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校长

更新时间:2024-01-27 17:3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耶鲁校长:这才是判断一个人受过教育的铁证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获得知识? 掌握技能? 取得成功? 赢得尊重? 还是,享受乐趣?

以下三位不同领域的名家对教育的本质有着惊人一致的认知,也许,这就是教育的答案和目的??

1、教育不教知识和技能却能让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

理查德·莱文(Richard Charles Levin)是享誉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鲁大学校长,上一位任满20年耶鲁校长的还是1899年就任的亚瑟·哈德利(ArthurTwiningHadley)。

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因为,他认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大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那不是耶鲁大学教育的任务。

那大学教育有什么用呢?

理查德·莱文在他的演讲集《大学的工作》(《TheWorkoftheUniversity》)中这样提到,耶鲁致力于领袖人物的培养。

在莱文看来,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通识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

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这,才是莱文心目中耶鲁教育的目的。

1

正如《大学的观念》(《TheIdeaofaUniversity》)的作者约翰·纽曼(JohnHenryNewman)所说:

“只有教育,才能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清醒和自觉的认识,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阐明观点时有道理,表达时有说服力,鼓动时有力量。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来面目,切中要害,解开思绪的乱麻,识破似是而非的诡辩,撇开无关的细节。教育能让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2、教育不改变生活环境却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

2005年,美国已故小说家DavidFosterWallace曾在Kenyon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

演讲的一开头,他讲了一个小故事:两条年轻的鱼遇到一条老鱼。 老鱼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么样?”

两条年轻的鱼继续游了一会儿,终于,其中一条忍不住问另外一条:“什么是‘水’?”

演讲中提到,一个成年人的生活需要早早起床,赶赴办公室,应付8-10个小时充满挑战的工作,然后去超市、做饭,放松一会就得早早上床。

因为,第二天又得周而复始,再来一遍。

人,很容易在这样的生活里,形成无意识的惯性:无意识地翻手机、给生活加速、陷入琐碎的柴米油盐、忽略身边的人和事、冷漠、愤怒、抱怨??而不自知。

就像开头的故事一样,生活在“水”中太长时间,已经不知道水是什么。 Wallace在演讲中说到,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不是“我”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

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获得幸福的能力。 3、教育能让你活得幸福,幸福取决于有意识的思维方式 哈佛大学的《幸福课》风靡全球,教授这门课的泰勒·本-沙哈尔

(TalBen-Shahar)教授认为,幸福取决于你有意识的思维方式,并总结出了以下12点有意识地获得幸福的思维方式:

2

1、不断问自己问题。

每个问题都会开启自我探索的门,然后,值得你信仰的东西就会显现在你的现实生活中。

2、相信自己。

怎么做到?通过每一次解决问题、接受挑战,通过视觉想像告诉自己一定做得到,也相信他人。

3、学会接受失败,否则你永远不会成长。 4、接受你是不完美的。

生活不是一条一直上升的直线,而是一条上升的曲线。 5、允许自己有人的正常情感。 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情感。 6、记录生活可以帮到你。

7、积极思考遇到的一切问题,学会感激。 感激能带给人类最单纯的快乐。 8、简化生活。

贵精不贵多。对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学会说“no”。 9、幸福的第一要素是:亲密关系。

这是人的天性需求,所以,要为幸福长久的亲密关系付出努力。 10、充分休息和运动。 11、做事有三个层次。

三个层次:工作、事业、使命。找到你在这个世界的使命。 12、记住:只有自己幸福,才能让别人幸福。 教育子女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个诚实的父母。

3

哈佛76年的实验有了结论:只要遇到真爱,人生繁盛的几率就会显著提升

1

故事从 1938年开始。

那一年,时任哈佛大学卫生系主任的阿列 ·博克(Arlie Bock )教授觉得,整个研究界都在关心 “人为什么会生病/失败 /潦倒” ,怎么没有人研究下“人怎样才能健康 /成功/ 幸福 ”?

博克提出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研究计划,打算追踪一批人从青少年到人生终结,关注他们的高低转折,记录他们的状态境遇,点滴不漏,即时记录,最终将他们的一生转化为一个答案 ——什么样的人,最可能成为人生赢家。

人生赢家的标准十分苛刻。主持这项研究的整整 32年的心理学者乔治·瓦利恩特( George Vaillant)说,赢家必须“十项全能”:十项标准里有两条跟收入有关,四条和身心健康有关,四条和亲密关系和社会支持有关。譬如说,必须 80岁后仍身体健康、心智清明(没活到 80岁的自然不算赢家);60-75岁间与孩子关系紧密;65-75岁间除了妻子儿女外仍有其他社会支持(亲友熟人)等; 60-85岁间拥有良好的婚姻关系;收入水平居于前 25%。

这就是著名的“格兰特研究 (The Grant Study)”。研究名字缘于最初的赞助者,慈善家威廉·格兰特( William T. Grant)。如今,这项研究已经持续了整整 76年,花费超过2000万美元。

2

从 1939年到1944 年间,这项研究选择了 268名当年正在哈佛就读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这批人已经站在美国年青人的巅峰,他们有着光明的未来,得享成功与长寿的几率很大。这正是格兰特研究需要的 ——研究对象要活得够长,否则就不算 “笑到最后” ,要足够成功,否则怎能算 “笑得最好” ?

入选者当年都在 19岁上下,全部是家境良好的美国籍白人男性,身心健康,仪表堂堂——事实上,每个入选者都经过严格的体格“选美 ”,研究者倾向于挑选猿臂蜂腰者,因为一开始的猜测是, “富有男性气概者”更可能拥有幸福人生。

4

每隔 2年,这批人会接到调查问卷,他们需要回答自己身体是否健康, 精神是否正常,婚姻质量如何,事业成功失败,退休后是否幸福。研究者根据他们交还的问卷给他们分级, E是情形最糟,A是情形最好。不过,光是自我评定可不够。

每隔5年,会有专业的医师去评估他们的身心健康指标。每隔 5-10年,研究者还会亲自前去拜访这批人,通过面谈采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目前的亲密关系、事业收入、人生满意度,以及他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是否适应良好。

这批人可谓“史上被研究得最透彻的一群小白鼠 ”,他们经历了二战、经济萧条、经济复苏、金融海啸,他们结婚、离婚、升职、当选、失败、东山再起、一蹶不振,有人顺利退休安度晚年,有人自毁健康早早夭亡。

最终,这 268人里确实涌现了不少成功人士,迄今有 4个美国参议员,1个州长,甚至 1个美国总统—— 约翰·肯尼迪,不过,肯尼迪的研究档案早就被政府单独拿走,预计到 2040年才有可能解密。

3

其余 267份人生档案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

首先,以下因素不太影响 “人生成功” :最早猜测的 “男子气概” 没用,智商超过 110后就不再影响收入水平,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高低也影响不大,外向内向无所谓,也不是非得有特别高超的社交能力,家族里有酗酒史和抑郁史也不是问题。

真正能影响 “十项全能” ,帮你迈向繁盛人生的,是如下因素:自己不酗酒不吸烟,锻炼充足,保持健康体重,以及,童年被爱,共情能力高,青年时能建立亲密关系。

如下数据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 ——

与母亲关系亲密者,一年平均多挣 8.7万美元。跟兄弟姐妹相亲相爱者,一年平均多挣 5.1万美元。在“亲密关系”这项上得分最高的 58个人,平均年薪是24.3万美元。得分最低的31人,则平均年薪没有超过 10.2万美元。只要能在30岁前找到 “真爱”—— 无论是真的爱情、友情还是亲情,就能大大增加你 “人生繁盛” 的几率。

5

乍一看,感觉哈佛用 76年熬了一碗浓浓的鸡汤——人生成功的关键是……“爱”?这答案看上去太过普通,以至于让人难以置信。

但瓦利恩特说,爱、温暖和亲密关系,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 “应对机制”。他认为,每个人都会不断遇到意外和挫折,不同的是每个人采取的应对手段,“近乎疯狂类”的猜疑恐惧是最差的;稍好一点的是 “不够成熟类” 比如消极、易怒;然后是“神经质类 ”如压抑、情感抽离;最后是 “成熟健康类” 如无私、幽默和升华。 4

一个活在爱里的人,在面对挫折时,他可能会选择拿自己开个玩笑,和朋友一起运动流汗宣泄,接受家人的抚慰和鼓励……这些“应对方式 ”,能帮一个人迅速进入健康振奋的良性循环。反之,一个“缺爱 ”的人,则遇到挫折时往往得不到援手、需要独自疗伤,而酗酒吸烟等常见的 “自我疗伤方式”,则是早死的主要诱因。

瓦利恩特说,“温暖亲密的关系是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开场。”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拥有美好童年,但好消息是,不论你今年几岁,都有机会“在爱里获得重生”。哈佛那批人里,一个化名卡米尔的入选者直到 35岁才第一次知道被别人全心关爱是什么感受——当时他因肺结核住院14个月,而医护人员给了他一直渴望的爱与温暖。

此后,卡米尔从一个自杀未遂的神经症患者,变成了一个负责的医生、丈夫和父亲,他的家人、病人、下属和朋友都衷心爱他,最终他在 82岁时攀登阿尔卑斯山的过程里因心脏病突发去世,许多人出席了他的葬礼,向他致意告别——虽然开场并非最佳,但收尾时确实是段丰盛繁茂的成功人生。

6

这才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真正秘密,看完我彻夜未眠!

一、一个小孩的故事

在美国纽约哈德逊河畔,离美国18届总统格兰特陵墓不到100米处,有一座孩子的坟墓。在墓旁的一块木牌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1797年7月15日,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不幸坠崖身亡,孩子的父母悲痛欲绝,便在落崖处给孩子修建了一座坟墓。

后因家道衰落,这位父亲不得不转让这片土地,他对新主人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把孩子坟墓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远保留。

新主人同意了这个条件,并把它写进了契约。100年过去后,这片土地辗转卖了许多家,但孩子的坟墓仍然留在那里。

1897年,这块土地被选为总统格兰特将军的陵园,而孩子的坟墓依然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成了格兰特陵墓的邻居。

又一个100年过去了,1997年7月,格兰特将军陵墓建成100周年时,当时的纽约市长来到这里,在缅怀格兰特将军的同时,重新修整了孩子的坟墓,并亲自撰写了孩子墓地的故事,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那份延续了200年的契约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 正是这种契约精神,孕育了西方人的诚信观念。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天分和财富是不平等的,但是可以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来取而代之,从而,让在最初状态不平等的个人,在社会规范和法律权利上拥有完全的平等。

二、一个老太太的故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1935年的冬天,是美国经济最萧条的一段日子。这天,在纽约市一个穷人居住区内的法庭上,正在开庭审理着一个案子。

站在被告席上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太太。她衣衫破旧,满面愁容。愁苦中更多的是羞愧的神情。她因偷盗面包房里的面包被面包房的老板告上了法庭。 法官审问道:“被告,你确实偷了面包房的面包吗?”

老太太低着头,嗫嚅地回答:“是的,法官大人,我确实偷了。” 法官又问:“你偷面包的动机是什么,是因为饥饿吗?”

“是的。”老太太抬起头,两眼看着法官,说道:“我是饥饿,但我更需要面包来喂养我那三个失去父母的孙子,他们已经几天没吃东西了。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他们还是一些小孩子呀!”

听了老太太的话,旁听席上响起叽叽喳喳的低声议论。

法官敲了一下木槌,严肃地说道:“肃静。下面宣布判决?”说着,法官把脸转向老太太,“被告,我必须秉公办事,执行法律。你有两种选择:处以10美元的罚金或者是10天的拘役?”

老太太一脸痛苦和悔过的表情,她面对法官,为难地说:“法官大人,我犯

7

了法,愿意接受处罚。如果我有10美元,我就不会去偷面包。我愿意拘役10天,可我那三个小孙子谁来照顾呢?”

这时候,从旁听席上站起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他向老太太鞠了一躬,说道:“请你接受10美元的判决。”说着,他转身面向旁听席上的其他人,掏出10美元,摘下帽子放进去,说:“各位,我是现任纽约市市长拉瓜地亚,现在,请诸位每人交50美分的罚金,这是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市。”

法庭上,所有的人都惊讶了,都瞪大了眼睛望着市长拉瓜地亚。法庭上顿时静得地上掉根针都听得到。片刻,所有的旁听者都默默起立,每个人都认真地拿出了50美分,放到市长的帽子里,连法官也不例外。

按理说,一个老妇人偷窃面包被罚款,与外人何干?拉瓜地亚说得明白——为我们的冷漠付费。

他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并非孤立无关的,人来到这世间,作为社会的动物,是订有契约的:物质利益的来往,有法律的契约;行为生活的交往,有精神的契约。

善,并不仅仅是一种与冷漠、奸诈、残忍、自私自利相对的一种品质,还是一种精神的契约。

三、一个牧师的故事

一位名叫马丁-尼莫拉的德国新教牧师,他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了一首短诗: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这正是背弃精神契约的最终结局。

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遭遇危难和困境,谁都有可能成为弱者,如果我们在别人危急的时候不援手,谁能担保自己不会吞咽孤立无援的苦果?

人心只有向善,才能被阳光照耀,所以善的契约才在世界普遍存在。懂得珍惜这种契约的人是高贵的。懂得为冷漠付费的人是明智的。当今的社会太冷漠,我们会为自己的自私付出代价。

8

你的“精神颜值”有多高?

1父母“精神颜值”直接影响孩子

时常听到家长抱怨:“我的孩子不爱读书。”每当听到家长们这样讲,我总是忍不住跟他(她)分享这个故事——有人问一位大师:“小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大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过来问对方:“您影印过文件吗?”回答说:“影印过。”

大师说:“如果影印件上面有错字,您是改影印件还是改原稿?”听者恍然大悟:“改原稿!”大师说:“父母是原稿,家庭是影印机,孩子是影印件。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

大师说得多么透避!

与“嘴上的引领”比起来,“行为的引领”效应更强大。有的家长,精神趣味就在酒桌上、牌桌上,却指望孩子的精神趣味在书本上,这无疑是钻冰取火、缘木求鱼。

驾车上路,要经过严格的“路考”;而做父母,却无需经过任何考试。于是乎,一批批“无照父母”粉墨登场。不读书,就会自然而然地将谬误奉为真理。在太多父母心里,只要能多给孩子留下些物质遗产就算对得起他(她)了。他们没有机会听到“惯子如杀子”这样振聋发聩的古训,没有机会听到林则徐醍醐灌顶的教诲:“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2你的“精神颜值”有多高?

我家庭中有个孩子曾一本正经地问我:“我一读书就头疼,怎么办?” 我说:“读书好比弯腰捡钻石。你说腰酸重要还是捡钻石重要?”

9

她说:”当然是捡钻石重要了。“ 我说:”那你的头疼就可以忽略不计。“

她继续抱怨:”我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感觉一点用都没有!“ 我问她:”10年前的今天,你吃了一顿怎样的午餐?“ 她说:”那我当然不记得了。“

我说:”是不是不记得了就意味着那顿感午餐就没有用呢?想想看,你不就是被这一顿顿不记得了的午餐喂成了今天的你吗?而书籍喂养的,是一个精神上的你,你今天的“精神颜值”有多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读过的那些书--哪怕你已不记得它们。“

我儿子沿袭了我和他父亲喜欢读书的好习惯,不管走到哪里,背包里总装着一本喜欢读的书。最初的时候,是我向他推介 好书。现在我们母子互发微信,也忘不了及时分享书讯。我相信,一个书香溢满的家庭才会被”幸福“长久青睐。

中国有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我想,这应该是就不读书的家庭而言的。对于真正的书香门第,富可超过三代、传十代。一旦”爱读书“成为了 一个家庭的”DNA“,那么,这个家庭就拥有了不会轻易断流的智慧之泉。

10

静观其变,是一种能力! 闭上嘴才是最高的修行

有一个流浪汉,走进寺庙,看到菩萨坐在莲花台上众人膜拜,非常羡慕。 流浪汉:我可以和你换一下吗? 菩萨:只要你不开口。

流浪汉坐上了莲花台。他的眼前整天嘈杂纷乱,要求者众多。他始终忍着没开口。

一日,来了个富翁。

富翁:求菩萨赐给我美德。磕头,起身,他的钱包掉在了地下。流浪汉刚想开口提醒,他想起了菩萨的话。 富翁走后,来的是个穷人。

穷人:求菩萨赐给我金钱。家里人病重,急需钱啊。 磕头,起身,他看到了一个钱包掉在了地下。

穷人:菩萨真显灵了。他拿起钱包就走。流浪汉想开口说不是显灵,那是人家丢的东西;可他想起了菩萨的话。 这时,进来了一个渔民。

渔民:求菩萨赐我安全,出海没有风浪。

磕头,起身,他刚要走,却被又进来的富翁揪住。为了钱包,两人扭打起来。富翁认定是渔民拣走了钱包,而渔民觉得受了冤枉无法容忍。流浪汉再也看不下去了,他大喊一声:“住手!”把一切真相告诉了他们。一场纠纷平息了。 你觉得这样很正确吗?

11

菩萨:你还是去做流浪汉吧。你开口以为自己很公道,但是,穷人因此没有得到那笔救命钱;富人没有修来好德行,渔夫出海赶上了风浪葬身海底。要是你不开口,穷人家的命有救了;富人损失了一点钱但帮了别人积了德;而渔夫因为纠缠无法上船,躲过了风雨,至今还活着。 流浪汉默默离开了寺庙??

许多事情,该怎样,就怎样。等待它顺其自然的发生,结果会更好。可面对现实的时候,有谁又知道,事物本身该有的结果是什么样子呢? 静观其变,是一种能力! 顺其自然,是一种幸福!

12

妈妈,您换一个态度,我的未来天壤之别!

在一个家庭,有一个一年级的孩子,他每天早上都不想起床。作为妈妈,总是会要早起一点的,自己梳洗完毕,然后就叫孩子起床,叫了几声,没有反应,妈妈又去忙早餐啦。过了10分钟,回来发现孩子还没有起床,就说:快起床,再不起就迟到了!

妈妈一看时间,恐怕是要晚了,就把孩子拉起来,然后赶紧把衣服给孩子穿上,然后一边穿一边唠叨:叫你早点睡你不听,马上就要迟到了,说了多少遍也不听。

同样一个家庭,同样一个孩子,还是不想起床。作为爸爸,总是会早起一点的,自己三下五除二,把自己的事情搞定,然后看好时间,轻轻摇醒孩子,说:宝贝,早上好??有时候,这个孩子会睁不开眼睛,有时候会含糊的说一声:爸爸早上好,然后倒头就睡。

爸爸在他耳边说:我有一个小秘密告诉你,再过10分钟你就要起床了,你还可以睡10分钟??爸爸去准备早餐了,10分钟后回到床边,把孩子抱起来,正式拥抱一下,然后告诉孩子他的衣服放在床边了。然后说,希望你15分钟内穿好衣服洗脸漱口完毕,然后就去摆放早餐了。10分钟后,孩子坐到了桌子边,开始早餐了。

您每天是怎么叫孩子起床的呢?

在一个家庭,每天孩子都不想写作业。妈妈也挺忙,一回家就叫孩子写作业,叫完后就忙自己不知所云的事情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就在厨房里大声问孩子,作业做了没有?起初孩子还会说:一会做。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孩子懒得回答了,故意没有听见,继续玩他的积木,画他的画。

这个妈妈就会气急败坏的跑过来说,你马上把作业给我做了。孩子说,不做,我还想玩呢。这种话总会激怒了妈妈,“我告诉你,今天你不赶紧把作业做了,明天老师收作业,看你怎么办!”,然后就摔门而去。半小时后回来,一切照旧。

同样一个家庭,每天孩子都不想写作业,爸爸也挺忙,不过孩子回家后,爸爸不会让孩子马上写作业,而是说,你先玩20分钟,然后再写作业。孩子兴奋的跑去玩积木了。10分钟后,爸爸过来提醒孩子说,亲爱的,你还有10分钟的时间可以玩,然后就要写作业了。

10分钟后,爸爸过去一看,孩子还在玩,就说,来,咱们该写作业了,停止你手边的工作。孩子说,爸爸你先等等,我把这个楼房搭好就来,爸爸同意了。爸爸等着孩子完成了手上的工作,牵着他离开了玩具的地方,来到书桌前,问孩子,你打算先完成语文还是数学,孩子作了一个选择。 孩子不想写作业您是怎么做的呢? 你知道吗?

13

虽然孩子还是不能听见闹钟就起床,虽然孩子还是不愿意回家就主动作业。但是,未来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子?我相信,如果像这位爸爸管理的这个孩子,这个孩子迟早有一天会自觉完成自己的工作的,可能是在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甚至是初中二年级。早晚又有何妨?

你知道吗?

这种时候迟早会来的!如果这位妈妈继续用原有的方式去带孩子,孩子会怎么发展?孩子仍然会玩,孩子会想办法逃过妈妈的训斥---当然,这只是小学阶段。

初中后,孩子无需害怕妈妈了,可能会用语言反击,行为反击,甚至是过激行为来反击---孩子以后会如何对待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孩子周边的人的生存状态和幸福感会是怎样?不说,想来大家也能猜出来。

这就是态度的力量。如果一定要把这种好的态度赋予一些教育理念,可以这么去看这个问题。

爸爸允许孩子先玩20分钟,这是赋予孩子游戏的空间,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爸爸提前10分钟提醒孩子,是让孩子有一个提前的心理准备,不至于一下子面对不想做的事情发生冲突。

时间到了,爸爸仍然同意孩子完成手中的工作,是尊重孩子的劳动成功,宽容孩子无法马上做到。爸爸最后牵着孩子到书桌边,请孩子选择先做什么,而不是反复说,现在你该作业了,更没有警告他要好好完成作业,这是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同时不给他压力让孩子恐惧。

你知道吗?

有时间管理,有选择的机会,有尊重的态度,有宽容,有不传递恐惧,我真的相信,这个孩子比另外一种教养方式所带来的状态好很多很多,孩子的心态、安全感、责任感、动机转移都会非常好非常好。

说白了,养孩子,就是把孩子当人对待,你没有权利去控制他,你没有权利去恐吓他,你只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做好,用人应该拥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14

终于找到了:蝴蝶效应、鳄鱼法则、木桶理论。。。快收藏吧

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6、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7、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

15

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8、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9、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企业经营和管理中要抓住关键的少数;要找出那些能给企业带来80%利润、总量却仅占20%的关键客户,加强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领导人要对工作认真分类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题、抓主要项目上。

10、木桶理论: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11、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16

法国女人为什么那么美?

在法国,随处可见女人读书的身影,在咖啡馆、在餐厅里、在公交车、在地铁站、在飞机内 …… 电子通讯改变了时代,然而法国女人爱读书的传统依然没有改变。巴黎的地铁并不拥挤,总能看见一些女郎在等车的空闲里见缝插针地捧着一本书在读。不刻意、不造作,那种气定神闲、读到精彩处还会皱眉或者紧张的样子,让你明白,这就是法国女人读书的常态。亦舒说,读书的唯一用途是增加气质,世上确有气质这回事。而专注阅读的女人,沉浸在书中心无旁骛的神情,本身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法国民意机构曾做过一个调查显示:法国平均每人每年读书约 12 本,从几岁到几十岁,人人都在阅读。阅读几乎成了法国人的符号。而法国女人世袭传承般的优雅,也不无嗜好阅读的原因。她们把生活读成诗、读成散文、读成小说,从识字开始,就开始了一生的阅读。优雅和美丽是法国女人一生的事业,阅读也不例外。她们读了一辈子的书,把自己也活成了一本书——一本让全世界的人想要一探究竟、为之着迷留恋的书。

1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rk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