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系数控技术专业剖析报告1

更新时间:2024-06-16 01: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系《数控技术》专业剖析报告

2011-06-01

1.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

1.1 专业设置基本情况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是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公办普通高等专科院校。前身为济源中等工业学校,1993年建校,1994年开始招生中专生和中职对口生,2000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2001年4月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从济源地区来看,机械行业中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设备维修、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诸多的方向,是社会需求很大的一个行业。这些企业随着我国机械、机电行业的复苏,已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机械类专业技能型人才。

我校数控技术专业就是通过市场调研和企业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申请设置的,自2007年开始招生高职生,学生生源为当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中职对口生,隶属于机电工程系。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面向制造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数控加工工艺和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熟练进行数控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并取得数控机床操作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生产第一线“高素质+高技能”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应岗位:数控机床操作技工、数控编程工艺员、数控设备维修工程师、数控设备营销工程师。突出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本专业07级招生四个班,182人;08级招生四个班, 179人,09级两个班,102人,10级3个班,135人。

本专业现已具有较完备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已建成典型机械拆装实训室、工程材料实训室、公差测量实训室、机械示教室、液压与气动实训室、机械装调技术实训室、机械系统创新实训室、机构运动创新实训室等20个实训实验室和两个实训中心,今年又与苏州凯斯美机电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济源市新天健精密有限公司,作为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生产性实训车间。本专业还建立了济源煤炭高压开关有限公司、河南博海化工有限公司、济源市矿山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一拖有限公司、北京石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豫光金铅集团有限公司等16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预计今年将再发展4个校外实训基地。能满足本专业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需要,成为专业教学的有效延伸。

学院拥有河南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指定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可以进行中级维修电工、中级车工、中级制图员、高级制图员、数控车、数控铣、焊工等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20余人,能为学生进行上述职业技能考证培训及鉴定,为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提供了保障;每年还面向下岗职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技能培训200人次。目前学院正在申请特殊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既注重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和职称结构的改善,又注重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保障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工作,学生获得中级职业资格(技能)证书的比例为96%,获得高级职业资格(技能)证书的比例为30%。

为了更好的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专业方向或动态优化专业内涵,本专业于2009年成立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每年对区域内本专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市场调研。就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调整、专业课和实践课程的开设、顶岗实习等开展研讨活动。

1.2 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为:紧贴机械制造业的最新发展,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以社会评价、用人单位满意和就业率来作为衡量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标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视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的形成,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的衔接性,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上,引入本专业真实案例,强化岗位针对性训练,从而达到零距

离上岗的目的。通过几年努力,将本专业建设成“办学理念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实训设施一流,培养人才辈出”的精品专业。

1.2.1人才培养模式基础

实行已有专业的 “2+1”人才培养模式,推行“集中型”、“分散型”、“半工半读”、“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实践,将职业技能鉴定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衔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1.2.2课程条件基础

初步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岗位要求为切入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对核心主干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4门,优质核心课程3门。

1.2.3师资条件基础

目前,校内专任教师13名(不包括公共课教师),校内兼课教师3名,以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为主的兼职教师8名。13名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10名,比例77%,有2年以上企业经历的教师8名,比例62%;40岁以下青年教师9人,6人具有硕士学位,占46%;高级职称1名,师资力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素质较高,在全省同类职业院校中居于前列。主编或参编教材8本,自编实训教材3本,承担省市教科研课题7项,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

1.2.4实验实训设备条件基础

实验设备总值超过1400万元,课程实验开出率100%,技能训练项目开出时间达到17周,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比例为44.9:55.1。各类实验实训室20个,实训加工中心4个。校外实训基地16个,运行良好,利用率高,为全面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1.2.5毕业生能力

本专业注重内涵建设,严格的教学管理形成了严谨的教风、优良的学风,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切实保障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毕业生

1.3 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

专业建设规划指导思想:立足济源,面向全国,遵循高职教育规律,跟踪数控技术业的发展,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为特征,以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就业,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为原则,构建职业发展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设置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法,改造教学环境,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上形成特色和优势。通过与企业合作,教学与生产结合,建设真实或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和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缩短理论课时,加大实践操作课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现有教师培养、企业人才资源引进,打造一支教育教学水平高、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能解决行业企业技术难题的教学团队。

2.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2.1课程体系

根据确定的职业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得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学习规律将职业能力进行整合,构成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序号 1 2 3 4 5 课程教学体系 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 公共选修课程 集中实践环节 门数 10 11 4 2 48周 2.1.1专业职业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分析

学时分配为:按2010年人才培养方案,整个教学活动总时间为237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162学时,占48.9%,实践教学1214学时,占51.1%。2011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已调整为整个教学活动总时间239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074学时,占44.9%,实践教学1316学时,占55.1%。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遵循循序

渐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理论到实践的规律,体现专业技能培养三年不断线的原则。

本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性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综合实训(车工实训、钳工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数控编程与操作、机械拆装实训、工艺规程制定)、机械制图大作业;核心职业技能训练(包含毕业设计);顶岗实习部分,综合实训主要在两个实训中心进行,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各实训有严格规范的考核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达到了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顶岗实习时间达6个月以上,毕业设计一般与顶岗实习同时进行,真题实做。同时,在每届学生二年级期初组建数控操作技能兴趣小组,定期培训,参加各级各类数控竞赛,带动班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后能掌握85%以上的知识点,完全掌握核心知识点,掌握90%课程中包涵的技能,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能制作产品,能理解本门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兴趣明显提高,理解本门课程所要求的职业素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与人合作完成工作项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进行探究式创新性学习。

2.1.2专业定位

通过市场调研和我院的实际情况,将专业定位为:以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为核心,以机械设备维修、管理和产品质量检测为拓展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为:

(1)主要就业岗位: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加工程序编制;数控设备的操作及维护;

(2)次要就业岗位:CAD/CAM软件应用;数控系统或设备的销售与技术服务工作;

(3)其他就业岗位: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修;车间生产组织与管理工作。

2.2 课程内容

2.2.1课程标准

本专业根据各企业单位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要求,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改革:专业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程尽量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课程加大比重。所有课程都按照工学结合进行重组和整合,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核心课程的考核体系,形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体系。

2.2.2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我们十分重视课程建设,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压缩课时,提高课堂效益为目的对课程进行整合,校企合作共同研制开发课程,具体情况如下:

(1)将机械制图、AutoCAD两门课程内容整合成一门课程《机械制图与AutoCAD》,并将中、高级制图员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作为课程目标。

(2)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四门课程内容整合成一门课程《机械设计基础》。

(3)将金属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三门课程内容整合成一门课程《机械制造基础》,重点讲解金属工艺、金属刀具内容。

(4)将机床电气控制、可编程控制技术PLC两门课程内容整合成一门课程《机床电气控制与PLC》。

(5)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把《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分成15个模块,结合校企合作企业加工产品情况,选择典型案例,编写适合我院教学硬件和教学特点的实用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6)结合校企合作企业,充分考虑实际生产现状,编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训教材。

我们十分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整个专业的课程建设,已建成院级精品课程《电工电子技术》;建成省级精品课程《机械制图与AUTOCAD》。

我们还十分重视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已建成院级优质核心课程两门《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今年又申报了三门《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数控

编程与操作》、《液压传动与气动》。

2.3教学方法与手段

2.3.1教学方法改革

本专业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特点,开展互动式教学,积极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1)变单纯认知过程为综合实践过程。根据数控技术应用人员、管理人员等岗位的能力要求,重新组合德育和文化课内容。模块内,岗位技术标准是核心,鼓励人才专项拔尖;岗位的职业道德是统帅,职业要求引领做人规范;综合课程是保障,以知识的应用激励专业的学习。模块外,安排相应的选修课程,既有技术选修,还有文化选修。目前,已经开发了多个项目模块,模块化的教学内容,直接提高了办学效益。

(2)创设情境式教学---变“枯燥”教学为“有趣”教学。

本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数控技术行业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有效的掌握操作技能。然而纯粹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大多数学生不太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实际应用的技能,所以教学生态环境的建设非常重要。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书本知识和实际运用技能的有机结合,应多结合企业实际项目、案例分析、创设情境式教学环境。结合企业氛围,创建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如“机械制图一体化教室”、“公差测量一体化教室”,“数控编程室”,“现代制造技术训练中心”,“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等。通过对其实际过程的观察,分析引入理论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趣味和快乐。并且专业理论课程尽量安排在实训室和实训车间上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2.3.2教学手段改革

我系鼓励老师自做教学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还将教学内容放置于网上,让学生可以随时点击学习。经过实践验证,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设备和校园网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我系老师研制开发了2009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省级重点研究项目《三维虚拟机械实训室的开发与建设》,初步建成了机械零件实训室、机械制图实训室和液压传动实训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院开发与建设的三维虚拟机械实训室从机械种类、数量及质量上很好地弥补了国内三维虚拟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尽管我们只是初步的研究与尝试,还不够十分的科学与完善,但是在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数字化教育教学改革中,特别是在三维虚拟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我们毕竟率先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它可使相关实训项目不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限制,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有效的延伸,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虚拟实训室成本低,实现了“软件即设备”,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实训设备有限、易损坏、管理繁杂、成本偏高等缺点。虚拟实训室功能全,它可提供丰富的虚拟设备,克服了传统实训室在设备品种、数量上的限制,可在虚拟实训中轻松实现验证型、测试型,设计型等实验。虚拟实训室效果好,在虚拟实训室里学生可以反复操作直到熟练,而不用担心设备的损坏,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一年多的运转,也充分验证了三维虚拟机械实训室运用在教学中,很好的促进了专业课程数字化建设的发展,功能上达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目的。

2.每届学生第三学期成立数控操作技能兴趣小组,为各级数控竞赛储备人才。数控操作技能兴趣小组平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全面、多方位的训练,把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宏程序、高级语言编程、CAD/CAM应用技术、软件应用以及仿真加工等都进行充分训练,同时结合校企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让数控操作技能兴趣小组成员参与到生产加工中,在加工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学习零件测量技术和数控设备维护和维修内容。每年定期进行校级数控操作技能竞赛,挖掘拔尖人才,带动全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各级各类的数控技能

竞赛选拔人才。

3. 与苏州凯斯美机电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济源新天健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公司设备:数控车11台,加工中心4台(五轴),插床1台。通过校企合作,可解决部分学生的实习实训,技能培训,以及顶岗实习。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可到生产一线参与零件加工与生产,通过读图、识图-工艺流程编排-开机、回零、对刀-CAM加工-零件检验测量-数控设备维护维修、故障诊断等,真正使学生实习实训与实际相结合,在实际生产车间训练,可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见识车铣一体加工、数控加工中心4轴和5轴加工的加工过程,编程原理,CAD/CAM技术,零件检测以及数控设备的简单维护和维修,确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校企合作企业济源新天健精密制造有限公司还与数控技术教研室共同承担每年的数控技能竞赛,竞赛选手在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加强对前沿数控设备的利用和复杂零件的造型、编程与加工,为今后学院参与各级数控技能竞赛打下基础。

同时,济源市新天健精密有限公司是独具特色的生产性教学工厂,为本专业师生的产学研和“工学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利用本专业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通过“学训交替”、“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快速的提升。

2.4教学资源 2.4.1教材选用原则

在教材选用上注意教材内容与培养目标相适应。除自编讲义外,都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面向21世纪推荐教材”和“教育部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2.4.2教材编写情况

本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教材编写,自编校内教材2本,专业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10本,自编实训教材2本。为了使教材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并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同研制开发实训教材和体现“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考虑到数控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随着教学设施的逐步完善,结合我院情况,把《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按模块划分为15个模块,结合校企合作企业加工零件情

况,选择典型案例教学方法,编写《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同时,按照初、中、高的划分原则,编写切实描述我专业实训的实习实训教材,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练习、操作规程等,从基本操作、单元练习到综合训练,把基本知识、强化训练、技能拔高、专业应用拓展进行充分考虑,里边收录了大量的案例分析与练习,可作为我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教材、也可作为数控技能鉴定、数控大赛、毕业设计等的案例借鉴。预计2011年秋季可投入使用。

2.4.3本专业图书馆藏书情况

学院图书馆有大量机数控技术专业参考用图书资料、专业书刊和期刊。学生和老师可凭一卡通借阅使用。

2.4.4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

系部很重视老师们自作课件,并且学院每年都要组织课件大赛,评选出优秀课件供大家学习,也可充实到教学资源库里,供教师们上课共享。为了给学生上好专业课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我们今年新建了两个机械制图一体化教室,一个公差测量一体化教室,可以使制图模型、公差模型达到充分应用,为上好专业课提供了保障。系部老师新开发的《三维虚拟实训室》----机械制图实训室、机械零件实训室、液压传动实训室。这些教学资源老师上课可随时使用,学生也可以课下上网浏览查阅。我们也计划每年往虚拟实训室补充一些新的模型。

2.5实践教学

2.5.1现有实践教学条件

本专业现已具有较完备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已建成典型机械拆装实训室、工程材料实验室、公差测量一体化教室、机械设计基础示教室、液压与气动实训室、机械装调技术实训室、机械系统创新实训室、机构运动创新实训室等16个校内专用实验实训室(区)和4个实训中心,数控加工实训中心、机械加工训练中心、现代制造技术训练中心、电气焊与钳工实训中心。数控加工实训中心是我院与苏州凯斯美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共建的生产性实训中心,项目预投资600余万元。可以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管理制度完

善,经费有保障,运行正常。明年准备新建一个刀具刃磨室和一个“三维建模实训室”。来更好的满足实践教学。

2.5.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情况

本专业建立了济源煤炭高压开关有限公司、河南博海化工有限公司、济源市矿山机械有限公司、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一拖有限公司、北京石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豫光金铅集团有限公司等16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今年准备载发展4个。能满足本专业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需要,成为专业教学的有效延伸。并且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有专门的老师负责,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正常,并且每年都会新建1-2个校外实习基地。来更好的满足专业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需要。

2.5.3建立“双证书”制度,强化职业资格(技能)培训。

学院拥有河南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指定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可以进行中级维修电工、中级车工、中级制图员、高级制图员、数控车、数控铣、焊工等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20余人,能为学生进行上述职业技能考证培训及鉴定,为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提供了保障;专业课程尽量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核心课程的考核体系,形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工作,学生获得中级职业资格(技能)证书的比例为96%,获得高级职业资格(技能)证书的比例为20%。

2.5.4实践教学情况

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占教学时间达到50%以上,实践教学包括综合实训(车工实训、钳工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台综合实训、刀具刃磨实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机械制图大作业;核心职业技能训练(包含毕业设计);顶岗实习部分,综合实训主要在两个实训中心进行,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各实训有严格规范的考核方法,提高了教学效

率和教学效果,达到了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顶岗实习时间达6个月以上,毕业设计一般与顶岗实习同时进行,真题实做。

2.6产学合作

为了实现高职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必须结合专业特点作重大调整,对于数控技术专业来讲,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但是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借助大量的实际工作,因此产学结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1、我院与济源煤炭高压开关有限公司已签定了合作协议,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基地,进一步扩大双方合作的范围,在满足企业生产和学院教学工作的同时,在产品开发、技术服务、职工培训、定单培养等多个方面广泛合作,在济源市经济开发区由企业投资建设厂房,学院和企业共同购置设备,该项目的实施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学条件保证。

2、本专业已建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校外企业专家和校内学术专家组成专家小组,为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与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河南中原特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兴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济源市矿山机械有限公司、豫光金铅集团有限公司、济源华新液压机械有限公司、济源光明成套电器有限公司、豫源国电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的校企合作关系已建立。

4、与苏州凯斯美机电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济源新天健精密制造有限公司。通过校企合作,可解决部分学生的实习实训,技能培训,以及顶岗实习。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可到生产一线参与零件加工与生产,通过读图、识图-工艺流程编排-开机、回零、对刀-CAM加工-零件检验测量-数控设备维护维修、故障诊断等,真正使学生实习实训与实际相结合,在实际生产车间训练,可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见识车铣一体加工、数控加工中心4轴和5轴加工的加工过程,编程原理,CAD/CAM技术,零件检测以及数控设备的简单维护和维修,确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教学运行与管理

3.1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及执行情况

在坚持科学的教学管理工作方面,本专业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 (1)教学计划制订

教学计划的制定是教学过程的基础。专业教师在接到聘课任务后,深刻领会课程标准思想,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与特点;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分析教材所涉及的技能和能力;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依据课程标准与学期教学进度表编写学期授课计划,合理安排每课时的授课内容。教学任务书教务处、系各保存一份,方便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与管理。同时教师要编写详细授课教案,在教案中体现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及教学方法。对于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写出授课过程与教法,说明主要课件的使用方法及解决的知识点。

(2)教学计划执行情况

各门课程均制订(修订)完整的课程标准,按计划全部开出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保证教学时数,所有课程均按时、按标准填好教学计划,并报教务处备案,实际教学进度与其计划基本一致。

(3)教学质量分析

课程考核结束后,由专业教师根据学生考核成绩填写 “试卷分析表”,从课程标准执行情况、教学过程、考核命题等诸多方面分析考试成绩与学期成绩分布情况,对于成绩分布不正常的课程做出详细说明。

(4)实践教学管理

专业实训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我们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与办法,同时印制了实习计划。要求教师每天填写教学指导过程,专业教师在指导完专业实训项目后,根据学生考核成绩与上交的实习报告及总结等原始资料,分析实训效果。

(5)教研活动

每双周一次教研室业务活动,并有主题和记录;建立教研室教师教学、科研业务档案;每学期能举办一次以上公开课;每学期每位老师要认真执行听课制度。

(6)教学文档

能清楚、完整、准确填报教务处规定的教学文档;归档材料符合有关规定。 具体实施内容包括:

(1)教师教学评价考核制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考核目的、实施时间、评价项目标准与评价方法手段、评价实施程序)

(2)常规教学检查制度及执行情况

每学期进行2-3次教学常规检查,包括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检查效果良好,其具体情况请参见支撑材料。

(3)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评价、教师评学执行情况统计分析 学院有院级教学督导小组和教学事故认定小组,系部有系级教学督导小组,进行教学管理与教学督导检查。如课堂巡视、听课、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每班建立教学信息员制度,以及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如教学日志、学生课堂日志、学生反馈意见汇总。另外,在每学期期末进行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等教学活动,同时又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管理制度,如教师工作指责、教学环节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较为完善的规范条例,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对推动专业改革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3.2教学基本文件及教学基本档案建设

在“规范办学、依法治校”思想的指导下,学校组织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教学管理有章可循并严格执行。

本专业具有完备的教学文件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填写班级日志和理论、实训教学记录表、教师听课记录表,分别记录教师的教学进度、学生出勤情况等,分类清晰。客观、真实的反映教学过程情况和教学效果。

3.3教学质量评价及考核体系

学院成立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我系也设立了由教学主

任担任组长,教研室主任参加的教学督导组,负责对全专业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督导检查和提供指导,并与学院督导组保持密切联系。我系还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反馈教学过程中出现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同时采纳学生好的建议,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总结成功经验,改善不足之处。

4、教学环境

4.1 教学基础设施

(1)学院本专业领域图书信息资料馆藏情况及利用情况

学校图书馆与本专业相关的图书超过4万册,杂志期刊超过30种,此外,学院资料室也购置了大量适用图书资料和杂志期刊上百种,几千套册,为教师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课程建设及日常教学运用校园网情况

本专业的课程建设都离不开网络,我院校园网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及时发布各方面信息,通过校园网可以进行各项信息的查询,如:就业信息查询、专业教学信息查询及各类相关信息查询等;为教学、科研及管理等服务。教务学处为核心课程设立了4A网络平台,本专业已建立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三门、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4门核心课程。4A网络平台上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有:作业试题、动画模拟、课程文献、专业前沿、电子课件、电子教材、课程设计等,完全满足学生自学和课后巩固复习。

(3)专业建设及教学的经费支持保障情况

根据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情况,学院每年投资几十万元进行专业教学及建设,改善实践教学基地。机电工程系2009~2010年的数控技术教学及建设经费情况如下表所示。

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及建设经费一览表

年度 金 额 项 目 年经费投日常教学运教学改革教学设施设行经费 3万 6万 建设经费 备投资 1.5万 2万 2万 602 入总额 6.5万 610万 2010年度 2011年度 4.2 实践教学条件

(1)院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 1.目前本专业院内外实践教学建设情况

数控技术专业的基础及专业校内实训环境有:拥有4个校内实训中心和16个校内专业实验实训室(区)。4个校内实训中心分别为:数控加工实训中心、机械加工训练中心、现代制造技术训练中心、电气焊与钳工实训中心。16个校内专业实验实训室(区)包含工程材料实验室、模具拆装实训室、机械系统创新实训室、机械装调技术实训室、公差测量一体化教室、机械设计基础示教室、液压与气动实训室、机构运动创新实训室、机械拆装实训室、机械制图室(1)、机械制图室(2)、机械制图一体化教室(1)、机械制图一体化教室(2)、力学实验室、特种加工实训区、刀具刃磨实训区等。现有实验实训室仪器设备总值近1400万元人民币,可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等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使用,同时也是集专业教学、实训、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能大赛、顶岗实习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已于2010年9月被确定为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项目投资300万元,预计于2012年元月全部设备投入使用。数控加工实训中心是我院与苏州凯斯美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共建的生产性实训中心,项目投资600余万元。

2.本专业院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

随着在院学生的不断增加,根据实践教学情况,制定了如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

3.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继续加强与济源煤炭高压开关有限公司、中国一拖有限公司、河南博海化工有限公司、北京石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飞集团公司等已有校外实训基地的深度合作,与中原特殊钢集团公司、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公司等新增校外实习基地合作,有计划有目的地使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基地兼职教师和专业教师联合指导,确保学生生产性实习和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效果,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

5、师资队伍

5.1专任教师

(一)师资队伍整体梯队结构及配备情况

1.数控技术专业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占20%;中级职称3人,占20%;初级职称5人,占33%。研究生2人,“双师型”教师8人。下表为专业师资队伍结构表。

是一支高、中、青相结合的教学队伍,整体梯队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分布合理,双师型教师比例较高,特别是有相当部分教师有在企业从事技术工作经历,基本形成了专业课程教学梯队和专业学术研究梯队。

2.本专业教师敬业乐群,对工作精益求精,能胜任主干专业理论教学,掌握本职工作基础理论,能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对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最新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有一定的了解;较系统地掌握本职业务工作的内容、要求,能独立完成本职业务工作和承担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工作业务。是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较强实践能力、热爱本专业教育工作、工作认真细致、积极主动、有奉献精神、热心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

3.注重教学管理的研究和规范,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并切实开展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评教和教师讲学活动,成效显著,促进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与学生管理采用了现代管理技术,建立了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档案管理资料达到了系统化、齐全化、规范化。

(二)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1.本专业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涌现出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其中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2人,对整个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师资队伍能够立足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围绕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教师之间的传帮带,以课程教学为中心,提高青年教师

的教学、科研能力,全面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

表格 3.人才培养

本专业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提高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点,积极开展“三大工程”,即:学历提升工程、职称达标工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三年来,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和双师素质结构都有了显著的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本专业在加快教师结构优化的基础上,高度重视教师质量提升,尤其是教师的岗位实践能力提升,加大了有企业一线经历教师的聘任工作,先后从济源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聘任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2人。

(三)专职教师科研及教改开展情况

1.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的密切结合和相互促进,是保证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我系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出台相关文件规定专任教师在授课之余要不断加强学习和进修,鼓励教师加入各种学术组织,参加各种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鼓励专任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并实施了科研项目的奖励措施。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20余篇,主持或参与各级课题研究数10余项,主编或参编机电类教材数10余本。科研成果在数量上飞速发展的同时,省厅级以上课题和机械类核心类期刊的数量也占到相当大的比重;同时专任教师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和专业竞赛,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建设一支业务精干、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为了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学院规定每双周四下午为各系部教研活动时间,并且对教师教研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和考核指标。我系全体教师高度重视教研、教改工作,将日常教学工作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入讨论,积极探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同时还定期举行专题教改研讨,就各年级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精

品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如何构建融“教、学、做”一体的情景教学、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保证日常教学工作的科学、有序开展。

5.2兼职教师来源、数量、素质、教学效果

1.为了突出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特点,及时掌握新工艺、新技术,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本专业聘用来自企业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管理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共有2人,占教师总数的20%。

2.本专业兼职教师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技师1人。他们来自中原特殊钢铁有限公司,丰富的实战工作经验和制造类最前沿的技术素养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绝佳的途径。

5.3师德建设

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树立“三心”,即:培养教师对高等教育的强烈事业心,对人才培养的高度责任心和对全体学生的真诚关爱心。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不但要有崇高的思想品德,而且要培养和教育学生懂得如何做人,使学生在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上能够得到提高。

在师德建设上,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与做法: 1坚持不懈地开展师德学习教育活动; 2表彰先进,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3在教学科研奖励中突出师德方面的内容; 4把师德建设落实到系级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

5密切关注教师利益需求,将师德建设工作同解决教师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6加强新教师的培养工作。制定了详细的专人负责的培养计划。

6、人才培养质量

6.1基本素质

6.1.1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与专业培养目标符合度

本专业是09年新办专业,但我系具备多年的教学经验,借鉴其他专业成功

的教学经验,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培养,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优秀的具备较好专业技能的人才,本专业严格按照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工作,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好专业技能,而且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十分重视,重视学生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就业指导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专业理论和技能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提高、应用,09级毕业生部分学生已取得中级制图员、车工、电工等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6.1.2学生身体素质达标,及心理健康情况 1.各种文化体育活动

(1)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我系积极组队参加每年一次的院运动会;组建有系级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积极组织参加学院的各类比赛;并组织系内各类体育赛事,增强广大青年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诸如班级篮球对抗赛,班级排球友谊赛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增强了同学体质,活跃了同学的业余生活,同时还充分的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团结互助的力量。

我们所举行的诸多活动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系师生的广泛支持,丰富了同学们课余文化生活,有效的培养了广大学生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并使学生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充分锻炼了交流沟通、语言表达和协调组织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我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按照院系的要求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课余科技体育文化生活,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广泛接触社会、增强集体意识、提升科技体育文化素质,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通过社会实践

(1)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2)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3)端正了学生的择业观;

(4)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5)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四)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需的基本文化科学知识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能适应企业生产、管理、服务、营销第一线需要的,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机械制造的加工工艺,能从事普通机床操作、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机电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车间现场管理、机电产品销售与售后服务以及机电设备的维修、安装、操作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依据专业调研结果,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职业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符合社会需要、学生需要和国家的规定。

2.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教学资源和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优化以“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为特征、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职业发展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具体目标

构建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设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4门,精品课程2门,编写4门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3)师资队伍建设具体目标

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创新意识强、具备“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使“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0%以上。从企业中聘请兼职教师6人,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6人、“双师”素质教师6人。根据培养目标分别选送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相关机构,使其经过实际培养和锻炼达到目标要求。通过示范专业建设,使每名专业教师到企业或基层进行实际锻炼的时间每年不少于1个月。

(4)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具体目标

建设真实或仿真职业环境的校内实验实训室,扩建CAD实训室、机加实训车间、现代制造技术中心;建设运行高效、利用率高的校外实训基地6个,开展生产性的实习实训;加强实验实训室内涵建设,完善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构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5)专业群建设具体目标

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带动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建设,形成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龙头,以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使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

(6)社会服务具体目标

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的教学团队、课程建设、实训条件、科研能力的资源优势,面向本地机电行业企业和中职学校,开展技术服务、职工培训、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等工作;加强自动化研究所的科研辐射能力,引领本地区相关企业科技创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sz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