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石门铭》和古代碑刻刀法与笔法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22 00: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石门铭》和古代碑刻刀法与笔法

摘 要

简述《石门铭》书刻艺术在书法史中的重要位置和用笔特点, 探讨学习其中刀与笔的关系。浅析《石门铭》书刻笔法的运用及成因,主张在学习中要“透过刀锋看笔锋”,并对刀法痕迹有度的吸收,深入了解清朝、民国时期和现当代受《石门铭》影响的书家及其书风。提出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好其隶行笔意和篆籀气息以及碑刻特点,从而正确地,更好地临习,为深入创作打下基础,培养广泛的审美情怀。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包含了魏碑中的典型笔法与结构,所以,对于此碑的刀法与笔法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魏碑的整体风貌。

关键词:《石门铭》;碑刻;刀法;笔法

DISCUSSION ON THE KNIFE STYLE AND PEN METHOD OF “STONE GATE INSCRIPTION”AND THE ANCIENT

INSCRIPTIONS

ABSTRACT

The “stone gate inscription\position and the features pen,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tter and the pen. Applic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inscription\ inscriptions carved \writing, insist on \of the knife mark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 period and contemporary by the \inscription\of calligraphers and calligraphy. Put forward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grasp

the scribe

line method and seal

his breath and inscriptions, thus correctly, better clinical learning, lay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creation, to develop a wide range of aesthetic feelings. The monument's skills and rich content, unique style, contains the typical structure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calligraphy. And so, for the analysis of tablet style, can b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overall style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calligraphy.

Key words: \;Inscriptions on a tablet ; the knife style; Pen

method;

目 录

前言------------------------------------------------------------------------------------------------------1 第一章《石门铭》的由来及流传---------------------------------------------------------------------2 一 《石门铭》的由来-----------------------------------------------------------------------------------2 二 《石门铭》的流传-----------------------------------------------------------------------------------2 (一) 《石门铭》艺术特色--------------------------------------------------------------------------2 (二) 《石门铭》的流传-----------------------------------------------------------------------------3 第二章《石门铭》书刻笔法赏析--------------------------------------------------------------------3 一、笔法的含义及在石门铭中的运用--------------------------------------------------------------3 (一)、笔法含义---------------------------------------------------------------------------------------3 (二)、《石门铭》笔法运用分析---------------------------------------------------------------------4 二、《石门铭》刀法与笔法的关系--------------------------------------------------------------------4 (一)、《石门铭》书刻笔法成因及特点------------------------------------------------------------4 1 书刻笔法成因---------------------------------------------------------------------------------------4 ---------------------------------------------------------------------------------------------------------5 2 书刻笔法特点---------------------------------------------------------------------------------------6 ---------------------------------------------------------------------------------------------------------7 (二)、《石门铭》结字笔意与刀法笔法的关系---------------------------------------------------7 1 结字之变--------------------------------------------------------------------------------------------7 --------------------------------------------------------------------------------------------------------8 2 隶行笔意--------------------------------------------------------------------------------------------8 --------------------------------------------------------------------------------------------------------9 3 “透过刀锋看笔锋”----------------------------------------------------- --------------------------9 第三章 《石门铭》书刻艺术的影响--------------------------------------------------------------9 一、《石门铭》对康有为的影响-----------------------------------------------------------------------9 ------------------------------------------------------------------------------------------------------10 ------------------------------------------------------------------------------------------------------11 二、《石门铭》书刻笔法所影响的代表书家与现当代书风------------------------------------12 (一)《石门铭》影响的代表书家------------------------------------------------------------------12 (二)《石门铭》影响的当代书风------------------------------------------------------------------12 ------------------------------------------------------------------------------------------------------13 结语-----------------------------------------------------------------------------------------------------14 参考文献-----------------------------------------------------------------------------------------------15 致谢-----------------------------------------------------------------------------------------------------16

前 言

《石门铭》是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它吸取了处于同一地汉隶名品《石门颂》苍劲凝练的篆隶笔法,笔势与体势则吸取了汉隶跌宕开张、奇崛大气的特点,书风超逸疏宕、舒展自然。它笔法飞逸奇浑,翩翩欲仙,若瑶岛散仙,骖鹤跨鸾。它上承汉隶, 下启唐楷, 是我国书法史上处于汉唐过渡阶段魏碑中的精品。它比之隶书则简捷而保其沉雄, 比之楷书则更为丰厚刚健。它和汉碑、唐碑各自体现了一个时代书法艺术的高峰。历来追求北派书风的书法家笔调多从此碑出,是魏碑中可以临摹、借鉴的上佳范本,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书法家都曾得此石之沾溉。

第一章 《石门铭》的由来及流传

一 《石门铭》的由来

褒斜道最险要的隘口中褒谷口,险绝陡峭,水流极快,栈道很难架设。在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的诏令下,用六年时间开凿了一个隧道,名为“石门”。在同一条线上的是栈道与隧道。后经后汉废弃的被称为全球较久远的人工通行隧道褒斜石门,记录了纪念羊祉刺史“诏遣左校令贾三德”再次开通北魏褒斜道口的原尾。《石门铭》全篇寓情于景、歌功颂德,是刻石文字的重要作品。

由于汉朝时佛教及其学说的流入中国,在南北朝时代,佛教和道教学说也日益发展成熟起来,并产生了大量歌功颂德的心经。关于修塔、造庙有关事宜,一定会聘请贤德学士,写经把它记载下来。有一些开挖岩石来作碑文,有一些直接在摩崖上刻字。自此,有关寺庙歌功颂德的碑文层出不穷。摩崖质地坚硬,且位置高险,人很难涉足,因此留存时间久。《石门铭》是北魏刻石的重要作品,更是学习书法艺术的一个典型代表。它拥有着开张的气势,浑然天成的意境,又有着阳刚的气息,真的是一部伟大的杰作呀。

二 《石门铭》的流传

(一) 《石门铭》艺术特色

《石门铭》是北魏摩崖刻石楷书中成熟的代表作。在东汉时期,皇帝命令在褒斜谷口开凿通行隧道,也就是时人所说经过六年开凿成的 “石门”。《石门铭》便是因此而作。《石门铭》笔法大气,即使放眼整个书法界也堪称翘楚。由于是临刻在广阔的崖面上,摆脱了纸张限制,大书深刻,笔阵森严,更显气势雄伟,因此书风自然开张、峻逸洒脱、浑然天成,峻逸中又不失阳刚之美,堪称宏伟巨作。经刻工之手上石却仍能突显明晰的运笔方法是该作品的一大突出特色。在此佳作中,起笔有明显的按笔动作,但却并不夸张;舒朗的撇和捺,非常雍容大气的字势;另外,结笔处富于变化,夸张与对比的应用尽显沉雄浑厚,极富生命活力之美。由于时代风尚和和笔者更高层次的追求,笔风中还有着篆籀的气息以及行草意味的弥漫,可谓是多体兼容,

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石门铭》古朴瑰丽,苍劲凝练,篆隶行草兼备,这与北魏的峭劲用笔,方整体势各有迥异,是北碑中的超凡之作。 (二) 《石门铭》的流传

《石门铭》现在已经被收藏于陕西汉中博物馆。它的最佳版本是第一页“此”字未被损害的拓本。这个摩崖是楷书的一种,共28行,每行22个字,最后的题记是7行,满行9-10字。对《石门铭》的传承,比较著名的有三位,即陈抟、康有为和于右任,他们三人各具特色。陈抟在做人态度上是十分脱俗的,他排斥俗世烟火气,崇尚田园的宁静。因此在师法上与“二王”的正统世俗之书迥然不同。《石门铭》的笔法在陈抟的书法艺术中运用的十分娴熟,其笔法登堂入室,达到了形神皆备的高度。他十分憧憬自然,也秉承着书写自然的的观点,这也使后人可以较深刻地理解《石门铭》笔法,并且给后人有着很大的启发。

在众多师法《石门铭》的书家中,康有为对于《石门铭》书法的结构与审美,有别于陈抟。他的书法的精髓是《石门铭》,并且在这一点上,包含着许多内容,它融合了古代秦篆、汉隶、北碑、南帖,在他的笔下,应运而生了被后人传承的“康体”。

取法《石门铭》的著名书家于右任,在书体结合方面,他的“魏体行书” 成功地将“魏体楷书”转化结合了。他的笔法不再过于平直,而是将厚实圆润的线质和飘逸飞动的笔势运用其中;加以开阔雄伟的结构和颇具欹侧的字势,且于大小中见姿态。《石门铭》书法在字形结构方面,可谓是字字出奇,变化多端,每个字都略有不同,仔细品味其造型,确实出人意料但又感觉是理所当然的巧妙。由于他的笔法略含怀素草书的笔意,再加上《石门铭》的笔法、笔势等因素,从而把碑与帖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这使得其书法艺术独具韵味。

第二章 《石门铭》书刻笔法赏析

一 笔法的含义及在石门铭中的运用

(一) 笔法含义

所谓笔法即是指在书法书写中毛笔的使用方法,也是书法艺术的关键要素,亦称用笔,是指运笔用锋的方法。笔法的精髓就是书写技法,也是书法学习者习字要掌握的第一个“法宝”,不懂笔法和不会用笔锋都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赵孟頫曾

说“用笔千古不易,而结字因时相传”,康有为认为“书法之妙,重在用笔”[2],沈尹默则认为“要论书法,就必须先讲用笔,实际上是这样,不知道用笔,也就无从研究书法”[3],当今著名书家黄惇则提出“笔法核心论”[4],他认为在笔法、结字、墨法、章法等要素中,笔法是核心,不娴熟于笔法者,书法也就无从谈起。笔法一般包括用笔、执笔和运笔。用笔是笔法的核心,也就是对于笔锋的运用,因此,笔画的形态差异取决于用锋的不同。执笔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握笔,运笔则一般有指运、腕运、肘运和通身运笔的方法。再说一下笔锋的形态,锋包含中侧锋、藏露锋,另外,平动、提按和绞转是笔锋的空间使转。中侧锋常有圆方笔之分,凡此互相结合的笔法、笔意,和变化无穷的结字加以有节奏的笔势,定会生出无穷的奥妙。 (二) 《石门铭》笔法运用分析

《石门铭》的下笔多以方笔为主,侧锋和圆笔次之,收笔时很注重变化,有直接顺势出锋,有重按回锋,有些甚至改变了笔画的基本形态,或撇画上挑,或勾画延长,或刻意蓄势,或率性放纵,不一而足。且书丹此碑,笔锋时藏时露,时而中锋,时而侧锋,不拘一格。如图一、图二。

图一 图二

二 《石门铭》刀法与笔法的关系

(一)《石门铭》书刻笔法成因及特点 1 书刻笔法成因

《石门铭》隶属摩崖, 以山崖为载体而书之, 这就造成了在书写材料和书写条件上与茅舍书斋中的纸上创作大有不同, 与书碑也有不同。众所周知,古代书家写碑, 首先一定选好石面,登名山寻佳石,抛去岩石瑕疵、铲平其表面, 精心修整, 以裁截所

需规格,此皆易控之法,而石门摩崖隧道内的崖壁是固定的, 石面也非平整无缺, 加之面积巨大,无法修整打磨,因此 书者不能像书写石碑或简牍那样能随意调整其高低及倾斜度。只能靠在崖面立式书写,或立或蹲,极受限制, 书写时, 不仅要根据石面形制来安排字势, 而且还要注重整体布局, 难度相当大,《石门铭》就是属于这类摩崖的一种。由于其崖面很大,并且只能直接写在上面,实在很难。然而,这并没有难倒书家王远,他把沉实浑穆、朴实自然而又飞动宕逸的文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崖面上, 乃古今绝唱。从他的变化万千的书法形式布局,和颇具宏伟矫健的字势,不难看出他本人的个性和情怀。

在汉高帝时期,有一出身于河南洛阳名为武阿仁的石师。当时的河南郡即河南国, 治所在洛阳县, 即汉魏时期的故都。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设置洛阳县, 早期称三川郡治, 后来称河南郡治。是当时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的都城, 并为河南尹治。石师也叫作石匠、石工等, 是“ 百工”里的一种。“百工”是被称作各种手工业的工人,他们有别于普通人士,并且掌握一定的技术手艺, 并将他们的技艺永传后世。《魏书 世祖纪》中有诏曰:

自顷以来, 军国多事, 未宣文教, 非所以整齐风俗, 示轨则于天下也。今制自王公已下至于卿士, 其子息皆诣太学。其百工伎巧、驺卒子息, 当习其父兄所业, 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 主人门诛。[5]

古代碑刻的巧拙,关键在于刻手。它作为碑刻书法的最后一道工序,作品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刻工的实力。启功先生曾经讲过: “ 在看碑刻的书法时, 常常容易先看它们是什么时间,什么字体和哪一个书家所写, 还有刻石的工匠。其实, 无论什么书家所写的碑志, 既经刊刻, 立刻渗进了刻者所起的那一部分作用(拓本、又有拓者的一部分作用)。虽然大多数石师们未刊刻姓名, 但是也是不能被忽略的。”(启功著书法丛论)可见,刊刻《石门铭》的武阿仁应该是一名雕刻高手,并且他精通书法。《石门铭》在他的手下, 历经风化、磨损和腐蚀,仍能观察到精妙的点画用笔。 笔画由于笔毫提按或绞转表现出粗细、圆弧和转折变化的巧妙; 起笔处带有圆弧状的方笔及多种形状的圆笔;收笔处巧妙地将笔势的张力运用于笔画结尾处; 由此形成的线条飞动之势和给人以笔趣盎然的情感, 凡此种种都在说明一个刻工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当今学术界普遍认为,《石门铭》写手、刻手具佳,都达到了忠实书写者的程度。经武阿仁刊刻的《石门铭》不同于北魏时期那些经熟练而机械化刊刻的书法作品,后者过于

华丽流美,且又略显俗套。如果和精雕细刻的碑刻比较一下, 不难看出它的自然飞动与大气宏伟,以下为简单例举武阿仁刀法在《石门铭》中的运用: 2 书刻笔法特点

《石门铭》用笔之法

(1) 起笔 图中《石门铭》中不难看出主要用双刀法而刻,书丹有侧锋起笔与方笔起笔两种形式。如图一中的 “山”字是侧锋起笔,笔画左顾右盼,且三笔竖画皆为露锋,笔笔不同,右侧的短竖虽然尖刻,但由于较短而不影响整体的效果。

(2) 收笔 其字形的收笔很注重变化。如图二中的“年”字,其中最长的一笔横画收笔后笔锋一转向上提,略有顿挫,从而调整好整个字的重心平稳。图中“迹”字的收笔更加独特,“亦”部的横画则是自左至右逐渐提笔,收笔处笔画较细。

(3) 转折 《石门铭》的笔画转换时多为方圆结合。如图三中的“带”字,其中有两处转折,一个方笔一个圆笔,对比鲜明,行笔变化多端。

(4) 病笔 刻手根据书丹所刻的笔画,历经风化、腐蚀,有的都发生了变形,因此碑刻和字帖相比较,碑刻更容易变形。我们所说的“病笔”,不只是包含错误的运笔。还包括因崖面的凹凸不平而造成的的书写时出现的的笔画变形,此外,还包括因刻手的自由刊刻,内心的真性情也就在刊刻过程中得到体现。

《石门铭》用笔(病笔)

图一中的“秦”字头、“奉”字头中第三笔横画收笔尖锋斜出,是刻工所为。“刊”字的“刂”旁弯曲的提钩,有着多余的回旋。“子”和“蹇”字长过于弯曲,收笔时顿笔朝下,均为病笔。

图三中的“足”字属于行楷笔法,捺画过于曲折。“强”字中的“弓”旁竖弯钩笔画,纵使不是刻工所为,然就整体来说,结构已经明显失调。

从图中我们不难分析出,一方面,《石门铭》中的横、竖、点、撇、捺的起笔多用圆笔中锋,圆润而又不同,且加之以方笔侧锋,形态各异,它篆楷结合,藏锋敛锐,圆润流畅而又厚实浑穆兼具张力;另一方面,它掺以隶法,方圆兼备,形态各异。其收笔处,笔到意到,平收、上收、下收皆用其中。其用笔主要为裹锋,中锋用笔,疾涩相生,行留有度,浑穆强劲中透露着苍茫,雄厚凝涩又略显灵动洒脱,不仅有篆籀的意境,而且还具有新奇的风貌,古意新意相结合,韵味十足。无论如何入笔,不管怎么用锋,都富含浓厚的古代篆籀气息。 (二) 《石门铭》结字笔意与刀法笔法的关系 1 结字之变

宽博沉雄,尽显夸张和对比。对于摩崖书刻文字而言,《石门铭》与普通造像、墓志等书法气势更显宏伟大气。然而其结字形态不是只要求写大,也有个别强烈对比做“小”处理。如图一中的“献”字和“公”字的大小,由夸张的字形而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部分是把笔画进行舒展夸张与极尽缩短形成对比,一部分则是把字的高低进行改变形成对比。

图4. 图5. 图6.

众所周知,篆隶八分,不在形相,全在运笔转折活泼处论之。粗鄙之字都是靠机械安排,然尽失自然率真,难具高古之气。“按他古篆隶落笔,浑不知如何布置,若大散乱,而终不能代为整理也。”[12]《石门铭》融篆籀隶意于笔端,同时又具有新的时代风貌,“古意”加新意,风韵独特,引领了一场创作之风。随着《石门铭》的笔法之跳跃,体势之峻逸,隶行之笔意,篆籀之气息书风的流传,越来越多的学习者从中受益,在如今的书坛中,许多书家大多取法于此。

综上所述,《石门铭》的隶行笔意,篆籀气息,深刻地影响着后世书家的临写与创作,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清朝、民国书家的书法面貌和特点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石门铭》的书刻笔法深深地影响着写古代碑刻的书家。

结 语

《石门铭》作为北魏优秀书丹者与镌刻者的作品,以其灵动跳跃的笔法和顿挫浑穆的刀法,以及书刻的隶行笔意、篆籀气息,为后世学习者留下了一笔不朽的财富,由于镌刻和书丹的差异,在学习《石门铭》时,我们要“透过刀锋看笔锋”,在临习时要将刀刻转化为书写,并摄入金石气,以便创作更好的作品。此碑灵动跳跃的笔法和超逸优游、飞逸奇崛的的个性风格,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当今的书法发展起着重大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卷五 缀法 第二十一 上海广艺书局 1916年版7页

[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P845 [3].沈尹默《书法论》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3年12月第一版2页

[4].黄惇等著《中国书法史》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179页

[5]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黄惇著.《风来堂——黄惇书学文选》,荣宝斋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34页。 [7].启功. 《从河南碑刻谈古代石刻书法艺术》[M ] / /启功. 启功书法丛论.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3.

[8].(清)傅山.《霜红龛集》(卷二十五).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7.p13-14. [9]沙孟海. 《近三百年的书学》[M]/ 沙孟海. 沙孟海论艺.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

[10].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C]/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1].(清)傅山. 《霜红龛集》(卷三十七).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7.P14. [12].刘正成主编《现代书家书论》黄惇书论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3月第一版 38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sr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