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中公式与函数的应用案例设计

更新时间:2023-10-20 12: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EXCEL中公式与函数的应用》案例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公式与函数》选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职业系列教材、罗安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五章。从教材的编排结构看,本节课的内容有二:一是公式,一是函数,公式是函数的基础,函数又是公式的完善与深层次的发展,环环紧扣。从教材所处的地位看,它是在前两节内容《数据输入》、《单元格设置》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是前两节内容的延伸,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理解EXCEL中函数、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的概念;了解公式中运算符的优先级别;能在EXCEL中编辑公式,并应用公式和函数处理数据。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掌握EXCEL中的公式和常用函数的使用方法,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EXCEL强大的运算功能,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互助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输入公式的步骤;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的引用;常用函数的使用。 教学难点: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的概念及其引用。 (三)教学环境及教学设备 计算机室及多媒体辅助设备

二、 学情分析

学生主要来自我市各个乡镇,虽然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一定的自学能力,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存在差异;他们虽大都接触过计算机,但仅仅只是钟情于上网聊Q和玩游戏,对EXCEL等实用的应用软件了解不多,对EXCEL中的公式和函数的使用更是知之甚少,甚至畏难情绪很高。因此,让学生体验EXCEL强大的运算功能及其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容忽视。

三、 教学过程设计(分六个环节进行,用时40分钟) (一)情境导入(用时1分钟)

先通过软件下发本班期中测试各科成绩汇总表,然后提问设疑:如何计算表中每位同学的总分和平均分?如何计算表中各科成绩的参考人数、总分、平均分、最高分和最低分?形成悬念、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公式与函数。

设计意图及依据:《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学习的主要条件和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而熟悉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指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本环节用本班成绩表作为教学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

熟悉的教学情境,设问部分问题的提出不但为下面新课的学习提供了铺垫,且更贴近幼师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他们是未来的教师,统计成绩是一项必要工作)特点,所以这样设计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形成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学习“输入公式”(用时10分钟)

1、先提出以下自学要求:(1)如何在EXCEL中输入公式进行自动计算?(2)EXCEL的公式中有哪些运算符?它们的优先级别如何?(3)在EXCEL中如何编辑公式?(4)什么是单元格的引用?什么是相对引用、绝对引用、混合引用?引用的单元格地址如何表示?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然后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输入公式的步骤、公式中的运算符、单元格的引用(包括相对引用、绝对引用、混合引用)并重点讲解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的概念与引用。

2、学生合作试用公式计算成绩汇总表中每位同学的总分和平均分。教师巡视指导订正。

设计意图及依据:中职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喜欢尝试和摸索;认知主义更倡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依据学生这一性格特点及认知主义理论,且这部分内容也较为简单,所以本环节中的概念只讲解重点(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的概念与引用),其余均放手让学生自学。实际操作方面,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互助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合作完成成绩汇总表中每位同学的总分和平均分的统计。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互助协作精神的培养。

(三)学习“输入函数”(用时5分钟)

1、讲解函数的含义及语法,并板书。

2、介绍EXCEL中的常用函数(求和函数、求平均值函数、计数函数、求最大值函数、求最小值函数、条件函数等),并板书。

3、学习函数的输入方法。先讲解演示求和函数的输入方法(语文科),再让学生尝试完成其余各函数的输入(语文科),检查订正。

设计意图及依据:鉴于学生刚接触EXCEL中的函数,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故本环节我采用讲解演示法,介绍函数的含义、语法及EXCEL中的常用函数后,边讲解边演示求和函数的操作,最后让学生完成其余各函数的输入。既使学生掌握了函数的输入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四)巩固练习(23分钟)

让学生上机合作完成汇总表中其余各科各个栏目的统计,讨论订正。

设计意图及依据:《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指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本环节结合计算机学科和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体验EXCEL强大的运算功能,使学生的实操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均得到锻炼和提高。

(五)小结:(1分钟)

结合板书进行系统小结

1

设计意图及依据:通过小结,使学生系统掌握本节课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网络框架,利于记忆。 (六)布置作业

探讨如何用函数计算汇总表中每位同学在班中的排名。

设计意图及依据:本环节为拓展部分。排名函数在本教材中虽没有涉及,但却是学生未来职业必定接触到的内容,且其中还涉及到单元格的绝对引用。故将其作为探究性课外作业,不仅能对单元格的引用进行复习,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对该函数乃至其它函数的研究。

四、板书设计:

公式与函数

一、 公式

1、输入步骤:=、表达式、确认 2、运算符:引用、算术、文本、比较

3、单元格的引用:相对引用(A1)、绝对引用($A$1)、混合引用($A1

或A$1) 二、 函数

1、含义:由函数名和用括号括起来的参数组成,是一个预先定义好的内置

公式。

语法:=函数名称(参数1,参数2,…)

2、常用函数:求和、求平均数、计数、最大值、最小值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依据相关教学理论,结合计算机学科特点和学生性格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互助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完成操作任务,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及计算机学科较强的操作性特点,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完成了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sa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