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八单元教案

更新时间:2023-09-18 18:50:0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六年级组语文第十七周集体备课教案 主 备:李小牛

备课人员: 张璐 孙向荣 邹晓玲 时 间: 2011.12.12

25 伯牙绝弦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学习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二、学习目标(1)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熟读成诵,把握节奏,停顿恰当。

三、自学指导(1)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四、自学目标(2)

精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和课文内容

五、自学指导(2)

1.自主学习,根据课文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合作学习,翻译课文。

重点归纳:

字面解释: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峨峨:高。 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绝:断绝. 念:指伯牙心里所想的,所要表达的内容。

善:擅长,善于。 若泰山:就好像泰山一样。若:好像。 曰:说. 善哉:语气词,表示感叹.意为“好啊”,“妙啊”。 洋洋:广大。 谓:认为,觉得 之:代词 必:一定 所念:(心中)所想到的。 得之:知道,明白。必定准确的知道。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知趣相同和有共同语言的人。近义词:知己、知交、知友。 破琴绝弦:把琴摔坏,把弦拉断。 不复鼓:复:再,重新。再也不弹琴。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二、学习目标

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自学指导

1.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2.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3.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3.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4.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

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六、布置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死

七、当堂检测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必做题) 绝:①断绝 ②穷尽 ③走不通的 ④独一无二的 ⑤极、最 伯牙绝琴( ) 斩尽杀绝( ) 绝处逢生( ) 美妙绝伦( ) 绝大多数( ) 悬崖绝壁( )

善:①擅长、善于 ②好 ③善良 ④容易,易于 ⑤办好、弄好伯牙善鼓琴(哉,洋洋兮若江河( ) 心怀不善( )

多愁善感( ) 善始善终( ) 英勇善战( )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必做题)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选做题)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教学反思

善 )26 月光曲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结合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

的变化。

难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学习准备:《月光曲》

学习时间: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揭示课题

《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目标

1.默读课文,理解字词。 2.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三、自学指导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 2.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精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要点提示:

1.词语解释

微波粼粼:水清,联系月光理解 撒遍:每一个角落

一缕一缕:天空的清晰、明朗,云朵的形状。 轻纱似的微云:轻柔、透明、轻薄

2.本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他触景生情,谱写了著名的《月光曲》。

3.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段(1)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段(2——10)介绍月光曲的创作全过程。 第一层(2)写贝散步时,听到茅屋传出的琴声。

第二层(3——9)写贝为盲姑娘弹琴后即兴创作月光曲。 第三层(10)写贝花了一夜工夫记录下曲子。

四、课堂小结 五、当堂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必做题)

茵( )蜡( )陌( )盲( ) 键( )粼( )霎( )录( )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必做题)

清秀-- 恬静-- 陶醉—

3、读句子 ,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把不正确的划去 . (必做题)

①他沿着弯弯曲曲( q ū q ǔ)的小路向前走 , 忽然从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 , 弹得正是他写的曲( q ù q ǔ)子 .

②盲姑娘从琴声中知道 , 给她弹曲子的( de d í)人的( de d í)确是贝多芬 . ③盲姑娘从美妙的乐( yu a l a)声中感受到了快乐( yu a l a)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二、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合作学习,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三、自学指导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

2.理解\谱写\: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3.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4.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5.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s8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