳能干、慈祥和蔼,又显现人们祈求健康,渴盼幸福的美好心愿。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奶奶脸上写满了虔诚的祝福,写满幸福的微笑。她真是我们中国人的奶奶啊!写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寥寥八字,写活了大家的无拘无束和开心快乐,读来真有“口舌生香,嘴角流涎”之感,更容易唤起人们“兄弟姐妹是一家”的亲情联想。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只有逢年过节这样的日子,人们才能围桌而坐,大吃大嚼;花生、瓜子、玉米花,地道本色,平凡普通,决非大鱼大肉,更非山珍海味,可是,人们吃得有滋有味,心花怒放。这些勤劳朴实的人们,他们吃的是“快乐”!写自己,吃得“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汤化热,止痛解渴;这是大吃大嚼,“贪得无厌”,也是爱之愈深,痛之愈彻。作者的欲罢不能,哭笑不得,给我们

留下了诙谐风趣的印象,我们也明白:是劳动的“美味佳肴”点缀了我们的生活,是过年的合家团聚赐予了我们希望。一个场面,众多人物,有点有面,有主有次,共同演奏了一曲无伴奏多声部的欢乐颂。

再有,“喝过腊八粥”、“送灶王爷上天”、“买冰糖葫芦”等,这所有的一切应该是平常又平常了,但在作者笔下却又如此生动、如此丰富、如此深刻。由此可见用我们的眼睛科学的观察社会生活,然后再用心思考,我们才能获得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材料。

古人说过,“一树梅花万首诗”,说得很有深意。我们写文章一定要反复研讨,从各方面加以思考,正面想想,再反面想想,展开自己思维的触角,动用自己敏锐的目光寻找最佳的立意角度。比如,过年时,农村人都要祭祀土地神,一般人都认为这是一种迷信活动,可我们能不能反过来想想,这也是农村人对幸福平安生活的一种向往呀!

生花妙笔来自多彩生活。杜甫身受颠沛流离、饥寒交迫之苦后写下了感人肺腑的“三吏”、“三别”,梁晓声插队落户、深入农村写出了《这里有暴风雨》的系列小说,曹禺深入烟馆,拜师乞丐写出来《日出》,可见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思考生活,随时记下生活中的朵朵浪花,就一定拥有一支生花的妙笔! 丰富多彩的寒假生活就要到了,让我们擦亮眼睛,调动思维,丰富积累,那样我们将不再为作文而发愁!

以上讲的是读书、练笔,其实寒假里的语文学习除了阅读、写作,能做的其实还有很多。寒假给了我们尽情活动的时间,我们可以拉上几个志同道合者,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共同课题,完成一项调查报告,在探究中培养我们发现、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

在春节传统文化中学习语文 江苏省盐城中学何效明

盼望着,盼望着,寒假来了,春节的脚步近了。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集中、最全面、最典型的表现,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千万不要放过这个学习语文的绝佳机会呦!在春节这个传统佳节里,让我们在穿好、吃好、玩好的同时,身浸其间,尽享春节传统文化的精神大餐吧!

我们可以研究春节当中的某个特殊的节日,比如腊八节。你知道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吗?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就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开始。农历十二月初八,现在许多人渐渐淡忘的一个“中国味儿”很浓的节日,古代称“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此节日源自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做腊八粥,一来祭祀祖先,二来合家团聚一起享用,三来馈赠亲朋好友。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有诗为证:“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冰心有用“满蕴着温柔”的委婉笔致写成的美文《腊八粥》,文字情意绵绵,感人肺腑。

这样,通过对某一节日的由来、习俗以及相关的诗文的搜集和探究,我们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和纯真情感的熏陶。

我们可以研究一下春节的各种习俗文化,如:中国的春节究竟有哪些民俗文化呢?延续两千多年的春节,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比如民俗文化:放爆竹、挂春联、贴窗花、逛庙会、赏花灯、拜年守岁等;比如饮食文化:包饺子、蒸年糕、炸丸子、排叉等;比如亲情文化:走亲访友、拜年问安、恭祝长辈长寿安康、合家幸福、大吉大利……如此等等,举不胜举。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在吸纳传统佳节风俗精髓的同时,又赋予春节新的、时尚的内容。如:年夜饭外吃、观看春节晚会、短信拜年、滑雪旅游、剧场看戏、在家休养调整、给孩子压岁钱变成送图书;给老人的糕点、烟酒变成送健康、送保险……我们可以通过上网、到图书馆或新华书店查阅相关资料,或走访身边的老人了解过去春节的一些习俗,对照如今的春节新时尚,分析发展变化原因,感受春节文化的传统魅力或时代特色。

我们还可将课文中描写春节习俗比如鲁迅先生的《祝福》中“祝福”景象与现在的过年景象作一个全面比较,来感受新旧时代的异同。

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们更应积极参与身边的一些文化活动,如读春联、贴春联或写春联。春联以工整对仗、精巧简洁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并且融进了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所以春节是我们跟对联亲密接触的好机会!可研究春联的来龙去脉:从早期的避邪求平安,到文人述志展文才,到现在的表达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祈盼家庭幸福、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与祝福。春联一直是社会的缩影与人文现象的表现。因此,你可搜集整理

所见到过的春联,看看人们表达了哪些的美好心愿。浏览一地的春联,就是了解民情的捷径。如今,你还不妨承包家里的春联任务,包括精选购买春联,或者精心撰写春联,亲自体验一下这一传统文学形式,既可表达自己新年的美好愿望,又为家庭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借助“春联”这一独特的窗口,我们感受到春联就是一部浓缩了的文化史,可窥探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领略到春联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艺术魅力。这样一来,既磨练了自己的语言,也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底蕴。

有人说得好:春节于外在形式上,是合家团圆,是欢庆;于中国人内心,是最盛大的精神仪式。还犹豫什么呢?让我们选择参与以上二三活动,接受春节传统文化的精神洗礼吧!

上面谈的是文化现象,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不知道你对语言现象是否感兴趣?语言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在这个寒假里不妨关注一下身边的语言现象,针对一两个语言问题做一份调查报告,培养自己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 南京大学中文系俞玮奇

语言,看似很高深的学问,其实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可能你平时没有留心关注过,不妨利用这个寒假中的时间来关注一下你身边的语言现象,增强自己的观察、探究能力,丰富自己的语言运用知识。 细心观察语言现象

语言现象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但有的同学会说我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语言

现象啊。其实语言现象就在我们的周围,需要你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发现去观察。 比如,过春节的时候人们自然少不了说些春节祝贺语,其中“恭喜发财”、“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等当然是人们使用最多的。但你有没有发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与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在春节期间经常所说的祝贺语都是有显著差异的,而且在不同场合、不同语体下祝贺语的使用也是有区别的?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同。

香港城市大学的王培光教授就曾经对香港人春节祝贺用语做过一次比较广泛的调查,发现在香港“吉祥如意”更多地用在书面语上,而且有着明显的年龄差异,一般年龄较长者会较多地使用这个祝贺语。而对“新年快乐”,会有不少人认为适用于洋历新年,不宜用于春节,但是在生活中不少年轻人就是用的这一祝贺语。而祝贺语“恭喜发财”则为香港人普遍使用,在香港绝大多数的语境中说“恭喜发财”是恰当的,但是当你对知识界人士说“恭喜发财”时,很多人会认为这是非常不合适的。

上面介绍的是香港的调查情况,那你在这个春节期间不妨也仔细观察,记录下你周围的人用哪些春节祝贺语,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不同教育程度的人所说的春节祝贺语是不是有很明显的区别?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所说的祝贺语是不是有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你可以归纳总结,发现其中的特点和规律,然后可以写一份调查报告。

我们真正所要关注的其实并不仅仅在于春节祝贺语这一层面,这还只是我们关注社会生活中语言现象的一种尝试。我们还应该试着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中的语言现象作一分析和解释。我们应该看到近几年来高考在语言运用方面出了很多新题型,绝大部分是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和语言的使用性,新题型有意识地

提醒了考生要重视在生活中积累语言,培养考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因此,我们不妨从现在开始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 亲身调查语言现象

在寒假中我们除了细心观察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外,还可以自己设计一个调查方案,亲自实践调查社会中的语言现象。

苏教版选修教材《当代语言生活》中有涉及方言和普通话关系的内容,新课标在语言文字专题中也提到“了解生活区域内方言的情况”,“针对一两个专门领域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如果你对公共领域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感兴趣的话,我们不妨做一个有意思的语言小调查——“问路调查”。 “问路调查法”是南京大学社会语言学实验室参照美国社会语言学专家拉波夫教授“快速匿名调查法”设计的。调查员在调查区中以寻路陌生人的形象出现,随机选择正在交谈的路人为观察对象,以“用普通话问路”为手段,获取调查对象回答问路时所选用的语言的信息,待调查对象走远后填写数据。调查员不仅调查他们回答调查员的语言,还调查路人与同伴间的交谈语言。这个小调查可以看出一个人在公共场合最自然真实的语言使用状态。而这又是最能够反映全社会的普通话和方言的使用状况。

这个看似简单的语言调查方法,其实它在语言学者的语言调查过程中正在不断被运用到。你感兴趣的话,不妨也动手做一个类似的调查吧,把你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看看你生活区域内方言的使用情况,加深对语言和生活关系的理解。

除了上面问路调查外,可以做的语言调查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可以调查一下公共场合的语言文字使用规范问题,锻炼一下你的文字纠错能力……

其实任何一个小的调查不仅仅是使我们对某一个语言现象有深入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侧重于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果你在这个寒假细心观察并亲自调查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现象,那么这个寒假你不仅能得到很多关于语言运用方面的知识,而且你的寒假生活定会很丰富。

上面的多篇文章,不知道对正在筹划着怎么度过寒假的你,是否有所启示,有所收获呢?你心中的寒假语文学习生活,是否由最初的模糊变得清晰了一些呢?

你可以从以上的文章中择取适合你的内容填充到你的寒假生活里,当然你也可以另辟蹊径,寒假语文学习的方式是多样的,但有一点,寒假里可不要忘了语文学习哦!

但愿我们奉上的这十篇文章对你寒假语文学习有所裨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tl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