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范本2(1)

更新时间:2023-10-26 09: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关于《红楼梦》金陵判词的两种

译文的比较与评析的开题报告

英文题目: Comparison and Comments on the Poems of Twelve Beautie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系 : 英汉语言文学系 专 业: 英语 班 级: 07级英本(2)班 学 号: 8055107079 姓 名: 林美琴 指导老师: 凡艳 填表日期: 2010年12月20日

1

一、 本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堪称是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文学地位至今无人可以超越,它不仅与我国源远流长的诗词曲赋中最辉煌的作品媲美,而且可以与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小说名著并列无愧,它的语言艺术成就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最高峰,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学领域的研究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世界各地的红迷们都深深被曹雪芹的才气所震撼,更有不少甚者将之翻译成各种文字的译文。目前,公认的经典之作为我国翻译大师杨宪益与其夫人戴乃迭和英国牛津教授大卫.霍克斯翻译的英译本。杨先生和霍克斯因为不同的文化取向,在翻译的过程中分别采用了异化法和归化法。因小说中的金陵判词别具特色,结合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和隐蕴的文学典故,故对其的研究一直都备受关注,而杨译本和霍译本对金陵判词的翻译更是各具特色,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和翻译家的兴趣。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金陵判词中杨译本和霍译本的两种译文进行比较,深入了解翻译的理论,熟悉掌握归化法和异化法在翻译中的运用,并能学以继用,在翻译的过程中正确运用。同时,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翻译造成的影响,深知中国文化的巨大财富以及其在世界文学中的重要地

二、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红楼梦》自曹雪芹笔下问世,便在我国掀起了一阵红潮热。广大学者们互相抄阅,对之进行探讨和评论至今仍未停止。就是在国外,《红楼梦》一书也是广为传播的。十八世纪就有日本船员将之带回去进行研究,如今也已成为日本学爱好者的必读之书。之后,在华的欧洲人又节译了《红楼梦》,作为用以对照学习的课本。到1827年,我国的王志良扩大了节译的范围,正式在欧洲各国流传。两年后,美国出版了王际真翻译的《红楼梦》全书。自此,各个文字版本的《红楼梦》相继问世。

自从杨译本和霍译本面世以来,人们对其的研究就不曾停止过,国内著名学者郭建中就从跨文化角度探讨了这两个译本中“归化”“异化”的运用情况。无论是对《红楼梦》原文的研究还是对其译本的研究都已成为了中国以及全世界文学领域中一个无法停止的热点。

三、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首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一个浅析,并分析其对英汉翻译时所造成的影响;(2)如何正确描写人物形象;(3)《红楼梦》金陵判词的英文翻译中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与评析。 本文主要写作框架为:

<一>前言

<二>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三>关于人物描写的翻译

<四>《红楼梦》中关于人物判词的翻译

3.1薛宝钗,林黛玉的判词的两种译文的比较与评析 3.2王熙凤的判词的两种译文的比较与评析 <五>总结 四、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阅读法,分析比较法,以及通过图书馆,因特网和指导老师所提供的资料,查找有关领域的理论,收集资料和研究材料,并与指导老师,同学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

五、 研究方案目标,主要特色,工作进度

<一>研究目标:通过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对译者在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结合《红楼梦》中金陵判词的两种译文,对这两种译文进行比较与评析。

<二>主要特色:运用所学的翻译理论归化法与异化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研究方案

3

<三>工作进度: 时 间 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要求 第八---第九周(10与指导教师见面,审核初步选题。 月25-11月5日) 第十-第十二周(11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撰写文献综述初稿、定稿和电子稿 月8日-11月26日) 学生与11月12日将文献综述初稿交给指导教师 第十三-第十五周17日) 第十六-第十八周(12月20日-1月7日) 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撰写开题报告初稿、定稿和电子稿 (11月29日-12月学生与12月3日将开题报告初稿交给指导教师 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撰写论文初稿、定稿和电子稿 学生于12月31日将论文初稿交给指导教师. 第一-第三周(2月提交审阅外文翻译资料,将未按时上交的学生名单和原因21日-3月11日) 及预计上交时间交教研室。 指导教师于3月11日将学生的外文翻译资料的初稿、修改稿和电子稿以及论文的初稿修改稿交教研室 第四-第六周(3月按照指导教师的意见修改论文二稿 14日-4月1日) 指导教师于4月1日提交含有修改记录的论文二稿。 填写论文指导手册和成绩评定表 第七-第十周(4月按照指导教师的意见修改论文三稿并且定稿 4日-4月29日) 指导教师于4月15日提交具有论文答辩资格的学生名单给教研室。 填写论文指导手册和成绩评定表 第十一-第十六周日) 制作准备论文答辩的幻灯片 6月10日前将每位学生的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外文翻译和论文初稿、二稿、三稿和定稿以及最终的电子稿件交给教研室后方可离校。

4

(5月2日-6月10进行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1] Hawkes, Davi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M]. Penguin Books, 1973.

[2] Venuti , Lawrence. The Translator’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5.

[3]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4] Yang Xianyi and Glays Margaret Tayler. A Dream of Red Mans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3.

[5] Nida, Eugen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4.

[6] 周汝昌. 红楼梦新证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7] 曹雪芹, 高鹗. 红楼梦 [M]. 山西: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4. [8] 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9] 勒菲德尔. 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10] 王蒙. 活说红楼梦 [M].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05.

[11] 曹雪芹著, 霍国玲, 紫军校勘. 脂砚斋全评石头记 [M]. 北京: 东方出版 社, 2006.

[12] 冯庆华.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 2006.

[13] 燕泥.声色繁花红楼梦 [M]. 吉林: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7.

[14] 孙致礼. 新英汉翻译教程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15] 林魏. 中西文化比较及翻译研究 [M]. 上海: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5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题 目: 《红楼梦》金陵判词的两种

译文的比较与评析

英文题目: Comparison and Comments on the

Poems of Twelve Beautie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系 : 英汉语言文学系 专 业: 英语 班 级: 07级英本(2)班 学 号: 8055107079 姓 名: 林美琴 指导老师: 凡艳 填表日期: 2010年11月20日

6

一、 前言

《红楼梦》是我国十八世纪的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成就使之成为我国文化领域的经典之作,享有崇高的地位。它对于研究我国的文化艺术和历史文化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这部著作现在已经有了各种文字的译本,其中以英译本流传的最为广泛。关于《红楼梦》的翻译,公认的经典之作为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杨译本和英国著名汉学家大卫.霍克斯及其贤胥合作的霍译本。然而由于地域的不同,故翻译的译法也因译者的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大部分的译者都认为《红楼梦》中金陵判词的翻译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各首判词都用了隐晦的诗境提前暗示了金陵各个金钗的身份,地位,人生经历及最终命运,诗词的语言和风格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耐人寻味,能提供给读者广阔的空间。杨译本和霍译本在翻译金陵判词中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本文就以杨译本和霍译本所翻译的《红楼梦》中薛宝钗与林黛玉以及王熙凤的金陵判词中的艺术特色和翻译手法作一个比较与评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三人作进一步的了解.

二、 主题

(一)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一般来说,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方法有两种——归化法与异化法,这两种方法是由美国著名翻译家Venuti提出来的,自此说法一传开,英汉互译中归化与异化的问题就成为了翻译界的焦点,异化法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作者为出发点,强调译文应该突出原文的特点,采用异化法即是保留了原文的异国风味。Venuti就是典型的异化倡导者,他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它的作用在于传播文化信息,促进文化交流。而规划法则主张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的读者为重点,强调以译文为中心,认为译文与原文应该是自然对等的。美国翻译家Nida就是典型的归化提倡者,他认为在翻译时应该实现译文和原文之间的动态对等及功能对等,翻译的译文在形式和文化方面应纳入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规范,规划法的运用可以使译文清晰流畅,把原文有可能带给目的语读者的陌生感减少到最低程度。

(二) 归化法和异化法在杨译本和霍译本中的效果影响

由于中西方在文化和语言存在的巨大差异,译者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必然受到所属文化的制约,况且《红楼梦》所涉及的文化博大精深,将其翻译实属困难,因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往往带有某种文化倾向,特别是在翻译文学作品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译者可能采用不同的文化态度和翻译策略。在杨译本和霍译本中,杨译本多采用了异化法,尽量保持原文的风貌,而霍译本多采用了归化法,尽可能用英国人的文化习惯和表达方式替换与之不同的中国文化特质。两者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的原因主要有:(1)两者的翻译目的不同。杨译本主张把中国的文化带到国外,是更多的国外读者了解到中国文化;而霍译本则更多考虑英语读者的接受能力。(2)两者的侧重点不同。杨译本注重原著与原作者;而霍译本则更关心读者的需要。(3)两者的文化观念与文化取向不同。杨译本以中国文化为基础;而霍译本则以英国文化为参照。两个译者在翻译《红楼梦》的金陵判词时,杨译本的异化法保存了中文的文字蕴含的形象,通过注解的方式向国外读者解释,霍译本的归化法则将语言的形象转换为西方读者的形

7

象。

(三) 人物形象分析

金陵金钗的中薛宝钗和林黛玉这两个人物形象一直都是读者们关注的热点。在其二人的金陵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中,将这两人的性格提前给读者暗示出来,而且这两个人的金陵判词位于金陵十二金钗正册中,足以见得这两人在小说中的地位。在霍国玲,紫军校勘的《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中,脂砚斋在“可叹停机德”一句之后评道“此为薛”,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乐羊子妻的典故将薛宝钗时刻恪守妇道,坚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性情描写得淋漓尽致。她端庄贤淑,擅长讨好封建家长。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金钗雪里埋”一句暗示了薛宝钗虽有合乎孔孟之德的标准,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她的圆滑世故却得不到一个善终。“堪怜咏絮才”一句曹雪芹则借用晋代才女谢道韫雪中咏飞雪“未若柳絮因风起”的佳句暗示出林黛玉过人之才,一首“葬花吟”让读者们如痴如醉。林黛玉一直都是个让人敬佩使人怜悯的女性,她用她的敏感多疑,她的眼泪,甚至他的爱情来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王蒙在《活说红楼梦》一书中指出林黛玉的病态和多疑表现了许多人们深藏在潜意识中的那一面不为人知的内心。“玉带林中挂”则道出了她的命运之坎坷,燕泥在《声色繁花红楼梦》中提到林黛玉的敏感脆弱注定了她终身都被摒弃在世俗的幸福之门之外。

在《红楼梦》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一直都被认为是被描写得最好的人物形象。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作者描叙的惟妙惟肖。“凡鸟偏从末世来,都只爱慕此生才”一句说出了王熙凤的精明能干,且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喜欢和信任。但因其“嘴甜心苦,两面三刀”最后落得个“哭向金陵事更哀”的下场。诸联在《红楼评梦》中说道“凤姐之死使人叹”,由此可见,即使王熙凤卖弄权贵,心很歹毒,但还是深受读者们的喜欢的。

三、 总结

对《红楼梦》金陵判词的翻译,无论是杨译本还是霍译本,都各有千秋,风格各异,杨译本的异化法将金陵判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翻译得淋漓尽致,霍译本的归化法将判词结合西方的文化背景,将其翻译得灵活生动。无论是杨译本还是霍译本都将其翻译得准确到位,让全世界各地的红迷们都能领略到金钗们的风采和《红楼梦》之博大精深。

8

四、 参考文献

[1] Hawkes, Davi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M]. Penguin books, 1973.

[2] Venuti , Lawrence. The Translator’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5.

[3]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4] Yang Xianyi and Glays Margaret Tayler. A Dream of Red Mans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3.

[5] Nida, Eugen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4.

[6] 周汝昌. 红楼梦新证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7] 曹雪芹, 高鹗. 红楼梦 [M]. 山西: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4. [8] 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9] 勒菲德尔. 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10] 王蒙. 活说红楼梦 [M].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05.

[11] 曹雪芹著, 霍国玲, 紫军校勘. 脂砚斋全评石头记 [M]. 北京: 东方出版 社, 2006.

[12] 冯庆华.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 2006.

[13] 燕泥.声色繁花红楼梦 [M]. 吉林: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7.

[14] 孙致礼. 新英汉翻译教程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15] 林魏. 中西文化比较及翻译研究 [M]. 上海: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rs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