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语名词词头词尾的发展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3-30 09: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汉语名词词头词尾的发展之我见 词头即前缀,词尾即后缀,一般均不表示什么含义,只起一定的补充音节的作用。有些词头、词尾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汉语词缀研究的对象是汉语附加式构词。汉儒在注疏中已有所涉及。唐宋而下,尤其是清代,注释家们、语言学家们的研究渐次深入。《马氏文通》以降,杨树达、王力、吕叔湘等先生厥功甚伟。八十年代迄今,汉语词缀研究进展更快,不管是汉语词缀理论的认知还是具体词缀的辨析都有了可喜的成就。汉语名词词头词尾属于汉语词缀的一部分,对其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隶释》是洪适研究碑刻文字且主要是汉代碑刻文字的著作,从这本著作中可知,在汉代,称谓上已有加“阿”的习俗,“刘兴阿兴”、“潘京阿京”、“仲东阿东”、“仲阿同”、“仲阿先”是在明前加阿字,“闾巷之妇,以阿挈其姓”是说在姓前加“阿”字(这一句话尤有意义:“闾巷之妇”是说平民百姓,甚至于文盲都在姓氏前加“阿”字,说明“阿”在当时是个十分普及的俗语词),“夏侯阿升”是说本名叫夏侯升,为了和前边的“北宫世平”语言上整齐,于是配上一个“阿”字变成了“夏侯阿升”。洪适对名词词头“阿”的认识是很明朗的。 无独有偶,洪适之弟洪迈在《容斋三笔》中对“老”的叙说也为我们研究名词词头有所启发。东坡赋诗,有人姓名,多以老字足成句。如《寿州龙潭》云:“观鱼并记老庄周”,《病不赴会》云:“空对亲舂老孟光”,《看潮》云:“犹似浮江老阿童”,《赠黄山人》云“说禅长笑老浮图”,《元长老衲裙》云“乞与佯狂老万回”``````是皆以为语助,非真谓其老也,大抵七言则于第五字用之,五言则于第三字用之。若其他错出,如“再说走老满”,“故人余老庞”,“老濞宫妆传父祖”,“便腹从人笑老韶”,“老可以为竹写真”,“不知老奘几时归”之类,皆随语势而然。白乐天“每被老元偷格律”,盖亦有自来矣。 下面系统的来分析下名词词头词尾的发展。 一、名词词头的发展概况 (1)先秦时,有的名词带有词头 “有”,此外还有“于”、“句(gōu),秦汉后名外不用了。先秦时已出现了名词词尾“子”。 (2)到了中古,一是系词“是”的广泛运用,名词作谓语的范围缩小;另一方面,名词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头词尾上。汉代产生了词头“阿”、“老”,中古时应用范围扩大;六朝以后产生了新词尾“儿”和“头”。 (3)近代产生了名词和代词的词尾“们(每)”。唐代以前,汉语的名词和代词没有数的区别,从唐代开始,名词和代词出现了表复数的词尾。 二、名词词头举例分析 1、名词词头“有” (1)经常加在国名、地名、部落名前面:如“有虞氏”、“有熊氏”、“有巢氏”等,《尚书》中有很多的例子: 何忧驩兜,何迁乎有苗?《皋陶谟》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汤誓》 ? 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君奭》 ? 有殷受天命唯有历年。《召告》 ? 发彼有的。《诗经?小雅?宾之初筵》 ?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为政》 ? 孔甲扰于有帝。《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并不能说所有的名词都可以加“有”,但是有个别名词总是和“有”粘合在一起:如“众”: 今尔有众。《汤誓》 乃正厥位,缓爰有众。《盘庚》 2、名词词头“阿” ⑴、词头“阿”最初用作疑问代词“谁”的词头,“阿谁”可能是从《诗经》中的“伊谁”变来的: ? 有皇上帝,伊谁云憎?《诗经?小雅?正月》 ? 伊谁云从,惟暴之云。《诗经?小雅?何人斯》 汉代以后,“伊谁”变成了“阿谁”: ?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乐府?十五从军证》 ? 向者之论,阿谁为失。《三国志?蜀?庞统传》 ⑵、以后“阿”用途渐大,人名前面开始加“阿”,主要是小名前:《汉武故事》中有“阿娇”,但该书年代不可靠。但曹操小字“阿瞒”,刘禅小字“阿斗”。 (涂宗涛考证应为“阿升”。)其他例子: ? 见阿恭,知元规非假。《世说新语?雅量》 ⑶、?阿?可用于亲属称谓前: ?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词》 ? 孝琬呼阿叔,帝怒曰:?谁是尔叔?。《北史?河间王孝琬传》(清皇室中有?阿哥?) ⑷、?阿?可用在人称代词前: ? 阿你酒能昏乱。王敷《茶酒论》 ? 登阿侬孔雀楼。《异苑?鬼仙歌》 阿连才悟如此。《南史?谢灵运传》 ⑸、现在北京话里“阿”字少见,只有受方言影响的“阿姨”、“阿婆”等少数几个。粤方言中“阿”还可以用在姓氏和排行前:“阿王”、“阿刘”、“阿三”。 3、名词词头“老” ⑴、词头“老”来源于形容词“老”,最初是表示年老或年长的意思,后来由这种形容词逐渐虚化为词头。 词头“老”字可用于人或动物两个方面。这两种“老”都是在唐代产生的。某些称谓名词前加词头“老”,如“老姊”、“老兄”,也见于唐代的史料。 先秦秦汉时期的“老”,还有实义,不是词头: 齐宣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世纪?孟荀列传》 ? 老妇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 唐代的例子,已经没有实词意义,是词头: ? 大丈夫岂能以老姊求名。《晋书?郭奕传》(唐时作品)(称谓前) ? 每被老元偷格律。白居易《戏赠元九》(姓氏前) ? 汝也是老鼠吃盐。《景德传灯录》(动物名词) ⑵、名字前加“老”要比姓氏前加“老”产生晚一些,最初见于宋代的史料: ? 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苏轼《题过所画松竹木石》 ? 快诵老坡秋望赋。范成大《寄题永新张教授无尽藏》 排行前加“老”,产生最晚,具体什么时候,现在还没有弄清楚,但清代已经可以这样说了,《儒林外史》有大量的例子: ? 赵氏有个兄弟赵老二在米店里做生意。(6回) ? 潘三出去看时,原来是开赌场的王老六。(19回) ? 龙老三,你又来作什么?(29回) “老婆”、“老师”的“老”最初都不是词头,到了宋元以后,才化为词头: ? 我两个不曾娶老婆哩。元曲《儿女团圆》 ? 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 ? 词头“老”在现代汉语和方言中还广为使用着。 4、上古其他的名词词头 ? 除“有”“阿”“老”字外,尚有“於”和“句”: ? 於越入吴。《春秋?定公五年》 ? 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史记?吴太伯世家》 三、名词词尾举例分析 1、名词词尾“子” ⑴、有六种情况不应认为是词尾: ?第一、儿女的“子”:“乃生男子”、“女子”。《诗经?》 ?第二、尊称的“子”:“夫子”、“君子” 。 ?第三、禽兽虫类初生者:虎子、龙子、蚕子。 ?第四、某种行业的人:舟子、渔子。 ?第五、鸟卵:鸡子,凤子。 ?第六、圆形的小东西:“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史记?高祖本纪》 ⑵、有一些是不好判定的(已经开始虚化) ? 童子佩觿。《诗经?卫风?芄兰》 ? 胸中正,则眸子瞭焉。《孟子?离娄上》 魏晋以后,到中古时期,词尾“子”逐渐普遍使用了: ? 有石子,紫色。晋?葛洪《神仙传》 ? 凡五种谷子。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⑶、到了隋唐时期,使用更加普遍: ? 俗谓之嫁茄子。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 今本无年月上书日子。《南史?刘子遴传》 ? 一骑红尘妃子笑。杜牡《过华清宫》 宋代有“交子”、“会子”等。 ? 可见,中古时期,名词词尾“子”已经很发达。并有极强的构词能力“交子”、“会子”、“瓦子”等都是新词。 2、名词词尾“儿” ⑴、“儿”的本义是小儿,《说文》:“儿,孺子也。”在“儿”未脱离实际意义时,不能认为是词尾: ? 黄须儿竟大奇也。《三国志?魏?任城威王彰传》 ? 何物老妪,生宁馨儿。《晋书?王衍传》 表示对下等人蔑视的,也不算是词尾: ? 从史尝盗爱盈侍儿。《史记?袁盈晁错列传》 ? 偷儿,青毡我家旧物。《晋书?王献之传》 ⑵、“儿”用为词尾,由“小儿”义发展虚化而来,开始用为小名的词尾: ? 世祖武皇帝,??小字龙儿。《南齐书?武帝纪》 ? 梁高祖武皇帝,??小字练儿。《南史?梁本纪》 ? 已而有娠,而生敬儿,故初名狗儿。又生一子,因狗儿之名,复名猪儿。宋明帝嫌狗儿名鄙,改名敬儿,故猪儿亦改名为恭儿。《南史?张敬传》 ? 雪儿者,李密之爱姬。《北梦琐言》 ⑶、鸟兽虫类也用“儿”字,但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指初生者: ? 可怜巢里凤凰儿。庾信《杨柳歌》诗 ? 养得新生鹁鸪儿。花蕊夫人《宫词》 第二种情况才是用作词尾: ?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邪。杜甫《水槛遣心》诗 ? 惊起沙滩水鸭儿。李群玉《钓鱼》诗 ⑷、唐宋时“孩儿”一词,不一定是词尾,可能和现代汉语“婴儿”一样,有实在意义。 ? 至今洛中呼应天禅院为香孩儿营。孔平仲《谈苑》 无生物或有生物之非初生者,其词尾性更明显: ? 小车儿上看青天。邵雍《小车吟》诗 ? 船儿傍船舷归。梅尧臣《重送杨明叔》诗 ? 深注唇儿浅话眉。苏轼《成伯席上赠所出奴川人杨姐》诗 ? 枕前泪共街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徐月英诗 ⑸如果谨慎地下结论,词尾“儿”是从唐代才产生的。在开始时,“儿”、“子”不一定读轻声。名词“儿化”的情况比较后起。词尾“儿”能占一个音节,并且可以做韵脚。“儿”后来发展成为爱称,“子”没有成为爱称。 ? 在现代汉语各方言中,名词形态的发展并不是一样,南方许多方言(粤、闽、客家),基本维持上古汉语情况,很少或完全不用词尾 ⑹、广州只说“刀”,不说“刀子”;说“铁钳”,不说“钳子”;说“竹”,不说“竹子”。 ? 吴方言除个别地方(如杭州)外,一般只用“子”,不用“儿”,如苏州话只说“桃子”,不说“桃儿”。 ? 但苏州用“子”也不多,苏州人说“绳”,不说“绳子”,说“剪”,不说“剪子” 3、名词词尾“头” ⑴、首先,应该撇开一些似是而非的情况,例如“石头”一词,时代很早,南京在东汉末称为“石头城”,但“石头”又称“石首”,可见“头”是有实在意义的。“码头”一词在唐代就有了,也作“马头”,其中“头”也有实在意义。像下面所举“被头”、“号头”、“年头”,其中的“头”都不是词尾: ? 被头不暖空沾泪。唐?韩偓《惆怅》诗 ? 凡役,数万人曳一大木,个人置号头。《旧唐书?薛怀义传》 ? 乃取年头月尾,孤经绝句。《新唐书?杨瑒传》 ⑵、真正的词尾“头”产生于南北朝: ? 水中有物,如三四岁小儿,??常没水中,出膝头,小儿不知,欲取戏弄,便杀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 ? 前头看后头,齐著铁(金+亘)(金+牟)。南朝?梁《企喻歌辞》 ? 两边角子羊门里,犹学容儿弄钵头。唐?张祜《容儿钵头》诗 ? 愿随仙女董双成,王母前头作伴行。唐?项斯《送宫人入道》 ⑶、宋元以后,词尾“头”更加普遍: ? 徒步当车饥当肉,锄头为枕草为毡。黄庭坚《次韵胡彦同年羁旅京师寄李子飞》诗 ? 歇处何妨更歇些,宿头未到日头斜。杨万里《山村》诗 ? 一时念头差了。《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 ? 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作菩萨。《西游记》第六回 4、现代汉语名词词尾 ? “五四”运动以后,受西洋语法的影响,有一些新兴的名词词尾。有一些不是的:“工人”、“诗人”的“人”,不是。“主义”也不同于英语的-ism, “作者”、“笔者”的“者”和“作家”、“文学家”的“家”有词尾性质。但都是由古代实义词发展而来。 ? 真正的新兴名词词尾是“品”、“性”、“度”等: ? 品:食品、商品、物品、产品; ? 性:重要性、安全性、持久性、; ? 度:高度、低度、强度、厚度、难度、知名度

5、名词词尾“头” ⑴、比较常用的名词词尾是“头”字。产生于六朝。 首先我们要撇开似是而非的情况。例如“石头”这个词的时代很早。今天的南京,在东汉末就称为“石头城”,但是,石头又称石首,可见“头”字是有实际意义的;“码头”在唐代就有了,但当时写作“马头”;“苍头”指以青巾裹头的士兵;“武帝捉刀立床头”,“床头”指床的一端,可见“头”字仍有实际意义。下面再举几个例子: 被头不暖空沾泪,钗股欲分犹半疑。(韩偓诗) 乃取年头月尾,孤经绝句。(《新唐书?杨玚传》) ⑵、真正的词尾“头”字应该像下面这些例子: 水中有物如三四岁小儿??常没水中,出膝头,小儿不知,欲取弄戏,便杀人。(郦道元《水经注》) 愿随仙女董双成,王母前头作伴行。(项斯诗) “头”字虚化为词尾,有两种情况: ⑶、是用在方位词“东南西北上下”后面表示方位。汉代已出现,六朝普遍应用。例如: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汉乐府?陌上桑》) 陆机兄弟住参佐廨中,三间瓦屋,士龙住东头,士衡住西头。(《世说新语?赏誉》) 前头看后头,齐着铁兜鉾。(六朝梁《企喻歌》) ⑷、二是放在名词后,始于六朝。宋元以后,词尾“头”字用得更加普遍了。 水头宿兮草头坐,风吹汉地衣裳破。(《乐府诗集?刘商?胡笳十八拍》) 锄头三寸泽。(齐民要术?杂说) 一时念头差了。(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 只见厨桌上有些鸡毛和鸡骨头。(水浒第四十六回) 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作菩萨。(西游记第六回) 张静、刘叔新、邢福义、马庆株关于汉语词缀的 界定也具有代表性。张静( 1987) 给词缀下的定义是: ⑴意义比词根抽象、概括, 不是指独一无二的直接的物质意义的词素。其中有的只是一两个音节。⑵永远不能以其在合成词里的意义独立成词的。⑶不能用作简称词的。⑷构词的位置是固定的。刘叔新( 1990)根据概念意义的作用和语法作用的大小不同, 把词缀分为三类: ㈠词汇性强的。词缀突出地起了大大改变词根概念意义的作用; 标明一定词性的作用, 相比之下不突出。如“ X者”、“X员”、“ X手”、“ 阿X”、 ㈡语法性强的。词缀主要起了标明词性的作用; 对于词根的概念意义, 只有轻微的改变作用; 甚至仅仅是添加些色彩。如“X子”、“X其”、“X性”、“X儿”;㈢词汇性、语法性均衡的。词缀对词根的概念意义有较明显的改变作用, 词性方面的标志作用也相当突出。如“老X”、/“X化”、“第X”、“ X头”。邢福义( 1991):词缀是附在词根前后的附加部分。词缀是一种构词的语法标志, 一般不表示具体的词法意义。它附在词根前或词根以后, 有时表现出某种附加意义, 如感情色彩。“作为形态标志的词缀, 在汉语的构词中一般都是定位的, 有前加和后加之分, 前加的不能后置, 后置的不能前加。这一点, 有时还是判断虚实语素的一个条件。”马庆株对词缀主“ 词缀”和“ 类词缀”的观点, 不过他另称为“真词缀”和/“准词缀”。他为词缀概括四点性质: ⑴词缀分布特征是定位性, 不定位的不是词缀; ⑵词缀的语义特征具有范畴义; ⑶由词缀构成的词的特征是模糊性, 其内部结构关系只能说是粘附关系; ⑷词缀有易变性, 词缀不断新陈代谢, 因而古今差异很大。他对严格意义上的词缀即他名之为真词缀定义: ⑴不成词并且意义虚灵的定位语素; ⑵可以成为虚词(介词、连词、助词)的粘附在词根上的相对定位的构词成分; ⑶附在名词语素后面的成量词语素。 四、词头词尾在西方语言中的体现 词头词尾是研究印欧语构词法的术语、在印欧语中,确定是否词头词尾并不根据语义、以英语为例,词头加词干如:anti-(反)加:racism(种族主义)构成antiracsm(反种族主义),non-(不)加existence(存在)构成nonexistence(不存在)。司干加词尾(这里不包括屈折词尾,只就派生词尾而言)如.modern(现代的)加-ize(使?化)构成mordernize(现代化),work(工作)加-er(人)构成worker(工人)。英语的词头一般有词汇意义,词尾有的有词汇意义,有的没有。如形容词quick(快)变为副词quiekly.词尾-ly只有语法意义而口语中还是在书面语中都不能单独运用,必须依附于词干。所以英语鉴别它 们是否词头词尾并不根据有无词汇意义,也不根据语义是否虚化,而是根据它们的形式。他们用的是语法标准。 英语的super-,anti-,in-,non-等翻译为汉语可以是“超”“反”“非”“无”等,-ize,-logy也可以翻译为“化”“学”。但这种语义上的对应并不说明形式上也对应。语义跟形式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按转换生成语法的说法,语义在深层,而形式在表层。深层可能是一样的,但不同的语言通过不同的转换规则到达表层时,表达方式就不同。汉语的语言形式有自己的特点。汉语双音 节、多音节词绝大多数是词干加词干的合成词。“心 理学”的构词方式跟“教育部”“图书馆”等没有什么两样。. 虽然“超”“反”“非”“无”“化”。“性”“师”“家”等在现代汉语中多数也不能单独运用,但在古汉语中它们都是词。古汉语的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不能单独运用的还有很多,但这跟词头词尾问题无关。汉语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就是靠古汉语的单音节词不断合成,而不是靠派生。虽然这些语素在现代汉语中不单说,但它们仍然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它们充满活力,极其能产,并且在一定的场合下仍然可以单用。它们不仅可以构词,有时候它们组合出来的形式显然已经超出了词的范围。比如“反侵略战争”“非本厂职工”“侵略战争”和“本厂职工”都是偏正词组。这组“非和“反”管着一个词组,我们还能说它们是词头吗?同样“工艺美术家”“组织纪律性”恐怕也很难说是词。“家”“性”自然也很难说是词尾了。 我认为它们都不是词头词尾。“化”“性”“师” “家”等场是偏正式的中心成分、“艺术家” 跟“水暖工”的构成方法一样,前一成分“艺术”和“水暖”用来修饰后一成分“家”和“工”的。“超”“反”“非”“无”也不是词头.它们是动宾式中的动词性成分。 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些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依附于 某些词干的语素.如“老、“第”、“阿”、“子”、“儿”、“头”。它们不仅不能独立运用,而且从语音形式上来说都是轻声或轻读。而“超”“反” “非”“无”“化”“性”“师”“家”等都是重读,这说明它们在词或词组中的地位重要,不是附着形式。 总之,现代汉语中只有“老”“第”“阿”“子”“儿”“头”等极少数几个语素跟印欧语的词头词尾相似,我们不妨也叫它们词头词尾。而“超”“反”“非”“无”“化”“性”“师”“家”等都不是。 上述是我粗略的对名词词头词尾的阐述,由于我的水平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在材料的搜罗方面做的不好的地方,请鉴谅和批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rq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