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更新时间:2024-07-05 06: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中国古代吏治思想是封建社会君主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五千年中央集权制政治的精髓。中国古代统治者也十分重视吏治,并将吏治管理作为封建统治下的重要管理模式,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管理。本文的论述重点就是在探讨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发展及其特点的过程中体会其带来的现实意义,让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现实意义在多年后继续为现代管理指引方向,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吏治思想 现实意义 形成发展 特点 引言

中国古代吏治思想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的一种表现形式,起源于先秦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统一委任各郡县负责人,这些人就是官吏的最初模型。官吏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家形象及君主意志,因此吏治思想的衍变也可以看做是治吏的进程。“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管理核心,更是中国古代官吏的入仕准则,官员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至高追求进行地方政治经济治吏,最终的目的是做好统治者的“眼”和“手”,成为统治者管理地方的工具。中央集权制度也因为吏治思想的逐步完善与发展而更加统一,最终成为封建封建王朝专制统治的重要组成。吏治思想中所包含的现实意义也是值得后人思考与借鉴的,通过探讨与分析成为现代管理的蓝本。

一、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形成 1、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形成的社会原因

任何思想的形成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古代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是社会形势的发展,面对不同的社会背景就必然要出台一系列适应社会发展的管理措施。国家统一、人民归一、从部分到整体、从分散到统一,需要更加先进的管理制度来实现,吏治思想就是为适应封建集权制度而产生的。中国古代

统治者寄期望于吏治,是希望通过吏治能够使中央集权更加集中,也能够在统治人民的同时传达封建统治者的思想。

2、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形成的历史原因

奴隶制到封建制,是历史的变迁,更是历史的进步。时间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治国方式也要彻底颠覆奴隶制时期的管理,实行分区域专人负责,这是历史赋予时代的使命,是历史进步带来的政治革新,正确看待历史,在历史中取其精华是统治者的使命,中国古代吏治思想就是历史变革中的新坐标,谱写新的历史章程。

(二)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发展

1、从“举孝廉”到“唯才是举”的选官标准

吏治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治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治理官吏,在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选官发展经历了举孝廉及唯才是举。意思就是从最开始以孝廉作为选官的唯一标准,后来衍变为以才能作为选官评判标准,这是中古古代吏治思想的进步,是统治者加强重视地区管理及国家发展的表现,德行只能作为评价的一方面却不能是唯一,才德兼备者方能胜任管理要职。

2、从“人治”到“法治”的用官结合

“人治”与“法治”分别是儒家与法家的执政纲领,儒家以人为本,追求的是仁义道德、宗教礼法,认为只要官员有德有仁就能够成为称职的官员,能够治理好一方水土;而法家的宗旨恰好相反,在某方面来说是与儒家思想相对立存在的,法家讲究依法治国,认为统治者 应该定制相关法律,将法律作为治国之本,而不是将个人才能以及个人素质视为用人为官的标准,法家学者甚至认为有了可行性法律,即便是一个平庸或者愚钝的人也可以成为合格官吏,治理百姓,对于德行的要求并不如儒家严格。这两种吏治思想分别活跃于中国古代早起的吏治思想中,后期经过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吏治思想的不断升华,专注一项用官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统治阶级需要,后继的统治者多数将二者结合,成为用官的衡量标准。

3、“明主治吏不治民”的治官思想

“明主治吏不治民”的吏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科学表现,也是完善封建君主中央集权制度的最有效管理办法,更是对后世政治管理影响最大的一种思维引导。这句话可以解释为英明的君主对于政治管理的主要方式是管理政治官吏,而不是直接管理百姓。这句话引申出来的另一层含义象征了中国古代封建制

度等级管理制度的确立。统治者的精力与力量是有限的,只凭借一人之力是无法管理整个统一的国家的,因此统治者转变观念,亲自选拔官吏负责各地方政治管理,统治者只需要管理好官吏即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统治者的工作流程,也能够选择中心主抓重要事件,而不是被小事烦累。

二、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特点

(一)“以人为本、依法治国”的先进吏治思想

“以人为本、依法治国”在中国古代吏治思想中占有主导地位,多年来的吏治思想经过无数实践证明了“人”与“法”和谐统一的重要性,二者缺一不可的成为吏治思想的整体核心,将中国古代吏治思想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法律是国家之根本,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证,法律的约束可以有效的降低、制止违法乱纪行为,更是吏治思想实施的基础。而德才兼备的官吏可以推动国家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源动力。官吏运用法律管理一方百姓,并配合官吏自身的才德,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历届明主无一不将“以人为本、依法治国”运用到了极致,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盛世王朝。

(二)整饬吏治为手段,净化吏治思想

纵观中国古代王朝更替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在历朝历代的建国初期,尤其是第一、二任君主,都有着丰功伟绩以及卓越政绩,其后世子孙则多半不成气候,不是默默无闻就是庸庸碌碌,朝代末期君主更是昏庸无能最终亡国亡家。这就像一个固定循环在不停的上演,其中的吏治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固定循环的周期。历史评价开国君主英明神武,更多的是对于其吏治思想的肯定,正因为他们善用官吏,善查人心,更加懂得如何去整饬吏治,因此才成就了自己的伟业。而末代君主多数无心政治不思进取,对于吏治思想更是漠视对待,导致了大批贪污腐败、结党营私官僚的出现,蛀虫般腐蚀了祖先的百年基业。由此可以看出,将整饬吏治作为手段净化吏治思想对于国家兴亡来说是多么重要,这也是统治者深思的重点。

三、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不断衍变与完善最终成为了现代管理理念的起源,其思想中关于“依法治国、以人为本”、“整饬吏治、反腐倡廉”、“明主治吏不治民”等思想至今仍有沿用。改良革新后的吏治思想让管理者们深刻了解管理的主要方式以及中心宗旨,对于现代选官、用官、治官都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依法治

国”的理论思想更是为现今我们的法治社会提供的理论基础。在“整饬吏治”的角度上来看待当今社会的管理理念,反腐倡廉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并且管理者也在逐步提高反腐倡廉力度,势必要吸取历代王朝的历史经验,尽早消灭社会蛀虫,让中国古代吏治思想中的精髓成为现代治国的纲领性制度,正面引导教育,形成反腐倡廉的价值观取向,为制度反腐赢得有力的政策支持,顺利执行法律制度。

结语: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形成、发展、特点进行论述,了解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大致内容及纲领宗旨,结合其现实意义阐述了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变革以及对当代政治的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史为镜”升华吏治思想的核心精髓,创建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参考文献

[1]董长春.中国古代社会的权利结构分析[J].法律文化研究,2008,(10). [2]严峰.中国大学文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5.

[3]王丹.论中国封建法制中的民本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5年 [4]张超.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现代转进路径探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 [5]张传文,黄邦汉.儒家吏治伦理与现代吏治伦理的差异刍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r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