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4年4月自考《社会学概论》试题和答案00034

更新时间:2024-04-02 01: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属于斯宾塞主要社会学代表著作的是( C )1-39 A.《实证哲学教程》 C.《社会静力学》

B.《社会动力学》 D.《政治经济学批判》

2.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B )1-42 A.社会发展 C.社会心态

3.达伦多夫的代表著作是( D )1-45 A.《社会行动的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4.艾尔弗雷德·舒茨创立了( A )1-46 A.现象学社会学 C.理解社会学

B.后现代社会学 D.符号社会学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B.社会行动 D.社会问题

5.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开设“群学”的是( A )1-48 A.康有为 C.章太炎

B.梁启超 D.谭嗣同

6.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田野调查指的是( D )2-68 A.实验法 C.文献法

7.定量分析的资料整理的步骤是( A )2-74

B.问卷调查 D.实地研究

A.审查、分类和编码、汇总 C.审查、汇总、分类和编码

B.汇总、分类和编码、审查 D.分类和编码、审查、汇总

8.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被称为( B )3-85 A.自然资源 C.人口

B.文化 D.环境

9.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被称为( C )3-89 A.文化采借 C.文化传播

B.文化冲突 D.文化震惊

10.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常有一种倾向,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民族的,这被称作( A )3-92 A.文化中心主义 C.文化排斥主义

11.再社会化也称( D )4-96 A.二级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B.文化反哺 D.重新社会化 B.文化优越主义 D.文化相对主义

12.在社会化的相关理论中,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分为( B )4-97 A.两种水平四个阶段 C.四种水平八个阶段

B.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D.五种水平十个阶段

13.社会角色的扮演一般要经历的过程是( C )4-105 A.角色领悟→角色期待→角色实践 C.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B.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期待 D.角色实践→角色领悟→角色期待

14.在合作的类型中,金钱借贷属于( C )5-117 A.指导性合作 C.契约式合作

15.社会网络的形态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可以分为( B )5-126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C.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D.集中形态和分散形态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D.自发性合作

16.配偶双方或配偶一方曾有过婚史,而且配偶双方或一方将与前夫或前妻所生的子女带到新的家庭,这种家庭被称为( C )6-137 A.丁克家庭 C.重组家庭

B.断代家庭 D.残缺家庭

17.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群体可以分为( D )7-145 A.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C.内群体和外群体

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D.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18.在组织过程中,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是( B )

7-148 A.组织设计 C.组织控制

B.组织沟通 D.组织决策

19.“X”理论和“Y”理论的提出者是( A )7-152 A.麦克雷戈 C.法约尔

B.巴纳德 D.洛斯奇

20.在解释集体行为的理论中,奥尔森提出的是( A )7-156 A.搭便车理论 C.资源动员理论

B.价值累加理论 D.乌合之众理论

21.根据劳动的二重性,劳动可以分为( C )8-167 A.有薪劳动和无薪劳动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B.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D.主要劳动和次要劳动

22.在消费的社会学理论中,凡勃伦提出的是( D )8-173 A.消费文化论 C.生活风格理论

B.消费社会论 D.炫耀性消费理论

23.在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中,麦吉提出的概念是( C )10-196 A.田园城市 C.城乡融合区

B.组合城市 D.城市区域

24.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大起大落阶段是( B )10-198 A.1949-1957年 C.1978年至今

B.1958—1977年 D.1978—2000年

25.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被称为( B )11-208 A.等级 C.阶层

B.种族 D.种姓

26.1949-1952年中国的基本阶级格局包括( C )11-216 A.两个阶级 C.四个阶级

B.三个阶级 D.五个阶级

27.农民因拆迁离开了原来的村子,迁到另一个村庄继续务农,这种流动属于( A )11-220 A.水平流动 C.自由流动

B.结构流动 D.竞争流动

28.在默顿的失范理论中,既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标,也抛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这是( A )12-232 A.退缩主义 C.反叛

B.形式主义 D.革新者

29.社会问题是一种被相当多的人认为是偏离于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的社会状况,这种观点来自于社会问题研究理论中的( B )13-243 A.社会解组理论

B.价值冲突理论

C.社会病理学 D.社会建构理论

30.在社会现代化理论中,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的是( D )14-267 A.世界体系理论 C.依附理论

B.信息社会论 D.后工业社会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社会学的功能表现为( BCDE )2-62/63 A.整合功能 C.教育功能 E.社会批评功能

32.暗示根据受动条件,可以分为( ABCE )5-114/115 A.直接暗示 C.自我暗示 E.反暗示

33.资源动员理论认为,社会运动所需要的资源至少包括( ABCDE )7-157 A.时间资源 C.金钱与物质资源 E.理念资源

34.世界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模式有( CD )10-190 A.北欧模式 C.墨印模式 E.中国模式

35.社会变迁的原因有( ABCDE )14-262/263 A.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C.社会生产力的增长 E.人口状况的改变

B.观念的改变 D.外来入侵 B.南美模式 D.欧美模式 B.参与者规模 D.外界支持 B.间接暗示 D.模仿暗示 B.研究功能 D.社会管理功能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统计调查2-66 答:

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

作过程。

37.社会网络5-125 答:

社会网络,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

38.社会运动7-157 答:

社会运动主要指有比较明确的变革社会的目标、组织化程度也相对较高的那类集体行为。

39.城市群10-194 答:

城市群,又称“都市圈”、“都市带”、“都市丛”、“大都市连绵区”等,是指人口规模在2500万以上和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50人的城市集聚区。

40.偏差行为12-225 答:

偏差行为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简述如何实现社会学本土化目标。1-57 答:

(1)应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认真地开展社会现象研究;

(2)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务;

(3)立足中国社会的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使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能切实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4)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借鉴国外社会学和中国过去社会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逐步建立中国社会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形成中国社会学学派; (5)造就一支愿意并有能力为之奋斗的社会学专业队伍。

42.简述社会的特征。3-77 答:

(1)社会以人为主体。

(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43.简述家庭与婚姻观念的变化。6-141/142 答:

(1)性观念多元化 (2)地位平等化 (3)行为理性化

44.简述社区的功能。9-176 答:

(1)经济生活功能 (2)社会化功能 (3)社会控制功能 (4)社会参与功能 (5)社会保障的功能

45.简述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13-255/256 答:

(1)作好社会问题防治,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和民众的安全感。

(2)作好社会问题防治,可以避免和减少社会问题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损失,物质和精神的损失。

(3)作好社会问题防治,可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 (4)作好社会问题防治,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作好社会问题防治,可以改善、提高有关机构的应对能力和效率。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联系实际论述科层制组织的优点和弊端。7-149/150 答:

一、科层制最大的优点在于,相比较其他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高。 二、科层制组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一系列问题。 1、形式主义

科层制强调组织成员应严格照章办事,然而过度的照章办事也会产生形式主义的弊端,即组织成员将把照章办事本身视为首要的甚至唯一的行动准则,而真正的组织目标反而不被人重视。 2、繁文缛节

科层制强调组织各部门和成员之间的各种交涉应具有正式性,通常要求以公文的形式或特定的仪式来进

行,由此会产生繁文缛节的弊端。 3、用人困境

科层制虽然强调依才能录用职员,但同时按规章给予晋升的机会,这就会产生源于“彼得原则”的用人困境问题。所谓彼得原则是指个人的晋升往往依据其在当前职位上的表现,而非依据此人是否具有所将晋升的那个职位的能力。 4、人情味欠缺

科层制要求组织成员在办事过程中应去除个人的思想情感对组织事务的干扰,避免由人的主观性带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但是过度强调这一点,往往使组织成员在工作中感到缺乏人情味,个性不能体现,成员彼此之间产生疏离和冷漠。而这将会失去组织的凝聚力,挫伤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既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组织的巩固与发展。 5、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

科层制强调组织规章制度的稳定性,但组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规章制度的改变往往滞后,从而降低了组织的调节和适应能力。

47.论述社会控制的适度问题。12-238/239 答:

一、社会控制是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加以指导和约束的过程,因而涉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要避免社会“失控”或社会“过控”。

1、所谓社会过控,是指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的一面,忽视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要求的一面。 2、所谓社会失控,是指社会控制相对削弱,社会成员的自由散漫性提高。

二、什么情况属于过控,什么情况属于失控,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看到社会控制和个人自由之间的辩证关系。

1、从绝对意义上看,社会控制和个人自由似乎是水火不容的一对矛盾,社会控制总是制约和限制了个人的自由。但是必须认识到,任何社会中个人的自由都不是绝对的,个人的绝对自由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社会控制仅仅是限制和制约了个人的绝对自由,而并没有限制和制约个人的相对自由。

2、个人相对自由是在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实现的。个人的社会行为在符合社会规范的范围之内,可以有选择的余地,哪些行为可为,哪些行为不可为,完全由个人自行决定,也就是说个人获得了自由。 3、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受到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等社会规范的约束的,而这种约束,并没有妨碍人们获得自由。而感到被剥夺自由的,正是那些随心所欲、放任不羁的人。蔑视社会规范为所欲为,则必然为社会所不容,最终反而限制了应有的自由。

4、社会控制是对个人的社会行为的控制和引导,并非对个人所有行为的控制和引导。当个人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他人和社会团体利益时,个人的行为必须以不损害行为对象的利益为原则,必须服从某种社会规范,这样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反之,则要受到社会的惩处。而对于个人的天气冷热怎样穿衣服,个人择偶选择等纯粹个人的行为,社会无必要设限。

5、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也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反之,则是对个性的压抑,不利于社会进步。任何形式的社会控制,其最终效果必然是体现在对社会成员的实际控

制上,包括对他们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意识的控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rir.html

Top